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精彩書摘(一)

按:好幾天沒有更新博客了,主要原因是工作將要發生重大的變化,前兩天接到總公司的電話通知將安排我離開江蘇到另外一個機構任職,這已經是今年以來的第三次調動。又要面臨著退租、搬家、找房子、熟悉新環境、與新工作夥伴磨合等瑣碎、具體的事務,心情自然有些浮躁不安,無法平靜下來思考、沉澱。原本已經列入待辦事項的的分享《少有人走的路》精彩書摘的計劃也因此延遲下來。

但所幸正是溫習這本經典的《少有人走的路》讓我的心情平靜了許多,書中的精彩論點、精闢總結彷彿及時雨一樣滋潤了我的心,讓我更冷靜、更淡定地看待即將發生的驟變。

我將書中的精彩部分摘抄下來與大家一起思考、共同分享。

--------------------分割線------------------------------

第一部分:自律

1.1 問題和痛苦

  •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它的偉大,在於我們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實現人生的超越。
  • 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 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
  •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讓我們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
  • 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才能使心靈變得健康。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過自律,我們就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如何以堅毅、果敢的態度,從學習與成長中獲得益處。
  •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 實踐這些原則,關鍵在於你的態度,你要敢於面對痛苦而非逃避。
  • 1.2 推遲滿足感

  •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 (按:這也是許多時間管理方法中強調的先做好一件最令你不愉快的事情的理念依據,用台灣的時間管理專家twshi的話說就是:每天起床吃掉青蛙

  •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為什麼大部分人擁有足夠的自制力,能避免貪圖一時安逸的惡果,卻有相當數量的人不懂得推遲滿足感,最終成為失敗者?但大部分跡象表明,在這方面,家庭教育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 1.3 父母的過錯

  • 父母本身難以自律,就不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
  • 父母懂得自律、自製和自尊,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會心領神會,並奉之為最高準則。
  • 讓孩子學會自律,也需要時間。
  • 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是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
  • 聰明的父母決不會這樣做。他們願意花時間了解孩子,對症下藥地教育孩子。哪怕孩子犯了大錯,他們也恰當運用敦促、鼓勵、表揚,或必要的警告和責備。他們靈活調整孩子的發展方向,認真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吃蛋糕、做功課、撒謊、欺騙、逃避任務……他們也會傾聽孩子的心裡話,在對孩子的管教上,他們掌握分寸,張弛有度。他們給孩子講有意義的故事,適時親吻、擁抱、愛撫他們,及時糾正孩子的問題。
  • 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富有愛心的父母,善於審視孩子的需要,做出理性、客觀的判斷。他們也可能在面臨痛苦抉擇時,與孩子一道經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當然會逐漸意識到,父母甘心陪著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們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卻可以領悟到痛苦的內涵和真諦,他們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媽媽願意陪著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見得那麼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壞的事。我也應該承擔責任,面對屬於自己的痛苦。」———這就是自律的起點。
  •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有了這樣寶貴的認知,便構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愛。
  • 自尊自愛的感覺,是自律的基礎。自律的核心,就是學習自我照顧,承認自我價值的重要性,並採取一切措施照顧自己,這是走向自立的關鍵。假如懂得自我珍惜,我們就會合理安排時間。
  • 要讓孩子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自律;要讓他們養成自律意識,對安全感產生信任,父母必須以身作則。這些心靈的財富,來自父母表裡如一的愛,來自父母持之以恆的照顧,這是父母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 1.4 解決問題的時機

  • 許多人都沒付出時間和精力,去解決知識、社交、心理方面的問題
  • 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更低級,也更有破壞性,那就是希望問題自行消失。(按:值得警醒,反思自己確實存在著這樣的心態)。人人都有這樣的傾向:問題一旦出現,就要立刻解決,不然他們就會思緒煩亂、寢食不安,這樣的心態顯然不切實際,但一廂情願地等待問題自行消失,這種心態更為可怕,通常不會帶來任何好結果。
  • 忽視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人們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心理。我說過: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問題降臨,必將帶來程度不同的痛苦體驗。儘可能早地面對它們,意味著推遲滿足感,放棄暫時的安逸和程度較輕的痛苦,體驗程度較大的痛苦,如此才會得到回報。現在承受痛苦,將來就可得到更大的滿足感;而不謀求解決問題,將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的時間也更長。
  • 1.5 承擔責任

  • 我們必須面對屬於自己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避之惟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 」,顯然一點好處也沒有;指望別人解決,也不是聰明的做法。惟一的辦法———我們應該勇敢地說:「這是我的問題,還是由我來解決!」相當多的人只想逃避,他們寧願這樣自我安慰:「出現這個問題,不是我而是別人的原因,是別人拖累了我,是我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應該由別人或者社會替我解決。這絕不是我個人的問題。(按:操之在我的積極心態)
  • 1.6 神經官能症與人格失調

  • 求助於心理醫生的大多數人,不是有神經官能症,就是患有人格失調。它們都是責任感出現問題所致,其表現癥狀卻恰恰相反: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卻把錯誤歸咎於旁人。
  • 人生一世,正確評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該為何人、何事負責,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無法逃避的問題。評估責任歸屬,必然讓我們感覺痛苦,從而產生迴避傾向。從內心出發,做出權衡,當事人須自我反省,其中的痛苦和折磨,令不少人望而卻步。
  •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 1.7 逃避自由

  •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於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又想極力規避這種痛苦。
  • 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願處於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獨裁者、上司。埃里克·弗洛姆將其所著的討論納粹主義和集權主義的專論命名為《逃避自由》,可謂恰如其分。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 一般病人尋求心理治療的原因:「他們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感覺自己不能夠『對付』或者改變現狀,因此產生恐懼、無助感和自我懷疑。」大多數病人力不從心的根源,在於他們總想逃避自由,不能夠為他們的問題、他們的生活承擔責任。他們感到乏力,在於他們放棄了自己的力量。如果得到治療,他們就會知道,作為成年人,整個一生都充滿選擇和決定的機會。他們接受這一事實,就會變成自由的人;無法接受這種事實,永遠都會感到自己是個犧牲品。
  • 1.8 尊重事實

  • 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我們越是了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了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虛假、錯覺和幻覺,只能讓我們不知所措。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協調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裡;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 繪製人生地圖的艱難,不在於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而是惟有不斷修訂,才能使地圖內容翔實和準確。
  • 一旦新的資訊與過去的觀念發生衝突,需要對地圖大幅度修正,我們就會感到恐懼,寧可對新的資訊視而不見。我們的態度也變得相當奇特———不只是被動抗拒新的資訊,甚至指責新的資訊混淆是非,說它們是異端邪說,是來自邪惡勢力。我們想控制周圍的一切,使之完全符合我們的地圖。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遠比修訂地圖本身多得多),去捍衛過時而陳腐的觀念,卻不去考慮如何更新舊的地圖,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啊!
  • 1.9 移情:過時的地圖

  • 抱殘守缺,與現實脫節,這是不少人的通病。堅守過時的觀念,對現實漠然置之,是構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這種情形,心理學家稱之為「移情」。不誇張地說,有多少心理學家,就有多少關於移情的定義,而我的定義是:把產生於童年時期,並似乎一直適用的對於現實的觀念和反應(它們通常具有特殊的意義,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當地轉移到成年人的世界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移情」。
  • 逃避現實的痛苦和不幸,是人類的天性,只有通過自律,才能逐漸克服現實的痛苦。我們必須尊重事實,儘管這會帶來痛苦,但遠比我們的個人利益和暫時的舒適更為重要。我們必須淡化暫時的不適之感,應該追求真理而不是幻象,並願意承受所有的痛苦。要讓心靈獲得成長,讓心智走向成熟,就要竭盡全力,永遠尊重事實,乃至獻身真理。
  • 1.10 隱瞞真相

  • 以開放的心態、積極的努力,不斷修訂人生地圖,方能使心靈獲得成長。與過於封閉者相比,開放的人擁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美好的人際關係。他們開誠布公,不必文過飾非,因此少了很多憂愁和煩惱。他們不需掩飾過去的假象,不必編造更多的謊言,以便掩蓋過去的謊言。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就越是容易,正如謊言說得越多,就越是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敢於面對事實的人,能夠心胸坦蕩地生活在天地間,也可藉此擺脫良心的折磨和恐懼的威脅。
  • 1.12 保持平衡

  • 要使心智成熟,就須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責任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利用機遇,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 1.13 抑鬱的價值

  • 抑鬱是一種顯著的信號———想適應新的狀況,就要做出重大改變。他們的潛意識渴望面對事實,而且在潛意識層面上,已開始了放棄與成長的過程。潛意識總是走在意識之前———對於某些讀者而言,
  • 1.14 放棄與新生

  • 自律,包含具有積極意義的四種人生原則,目標都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迴避痛苦。綜上所述,這四種原則包括: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這四種原則相互影響,有時甚至需要使用其中兩三種乃至全部原則,使用它們的力量和動力,這些完全取決於一個人心中蘊藏的愛。只要持之以恆地實踐,任何人都能夠使精神、心理和靈魂達到更高的層次。
  • 推薦閱讀:

    同樣是穿這些顏色,為什麼有人土氣,有人洋氣
    ?所謂的真感情,就是有人疼你,有心容你!
    超女十年,有人羽化成仙,有人流落凡間
    富有人生哲理的名言名句
    你曾追過的奧運冠軍今何在:有人身價百億 有人為榮譽縣長也不當

    TAG:書摘 | 少有人走的路 | 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