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源法師:《圓覺經》之眾生即佛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善男子!」再叫一聲當機者。「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到這時候,你才知道生死涅槃,等於夜裡作了一個夢。你現在醒了以後,回想夢裡的境界,哪有一個實在的?所以涅槃根本沒有生起,生死也沒有滅除。「無來無去」,按作夢的時間講,涅槃來了,生死去了,根本沒有來沒有去,是作夢,哪是真實的呢!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這是講能證所證,「其所證者,無得無失」,所證的圓覺之理本來現成,這裡說眾生本來成佛,他根本沒有失掉。得失是對待的名詞,有所失,才說有所得;從來沒有失,怎麼說得呢?所以圓覺妙性,《大乘起信論》叫做本覺,在眾生份上本覺是本來覺,它沒有失掉,怎麼說得呢?所以你所證的圓覺之理,無得無失。「無取無舍」,你最初發心修行用功,要取得佛法,捨棄凡夫法,捨棄一切煩惱,有取有舍,還是差別相。到這個時候平等境界現前,才知道沒有差別,無所取,無所舍,因為生死涅槃,都是像昨天作的夢,你取得涅槃,捨棄生死,都是作夢的境界,有什麼好取、好舍的呢?

「其能證者」,能證的是智慧,屬於觀行,你起了智慧來修觀行,才能證得圓覺之理。這個能證智慧的觀行,「無作無止」,「作」是我要修行用功,我起了始覺智慧,要修觀行,要有作為。「止」是止一切煩惱。到這時候才知道,修行本空,煩惱也本空,修行沒有作,煩惱也沒有止。「無任無滅」,「任」是任運自然。斷除煩惱,證得涅槃,不要著相,我任他去,是「無任」。「滅」是證得涅槃,滅除生死。「無滅」,沒有證得涅槃,也沒有滅除生死。到這個時候平等境界現前,根本「無任無滅」,作、止、任、滅是修大乘菩薩行的四種病,下面有一章專問這個問題,有詳細解釋。大乘菩薩修行用功,作、止、任、滅這四種病本空。

「於此證中」,包括前面能證的觀行,所證的理體,於這個中間。「無能無所」,沒有能證的觀行,也沒有所證的理體。「畢竟無證,亦無證者。」畢竟無所證,亦無能證者,能證者指觀行的智慧,要是指人,也沒有能證之人。因為這個時候是平等的境界,什麼相都空掉了,你存能證所證,有能所兩個相在,還是差別相,根本不能平等。平等境界之中,沒有能、沒有所,能所二字是佛經上的專門名詞,關係很重要,能所是一對,沒有能證,也沒有所證。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一切法的本性,在眾生有情分上,叫做佛性;在一切法上,叫做法性。佛性這個名詞意義來得窄,單指有情眾生講。法性的意義包括得寬,包括一切有情、一切無情,都叫做一切法性。一切法性,也就是一切法的本體,在《圓覺經》叫做圓覺妙性,本來平等,沒有損壞、破壞。可是有能有所的時候不平等,你證不了圓覺妙性,是你自己把它損壞。但是破壞的是虛幻之相,法性還是平等不壞,這時候你證得平等不壞,連能所都空掉了。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前面普眼菩薩問了一大串問題,這裡總結起來一個一個答覆。你問初發心菩薩,以及末世修行大乘的眾生怎樣修行?就照著我前面說的那樣修行。你問漸次,照我前面說的漸次,先修二空觀,再修法界觀。在圓頓大教裡面沒有漸次,說個漸次,因為你不先修二空觀,修法界觀修不成。修二空觀,先修我空,再修法空,有個次第。修法界觀,先修一真法界觀,再修三重法界觀。三重法界觀,先修真空絕相觀,再修理事無礙觀,再修周遍含容觀,有個漸次,照我前面說的漸次修。

「如是思惟」,思惟就是觀想。你「宴坐靜室」,就這樣思惟,不是凡夫在分別妄想的思惟,這叫正思惟,思惟到大乘觀行上。「如是住持」,你如是思惟、如是用功,不會再退轉,安住不動,就攝持了圓覺大法。

「如是方便」,你叫我假說方便,前面說你修法界觀之前,要修二空觀,這是漸次。修二空觀之前,有個方便下手處,你要堅持凈戒,宴坐於靜室,要持戒、修定。二空觀法,屬於觀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有個漸次,學佛要求開智慧,但是前面一個方便,你得持戒、修定,你不持戒,根本不能得定,所以前面我講到持戒,要堅持凈戒,不說我空、法空、空空,一空一切空。持戒不講空,持戒你得堅持凈戒,修大乘法不要著相,持戒非著相不可,不著相怎麼叫堅持呢?堅固執持,因為你得下手,你是剛入小學的學生,說考博士作什麼?你得修到不著相才不著相,到最後能所的相,還是不能存在,都要把它空掉。可是你最初下手的方便,非堅持凈戒不可,你戒律不清凈,修定不能得定,得了定都是魔加持,非著魔不可。你的戒律不清凈,無始劫來的生死冤家很多,天人有五種神通,鬼神也有五種通,你那些冤家對頭在鬼神道里,或者到天道里,他看得很清楚:你想修定,還想開智慧,你根本不持戒,你要求定,你看《大乘起信論》著魔的境界,魔來加被你,再看《楞嚴經》,魔加被你,使你得了定,說你開了智慧,甚至還得神通,結果得了精神病,我們佛教叫著了魔,中西醫都治不好。古時沒有西醫,現在有西醫,醫藥進步了,還是治不好精神病。著了魔,那才害你呢!所謂:「不怕千生不悟,但怕一生著魔!」你一千生沒有開悟不要緊,還可以修行,這一生著了魔,精神出了病,佛經上叫失心,你修行辦道的心失掉,哪能修行用功?那麼糟糕了,這一魔魔下去,不曉得墜落到哪裡去。所以古人警策我們用功要先求理解,求了理解,解釋明白了,你得精進用功。不求理解,單去用功修行,叫無解而行,結果是盲修瞎練,墮坑落塹,前面一個坑,你墮落下去;前面一條很深的水溝,你跌落下去。因為不求理解,你不了解路程,方向不知道,你就亂走,盲修瞎練,等於瞎子一樣,非墮坑落塹,非著魔不行。

一開學我先講《勸發菩提心文》,勸你們發菩提心再學佛法,你發了菩提心盡學些佛教的道理,讓你能說會道,結果你不修行,自己得不到實在利益,也不能引導眾生得到實在的利益,這叫做有解無行。所以「如是方便」,要把它記清楚,先要持戒再修定,修了定才能修觀慧,定都定不下來,怎麼觀想呢?觀慧,先修二空觀,再修法界觀。但是持戒修定,是觀慧的方便,這就是「如是方便」。

「如是開悟」,前面問怎麼開悟呢?小悟,你悟到二空:我空、法空之理;大悟,悟到一真法界之理,就那樣開悟。三重觀想呢?悟後起修,所以你只要開悟,悟到一真法界之理,再來修行都不著相,他是大徹大悟的人,悟後起修,那才是真修行。

「求如是法,亦不迷悶。」前面文殊師利菩薩章說,不講方便、不講漸次。這個眾生聽了「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講到普眼菩薩章說四個漸次,結果歸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還是要頓超。初發心不是上上根的人就迷悶,迷而不了達,悶而不通,認為法太高了,道理恍恍惚惚知道一點點,怎麼下手呢?「知是空華,即無輪轉」,這樣就算了嗎?「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樣就算了嗎?不行,沒有法下手,所以依著這一章佛開示的,依戒修定,再修觀慧,這樣你就不會迷悶。講到這裡,把長行文講完。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 慧本法師
聖嚴法師《佛教徒如何發願》 - 佛弟子文庫
凈界法師:唯識學概要講記 (4)
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道源法師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凈空法師講述

TAG:法師 | 圓覺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