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揭秘慈禧和她背後那些你不知道的男人們
「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人,在世界歷史上也絕無僅有。她不僅在上上世紀後半葉統治了大清帝國,她的統治推遲了大清帝國的滅亡,她還把中國政治家們所能想到的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諸實踐了。和滿族的其他婦女相比,她可謂鶴立雞群、出類拔萃;和其他民族的婦女相比,她同樣毫不遜色。她是一個皇帝的生母、一個皇帝的妻子。她立了一個皇帝,她還廢了一個皇帝。她統治中國將近半個世紀——而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一個婦女沒有任何權力的國度。」這段對於慈禧太后的評價來自I.T.赫德蘭的《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慈禧太后》一書。
外國人對中國的歷史不太了解,所以他們說出來的話可能略為顯得誇張。不過,有一點他說對了,那就是100多年前的清朝,的確是個婦女沒有任何權力的國度。正因為如此,慈禧太后才顯得那樣的突出與另類。不可否認,慈禧太后不是什麼政治家,她的政績也不怎麼光彩照人,用現在的話來說,那簡直就是禍國殃民、遺患無窮。但是,歷史選擇了慈禧太后,歷史將慈禧太后推上了前台,在深刻而無奈的現實面前,她別無選擇。而且對於她個人來說,她成功了,因為她以一個女人的能力,在近半個世紀的統治里保住了這個不斷下墜的王朝沒有在她手裡江山斷送;但對整個國家發展而言,慈禧太后毋庸置疑地失敗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別人就一定做得比她更好,因為歷史證明,後來的很多人做得比她更壞。慈禧太后的上台,正是大清國風雨飄搖的危難之時:英法聯軍洗劫北京,太平軍佔據半壁江山,捻軍等起義軍不斷起事,帝國幾無寧日。國事如此焦頭爛額,朝堂上的孤兒寡母,當然無法承擔起領導整個國家這麼大責任,這時就需要一些肱骨能臣為朝廷效力。時勢造英雄,幸運的慈禧太后身邊湧現了一批清末名臣,他們為晚清政府最後的尊嚴也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鬼子六」——愛新覺羅·奕?
愛新覺羅·奕?,號樂道堂主人,滿洲愛新覺羅氏、清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同父異母之兄弟。道光帝遺詔封其為「和碩恭親王」,清末洋務派、總理衙門首領,統稱「六王爺」,保守派對其鄙稱「鬼子六」。咸豐年間,奕?的政治地位並不是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奕?是咸豐的親弟弟,他為人機智、練達,很有才幹,相比之下,身為皇帝的咸豐卻顯得平庸無能,這就招來了咸豐帝的猜忌,因此,咸豐帝在政治上疏遠奕?,重用肅順等人。奕?雖貴為親王,但卻沒有什麼實權,處處受到肅順等人的排擠,致其鬱郁不得志。但,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861年,咸豐帝病死於熱河避暑山莊行宮(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御前大臣載垣、肅順等八大臣與新皇帝載淳的生母皇太后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產生嚴重矛盾,葉赫那拉氏乃鼓動咸豐帝皇后鈕祜祿氏(即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權,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請由皇太后垂簾聽政,隨即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較最近的奕?與咸豐時期的顧命大臣僧格林沁和軍機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權力之外,亦極為不滿。於是葉赫那拉氏與奕?等人聯合,發動政變。這一年是農曆辛酉年,故又稱「辛酉政變」。而發生此事的地點又在北京,故又稱「北京政變」。「辛酉政變」後,恭親王奕?為議政王,這是當年睿親王多爾袞輔政的再現。他可以稱得上是清朝政府進入慈禧太后統治時期的第一個助力者。
此後,奕?成為實力派人物。他輔佐慈禧太后,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軍機處里原來的顧命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全部免職,換成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他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控制皇族事務和宮廷事務大權。他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職務主管王朝外交事務,自此總攬清朝內政外交,權勢赫赫。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也給予了奕?巨大的權力。但隨著奕?地位高升和聲名鵲起,恭親王奕?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於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機會對他進行打擊,使奕?一直浮浮沉沉。從1861年到1884年,奕?任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雖在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但依舊身處權力中心。1884年終於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一直到1894年以善後中日甲午戰爭失敗,才再度被起用。1869年,奕?支持殺掉慈禧太后親信安德海,為慈禧太后所恨。1873年,奕?勸諫同治帝不要修治圓明園,觸怒了慈禧太后。1881年3月,慈安太后去世,奕?更為孤立。反覆浮沉磨平了奕?往日的稜角,挫折了他的銳氣,遇到大事他提不出應對的策略。中法戰爭中,以奕?為首的軍機處對於戰與和拿不定主意,軍隊節節敗退。1884年,慈禧太后借口奕?「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奕?集團全班人馬(武英殿大學士寶鋆、吏部尚書李鴻藻、兵部尚書景廉、工部尚書翁同龢)被逐出軍機處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直至1894年又被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並總理海軍,但毫無作為。1898年,奕?病故,終年66歲。謚「忠」,清朝宗親謚「忠」者唯奕?與多爾袞二人矣。
清末「第一功臣」——曾國藩
曾國藩,漢族,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
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隨著咸豐帝的去世,歷史把個「破破爛爛」、朝不保夕的大清江山,丟給了慈禧和同治這一對孤兒寡母。內憂未除,外患迭起,咸豐皇帝臨終任命的八位顧命大臣,在朝中弄權使奸,飛揚跋扈,根本不把慈禧母子放在眼裡。但慈禧畢竟不是等閑之輩,很快,她就巧妙地利用宗室貴族矛盾,乘運咸豐皇帝靈柩回京之機,一舉剪除了顧命大臣勢力,她從容地懷抱著年僅6歲的同治皇帝,正襟危坐養心殿,垂簾聽政,獨攬大權於一身。正當朝野上下被慈禧的喋血鐵腕,驚得目瞪口呆,魂魄不定之時,慈禧又做出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總領江南四省軍政,地方大小文武官員皆受其節制,全權負責「圍剿」太平天國的大膽決定。這一決定,無疑是把江南半壁江山,託付給了曾國藩。授予漢人如此重要的實權,大清開國二百年來,前所未有。
大清是個極重祖宗成例的王朝。歷代帝王在漢人的使用問題上,始終恪守祖制,必予嚴格限制。就連引清入關的那位不可一世的平西王吳三桂,軍政實權亦不過雲貴兩省而已。所以,這一決定一經提出,立即引起紛紛議論。一些滿吏漢儒,急忙跪倒,誠惶誠恐地舉出康熙削藩的「祖宗成例」,半是諍諫,半是脅迫,要慈禧收回成命。但,縱觀朝野上下,已無可擔大任之人。
1864年7月,曾國藩的湘軍攻破南京,萬餘太平軍壯烈犧牲。曾國藩成了大功臣。年底,慈禧命曾國藩帶兵北上,到山東河南鎮壓捻軍,深謀遠慮的曾國藩深知功高蓋主的危害,故一改往日的威風,表現出江郎才盡的樣子,屢戰屢敗。1868年,他調任直隸總督, 曾國藩和湘軍成功地鎮壓了太平天國,曾國藩也因此而飛黃騰達。除去了大清王朝的心腹大患,曾國藩推為首功被封為一等侯爵,世襲罔替,不久又授予武英殿大學士,實現了他封侯拜相的平生夙願。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慈禧幫助曾國藩成就了「中興名臣」的一世功業;曾國藩則投桃報李,幫助慈禧暫時保住了搖搖欲墜的大清江山。曾國藩初次拜謁慈禧那天,距他手握江南軍政大權已歷七年之久,他用屠戮和喋血保住的大清江山,早已同他本人一樣,身心交瘁,垂垂老矣,將不久於人世了。
曾國藩作為權臣,在功高震主之下仍能身名俱泰,關鍵在於他熟讀史書,樹立了正確的從政觀,看淡權力的得失,引用一班正人,廣納群言,傾聽幕僚的意見,認真對待反對者的聲音,危難時也不樹敵,巧妙周旋,明辨是非,不搞陰謀詭計,善於以退讓換平安,恪守臣道,不違友道。在肅清肅順一夥後,慈禧就曾感嘆地說曾國藩為「天下第一正人」。
西定新疆,舍君莫屬——左宗棠
美國的《新聞周刊》在2000年的時候評出了最近一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這其中,中國有三位:一位是毛澤東,再一位是成吉思汗,第三位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遍讀群書,喜鑽研輿地、兵法。後來竟因此成為清朝後期著名大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正是因為100多年前,左宗棠成功地收復了新疆,所以在現在的中華大地上,我們仍然可以為有著美麗而又富饒的新疆而驕傲。
左宗棠出兵新疆,一共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達到了目的,這也是左宗棠到現在仍然享有崇高威望的原因。左宗棠是一個漢人,憑什麼取得慈禧的信任,得到如此的重用?慈禧弄權,疑心多暗鬼,眾所周知。什麼樣的漢人,才能令她深信不疑呢?
只有一個可能。他為坐江山的人辦好了別人辦不好的差事,立下了赫赫軍功,而且忠心可昭,才能身居宰相的高位,掌控軍機,手握重兵,一言九鼎。
1865年的時候,中亞的浩罕國將領阿古柏趁新疆發生反清起義的時候率兵侵佔了新疆,而英俄兩國都想通過阿古柏政權把新疆從我國割裂出去。而清政府不僅面臨著新疆危機,東南沿海的海防也相當薄弱,所以必須在「海防」」和「塞防」中做出抉擇。
這時的清政府早已不堪一擊,有限的國力使得清王朝只能集中力量堵住一個漏洞。但是,無論是東南沿海還是西南邊陲,都是中國至關重要的門戶。這一場所謂「塞防」和「海防」之爭,當時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認為,應該選海防。而當時的陝甘總督左宗棠正在進軍平定陝甘回民起義,對新疆的地方了解很多,他認為新疆自古以來物產富饒,在戰略上也非常重要,應該趁英國、俄國還沒有完全介入的時候,及時地收復新疆。於是,慈禧太后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委任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將收復新疆的大任完全交給了左宗棠。
左宗棠並非仕途出身,多年征戰的他是憑藉著過人的膽識和赫赫戰功才被慈禧一步步提拔,並逐漸信任的。那麼在這場他一生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戰役中,左宗棠能否完成朝廷的重託?臨危不亂的他展現出了怎樣的作戰韜略?
1876年,左宗棠按照方針,將戰略目標定在攻克北疆的烏魯木齊。他任命自己部下大將劉錦棠作為主力,並且給他訂了一個指導思想——「師克在和」,同時他又給他訂了一個戰略方針,叫「取其要害」。 1876年8月,劉錦棠以及其他的部將一舉收復了烏魯木齊,後來打到11月,天山北路全部收復了,左宗棠就乘勝追擊,1877年分兵三路齊頭並進。1878年的1月,除了沙俄侵佔的伊犁地區之外,新疆全部被收復了。在慈禧眼中,左宗棠也成為支撐滿清帝國大廈的棟樑之才之一。
左宗棠收復新疆,在我國近代史上是一件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把竊踞新疆達13年之久的阿古柏反動政權一舉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在新疆的擴張陰謀,並使沙皇俄國鯨吞天山南北的美夢成為泡影。收復新疆的勝利,捍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顯示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侮的決心和力量,也促進了新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前南京中央大學一文史教授曾說:「唐太宗以後,對於國家領土貢獻最大的人物,當首推左宗棠,實非過譽。」還有幾位歷史學家說:「中國歷史上有四個永遠打不敗的將軍:漢朝的韓信、唐朝的李靖、宋朝的岳飛和清朝的左宗棠。」在晚清名臣皆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情況下,他率軍抵抗外敵,收復新疆,為晚清腐敗政治中唯一的亮點,也為中國保住了一百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左宗棠大將軍是中國近代史上收復失地最多的將領,他是照耀過中國近代史的一顆明星。當代人只要展開晚清那一幅幅風捲殘雲的畫卷,怎麼也繞不開他的身影。只要你的游思闖入左宗棠的時代,就無法擺脫他的影響。他是左右那個時代的雄魂!
梁啟超先生說左宗棠為「五百年來第一偉人」!慈禧太后更有「三十年不許奏左」的言論。後來與左宗棠有矛盾的曾國藩感嘆道:「論兵戰,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
「三超」「解元」郎——張之洞
先來解釋一下這「三超」為何,「三超」是說張之洞自身的超常的天賦,超前的觀念以及超人的政績;而「解元」郎則為在其16歲的時候就在順天鄉試中名列第一,成為少年「解元」郎。細數晚清政界的風流人物,張之洞無疑是出類拔萃的一個。張之洞之所以能在官場上平步青雲,一方面得益於其「三超」的自身優勢,另一方面,則離不開晚清實際上的「一把手」——慈禧太后的青睞。
張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曾被迫成為憤青,又從憤青的道路上走向正途。在他四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中,張之洞的為官之道可圈可點:他激進剛正,卻審時度勢,圓滑機智;他鐵腕執政,卻左右逢源,上下通融……秉承這種複雜、高深的為官之道,張之洞在大清帝國搖搖欲墜的動蕩歲月中,竟毫髮無損,步步為營,屢獲升遷,最終呼風喚雨,權傾天下,青史留名。
張之洞平生所為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其在中國教育由封建傳統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其弟子張繼熙曾說:「公常謂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人才,故以興學為求才治國之首務。」美國學者威廉·艾爾斯在其《張之洞與中國教育改革》一書中對張之洞對中國教育改革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稱讚:「在張之洞的一生中,中國教育的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此,他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正是由於張之洞的貢獻,而使中國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1879年,清廷因俄國侵佔新疆伊犁,派左都御史崇厚赴俄國交涉索還伊犁。崇厚昏庸無知,與俄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這一條約名義上收回伊犁,但西境、南境被沙俄宰割,伊犁處於俄國包圍的危險境地。消息傳來,輿論大嘩。群臣上疏,張之洞上《熟權俄約利害折》、《籌議交涉伊犁事宜折》,分析俄約有十不可許,堅持必改此議,宜修武備,緩立約,並要求治崇厚罪。折上,被慈禧、慈安太后召見,特許其隨時赴總理衙門以備諮詢。他同張佩綸、陳寶琛共同起草奏摺19件,提出了籌兵籌餉、籌防邊備的積極建議。1880年,清廷派曾紀澤赴俄,重訂伊犁條約。在中俄交涉事件中,張之洞的政治聲望提高了,並且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賞識。慈禧越來越看好張之洞,隨著張之洞的表現越來越出色,她的這種想法也越來越強烈。她似乎從張之洞的身上,看到了一個人的影子:曾國藩。慈禧太后一直在物色屬於自己的「曾國藩」,而張之洞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1881年,慈禧太后終於作出一個醞釀已久的決定。她就像當年道光皇帝破格提拔曾國藩那樣,也讓張之洞在一夜之間,由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講學士,直接升為從二品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迅速升遷不但證明了張之洞自身的能力,並且更加堅定了張之洞在晚清風雨飄搖的政壇中穩如磐石的地位。
「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
李鴻章,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從曾國藩到左宗棠,晚清所謂「中興之臣」輩出,為什麼慈禧太后選擇李鴻章位及人臣、偏愛李鴻章?
李鴻章原本是曾國藩的弟子,這對師徒均發跡於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沒有成功,卻造就了鎮壓他們的後起新權貴——湘淮軍首領曾國藩、李鴻章。太平天國運動給了李鴻章一個「飛黃」歷史的機遇。慈禧太后喪權辱國時代又給了善於周旋的李鴻章一個「騰達」的機遇。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李鴻章在接下來的洋務運動中表現突出,洋務運動是一場既不動搖清廷祖制,又有利於清廷統治根基的苟延殘喘運動。在行將就木的晚清慈禧太后時代,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認為,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護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採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於是,洋務派先鋒李鴻章自然得到慈禧太后賞識而一路飆升。在所謂「中興之臣」中,李鴻章最懂慈禧太后的心思,需要與友邦周旋,忍國家之辱,負太后之重時,則非李莫屬!李鴻章一貫主張對外和平,避戰周旋,這既有別於「鷹派同僚」左宗棠,又有別與頑梗不化的「保守派」剛毅等大臣,苟延殘喘功夫一流,故最得太后之心。
從1862年當上江蘇巡撫起,李鴻章在晚清社會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活動了整整四十年,其時間之長、涉及的領域之廣、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時代的政治家所無法比擬的。他先後擔任過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從1870年起,在長達25年的時間裡一直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賞穿方龍補服),是清朝政府高層參與決策、執行決策的重要人物。在軍事上,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開了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先河。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近代意義上的海軍和一系列軍工企業,為中國工業打下最早的基礎。在經濟領域,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江南製造局、金陵機器局、天津機器局、福州船政局,李鴻章一個人就辦了前面三個,後來他還辦了輪船招商局、天津電報總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等等,並且率先倡導在中國修建鐵路。可以說他在洋務活動中,創辦最多,成效最大。
用「權傾一時,謗滿天下」這八個字來評價李鴻章是很形象的。因為李鴻章掌握了相當一部分的權力,而中國又是一個弱國,常言「弱國無外交」,在外交上他無論如何絞盡腦汁,總逃不脫受制於列強的命運。梁啟超說得好:「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精於治術而昧於世界大勢」,這是目前學者們給慈禧太后最公允的評價。在這近半個世紀的執政中,慈禧太后維護大清王朝的統治,這是她個人的成功,但她的成功離不開她身邊的謀臣,慈禧太后畢竟是個女人,她以女人的方式統治了這個古老帝國。總體而言,慈禧太后和她的謀臣們失敗了,他們沒有把中國帶入近代化的門檻,這是她的個人悲劇,也是她身邊那些謀臣們的無奈,更是中華民族的莫大遺憾。
推薦閱讀:
※一些人瘋狂反中醫的背後,竟是亡國滅種的大陰謀!
※洋奶粉特供中國背後:本土奶企集體失職
※拆穿男人說「我很忙」背後的秘密
※油燜大蝦走紅背後:小龍蝦養殖戶年入百萬
※迷你歌詠亭背後的「包容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