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歷史二十輯【12】

酒中豪氣干雲天

對於女性,通常是不肯喝酒的。這顯然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不無關係。似乎女性一旦端起酒杯,就不是淑女,就不是賢妻,最起碼的做人的品質要大打折扣——無論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中的善飲女性,不是蕩婦就是女俠,抑或根本就是與男人毫無二致的傻大姐。譬如艾絲米拉達、瑪格麗特、潘金蓮、「母葯叉」孫二娘、「一丈青」扈三娘。最可怕的是在《水滸傳》里與丈夫「菜園子」張青一起在大樹底下十字坡開酒店的「母葯叉」孫二娘,動不動就在酒里下蒙汗藥,將一條條漢子「倒也倒也」地麻翻了,剁成肉陷做成人肉包子出售。就連打虎的英雄武松也差一點成了孫二娘的刀下鬼。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慄。其實,真正善飲的女性也同男性一樣,是熱情豪爽的性情中人,肚裡拐彎少,為人真誠。因為少,就更受男性歡迎。而且,對於善飲的女性,男性一般都高看一籌,很是尊敬。一者有禮貌的成分,「物以稀為貴」「好男不跟女斗」;二者通常會喝酒的女性都比男性能喝,私下裡讓她三分,也怕她三分。所以,在酒桌上,理智的男性大多不同女性拼酒,怕的就是一旦「拿」不下來,自己丟乖獻醜。但就大多數女性而言,仍是輕易不肯喝酒的。一是怕酒後出醜,破壞了淑女和貴婦的形象,二是還因了傳統的名聲問題。所以在酒桌上,一般女性都和官人一個模樣、一副嘴臉,要麼扭扭捏捏,裝模做樣,嬌嬌滴滴,不勝酒力;要麼好像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冠軍一樣算盤掛在胸膛上,非得你喝一杯,她抿一口,甚至你喝一杯,她只拿酒杯象徵性地在櫻唇上抹一道口紅。似乎不這樣,就顯不出她的高貴,她的典雅,她的與眾不同。為了身份與名聲,包括名節,她就只好高高在上讓人敬而遠之。當然,這裡要將一種女性除外,那就是真正不會喝酒的單純女子。倘若強逼這樣的女子喝酒,不是別有用心,就是不懂得憐香惜玉,那就不是真男人了。

  從喝酒的角度上講,今天的中國人真是人種退化,愧對祖先。尤其是今天的中國文人絕對的人種退化,愧對祖先。請翻開中國的文學史看一看,歷朝歷代有哪一個作家詩人、騷人墨客不會吟詩填詞,不會潑墨丹青,不會喝酒行令,不會放浪形骸的?不善飲酒那也叫文人?不善飲酒那也叫墨客?先來說說閃耀著思想光芒、體現了魏晉風骨的「竹林七賢」——他們是譙國的嵇康、陳留的阮籍和阮咸、河內的山濤和向秀、沛國的劉伶、琅邪的王戎。這裡先挑一個阮籍來做代表。阮籍是「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陳琳、徐幹、阮禹、劉楨、應 )之一阮禹的兒子,他家境貧寒,四歲就沒有了父親,全靠自己勤學成才。年輕的阮籍在政治上本來抱有濟世之志,曾經登上廣武城,考察楚漢古戰場。面對項羽的惜敗,劉邦的登基,阮籍慨嘆:「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睿已死,由曹爽和司馬懿輔佐無能的曹芳主理朝政。說是輔佐,其實曹爽與司馬懿已經為權力爭鬥得不可開交,政局十分險惡。這時曹爽要任命阮籍為自己的參軍,阮籍哪裡敢接受?他只好稱病辭官,歸隱故里,並且天天喝酒,每喝必醉。不久,曹爽果然被司馬懿所殺,朝政由司馬氏獨專。於是,作為司馬氏心腹的大將鍾會屢次試探阮籍對時局的看法,阮籍都借酒裝醉,躲過災禍。而司馬昭本人則赤裸裸地提出要與阮籍兩家聯姻。聰明的阮籍乾脆借酒大醉六十天,放浪佯狂,使聯姻之事無法進行。順便再說一下「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喝酒更是不要命。《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載:「劉伶澹默少言,不妄交遊。惟與阮籍、嵇康友善。性嗜酒,縱情肆志。常乘一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插而隨之,說:『死便埋我。』曾著《酒德頌》一篇,主張:『幕天席地,縱意所如。』」這還不算,劉伶還對「銜杯漱醪,奮髯箕踞,枕麴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爾而醒」的生活方式心嚮往之。說穿了,「竹林七賢」的智者們,不過是借酒掩護自己的政治主張,借酒逃逸暗無天日的無常現實。為了生存,也為了捍衛,他們面對高壓的政治和血腥的屠殺,就是這樣選擇了走向自然、高蹈山林的生存方式。他們最懂得人的物質世界、精神生活與山川土地、自然景物的密切關聯;他們最懂得人的生命源自於大自然的孕育滋養;他們也最懂得酒對人生的真諦妙處,最懂得酒對人生的豐富和引領人走向嶄新境界的獨特作用。就是通過佳釀美酒這座橋樑,通過魏晉時期廣泛流行的老莊玄學,在佯瘋假癲中,悄悄洗濯苦難人生的悲辛,悄悄寫下千古流芳的作品,並由此將自己的清潔精神和脫俗文字超拔於世俗人間,繼而將既注重主體精神與自然山水的和諧統一,又深化發展天道宇宙與老莊玄學渾然一體的哲學命題巧妙地經由農家米酒傳導給了今天的我們。

  接下來我們把目光轉向唐朝,或者說重點說說酒對唐朝詩人創作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第一個要提到的自然是詩仙李白。李白一生以酒為題的詩歌流傳至今的可謂多矣。且看著名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通篇上下做足了酒文章,而且一氣呵成氣勢恢宏,讀來令人蕩氣迴腸酣暢淋漓。這是何等的大手筆大氣派;這是何等的大境界大視野。但是,大手筆大氣派的李白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盡的兒女情長。請讀《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這裡,吳姬指的是酒店中侍候的女子(亦即今天的女招待、女陪酒)。金陵弟子自然指的是李白在南京的一班少年朋友。他們在開懷痛飲之後,李白將要告別之際,仍然執意挽留,舉杯相敬。真的是滴滴美酒無不深藏了當地友人濃濃的情意在其中。就是今天透過詩句想像當年酒店送別的熱鬧情景,也能清晰地看到詩仙李白依依難捨的浪漫情懷。在《行路難》里,李白又寫道:「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這又是何等的清醒和理智。在《襄陽歌》里,李白將一杯酒一下子給自己增添了三百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然後配上他另一首詩里的兩句就顯得更加的珠聯璧合天衣無縫:「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通過直抒胸臆的真誠告白,這裡體現出來的每一個字都是何等的豪放磊落。在《客中行》里,李白用的是同一種筆法:「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表達的是一樣的不羈與高蹈。而在《梁園吟》里:「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在《俠客行》里:「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吐露的則是另一種瀟洒與放達。在《月下獨酌四首》里:「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再聯想李白另一首詩中的兩句:「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還有他的《流夜郎贈辛判官》:「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便一目了然地領悟到李白外表貌似放達實則內心世事洞明的錚錚傲骨!從以上詩作中,我們不難看出,倘若沒有酒,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哪裡看得到這樣瑰麗多姿、大氣磅礴的優美詩句。倘若沒有酒,兩千年前的今天,又哪裡產生得了一個標誌著唐朝詩歌創作巔峰水平的大詩人李白!

  如果說李白天生是一個與酒相依為命,是一個「斗酒詩百篇」的曠世奇才,那麼我們就來說一說杜甫。作為同時代不相伯仲的兩大詩人,杜甫似乎永遠是一個與貧病交加、與窮愁潦倒為伍的倒楣詩人。譬如他寫的《客至》詩句:「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家中臨時來了客人,可是杜甫家裡菜肴熟食都沒有多餘的第二種。又遠離市井,連殘存的陳酒也是舊釀。僅僅兩句詩,卻活畫出杜甫的潦倒和窘迫。所以杜甫在《逼側行贈畢耀》里自嘲:「街頭酒價常苦貴,方外酒徒稀醉眠。」並在《九日藍田崔氏庄》中感嘆:「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但是,就像在詩歌的創作上,杜甫的詩才不在李白之下一樣,在喝酒的水平和豪放上,杜甫一樣毫不遜色。且看這一首《醉時酒》:「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這首詩寫的是杜甫與好友鄭虔相互邀約,迫不及待地找錢打酒,彼此暢快一飲的情景。因為鄭虔比杜甫年齡大二十歲,所以杜甫客氣地以師長尊稱。故而有「痛飲真吾師」的讚美詩句出現。可見二位好友喝酒時是何等的酒酣耳熱,氣氛熱烈。又如杜甫在《絕句漫興九首》里自述:「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在《陪王侍御宴通泉東山野亭》里抒懷:「狂歌遇形勝,得醉即為家。」同樣表達杜甫的瀟洒豪放和心知肚明。而在《曲江二首》里杜甫寫道:「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終於表達了與李白完全不同的對酒的另一種感受和認識。只不過關於酒的題材的詩作在數量上杜甫確實沒有李白創作的多,所以後人往往只記住了「李白斗酒詩百篇」,卻忽略了杜甫也是一個喝酒的高手。而且,杜甫在生命的盡頭,據說他的死也與酒有關。

  杜甫的一生都在漂泊和遷徙中。在他生命的前半段,有兩次長時間的漫遊。第一次到了江浙,遊歷了江蘇的金陵、姑蘇和浙江的剡江、天姥山。第二次到了山東的齊魯大地。從中吸取了江南和山東文化,領略了祖國大好河山。也是在這期間,杜甫與李白在洛陽相遇,二人攜手暢遊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議論時政,由此結下深厚情誼。一年後兩人在山東兗州分手,李白準備重遊江東,杜甫則起程去長安,從此兩人再沒有見過面。杜甫為此寫下許多懷念李白的詩篇。杜甫的後半生大多漂泊在中國的西南地區,也就是在他48歲到59歲的最後歲月里,八年在四川,三年在湘鄂。最安定的時期是在成都住了五年,並在城西浣花溪畔建築了草堂,好歹有了一個棲身之所。就是在這裡,杜甫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唱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公元765年,長期給杜甫以關照的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嚴武忽然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得舉家東遷,到了四川夔州。這時杜甫已是百病纏身,瘧疾、肺病、糖尿病、風痹病都來襲擾。於是杜甫想到了回歸河南洛陽老家,不料船出三峽,正遇河南兵變,杜甫受阻於湖南。受阻的可怕結果是杜甫萬萬沒有想到的——他的人生的最後兩年竟然就此無奈地漂泊於湖南的長沙、岳陽、衡州和耒陽之間,而且受凍挨餓是常有的事情。終於在公元770年的冬天,杜甫病死在長沙往岳陽的湘江的舟船上。享年59歲。死前他寫的最後一首三十六韻長詩是《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有句道:「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傳達的仍是殷殷愛國之心,切切憂民之情。但單從此詩的標題亦不難看出杜甫晚景的凄涼。有傳記說,杜甫臨終前病餓交加,偶遇仰慕他詩名的聶縣令,此公大獻殷勤,熱情地送上佳肴美酒。杜甫因過度飢餓,突然痛飲美酒,加之飽食牛肉過量,造成胃脹滯食,不幸去世。但顛沛流離一生的一代詩聖在臨離開人世前,在風雪交加的湘江行船上,有酒喝,有肉吃,應該也算是一種小小的安慰了。聯想到詩仙李白,據說也是因喝醉酒,興之所至,下河撈月,就此駕鶴西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唐朝不僅僅是只有李白、杜甫會喝酒。大凡能吟詩填詞者,皆能豪飲。請看詩人王維在《渭城曲》中唱道:「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於武陵的《勸酒》表達了同一層意思:「勸君金屈卮,滿酌不須辭。花發多風雨,人生足離別。」韓愈在《聞梨花發贈劉師命》里也不甘示弱:「桃溪惆悵不能過,紅艷紛紛落地多。聞道郭西千樹雪,欲將君去醉如何?」詩名遠播的劉禹錫在《杏園花下酬樂天見贈》里更是豪情萬丈:「二十餘年作逐臣,歸來還見曲江春。遊人莫笑白頭醉,老醉花間有幾人。」但把喝酒寫得最是豪氣干雲的還要算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還有白居易的:「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杜牧的:「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尊(酒杯)前笑不成。」李商隱的:「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還有王昌齡的:「醉別何須更惆悵,回頭不語但垂鞭。」馮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秦系的:「縱酒還須上山去,白雲那肯下山來。」韋莊的「老去不知花有態,亂來惟覺酒多情」……

  說完了唐朝,我們再來看看宋朝的詩人和詞人。宋朝的詩人和詞人酒量和興緻一點也不亞於唐朝的詩人們。先看一首南宋最傑出的詞人辛棄疾(據《全宋詞》統計,辛棄疾存詞629首,是宋人詞集中最豐富的一家)的《西江月*遣興》:「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還有《木蘭花慢》:「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帶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不過大詩人陸遊關於酒的詩詞遠遠多於辛棄疾。且看《醉歌》:「我飲江樓上,闌干四面空。手把白玉船,身游水精宮。方我吸酒時,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為長虹。欲吐輒復吞,頗為驚兒童。乾坤大如許,無處著此翁。何當呼青鸞,更駕萬里風!」再看《醉書》:「半年愁病劇,一雨洗涼新。稍與葯囊遠,初容酒盞親。浩歌驚世俗,狂語任天真。我亦輕餘子,君當恕醉人。」還有陸遊生動描繪農村的風光習俗,充滿對田園生活真摯感情的著名律詩《游山西村》:「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

  宋朝另一個著名詩人和詞人劉克莊是福建的莆田人,他字潛夫,號後村。師從真德秀。早年與永嘉「四靈派」的翁卷、趙師秀過從甚密,詩歌創作受他們影響很深。後期則擺脫「四靈派」的影響,成就便就在其他江湖詩人之上。在《一剪梅*余赴廣東,實之夜餞於風亭》里,劉克莊對把酒歡飲也有激情的描寫:「酒酣耳熱說文章,驚倒鄰牆,推倒胡床。旁觀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朱敦儒在《鷓鴣天*西都作》里有三句詞寫縱情詩酒,不把功名利祿俗世浮名放在眼裡,也寫得非常漂亮:「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而高翥在《清明日對酒》里:「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和張孝祥的《念奴嬌》里:「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汲盡西江的水啊當酒,把北斗七星啊當勺,隨意舀酒,邀請天上的星辰萬象都來做客!兩人所述都表現出與朱敦儒一樣的豪放洒脫。還有宋朝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是喝酒、寫酒高手。請看《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頭已白。」再看《蝶戀花》:「也擬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飲還無味。」歐陽修關於酒的代表作則是《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還有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大文豪蘇軾,他的酒量、「酒肚子」和對酒的熱愛,絕對不在歐陽修之下。限於篇幅,僅舉他的一首《惠崇春江晚景》為例。這也是本文全篇所引關於酒的詩文中惟一不帶「酒」字的上等「酒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全詩關於田園牧歌式的農村抒情描寫與杜甫的《游山西村》,兩詩雖然遠隔幾百年,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范成大的:「老去讀書隨忘卻,醉中得句若飛來。」還有錢惟演的:「昔年多病厭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淺。」還有王禹的:「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還有毛滂的:「酒濃春入夢,窗破月尋人。」還有向子湮的:「石作枕,醉為鄉,藕花菱角滿池塘。」在這裡,李清照作為宋朝少有的著名女詞人絕對擁有一席之地,不應忽略。且舉她的一首《如夢令》作代表:「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你看,連當年封建高壓之下的受壓迫女性尚且敢於「沉醉不知歸路」,又何況堂堂七尺男兒!但是,真正將把酒臨風,精神愉快,激情蕩漾,寵辱皆忘的高風亮節寫得盡興透徹的還得數范仲庵的《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范仲庵在一首《漁家傲》里寫酒的意境也顯得與眾不同:「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其中「燕然」指北方的山名,「勒」指刻石。全句寫的是離家萬里出征,杯酒在手尚未破敵立功。拳拳報國之心躍然紙上。竊以為,歷朝歷代,凡借寫酒冷靜抒發個人雄心壯志分寸把握最到位者,除歐陽修外,無出其右!

  回眸歷史,瞻仰先人。不難看出,酒品即是人品。我們難道還能容忍蠅營狗苟之徒、貪官污吏之手玷污今天乾淨聖潔的酒杯嗎?酒源史說 1.人類釀酒的起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對世界釀酒技術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酒作為一種獨特的物質,其產生和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原始社會裡,我們的祖先巢棲穴居,主要以野果裹腹。野果中含有能夠發酵的糖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可以產生一種具有香甜味的液體,這就是最早出現的天然果酒。「猿猴造酒」的古代傳說正是建立在這種天然果酒的基礎之上。江蘇淮陰洪澤湖畔下草灣曾經發現了醉猿化石,證明天然果酒是在「人員相揖別」之前就已產生。「猿猴造酒」聽來近乎荒唐,其實倒很有科學逍理,它們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清稗類鈔·粵西偶記》中記載:「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紫桃軒雜綴·蓬櫳夜話》中也曾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采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當然,這裡的「醞釀」是指自然變化養成,猿猴居深山老林中,完全有可能遇到成熟後墜落髮酵而帶有酒味的果子,從而使猿猴采「花果」,「醞釀成酒」。不過,猿猴造的這種酒,與人類釀的酒是有質的區別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帶有酒味的野果。

  人類社會進入舊石器時代的後期,雖說當時人類基本上還過著採集和漁獵的生活,但已能打制許多獲取自然物的石頭工具,在此時,人類就具有野果自然發酵釀酒的知識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畜牧業逐漸產生並發展起來,當獵獲到哺乳幼獸的母獸時,人們可能嘗到獸乳,含糖的獸奶也可能受到自然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用發酵成酒。自然發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釀製的酒,可以說是最原原始、最古老的酒了。

  隨著農業文明的出現,穀物釀酒取代了天然果酒。這標誌著酒已經開始作為一種人類創造的物質出現在社會生活中,人類已經有了自覺的飲酒需求。農業的發展,生產出來的穀物由於保管等原因而發霉發芽成酒的事必定會多起來。人們嘗到了穀物變成的酒後,模仿著幹起來,穀物釀酒就問世了。從考古發掘的許多釀酒和飲酒器具中可以推知,大約在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的早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穀物釀酒的劃時代創造。到商代,釀酒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麴櫱開始出現。「櫱」是用發芽的穀物製成的釀酒發酵劑,用這種糖化劑所釀成的酒叫「醴」,醴是一種甜酒。曲主要是以含澱粉的穀物為原料的培養微生物的載體,在其中培養著豐富的菌靈—麴黴菌、根黴菌、毛黴菌以及酵母菌等。以曲釀酒能同時起到糖化和酒化的作用,從而把穀物釀酒的兩個步驟—糖化和發酵結合到一起,為我國後來獨特的釀酒方法—曲酒法和固態發酵法奠定了基礎。

  2.釀酒始作人的傳說

  中國現存的先秦古書中,不涉及酒的書是很少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我國作為世界三大酒的王國之一,從古至今人們愛飲酒,對酒的發明人也有著種種傳說。從先秦編年史《春秋》起,每個朝代都有正史,記載著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的變化沿革,也記載天文地理、禮樂制度、科學技術的重大事件。在這些史籍中,記載著數不清的關於酒的故事,但都沒有記載酒是怎麼發明的。對於酒的發明人傳說甚多,一說酒是夏禹時代一個叫儀狄的人開始造作的;一說發明釀酒的人是杜康;一說神農時代以有酒;還有所謂「天有酒星,酒之作也」,認為酒是天上酒行釀造的。

  儀狄造酒說始載於《世本》。《世本》是秦漢間人輯錄古代帝王公卿譜系的書,書中講:「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認為儀狄是酒的始作人,後來又衍生出西漢人劉向編訂的《戰國策》記:「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細說中國古代葡萄酒

 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有釀製葡萄酒,且歷代皆有不同製法,有沿用自西域傳過來的方式,亦有自己演變出另一些奇異的配方,以及獨特的發酵過程。到了清代,古方葡萄酒依然十分盛行,直至清未民初,才開始出現歐陸樣板的葡萄酒廠,生產西式葡萄酒。

  中國自古對葡萄酒已有很高評價,明代醫藥家李時珍便曾經說過:「葡萄駐顏色、耐寒。所謂駐顏色,就是可以使容顏豐潤,保持美貌,可見當時已懂得葡萄酒乃是健康飲品。」

  葡萄酒原產於中亞細亞,考古學家在裏海與黑海之間,以及美索畢達米亞平原一帶,曾發現八千年前的古葡萄園遺迹,而考古證據亦顯示出早於公元前三千年,埃及人己懂得釀製葡萄酒。歐洲最早有葡萄酒的地方是希臘,大英博物館現藏有一個古希臘彩繪油壺,已被鑒定為公元前四百八十年之遺物。

  早於二千四百多年前,中國己經出現有關葡萄酒的記載,《詩經》有葛x的名稱,可能是指一種土生葡萄。《周禮?地宮篇》稱葡萄為「蒲桃」,乃天子公侯果園裡的奇珍異品,只是此物與後來從西域引進的葡萄有何不同,己經無從稽考了。西域 漢唐 葡萄香1、葡萄初來: 從大宛到漢宮(公元前329年~公元220年)

  村姑們著竹籃,鄉家人趕著驢車,一筐筐高載了晶紅艷紫;神廟前紮起慶賀的花燈,家家都趕釀新秋的美酒,富貴人夜宴上堆滿著罌缶,琉璃的夜光杯酌醉了太平歲月。──孫毓堂 長篇史詩〈寶馬〉1939

  公元前329年到323年,亞歷山大東征把希臘化文明帶入中亞,從此種植葡萄、釀葡萄酒和酒神崇拜,開始在粟特人中流傳。據希臘學家羅念生考證,漢時「蒲桃」二字發音,直接源於希臘文「Botrytis」。漢學家勞費爾在名著《中國伊朗篇》(Sino-Iranica)里認為葡萄一詞是波斯語Budawa的對音,而Butao在中亞粟特語里的意思是「藤蔓」。

  1948年,由前蘇聯考古學家發掘,在中亞古城尼薩(今土庫曼國境內),公元前2世紀的帕提亞王國(中國古稱安息波斯)的宮殿遺址,出土了60多枚象牙角形杯,或稱「來通」(Rhyton)。尼薩來通底部,大多雕成鷹首翼獅(griffon)的形狀,也有人馬狀,或仙女狀的;器身為象牙本身的弧形長角,有的口緣處雕刻有葡萄藤蔓和希臘神祇,可以看出亞歷山大在中亞的希臘化遺風。亞歷山大本人之愛飲酒,是出了名的,歷史上把古都波斯波利斯的焚毀,歸因於他的酒後無行。 在亞歷山大離去後近200年,張騫來到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時,發現那裡的葡萄酒(當地人稱為 Mu:sallas),要比漢地用空桑穢飯釀成的米酒好喝多了!《史記大宛列傳》云:「宛左右以蒲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積數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萄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盡種蒲萄,苜蓿極望。」當時的大宛,有70座城池,戶口30萬,盛產汗血寶馬和葡萄。歷史學家孫毓堂1939年作長篇史詩《寶馬》,描寫了公元前101年漢將李廣利萬里征大宛,獲得了天馬,並揚威西域的壯觀情景。如果沒有張騫和李廣利,那飽含著希臘文化的大宛葡萄,就不可能從遙遠的阿姆河錫爾河畔,隨著絲路的駝鈴,移植到漢武帝的深宮中。但從史料來看,張騫只帶回了葡萄種子,並沒有獲得大宛人密而不傳的釀葡萄酒秘方,中原開始釀造葡萄酒,要晚到隋末唐初。

  公元2世紀,新疆民豐尼雅東漢墓出土,〈葡萄動物紋綺〉。 (毛民)

  東漢時,葡萄紋樣就通過絲路傳入新疆地區。《後漢書?西域傳》記載:「伊吾(新疆哈密)地宜五穀,桑麻,葡萄。」1900年前後,據斯坦因考察,在公元2到3世紀的羅布倬爾木門楣殘片上,就有葡萄紋樣。1959年在民豐尼雅的古代精絕國遺址,一座公元2世紀東漢晚期的夫婦合葬墓里出土了葡萄紋毛織物和葡萄動物紋綺。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夾纈藍印花棉布,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棉布。其殘片的右側為人趾、獅尾和魚龍紋圖案,左側方框中繪有一位袒胸的女神,頭飾圓光,頸戴纓絡,手持盛滿葡萄的豐饒角。

  關於這位女神是誰,學術界有許多爭論:或說是古希臘農神得墨特爾(Demeter),或說是古巴比倫女神伊什塔爾(Ishtar),或說是古波斯的豐收女神安娜希塔(Anathita),或說是印度的鬼子母(Hiriti),還有說是希臘─犍陀羅的豐收女神提喀(Tyche)等等。在貴霜帝國統治下的犍陀羅地區,提喀女神常手持豐饒角出現,例如石雕提喀像和巴基斯坦白沙瓦出土銀碗上的提喀像,與尼雅棉布的女神極為相似。學者孫機將此尼雅棉布與貴霜王朝胡弗色迦(Huvishka,167~179年在位)金幣相比較,因貴霜金幣與尼雅棉布的時間地點最為接近,女神細節相吻合,由此得出此神為中亞特有的豐收女神阿爾多克修(Ardochsho),並進一步推論中國的棉布是東漢時期由貴霜國從絲路傳入新疆的。俄國的馬爾夏克教授和烏茲別克的瑞德維拉扎教授支持這一看法,馬爾夏克教授認為右下角的魚龍紋是印度的摩羯魚,口中吐出河流,兩邊鱗片狀起伏的是小山,並有飛鳥在山兩邊飛翔;而從人腳趾和獅尾可以考證出,該人物是希臘大力神赫拉克力斯,他常被描繪成正與獅子搏鬥。

  2、胡風熏習: 葡萄在六朝和隋代(公元220年~619年)

  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論葡萄。

  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

  醉酒宿醒,掩露而食,

  甘而不狷,脆而不酸,冷而不寒,

  味長汁多,除煩解飴。

  又釀以為酒,甘於曲檗,善醉而易醒。

  道之固可以流涎咽唾,況親食之耶?

  他方之果,寧有匹者?

  ──三國 曹丕(220~226年在位) 山西大同平城出土的〈北魏童子葡萄紋鎏金青銅杯〉。 (毛民)

  魏晉南北朝時期,絲路暢達,胡風東漸,葡萄紋樣在此時傳入了中原,甘肅靖遠出土的北魏酒神騎豹葡萄紋銀盤,和大同平城出土的〈北魏童子葡萄紋鎏金青銅杯〉,都是由西方製作而傳入中國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東西方交流的明證。399年,東晉僧人法顯西行取經。此前384年,十六國的呂光征龜茲(今新疆庫車),發現其地富饒葡萄,「胡人奢侈,厚於養生, 家有蒲桃酒,或至千斛,經十年不敗,士卒淪沒酒藏者相繼矣。」,他除了請回龜茲高僧鳩摩羅什,還載了二萬頭駱駝馱的金銀珠寶回洛陽。

  南朝梁才子庾信(513~581年),留居北朝為官,與魏之來使尉瑾有這樣一段對話:

  信曰:我在鄴,遂得大葡萄,奇有滋味。

  瑾曰:在漢西京(長安),似亦不少,杜陵田五十畝,中有葡萄百樹。今在京兆(洛陽),非直此禁林也。

  信曰:乃園種戶植,接蔭連架。

  鄴,即古代河南安陽,曾是鮮卑統治下北齊的鄴都。安陽出土過北齊(550~577年)石雕屏風,描繪了茂密的葡萄蔭下,有十餘人圍坐宴飲,觀看歌舞。中心人物身著胡服,手擎角狀來通飲酒正酣。從這個北齊人的帽子,飾有聯珠紋的胡服、來通形狀,和持來通飲酒的姿勢來看,與中亞片治肯特第24室壁畫,年代稍晚的7世紀粟特貴族飲酒的細節非常相似,可見胡風熏習之深。 稍晚的隋代,天水墓葬石屏風描繪了釀造葡萄酒的作坊;山西太原虞弘墓的漢白玉石槨浮雕,雕有胡人男子在平台上踩踏葡萄,邊舞蹈邊釀酒,都流露出胡風餘韻。

  3、盛世佛光: 葡萄在初唐盛唐 (619~755年)

  琵琶長笛齊相和,

  羌兒胡雛齊唱歌。

  渾炙犁牛烹野駝,

  交河美酒金叵羅。

  ──唐 岑參

  〈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

  葡萄紋樣在印度古已有之,佛教視葡萄紋樣為吉祥,佛經《四分律》卷50中提到,以葡萄藤蔓裝點僧舍佛塔,可增莊嚴。在印度佛教最早期的石窟寺山奇(前2到1世紀),第一塔的南門西柱的東面〈佛發供養圖〉浮雕邊緣,還有北門東柱的〈帝釋窟說法圖〉之蓮花兩側,都出現了葡萄藤蔓的浮雕。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犍陀羅藝術中的葡萄紋,常伴隨在佛像的頭頂或身側;也有葡萄童子紋或葡萄母嬰紋的,則象徵豐收和多子。隨著佛教在魏晉隋唐的興盛,葡萄紋樣也進入敦煌、雲岡、龍門等佛教名勝地:如雲岡第12洞(北魏)主室南壁浮雕上,龍門古陽洞(北朝502年)彌勒3尊佛龕光背上;敦煌初唐209窟天頂和初唐322窟壁龕藻井;還有西安香積寺大磚塔,殘存有唐代葡萄紋的楣石線刻。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2載,古印度風俗貴葡萄酒而輕米酒,「若其酒醴之差,滋味流別;蒲萄甘蔗,剎帝利飲也;醵檗醇謬,吠奢等飲也。」當時的印度婆羅門貴族戒酒,以飲葡萄果漿為風尚,西域各國也傳為風俗。630年玄奘自西域前往印度取經,一路上西域各國,如屈支(龜茲)國和突厥的素葉水城(碎葉),都以葡萄漿款待法師。

  吐魯番的高昌國,盛產黃白黑三種葡萄,而此地的「交河美酒金叵羅」,是稍晚的唐詩人岑參在酒泉太守的席上讚美過的。高昌國舉國奉佛,國王曲文泰曾傾情迎送法師講經。也許正是因為艷羨人家葡萄美酒,據《冊府元龜》記載,貞觀14年(641年),唐太宗派侯君集發兵「破高昌,收馬乳葡萄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釀)酒法,帝自損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即頒賜群臣,京中始識其味。」大喜過望的太宗宣布長安「賜脯三日」,演繹了一場唐代酒神節。

  唐太宗在長安百畝禁苑中,辟有兩個葡萄園。著名園丁郭橐駝為種葡萄發明了「稻米液溉其根法」,記載在他的《種樹書》里,一時漢地風行。長安原來有個皇家葡萄園,後來改作光宅寺,寺中有普賢堂,因尉遲乙僧所繪的于闐風格壁畫而聞名。唐人段成式在《寺塔記?光宅坊光宅寺》里記載:「本(武則天)天后梳洗堂,葡萄垂實則幸此堂」。深有佛緣的武則天,在長安近旁的扶風法門寺和臨潼慶山寺,留下許多貼身衣物珠翠供養佛菩薩,又在龍門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和敦煌北大像上,留下她的威儀造像。從她臨朝到開元時期,唐人最為流行一種葡萄紋鏡,想來這種風格的銅鏡,曾經有一枚伴她在葡萄垂實的梳洗堂中顧影自憐過吧?

  4、萬代衣冠: 葡萄在中晚唐(755年~906年)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唐 王翰〈涼州詞〉

    「萬代衣冠拜冕旒」的盛唐,葡萄酒在宮廷慶典上,如同今日香檳在歐洲宴席上無比風光。隋唐時胡人聚居城市太原種植葡萄並釀酒成功,歲貢「燕姬葡萄酒」。劉禹錫曾有詩云:「繁葩組綬結,懸實珠璣蹙。馬乳帶輕霜,龍鱗曜初旭。」 大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有宮女穿胡服,腰系蹀躞帶,手捧帶葉葡萄果盤;後一人戴襆頭,穿胡服,手持胡瓶,似用於盛酒。唐玄宗君臣在拂霖式涼殿里消夏,檐上「四簾飛溜,懸波如瀑」,「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當梨園弟子奏起龜茲樂,胡姬跳起拓枝舞,楊妃「持琉璃七寶杯,酌西涼葡萄酒」,絲路東西方曾如此親密無間。連白居易筆下「飄然轉旋迴雪輕」的「霓裳羽衣舞」,也並非傳說中月宮仙子贈給玄宗的不傳之秘,它源出印度的「婆羅門曲」! 葡萄紋也出現在唐人的衣飾上。施肩吾詩云:「夜裁鴛鴦綺,朝織葡萄綾」。 唐人的葡萄紋織物,如今可見的有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白地葡萄紋印花羅, 和日本正倉院收藏的葡萄紋錦/綾,都似在訴說那段飄逝了的霓裳羽衣。唐人衣飾還有一種藤蔓式的葡萄帶。從中亞來的胡人美少年在唐代宮廷獻舞,舞姿騰踏,被稱為「胡騰兒」,起舞時常有葡萄長帶隨之飄然而起。 如李端詩《胡騰兒》:「胡騰本是涼州兒,肌膚如玉鼻如錐。桐布輕衫前後卷,葡萄長帶一邊垂。」胡騰兒的身姿,可以在寧夏鹽池史氏墓門,河南安陽修定寺雕磚上尋見。 唐代的有志男兒以建功西域為榮,王翰的《涼州詞》就把葡萄酒、龜茲琵琶和西征的邊關勇士連在了一起。盛唐之世,大唐的聲威遠及中亞昭武九國,那裡的胡旋女和胡騰兒紛紛前來長安。然而755年安史之亂後,唐帝國江河日下,失去了敦煌以西的廣大西域。杜甫在路過西域時感傷道:「一縣蒲萄熟,秋山苜蓿多。關雲常帶雨,塞水不成河。羌女輕烽燧,胡兒制駱駝。自傷遲暮眼,喪亂飽經過。」

  5、葡萄的藥用

  琉璃鍾,琥珀濃,

  小槽酒滴真珠紅。

    唐人不僅欣賞葡萄酒的美味,而且重視它的藥用價值。《唐本草》評為:「葡萄味甘,酸,性平,解表透疹,利尿,安胎。」唐代醫學家孟冼稱葡萄汁可治「孕婦子上衝心,飲之即下」;但多飲會影響食慾,「令人卒煩悶眼暗。」更早的《神農本草》則稱,「葡萄主筋骨濕痹,益氣倍力,強志,祛風寒,令人肥鍵。」這和所羅門《雅歌》中「給我葡萄乾增補我力」異曲同工。現代醫學又發現有軟化血管,降低膽固醇的奇效,長年飲用葡萄酒的老年人中,高血壓和高血脂發病者極少。葡萄豐產的維吾爾地區是著名的長壽地區。中亞居民據阿拉伯《醫典》, 用無核白葡萄乾煎水止咳。吐魯番出產藥用的索索葡萄,李時珍說:「大如五味子而無核」,據《大明會典》記載,索索葡萄價值比駝皮和獺皮還高。

  6、結語

  撩開歷史的面紗,在葡萄酒香的東西流轉中,你會驚訝地發現從古地中海到漢唐的西域,都有著相似的釀酒風俗。如歌中所唱:「天空是漢唐以來的地中海」,絲路各國沉浸在一千零一夜的羅愁香氛中,作著千年錦瑟笙歌的盛世夢。

推薦閱讀:

十六鋪---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歷史!
血腥屠殺,虐貓狂歡,為何200年前歐洲以虐貓為樂?
俄國宗教歷史的演繹路徑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74
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十大黑幫

TAG:中國 | 歷史 | 國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