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楊延康的「自救」之路
一位用鏡頭創造了眾多傳奇影像作品的著名攝影家,在數十年的創作之路上,最大的收穫並不是贏得眾人崇拜的作品,而是這一路上收穫的隱藏在鏡頭背後的故事,正是這些鏡頭背後的故事賦予了作品更生動的靈魂。
回到拉薩 鄭鈞 - 紅星音樂十周年紀念特輯
站立山頂的僧人 青海 2005
「我認識的楊延康是一個靠天性而不是靠理性拍攝的攝影家,他的攝影努力表達的是生命的狀態,作為藝術家的靈動與激情,並不是思想。因此,他的攝影呈現出一種觀看與被看相互交融的獨特狀況。尤其是這部《心象》,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楊延康本人的經歷與生活寫照。他熾熱的情感,他的孤獨,他詩意的情趣,他細膩的心性,他深層的自卑,他的理想願望,他對於存在的強烈的參與感,都顯現在他每一次如信徒一樣『叩長頭』似的拍攝中……」 (李媚)
抱鴿子的女尼 四川 2006
「楊延康始終堅持通過追尋一種往往隱藏於僧侶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視覺蘊籍來展現某種視覺上的戲劇性以及這背後的日常的詩意。嚴謹的構圖可能是討論楊延康的藏地攝影所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而嚴謹的構圖當然也是使得他獲得承認與成功的重要保證之一。但這種嚴謹,絲毫沒有妨礙他展開有關宗教信仰的視覺抒情。經典肯定與攝影家創造的圖式有關,但楊延康追求經典的努力不僅體現在他的畫面的整潔與精緻,更體現在他始終如一地追求日常的神聖性當中。而且,越到後來,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圖像似乎越來越純凈,寧靜,散發一種特殊的精神氣息。」(顧錚)
塑佛像的信徒 雲南 2005
「延康兄早在2003年就開始拍攝關於藏民的題材了。11年來,他的足跡遍布甘肅、青海、雲南、四川與西藏。用他的話說,他是用磕長頭般的信念去忠誠於攝影藝術,其敬業精神令人敬佩,此中甘苦也非常人所能想像。近些日子,為了寫此展序言,我將延康兄多年來拍攝的照片回顧了一番。正如理論家楊小彥所說,延康兄此前的作品主要是圍繞三個主題進行的:一是苦難;二是信仰;三是神性自然。而這對於沉浸在消費迷霧中卻缺乏信仰與敬畏之心的人,無疑是一幅幅清醒劑。相比起來,延康兄近年的攝影明顯有了變化,具體地說,儘管在作品中,他仍然強調了以上三個主題,但其多是作為背景與前提隱蔽在作品之中。由此,他主要是在發掘藏民人性化的一面。比如,他在拍攝僧侶時,就別開生面地表現了他們喂貓、抱鴿、洗澡與玩汽車的場景。在很大程度上,這不僅會讓我們從中體味到,僧侶們與家庭的關係如何?他們之間的關係又如何?還會讓我們從中體味到,這些為信仰而生,為信仰而死的人其實也有與常人一樣的情趣,而不是概念化的宗教人。按我理解,正是為了突出藏民那乾淨且美麗的生活,他在攝影語言上亦突出了類似的特點。其語言平和自然,耐人尋味。」(魯虹)
朝聖路上磕長頭的藏民 雲南 2004
「與我這些年時或在各種畫冊、報刊上看到的藏地攝影作品不同,楊延康的作品沒有像那些作品那樣,通過呈現過分強化的藏地文化之神秘、之凝重來阿諛、招攬現代人的獵奇--那樣所為的後果,反倒是把藏地文化和雪域僧眾擱置在了讓人無法接近的隔膜狀態,或者說,那種摻雜著商業化炒作的玄秘風格,無形中把一個散發著生命智慧和活色生香的藏地信仰世界,晾曬在了一派抽象或空洞的象徵里,彷彿藏地是不可知的異在世界,一個不能把生存經驗和信仰的光芒奉獻出來與別的民族共同分享的孤絕存在。楊延康攝影的最大魅力和他的攝影智慧在於,他把那個因被世人渲染得極其神秘、極其不可思議的藏地世界,把那個已然和我們有些生分的藏地世界,通過他樸素、精緻而又不事張揚的視覺畫面,一下子拉近了;不但拉近了,而且還讓它變得異乎尋常的親切,感人,透明,處處散發著人性的溫淳,寬厚,慈善,虔敬。」(馬鈞)
拾羊糞的婦女 甘肅 2005
背木板的婦女們 四川 2005
感恩馬的婦女 西藏 2010
楊 延 康 的 照 片
文 / A·D柯曼
在所有視覺媒介中,攝影「長期關注」的特性在影像研究者心目是中獨一無二的:這是一個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斷觀察同一事物或同一組事物的過程。從傳媒誕生的早期到現在,攝影師以及那些將相機作為工具使用的研究者,已經使攝影具有了一種特定的目的,就是將它的描述能力應用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無論是一個城市中建築特性的細微演變(像尤金·阿杰特在巴黎),還是典型家庭環境中孩子們的進步成長(像薩利·曼在美國東南)。
風雪中等待法會的藏民 甘肅 2007
搖經筒的婦女 四川 2007
轉寺的老人 西藏 2006
楊延康在西藏的專題,就追隨了這種「長期關注」的傳統和使命。在結束了歷時八年,對陝西省一些小村莊中天主教信徒日常宗教活動的深入拍攝後,西藏專題開始了。楊延康持久地表現出,對民眾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宗教活動的全身心地關注——伴隨著對宗教信仰不變的虔誠,伴隨著自身心靈探尋的覺醒,堅信作為一名努力工作著的職業攝影師,他的技能和眼力能夠完成這次的探尋。
觀看佛台的兄弟 青海 2006
刻嘛呢石的信徒與孩子 四川 2007
朝聖中避風雪的女尼們 四川 2006
用雪洗衣的女尼 四川 2006
楊延康已經把自己交付給這項對西藏佛教生活的長期關注,並且這個新選題已經完成了他預計的一半——五年。於是我們在這裡就有了這份「中間的報告」,一個工作成果的階段性展示。沒人準確知道他到底為此投入了多少熱情和經歷,但其中的艱辛與風險卻是可想而知的。現有作品的偉大價值,已經足以預示這個選題在完成之日將是多麼成功。
站立修行地高處的女尼 四川 2010
吹法螺的兩位僧侶 青海 2007
逗貓的僧人 青海 2007
在拍攝過程中,楊延康混合使用了兩種基本方法。其一就是對日常生活不動聲色的觀察。當攝影師完全融入被拍攝者的生活,他就能夠拍到最好的照片。其二就是與被拍攝者互動。使被拍攝者自然面對相機,自覺實現與攝影師的合作,通過適當的控制,獲得理想的影像。這裡,熟悉與信任扮演著重要角色——有誰會懷疑我們非常熟悉並且了解其動機的人呢?這種方法已經幾乎為所有成功的攝影師所實踐證明。
刷僧房的四個小僧人 ,雲南 2006
拉窗帘的小僧人 甘肅 2005
裝扮法舞中角色的小僧侶,四川 2006
不過這不是所有人都具備的能力,贏得完全的信任需要天分和技巧。關注照片的內涵時,我們必須關注攝影師本人的個性、儀容和風度。安東尼?海德曾經寫過:「有時候一張照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往往是你無法看到的那個。」攝影師的行為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被拍攝者的表現。無論是被深深嵌入膠片中,還是將像素刻進存儲器,被攝對象的自我表述都必須透過鏡頭,透過攝影師的取景。所以,我們不是在看西藏,而是在看楊延康在西藏用相機完成的萃取,我們需要銘記這種意味深長的差異。
練習跳法舞的小僧侶 四川 2006
玩耍的小僧侶們 甘肅 2007
玩汽車模型的四位小僧人 四川 2008
楊延康使用35毫米相機,一種外形毫不起眼的小巧設備,常被用來拍攝複雜的社會題材,特別是在那些相對封閉的地區。始終如一的創作與作品所展現的深遠廣闊涵義,使他手中原本不引人注目的相機具有了非凡的價值。
和許多前輩一樣,楊延康依照傳統用黑白攝影來完成這個選題。基於對成本和技術等因素的考慮,從事此類選題的攝影師們往往都會做出這樣的選擇。黑白攝影的表現力去掉了色彩——這個題材創作中意義重大的因素。但是與此同時,黑白攝影也剔除了色彩經常帶來的「視覺干擾」,從而使攝影師可以更加強調形式、事件以及空間結構。最重要的,也許是,黑白攝影提煉了影像,使之真正成為一張照片,而不是被拍攝體本身。
午睡的僧人 青海 2007
為佛轎打法傘的小僧人 四川 2007
飛鳥與打鑼的僧人 青海 2012
像楊延康這樣有天份的攝影師,同時也是極好的、能夠表現作品主旨的圖片製作者,銀鹽照片作為表現其作品的介質,豐富的質感和對色調結構的微妙處理,吸引著我們的眼睛保持長久的關注。事實上,這種質感將影像從細緻的印製,轉變為一個凝思的物體。還有比這更適合表現精神生活與宗教信仰的嗎?
背誦經文的小僧人 青海 2007
通過創作與技術,楊延康讓我們透過他的眼睛看到西藏的文化、信仰、人民以及自然景觀。他將工作重點鎖定為佛教信徒的生活,而宗教對於藏民而言又是無所不在的,因此,楊延康就必須需要仔細檢視西藏人的長期生活,檢視那些盤根錯節纏繞在一起的諸多因素。非常清楚,他已經再次為他的影像發現了一片沃土,並且已有的收穫保證了一個更加富有成效的收穫,更加成功的結果。雖然尚未結束,但這個系列已經肯定可以躋身世界最佳作品之列。(A·D柯曼2009年於紐約)
灑「龍達」的藏民信眾 四川 2006
心 象
文 / 楊延康
眼是觀看,手去記錄,迴向心靈,象由心生……
藏地天邊,神性自然。有信仰的藏民族在自然惡劣的高原環境下去敬畏神靈,感恩自然,信仰藏傳佛教。根植於藏地的藏傳佛教,出家僧侶來源於藏族家庭,他們怎樣出家修行渡過信仰生活?僧侶之間,寺院之間,家庭之間,乃至自然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在修行中怎樣去堅守自已?十年藏地,我用紀實攝影去記錄這信仰中的日常生活。
從2003年開始,我獨自行走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凡是有藏民族生活的地方我都會去關注。在艱辛不易的生活中,藏民族祈求神靈來賜予幸福,護佑吉祥,克服生命歷程中的苦難。生命在海撥高度,靈魂依託信仰。這生存中的依託,讓他們懂得去感恩神寵,神給了光和溫暖,他們把一切都放在自已的祈求之中,藏傳佛教是藏民族的寄託和依靠。
十年藏地的拍攝,我一心去種一棵大樹,期待它結出優秀的影像之果,我努力去貼近和感受這個特殊的民族,用經典的影像去詮釋和理解信仰之人,用照片的人性和愛去啟迪自己和感動他人,用有思想性的影像去延續生命,從而獲得對生命的感悟與尊重!
我用磕長頭般的信念去忠誠於影像藝術,希望不去表面地解讀藏地,在變化發展中的當下,用信仰之繩平靜地去繫上一個心結,真正領悟攝影的價值和意義。生命的長河裡,用信仰去救贖自已的靈魂,在這塊溫暖的高地上堅定行走。
楊延康先生
1954年生於中國貴州安順,自由攝影師,法國VU圖片社簽約攝影師。
2005年 《中國鄉村天主教》獲德國「亨利·南恩」HENRI NANNEN PREIS 2005攝影大獎。
2007年 獲首屆沙飛攝影獎。作品50幅被廣東美術館收藏。
2009年 《藏傳佛教》獲德國「亨利·南恩」HENRI NANNEN PREIS 2009攝影大獎。
2010年 獲「中國具有影響力攝影家」(2008—2009年度)獎。
2012年 獲徐肖冰典藏大獎。
2014年 獲第七屆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評審委員會「年度攝影師獎」。
推薦閱讀:
※攝影愛好者應知道的攝影基本知識
※初學者如何防止陷入瓶頸,淺談攝影學習的4個維度
※【珍藏】最新版「人像攝影姿勢」大全!
※手機攝影前期的APP有什麼,求推薦?
※642.拍照片49~到海邊去
TAG: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