標籤:

二十四式易筋經 轉載

二十四式易筋經

趙子鈔本

拳術之內功,以易筋洗髓二經為最精純。洗髓一經,即本仙家伐毛洗髓之意,其高深奧妙,超乎一切武功,不易領悟,且其原本,早已失傳。易筋一經,猶多傳法,並未泯滅。易者換也,筋者筋脈也,易筋雲者,蓋言去其原本贏弱無用之筋,而易以堅強有用之筋也。易筋一經一說傳自達摩,一說傳自岳武穆,一說由張三丰復從而翻之而成。經儒釋道各家闡發,融會貫通,而成各家調氣煉丹之法。民國初期,經李景林、黃元秀等整理遂廣衍流行,各門各派皆有承傳。本博所刊之《易筋經》,系綿王志遠師錄自趙子鈔本。其經分前後部,共二十四段,其前部十二段較易練習,為入門之秘訣,其後部十二段較為精奧,為成功之途徑。拳友不妨試習之,以作拳技進階之基礎。

易筋經前部練法

此部練法,共十二段,每段各有其妙事,宜於清晨薄暮之時,空曠清潔之地,依法練習,周而復始,晨夕各三遍,一年之後,精神萎頓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則勁力沛然,神完氣足,洵有易筋換骨之妙,但須逐日行之,切不可稍有間斷,若荒怠不勤,決不能剋期湊效。

第一段

面東而立,兩足分開,相距肩寬,不丁不八。凝神調息,摒除雜念,鼓氣於腹,毋使走泄。頭部微昂,口宜緊閉,牙齒相接,舌尖住牙關,兩目向前睜視,眼珠須定,不可稍有啟閉。兩手摺腕昂起,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緩緩凸屈肘節,將手提起少許,至腰部稍下處為度。惟兩手雖上提,而兩臂之氣力,必須下注,如按桌踴身之狀。略加停頓,十指運力向上翹起,而掌根則運力捺下,至極度後,停頓片刻,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復原狀。如此一翹一按,是為一度,行四十九度。此段為渾元一氣之勢,先天之象也。一翹一捺,得乎動機,停頓貫氣,得乎靜定,動靜相因,而陰陽判,萬物生矣,以下各段,皆為此式而化生。式如圖一。

圖一(正面)

圖一(側面)

(演練者葛杭君)

第二段

兩足緊並,全身正立,鼓氣閉口,突視昂首,與第一段同。兩手屈指握拳,惟大指伸直,握拳極松,不可用力。握定之後,將拳移置大腿之前,掌心與腿面相貼,兩拇指遙遙相對,略停頓之後,每手之拇指向上翹起,以至極度,同時其餘四指,用全力緊握,而兩臂之力,則須下注,切不可有絲毫之提勁。略停片刻,兩大指徐徐放下,余指慢慢鬆開,恢復原狀,兩臂則宜用提勁,使氣力上收,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式如圖二。

圖二(正面)

圖二(側面)(圖文不相符之處以文字為準)

第三段

正立如前,腿部運力下注,不使稍有鬆浮,頭昂目睜,口閉牙接,鼓氣腹中。兩手大指先曲置掌心,餘四指則緊握大指之外,兩臂垂直,雙拳置大腿兩側,掌心貼腿,拳背向外。上手之時,臂部並不用力,拳亦握得極松,略停頓之後,兩拳緩緩握緊,至極度為止,同時用力於臂,使之下注,兩臂挺直,使肘節突出,而氣力易達於指掌之間也。略停片刻,徐徐矣住臂力,放鬆拳指,回復原狀,如此一緊一松,行四十九度。式如圖三。

第四段

全身正立,兩足緊並,兩腿之氣力下注,以固底盤。兩拇指屈置掌中,余指屈置其外成拳。兩拳由前上舉,平肩為度,掌心相對,虎口向上,兩拳間距同肩寬,兩臂宜直,上身切忌動搖,略略停頓,運力緊緊握拳,停頓片刻,將拳放鬆。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式如圖四。

第五段

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首睜目,閉口咬齒,凝神鼓氣。兩手握拳甚松,翻掌向外,徐徐從兩旁舉起,置於頭之上面,掌心相向,虎口向後,肘節微曲,兩臂離耳一寸。隨兩臂上舉,兩足同時殿起,兩踵離地一寸左右為度。略停頓片刻,兩拳握緊,兩臂蓄力下挫,如拉單杠,作將身上收狀,兩踵同時再乘勢上舉,至極度。停頓片刻,兩拳徐徐放鬆,收回氣力,兩踵亦緩緩放下,至離地一寸左右為度。如此一起一落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式如圖五。

圖五第六段

全身立正,昂首睜目,閉口鼓氣如前。兩手將拇指放在外面,餘四指捲曲,再將拇指放於指節之外,松握拳。然後兩臂從旁側舉起,掌心向上,至臂平直時,屈轉肘節,引肱豎起,至拳面適對兩耳,離耳一寸許,掌心則向肩尖,全臂成三角形。停頓片刻,將拳徐徐握緊,以至極度。小臂則用力向內折,大臂則用力向上抬,此皆係力行,不以形式。略事停頓,即徐徐放鬆,回復原狀。如此一松一緊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式如圖六。

第七段

兩足緊並,全身直立,昂首突視,鼓氣閉口如上。兩手四指捲曲里握,拇指則扣手指節之外,拳握甚松。兩臂由正前向上提起,至肩前成平三角形時,略停片刻,即運力於肱,徐徐向左右分去,至平肩成一字形為度,掌心向上,上身略後仰,待兩臂分開後,兩足尖徐徐抬起,離地寸許,同時兩拳徐徐握緊,從鼻中吸入清氣一口,吸之務盡,再將足尖輕輕放下,兩拳緩緩放鬆,同時從口中吐出濁氣一口,回復原狀,如此行四十九度。式如圖七。

圖七(正)

圖七(側)

第八段

並足正立,昂首突視,屏息鼓氣如前。兩拇指曲轉,置於掌心,餘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兩拳由前向上舉起,以平肩為度,虎口向上,掌心相對,兩拳之距離相距二三寸。隨兩拳之上舉,兩踵亦徐徐提起,離地約二寸,然後兩拳徐徐握緊,以至極度,略事停頓,兩拳徐徐放鬆,兩踵亦輕輕落下。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式如圖八。

圖八(正)

圖八(側)

第九段

全身直立,兩足緊並,頭正目前視,閉口鼓氣如前。兩拇指屈置掌心,餘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兩拳從正前方,由下向上提起,提至腹前,隨屈兩肱,向上翻起,至當面為度,掌心向外,兩拳面斜向鼻尖之兩側,肘臂屈成三角形,兩拳相距約三寸,然後徐徐將拳握緊,以至極度。同時小臂用力向內翻轉,大臂用力向前逼出,肘節則向後分引,各部同時運用氣力,略事挺頓,徐徐放鬆雙拳,收回各部氣力,回復原狀,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式如圖九。

圖九(正)

圖九(側)第十段

正立如前,兩足緊並,昂首挺胸,睜目突視,閉口屏息,鼓氣於中。兩拇指屈置掌心,餘四指握之成拳,握拳甚松。虎口貼腿,掌心向後,兩臂由前舉起,至肩平時,運肘力向左右兩側分去,與肩尖相平,同時兩肱亦向上豎起,舉直為度,此時兩臂與頭,成山字形,掌心向前,虎口向耳。停頓片刻,徐徐將拳握緊,以至極度。同時兩臂向上托,如托千斤之勢。兩肘向外逼出,如欲使之湊合者。但皆用虛力,並非有形之動作也。如此停頓片刻即徐徐鬆手,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式如圖十。

圖十(正)

圖十(側)

第十一段

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首突視,閉口鼓氣如前。兩手四指屈置掌心,而以拇指握護其外,成極松之拳。運用臂肘之力,將拳上提,置於小腹臍輪之兩側,肘微屈,虎口斜對,拳面向下,掌心向內,拳距腹約一寸。略事停頓,四指徐徐緊握,以至極度,而兩拇指用力上翹,愈高愈妙。兩臂雖不作有形動作,但氣力卻須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鈞重物。停頓片刻,拇指徐徐放下,四指徐徐放鬆,而將兩臂之氣力緩緩下注。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行九度。式如圖十一。

圖十一(正)

圖十一(側)第十二段

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首突視,閉口鼓氣如前。兩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徐徐從前面舉起,平肩為度,拇指在外,掌心向天,兩手間距等同肩寬。兩踵同時提起,離地二寸許。略停片刻,兩手徐徐放下,兩踵亦隨之輕輕落地,如此行十二度。再舉掌如前,手掌向上一抬,肘即向下一紮,同時兩踵提起,再輕輕收回,恢復原狀。踵落地後,即將足趾向上翹起,離地寸許,如此行十二度。式如圖十二。

圖十二(正)

圖十二(側)

易筋經後部練法

前部易筋經十二段,雖亦注重於氣力相隨,惟尤以力為主,剛多柔少,乃以力行氣之法也。練成之後,雖可以氣力相隨,但欲遍及全身,流行於內膜而無所阻礙,尚難如願以賞。欲達此種程度,須前部易筋經練成之後,再接續此後部。但亦不可入手即練後部。蓋此步功夫,完全注重於運行氣力於內膜,以充實全身之筋肉,而不在於增加實力。然實力不足之人,欲其氣力運行,固不易言,即算能練成,其效亦是甚微。所以須先練前部,以增加實力,使與氣相隨,進而練習後部,於純柔之中求運行之道,自易於入手,收效亦較為神速。故單練前部,不練後部則可。單練後部則不可。因單練前部,氣力縱未能運行於內膜,然較未練時亦已增加數倍,而收身強力壯之效,即使不再進步而求其能運行於內膜,亦足以祛病延年矣。而後部專講求運行之道,單單練此,毫無用處,所謂徒勞無功是矣。凡練內功者,不可不知。茲將後部易筋經十二段各法,列舉如下,以便練習。

第一段

盤膝而坐,以右腳背加於左大腿之上,更將左腳從右膝外扳起,以左腳背加於右打腿之上,使兩足心皆向上,此為雙盤趺坐法。坐時身宜正直,不能有所依傍,而坐於木板之上。兩手緊握雙拳,四指屈轉於內,而拇指護其外,放於膝頭之上。雙睫下垂,眼露一線,口緊閉,上下牙關相切,舌舐牙關之內,冥心屏息,周身絲毫不用勉強之力,惟精氣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入手之初,決不能立時會合,惟如此凝思存想,日久自有功效。式如圖一。

第二段

趺坐如前,身形完全不動,唯兩手握拳之指,徐徐放開,以舒直為度。然後兩臂緩緩從側旁舉起,掌心向上,舉至肩平,屈肱內引,由頭上抄至玉枕穴後面,掌心向前,大指在下,兩手漸漸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頭後,兩手指掌根,適按於耳門穴之上,兩臂呈三角形。抱持不宜有有形之力,頭略後仰,胸稍前突,心意仍須注丹田。抱住頭顱之後,停頓片刻,即提氣上升,意想丹田之氣,經過臍輪,上達心包,而過喉結,直至頂門,停留片時,由頂門向後轉下,經玉枕穴由頸椎緣脊而下,過尾閭抄至海底,再轉上回至丹田。

頂門之百會穴,實為首部要區,而臍下之丹田穴,實為內府寶庫,氣力上升,則貯於百會,氣力下降,則歸於丹田,一升一降,周天循環之道,一起一伏,陰陽造化之機。所以行此功夫,一切純任自然,不可有絲毫勉強,且不可過於貪功。蓋本乎先天之靜穆,而致後天之生動也。練習以循環二次為度,然後將雙手放開,握拳置於兩膝之上,回復原狀。式如圖二。

第三段

承前式,將圈盤之腿,緩緩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氣血不至因為而壅阻。再將兩足徐徐前伸,至腿部平直為度,兩腿緊並,蹠直豎,足心向前,足尖向上,然後上身徐徐下俯,兩手則從旁側抄向前方,至足前時,交叉十指,環扣雙足,兩足用力向前伸挺,而兩手用力向後引拉,腰背始克因之而緊張,丹田之氣運於肩背腰股各部。行此功夫,以一炊時為度,然後徐徐放開,回復原來之平坐狀態。式如圖三。

第四段

趺坐如前,寧神一志,注氣于丹田。稍事停頓,兩手即徐徐翻腕,掌心向外,然後兩臂從左右兩側緩緩上舉,至頂門上交叉十指,再將腕翻轉,轉入兩臂而達於指掌。行此功夫一炊為度。然後徐徐將手鬆開,從兩旁側落下,運氣下降,回復原狀。式

第五段

承前式,將圈盤之腿,緩緩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氣血不至因而壅阻。再將兩足徐徐前伸,至腿部平直為度,兩腿緊並,蹠直豎,足心向前,足尖向上,然後兩手由兩旁側之下面,徐徐移向尾閭穴之後,兩手相合,交叉十指,將腕翻轉,使掌心向正後方,兩手背則緊貼於尾閭之兩旁,不可稍有鬆浮。兩肩頭則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聳,務使肩背部之筋肉,緊張異常,然後用意想之法,運用氣力,充實肩背。行此功夫以一炊時為度,然後徐徐收回雙手,回復原狀。式如圖五。

第六段

趺坐如前,將兩手從旁移至前面,至臍下時,兩手相合,交叉十指,翻腕向內,以掌心捧住少(小)腹,冥心存念,略定神思,然後運氣由丹田而注於腎囊以活動睾丸。停頓片刻,提氣上升,回歸原處,作似欲將兩睾丸吸入腹中之想。同時兩手心,漸漸用力,略作向上摩起之勢。略停片刻,運氣注於腎囊,如此升降十二度,而功畢,式如圖六。

第七段

趺坐如前,兩手從少腹徐徐撤下,移向兩股之側,掌按於板上,拇指在內,指尖則向前面,不宜過分用力,但求能相貼合。心神既定,兩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將上身向上升起之狀,惟並非有形之動作。同時提氣上升,使充於胸廓,停滯不動,歷一呼吸之久,再將氣從原道降下,停于丹田,而兩臂之力,亦同時馳松,回復原狀。式如圖七。

第八段

趺坐如前,惟將兩手提起,然後徐徐向前移去,繞至兩腳心之上,以左掌心緊按右足心,右掌心緊按左足心,均以中渚穴緊對湧泉穴,肘微兩屈,臂部並不用十分氣力,以手足兩心貼合為度。稍事停頓,兩臂稍用力撐柱,同時將氣從丹田運行而出,使之抄左,轉上繞右而下,回至丹田,在臍之四周繞圈,及肚子之上下,旁及前腰,如此運行九度為止。若為女子,方向相反。式如圖八。

第九段

趺坐如前,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肱舉起,用手掌搭於左肩上,右掌心適按於肩窩穴上,五指則在肩後,肱緊貼於胸肋前面。然後左手亦從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肱舉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窩穴,肱則緊貼於右肱之外側,用力緩緩搿緊,而使其肩背之筋肉,緊張至極度。同時運用丹田之氣,使之上升,而充實其背肩之內部。式如圖九。

第十段

屈膝而跪,兩腿緊靠,腳背貼板,臀部坐於小腿上面,尾閭則緊靠兩腳跟,上身略後仰,頭正目前視。稍事休息,兩手徐徐從側面抄至前下方,屈肱上舉,至心窩旁兩乳下為度,將兩手掌輕輕按於肋上,兩肘則略用力後引。按定之後,即將氣上提,用意想之法,使之充滿兩乳房,停滯不動,歷一呼吸之久,仍從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九度而止。式如圖十。

第十一段

承前式,兩手徐徐放下,至膝蓋之上。右掌心按於右膝蓋,左掌心按於左膝蓋,拇指在內,指尖向前,兩臂稍用力作撐拄之狀,上身向後作倚靠之勢,頭則後仰至極度。心神既定,提氣上升,經臍輪心坎等部而上起,至喉結而停留不動,使喉部充實,如此歷一呼吸之久,將氣下降,停滯丹田,亦經一呼吸之時,再運氣上升而充注於喉結穴。如此升降九度,將上身徐徐坐直,頭亦下俯,兩手亦收回垂兩側,回復原狀。式如圖十一。

第十二段

趺坐如前,心神既定,兩手移至前方,上下相向,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後左掌自左而右,用力旋摩七十二度,再翻轉兩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此時兩掌心熱如火發,即移貼後腰,先由外傳內,旋摩七十二度,更由內轉外,旋摩七十二度。此功夫畢,恢復第一段趺坐之勢。式如圖十二。


推薦閱讀:

[轉載]張志安《林炳堯先生太極拳答問》
[轉載]結婚吉凶日
[轉載]易隱燕《八字六親秘訣錄》五
[轉載](沈善增)《王宗岳太極拳論》心解
平針依舊出彩 韓版長袖開衫大毛衣(轉載)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