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2)

【譯文】

做任何事都要留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這樣即使是造物主也不會嫉妒我,神鬼也不會傷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盡善盡美,一切功勞都希望登峰造極,即使不為此而發生內亂,也必然為此而招致外患。

【註解】

造物:指創造天地萬物的神,通稱造物主。《莊子·大宗師》說:「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者。」外憂:外來的攻開、忌恨。

【評語】

從做人、做事業角度來看,「滿招損,謙受益」「天道忌盈,卦終未濟」,這些道家思想對中國人生活方式影響很大。道家是以虛無為本,認為夭地之間都是空虛狀態,但是這種空虛卻是無窮無盡的,萬物就是從這種空虛中產生。例如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如長保。」而「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就會招致災禍,所以歷史上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才發出「漢三傑而已,蕭何系獄,韓信誅夷,子房托於神仙」的慨嘆。人們凡事都求全求美,絞盡腦汁企圖來達到這個目標。其實不論何事都不應妄想登峰造極,因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也就是有上台必然有下台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發生質的變化。一件事成功了如果不及時總結,保持清醒頭腦反而驕傲自滿,沉溺在過去的成功之中,那麼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面。從另一個意義來講,功業不求滿盈,留有餘地,也是一種處世方法,比如對於置錢財家業,求多求盡,對於功名地位,求高求上,本知急流勇退,不知保持人的本性而成為守財奴,不知預先留幾分餘地才會安全,那麼正應了古聖先賢的至理名言,歷史教訓就會再現。

一四、責毋太嚴教毋過高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分過高,當使其可從。

【譯文】

當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太嚴厲,要考慮到對方能否承受;教海別人行善時,不可以期望太高,要顧及到對方能否做到。

【註解】

攻:攻擊、指責。

毋:無、不。

惡:指缺點、隱私。

堪受:能否接受。

【評據】

在處理人際關係中應當有些用家思想。儒家在人際關係上最講究「恕」的觀念,「恕」就是寬恕、原諒。在此基礎上要考慮對方的才智能力,能否接受你的教誨或批評。對方接受的能力有限,你的批評或教誨實際上是零。「恕」不是無原則的寬容不管,而是要充分考慮對方的智力和承受力。往往在現實中,有的人責備別人豹過失唯恐不全、抓住別人的缺點,便當把柄,處理起來不講方法不講效果而圖一時之憤。而誨人者要麼期望太高,要麼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要麼成才心切不顧實際填充別人裝不進去的東西,不考慮實際效果,這是責人或教誨時所不足取的。

一五、無過是功無怨即德

處世不必邀功,大公俱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譯文】

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設法去強取功勞,其實只要沒有過錯就算是功勞;救助人不必希望對方感恩戴德,只要對方不怨恨自己就算恩德。

【註解】

邀:求取。

與人:幫助別人,施恩於人。

感德:感激他人的恩德,據《詩經·小雅》篇:「忘我大德,恩我小怨。」

【評語】

「無功便是功,無怨便是德」,在這裡並非指俗話所說「多作多錯,少作少錯,不作不錯」的消極思想,而是一種捨己為人的精神。真正的給予,絕不是施小惠,完全是一種自我犧牲。假如施恩圖報,那就等於貪婪而不是給予。真正的給予應該是犧牲自己照亮別人。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多貢獻,少索取,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強求,應該聽其自然,強求反而會適得其反。從這個意義上講,不邀功就可以保持自我而不被功利所迷惑,才會把奉獻、給予當成一種崇高的境界來追求。

一六、憂勤勿過待人勿枯

憂勤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風,太枯則無以濟人利物。

【譯文】

盡心儘力去作事本來是一種很好的美德,但是過於認真心力交瘁,使精神得不到調劑就會喪失生活樂趣:把功名利祿都看得淡本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但是過分清心寡欲而冷漠,對社會大眾也就不會有什麼貢獻了。

【註解】

憂勤:絞盡腦汁用足體力去做事。

適性恰情:使心情愉快精神爽朗。

高風:高尚的風骨或高風亮節。

枯:已經喪失生機的樹木,此處有不近人情的含意。

【評語】

什麼事情都講究適度的原則。「富貴於我如浮雲」,心境也就自然平靜清涼,如此無憂無慮該是何等飄逸涕灑。不過什麼事都不要走極端,假如以淡泊為名而忘記對社會的責任,忘記人間冷暖以至自我封閉就不對了、甚至演變為不管他人瓦上霜而自私自利,就會被人視為沒有公德沒有責任感甚至有害於社會,這樣就會被社會大眾所唾棄。勤於事業,忙於職業是美德,是一種敬業精神,但如果陷於事務圈而不能自拔,如果因無謂的忙碌而心力憔悴失去自我是不足取的。因此儒家主張中庸之道,主張任何事物都要維持均衡狀態。六祖惠能說禪時曾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見人對於分內之事要全力以赴,但是對於與生俱來的本然之性也應該善加維持,太苦或太枯就失去了生活樂趣。要自然,保持自我才對。

一七、知退了步須讓三分

人情反覆,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譯文】

人世冷暖變化無常,人生道路崎嘔不平。當你遇到困難走不通時,要明白退一步的方法;當你事業一帆風順,一定要有謙讓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註解】

人情反覆:人情是指人的情緒慾望。

【評語】

為人處世必須學會謙讓,不能處處爭強好勝,不能事事出頭露尖,難行的地方退一步或許會海闊天空。人生得意的時候也應把功勞讓與別人一些,不要居功自傲,不能得意忘形。何況人類的感情複雜無比,人心的變化也是層出不窮。今天認為是美的東西明天就有可能認為是丑,今天認為是可愛的東西,明天就有可能認為是可恨。所謂「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就是「人情反覆,世路崎嶇」的道理。當年韓信微戰時就曾深圳體會到此中的辛酸。尤其世路多險阻,人生到處都有陷阱。這就要培養高度的謙讓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強去做。換句話說,人生之路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當你遇到挫折時必須鼓足勇氣繼續奮鬥,當你事業飛黃騰達時,不要忘記救助那些窮苦的人,因為這樣可以為你自己消除很多禍患於未然。這樣,知退一步之法,明讓三分之功,不僅是一種謙讓美德,而且也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方法。

一八、不惡小人禮待君子

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譯文】

對待品德不端的小人,對他們抱嚴厲的態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在內心不憎恨他們:對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尊敬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在於對他們真正有禮。

【註解】

小人:泛指一般無知的人,此處含品行不端的壞人的意惡:憎恨。《論語·里仁》篇:「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評語】

小人總是有很多過失被人發現,因此一般人誰都會嚴詞訓勉他們,這做起來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在於對事不對人,也就是只就他們所作的錯事來訓戒他們,不要因為討厭他們的人而訓戒他們,把他們看死。人都是可以轉化的,我們因為小人做事不好或品德上的不足而憎恨他們;不去教育,那麼小人依然會是小人。所以作者才說「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反之對待君子,任何人都會敬重他們,可是如果太謙虛就會流於諂媚,使自己由於過分自卑而處於卑微地位,這就不是應有的禮貌,應使禮貌都能合乎節度,所以作者才說「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總之,憎恨小人敬重君子,乃是人情之常。但不能因此而過度,因此而忘記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一九、立身要高處世須讓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譯文】

立身處世假如不能站得高看得遠一些,就好像在飛塵里打掃衣服,在泥水裡洗濯雙腳,又如何能超凡絕俗出人頭地呢?處理事物假如不做留一些餘地的打算,就好比飛蛾撲火,公羊去頂撞籬笆被卡住角,哪裡能夠使自己的身心擺脫困境而感到愉快呢?

【註解】

立身:在社會上立足,接人待物。

塵里振衣:振衣是抖掉衣服上沾染的灰塵,故在灰塵中抖去塵士會越抖越多,喻做事沒有成效,甚至相反。

泥中灌足:在泥巴里洗腳,必然是越洗越臟,比喻作事自費力氣,《孟子·離婁》篇:「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濯,洗。

超達:超脫流俗,見解高明。

飛蛾投燭:飛蛾是一種喜歡近火的昆蟲。因此又名「燈蛾」,每當飛娥接近燈火往往葬身火中,喻自取滅亡。

羝羊觸藩:羝,指公羊。藩是竹籬笆。公羊雄健魯莽,喜歡用椅角頂撞,往往把墒角卡住不能自拔。據《易經·大壯》篇:「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所以世人就用抵羊觸藩來比喻作事的進退兩難。

【評語】

謙讓品德的建立不是以無原則容忍退讓為前提的,而是以立大志,高起點處世為前提的。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本身立蓋要高,心地要覺,不可有一般無知無識之輩的俗見,也就是要認識真理,修真養性,否則就如同凡夫俗子一般,終身在塵埃泥淖中打滾,難以超凡絕俗,有所成就。尤其待人接物應以謙讓為高,迫一步,等於進兩步。因」此我們為達成目的,絕不可以盲目努力,一定要聽其自然,謙虛謹慎。做事要看清客觀環境,一味魯莽;不知變化,不看全局,必然遭受他人的排斥而歸於失敗。

二○、方圓處世寬嚴待人

處潔也立方,處丸也宜圓,分水宇之也當方圓並用;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待庸眾之人當寬嚴互存。

【譯文】

生活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時,待人接物應嚴正剛直愛憎分明;處在政治黑暗天下紛爭的亂世,待人接物應圓滑老練隨機應變;當國家行將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要剛直與圓滑並用。對待善良的君子要寬厚,對待邪惡的小人要嚴厲,對待一般平民大眾要寬嚴互用。

【註解】

治世:指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

方:指品行端正。

亂世:治世的對稱。

圓:沒有稜角,圓通,圓滑,隨機應變。《易經·繫辭》說:「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封之德,方以知。」

叔季之世:古時少長順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季是兄弟中排行最後,比喻末世將亂的時代,《左傳》云:「政衰為叔世」,「將亡為季世」。

【評語】

這是古代知識分子待人處世的一種典型方式,這和他們的從政觀有關。太平盛世有明君賢相為政,能採納善言表彰善行,所實行的是大公無私的善政,所以一個人的言行即使剛直嚴正,也本會受到任何政治迫害。反之,假如是處於昏君奸臣當政的亂世,言行就必須盡量圓害,否則就有招致殺身之禍的危險。從政如此,待人同樣。這種待人處世的方式百一定的借鑒意義。一個人不能抱著滿腔熱情,懷著赤子之心卻不顧實際環境,不看周圍大眾的水平而自顧自地施展抱負,在待人處事的方式上一成不變,如果這樣的結果將非撞一鼻子灰而於事無補。

二一、忘怨忘過念功念恩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譯文】

自己幫助或救助過別人的恩惠,不要常常掛在嘴上或記在心頭,但是對不起別人的地方卻不可不經常反省;別人曾經對我有過恩惠不可以輕易忘懷,別人做了對不起我的地方不可不忘掉。

【註解】

功:對他人有恩或幫助的事。

過:對他人的歉疚或冒犯言行。

【評語】

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同於一般人的地方,首先在於待人的恩怨觀是以恕人克己為前提的。一般人總是容易記仇而不善於懷恩,因此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過河拆橋」等等說法,古之君子卻有「以德報怨」「湧泉相報」「一飯之恩終身不忘」的傳統。為人不可斤斤計較,少想別人的不足、別人待我的不是;別人於我有恩有勞應記取於心,人人都這樣想,人際就和諧了,世界就太平了。用現在的話講,多看別人的長處,多記別人的好處,矛盾就化解了。

二二、施而無求求之無功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斗粟可當萬鍾之報;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難成一文之功。

【譯文】

施恩惠給別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記在心頭;不應有讓別人讚美的念頭;這樣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萬鐘的回報;用財物幫助別人的人,如果計較自己對人的施捨,而且要求人家的報答,這樣即使是付出一百鎰,也難收到一文錢的功效。

【註解】

斗粟:斗是量器的名,十升為一斗。粟是古時五穀的兌稱,凡未去殼的殼糧都叫粟。

萬鍾:鍾是古時量器名。萬鐘形容多。

百鎰:古時重量名,二十四兩為一鎰。

【評語】

人應有助人為樂的精神,助人並以之為樂就上升為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施恩惠於人而不求回報,而是「為善不欲人知」,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所謂「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假如抱著沽名釣譽的心態來行善,即使已經行了善也不會得到任何果報,出於至誠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木多,受者卻足可感到人間真情。所以,施之無所求,有所求反而會沒有功效。

二三、謙虛受益滿盈招損

歌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這柞缺不處完。

【譯文】

敬器因為裝滿了水才傾覆,撲滿由於腹中空無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君子寧願處於無爭無為的地位,也不要站在有爭有奪的場所,日常生活寧可感到欠缺一些,也不要過分完滿。

【註解】

欹器:欹,不正的意思。欹器是古代用來汲水的陶罐,因提繩位於罐體中部,所以,一旦裝滿了水就會翻倒,當水滿一半時能端正直立,當水空時就會傾斜。古時帝王把它放在座位左側。作為規勸警惕的器具。據《苟子·有坐》篇:「孔子曰:『我聞有坐之器者,虛則,中則正,滿則覆。』孔子故謂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把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孔子唱然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撲滿:用來存零錢用的陶罐,有人口無出口,滿則撲破取出。

【評語】

一個有追求的人,會覺得學問越做越深,真理之路越走越難,所以深信「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這個道理古今中外的認識似乎有共性,如聖經中耶穌說「心理貧窮的人是幸福」,意思就是忠告世人要經常虛懷若谷。一個人的內心如充滿的妄想和邪念,心理就會發生障礙而不接受他人的善言。一個人一旦處於驕狂心態之下,對事物的追求如有一堵牆擋住了他的視線,使他在自我封閉的圈子裡自滿。而且一個人一旦有了驕狂態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忌恨,四面楚歌,豈有不失敗之理。

二四、陰惡惡大顯善善小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尤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虛即是惡根。

【譯文】

一個人做了壞事而怕別人知道,這種人還保留了一些羞恥之心,也就是在惡性之中還保留一點改過向善的良知;一個人做了一點善事就急著讓人知道,證明他行善只是為了貪圖虛名和讚譽,這種有目的才做善事的人,在他做善事時已經種下了惡根。

【註解】

善路:向善學好的路。

惡根:過失和根源。

【評語】

道德修養是心靈的磨鍊,而沽名釣譽之輩常以善舉來裝點自己的形象。每個人都有良知,作惡而知可恥,惟恐被人知道,還有羞恥之心,就證明他還不為大惡,因為無恥之恥才是真正恥辱,即所謂恬不知恥。孟子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有這種羞惡之心乃是維持人性不墮落的基石。但是世俗的急功近得,往往為偽君子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人際的爾虞我詐則為作惡者鋪平了繁衍的溫床。一個正直的人在生活中必須以自己的正氣來識別和戰勝這些醜惡。

二五、多喜養福去殺遠禍

福不可做,養喜神以為召福之不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

【譯文】

幸福不可強求,只要能經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就算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礎;人間的災禍難以避免,首先應當能消除怨恨他人的念頭,才算是遠離災禍的良策。

【註解】

徼:當祈福解。

喜神:喜氣洋洋的神態。

殺機:在暗中下走決心要殺害他人的動機。

【評語】

追求幸福算得上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對個人來講,幸福固然不可強求,但是誰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把幸福賞賜給你一個人要想追求幸福還須靠自己奮鬥。雖然每個人的幸福念不一樣,但追求的期望太高失望就會更大,只有在奮鬥時抱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達觀態度才能保持一種樂觀。這樣即使不是刻意追求幸福,幸福也會因你的努力而到來。世人對幸福總是爭先恐後,一遇災禍卻都想逃避,可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心存忠厚,多反省自己,少怨恨別人,才可能遠離災禍。這樣雖然不一定有福降臨,但也絕不至於招來禍患。

二六、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警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無巧。

【譯文】

即使十句話能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讚你,但是假如你說錯了一句話就會接連受人指責;即使十次計謀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歸功於你,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敗,埋怨和責難之聲就會紛紛到來。所以君子寧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絕不衝動急躁,做事寧可顯得笨拙,絕對不能自作聰明顯得高人一等。

【註解】

愆尤:過失叫愆。尤,責怪,愆尤是指責歸咎的意思。

駢集:駢,與並同,駢集就是接連而至。

訾議:詆毀叫訾。訾議,有非議、責難的意思。

【評語】

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乾的不如不幹的,說的不如不說的,因為你做了,你的不足就顯出了;你說了,你的思想就暴露;你做得多了業績廣了,你便成了矛頭的目標,因為你的成功妨礙了別人,而有些人專喜歡說別人的壞話。這種心態有幸災樂禍,有好奇心也有權威感,總覺得自己能傳播一句揭發他人隱私的消息,才足以顯示自己是消息靈通人士,藉以滿足自己的權威慾望,所以俗語才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好事所以出不了門,那是因為人們有嫉妒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就矢口不提,結果就使這種好事遭受塵封和冷凍,以致永遠無法讓世人知道。反之,一旦作了一件壞事,在人們幸災樂禍心理驅使下,立刻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能讓所有人知道。所以作者才發出了「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並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的慨嘆。這裡「謹言慎行」固然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方式,但也表明另一種方式,即遇事宜在深思熟慮後一語中的。

二七、殺氣寒薄和氣福厚

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敵性氣冷清者,受享亦涼薄;唯和氣熱心之人,其福亦厚,其祿亦長。

【譯文】

大自然四季運轉,春夏和暖萬物就獲得生長,秋冬寒冷萬物就喪失生機。做人的道理也和大自然一樣,一個性情高做冷漠的人,他所能得到的福分自然就淡薄;只有那些個性溫和而又熱情助人的人,他獲得的福分不但豐厚,他的官位也會久長。

【註解】

天地之氣:指天地間氣候的變化。

性氣:性情氣質。

冷清:清高冷漠。

受享:所享有的福分。

涼薄:涼與薄同義。

【評語】

一個人的性情是需要磨鍊的,待人太熱或太冷都不好。但在社會中,古道熱腸畢竟讓人願意接受,和和氣氣更是持家立業之根本。一個性情過於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萬物喪失了生機,這種人很難得到人的協助。「敬人者人互敬之,助人者人互助之」。可見社會必須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才能進步。從做事來講,個人力量是有限的,「大家捧柴火焰高」「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人們必須互助合作才有更大力量。假如一個人整天板著冰冷的面孔自認清高,那誰願意和他精誠合作創造事業呢?結果這種人只有在離群而居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度過寂寞的一生,人間的溫暖也會由於冷漠而少有。

二八、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譯文】

一塊堆滿了腐草和糞便的土地,才是能生長許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常常不會有魚蝦來繁殖。所以君子應該有容忍誦俗的氣度和寬恕他人的雅量,絕對不可因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於孤獨。

【註解】

水清無魚:《孔子家語》中有「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含垢納污:本意是一切髒的東西部能容納,此處是比喻氣度寬宏而有容忍雅量。

好潔獨行之操:生活中喜歡保持獨善其身的態度,操是操守或志向,例如《新書·道術篇》中有「厚志隱行謂之潔。」

【評語】

一個心地純真、修養很高的人往往容易有缺乏容人雅量的不足,因為自己道德自律嚴,便由己及人。或者太孤芳自賞、自命清高而沒有朋友使自身陷入孤立無援狀態,就談不上事業有所成就。世間並無絕對的真理,而且正邪善惡交錯,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的,不相聯繫的。所以我們立身處世的基本態度,必須有清濁並容的雅量。一個人要想創造一番事業,就必須有恢宏的氣度,能容天下的人才能為天下人所容,所以凡是一個能創大事業的人一定有容忍人的度量,容忍小人雖然在實際上很難做到,也為了事業上的成功,為了照顧大局,就必須有「厚德載物,雅量客人」的胸襟,應該說謙讓是美德,容人同樣為美德。

二九、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

【譯文】

在閑暇的時候不要輕易放過寶貴的時光,要利用空閑做些事情,等到忙碌緊張時就會有受益不盡之感;當安閑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等到大批量的工作一但到來才會有從中得利之感;當你一個人靜靜地在無人處,卻能保持你光明磊落的胸懷,既不生邪念也不做壞事,那你在眾人面前、在社會、在工作中就會受到人們的尊重。

【註解】

未雨綢繆;凡事要事先準備。

受用受益:受益,得到好處。《朱子全書》中有「認得聖賢本意,道義實體不外此心,便自有受用處耳。」

【評語】

做事做人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圓滿,功成名就的,平時不抓緊時間積累知識,平時不注意修身養性,指望臨時受用不可能有長久的效果。古來名將馳騁千軍萬馬之中而泰然自若,熟用兵法韜略運籌帷幄,雖說經常出入於九死一生之中卻仍然能悠閑自得毫不倉皇,這就說明「閑中不放過,靜中不落空」的功用,「臨陣磨槍」,「臨渴掘井」,是不能從容應敵的。一個人的修省也應如此,應時時處處保持一致。不要認為一個人在深夜獨處沒人知道而作些壞事,像雞鳴狗盜之徒一樣夜間蠢動,其實只能欺人於一時,卻不能長久掩飾自己的劣行丑跡,一但事情敗露就將永遠難以作人。所以一個君子必須注意平明的磨鍊、積累,才會臨事有一定之規,做事有一定見識。」

三○、多種功德勿貪權位

平民肯種德施惠,便是無位的公相;士夫徒貪權市寵,竟成有爵的乞人。

【譯文】

一個普通百姓只要肯多積功德廣施恩惠,就像是一位沒有實際爵位的卿相受人景仰;反之一個達官貴人只是一味貪圖權勢,把官職權力作為一種買賣欺下瞞上,炙手可熱,這種人行徑卑鄙得如同一個帶爵祿和乞丐一樣。

【註解】

種德:行善積德。蘇拭有「種德如農之種植」的句子。

公相:公卿將相。

士夫:士大夫的簡稱,因為作者要在文字上和上一句的「平民」對稱,才把士大夫寫成「士夫」。

貪權市寵:貪婪權勢祈求獲得寵信。市是買賣。

【評語】

行善或作惡不在名位高低,在於人的品行;其區別在於有爵之人影響比平民大些而已。假如一個人熱衷於功名利祿貪戀權位又沒有品格,那他為了攀龍附鳳獲得權位就會阿諛謅媚胡作非為,拉幫結派,招朋呼友,爭權納賄等無恥行徑,也會接踵而致。這種精神上人格上的乞丐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多,也很可憎。

三一、不怕小人怕偽君子

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及小人之自新。

【譯文】

偽裝善良的正人君子,和恣意作惡的小人沒什麼區別;君子如果改變自己的操守志向還不如一個小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註解】

詐善:虛偽的善行。據《漢書,張湯傳》說:「臣固遇忠,若張湯乃詐忠。」此詐忠也就是詐善。

肆惡:肆是放縱,即怒意作惡。

改節:改變志向。

【評語】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但生活中的暗箭卻是防不勝防。許多道貌岸然的人貌似忠厚的君子,滿口仁義道德,其實肚子里凈是陰謀詭計男盜女娼。有些自稱「虔誠」信教的人,藉宗教名義,施小仁小惠,既不知道《聖經》耶蘇,也不知道釋迦牟尼。像這種偽君子假教徒,理應受到社會唾棄。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披著道德外衣的人往往還能得逞於一時,欺世盜名。由於披上了一層偽裝,識別起來更難。

三二、操履不變鋒芒勿露

澹泊之士,分為濃艷者所疑;檢飾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故不可稍變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鋒芒!

【譯文】

志遠而淡泊的人,一定會遭受熱衷名利之流的懷疑;言慎而檢的真君子,往往會遭受那些邪惡放縱之輩的忌恨。所以君子如果處在這種既被猜疑而又遭忌恨的環境中,固然不可改變自己的操守和志向,也絕對不可鋒芒盡出過分表現自己的才華。

【註解】

澹泊:恬靜無為。

濃艷者:指身處富貴榮華權勢名利之中的人。

檢怖:自我約束謹言慎行。

操履:操是操行、操守,履是篤行實踐,操履是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鋒芒:比喻人的才華和銳氣。例如孟郊詩中有「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鋒芒」。

【評語】

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又說「人怕出名豬怕壯」,說明了一個有修養的人往往善待人生,往往注重自我修省,以為修省並不干他人之事,卻不想正是由於自己品德高尚了就襯出了小人的心性,而必然遇到忌恨和攻擊。所以一個深才高德的人,處在這種招忌的惡劣環境中,最聰明的辦法就是不要鋒芒太露。可是很多人不明白這種道理,尤其是奮發向上的年輕人,往往會由於表現得太好,而遭受忌恨,被造謠中傷。所以一個有為的人其處世節操不可變,待人方法須講究。

三三、徹見心性天下平穩

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寬平,天下自無險側之人情。

【譯文】

心中把萬事萬物都看得美好,天地間的事也就毫無缺陷;寬大為懷心裡總處在平衡狀態,也就不去體會人事傾軋人間邪惡了。

【註解】

險側:邪惡不正。

【評語】

不平則爭,不滿則怨。可對一個孩子來講,世界總是那麼美好,孩子的心裡純潔天真,不知道什麼叫恨。只有人進入了社會,有了利益、地位、權勢等等,純真的赤子之心才開始不平、不滿,爭競之念才時時充溢,徹見心性何其難也。如果一個人的待人接物總是保持一顆赤子之心,那展現在眼前的便是一片平和美滿的天地。

三四、事留餘地便無殃悔

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葯,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喪德之媒,五分便無悔。

【譯文】

可口的山珍海味,多吃便傷害腸胃等於是毒藥害人,控制住吃個半飽就不會傷害身體;稱心如意是好事,其實有一些引誘人們走向身敗名裂的媒介,所以凡事不可只求心滿意足,保持在差強人意的限度上就不至懊悔。

【註解】

爽口:可口、快口。

皆爛腸腐骨之葯;強調山珍海味足以傷害腸胃。

【評語】

什麼事都要適可而目,但人往往經不住誘惑。很多人一遇到香甜可口的美味,就不顧一切的拚命多吃,結果把腸胃吃壞,受病痛之苦。聰明人必須注重養身之道,營養不良固然不行,吃得大多也絕非好事。欲罷不能說明不懂養身之道。養身如此,做人同樣如此,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些看起來令人得意洋洋的事,或許正醞釀著走向失敗的因素,人在春風得意時一定要保持精醒才是。

三五、直躬人忌無惡人毀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無善而致人譽,不若無惡而致人毀。

【譯文】

一個人與其委屈自己的意願去博取他人的歡心,實在不如以剛正不阿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忌恨,使人們能贊同其品行;一個人沒有善行而接受他人的讚美,還不如沒有惡行劣跡卻遭受小人的誹謗。

【註解】

曲意:委屈自己的意志。

直躬:剛正不阿的行為。

【評語】

每個人待人做人的方式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喜歡曲意迎合,不明確表達意願;有的人喜歡直言不諱,光明磊落。對小人來講聽到剛正不阿的言語當然忌恨;而曲意者,要麼是圖人喜歡,要麼有所乞求。人人都受聽好聽的話,小人和當權者尤其如此,而正的人則很看不慣那種阿庚像。一個個根本沒有惡行的人而遭受誹謗,這種誹謗雖然都是出於無知者的攻擊,但卻能博得有識之士的同情。因為一些自己不求上進而自甘墮落的人,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他們看到正直善良的人就不順眼,於是就造謠生事進行底毀,妄想使自己不平衡的心理能得到某種補償,這種人可悲而又可恨。

三六、愛重成仇薄極成喜

千金難結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身之感,蓋愛重反為仇,薄極反成喜也。

【譯文】

價值千金的重賞或恩惠,有時難以換得一時的歡娛,一頓粗茶淡飯的小小幫助,可能使人一生不忘此事永遠心存感,激回報之心。這或許就是當一個人愛一個人受到極點時很可能會翻臉成仇;平常不重視或者淡泊至極的一些人,給予一點惠助,就可能轉而對你表示好感成為好事。

【註解】

一飯竟致終身之感:據《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載,韓信窮困的時候,沒有人瞧得起他,可有一漂母看他餓,就給他飯吃。韓信當然說些感激的話,這老太太很生氣地回答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不過同情你小夥子,誰指望你報答?」韓信以後顯貴發達始終記得這一飯之恩。

【評語】

人的感情不是用錢可以買到的,助人要在人最需要人助的時候像韓信「一飯之恩終身不忘」,而且幫劉邦打下天下後,也始終記住劉邦的過去而不背叛漢王。在我們的生活中,愛恨之事也是常有的,有句谷話叫「身中福中不知福」,往往被愛包圍著的人卻不自知,而一點不如意便會反目成仇的例子卻很多,愛與恨的反反覆復交織在人生的全過程。

三七、藏巧於拙寓清於濁

藏巧於拙,用晦不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譯文】

做人要把智巧隱藏在笨拙中,不可顯得太聰明,收斂鋒芒,才是明智之舉,寧可隨和一點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學以退縮求前進的方法。這才是立身處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寶,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註解】

一壺:壺是指匏,體輕能浮於水。《朝冠子·學問》篇中就有「中流失船,一壺千金」,此處的一壺就是指平時並不值錢的東西,到緊要關頭就成為救命的法寶。

三窟:通常都說成狡兔三窟,比喻安身救命之處很多,出自戰國時代孟嘗君的故事,據《戰國策·齊策》說:「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評語】

說一個人不要鋒芒太露,不是教人偽裝自己,而是辦事要分清主次,講究方法。常言道:「大智若愚」,是說一個人平時不咄咄逼人,到緊要關頭自然會發生功效,這就是「中流失船,一壺千金」的含義吧。一個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不可能件件都要勞心傷神,只有碌碌無為的人才會整天為瑣事纏身,在世俗面前誇耀自己的才華。一個人要想擁有足以藏身的三窟以求平安,第一直藏巧於拙鋒芒不露,第二還要有韜光養晦不使人知道自己才華的修養功夫。而且辦什麼事都應當留有餘地才是。最關鍵的是在污濁的環境中保持自身的純潔。不露鋒芒,韜光善晦並不影響潔身自好,相反,潔身自好是前二者的基礎。

三八、毋攻短處化誨頑固

人之短處,要曲為彌逢,如暴而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

【譯文】

別人有缺點過失,要婉轉地為他掩飾或規勸他,假如去揭發傳揚,是在證明自己的無知和缺德,是用自己的短處來攻擊別人的短處;發現某人個性比較愚蠢固執時,就要很有耐心地誘導啟發,假如生氣厭惡,不僅無法改變他的固執,同時也證明了自己的愚蠢固執,就像是用愚蠢救助愚蠢。

【註解】

曲:含蓄、婉轉儘力。

彌縫:修補、掩飾。

頑固:愚蠢之處。

暴而揚之:揭發而加以傳揚。

濟:救助。

【評語】

人進入社會以後,最煩惱的莫過於被閑言碎語是是非非所纏繞。常言道:「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看到長舌婦搬弄是非挑撥離間很讓人討厭。但關鍵還在於自己的修養,自己對是非抱什麼態度,是不是自己也卷了進去還不自覺呢?萬一有人向我們打聽某人的作為,我們應本著「隱惡揚善」的態度相告,因為一個喜歡揭發人家短處的人,就證明他自己的為人一定也有問題,所以在旁人看來也只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況且「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不喜歡人家說你的壞話,那你又為什麼要在他人面前搬弄別人的是非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習慣,有些習慣不一定為別人所接受,一個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本著尊重別人個性習慣的原則去適應化解,而不是討厭;不能接受別人的人說明自己也有許多不好的習慣,應學會由人及已的方法。

三九、陰者勿交傲者少言

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人,應須防口。

【譯文】

假如你遇到一個表情陰沉,默默寡言的人,千萬不要一下就推心置腹表示真情;假如你遇到一個自以為了不起又固執已見的人,你就要小心謹慎盡量少說話,

【註解】

沉沉:陰險冷酷的表情。

輸心:推心置腹表示真情。

悻悻:生氣時忿恨不平的樣子。此處比喻人的傲慢、固執已見。

【評語】

人的表情往往是內心世界的反映,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慣、個性,表現出來的方式也不一樣。一個人生存在社會上,必須處處多加提防,當然不要察言觀色,阿庚奉承,但把各種表情習慣分分類,以在接人待物時有把合適的尺子。不然一但遇到心地險惡的歹徒,就會深受其害,所以觀察人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一個年紀比較大的人。見多識廣,飽經風霜,對於觀人之行都有幾分心得。由於人際的複雜,人在處世時,學學觀人本領是很必要的,俗話說:「逢人只說三分話,莫要全拋一片心。」不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是看不出一個人品性好壞的,也就很難決定交往的程度,說話的深淺。沒有心理評判,只憑觀察表示是不夠的。

四○、戒流於慮警傷於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化戒疏於慮者;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此譬傷於察者;二語並存精明不盡而渾厚矣。

【譯文】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是用來勸誡在與人交往時警覺性不夠思考不細的人;寧可忍受他人的欺騙,卻不事先拆穿人家的騙局,這是用來勸誡那些警黨性過高想得太細的人。一個人在和人相處時能把上面兩句話並存警誡,才算是警覺,性高又不失純樸寬厚的為人之道。

【註解】

逆:預先推測。

察:本意是觀察,此處作偏見解,有自以為是的意思。據《莊子·天下》篇:「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評語】

古人總結人生體驗有很多耐人尋味的話。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句話出處的《曾廣賢文》堪稱大全了。作者在這裡提出了不同看法。人之所以不能有害人之心,是害害人人家也會害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有一種人由於心地非常坦蕩,總覺得自己所言所行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於是,不分輕重,不看對象,結果為此反而授人以把柄,這種人就犯了太相信人的不足。但防人是有前提的,對壞人,小人、俗人,是非防不可。如果人人防,事事防,人便成為「套中人」了。同樣忍讓也是有前提的忍讓,小事忍,自己利益忍,決非事事處處忍。防之太甚不好,沒有人生經驗同樣不適於社會。

四一、親善防讒除惡守密

善人未能急親不宜預揚,恐來讒譖之奸;惡人未能輕去不宜先發,恐遭媒孽之禍。

【譯文】

要想結交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必急著跟他親近,也不必事先來宣揚他,避免引起壞人的嫉妒而在背後誣衊誹謗;假如一個心地險惡的壞人不易擺脫,絕對不可以草率行事隨便把他打發走,尤其不可以打草驚蛇,以免遭受報復陷害等災禍。

【註解】

急親:急切與之親近。

預揚:預先宣揚其善行。

讒譖:顛倒是非惡言誹謗。

謀孽:借故陷害人而釀成其罪。例如《漢書·李陵傳》中有:「隨而嫖蘸其短。」註:「媒,酒教;孽,曲也。謂釀成其罪。」

【評語】

君子之交是道義之交,君之交淡如水,靠愛好、情趣、學識為紐帶來建立感情這個過程,是個漸進的相互觀察了解的過程。和善人交,與君子游是人所願也。但道不同不相為謀,小人與善人,奸滑之輩與君子從各個方面部格格不入。顯出想與君子善人急於交往而過分親密,小人很可能因為被冷落而忌恨生出破壞的念頭。與君子交,做君子難,遠小人不易。人們討厭小人,但小人由於擅長逢迎,往往可以得到有權勢者的賞識而很有市場;如果當權者是好邪之輩,得罪了就更加困難,想送瘟神非得等待時機。如果你是個企業家,手下有小之輩要解僱,同樣要周詳考慮其生存的市場,要一舉中的才不會有後遺症。不論是親賢親善遠小遠奸,首先是自己須光明磊落大公無私,這樣才不懼奸詐小人的惡意報復。這是交遊做事的基礎。

四二、不誇妍潔誰能醜辱

有妍必有丑為之時,我不誇妍,誰能丑我?有法囑有污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污我?

【譯文】

事物有美好就有醜陋來對比,假如我不自誇美好,又有誰會諷刺我醜陋呢?世上的東西有潔凈就有骯髒,假如我不自好潔凈,有誰能臟污我呢?

【註解】

妍:美好。據陸機《文賊》說:「妍蚩好惡,可得而言。」丑我:丑當動同用。

【評語】

事物是相對的,從發展變化的觀點看,相對的事物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變化。美與丑,潔與污以及善惡、邪正、陰陽、長短等等是相互轉化並相互制約的,有善就有惡,有美就有丑。假如沒有惡與丑可能就沒有善與美,因為美醜善惡是比較襯托才看出來的。明白這樣一種現象的內在變化條件,那麼人對一些事物的看法就要用超然的態度,把事物看成一個相聯繫的整體而不要就事論事,對任何事情採取一種極端看法做法都是有害的。要在精神上能超越美醜潔污之上,對此無所偏好,人們也就難於有所毀譽。人固然會有許多癖好,一個有修養的人必須自省其所好的道德水準,看看和志向一致否。

四三、富多炎涼親多妒忌

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貪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此處若不當以冷腸,御以平氣,鮮不日坐煩惱障中矣。

【譯文】

世態炎涼冷暖的變化,在富貴之家比貧窮人家顯得更鮮明:嫉恨、猜忌的心理,骨肉至親之間比陌生人顯得更厲害。一個人處在這種場合假如不能用冷靜態度來應付這種人情上的變化,用理智來壓抑自己不平的情緒,那就很少有人不陷於如日坐愁城中的煩惱狀態了。

【註解】

冷腸:本指缺乏熱情,此處當冷靜解。

煩惱障:佛家語,例如貪、嗔、痴、慢、疑、邪見等都能擾亂人的情緒而生煩惱,在佛家來說這些都是涅粱之障,故名「煩惱障」。《佛地論》:「身心惱亂不成寂靜,名之為煩惱障。」

【評語】

人在沒有得到一種東西以前便會以這種東西作為奮鬥目標,而有了這種東西便有了利益之爭。「共患難易,共富貴難」,富貴之家往往為了爭權奪利而父子交兵或兄弟鬩牆。漢武帝、武則天、唐太宗等等無不為了權力而曾骨肉相殘,二十四史中這樣的事例隨處可見。殘暴的隋煬帝,已經被冊立為太子,可是為了早日當皇帝竟謀殺親父隋文帝而即位。人往往是有了錢還要更多些,有了權還要更大些;以至生活中終日鑽營處處投機的小人,像蒼蠅一樣四處飛舞,個人的私慾總處於成比例的膨脹狀態。如此現實,的確需要人們提高修養水平,用理智來戰勝私慾物慾。否則親情何在,富貴不保。

四四、陰惡禍深陽善功小

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

【譯文】

一個人做了壞事最擔心的是不容易被人發覺,做了好事最不宜的是自己宣揚出去。所以壞事如果能及早被發現那災禍就會相對小些,如果不容易被人發現那災禍就會更大;如果一個人做了好事而自己宣揚出去那功勞就會變小,只有在暗中默默行善才會功德圓滿。

【註解】

陰陽:陰指事物的背面,這是不容易被人發現的地方;陽指事物的正面,是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地方。

【評語】

人不能做壞事,做壞事而損人利己,會讓人憎惡,有的事不論對他人或自己都會造成極大災禍。一般來講,做在明處的壞事人們看得見或許還可以預防彌補,做在暗處的壞事更討厭,讓人防不勝防,這種陰壞的危害更大。一個人從哪個方面講都不應做壞事,而是應該抱著為善不求名的態度。行一點善而做好事不是為了宣揚吹捧,至於別人宣揚是為了推廣這種精神,自己宣揚則失去了做好事的目的。這種好事方客觀上是有益的,在主觀上過分宣揚則表明是動機不純;從做人角度看,等於傷害了受惠者自尊心,反而表現出一種沽名釣譽的卑鄙心理。幫助別人應是全身心投入,默默地奉獻。

四五、警世救人功德無量 士君子貧不能濟物者,遇人痴迷處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難處出一言解救之,亦是無量功德。


推薦閱讀:

女囚自述:揭秘女子監獄裡不為人知的生活…
張默生母與張國立不為人知的離婚內幕(圖)
王菲在機場痛哭照片流出,背後隱藏大量不為人知細節曝光
[星座解說] 12星座不為人知的一面
陳戢梟 免費算命 在線算命 生辰八字 八字測算 日干論命 稱骨論命 姓名測試 姓命配對 上輩為人 ...

TAG: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