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清照:一路寫盡詩情畫意,半世過完顛沛流離

這是艾人物的第87篇原創文

文/麥大人

她號稱「千古第一才女」,技壓群芳,一時無兩。成就遠遠蓋過卓文君、蔡文姬和上官婉兒,想想這三人都是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女子,可見她的卓爾不群。

從古時的晁補之、楊慎、沈謙到現代的胡適、呂思勉無不對其推崇備至,甘願成為她的忠實擁躉。

「男有李後主,女有李易安。」這是後人對李清照的讚許。

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朵奇葩,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她憑藉自己驚艷才華,填的一手溫婉纏綿好詞,被後人成為「婉約詞宗」。

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集權社會裡,殺出一條血路,自豪的以女子身份與大文豪蘇東坡、辛棄疾和柳永並稱為「宋詞四大家」。

關於她的事迹和文學成就,千百年來有道不盡的話題,她被後世一代代地崇拜著、瞻仰著。

但凡有所成就的古代女子,其中的艱辛有多不易,可想而知。她們要經過多少歲月的淘洗,才能青史留名。今人每念及次,心中湧起莫名敬仰。

人生在給她無限欣喜之時,猝不及防又給了她一段沉痛憂傷。或許這就是命運的反覆無常,給你一顆糖的同時,不忘反手甩給你一巴掌。

李清照的人生,一前一後涇渭分明。一半火焰,一半海水;一半明媚,一半憂傷。

李家有女初長成,雛鳳清於老鳳聲。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員外郎。他精通經史,長於散文,其文章頗受當時文壇盟主蘇軾的賞識,名列「蘇門後四學士」之首。母親也是名門閨秀,知書達理,很有文學修養。

成長於官宦之家,她從小就靈秀聰慧,博覽群書,文采斐然。由於自小受到詩書禮樂的熏陶,詩詞歌賦,無所不通;琴棋書畫,無所不曉。

她用一顆敏感詩化的心,細心地感受著生活中的一切,尋覓那些的美好和純真。

擁有良好的家學氛圍,再加上後天的刻苦努力,李同學想不出名都難啊。及至年長,已經名滿京華。深受世人褒獎,讚歎之聲不絕於耳。

同時代的好友朱弁在《風月堂詩話》上說,李清照「善屬文,於詩尤工,晁無咎多對士大夫稱之」。

她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於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那個時候的汴梁,富庶繁華,社會穩定,一片太平盛世景象,《清明上河圖》可見一斑。

除了作詩之外,李清照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了為後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兩首: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其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是她早期流傳最廣的兩首詞,每首短短36字,寫她經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遊,表現其卓爾不群的情趣,豪放瀟洒的風姿,活潑開朗的性格。

身臨其境地展現了作者當年流連忘返,陽光明媚的少女情懷,其鮮活的形象,躍然紙上。

若是你認為她只會寫那些女兒家的少女情懷,那就大錯特錯了。胸中有丘壑,家國天下同樣不在話下。

她在讀張耒的《讀中興頌碑》後有感而發,寫下了兩首令人拍案叫絕的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對王朝興衰有深刻見地。

「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

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就能對國家社稷有如此深的洞察和關注。這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怎能不叫人刮目相看?

少女的情懷總是詩,她彷彿像一株含苞待放的蓮花,顧盼之間,搖曳生姿。

在她18歲這年,嫁給了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雖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兩人都是生於官宦世家,也可謂門當戶對。一個是芊芊淑女,一個是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

婚後的日子,兩人過成詩一般,伉儷情深,夫妻恩愛。一起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搜集和整理,共同探討吟詩填詞,下棋喝酒,好不自在。八百年後,風流詩人徐志摩終其一生尋找的靈魂伴侶,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在那個沒有自由戀愛的年代,他們能有如此幸福美好的結局,無疑是天賜良緣,萬里挑一,多麼地難得啊!

白樂天歌詠的愛情也不過如此: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那時,丈夫在太學讀書,只有初一和十五才能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無論是相守還是分離,他永遠是她心中最深的眷戀,她也是他心中的牽掛。

他們傾心相愛,彷彿她就是這個世界的寵兒,那時的生活總是明媚的,充滿活力。

新婚燕爾的李清照,依然沉浸在含羞帶嬌、溫婉多情的甜蜜里,幸福的味道出處可尋。她的詞《減字木蘭花》記錄是當時心情: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郎情妾意,猶抱琵琶半遮面,或許這就是最高級的秀恩愛方式吧。

好景不長,其父李格非因為黨爭被罷官,攜家眷回原籍地青州。同時,公公趙挺之卻一路擢升,官至丞相。在此危難之際,李清照寫信給公公趙挺之,懇求救父,但未有效果。

李清照受到牽連,偌大的一個京城,竟沒有她的立足之地,只能與趙明誠兩地分居,不得不回到原籍,投奔父母。

這一年秋天,樹葉漸黃,有點微涼。孤枕難眠,想起不在身邊的丈夫,詩興大發作了《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最美不過那句「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意境飄逸,令人陶醉。把離愁別緒寫得如此動人哀婉的,我也服了。

政治風雲變幻,世事翻雲覆雨。

三年後,無情的災難降臨這家人,公公與奸相蔡京爭權落敗,罷官後不久病卒,連子孫的蔭封也被奪回。趙明誠也不能繼續留在汴京,只能和李清照一起回老家,兩人過起了陶淵明筆下那種「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居生活。

此後,他們在青州生活了近20的平靜生活。東晉隱士陶淵明是李清照甚為喜歡的偶像,她把居住的地方命名為「歸來堂」,取自於陶淵明的詩《歸去來辭兮》,其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句,自號「易安居士」。

鄉下的日子,雖然沒有京城丞相府中的優渥生活,但也充滿了無窮的鄉間樂趣。有趣的人,不論在何種境地,都可以把生活過上詩。

兩人相互支持,研文治學創作;他們節衣縮食,搜求金石古籍,度過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

一次趙明誠在外地時,李清照寄給他一首相思詩《醉花陰》,構思新穎,意趣高雅。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古人歷來傷春悲秋,李清照在重陽佳節之時,思念遠方的丈夫,刻畫了一個少婦刻骨銘心,有哀婉動人的相思之情。通篇訴說愁苦之意,卻找不出一個愁字。

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後,大為感動,更為詞的藝術境界所折服。他發誓要寫出一首超過妻子的詞,於是閉門謝客,三天後得詞五十首。然後將李清照的詞混雜其中,請友人點評。

不料友人說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自此,趙明誠自嘆不如。好一對琴瑟和鳴的佳偶,不知令後世多少善男信女為之痴狂。

有一年,李清照從青州赴萊州看望丈夫,途中想起自己的親姊妹來,遂作詞一首《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全詞感情深摯,語言淺近,設句巧妙,音韻流轉,堪稱易安詞中佳作。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在書中說,人生苦難重重,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

前半生的李清照無疑極受上天垂憐,他們的生活如果一直這樣走下去,雖然平淡也算圓滿。或許老天也嫉妒他們的美好姻緣,在他們這平靜的小日子裡扔下了一顆大石頭,瞬間激起驚濤駭浪。

金兵犯境,擄走欽徽二帝,「靖康之恥」改變了這個國家所有人的命運,李清照未能倖免。

這年三月趙明誠母親在江寧辭世,他只能南下奔喪。臨行前,交代妻子把他們這些年收藏的金石書畫用車帶到南方。可憐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婦人,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個人經過近一年的輾轉,終於將十五車稀世珍寶押抵江寧府。

這時,兩人一起坐船逆流而上去蕪湖,經過烏江,李清照想起當年霸王的英雄事迹,有感而發,賦詩《絕句》一首,已悼項羽。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人以影響的項羽,暗諷當朝統治者的軟弱無能。

疾風知勁草,國亂顯忠臣。太平時期標榜的氣節,到了危急關頭,往往不值一提。

赴任江寧的次年三月,城中叛亂,身為知府大人的趙明誠,卻趁夜從城樓吊下繩子,棄城逃跑。因而被罷官,五月又復起用為湖州知府。

這時,李清照問丈夫若城中危急怎麼辦?答曰:「緊急關頭,實在萬不得已,先仍家什衣物,再扔書冊古玩,宗器絕不能丟,要和它共存亡,勿忘之。」

然後疾馳而去,深感羞愧的他,途中感染風寒,突發瘧疾而亡。等李清照趕到時,只剩一口幽幽之氣,臨終前提筆做了絕命詩,再無二話,對家事也沒任何交待。一撒手,把一切都丟給了妻子。

丈夫的所作所為,李清照大概是失望的,山河破碎,身為七尺男兒,怎可沒有一點血性之勇?

她在《金石錄後序》里回憶到,這次丈夫赴湖州就職,似乎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她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在儒家的世界裡,皇帝的重用使丈夫神采煥發,他的目光里沒有一絲不舍和依戀,在生死關頭,妻子的存亡是不足為慮的。

這是李清照對夫權的一次隱性抗爭,預示著女性思想的覺醒。

此後,李清照流連於南方各地,家財也在一次次遷移中喪失殆盡,所有圖書文物大部散失。

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她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

流寓臨安期間,李清照再嫁張汝州,卻不想所託非人。

婚後,男人的真面目很快暴露出來,娶李清照只是為她手裡殘存的文物,發現她看守得嚴密,斷不肯把這些與趙明誠費盡心血收藏的東西輕易交付時,竟對她大打出手。

他打量她婦道人家,嫁都嫁過來了,怎麼也翻不出掌心去,於是放心地現出嘴臉,得意揚揚之餘,把自己科舉作弊的勾當也說了出來。

她在給友人的信中說:「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她決心離開這個渣男。

李清照抓住把柄,一狀告上官府,申請離婚。宋代法律,無論什麼原因,妻子告丈夫,就得坐牢。

不自由,毋寧死!

在坐牢與真正的自由之間,易安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自由!寧可面對世俗嘲罵與牢獄之災,也要尋回自由身,其勇氣與決斷,近乎壯士斷腕。

所幸,在親朋好友的營救下,關押九日就被放出來。在唐宋時期,改嫁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兒,只是在程朱理學盛行後的元明清,才叫婦人守貞潔。「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因此流傳。

之後,她避亂金華,感嘆自己命運多舛,無家可歸的身世,做了《武陵春》一詞,這一年她53歲。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一切的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感嘆自己孑然一身,凋零的身世,餘味無窮。

另外在金華期間還作了一首絕句《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尤其這句「江山留與後人愁」堪稱千古絕唱。

經歷一連串的打擊後,她的作品不在停留在兒女情長的小我里,而幻化成氣象萬千的家國情懷。

誰說李清照只會寫凄婉纏綿的愛情詞,豪放粗野的興亡詩也是信手拈來。

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尤以這首《聲聲慢》為最。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

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

南渡之後,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丈夫去世。

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所有這些統統凝集心頭,無法排遣,怎一個愁字了得!

惆悵、寂寞和痛苦的感情通過這些疊詞一瀉而出。

李清照獨自一人又漂泊了十餘年,才在公元1155年,在極度孤苦凄涼中,懷著對親人的無限思念和故土的深深眷戀,悄然辭世,享年72歲。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被譽為「詞國皇后」,曾「詞壓江南,文蓋塞北」。易安詞在群花爭艷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自名一家,人稱「易安體」。

或許每個人的人生,都有經歷一段痛苦悲傷的歷程。不論是早年、中年還是晚年,似乎這就是生命的劫數,任憑誰也逃不掉。

歷史人物的命運何其相似,同為婉約詞人的李後主,簡直是李清照的翻版。前半生有多明媚,後半生就有多憂傷。

有些人,遇到命運的些許打擊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這樣的人終歸是一個失敗者。

而有的人,真如李清照,不管命運施以什麼顏色,從不逃避,也不妥協。欣然接受,然後迎難而上,那些苦難權當生命的饋贈。她活出了自我,唱出生命的讚歌,他們繽紛而絢麗,璀璨而奪目。

人生的歷程,每個人不盡相同,但大道至簡,殊途同歸,最終都逃脫不了命運的劫難。

一路寫盡詩情畫意,半世過完顛沛流離。


推薦閱讀:

李清照詩詞評註
[百家講壇講稿][李清照](五)<國難當頭>
李清照長得好看嗎?
李清照的三首小詞,寫盡少女最美的情態
這才是李清照真實的婚姻生活,讀來令人唏噓

TAG:李清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