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7年江蘇GDP能否趕超廣東?

豪門不易,廣東能夠在改革開放之後,雄踞中國第一經濟大省長達20多年之久,自有其深厚的底蘊,而江蘇近十年則發展迅猛,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到底是廣東繼續雄踞第一,還是江蘇成功超越?作為中國的經濟強鎮,廣東與江蘇之間亦應互為彼此的鏡子,照耀出自身的不足,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並開眼看世界,為中國成為強國開闢更廣闊的光輝道路。發展質量,廣東更勝江蘇一籌雖然近幾年廣東的發展速度有所下降,但是,從發展質量方面來說,廣東仍然領先於全國,亦稍勝於江蘇。

目前,中國很多城市的虛妄之火猛烈,一個巨大的假象,即是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而培育產業,則周期漫長,很少有富有遠見和耐心的人去做。2014年,中國的GDP總量為636463億,固定資產投資竟達51276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佔比竟然達到80.6%,整個國家都陷入瘋狂之中。過於依賴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不僅邊際效應會呈下滑趨勢,更會由此對經濟轉型造成阻礙,2014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為38.2%,為全國所有省份最低。深圳更是只有17%,為國內唯一低於20%的城市。廣東的發展,已經逐步超脫了投資依賴的階段,具備更強大的內生髮展能力。這在國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亦值得為江蘇所借鑒。在我所主持研發的「中國重點城市內生增長能力」的排名中,入選全五名的城市,廣東獨佔其三,除深圳一馬當先,廣州緊隨其後之外,連被成為「中國製造業中心」的佛山,都竟然名列第四,佛山進入前四名,令人震驚。一直以來,佛山都是中國最著名的製造業工廠,在印象中,似乎從事傳統產業的地方固定資產投資率一定很高,但是,作為傳統製造業基地的佛山,反而固定資產投資率極低,其中有何奧妙?或者其中最大的區別是:別的發展傳統產業的地方,都把資本投向了基礎設施,地產,廠房等,而佛山的投資,更多偏向工業設備,技術以及人力,而後者的投資額比前者小得多,雖然對GDP的撐門面效果遠不及大項目,重工業和鋪路架橋來得快,但是真實效率也高得多。這樣的GDP,是一刀一槍拼出來的,亦是值得真正尊敬的。佛山現象,絕對值得中國關注。雖然製造業是主體,但是產業結構逐漸合理,產業轉型初步完成。廣東另外一個城市深圳,是國內唯一的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低於20%的城市,成為全國最有造血功能,最具備自我生長能力的城市。事實也正是如此,大批的民營經濟巨頭,大批的中國馳名商標,在沒有任何輔助的情況下,在深圳草根生長。而深圳的發展,亦正是廣東的縮影。正式因為發展對於投資的依賴性不同,故廣東的發展模式,更具有「藏富於民」的特點。雖然廣東的人均GDP已經被江蘇趕超,但是,廣東的人均收入仍然領先江蘇,其根源就在於此。廣東產業結構更多元廣東與江蘇具有很大相似性,都有全國領先的高新產業,都是全國製造業中心,都具有很大的外向型經濟特徵,但是,廣東和江蘇的產業結構及發展模式,卻差別巨大。其一是,廣東的中心城市更多,三產更發達。2014年,廣東的三產佔比為49.1%,江蘇是46.7%。。中國四大名城中,廣東獨居其二。全國性城市的崛起,必然伴隨著齊全的產業體系以及強大的經濟總量。江蘇與廣東三產的差距,最大的原因,就在於缺少全國性中心城市,服務業無法獨立。2014年,廣州三產比重達到68.8%,南京三產佔比為55.8,差距巨大。除廣州之外,深圳、東莞三產佔比都超過了50%。而江蘇另外兩大經濟重鎮蘇州和無錫,三產比重均未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廣深相對獨立於香港,但在長三角,上海是無可爭議的中心城市。服務業對其它長三角城市造成擠壓。江蘇的三產佔比,難以有大的躍升。

其二是,廣東的產業層次更多,結構更豐富。「新蘇南模式」一度風行天下。舊蘇南模式的核心是集體經濟,自90年代後期起,鄉鎮企業日益式微,江蘇為此進行了戰略轉型,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與台灣,新加坡,以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合作,以蘇州工業園區、蘇州新區、崑山經濟開發區、吳江開發區的建成為標誌,江蘇的經濟結構,從本土企業為主導,變為外資企業為主導。江蘇的外向型經濟起點比較高。在引進外資的時候,就已經進行了產業轉型升級的布局。江蘇的支柱產業如IT,基本都非本土培養,而是借台灣產業轉移之機完成飛躍。明基、華碩空降蘇州,使蘇州橫空出世,成為中國的IT產業之都。而蘇州通信產業、電子產業的崛起,亦遵從此種路徑。在民營企業500強中,江蘇入選的企業多於廣東。但江蘇的經濟,對於外企依賴性比較大,強勢企業,多出自外企,而廣東的主體產業,如。華為中興、騰訊、元征、金蝶等,均為廣東本土企業。不同的產業結構,導致不同的發展模式。近十年新江蘇模式風行一時。歐風美雨和台灣暖流,催綠了江蘇。江蘇的外向型經濟一出世就風華正茂。培育本土經濟耗時長,見效慢,由此新江蘇模式為全國所追捧。但是,這種模式缺少基礎產業,一旦大量外資撤離,則產業安全堪憂。雖然東莞遭遇重創,但從整體而言,廣東卻並沒有傷元氣,廣東不僅僅有東莞,還有更豐富多元的產業結構。

90年代中期至今,廣東形成了多種發展模式。一種是東莞模式,是外向型經濟代表;一種是深圳模式,高新產業和先進位造業發達,廣州亦發展了汽車等高端製造業;一種是以佛山為代表的製造業基地,成為家電王國、木工王國、傢具王國。本土經濟強勁。以湛江、茂名為代表的地方,又實行了央地合作模式,搞大化工、大鋼鐵、大項目拉動,部分類似天津濱海模式。同時,廣東作為中國的經濟龍頭,孕育了廣州和深圳兩大全國中心城市,三產發達。這種混合型發展模式,造就了混合的產業結構,增強了廣東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南北掛鉤VS三角崛起:江蘇比廣東更均衡蘇州能夠超越山東,最終與廣東爭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是蘇北崛起。而廣東是珠三角一枝獨秀,粵東,粵西與粵北塌陷。蘇北GDP占江蘇全省的40%以上,日益接近蘇南。而廣東的粵東西北地區,GDP占廣東全省的20%多,僅為珠三角的三分之一。在全國百強縣排名中,江蘇入選的縣市有近30個,蘇北亦有不少縣市入選。如果廣東非珠三角的經濟總量能夠翻一番,則等於再造廣東。未來廣東能否維持中國龍頭地位,關鍵即在於此。區域均衡發展,江蘇先行一步,其領先主要在幾個領域。其一是蘇北基礎設施遠勝廣東三角。蘇北5市已由輻射帶動區正式劃入長三角地區。同時,國家的沿海開發戰略中,蘇北的好幾個城市亦入選。中國是一個權力主導資源的國家,納入國家戰略的蘇北,在政策上獲得的支持,是廣東三角難以比擬的。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上,蘇北共獲得了超過5000億的投資。廣東高速公路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同時,廣東地形複雜,粵東西北均有山區,更無法連為一體。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蘇北亦領先非珠三角。2005年,廣東省政府制定出台了《關於廣東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各地產業轉移園蜂起爭雄。目前,廣東數十個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區,主要分布在山區和東西兩翼。南北掛鉤則是江蘇突圍大戰略。蘇南的產業向蘇北轉移,既擴大蘇南的戰略腹地,亦帶動蘇北發展,最後實現南北共振。蘇北產業轉移力度更大,規模更盛,工業化程度更高。由此勝出廣東三角區一籌。廣東由於非珠三角地域廣闊,而且非常分散,採取了重點扶持的模式。而蘇北的徐州、連雲港、淮安、鹽城、宿遷5個市連為一體,有利於集中轉移。很多園區的企業基地,規模比總部還大,如宿遷轉移園區的長江潤發,其宿遷基地收入,已經超過了蘇南總部。由此,大批知名蘇南企業集聚蘇北。蘇北的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更為明顯。遷移到蘇北的悅達集團、徐工集團、徐礦集團、維維集團等6家企業,收入均超過百億元。投資100多億的富士康亦落戶淮安。波司登、恆力、夢蘭等企業巨頭亦大批北遷。江蘇的五對「城市聯盟」,南京與淮安,無錫與徐州,江蘇與宿遷,常州與鹽城,鎮江與連雲港市組建的五大產業園區,如今已成為產業新城。鹽城的汽車、紡織、機械裝備和化工,淮安的鹽化工新材料、IT、特鋼等產業,產能均接近千億,而千億級的產業,達到20個左右。基本上完成了對蘇北城市的再造。蘇北發達的交通和基礎設施,使其承接產業轉移一開始就風華正茂。不僅加大了工業化歷程,更初步完成了產業升級。蘇北投資的便利,使其更容易形成產業鏈。往往是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個產業鏈。如,中能矽谷2006年落戶徐州後,幾年時間,江蘇艾德,河北晶澳,寧波麥克等先後進入,最後形成了一個千億量級的光伏產業集群。而富士康落戶淮安之後,也造就了「南有崑山、北有淮安」的IT產業格局。都市圈內部合作,長三角更勝珠三角一橋飛架南北,環球同此涼熱。杭州灣大橋打通了長三角南線,而港珠澳大橋,卻遲遲不能竣工,在某種意義上,這正是一種隱喻:江浙滬的產業合作,比港珠澳更為有序。廣東近年的增速降低,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除珠三角與非珠三角不能共振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珠三角「西線塌陷」。由於澳門本身經濟總量有限,無法完成對於珠三角西部城市的輻射,由此,本來構造中深圳,廣州,珠海三足鼎立的情形沒有出現。以總量計,珠三角東線的東莞、惠州和深圳,其GDP總值佔比約24000億成,珠三角西線城市,GDP總值大約為東線的三分之一。相比而言,長三角的三翼則比較均衡,上海一城獨大,但是北翼的蘇州、南京、無錫以及南翼的杭州和寧波,亦為經濟重鎮,江蘇諸城經濟總量與浙江諸城經濟總量基本相當。未來,廣東要實現珠三角的二次騰飛,則再造西線,勢在必行。此外,珠三角城市之間,需要重新劃分「勢力範圍」港珠澳大橋從1983年就提出動議,杭州灣反後發先至,其中一個隱秘的原因之一,就是粵港兩地都想爭大珠三角地區的老大,同時,廣深爭雄亦持續多年,多重爭端的存在,其更深的原因,則是諸城市定位發生了部分重疊乃至衝突。如此,則珠三角一體化,一個最核心的任務,就是重構珠三角諸城市之間的定位,重新進行產業規劃,形成錯位發展。粵港澳經濟圈內部的發展軌跡,其實經歷了兩個階段。從開個之初到90年代中期,乃是香港輻射珠三角城市圈的黃金時期,香港成功實現了經濟轉型,珠三角區域成功實現工業化,兩全其美。自九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紀初,隨著部分珠三角重鎮的崛起,諸城之間爭雄不息,同時,廣深與香港亦開始競爭,未來,珠三角一體化,要解決的就是這些問題。能否合理劃分珠三角諸重鎮之間的「勢力範圍」,是珠三角一體化成敗的關鍵。香港的服務業,將成為珠三角必然借用的重器。當下,香港的三產佔比超過90%,是中國兩岸三地中三產佔比最高的城市。香港在金融、貿易、專業服務方面的優勢,仍然是廣東乃至中國其他城市都無法取代的。
推薦閱讀:

蘇州之痛 十年機場夢碎
2018年江蘇交通建設投資1160億元
江蘇名醫治小兒久咳不愈特效妙方
江蘇的這所大學,冠以響亮的省份頭銜,校園卻位於一個地級市
江蘇衛視萬家燈火范長偉20130613 「艾」上端午 艾灸瀉火降氣法

TAG:江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