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疑生信 | 以科學哲學的觀點辨析佛教和外道
科學哲學的觀點辨析佛教和外道
某些外道學說也否定世俗現象界的實有,同時也有一些奇異的神通示現,那麼他們對時空、世界的認識,是否就和佛教一樣殊勝?此外,任何一種無法加以直接檢驗的事物,是否都將由此有了辯稱其存在的理由?
對此不妨暫借科學哲學的觀點作答。
在科學的標準問題上,歐洲傳統盛行的是實證主義,尤其近代邏輯實證主義認為,必須根據數學和邏輯的公理及規則,或者根據經驗、事實來確定一個命題的真假。也就是說,必須從正面進行「實證」。
針對此種觀點,當代著名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提出「否證論」。他認為,要從正面來證實一個全稱的科學理論,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譬如「天鵝都是白的」這個命題,就無法通過觀察完天下所有天鵝加以證實。由此波普爾提出,一個理論如果在邏輯或事實上能夠被證偽卻一直未被證偽,其重要預言、推論還得到有效驗證,那麼就可以稱之為科學的理論。否則,它就不是科學的。
根據這個著名標準,我們來分析上述問題。雖然外道徒在一定程度上體悟到現象界並非如其顯現般實有,但他們並非是從本來空性出發,而是通常將世俗顯現視為某個更加隱秘的主宰實體(如大梵天、大自在天等)的幻變。無論這位至高無上的主宰本身,還是其創造平凡世間的過程,其實早被佛教以中觀、因明等正理破斥得體無完膚,根本無法立足。也就是說,外道的這些觀念和境界,存在嚴重缺陷,並且已經受到有力證偽。因而它是不科學的。
關於第二個問題,如果一個事物或理論無法通過邏輯或經驗來證明它是假的,即不具備「可證偽性」,那麼根據否證論,它在一開始就沒有科學性可言了。因為波普爾認為,「可證偽性」是科學理論必備的性質。
那麼,佛教的「可證偽性」如何呢?
我們知道,佛教並非僅僅是一種道德倫理,與簡單崇拜超驗形而上實體的西方宗教,也存在很大區別。若從理論上觀察,佛教的因明、唯識、中觀等學說,均具有極其嚴密的論證過程,其邏輯性和說服力是很強的。從古自今,還沒聽說誰通過公正的方式,證明了這些學說在其適用範圍內不正確。儘管歷史上出現過不少謗法、滅法事件,如今也不乏詆毀佛教的現象,但觀其所仗,無非是強權、陰謀、胡攪蠻纏或造謠中傷等非正當手段。真正令人信服的「勝利」,從來都沒出現過。
其次,從實踐看,無論小乘還是大乘、顯宗還是密宗,都有著嚴謹的修證次第。任何一個正常人,都有機會通過實修佛教法門,來驗證各乘境界的真偽。古今中外,投入長期如法修持的佛教徒,無不獲致淡薄煩惱、身心自在的境界,開發出智慧、悲心、神通等驚人功德的實例,亦屢見不鮮。儘管現代人的善根、法緣不一定能和古人相比,但若有決心投入實地修持,依然有望獲證出色成就。一分付出,一分收穫。
從涵蓋器情萬法的普遍性,以及修持上的可操作性看,佛教的「可證偽度」是相當高的。既如此,那為何佛教一直顛撲不破,未被有效證偽呢?這是因為,佛教揭示的是宇宙、人生真諦,故對佛教進行證偽,無異於是對法界真實本性進行證偽,因此永遠不會成功。
——《般若鋒兮金剛焰·不容褻瀆的尊嚴》
(標題為方便閱讀而添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