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法師開示(二十七)
空海法師開示(二十七)2010-08-03 10:43
成佛、成為覺者、成為解脫者,主要就是要能夠體證到、覺悟到這個,這樣而已。所有三十七道品、八萬四千法門,所有的修行法門,都只是讓你心靜下來,「止觀雙運」,就是要讓你去體證這兩個法印,可以清楚知道何謂「成佛」,「成佛」的定義是很重要的。今天每一個人都可能透過努力而去了悟到實相,只要你這一生這一世好好努力,去覺悟到真理實相,就可以遠離顛倒夢想,就可以成佛。早期為什麼佛陀引導弟子的解脫很快呢?因為都沒有很多的迷霧障,都很單純的實修實證、體悟法。所以,現在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我們說要成佛,不是把自己一直在補補修修,然後去成為釋迦牟尼佛的樣子。為什麼一朵玫瑰花,不能夠欣賞你自己,偏偏一定要去欣賞蓮花?然後玫瑰花你就在那裡自艾自怨自嘆,認為說人家那個蓮花才夠大、才夠漂亮,就不能夠滿足於你自己,不能夠安住於你自己,偏偏一直天天幻想著我要成為蓮花,我要成為什麼花,這樣才夠大、這樣才夠好,都是進入夢幻世界,你都沒辦法安住在自己。 當你是一朵牽牛花,為什麼你不能夠全然的開放?為什麼你不能夠全然的安住在你的每一個當下?為什麼你就在一直自怨自艾說:「我這朵牽牛花是長在路邊,蘭花才讓人供養,所以我要努力改變成為蘭花……」人類才會顛倒夢想,要努力改變自己成為什麼,要努力修正自己,然後要成為釋迦牟尼佛的模樣,都沒辦法肯定自己,沒辦法接受自已,這樣你怎麼會知足?!這是一個「成佛」上,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每一個人都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每一個人在這宇宙中,都是獨一無二的,要認清知道你自己也是獨一無二,你跟釋迦牟尼佛完全平等,你跟耶穌也都完全平等。你所跟佛陀不同的,就只在於佛陀是一位覺悟者,了悟真理實相而遠離顛倒夢想,沒有在那裡構築夢幻世界,他離開這個苦海,就這樣而已,這就是一個成佛者、一個解脫者、一個覺悟者。 所以,要把修行解脫、成佛、成為覺悟者,要弄清楚。當你了悟這些,體悟無常真理實相時,然後發現你沒有欠缺什麼,也不必到他方世界去追求,跟佛陀比較也沒有少什麼,這時候你就會完全的知足,感恩啦!知足啦!於是就能夠「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你要真正能夠知足,才會解脫啦!如果覺得你還欠東欠西,內心還有很多的空虛,還有很多的不安,還有很多的不知足,你就還有得繞。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如果聽得懂剛才講述的這些、好好消化,可以節省你很多很多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費。 【法義分享】能深入體悟無常、非我、非我所,則能斷五下分結而證到三果。但「我慢」仍未斷。走在修行路上的眾生,雖然知道無常、無我,也很會宣說,但是往往骨子裡都是抗拒無常,很怕無我。所以種種扭曲變質的修行法門就不斷衍生出來。所以,這一經的含意也是很深,大家要慢慢去看、慢慢去體會,如果你真正能做到「識無所住」,就能夠做到《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是不容易!只要你還處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裡面,就處處「有所住」,只是自己有沒有覺察到而已。因此你要覺察到,再來才能夠針對那些結一一的斷除。 我從民國六十年左右,就開始在人生哲學、生命哲學上面在探討、下工夫,從高中時期就在探討、追尋,後來慢慢在佛教方面涉入越深也是一樣,人家跟我們引導想要「成佛」,就應該要什麼相、……相,出生時就應該踩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果你沒有這樣,就不要想啊!所以,很多宗教師這些說法都是不正確的,我們要回歸到單純、純樸的這些法,佛陀最初怎麼樣講?什麼是修行解脫之路?當發現到很純真、很樸實的解脫之路,你逐步跟著走,就可以成為你自己,就可以自作主,就可以很有信心的,跟佛陀所達成的境界一樣,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但是這裡面絕對沒有任何的我慢,只要你還有我慢,就不敢這樣的宣說。 (第十九節)「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方便」即還是要採用各種方便法,透過八萬四千法門,選擇一個適當的法門,選擇你比較能夠相應、適當的法門,讓你的身心靜下來。當你靜下來之後,就是要進一步的去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原來佛陀所講的,打坐不是光在那裡坐,你是要有內容的、要有體會的,我們一般如果不了解,都只是在打坐,都是只是在修定,在觀呼吸、數息,或是看著專註的一點。事實上,這只是一個過程,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已,但是我們往往都浪費很多時間在這裡,於是這種「定」就變成「世間定」。真正的「正定」,一定是要能夠「止觀雙運」,「禪思」就是止觀,「禪」就是有「定」,然後「思」就是有「觀」,止觀雙運、內寂其心。所謂「內寂其心」也是一種「定」,然後要如實觀察。 所以,真正的禪修,是要「止觀雙運」,我們這一次的禪修,所謂「止觀」方面,要有「定」與「觀」要等持。「緣眼及色→眼識生」「眼色識」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三事和合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乃至純大苦聚生,是名色集」這裡是要探討苦生起的原因,我們的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產生了很舒服的感受,於是就會進一步想要去擁有,想要去貪愛、想要去抓取,這樣你後續的,只看到「味」、沒有看到「患」。但是,不管有沒有看到後面的「患」,那個苦就會跟著來。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它只是絕對的好而沒有負面的,它一定都是正反兩面都有,如果你能夠提前看到正、反兩面,中道的智慧就會產生。 (第二十節)這裡又有一個滿重要的重點,「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所謂「洲」,簡短講就是要回歸到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心外去求法,不要時時抱住一個善知識。真正的善知識只是協助你學習如何才能自依、法依、不異依,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你要親近善知識,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他是協助你如何早日自依、法依、不異依,不是說日子越久,師徒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然後越抓越緊,以後又成為他的衣缽繼承人,或是成為他的一個法門派系,派系門下的另外一個分店的負責人,以後處處都要看著總部方面的臉色,那很苦啊!事實上,佛陀以前早期都是這樣,我就是跟你們講法,跟你們講真理、講實相,你們透過實修實際,實際去體證到之後,佛陀他也沒有成立宗派,也沒有成立宗教,然後就鼓勵大家,只要你有實修實證之後,真正有見到法,成為明眼善知識,就可以到各處去跟眾生廣結善緣、弘法。 真正善知識就是協助你自依止、法依止。「住於自洲、住於自依」的「住自洲」就是在茫茫的人生苦海裡面,眾生都習慣向心外抓取,如果你向心外去抓取一個依靠的東西,你的心永遠都沒辦法真正安止下來,因為你向心外抓取所依,「所依」都不會究竟的。唯有你回到、發現到,要回來自依止的時候,才會發現到究竟的法。如果你還不滿足於你自己,還認為說我今天應該要怎麼樣、怎麼樣,我怎麼樣去修行,怎麼樣去改變我自己,然後要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形象……,如果你還很不滿足於你是一朵牽牛花,一直要拚命要想要改善成為一朵蓮花,你的苦永遠都存在。講究竟一點,牽牛花與蓮花,它們的存在都是獨一無二的,而且實相的存在,它們並沒有美、丑,誰高、誰低……,沒有這些分別,是人類把它按照自己的喜好,然後劃分出來。 「自卑」是因為不了解實相,真理,然後劃地自限把自己矮化,「我慢」也是因為你看不到眾生都是平等,然後狂傲自大。當慢慢了解實相、真理的時候,你會體證到「無上正等正覺」,「正等」就是完全平等,你跟一切眾生都平等,因此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只要慢慢的心靜下來,去體會實相、體悟真理,你就可以成為覺悟者。就是你要回到自己來,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去抱佛腳,佛陀只是一個「指月的工具」,協助我們去看到真理,這樣而已。 「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苦、變易,(則能)離欲……」如果你能夠「知色無常,苦、變易」,則能夠「離欲、滅、寂靜、沒」如果經文沒有補充這兩個字,比較不容易了解。一個人能夠了悟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無常,你又有抓取就會產生苦,實相就是不斷地在變化、變易、變易,你能夠體會到這些事實的存在、真理,就能夠「離欲、滅、寂靜,沒」會遠離顛倒夢想。「從本以來」就是從古早以來,從始以來、從最初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穩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你想要解脫,「涅槃」就是一個解脫的世界,要解脫、成佛就是這樣。真正了悟一切「色」(一切現象界)是無常變易,於是你不抓取而放下,因為抓取就是束縛,當你放下、不抓取之時,你就能夠解脫。 「不著故故安隱樂住」就能夠安於每一個當下,因為你能夠知足、感恩,沒有欠缺什麼。「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這是解脫自在,當你處在涅槃之時,並不是說「好!這樣我自己享受就好了」你還是會隨順因緣,一方面看著眾生在苦海中頭出頭沒,或是在那裡顛倒夢想,會有不忍之心、悲憫之心。只要有真正實修實證,那一種大慈大悲之心,就會很自然生起,你會很主動的,甚至會隨順因緣,跟眾生做法上的分享。絕對不會就像一些人批評的:就常駐在涅槃、不出來度眾生……,不會這樣的。一個解脫者一定是大慈大悲憫眾生,真正的善知識會引導你,如實正觀宇宙人生的實相,而達到自依止、法依止。 有感於大家都很認真、很積極,除了聞思方面表現出很積極以外,大家在實修實證方面,也都很認真、很積極去做,平常就已經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在修、在做了,雖然說工作忙,但也是盡量抽空出來實修實證,這是很好的道心,希望能夠繼續持之以恆。我們中鼎這裡,大家真的福報很好,要好好珍惜!否則福報又很容易喪失掉,像我們中鼎本來考慮搬移到東方科學園區,結果沒搬成,這樣很好的福報,如果搬過去,一把火又是燒的灰頭土臉了,元氣都大大損傷。所以,一個大公司能夠允許不同社團的存在,表示有這樣一個雅量,大家在公司裡面,因為建立起正知正見之後,你又會把這些慢慢迴向在你的工作、你的公司,再迴向這個世間,無形中他會有一種穩定的力量,再加上大家在這裡,有這麼好的場地,有這麼寬大的場地,很難得! 我們想要舉辦禪修,上個禮拜才積極準備在找,現在場地也有了,而且法雲寺方面,又很積極來協助,各方面幾乎讓我們的工作量減到最少,包括用餐方面,他們也能夠護持,也願意來協助,所以大家真的要好好珍惜。這一次如果可以,我們是用完整的兩天半,大家能夠以「歸零」的心來參加,以柔軟心、歸零的心來參加,你這兩天半會有很多實際的體悟,實際的體證、突破,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珍惜這樣的善緣。 我們平常聞思之後,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了,這樣禪修才能夠真正又發揮出它的力量、效用出來,如果你想說「我現在聽只是聽啊!現在不是在禪修期間」你沒有用功好好去體會,這樣會浪費掉很多的時間,現在聞思、馬上就要去體悟,然後在你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之中,在歷緣對境之中,馬上要處處去見法。 (第廿一節)「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人與我諍」補充一個「人」--世間人。佛陀就講我實在很不願意跟世間人諍,但是偏偏世間人要與我諍--「世間與我諍」,為什麼呢?「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佛陀就講「我只是說實話,我只是說實相、說真理啊!我把宇宙的實相真理說出來,這樣而已!我並沒有欺騙啊!不是我要跟大家諍,不是我與世間諍,事實上我只是說實話,這樣而已!你們聽不喜歡、聽不習慣,不是錯在我啦!不是我錯啦!」「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就是解脫者、了悟真理實相的人,佛陀並沒有說「世間智者」只有他一個人而已,解脫不是只有佛陀、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而已。一樣啊!以前有解脫者,他們走過這一條路,發現的宇宙人生的實相,他們這樣說出來,佛陀也去親證了,因此「世間智者言有」智慧的解脫者他們說有這樣的實相、這樣的真理存在,當我體證過來之後,當我發現這是真理、這是實相、這是事實,所以我也說有回事啊! 「云何為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那些解脫者他們所講的有,到底是什麼呢?他們所講的法到底是什麼呢?他們承認的真理實相是什麼呢?「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這裡就扣住那個核心,世間的這些解脫者、有智慧的人、智者,他們體悟到「色無常」--現象界的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這些實相,現象界的一切,都是無常生滅變異,如果你你不了解、去抓取,就會產生苦。因為一切的實相,都是一直剎那生滅變異,一直在變化的,這個雲從東飄到西,不要以為它是固定的形狀在飄。你有沒有看到那個雲,它每一個剎那的形狀都在變?要慢慢去看到,不要以為雲就是從東飄到西,然後不變的飄過去,它是在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每分每秒都在空中移動,時間也在流失,然後它都是一直在變、變、變,有時候雲會增加,有時候又會消散,然後飄到一個地方又消失,都是一直在變異的。 色無常、苦、變易法,這一種實相真理,「世間智者」就是那些解脫者,他們說有這回事、、這是事實,當我體證之後,我也說這是真理、這是實相、這是事實。「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在《阿含經》裡面,對「識」方面,都是佛陀所體證、所徹悟的,它都是屬於緣起的,又是剎那生滅變易的。所以,原始佛法與後來大乘佛法所講的重要核心,有很多不太相同的地方,大家要注意仔細去看,一定要看佛陀最初對這個「識」是如何詮釋、產生,它的實相又是如何,否則又會把這個「識」演變成一門學問,在解析幾識、幾識、幾識……,一直在「識」上面,花費很多時間在那裡繞。 《阿含經》裡面對這個「識」是如何詮釋?它是如何形成?它的特性是如何?所以,我們要清楚分辨。受、想、行、識都是緣起法,現象界的緣生緣滅,都是無常法則,無常剎那變異。《阿含經》裡面處處都在跟我們講,尤其是「五陰」方面都一直交代,「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那些世間智者、體會者、開悟者,他們說沒有這回事,我也說沒有這回事,不是跟著在他們屁股後面說,我也是有實修實證之後才說的,佛陀就繼續講:我們說沒有這回事,到底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謂色是常、恆、不變易、正住者」這幾樣,「色」就是代表現象界的一切,包括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界,你說它有這一種常、恆、不變易、永遠存在,「正住」就是永遠存在的意思。 你說有這回事,「世間智者言無」一個解脫者、有智慧的人,他說:沒有這回事啦!而我佛陀體悟過來,也是沒有這回事,因此我也如實說:沒有這回事!其他的受、想、行、識,你一直要去找它的常、恆、不變易,永恆不變的靈魂,就是「正住者」的意思,佛陀說:沒有這回事!「有世間世間法,我亦自知自覺,為人分別演說顯示,世間盲無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有世間世間法」就是有世間現象界的一切,「世間法」就是現象界,它是緣生緣滅。有這些世間、世間法,然後「我亦自知自覺」,佛陀不是說別人怎麼講他就怎麼信,他也是自己本身去求真求證,發現真的是實相、真理,當他親證之後,他才「為人分別演說顯示」雖然我說實話,但是「世間盲目者不知不見」,眾生不去求真求證,「盲目者不知不見,非我咎也」不是我的過錯啊!不是我故意要跟眾生對抗,不是我故意要跟那些宗派的宗教師在拆山頭,不是我故意要去拆人家的山頭,不是我故意要去跟人家踢館,我完全沒有那個意思啊!佛陀的意思就是這樣,「我完全沒那個意思啊!我只是講實話啊!」但是,當這個實相一呈現出來,跟你這個山頭所建立的理念不同,實在不是我的錯,我只是說實話而已。 「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世間世間法」就是緣生法、緣起法。「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是世間世間法」也就是緣起,到後面會再歸納出來,「緣起法」、是歸納現象界緣生緣滅的整個總法則,後面我們還要慢慢去體悟,體證到「非緣起法」,又是更深的。我們要「先知世俗諦」,這裡所講的「世間法」,就是龍樹所講的世俗諦,要先體證「緣起法」,因為那個就是不斷的變化、變化、變化,一樣是變易,經文裡面是講所謂《易經》的「易」,事實上這個「易」,它一變化就跟原來的已經不相同了,昨天的你跟現在的你,已經不完全相同了;那一朵雲前五分鐘在那邊,現在在這裡,雖然說你看到好像同樣一朵雲過來,但是事實上它已經是不斷在變化,它的形狀、它的組成都已經在變化,因此那個「變易」,其實已經不是完全原來的模樣了。 所謂「先知法智,後知涅槃智」,再「不得世俗諦,則不得第一義諦」。所以,你要先知道什麼是緣起法、什麼是無常,「法印」要先了解,才能夠進一步去體證,以後我們會深入解析,否則現在只是一個名相而已,所謂「非緣起法」、「空」,什麼是空?還會只是一個名相,事實上,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這是方法、法門、工具,它協助我們去「止觀雙運」、開智慧,是一個過河的竹筏。「緣起法」歸納現象界的整個法則,無常、無我這些法則,現象界就是這樣,上次在幻燈片中,有跟大家提過「黑洞」,另一面就是「白洞」,這邊有星球消失,另一邊就會釋放出等量能源散播在虛空,當因緣條件足夠之後,又會從能源慢慢凝縮、形成粒子,它是整個宇宙的自然法則,就是不斷一直在生滅變化,它會形成,也是因緣具足而生,稱作「緣起」。 這個星球會毀滅,也是緣盡而滅。所謂「緣起法則」,就是在歸納這整個現象界,包括你的身體,小到每一隻小蟲,大到整個星球、銀河系,都是一樣生生滅滅、不斷變化,但它都是緣聚而生、緣盡而滅,叫做「緣起法」。超越現象界之上的,就是「空」、涅槃智,以後我們會再談,因為你必須要先看到現象界的緣起法,必須要先親證,以後我們再談第一義諦。 「我於彼盲無目者不知不見者,其如之何!」這也是說出佛陀的心聲,佛陀本身就是如實說,但是因為眾生不喜歡聽,就變成有時候要考量怎樣呢?當因緣不成熟時,就是要保持聖默然。佛陀本身就是自稱阿羅漢,阿羅漢體悟到宇宙人生這些實相,但是跟一般眾生、跟一般宗教師,所抓取的、所想的、所講的,很多是背道而馳,很多是不相同的,當年佛陀在印度婆羅門教的環境裡面,佛陀是被歸入異類,佛陀也是很孤獨、很孤單的這樣一路走過來,他還覺得要講我所該講的,能夠講、我就講實話,不能講的時候就保持沉默。 真正體悟到實相真理的解脫者、阿羅漢,他們也是一樣發現眾生在顛倒是非,不是佛陀的錯,當你體證到這些時,一樣也不希望講謊話。如果因緣可以,我就說實話;當因緣不成時,就保持沉默。我想要跟你說實話,你又不喜歡聽;要我告訴你謊話,我又不喜歡講,所以當因緣不成熟時,我就保持沉默。眾生不了解這些,就認為阿羅漢是自了漢、只為自己,不積極跟我們講經說法……,因此這也是佛陀一種感慨、一種無奈,不是我不講,但是你要我講一般人講的、你們很喜歡聽的,因為這些對你們的解脫生死無關,我不想講啊!然而我真正想講的,跟你們的習性、認知,有很大差距時,你們不喜歡聽,你說是我不慈悲、還是你很不成熟?所以,就是這樣的因緣,於是阿羅漢又被扣上重重的帽子,認為他們是自了漢、只為自己,完全不是這回事。 (第廿二節)「有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七處善」就是色、集、滅、道、味、患、離。「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什麼叫做「色」?什麼叫做「集」?「愛喜是名色集」「名」與「色」要分開,一個人就是喜貪、貪愛,「色」慢慢在醞釀、在聚集,就是「集」。「愛喜滅是名色滅」把「滅」圈出來,「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跡」把「道」圈出來,就是修八正道,就能夠走上解脫道。「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把「味」圈出來,「味」就是你吃起來,覺得很舒服、很喜歡,能夠讓你產生喜樂,這樣才會去貪味、貪著。「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把「患」圈出來。 我們有時候講「味、患、離」,這裡就有解釋什麼叫做味、患、離?什麼叫做色、集、滅、道?「患」就是因為你抓取什麼,你一貪愛什麼,希望永遠符合你的意思,偏偏天不從人願,因為事實上就是無常法則在變化,你偏偏要它「常」,是不可能啦!所以,色無常、苦、變化,因為它會不斷的變異,就是你所抓來的後患隱藏在裡面,你有看到嗎?「是名色患」。「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把「離」圈出來,這裡講的七種義,前面有講「七善處」就是色、集、滅、道、味、患、離,七個要清楚分辨出來,這裡剛好有很簡短的定義,因此一件事情要去看到它的緣起,也能夠看到它的緣滅,能夠看到它的正面,也能夠看到它的反面,能夠看到它的「味」,也要能夠看到它的「患」。 「若於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三種觀義就是陰、界、入--五陰、六界、六入處,當然包括六根、六塵。事實上,不管從身心內外一切現象界,從最小到最大,你都可以去求證、去考驗,看它是不是一定無常剎那生滅變易,能不能去找出推翻無常法印的,如果你可以找出推翻無常法印的,那麼無常法則就可以推翻掉,因為佛陀、以及發現以前的智者、解脫者,他們所體悟到的實相就是如此。現代的科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都是在證明佛陀這些智者,所體證的「無常法印」的真實,當大家真正體證到無常之後,再深一步在歷緣對境中,去看到我是、我能、我慢。 「五陰」這一章,算是滿重要的重點,是整個法義相當重要的核心,所有的修行到最後,包括從最初、以及到最後,都要來深觀、體證到這方面,尤其是十個結後面五個結的「我慢」與「無明」,要斷除這些,一定要去深觀「五陰」方面,所以不要小看這些經文好像不是很重要,錯了!這是非常、非常重要,你要解脫生死、了悟生死大事,這些一定要慢慢去消化,因為當你以後實修實證最深層核心,就是回來體證到這些,才能夠真正斷深層的我慢。 第廿三節這裡講的,什麼叫做「取」?「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著?」這一段是「取」,貪愛就會黏著,後面是不貪愛、不取著,如果一個人貪愛,「愚痴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異我、相在」一般顛倒夢想的眾生在面對各種境界時,都是去看到我、我所、異我(我所),都是認為「這個是我、我的」然後「相在,來見色是我、我所而取」你只是看到表相,沒有去看到深層的實相,變成在顛倒夢想、錯誤的抓取。當你抓取了之後,「取已」,因為你抓取、執取,「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前面你是看到「味」而抓取,後面「患」就出來了,因為它一定會變化,現在戀愛時是甜甜蜜蜜,認為彼此都是彼此的知心,大家心心相印、很好,希望永浴愛河、天長地久、永不變心,但要只要事實的存在,它一定會變化、變化、變化。 所以「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就隨著轉」如果你一直抓住說「你是我的先生,你就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你怎麼可以變?!……」或是說「你是我的太太,你就是應該怎麼樣、應該怎麼樣,你怎麼可以變?!……」然後當他變的時候,你就會跟著痛苦,記得!所有的苦是來自於你的抓取,然後慾望投射上去,但是當無常在變化時,你不能夠接受它、不能夠承認它,你在跟事實、無常法印在對抗,那就是苦啊!於是你的心就會被境界牽著走。 「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你的心被境界束縛住。這裡的「攝受」,不是收攝六根的攝受,「亦生取著、攝受心住」你的心、你的注意,全都黏著在境界裡面,被境界綁住了。「攝受心住故」因為你的心被境界束縛住了,「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你的心就會成為境界的奴隸。 現在整理出一個公式,假設E就是你所抓取、執取或是貪愛,就是執取某種,依、X你就會怎麼樣呢?就被X牽著走。大家不要小看這個公式,因為很重要,這個X是一個變數,就是一個函數,它只是一個代表,因為你依X、抓取什麼,就會被什麼所牽著走,你把它套進去檢驗、去檢查看看,你很依賴、很依靠你的老公,就會被你的老公牽著鼻子走。你對你的太太很迷戀、很依賴,你的太太的一舉一動,她的脾氣、她的心情,就會大大的影響你,你很關愛、很疼愛你的小孩子,你的小孩子有沒有回來,他的課業好不好,他的身體好不好,他就深深的影響你的內心能不能寧靜。 這是一個函數,這是一個變數,去把它套用Y,也是其中一種,它只是一個變數、一個代表,你慢慢去體會看是不是這樣。如果你很著迷、很崇拜一個大師,就會被這位大師把你牽著走,大家慢慢去體會、慢慢去看。 「云何名不取著?多聞聖弟子於色不見我、異我」一個有智慧的人,不管什麼樣的境界裡面,都能夠去看到「無我」、無我所、不相在,「於色不見我、我所而取」不會去黏著、不會去貪愛、不會去顛倒夢想,「不見我、我所而取已」不會執取、抓取。「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不管「色」怎麼變異,他不會隨著轉。舉例來講,如果你很依靠、很依賴你的老公,對你的老公抓取很強,那麼你老公的舉止,以及他在外面的言行,你都會很牽掛著。如果隔壁鄰居的先生在外面拈花惹草,你的內心對他的牽掛,跟自己的先生會相同嗎?不會相同。因為我依的是我的先生,因此先生他的作為對我深深的影響,但是對於別人的先生,我只是在看戲而已,我沒有被他牽著走。 所以,你黏著什麼,他的變化就會深深影響你的心,讓你的心不能夠自主。「心不隨轉;心不隨轉故,不生取著、攝受心住」因為你的心有所主,不會被境界攪進去,你的心不會被境界綁住。「不攝受心故」心不被境界所牽絆、所束縛,你就不會生恐怖、不會有障礙,心也不會亂,因為你沒有黏著。但是並不是說夫妻這樣就沒有感情,夫妻方面的相處是大家有緣在一起,我們彼此互相尊重、相輔相成、一種同修,但不是抓取,這是很重要的關鍵。你愛你的先生,或是你愛你的太太,你愛他就要尊重他,也要讓他獨立,你是協助他獨立,不是那種愛讓彼此的黏著更強、依靠更強,這樣苦會增加,那種愛是尊重、相輔相成,然後協助彼此心智的成長,協助彼此自依止、法依止,不是加強依賴。 所以,真正的愛,包括說你愛你的小孩也是一樣,不是讓小孩子加強對父母親的依賴,那是溺愛。如果真正愛你的小孩,是協助他早日獨立,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才是真正的愛、智慧的愛。第廿四節是講:什麼叫做有漏法?什麼叫做無漏法?有漏、無漏是屬於修證方面。「六入處」章節會講六根方面的有漏、無漏,以後再講「漏」方面,因為它這是實修上面一個重要的關鍵。 (第廿五節)「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所有的山河大地,所有的眾生,所有動、植物,這些有形的物體,都是由地、水、火、風所組合而成。「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我們要清楚了解這個關係,地、水、火、風加上「空」,然後產生「識」,這個「識」不是單獨存在的一種元素,它是由地、水、火、風,跟「空」的巧妙組合之後,然後「識」才產生。這裡所講的「色」,就是前面的地、水、火、風,這些有形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就是地、水、火、風,還有跟「空」,然後「觸因、觸緣」,當地、水、火、風加「空」之後,就會形成有機生命體,有這個「識」產生,就會形成有機生命體。 當有機生命體產生時,就會有「六根」的感受。因為有六根,你的成長、然後有生命,當「六根」跟「六塵」接觸時,會產生受、想、行的這些「蘊」,就像小孩子誕生之後,漸漸長大,他的六根漸漸發育,當他跟外境接觸時,他的感受、他的思想、他的行為就會出來。當一個嬰兒的眼根、耳根都還不發達時,他的眼根沒辦法去產生眼識,因此嬰兒的世界就很單純。他的感受、思想、行為,就是受、想、行陰,色陰是跟地、水、火、風、空這些組合而成,受、想、行呢?是因為你有機生命體產生之後,六根跟六塵接觸,他才產生受、想、行。 「五陰」裡面的識陰,又是「名色陰、名色緣」,可以簡單歸納「色」、「空」,我們簡單名為「名」。因此,地、水、火、風跟空,「名」、「色」組合起來之後,「識」就會產生,這個「空」絕對不是頑空,所謂「空間」,只是「空」的一種性質而已,並不是說空間就是真正代表「空」,包括能源,也是「空」裡面的一個面貌之一而已,所以「空」是能生妙有,當地、水、火、風,再跟「空」組合而成之後,名、色組合而成,有機生命就會產生,就是緣起的深奧、緣起的妙。所以,這裡是在解析「五蘊」的色、受、想、行、識是怎樣來的?有的法師在講述「五陰」就是五種元素,認為我們的身體就是由色蘊(色陰)、受、想、行、識五種陰組合而成,不是這樣。如果你是這一種解釋,認為身體就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種陰組合而成,結果「識陰」就會單獨劃分出來了,認為這是宇宙存在的一種元素,這就是我們的靈魂,這就是我們的心。 所以,要回來看佛陀是如何解析「識」、是如何形成。比丘就繼續再問:「云何生我慢?」為什麼會有我慢呢?佛陀就回答「愚痴無聞凡夫於色見我、異我、相在,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於此生我慢」當我們的身體跟外面的山河大地形成,尤其最主要是身體形成之後,然後慢慢長大,因為你沒有了解到我們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空所組合而成,你不了解它緣起,不了解它真正形成的原因,結果你錯覺啦!認為說這就是我啊!我啊!於是「身見」就出來,有「我」就會有我所,「異我」就是「我所」,然後就會有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所謂相在、不相在的問題,就這樣出來了。 「於色見我、異我、相在」然後受、想、行、識裡面,也是一樣,因為有身、有我,就會產生「我慢」。西方哲學家笛卡爾曾經說過「我思故我在」,於受、想、行、識,有感受、有想蘊,就是我思,從中產生能夠思考、能夠創造、能夠畫畫創作傑出的作品,成就感就這樣出來,但是沒有去看到我是、我能存在真正背後的原因,你沒有去解析,所以沒有看到緣起,於是被這個幻相、因緣組合而成的相迷住了,所以看不到「無我」,「我慢」就這樣產生。 比丘就說「善哉所說!」佛陀說得好,「歡喜隨喜,更有所問」現在請問更深的問題:「世尊!云何得無我慢?」「我慢」要怎樣才能夠斷掉呢?佛陀就回答:「多聞聖弟子」前面是一般眾生在「色」裡面,在身、心裏面見到我、我所;一個真正有智慧、有修有證的人,他是「不於色中見我、我所、相在」不會去看到這些顛倒夢想的幻相,「不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不會這樣去抓一個、追求一個永恆不變的一個靈魂。比丘又繼續問佛陀:「何所知、何所見,盡得漏盡?」我怎麼樣才能夠真正把那十個結、完全斷除呢?我怎麼才能夠到達究竟解脫呢?又是很重要的一個歸納,「諸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就是超越時間,「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就是超越空間,「彼一切非我、不異我」就是無我、無我所、不相在,不管從現象界的一切人、事、物,身心內外、宇宙人生,不管你從任何角度,都要去求真、要去求證,不是盲目相信。 要去求真求證,能夠去體悟到都是無我、無我所、不相在,受、想、行、識也都是如此。所以,你能夠真正這樣,就能夠了悟實相真理,遠離顛倒夢想,這樣就「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很快就可以到達究竟解脫成佛,成就四果阿羅漢,這些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重點,如果你能夠掌握核心,要邁向究竟解脫就不待時節,沒有時限的。 五陰是如何形成?(第57頁法義分享)色、受、想、行、識,「五陰」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都是由各種元素不斷排列組合演變而成,如同水,不是本來就存在,而是由H2O兩個氫原子,跟一個氧原子所形成組合而成。「識」也是如此,不是本來就單獨存在的元素,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靈魂,這方面大家要慢慢去體會,然後要去求證,到後來會完全接受這個事實,不會再去顛倒夢想。所以,這都是很重要的經文啟示。 【法義分享】在各種元素未形成聚合之前,「我」在哪裡?真正要參公案,就是要去參這些、體悟這些。於此緣起的五陰身心,如果不了解,則我、我見、我慢就會產生。如果能夠如實深觀「五陰」的實相,那麼我見、我慢就會斷掉了。 【幻燈片】 今天繼續看上次有關身體的另外一部分,可以讓我們加強對身體實相的了解,所謂「白骨觀」方面,也可以增加這方面的了解,這都是實際我們身體的骨頭,要慢慢去看、看到我們實相。我們身體裡面深層的這些實相,這一張是骨頭方面的一個模型,就是實際我們脊髓,這裡有椎間盤,這是實際的一些骨頭。這都是實際X光片所照出來的心臟,它會稍微偏左,所以人「不偏心」就不正常,人都稍微有些偏心,這是正常的。至於說,它怎麼運轉這些?以後再講。我們現在只是了解、認識一下我們身體的內臟,這是血液,從身體的靜脈流回到心臟這裡,再從這裡再打出來,然後再送到肺部。在肺部把髒的空氣透過呼吸、肺泡的交換,把髒的空氣吐出來,然後吸氣進去,又把新鮮的氧氣透過肺泡的交換,把新鮮的空氣又交給紅血球,然後又流回到心臟。 當心臟流到這裡,然後再從這裡打出來,所以我們心臟因為最強的力量是在這邊,就像最強、最主要的部分,它要打到全身,當我們摸心跳時,大部分最主要是摸這個地方的跳動,它的心臟壁也最厚,跳動也最明顯,因為它力量要最強達到全身的,這是一個嬰兒的內臟。因為嬰兒的身體發育還不是齊全,所以他的內臟位置跟大人的位置不一樣。 這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的胎盤還在,這是臍帶,臍帶黏住了,等一下我們會看到實際的泌尿系統,上次有看到腎臟系統,過濾之後,把不必要的液體跟不必要的元素,它排到膀胱、收集到膀胱來,然後排出來。這是男性的攝護腺,女性沒有,這是膀胱,膀胱是收集尿的地方,如果一個人常常憋尿,你久了之後,膀胱的收縮彈性就會漸漸喪失,有時候你憋久會容易形成尿不出來,或是膀胱容易發炎。 這是男性生殖系統方面,稍微看一下,我們要了解一下,這是睾丸、這是橫切面。這是女性方面的,這是卵巢,這是子宮,然後旁邊出來,這裡是卵巢系統,這是一個人死掉之後,然後把整個陰道,這是陰道,這是子宮,這是卵巢,全部都摘除下來,這是整個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子宮頸,再來這是胎兒,她懷孕之後,然後在身體裡面發育,他幾周大、然後一個月、兩個月大,他就最初前幾周是這樣的情況,然後慢慢一直在孕育長大,這是羊膜,裡面有羊水,胎兒就在裡面成長,母體跟胎兒都已經死掉的一個實際的屍體,這是小小的,子宮本來就只有這樣大而已,當懷孕之後,子宮像吹氣球這樣一直膨大,隨著小孩的長大,然後把子宮撐大,子宮大到這樣大,然後生產之後,它又會消下來,這是胎盤裡面的,這是子宮實際大小的實體,就像一個人的拳頭這樣大,但是有胎兒之後,他就慢慢的一直撐、撐開、撐開,這是因為胎死腹中,小孩已經死掉了,所以當它剖開之後,這是子宮剖開,胎兒在裡面的實際情況,外面這是子宮,裡面有一層羊膜,這裡又有胎盤,這裡有那臍帶,胎盤跟臍帶,然後胎兒他的營養、氧氣,都是透過母體的胎盤來供應胎兒,這就是胎盤,然後臍帶收集營養之後,供給胎兒。 胎盤在中藥藥名叫做什麼?紫河車。這裡是我們人體的腺體,內分泌系統方面的,這是告訴我們在哪個位置,內分泌又更精微,再來這是全身的動脈,我們全身每個地方都分布著動脈跟靜脈,我們現在先了解、看到緣起,以後再去看到緣起的妙。這是我們身體的動脈跟靜脈,心臟打出鮮紅的血,這個紅色的,就是鮮紅的血,從心臟流出來的,這種顏色就是髒的血、使用過的血,它必須要流回到心臟,然後把二氧化碳釋放出來。所以心臟就是我們全身血液的馬達,我們身體的構造是非常精良的,我們一方面要看到身體的實相,一方面要慢慢去看到實相的精密,要慢慢去看到「精義的小宇宙」。醫學家他們發現人體很多的構造,真是非常非常的精密,不只人體,動物都會,因此要慢慢再去看到緣起,又要看到緣起甚深,在活生生的地方,你就更容易看到。 這就是我們身體局部的動脈、靜脈,再來是淋巴管,還有脾臟,位置在我們胃部壓住的下面,再來是我們的大腦,都是實際大腦,但是彩色上去,實際的大腦沒有彩色,因為它每個地區所負責的功能不一樣,這是我們的大腦系統,這是實際腦的顏色,所以我們的腦漿就像豆花一樣,你看一場車禍就腦漿四溢,就是「觀色如聚沫」,要慢慢去體會到這些。大腦是我們神經的中樞,身體裡面內臟器官的這些神經,好像一個粗的電纜線下來,然後它再分支,從脊髓的旁邊有縫,這是較粗的電纜線再出比較細的神經。如果脊椎有變形、彎曲、增生,就會形成骨刺,然後就會形成壓迫。所以,坐姿不要歪歪扭扭的,不要駝背,否則骨頭就會隨著你的駝背變形而變形,久了之後就會定型,而不正常就會變成正常,容易形成骨質增生。
推薦閱讀:
※凈空老法師:這竟是世間最可憐的人
※聖嚴法師《佛教徒如何發願》 - 佛弟子文庫
※照光法師《順中論通解》6
※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九十二)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四三一卷——第一四四0卷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