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如說儒》第十講之四:孔子人生六重境界

[摘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看起來很簡單,孔子在講他的人生歷程,他的人生感悟,他所達到的境界。《晉如說儒》第十講之四:孔子人生六重境界時長:12"38""來源:騰訊視頻《晉如說儒》第十講之四:孔子人生六重境界

《晉如說儒》是騰訊網儒學頻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會聯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講座,學術性思辯性強,非常適宜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講座完全顛覆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習慣觀點,帶領聽眾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審視儒家文化。主講人徐晉如為古典文獻學博士,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深圳國學院教務長,香港孔教學院永遠名譽院長。著有文言詩文集《懺慧堂集》,學術專著《禪心劍氣相思骨—中國詩詞的道與法》、《綴石軒論詩雜著》等,是當代儒家詩教的首倡者。(特別鳴謝:漢字創意設計師霍者先生)《晉如說儒》第十講之四:孔子人生六重境界第四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看起來很簡單,孔子在講他的人生歷程,他的人生感悟,他所達到的境界。但實際上這其中也有一些小問題,歷來他的見解恐怕都很難有一個完全能夠說服別人的論據。

孔子(資料圖 圖源網路)第一句說我「十有五而志於學」,這個「有」是個通假字通「又」,意思是我十五歲的時候有志於學,這就涉及到「學什麼」的問題。古代十五歲是進大學,八歲進小學嘛,十五歲進大學,那麼你十五歲進大學學的是什麼?學的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學問,那麼這套學問它的核心又是什麼呢?儒家的觀念其實是很一致的,就是認為核心是學禮。上一講的時候,我提到有一位學者叫凌廷堪,我上一講可能出了一個口誤,把他說成是明代的學者了,實際他是清代的一個學者。凌廷堪他就有一篇長篇的文章就討論,《校禮堂文集》裡面就有一篇長篇的文章就討論:儒家所謂的「學」究竟是學什麼?他認為主要就是學禮。那麼我也是比較認同他的這個見解。「三十而立」,直譯過來就是三十歲可以在社會上立足了。但是不要忘了,孔子有一句經典名言:「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個「三十而立」的「立」,在我看來和「立於禮」的「立」是一個意思,它強調的並不是說,你在社會上能夠生存了有事業了,而是指你已經能夠成為一個比較通達的人,你能夠在這個社會上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能夠跟大家很好地相處,這是禮教的功用,所以「三十而立」是這個意思。下面,就是孔子的為學已經進入了更高的一層。後面還會講到,孔子他對於一般的學生,他可能只是講到三十而立,讓你成為一個彬彬君子,你可以出去以後去干祿,去追求俸祿,就已經足夠了,但是對於天分更高的學生來說,他還有更高的課程等著你,這種更高的課程也是孔子到四十歲以後他才漸入佳境了,那就是性命之學。所以「四十而不惑」,不惑的是什麼?是性命問題。所謂「性」,「天命之謂性」,上天所賦予你的一切的稟賦,這個東西就叫做「性」,大致有一些相當於西方所講的基因。你的稟賦,這是你的「性」。那麼命呢?是你所受到的福報,你在這個社會上你將來受到什麼樣的回報,這個就叫做「命」。那麼性命之學古人認為是非常地高明的。那麼在孔子的時代,也會特別注重占卜、星相等等這些東西的作用,因為古人認為天人是合一的,所以他希望從中找出規律來,來解決性和命的問題。所以孔子到四十歲的時候他就不再迷惑了,他對性命之學已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精深的了解。那麼有人認為說「四十而不惑」要看孔子在四十歲的時候做了哪些事情,那麼根據孔子在四十歲的時候所做的哪些事情去反推孔子「四十而不惑」不惑的是什麼。這種思維方式是一個科學家的思維方式,你一個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是很難理解一個哲人的。科學總是很淺近的,哲人的思想是需要你自己去體悟,需要你去讓自己成為一個哲人,你才能夠真切地去理解他。「五十而知天命」,是承接「四十而不惑」而來的,到五十歲就再也沒有一點迷惑,是完全地能夠精深地懂得天命。那麼這個「天命」又有解釋不同了,有一種解釋認為,這就是孔子懂得上天給予自己的命令,要求自己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孔子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個也是把孔子給矮化了,他不是在以一個哲人的思想而是以一個功利的思想去理解。馮友蘭先生不是說嗎?說人生的境界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境界。孔子在這個時候已經達到了道德境界。你還以功利境界的思想去考慮孔子,顯然是不對的。所以「五十而知天命」,這是講的是天道流行賦予萬物的基本規律,孔子對這套學問已經是非常地精熟了。正好孔子也在五十歲開始認真地學《易》,這個《易經》對於他的思想的成熟起到了一個極大的推進作用。「六十而耳順」,這句前人的解釋也有很多種,我都不取,我取的是清華大學廖名春教授,也是我的老師,他的見解。他認為這個「六十而耳順」實際上就是「六十而順」,那個耳它實際上是「耳刀旁」跟「而」在一起,實際上就是「而」的另一種寫法,就是「六十而順」,而不是「六十而耳順」。這個「順」,順的是什麼呢?順的是禮。禮沒有什麼不順的,禮無不順嘛。所以禮,它的功用就是要順。什麼是順?氣順了,心平氣順,通達,沒有阻礙,沒有爭端,所以這是六十而順。《易經》最重要的兩個卦就是乾卦和坤卦,乾是「健」的意思,「剛健有為」的「健」,「坤」呢就是「順」的意思,所以這裡面「六十而順」其實就是講的到六十歲的時候,他已經在禮的造詣上達到了極致,達到了無所不順的程度。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呢?從孔門教育的三個階段來說,就是孔子達到了樂教的這樣一個程度。所以孔子講「成於樂」,為什麼到樂教的完成就是人的品格的完成?就是人的教育的完成呢?因為音樂它是和天地的節律是一致的,禮呢是與天地的秩序是一致的,所以《樂記》裡面講,「大禮與天地同序,大樂與天地同節」。我們要知道,禮的發生,儒家的這樣一個最核心的學問,它是根據人情來制定出來的一套規範,但是這一套規範對於每個人來說,它都不是完全適用的,每個人對於這個禮都有一個順應過程。這個禮就像是一個辛勤的園丁,他去在這個花園裡面去裁剪花枝,才能讓這個花長得更好。所以禮是這樣的一個作用,但是你在裁剪的過程之中,一個人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痛苦,他就會跟禮之間產生一些隔閡。但是當他達到了「樂」的程度的時候,他跟禮之間是沒有任何的隔閡了,他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然都合乎於禮,這就是所謂的叫「從心所欲不逾矩」。有學者認為這個「從」應該是個通假字,通「放縱」的「縱」,「縱心所欲不逾矩」,也通,總之意思是一致的,就是講他的言行舉止都很自然而然地合乎於禮,不需要它再有一個外在的東西去規範他,再去改造他。潘光旦先生評價這一句說:「『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對自由的最好的解說、最好的定義」,那麼這個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作者:徐晉如)本文系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國人遵循了多年的名言,但下句是「硜硜然!小人哉!」這名言我們到底該不該再去遵循?
【07】長夜孤燈話《論語》——被利用、被攻擊的孔子
孔子借傘,說透了整個人生
學了那麼多年《論語》,突然發現很可能錯了
【紀念孔子】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17-24)

TAG:人生 | 孔子 | 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