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稿 | 西川:一條通向唐詩的迷人通道
演講人:西川
本文整理自2015年9月19日在單向空間朝陽大悅城店舉辦的東方歷史沙龍第68期《古典詩歌與現代精神:我們今天怎樣讀唐詩》上詩人西川的發言,參加該期沙龍的嘉賓還有記者袁凌、學者葉匡政,沙龍主持人李禮。
一
閱讀古文學時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是: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來讀,還是努力把自己當作古人的同代人來讀?這是兩種讀書的方法。把古人供起來讀,一般來說是希望獲得一種熏陶,一種滋養,一種修養:你看我這個人有修養,我可以隨便吟幾首古詩,必要的時候,比如寫文章的時候,用兩句古詩,顯得我很有修養。我本人對於從古詩這兒獲得修養當然也在乎,但是沒有那麼在乎。我個人希望從古人那兒獲得的是創造力,就是「古人為什麼這麼做」?比如一說到唐詩,一提到李白、杜甫、李商隱這些詩人,我腦子裡自然形成這些問題,唐朝人怎麼寫詩?是不是像我們這樣寫詩?這對寫作來講是特别致命的問題。比如說唐朝人怎麼一赴宴就要寫詩?一送別就要寫詩?哪來那麼多靈感?一個人不可能有那麼多靈感,作為詩人—作家—官員,你不會老有靈感,在沒有靈感的情況下,你寫什麼?你怎麼開始?當然這裡面有很多的秘密,究竟他們是怎麼寫的?為什麼好詩人集中在唐代?寫詩跟他們生活之間是什麼關係?這是很值得討論的問題,不僅僅是說唐詩偉大就完了。
唐代詩人如何獲得創造力,這對今天的人來講特別重要。一旦古人在你眼中變成活人,而不再是死人,不再是知識,不再是供起來的東西,不再神聖化,你就會在閱讀和想像中獲得別樣的感受。我們對唐詩實際上有神聖化的傾向,我們每個人說起唐詩,差不多說的都是《唐詩三百首》,不是《全唐詩》,而《全唐詩》收的是兩千三百位詩人的五萬來首;從五萬首選出三百首,這是個什麼比例。如果有耐心讀《全唐詩》,你會發現《全唐詩》也不是全部都寫得那麼好,甚至挺爛的也有,《全唐詩》70%的詩都是應酬之作;讀《全唐詩》可以讀到唐代整個社會狀況、唐代文化進行的狀況。讀《唐詩三百首》你會領悟詩歌的偉大,讀《全唐詩》你讀到唐代,這是不一樣的。
對於寫作者來講,除了知道唐詩的偉大,還應該知道唐詩是怎麼寫出來的。唐詩里為什麼會有那些糟糕的作品?為什麼選出來三百首詩,也可能不僅僅三百首。所以讀唐詩有很多的讀法,我覺得其中一種很重要一個讀法,就是實踐的讀法。他好像一下跟詩人距離那麼近,一下進入這些人的生活。我覺得對今天的我們來講,袁凌找到了一條特別迷人的通道,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人,不僅僅理解唐朝人,理解戰國人,理解屈原,理解曹植,理解宋代那些偉大的詩人,都應該這樣,甚至延伸到理解古代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也應該如此。
二
唐代很重要的事件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當時的大詩人王維經歷了安史之亂,但是他沒法寫——安史之亂塑造的唯一一個大詩人是杜甫,杜甫身上有一種東西是王維沒有的。杜甫詩歌很多在處理當下,很多詩人沒法處理當下,因為一般人認為當下沒有詩意。比如月亮、樹,秋天,過去很多人都寫過無數遍,會在語言序列里呈現,但忽然哪天天津的化工廠爆炸,你寫詩試試,你寫不了,因為你的語言處理不了這個事件。
為什麼杜甫可以處理安史之亂?這裡面的事件很複雜,如果你觀察杜甫那個時代的詩,你會發現他在他的詩里表達了複雜的時間觀,甚至有可能是三個時間交疊在一起:歷史時間、自然時間、個人時間。而王維處理不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王維是個二流詩人,這是誰講的?錢鍾書。錢鍾書說王維就是個二流詩人,只不過王維是二流詩人里最好的一個。李白詩歌也提到安史之亂,他參加了永王李璘的軍隊。唐肅宗登基後,他就成了叛軍的一分子。安史之亂是一個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別重要的轉折,陳寅恪認為安史之亂開始中國就變了,中國不再是古中國。日本也有一個大學者內藤湖南提出一個說法,叫中國唐宋之變:唐宋之前的中國,和唐宋之後的中國,是截然不同的中國,實際上最重要的一個標誌性轉折就是安史之亂。但是直到今天,我們的課本里都沒能夠非常清楚地講出安史之亂究竟是怎麼回事。
因為一般我們都是從唐朝這樣一個正統王朝的角度,從所謂「正史」的角度來看安史之亂的。很少有人真正地研究安祿山。那麼安祿山是個什麼角色?安祿山是雜種胡人,粟特人和突厥人的混血。安祿山信什麼?瑣羅亞斯德教,就是我們說的祆教。他的名字「安祿山」的「祿山」實際是粟特語的Rox?an,是「光明」的意思。還有,那個史思明,為什麼不是「史思紅」、「史思黑」什麼的?「史思明」這個名字是唐玄宗賜的,「明」實際上也是來自瑣羅亞斯德教,崇拜光明。從安祿山的角度討論安史之亂,許多問題就豁然開朗:安祿山手下軍隊二十萬,他能夠起事,是因為他假稱自己是瑣羅亞斯德教的光明神,瑣羅亞斯德教就是信仰光明。
安史之亂特別複雜:漢族、中國的正統王朝、少數民族、西域文化,還有宗教,都混在一起。由於安史之亂,回鶻人進來,吐蕃人進來,中國一下就亂了套。安史之亂過後,到了韓愈和白居易的時代,韓愈為什麼反對迎佛骨?就是因為釋迦牟尼像瑣羅亞斯德一樣是異種。所以韓愈就搞古文運動,他說自己是聖道傳人。中國的儒家——周公、孔子、孟子,他認為這個才是正道。韓愈之所以要自詡道統傳人,回歸道統,是因為他面對的是安史之亂。
三
所以我讀唐詩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語言、表達形式很美,我也會關注唐朝詩人所生活的時代、他們面臨的複雜的社會歷史局面。這些因素導致了他們的詩歌、文學反應。後來蘇東坡評論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可是蘇東坡並沒有講清楚韓愈怎麼就成了「文起八代之衰」,為什麼是韓愈,為什麼不是安史之亂之前的盛唐時代一個人是「文起八代之衰」?韓愈在中唐發起古文運動,有他的歷史邏輯。讀唐詩,要理解唐代文化,唐代詩人所關心的問題,所討論的問題。比如韓愈、白居易同朝為官,兩個人關係特別微妙,韓愈的朋友是孟郊這些人。在一些記載里提到,韓愈也曾經想邀白居易一塊出行,但被白居易委婉拒絕,所以說兩個人關係並不那麼好。古人之間也有相互的辯駁、相互的不同意,並不是不分彼此。
包括安史之亂之前,李白在長安的時候,其實日子不見得好過。許多人不太知道,安史之亂之前,唐朝人的趣味並不是把握在李白手裡的,唐朝的宮廷趣味把握在王維手裡。這時的王維一定不喜歡李白,所以李白雖然很得意,皇上很待見他,他也見到楊貴妃了,可是李白詩里說「時人見我恆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可能在那個時候喜歡他的就是賀知章,再有幾個青年人,杜甫、高適什麼的這些人。王維一定很不喜歡李白,所以無論在王維還是在李白的集子里,還是在其他史料里都找不到他們二人的交集。他們同在長安,卻互相瞧不上。李白的才華和精神結構跟王維很不一樣。所以我們看古人時常會是一團模模糊糊的印象,而當我們深入古人之間,看他們互相爭吵,不同意,瞧不上,這個時候,古人才活起來。
推薦閱讀:
※讀唐詩,學寫作
※唐詩賞析 早 雁
※樂洲 談談唐詩三百首
※唐詩絕句雜說
※唐詩|羈旅篇(二)*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