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中國將走向亞洲霸權?
近年來,經濟上的合作並未消除亞洲國家對中國的種種疑慮。中國同一些國家的關係並未發展到了制度化的程度,特別是在有關戰爭與和平的領域。冷戰的結束表明中國面臨一個極好的機會來調整和東亞國家的關係。戰略調整是否成功取決於多種因素。
隨著國力的增長,中國必須調整自己在國際政治特別是亞洲政治中的角色,否則既對自己不利,也對其他國家不利。
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
本文由瞭望智庫摘自作者所著《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民族國家向何處去》,經東方出版社授權發布
1
中國如何樹立其大國形象及要樹立一個怎樣的大國形象
針對冷戰後的權力真空,中國政府宣稱其永遠不稱霸,不去填補權力真空。但國際政治的現實是,中國如果不去履行其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懲罰。只要有權力真空存在,如果中國不去填補真空,那麼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就會去填補,並因此對中國構成威脅。不管中國政府的說法如何,東亞國家都會感到中國在填補這一權力真空。
所以中國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填補權力真空,而是如何去填補。就是說要樹立一個怎樣的大國形象。中國這樣的戰略調整並不必然給東亞國家帶來多少不安全感。顯然,亞洲國家需要中國作為權力的一極對該地區的其他大國進行制衡。這可從戰後的歷史看出。東亞國家在獨立後根據國際國內形勢不斷地調整對華政策。
20 世紀60 年代末,隨著越戰升級,為了擺脫大國的控制,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組成東盟,謀求在該地區建立中立和平區。
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許多東盟國家在70 年代中期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70 年代末以來,東盟國家對華經濟關係也迅速改善。
至20 世紀80 年代末,印尼主動改善對華關係,並鼓勵新加坡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隨著冷戰的結束,蘇聯戰略影響下降,美國雖然有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但其霸權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
日本在謀求擴張其在國際政治中的空間,強化其在東亞國家中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東亞國家為了避免過分地依賴日本或美國,要求中國勢力來平衡美日勢力。所以對中國來說,對東亞的關係應是積极參与而非孤立為導向。
2
這一大戰略有賴於許多政策性工具
在經濟領域,中國需要和東亞國家的進一步合作。儘管中國和東亞國家在吸引外資和出口等方面存在著競爭,但彼此也有很大的互補性。
目前世界經濟日益集團化,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盛行。一些東亞國家提倡成立東亞貿易集團。應當說,中國儘管同東亞國家的經濟貿易日益緊密,但大多停留在雙邊關係上。
中國對多邊貿易關係持懷疑態度。既然經濟集團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中國應當因勢利導,或倡導或積極地參與亞洲多邊貿易組織,發展多邊貿易關係。多邊經濟關係的日益強化會為多邊政治外交關係、軍事關係的建立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在發展多邊經濟關係時應當注意到主權國家間的經濟關係。
作為政府不應當提倡諸如「大中華」之類的經濟組織。由於東亞,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有大量的華僑,民族關係複雜,中國又曾在毛澤東時代鼓勵當地華僑進行「革命」,至今仍然給當地的政府和人民留下極為消極的影響。
中國政府如果現在再強調華人之間的經濟合作,中國與東亞國家之間的經濟問題很可能會變成一個極為敏感的政治問題。像「大中華」之類的經濟組織應當讓民間來組織,政府不宜參與過多。
3
同樣的政策也可用于軍事政治領域
在冷戰時代,由於美蘇兩大國權力平衡的制約,中國的亞洲政策處於「邊緣化」狀態。中國為了尋找外交空間,把重點放在國與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上,而對多邊關係持懷疑態度。
在後冷戰時代,中國如果要想以名副其實的大國形象出現,並成為力量的一極,就必須改變以往的策略。儘管中國開始容忍並試圖參與亞太地區特別是東南亞地區間的多邊軍事政治組織,但其策略極其不明了。
對亞洲國家來說,如果一個經濟發展迅速、軍事勢力急劇增加的中國被孤立在多邊政治軍事組織之外,那是件非常危險的事。中國應當積极參与諸如此類組織。現實地說,參與這類組織後,中國對一些國家會失去傳統意義上的一些調節手段,但也可使中國外交事務爭取巨大的國際空間。對亞太地區來說,也會增加和平機會,減少戰爭威脅。多邊組織為各國提供了一個有效的信息管道,防止誤解,協調各自的活動。
所以,主權原則與參與多邊組織之間不應存在矛盾。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如果要在亞太國家之間扮演一個大國應當扮演的協調角色,只有組織和參與多邊關係才能做到。大國在小國之間的協調作用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不可低估,如美國和北約之間的關係。
4
近來最為敏感的是中國的軍備和南海問題
特別是西方,往往把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給亞洲各國造成一種感覺,即中國的軍備是為了對付南海問題。對中國的軍備發展問題,中國政府能夠通過諸如參與多邊軍事合作關係、增加軍備透明度來減少其對外界的敏感程度,從而減輕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壓力。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沒有一定的軍事力量和國防難以想像。中國軍費開支比例較其他國家低,但中國不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停止發展自己的軍備。
再者,隨著經濟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上升也是世界政治的通則。但要使國際社會認識到,軍備發展和擴張主義是可以加以區分的兩件事。近來人們已經注意到,中國的軍備發展在很多方面是內導向的,即是針對紛繁複雜的國內問題的,如民族問題和公共秩序問題,但也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是針對亞洲國家的。
中國政府應當注意亞洲各國特別是鄰國的顧慮。多邊的軍事關係不失為一種好途徑。中國目前同東亞國家的關係發展良好,但這些關係是雙邊的。這往往造成這樣一種情形,即中國同一個國家軍事關係的改善會被另一個國家視為一種威脅。多邊的軍事關係就會消除這種困境。實際上,多邊的軍事關係在另一層次上會減少國際社會有關中國軍備發展的神秘感,從而增加透明度。
5
有關南海問題
南海對中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展國家,曾被其他發達國家所瓜分,此後又為國際環境所制約,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直到鄧小平的改革,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才有可能支撐中國的國防建設。
發達國家如歐美和日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海外殖民地為國內現代化提供支持。中國不可能再像發達國家那樣從事海外擴張。所以,維護傳統的領土領海的戰略重要性是很顯然的,且南海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中國現代化所不可或缺的。
但中國必須有明確的戰略選擇,應當盡量避免南海的軍事衝突。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的進一步現代化需要和平環境,特別是亞洲和平,而且中國是否能接受得了與多邊國家的衝突還不能斷定。
中國政府現在注重的是傳統的主權原則,強調主權原則的意識形態方面,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從這一層面來說,中國政府的態度也是明了的,即主權屬於中國,中國不會接受一些國家武力佔領的事實,誰現在佔領一些島嶼都不算數。
但從實際的外交層面來看,中國政府又表現出對後現代主權原則的認同,即強調實際利益的獲得。中國政府願意本著互認互諒的原則與有關國家進行談判。在談判條件不成熟時,中國主張把問題擱置起來;有關國家可先共同開發,分享資源。應當說,後現代的主權原則有利於亞洲的和平進程。如何把這些後現代主權原則細化成行之有效的政策是中國政府面臨的問題。
庫叔福利
推薦閱讀:
※從規矩與不規矩想到的國標舞共性與個性淺談中國國標舞總會
※從觀音造型談佛教的中國化
※中國女人出軌的理由,小心你的妻子對別人投懷送抱!
※澳洲移民政策變幻莫測 中國赴澳學子恐將劇減五成
※優秀精華詩詞作品「邊走邊拾」(十九):中國詩聯格律詩詞版原始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