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間天:我們拿到菩提不退利益了嗎?如何饒益眾生?

【複次富樓那。菩薩得聞如是等經。不能深心教化他人。其心退沒但樂獨行。慳吝惜法心不欲說。不能以法廣攝人眾。以是不善根因緣故失智慧念。失智慧念已。不共他人讀誦經法。不能以法與他共同。是人轉身。失菩薩心忘菩薩念。】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七不退品第三  大乘人如果聽聞了甚深經法,不能發心教化他人,自己吝法惜法而不肯為大眾宣講,不能用佛法利益大眾,這就種下了不善之根。因為這樣的緣故,他會丟失智慧念,因為不能和大眾共同進步精進,這個人在轉身之間所生髮的菩提心菩薩念,全部退失。  這退失的問題確實很嚴重,想在佛法里獲得不退轉,要真正的達到7地阿惟越致菩薩,才能確保三不退轉。而在此前就算登地的菩薩也有退轉之虞。  對菩薩而言有饒益有情戒,是以戒律層面敦促大乘人要去饒益眾生,此段經文體現了菩薩饒益有情的精神。  在經文中常常會看到菩提不退,但是這利益我們是否拿到了?若過去拿到,現在為什麼還在娑婆的惡世沉浮?若沒拿到,過去是否也心懷僥倖,得過且過,輕慢了法教?大乘人都希望不退菩薩為伴侶,找到堅固不退的大乘同修,並在他們的幫助下令自己也不退縮,這是很幸福的事情。只是這個時代很浮躁,人與人的關係變動很大,確實很難遇到不退的法伴侶,幻海迷局建立到現在六年多,進進出出的人也太多,不管過去如何親近,如何熱情於學習交流,經過時光的透射,慢慢褪去了顏色,很多人也隨時光遠去了。到哪裡去找不退的法伴侶?自己是否能繼續堅持?這都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如果我不能再堅持了,不能去落實分享經教的事情,是否我的退失也將即刻到來?思維到此,忽生涼意,這路好艱難啊。走的難,進的難,守的難,堅持的難,但是退失卻很容易,失去卻只是瞬間之事。  古人說「德不孤,必有鄰!」他可以自信自己有德,而我連個善人都不是,自然不能寄希望於靠道德招感。所以只能依靠自己不退轉,而不能依賴他人不退轉。思維到此,有種如履薄冰的懸惴。  如此段經文描述的退轉之事,可能過去也有觸犯,但是現在知道了,當保持奉持,不令丟失。經教傍身、福德傍身也僅是不退失修行太遠的保守方法,而上升到大乘層面,聞法不能宣,聽法不樂講,都已經是不善之因。想那掃地僧周利盤陀伽,有弟子跪求而不授碎語,結果落得毫無聞性,一句贊偈幾個月也不能記得。不肯講,智慧不成;若不樂講,雖然可以法無量、言辭無量、義理無量,但樂說無量不能成就,則餘下諸無量也不能長保。若人全無智慧,此大乘路毫無前進可能,若菩薩不成就四辯才,如何攝受大眾普利眾生?  如此看來,成就四辯才是大乘菩薩必有的基礎技能,而普利眾生的基礎心態,才是生髮大乘資糧的根本。  這段經文看上去波瀾不驚,但是對大乘人卻是一擊驚雷。你若想行走大乘出輪迴的路,沒有救護眾生的心,無法獲得大乘行走的必備資糧;沒有智慧你沒可能前進;沒有辯才無礙你不可能普利大眾;還沒有不退法伴侶幫助提攜,此一路已經毫無指望了。除了一路直退就沒有其他可能,這一轉身的迅猛,所有艱難生髮起來的大乘意、菩薩心,也全部喪失殆盡,餘下的就是慢慢的輪迴。  如果註定出不得輪迴了,什麼時候還能再獲人身?什麼時節才能再遇法教?什麼機緣才能折服自心追隨奉行?要多少次遭遇才能再次觸碰出輪迴的可能?還需要多少劫的漫長煎熬,才能勉強升起菩薩的心念、菩薩的德能?恐怕這些數字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所以若已升起菩提大乘之心,當護心苗,不令滅失。這沉重的教訓,實在太慘烈了。  既然已經知道了退失的原因,就不應該再有如上的事情。一生很短,能堅持好學佛,已經不容易;還能在種種打壓下不退初心,這更是艱難;並且還要在艱難持守下不退失。若一路堅持下去,也必定繁花似錦,富貴如佛。感恩世尊耳提面命的叮嚀囑咐,讓我能聽聞如此法要。南無佛,南無三世諸佛,南無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人間天:圓滿的福德智慧來自慈悲,來自於利益眾生  當我們說「佛陀的智慧無上圓滿啊」,這果德一出來馬上沒下文了,除了讚歎智慧圓滿沒了;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獲得智慧,怎麼樣才能讓智慧提升起來,乃至到智慧圓滿,這中間的路是否找得到?於是當說「諸佛智慧圓滿」,我們就要思維:諸佛如來是如何成就智慧圓滿的?這就是在找路子了,這也在挖掘佛陀聖號埋藏給我們的法寶了。  學佛的過程並非是跑到桃花園裡去摘花,琳琅滿目、林林種種、應接不暇,這種浮在面上的感覺不能算是一個好現象;要深入,如果有條件一定要深入經文,就像大樹有了條件必須要深紮根子一樣,你不想深紮根,除非你根很深,不然如何成為大樹呢?用花盆能栽出大樹嗎?需要不斷地被澆灌能是大樹嗎?需要不斷被照料能是大樹嗎?誠然這是有過程的,希望你們在正確的路上,有一天也會成為大樹,乃至成為樹王。  1.大乘佛子的基礎心態  啟動這個良性循環的關鍵點就是付出。怎麼付出呢?樹木釋放水汽這是付出;釋放氧氣這是付出;結出果實這是付出;為眾生遮蔽風雨這是付出;乃至最後腐朽倒地,腐爛成泥這還是付出。佛子的付出關鍵點在哪裡?在慈悲心上。慈悲心對大乘尤其重要,這是學佛的分水嶺,並非是某個法門是大乘、某個法是大的,大小並非由法門決定,而是由駕馭者的心態心量決定。同樣是念佛的凈土法門,會被念出花樣很多。就像同樣是一張錢幣,被用的花樣很多,那麼錢會選擇消費什麼嗎?錢花哪裡,還是由使用者決定的。所以法門也是如此、佛法依然如此,你到底想幹什麼?就決定了這個可以賣很多東西的錢,被用在了什麼東西上;同理學佛的過程中,我們到底在用什麼心態心量面對佛法、使用佛法呢?  慈悲心這是大乘佛子的基礎心態,慢慢擴大慈悲心,成就無量慈悲喜舍,這就是大乘行者應該擁有的狀態,所以成就四無量心是結果,但是慈悲是起步過程,就像慈悲是小樹,而四無量心是大樹,小樹想成為大樹的關鍵點在哪裡?慢慢地擴大心量。  2.怎樣才是慈悲?  慈是上下關係,是能給予快樂的;而悲也是上下關係,是能拔出痛苦的。於是如果我想慈悲某個人,可是他活得比我滋潤、生活比我開心、身體比我健壯、家庭事業比我順利,我在這些內容上怎麼慈悲他?相反他慈悲我還差不多。所以慈悲里有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就沒有慈悲可言。千萬不要以為學佛,必須馬上把分別心幹掉,你沒了分別心,你的慈悲無地安放。你沒了分別心,你的慈悲心也就升不起來,也就不可能進入大乘領域了,這個事情就如此微妙。  看上去是不好的東西,但是站在另個角度,就可能是很好的事情。同樣我們想慈悲他人,先要有能給予對方的東西,或者是對方沒有的,或者嚴重匱乏的。那麼各位自己搜腸刮肚地想一想:自己能以什麼慈悲他人?於是就出現了有漏行和無漏行了。比如我去幫助某人吃了一餐飯,這是有漏行,這頓飯的幫助幾個小時就沒有了,這個幫助的利益也就漏光了,這種越快漏光的幫助越是不值得推薦和提倡的。  3.如何擴大慈悲?  先要能慈悲,再來探討如何擴大慈悲,這就是順風順水的過程。慈悲的落腳點依然還是兩個,如過去常常說的佛教救度眾生的落腳點、出輪迴的落腳點都是相同的,都是這兩個,就是離苦得樂。你或者幫助對方離開痛苦,或者幫助對方獲得快樂,除此兩種沒有其他了。  如何幫助對方離開痛苦?又如何能讓對方獲得快樂?是有漏的離苦,還是無漏的離苦?是有盡的得樂,還是無盡的快樂?這一展開就複雜了,於是出現了有的人好心辦壞事、有人無心做了好事、好事卻成了壞事、壞事變成了好事。  對大眾而言,離開痛苦是最容易為此付出努力的,所以佛陀早早就告訴我們:人道有種種痛苦,有八苦、有三苦等等;六道眾生各有各的苦。別看天人瀟洒自在,往往命終就落地獄去,連自救的機會都沒有,這也挺苦的。  抓住了離苦得樂這兩個落腳點,就可以幫助自己,也可以幫助他人獲得對應的利樂了。餘下的就是我們發現了對方的痛苦,那麼要以什麼方法、手段去解除他的痛苦?我們要以什麼真實的手段去落實幫助他人得樂?這是各位要思維的,是我們在人世間歷練中必須要摸索明白的經驗。把這個系統弄明白了,就知道面對一個眾生要如何去幫扶了?是現在幫,還是讓他吃一嘴石頭後再幫?是他吃了很多苦再幫,還是撞了南牆再幫?其實這也沒啥標準,只是對方是否真的覺得太苦,真的受不了了,這才是標準。  於是隨緣救度並非是隨我們和對方的宿世因緣,而是隨對方的業緣。就像有的人學佛不努力,我常常說那是苦沒吃夠,吃苦還沒到位罷了。苦吃夠了,也就沒啥脾氣了,更沒啥傲慢了,亂七八糟的妄想心也會死得七七八八了。有很多學佛人,其實都是抱著最後一絲希望才撞進佛門的,所以各位思維這裡的東西。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裡,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佛說阿彌陀經析》 人間天:越付出,越擁有,成就的秘決  釋迦佛成道是坐在菩提樹下,而示現涅槃是在娑羅雙樹間。在前文我們提到,《佛說阿彌陀經》里涉及到的樹代表戒定慧的慧,因為樹木有生長之意,雖然樹木參天,但是也會在過程中受很多影響,代表修行獲得智慧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其中種種的緣會對結果有影響。也代表想修持獲得智慧是需要堅持和忍耐的,不可能種下了種子馬上就要他發芽,馬上長大成為棟樑之材。樹木參天並非是為誰家做房子長的,一棵樹就是一個生態系統,樹木越高大,對生態的貢獻也越大,樹木也會為動物生長提供條件。  三草二樹喻  在《法華經》里有三草二樹喻,這是在法雨喻中的一個連環喻,大樹指代大菩薩,小樹指代小菩薩,還有種種的草,代表了種種心量心態的眾生。當法雨遍灑的時候,山河大地同沾法益,大樹會吸收更多,小樹也會比那些草吸收更多,這就如之前常常說「有容乃大」了,心量的大小決定了成就的大小。再把樹和智慧聯繫起來就有了一個很有趣的推演:大樹是因為心量大、紮根深,所以大樹的智慧也更圓滿;小樹相比大樹,心量略小、根扎也沒大樹深,小樹的智慧比大樹就略遜了。  越付出,越擁有  除去品種問題,各位是否想過大樹和小樹都是同一品種,大小樹有什麼差異呢?我們表面上看是樹紮根深了,根基穩了,然後上層建築可以更高大,可以有足夠的定力抗倒伏了,那麼大樹怎麼成為大樹的?  植物的成長依賴光合作用,高大樹木的葉子可以吸收更多的光,然後通過葉片的氣孔釋放水汽,形成了對根部水分的吸引,樹木通過水分的流動,將更多的營養物質傳遞到樹木上,作為成長的助力。這一運動的根源就是由釋放水汽開始,葉子吸收了陽光的熱量釋放水汽,水汽釋放得越多,將會形成越大力量的根部吸收水分的情況,也就會讓根越深地扎進土壤,吸收深層土壤里的營養物質和水分。所以成為大樹的關鍵動作並非是獲得,而是付出。將水分更多地釋放出去,就會吸收更多的水分,這些地下水由土壤和樹木的過濾,成為更乾淨的水汽,釋放到空氣中形成雲,凝聚成雨雲,再由風吹到哪裡,水分落下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大菩薩的成就也是這樣的,你需要付出,在付出的同時自然而然的會有收穫。就像釋放水汽,在身體里形成水分通道,釋放的越多,根吸收的也就越多,獲得的補充和營養也越多,根扎也越深,根深吸收的水分可以更多,可以支持大樹釋放更多的水汽,這是良性循環。  《法華經》里佛陀用大樹做例子,說大樹是大菩薩。我們粗暴地讀會以為就是樹木的體量大小類比於菩薩的大小,可是如果我們深入理解一棵樹木的成長,也必然會理解大樹成就的原因。這樣一來雖然都是樹木,小樹他貢獻的就沒大樹多,那麼小樹如果假以時日也會慢慢長大,他的貢獻也會更多,成為大樹。所以這個三草二樹喻還是很有深度。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佛說阿彌陀經析》人間天:如何把握好當下?  太陽升起,光芒萬丈;普照世間,破諸幽暗;生長萬物,利樂有情;佛教里常常把太陽用來比喻佛法,比喻智慧。  太陽對於生命有什麼意義呢?「萬物生長靠太陽」,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陽光里的能量轉化為物質,並在其中慢慢地轉化為糖類,或者是蛋白質這類的化合物質,動物進食了植物,從而獲得了能量物質,通過消化吸收,再把能量釋放出來,通過消耗氧氣的燃燒,使得動物獲得能量和熱量。人類吃喝的食物是這樣來的,每天供給我們去運動、去思考、去工作、去學習、去記憶、去開心、去不開心等等的身心活動,消耗的能量也都是依靠太陽的賜予,沒有太陽的賜予這些都不能成立,也都不能完成。地球上所有物質的形成都有太陽因素作用其中,就像金屬、礦物質、重金屬的產生也都是這樣的,我們的身邊、腳下就在上演著空即是色、空不異色、色即是空、色不異空的循環過程,只是我們不容易察覺。  學佛是學習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了說,佛法學得明白應該懂得宇宙、應該了解宇宙;小點說,以佛法來照明當下腳下的路就足夠受益了。說宇宙容易,說腳下不容易;說某個星球的事情很容易,說我們當下的事情不容易。為什麼呢?因為說的內容太遠,我們無法去驗證,對和錯沒有半點意義,是和非也沒有半點分別。就像銀河系裡的類地行星有十億顆,在哪一個里有高度的文明等等,這和我們不知道有地外文明是一樣的。在沒有辦法驗證的事物前,相信它都有盲從、有盲目的迷信因素。宇宙和腳下沒有分別,宇宙再大也只是腳下這一塊罷了;過去再漫長、未來再遙遠,也和當下沒有什麼區別,再漫長的過去未來也只是一個當下罷了;空間再廣闊、範圍再豐富、時間再漫長,這些都沒有具體意義,這些的意義最後都化在當下,若沒當下其他這些就毫無意義可言。  如何把握好當下?過去的結果是當下,未來的種子是當下,在時間的相續上,其實就是無數個當下繼續而成,就像電影一格一格的底片閃過,那一卷一卷的膠捲和我看的這個片子無關,我看的這個也不是那一卷膠捲,而是每每閃過的、就在當下的風景。所以人的短暫生命其實就只是一個當下是真實的,六七八識的浩瀚意識流也只有當下這個才是最重要的,那些沒有被察覺的意識流奔流而來,也奔流而去,沒有留下任何憑證。我們的身心安住在當下,這是需要功夫的,需要極大的定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阿彌陀經析》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些特別喜歡消費熱點的大V這次卻不參與Negar Kordi事件?
什麼是三寶?恭敬三寶都有何利益?
揭七大典型貪腐利益輸送「暗道」:子女、情婦、雅好
心經的功德利益
<<念佛的現世利益與人類的安身立命>>

TAG:利益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