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強身灸法,有效對抗流感病毒,簡單又實用
取 穴
腎俞、太溪、關元、湧泉、三陰交、關元俞。
腎俞——補腎要穴
【定位】在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後正中線左右旁開1.5寸。
【主治】腎俞穴為腎之背俞穴,腎為先天之本,精氣出入的源泉。若腎氣充足則人的精力充沛,行動敏捷,腦聰目明,生殖力強,消化吸收和新陳代謝都很旺盛。艾灸腎俞能補益腎精,溫通元陽,強身壯腰,延緩衰老,是常用保健穴。對腎炎、遺精等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也有特效。
太溪——滋陰要穴
【定位】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勢。
【主治】太溪為腎經穴位,為滋陰要穴,適合於有陰虛癥狀的病證,如頭痛、目眩、咽喉腫痛、齒痛、耳聾、耳鳴等腎虛性五官病證;月經不調、遺精、陽痿、小便頻數等泌尿生殖系疾患;腰脊痛及下肢厥冷、內踝腫痛;氣喘、胸痛、咯血等肺部疾患;消渴、失眠、健忘等腎精不足證。
關元——培元固本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主治】溫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和血。為養生保健、強壯體質的重要穴位,也是老年人常用的保健灸穴。長期施灸可壯一身之氣,使元氣充足,虛損可復,故可以主治諸虛勞損。此法唯孕婦不宜使用。對陽氣不足、身體衰弱、怕冷乏力,以及遺精、早泄、陽痿、腹瀉等均有防治作用。
湧泉——瀉火滋陰穴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2、3趾趾縫紋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主治】能滋補腎之精氣,增強臟腑的機能活動,強身抗衰,為老年人保健常用穴位之一。常灸此穴,可健身強心、有益壽延年之功效。
註: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筋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髮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100下。
三陰交——滋陰養血要穴
【定位】在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主治】為足三陰經交會穴,主治肝、脾、腎三髒的疾病,具有健脾和胃、補益肝腎、調經血、主生殖的作用。25歲左右的青年人為預防生殖系統疾病可以常灸三陰交穴。現代研究證明,三陰交穴對泌尿、生殖、消化、內分泌、心血管等多個系統皆有調整作用。
關元俞——培補元氣
【定位】位於腰部,當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腹脹,腸鳴,瀉泄,月經不調,小便不利,腰痛。
諸穴配伍,重在滋補腎精、腎氣,具有培補元氣、補養氣血、平衡陰陽、調節內分泌的作用。
用於小兒能促進小兒的身體發育;中年人用之,腎之精氣充盛則精力旺盛,身強體壯;老年人用之,能強壯筋骨,防止衰老,為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對於人體的呼吸、消化、心血管、生殖泌尿、神經、內分泌等系統的許多臟腑組織器官均有調整作用。
操 作
根據身體情況,任選以下一種。
(1)艾條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點燃的一端對準應灸穴位,距皮膚2~3厘米,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10~15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
每次每穴10~20分鐘,隔日或每3日灸1次,連續灸1~3個月,間歇7~10天再灸。
(2)艾炷直接灸
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每次每穴灸5~7壯,以局部皮膚紅暈不起皰為度,隔日或3日1次,連續灸治1~3個月。
(3)艾炷隔姜灸
將新鮮生薑切成約0.3厘米厚的薄片,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可將薑片稍許上提,使這離開皮膚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後復進行。艾炷燃盡,易炷再灸。一般每穴線次可灸6~9壯,以皮膚局部潮紅不起皰為度。
每次每穴灸治5~10壯,隔1~3日或每周灸1次,連續灸20~30天。腎虛怕冷者尤為適宜。
(4)艾炷隔附子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餅(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和做餅,厚約0.3厘米,直徑約2厘米)作間隔,上置艾炷灸之。可根據病情選取適當部位灸治,餅乾更換。
每次施灸5~10壯,隔日或每周1次,連灸1~3個月。虛寒怕冷,大便溏瀉者尤為適宜。
注意事項
艾灸在補腎強身方面效果較好;在艾灸的同時,必須配合體育鍛煉與飲食療法,效果更佳。多食含核酸較多的食物,如豆類及各種豆製品,其次是海產品,如海魚、貝類、蝦等。
好 · 書 · 推 · 薦
中國灸法
本書以全、精、新的要求對中國灸法的起源、發展和應用進行了全面闡述。為了恢復和提高灸法的歷史地位,編者廣收博採,對歷代灸療文獻進行從源到流的整理.結合編者的臨床經驗,對臨床各科常見病的灸治進行了詳盡闡述,並對灸法的保健意義及現代研究進行了歸納。
掃描二維碼免費試讀電子書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人類起源於 病毒引發的基因突變
※又出現一款溶瘤病毒:生存期明顯延長
※別把富裕變成一種病毒
※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聯合蒙脫石散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治療作用觀察
※乙肝病毒會通過消化道傳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