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學習班 第11集(節選)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3-27 15:05:02關鍵字:學習班,學習班第11集,來佛三聖,肉身舍利,自在往生,不靠助念,往生,助念
【 點擊數:143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2014凈土大經科注》學習班 第11集 2014年3月25日講於香港

諸位同學:大家好!

  參考資料裡面有些重要的部分,給我們有啟示的、重要的佛學一些常識(佛學一些知識),我們應該要明了的,提出來學習,研究學習;不是很重要的,我們就可以把它省略掉。資料相當的豐富。

  這個下面,一百五十九,我們剛剛學過的「心意識」(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心意識」,第一百四十九條,在參考資料第八十二頁倒數第五行上面一段,佛教的術語。

  【參考資料】「心意識」,《佛學大辭典》:(術語)心為集起之義。意為思量之義。識為了別之義。唯識論與其名雖許互通,然其實體各別,如其次第配之於第八識與第七識及餘六識。

  俱舍論以之為一體之異名,六波羅蜜經十曰:「集起說為心,思量性名意,了別義為識,是故說唯心。」

  唯識論五曰:「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集諸種法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緣藏識等恆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識,於六別境麤(音粗)動間斷了別轉故。」

  俱舍論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中略)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異而體是一如。」

  【解】「心意識」,《佛學大辭典》:(術語)心為集起之義。意為思量之義。識為了別之義。

  「了」是明了,「別」是分別。

  【解】唯識論與其名雖許互通,然其實體各別,如其次第配之於第八識與第七識及餘六識。

  「第八識」是「集起」。「集起」。下面有解釋。

  【解】俱舍論以之為一體之異名,

  也就是「八識」是一體。分為「心意識」,這是異名。

  【解】六波羅蜜經十曰:「集起說為心,思量性名意,了別義為識,是故說唯心。」

  「唯心」把這三樁「心意識」統統包括了。

  【解】唯識論五曰:「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集諸種法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緣藏識等恆審思量為我等故,餘六名識,於六別境麤(音粗)動間斷了別轉故。」

  「薄伽梵」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心意識講得很多。

  一切萬法,經論裡頭佛常說。萬法從哪來的?從阿賴耶變現出來的。阿賴耶裡面含藏一切萬法的種子,這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些種子是本自具足的。

  我們起心動念,無論是有意、無意,阿賴耶識裡頭就有一個種子,好像就有一個檔案,像電腦裡面就有儲存的記憶,這個儲存的記憶在佛法裡面叫阿賴耶的種子。這個種子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沒形相;如果要有形象,佛有個比喻說:盡虛空都容納不下,好在它沒有形象。但是遇緣他就起現行,「起諸法故」,遇緣就起諸法,那就是能大師最後一句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起諸法」是能生萬法。

  「集諸種法」,「種」就是種子。所以阿賴耶落謝種子,這個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頭永遠不會消失。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起心動念非常重要。我們每一天阿賴耶里有起、阿賴耶里有集,同時在起作用,「起」是我們的現行。我們不知道,現行裡頭每個念頭、每一句言語、每一個動作,都落在阿賴耶的習氣種子裡頭。

  我看了潮州謝總辦論壇的碟片,他第一堂課是用日本江本博士的水試驗作為開端,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真相,就是起心動念水知道,說明水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為什麼?這什麼道理?這就是阿賴耶的作用;「心意識」,心的作用。你看它現相,同時有「集起」(「集起」就是記憶,好像入檔案了,檔案抽出來給你看,又入檔案了),這個「集起」是同時的,「集起」同時、「集起」不二。

  阿賴耶裡頭什麼種子都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它要沒有這個種子,就不會起現象了。種子真的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這個裡面佛告訴我們有佛種子、有菩薩種子,有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種子,也有六道輪迴的種子、有三惡道的種子,什麼都有。哪一個種子起現行?這不就是說明了「境隨心轉」!外面是物質環境隨著我們念頭在轉。我們念頭善,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樣不善;我們念頭惡,沒有一樣不惡。念頭主導了十法界、念頭主導我們的生命。我們把它縮短來說,這一生吉凶禍福完全在自己起心動念。所以這個念頭多重要!

  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是什麼念頭?老祖宗傳下來的四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四個科目,再把它總結,實際上就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性德;用佛經來說,這是真諦。隨順性德就是善,就是幸福、美好;違背了性德就是災難、就是三途。與任何人沒關係、與任何事也沒關係,完全是自作自受!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阿賴耶「集起」同時。在什麼地方?在我們現前起心動念。

  「第七名意」,「意」是執著。

  「緣藏識等恆審思量為我等故」,「恆」,永恆,它不改變,非常固執;「審」是審查。思量有一個我,就是末那識的四大煩惱,第一個「我見」,沒有我,一定要執著有個我,這是末那的根本;其餘三種是從這根本生出來的,衍生出來的,是枝幹,那就是「我愛、我慢、我痴」,這什麼東西?三毒——「貪、嗔、痴」。「愛」是「貪毒」;「慢」是「嗔毒」;「痴」是什麼?懷疑,懷疑是「痴毒」。如果我們從「愛、慢、疑」這個角度來觀察,那就把「貪、嗔、痴」的核心看到了。斷「貪、嗔、痴」要從哪裡斷?要從這裡斷。放下「我愛」,為什麼?「我」是假的,我愛的那個也不是真的,全是假的,搞錯了,不應該執著;「我嗔、我痴」亦復如是。

  佛教導我們轉煩惱,就是轉「貪、嗔、痴」,就變成什麼?「戒、定、慧」。轉「貪心」成就「戒」,戒德;轉「嗔恚」成為「定」德;轉「愚痴」成為「慧」德,「戒、定、慧」三學。也可以說三毒跟「戒、定、慧」三學是一體,迷悟起了差別。迷了就變成三毒;覺悟了就變成三學。佛菩薩轉了,把末那識裡面的三毒轉變成三學。

  「餘六名識」——「眼、耳、鼻、舌、身、意」。

  「於六別境麤(音粗)動間斷了別轉故」。「了」是明了。「別」是分別。眼見色,看得很清楚;耳聞聲、鼻聞香、舌嘗味、身觸、意知,「了」是明了,「分」是分別。它的現相念念相續,從來沒有中斷過。它確實不是相續相,每一個念頭都是獨立的。

  念頭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短暫到我們無法覺察到。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我們捕捉不到;被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了。現在的儀器有能力掌握到一千兆分之一秒微細活動的狀況,非常微細,是我們一般人「六根」做不到的。什麼人能做到?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是八地以上。八地以上就是九地、十地、等覺、妙覺五個位次(八、九、十、等覺、妙覺)。五十一個等級的菩薩,最上面的五個他們看見了。他們的「六根」對這種極其微細的現象他能掌握到、他能見到、他能聽到、他能接觸到。他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在《金剛經》裡面說出來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看整個宇宙,就是這首偈說的。這首偈就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看到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叫諸法實相),見性就能見到。但是看得清楚、看得明了,要八地才能看到,如同佛果地上一樣的清楚。

  七地以下我們相信能看到,有一點模糊。那麼初住以上,十住菩薩?十住菩薩看到了,不能說沒有看到,少分!像我們晚上看月亮,初三、初四的月亮,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看到圓滿,看到局部;十迴向菩薩,初地菩薩大概看到一半;好像初七、初八的月亮,八地菩薩看到圓滿,像十四、十五的月亮,滿月。用這個比喻我們有一個概念,說明心意識的作用。

  【解】《俱舍論》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中略)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異,而體是一如。

  也有人說個別有體性,但是在大乘法裡頭萬法一如,心意識也沒有例外,我們真正把這段有幾分認知,就一定曉得,我們對於起心動念要慎重。如果真的一心嚮往極樂世界,我們起心動念一定是阿彌陀佛,保證我們這一生順利往生。我們要生到極樂世界去,怎麼去的?念佛就往生念佛。為什麼?從心想生。不要再想六道了,想「我」是六道,想「人」是六道,把「是非人我」放下,把名聞利養放下。爭名逐利是六道,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非常單純,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來佛寺三個聖人,怎麼又出來一個?細細去想一想,海賢法師的媽媽。她生平我們不太熟悉,最後走的這一著,什麼人能做到?!自在往生,說走就走。走了之後,老和尚把她安葬了。八年之後想改葬,因為當年條件太差了,很草率的埋葬,老和尚心不安,常常念著這樁事情,覺得對不起母親,八年之後條件成熟了,希望改葬,立碑紀念。墳墓挖開,棺材裡頭屍首沒有了,只有幾枚釘棺材的釘子,幾時走的?我們冷靜去思維、去觀察,肯定埋葬下去就走了,沒人知道。

  有一個例子,達摩祖師,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達摩祖師圓寂了,葬了之後應該有一段時間,有一個人從西域回到中原(西域是現在的新疆),說在西域遇見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在西域出現了。這人不相信,明明埋在這個地方、葬在這個地方,怎麼可能被你看見?算那個日期就是達摩祖師被葬下去的那個時間,大家不相信,好,把棺材挖起來來看看,結果墳墓掘開、棺材打開,真的,達摩祖師不在裡頭,只有一隻草鞋。那個人遇到達摩祖師,他說,達摩祖師一個腳穿草鞋,一個腳赤腳沒穿鞋子,這打開之後證明棺材裡頭有一隻鞋子,他講的話是真的。海賢法師的母親連一隻鞋子也沒留,痕迹不著,她到哪裡去了?是靈魂走了,那屍首在,她怎麼連個人身都沒有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達摩祖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至少法身菩薩再來。所以賢公老和尚的母親是不是菩薩再來,我們凡夫不敢妄測,但是細心去觀察,絕對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

  海慶老法師,自在往生留下金剛不壞身,全身舍利,這個我們常常看見,現代這個時代還有。在我們家鄉安徽實際禪寺,妙山法師,是不是叫妙山,跟我見過面,他來看過我,沒有想到他走了也留下金剛不壞身,供奉在實際禪寺,這些都是表法給我們看的。妙山在世也沒人重視他,普通的和尚,留下肉身證明他修學確實有功德護佑他。不是福德,是功德。功德從清凈心中來,心不清凈不可能有這個瑞相,證明他求生凈土如願以償,得生凈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時時刻刻提醒,決定不能有惡念,善念也不行,善念生三善道,惡念生三惡道,都叫輪迴業。那怎麼辦?凈念。什麼叫凈念?一句阿彌陀佛是凈念,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

  經教的目的只有一個,說明事實真相,放下萬緣,經教的用意就在此地。往生極樂世界不需要經教,需要信、願、持名。來佛寺這三位大德都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沒有聽過經,沒有學過教,什麼都不會,小廟在農村,農村的生活靠耕種,他們是真正的農夫,他們的功夫就是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不間斷。所以經教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的,有了信心就得真干。這個真干、真念,這三個人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就是一句佛號念一輩子,從接受老師的教誨開始,到自己自在往生為止,一個段落;下面續的那個段落,那是極樂世界了。不是我們能知道的,到極樂世界圓滿菩提,證得妙覺果位,這個是不思議的法門,我們無法想像的法門,一生成就的法門!

  修任何一個法門都不容易,小乘初果,你證得須陀洹之後,初果,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人間壽命到了升天,天上壽命到了到人道;人道壽命到了再升天,天人七次,證阿羅漢果。永遠離開六道輪迴了。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七次往返要多長時間,有沒有想過?忉利天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孔老夫子生忉利天了,夫子距離我們二千五百年,在忉利天二十五天,到忉利天才二十五天,你就曉得多難。

  遇到凈宗「信、願、持名」,一生就證得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小乘,人間天上七次往返,成阿羅漢;阿羅漢再提升,辟支佛;再提升,菩薩;再提升,十法界的佛,愈往上去,時間愈長,如果要遇不到凈土,縱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還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無始無明才真正斷得掉,才能成妙覺。

  凈土法門不是,是一生就證得。這一生成就了,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是什麼程度?等於學其他法門的法身菩薩,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是什麼程度?七地、八地、九地,圓教,不是別教,得無生法忍。七地,下品無生忍;八地,中品無生忍;九地,上品無生忍;再往上去叫寂滅忍,不是無生忍。寂滅,十地下品寂滅忍,等覺中品,妙覺上品,你就知道凈宗的殊勝不可思議,每一個人都能取得。

  ……

  來佛寺,過去沒聽說過,這些修行人都不認識,而是他們往生之後把這個信息傳來,我聽到、看到非常驚訝,這個時代還有菩薩來示現,中國佛教的福氣!感得佛菩薩來示現,讓我們對佛法生起信心,特別是凈土,末法能得度就這一門,沒有第二門,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我們自己也有這個意思,放下萬緣,專修凈土。目的就是希望求生極樂世界。

  「心意識」特別注意,起心動念就是造業,無論造什麼業,阿賴耶裡面習氣種子永遠存在。聰明人當然不敢再造惡業了,為什麼?自作自受,真的與任何人都不相干,要怪罪別人,罪加一等。

  ……

  我們從海賢老和尚那邊,看到很好的例子,念佛不耽誤任何事情,不但不耽誤他耕種,同時也不耽誤研教,我們研究經教,學習經教,把念佛放下,專心研究經教,經教研究一個段落了,我們念佛就提起來了,要養成這個習慣,你就會很快樂,生活不離開念佛,工作不離開念佛,待人接物一切時一切處,統統不離開念佛,來佛寺這三位大德成就,秘訣就在此地,這叫真干,這叫功夫。研教呢?為自己,幫助自己斷疑生信,幫助自己堅定信心、堅固願心,不為外境所動搖,研究經教自己的目的。另外一個目的,是要把這個法門,譬如我們現在學《無量壽經》,要把《無量壽經》搞清楚搞明白,然後跟大家講清楚、講透徹,讓大家對這個法門、對這個念佛真正生起信心,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所以講經不耽誤念佛,念佛也不耽誤我們學習講經。到準備往生的時候了,才把所有一切統統放下,那個時間長短。完全自己斟酌,像黃念祖居士為我們表法的是這一部《無量壽經》集注完成了,他就決定求往生了,最後六個月,一心念佛萬緣放下,經教全放下了,一天十四萬聲佛號,這也是為念佛人示現的榜樣。

  其實,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很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大師真信、真願,他不是假的,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就取得了,你就具足了。娑婆世界真放下了,不再搞了,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跟經教上所說的完全相應。經都不要讀了,老和尚不認識字,沒有學過經教,甚至於五堂功課都不會,那麼他們這個廟裡頭,住眾只有三、四個人,他們的早晚課就是一句佛號,早晚課拜佛,我初學佛的時候,跟懺雲法師住茅棚,茅棚只有五個人,三位出家的,懺雲法師、達宗法師、菩妙法師,那個時候都年輕,我一個,還有一位老居士,朱鏡宙老居士,我們在埔里山上住茅棚,早晚課只打三皈依,共同在一起是三皈依;其餘的時間是各人修各人的。懺雲法師教我讀《阿彌陀經》,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要我每天早晚課讀這三本書,一種一種讀,一種讀完了換一種,這三種,在山上。山上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我的工作比較重,因為年輕人就我一個,我那一年三十歲,要照顧三位法師、一位老居士,老居士那一年七十歲,我跟老居士住一個房間,不妨礙。我在山上住了五個半月,到台中去親近李老師,跟李老師學經教。念佛這個法門,最初是懺雲法師介紹給我的,我讀了《彌陀經》這三種註疏,除這個之外,看了一部印光大師的《文鈔》正、續兩集,對凈土生起了信心,但是沒有想學,對經教很歡喜,還是在經教上做功夫,讀這三位大師的註解,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幽溪大師三個人註解。到台中之後,完全接受李老師的教導,循序漸進,經典由淺而深,他所選擇的《阿含經》的、《大集經》的,經文不長,所以進度很快,一部經一般是一個多月,就講完了,感觸很深,有成就感,一個月就學會了一部,我在那裡住了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我出家了。十五個月學了十三部經,十三部經我都能講,還講的不錯,所以我一出家教佛學院。佛學院一個學期教一部經,他們三年畢業了,我才講了六部經,還有七部還沒用上。所以我對佛學院沒興趣,學了三年,實在講一部經他也沒學會,我在台中一個月學一部,台中李老師是用古時候古大德教學的方法,私塾教學的方法,個別教導。而且學習的時候只能學一門,同時學兩門老師不教,肯定告訴你:你不可能成就。

  一門,你在這段時間一兩個月,你天天想的就是這部經,你沒有第二個念頭,這就是傳統的教學概念,「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守住這個規矩非常有效果!決定不能貪多,貪多嚼不爛。

  我們懂得這個原理,老師對我沒有嚴格的教誨,如果是嚴格教導我,我的成就不止今天這個樣子;老師對我還是很客氣,很寬鬆,所以我學了很多經,廣學多聞,而沒有一門專攻。老師在那個時候講的也多,我們跟著一起學;如果是一部經,一門深入,用五年到十年的功夫,那個根深蒂固,那就很有開悟的可能。

  我現在勸年輕人,我走這個彎路,希望大家不要走,希望有人真正學習,一部經,一生專學一部經,將來的成就一定不可思議,為什麼?你是這一部經的專家學者,你要學《無量壽經》十年之後,你是活的無量壽佛,無量壽佛來講《無量壽經》,這還得了嗎?!不講別的,

  你看我到八十五歲才真正放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與非法統統放下,八十五歲放下,就一門,每天讀的是這一部,跟大家分享的也是這一部;其他的都不看了,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海賢法師這個信息,他的弟子印志法師到這來見我,我完全明白了,我深受感動。往後我這幾年,我走老和尚的道路,二六時中就是一句佛號。

  現前還有一些地方想辦漢學院,這是好事,他們來看我,我得接待他們,把我的想法、我的看法告訴大家,勸大家去做,我不能參與了。

  漢學院它包含的內容就是儒、釋、道,所以出家人,可以在漢學院修學。印尼的漢學院有學位,他是國家辦的,它的學位在世界上大學都承認的;我還有精神體力,我可以在學校教一年,就教《無量壽經》,標準的時間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年教完;如果再學第二年,第二年就不必講經了,深入經藏,第二年完全研究討論,每個人做出心得報告。這個心得報告你悟入多少,經典的意思深廣沒有局限,確實廣沒有邊際、深沒有底。所以你讀這個經,遍遍都有悟處、遍遍都不相同,你要嘗到法味,你才生歡喜心。這個歡喜心,對於個人的滋養就是健康長壽。

  賢公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體力跟年輕人差不多,我覺得比五六十歲的人還要好。五六十歲的人在田地里工作,從早到晚十幾個小時,有很多人受不了,他行!身體沒有任何毛病,頭腦思維敏捷,你疑難雜症去問他,他幾句話答覆你,圓圓滿滿智慧。

  智慧與人認不認識字、念沒念過書不相干。有智慧的人有知識,有知識的人未必有智慧。他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清凈心來的,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那麼他有沒有明心見性?我認為這三個人都明心見性。不是明心見性做不到,他在這個時代、在這個大環境裡頭,用這個來做榜樣,正法就能久住世間,為什麼?他不要名不要利,不要供養。能持戒,能吃苦,住小廟。小廟甚至於沒有人來上香、沒有供養。所以他農耕、自給自足,不聚眾,與出家眾沒有衝突,你要我不要,我要你不要。沒有衝突就能和睦相處,跟社會,跟大眾,跟一切人,甚至於一切眾生,都能和睦相處,都沒有衝突。甚至於他還遇到一隻狼,救了這隻狼,跟這隻狼可以和睦相處,沒有衝突。這德行感化到猛獸。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一句佛號來的。說明這一句佛號,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的結晶。這精華,真正能夠認識、能夠明了,你會非常珍惜它。我們對它這麼多年來愈來認識愈深刻,所以我們才放棄萬緣。

  這個頂峰的頂尖,這話古人說的,我們讀了這個一點不懷疑。肯定這句話是真話,修什麼?執持名號,《無量壽經》上說的,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對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絲毫障礙都沒有了,那麼就等待時間,決定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就無上菩提。不認識不知道它的可貴處,認識之後絕不回頭,一往直前這就叫精進不退,一句佛號具足一切佛號、具足一切法門、具足一切功德。

  還沒有認識清楚,就不能離開經教。「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本《無量壽經》能讀的,對於念佛沒有信心,念經,念《無量壽經》念上一千遍、念上一萬遍,信心就念出來了!為什麼?其義自見。真明白了、真清楚了,去極樂世界太容易了,這個法門知難行易。

  所以學經教是「知」。「知」,真知道了,「行」非常容易。來佛寺這三老給我們圓滿的信心,這三位是現代真善知識、第一善知識,我們要感恩。我們有緣遇到,對於我們的往生是最大幫助的力量。讓我們看到、聽到,警惕自己、勉勵自己,決定要像他們一樣的成就,走得自在,不靠別人。

  有人跟賢公老和尚講:你往生的時候我幫你助念。他笑笑:助念不能證明是真的往生,真正往生不靠助念。他往生沒人助念;海賢老和尚跟他的媽媽往生,都沒人助念,說走就走。憑什麼?全憑「放得下」就這三個字。你要能放下你跟他一樣,他要能放下他也跟他一樣。為什麼?什麼都是假的。這句話要牢牢記住,世出世間法假的,連佛法也是假的。佛法是因世法而建立的,沒有世法就沒有佛法,世法既然沒有,佛法怎麼會存在,所以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只要抓住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得到了,世出世間法都圓滿了、都得到了。所以妙不可言。千萬要記住:決定不能夠空過、不能夠放棄。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悟梵法師能否真正往生,就看她是不是真懺悔
凈空老法師開示:回歸自性四德是基礎
凈空法師開示: 不能忍就不能成就
凈空法師:佛門規矩不許去拉信徒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六十四集)凈空法師講解

TAG:學習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土 | 凈空 |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