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闔樞理論
2014-10-0109:21:46
開闔樞理論
從臟腑角度理解六經開闔樞+有關開闔樞的幾個觀點
六經開闔樞與傷寒六經病欲解時
「升降出入」與「開闔樞「
開闔樞升降出入與土樞四象論六經
【開合樞論】
引子;A魚眼為樞機所在,樞者,轉動也,非樞無以推動陰陽左右升降開闔。
火為一切動力來源,農業用木,工業用煤用油,皆為取火,以釋放能量,產生動力,是以火為樞機所在:
少陰君火以明於上,少陽相火以位於下。
位於上者為能量,火之釋放者也;位於下者為能源,火之收藏者也。
在上者為心,卦象離,陽中有陰,為血;在下者為腎,卦象坎,陰中有陽,為精。
血耗則君火不明,離中陰減則近乾,上必虛熱以燥,熱及陽明而不闔則汗出津脫;
精虧則相火不位,坎中陽少則近坤,下必虛寒以濕,寒及厥陰而不闔則陽陷熱郁。
相火以位,則陽載陰升,卦象震,厥陰之闔主升,震下之陽來自坎中,水升之路也;
君火以明,則陰覆陽降,卦象兌,陽明之闔主降,兌上之陰來自離中,火降之路也。
火之降有表裡二途,開闔由表及裡:從太陽則走表,通條水道,轉入腎。從陽明則走里,由腑入臟,歸於脾。
水之升有內外兩道,開闔自內而外:從厥陰則向外,變化而赤,化為火。從太陰則向內,以陰濟陽,化為濕。
太陽之開,始於厥陰之少陽(冬至),終於陽明(秋分)。
太陰之開,始於陽明之少陰(夏至),終於厥陰(春分)。
太陽太陰之開為陰陽運動全過程,陽明厥陰之闔為陰陽運動始終之點,少陽少陰則為陰陽未動根本之位。
B子時統於腎,為少陽所主,用為甲木,丑寅卯乙木升散於辛庚;,辰巳主地氣上升,胃腑降而脾臟升,輸布火門,統於太陰,合於陽明(以太陽為用)。午時統於心,為少陰所主,用為丁火,未申酉丙火降斂於壬癸;戌亥主天氣下降,心包升而三焦降,通調水道,統於太陽,合於厥陰(以太陰為用)。如是則一日之內五行六氣臟腑十二經俱能相應於十二時。若以五十分之,則十二時流散無窮矣,何益於用哉
皆少陽主升少陰主降也,火門乃命門也,,,,,,
筆記;【合後天八卦圖及左右定太陽太陰上下火水內外定陰陽而悟之】
1、《火之降有表裡二途,,,》解譯:
一者,上之陽火隨內之陰而走之,太陽為開,其由下內而出上表,陰出陽也。太陽表開則其內隨厥陰太陰之升同化心包寄於丁火,轉樞少陰而動由丙火下降以溫壬水,化黑為膀胱為腎,此之謂上而下之;
二者,上之陽火隨外之陽而走之,內應少陰樞動而降行,陽明為闔,其左太陽表至右陽明裡,承其表陽而闔之於里為陽明,陽明裡闔隨太陰之開而由陽濟陰化為燥,此之謂左而右之。
2、《水之升有內外兩道,,》解譯;
一者,下之陰水隨外之陽而走之,太陰為開,其由上外而下內,陽入陰也。太陰開上承太陽陽明之降同化三焦而寄於壬水,轉樞少陽而由癸水上升以清丁火,化赤為心為小腸,內應少陽樞動而太陰內升,外隨陽明之降而由陰濟陽化為濕,此之謂外而內之。
二者,下之陰水隨內之陰走之,內應少陽樞動,厥陰為闔,其右之太陰里至左之厥陰表,承其太陰之升,體陰用陽,上出交於太陽之開。。
3、其走向為太陽{少陰]--陽明[太陰]--少陽[厥陰],然六氣為病,由外而入內,由皮毛而入筋骨。A陰陽和之人,其表者走經由太陽-陽明-少陽【皆走陽,屬少陰樞轉為降之】-太陰【承少陽主升而逆行】-少陰-厥陰【皆陰升也,】-太陽<正倒三角圖>如是但汗之而解。B陽盛者,入腑則屬陽明證;陰勝者,入藏屬三陰臟病;不內不外者,則屬少陽;若伴有經證則統屬太陽之壞病。
4、【主客氣之序】人居天地間而存,坤為地長養萬物,陰成形也,居內,故主氣從之,其六氣之性以五行為用配五臟四時24節氣而排三陰三陽,故生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然乾為天,敷布陽氣,陽化氣也,居外,故客氣從之,其六氣之性以陰陽為用合四時24節氣而排三陰三陽,故有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陰陽皆由虧之盈>。
5,少陰樞動,太陽-陽明-少陽;少陽樞動,太陰-厥陰-少陰;如是皆開闔樞而排,似陰陽各行其道,然陰陽不交無以生;
6、《左圖>少陽樞動,厥陰闔升而交太陽之開,乃為陰出陽也;<右圖>少陰樞動,陽明降闔而交太陰之開,乃為陽入陰也;如是樞闔開而排之,為陰陽互交共融一體,方陰陽和濟而以生。
7、開合樞採用的是後天八卦圖,其太陽開居左由冬至到夏至,太陰開居右由夏至到冬至,少陰樞居上而存白魚頭之中,少陽樞居下而存黑魚頭之中。厥陰闔居震位陽明闔居兌位。故太陽開而承厥陰之闔,太陰開而承陽明之闔,少陽樞動主升,少陰樞動主降。
8、體與用;肝體為陰而其用為陽、根與盛;陽根於坎而盛於離。標中本;本者樹之根,天求其本主六氣,三陰三陽排之。標者,樹之末,地求其位,風火寒熱燥濕;中者,人之中氣。
9、運用.摘抄<高血壓>;舒張壓高有三種--1陽明不合而不降,白虎瀉心湯2腎精不足而無以攝陽,相火不位也,腎氣丸主3陰盛格陽於外,陽不入陰,太陰不開也,四逆真武輩;收縮壓高有三種--1厥陰不闔而無以升,當歸四逆輩2心血不降無以引陰外出,君火不明,黃連阿膠湯主3陰盛格陽[似陰確切]於內,太陽不開,麻桂湯類;前者,陽不入陰,氣血浮散於外而不斂,後者氣血收斂於內而不升也。
從臟腑角度理解六經開闔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1c3f4801012kei.html
陽主外,三陽經開則瀉,闔則納。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陽經屬陽,陽主外其用為散發排泄。太陽為表為皮毛腠理,司汗孔開闔,太陽為開,天寒則汗孔閉,天熱則開,排泄汗液。而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太陽為開,故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太陽經為寒水之經,多血少氣,汗為心液,血汗同源,氣隨汗出,身涼脈靜。人體通過汗尿的排泄可調節體溫,故太陽為開。陽明為闔,闔意為門之閉合,引申為容納、受盛之意。陽明為里,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為食廩之官,五味出焉,胃為水谷之海,主容納,故陽明為闔。營氣出於中焦化生氣血,為周身氣血之源,為後天之本,故陽明經多血多氣,故陽明有容納吸收閉藏水谷精微之意,為闔。少陽為樞,樞本意為門之軸,樞動則開闔自如,由開到闔,樞承上啟下,引申為轉運之意。手少陽三焦經屬三焦,三焦為原氣之別使,水液之通道,腠理膀胱其應,故可將陽明容納運化之水谷精微轉運至太陽經體表、膀胱,再隨汗尿排出體外,故少陽為樞,少陽居於太陽陽明之間,故為半表半里。而少陽為游部,通於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為脂膜,在內附於胸腹腔內壁、包裹臟腑,在外則附於皮膚之內壁、包裹肌肉,因其為脂膜薄如蟬翼,才可通行原氣水液,溝通上下內外,《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溢,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可見脾與胃之間有膜相連,陽明之水谷精微通過脂膜到達太陰脾,而三焦為脂膜,為五臟六腑之總司,由此可知三焦亦居於陽明太陰之間。由此亦可知,病邪由表及裡,可順太陽少陽陽明而傳里,亦可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而傳里。少陽不但為太陽、陽明之樞。亦可為陽明太陰之樞。
陰主里,三陰經開則納,闔則瀉。太陰為開,足太陰脾經屬脾臟,脾主運化水谷,食入於胃,經脾運化,納水谷精微於內,故為開。厥陰為闔,足厥陰肝經屬肝,肝藏血,血為水谷精微所化,故為闔。肝化血為精汁,藏於膽腑,肝主疏泄,陰經闔為泄,故厥陰為闔。少陰為樞,足少陰腎藏精,精血同源,脾運化之水谷精微藏於腎為腎精,腎精化為肝血,故少陰為樞。腎精亦可化氣,經厥陰肝之疏展生髮,故少陰腎亦為樞。手少陰心主血脈,《靈樞·癰疽》:「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水谷精微於孫脈化血,血藏於肝,故少陰心亦為樞。
《靈樞·根結》:「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合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可見太陽主表為開,不開則衛氣不能溫分肉,肥腠理,則皮傷則枯焦。陽明主胃為闔,不闔則水谷不化,肉無所養,肉傷為痿病。少陽主膽為樞,膽主骨,樞壞不行,則站立不穩。太陰主脾為開,脾為倉廩之官,不開則水谷不納,脾失運化,則為膈洞,「膈」,指飲食格拒;洞,為洞泄瀉下。厥陰主肝為闔,不能閉合,則血無所藏,氣絕於里,肺氣乘之,故喜悲。少陰主心為樞,心主脈,樞壞血不行,故脈傷則不通。
有關開闔樞的幾個觀點
開闔的觀念一直是中醫臨床上一個重要的理論依據,尤其是針灸醫學,開闔穴的探討,更是引為神秘之學,一般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最近拜讀了思考中醫,發現他對開闔樞的理論偏頗的以為陰陽是分開,且相對存在的,不禁有點茫然。
人體是一個有機體,氣血不斷地運轉,豈能等待陰盡生陽,陽盡生陰,陽明閉而太陰開,厥陰闔而太陽開,此種病人陰陽離異,非死不可,我不知如何能視為平象?閉門造車,自以為是,顯然如清代陳修園被譏為滿口理論,臨床卻搔首搖頭,不知如何下手一般,我不知何以成為中醫理論的正宗?
自己研讀中醫學三十餘年,證諸臨床,但覺先賢理論正確,頗有實用價值,只是許多書籍無的放矢,不懂強裝專家,以致謬論充斥,使得中醫成為一門不切實際的醫學,實在可惜。
旅居加拿大數十年,接診的患者都是西醫引以為頭疼的疾患,治療效果立竿見影;竊以為讓西醫確診,何嘗不是一個好主意,至少在抓主證上,少了許多麻煩。
中醫是經得起競爭與考驗的,只是目前濫竽充數,僅受了一點膚淺的訓練,就以為是大專家,這些人將斷送中醫的前程,影響中醫在公眾的影像。實在可惜!
人體是以陰為基礎,以陽為運用的,猶如往日的社會男主外女主內一般,更像行軍作戰,陰是補給系統,而陽是作戰部隊,二者缺一不可。
觀察十二經脈的循環,不難發現一個定律,就是太陰傳少陰再傳厥陰,再傳回太陰,形成一個輪迴,而三陰傳化的動力,來自陽經的催化。厥陰若無少陽的催動,無法傳回太陰,同樣的陽明催使太陰轉少陰,太陽催動少陰轉厥陰,這是三陰三陽轉化的原理,如環無端,周流不息。
少陰、少陽為樞的理由何在?
樞者樞紐之意,也就是眾多通道的控制口,少陰與少陽是哪些通道的匯聚與轉口呢?
陽明是陽之盛極,產生一陰的少陰,催動氣血轉入太陰,此即第一條通道,陽明入太陰。太陰接受陽明之氣,傳化進入少陰,此第二通道,太陰轉入厥陰。少陰已生,激發陽氣釋放,轉入太陽,是為第三條通道,少陰轉太陽。因此少陰是陰陽之樞紐,調節陰陽之孔道。
同理,厥陰生少陽,催動陰氣轉入太陰,同時引導太陽之開放,使厥陰入太陽的通道開放,再為太陽轉入陽明之通道,顧亦為陰陽之樞紐通道。
五運六氣上,少陰與陽明相對,少陽與厥陰相對,更加深了少陽與少陰是陰陽樞紐的重要地位。
明白少陰少陽樞紐的地位,自然清楚他們是氣血流通的重要管道,至並時當然要留心二經的功能是否正常化了
六經開闔樞與傷寒六經病欲解時
六經開闔樞講的是人體六經的開闔樞。而傷寒六經病的欲解時講的是人體六經病的欲解時。因此必須討論人體六經的次序。人以太陽升起至日落為陽,而夏至是一年中最長一天,也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一天,太陽寅時升戌時落,如《周髀算經》:「夏至晝極長,日出寅而入戌,陽照九不覆三[68]。」以六經人道次序三陽合之,則寅卯辰為少陽,巳午未為太陽,申酉戌為陽明。寅卯辰時出現的初生光明,為小陽,命為少陽。(見圖8)古人還認為此時太陽初生,光明微現,好似門戶樞機轉動,一縷光明進入房間,室內微明,將之喻為門之樞軸,故少陽為樞。隨著太陽升至一天中最高點,光線達到最強,把巳午未時,稱為太陽,太為大、極之意,喻為門戶大開,室內大亮,故太陽為開。進而下午太陽沒入地平線,光線收斂變暗,喻為關門,即闔,故陽明為闔。古人還認為陽明為兩陽合明,兩陽指少陽太陽,合有閉合之意,故陽明也是陽氣的收斂、終極階段。太陽為三陽,陽明為二陽,少陽為一陽。而從體用觀之,則太陽為體,陽明為用。太陽陽明若乾卦之於離卦。從其體,太陽為盛陽,從其用陽明為盛陽。故三陰三陽體用之分不可不辨,參見後文體用之論。古人認為太陽沉入地平線後,譬如門戶完全關閉,室內黑暗達到極致,稱為太陰,如果把一天分為晝和夜,陰和陽,光明和黑暗的話。太陰就是黑暗之門的大開,室內大暗。故太陰為開。為亥時。之後太陽沉入大海,在地平線之下運轉,逐漸至次日升起的地方。針對這個過程,古人創造了鴟龜運日神話。龜在上古時期就因其長壽水生,被北方民族視為神靈,而殷民族的古老圖騰物鴟鴞(玄鳥)為夜間活動動物。於是古人把鴟鴞設想為夜間的太陽、把龜設想為在黑夜中運載太陽的神使,認為它們共同承擔了將太陽送返東方的使命。少陰居中,則如鴟龜運日。樞有樞轉運輸之意,故少陰為樞。所以把子時命名為少陰,少有減少之意,與太陰相比陰氣減少。到達丑時,為太陽即將升起之前,光明即將到來,黑暗即將消失。從陰陽的角度講,陰氣此時非常微弱,即將滅絕,兩陰交盡,盡有完結、消失之意,古人稱之為厥陰,厥者,《說文解字》:「厥,發石也[69]。」採石之人需閉氣作強。引申為「閉藏」,黑暗之門完全關閉,黑暗即將收藏,故厥陰為闔。而厥陰之象,正如《易經·坤卦》:「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坤為純陰之象,至上六之爻,陰盡陽生,故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如日之將出,曙光將現,陽藏於陰,天地混沌,天為玄,地為黃,其色玄黃。《素問·陰陽類論》:「三陰為表,二陰為里,一陰至絕作朔晦。」晦為陰盡,朔為陽生。厥陰之意二者皆有,在經絡走行中也有表現,在足、軀幹為陽生,故居上或外,在四肢為陰盡,故居於內。總之,六經誠如《易經·乾卦》所言:「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六位者,三陰三陽是也。六龍者,潛龍勿用(太陰),見龍在田(少陰),終日乾乾(厥陰),或躍在淵(少陽),飛龍在天(太陽),亢龍有悔(陽明)。可見古人完全是用取類比象的方法認識定義理解陰陽的,觀察到大自然最普遍的日周期節律,大明終始,六位時成,進而來比擬抽象的陰陽,真是再自然不過了。總之,六經人道次序為少陽-太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而六經天道順序則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而仲景顯然採用人道次序配六經病欲解時反映疾病向愈的病機,即陽長陰消。而採用夏至十二時配六經病欲解時,則又反映仲景重陽氣的學術思想。
另外需特別指出的是太陽太陰為開的一些特殊含義:《素問·陰陽離合論》、《靈樞·根結》中均為「太陽為開」、「太陰為開」,而《太素》中「開」均記為「關」,說文:「關,以木橫持門戶也。」指門閂,內經以明暗(幽明)比喻三陰三陽的陰陽狀態即量,又以開關門動作比喻陰陽的變化即勢(趨勢、態勢),本質上門的三個部位關闔樞是開關樞轉三個動作的原義,唐代注家楊上善已指出。太陽太陰為開,表示初始,陽明厥陰為闔,表示終結。這點從兩陽合明為陽明,兩陰交盡為厥陰的定義上已可看出。從字義上講,太者,大也,引申為「極」,大本身也是極,《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初生者為大,可見太有初生、初始的引申義,這可能也暗含古人對於空間大小和時間始終的理解:宇宙空間上由小變大,大變小,即是時間的起始與終結,有點類似現代物理學的奇點理論、大爆炸理論。另外太陽太陰為三陰三陽,為純陰純陽,為先天之體,先天生後天,因此太陽太陰為開為陰陽初始之義,據此為基礎,一則太陽有主表、太陽病為表證之義,二則六經次序為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為傷寒六經病傳經基礎,見下文詳述。
「升降出入」與「開闔樞「
作者:弦音醉舟
《六微旨論》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劉河間曰:「皮膚之汗孔者,謂泄汗之孔竅也。一名氣門,謂泄氣之門戶也;一名腠理,謂氣液之隧道紋理也;一名鬼門,謂幽冥之門也;一名玄府,謂玄微之府也。然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於萬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門戶也。」經曰:「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若有閉塞,則不能用矣,故目無所見、耳無所聞、鼻不聞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齒腐、毛髮散落、皮膚不仁、腸胃不能滲泄者,悉由熱氣怫鬱,玄府閉塞,而致津液、血脈、榮衛、清濁之氣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隨怫鬱微甚,而為病之小大焉。
李東垣謂「聖人治病,必本四時升降浮沉之理,權變之宜,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經謂「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此升降沉浮至理也。天地之氣,以升降浮沉,乃生四時;而人之身,亦有四時天地之氣,春生夏散秋收冬藏也;在經絡有厥陰、少陰、太陰、陽明、少陽、太陽之六經氣轉也。如治病,當順此以行,不可逆之,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也。
而觀《靈樞》「開闔樞」論,亦不過升降沉浮而已,其中深揭經絡要旨,無奈後人不悟。吾臆為之闡:六經開闔樞中,厥陰為開,上達巔頂,下抵九泉,化陰為陽生髮之地也,主開宣,主升;少陰為樞,其意義在汲腎寒水,灌溉濡養五臟真陰,腎氣足則五臟安也,主入;太陰為闔,闔者,降下也。太陰至陰之地,生化精微及氣血之源也,主吸主納也。與其相鄰之陽明胃腸,水谷之海,氣血之海,以降為順,以納為常,是亦主闔;少陽為樞,主汲厥陰及陽明氣血濡養腠理毫毛及周身之絡者也,少陽暢則玄府通真,為養身必由之徑也;太陽主一身之表,多氣少血,上承厥陰風氣,下接在泉寒水,是風生水起交融之所,主開宣護體,如地球之大氣層也。是雖有精義,卻不離升降出入者也。
是以臨症需謹記:升降出入者,天地之體用,萬物之橐輪,百病之綱領,生死之樞機。
開闔樞升降出入與土樞四象論六經
中醫易道有二,一是升降出入開合樞,一是土樞四象,同屬一氣周流。傷寒六經辯證從外角度對人體立體確定疾病位置,四聖臟腑辯證從內角度確定病位置,一外一內為主,均兼顧氣血辯證、三焦辯證。一外一內,一氣一形,一陽一陰。角度不同,精妙絕倫。升降出入開合樞,一氣周流藏天機。土屬四象辯整體,一氣周流同天機。雙劍合璧、珠聯璧合,威力倍增。
下面載自網路:
第一部分:易醫道---陰陽開合樞
太陽居左,太陰居右。太陽之開外升,陽明合之;太陰之開內降,厥陰合之。太陽承厥陰之合而升,太陰承陽明之合而降。陰陽相合,祖氣互根也。若陰全從左升,陽全從右降,則陰陽打成兩截,不成合抱之形,反有欲脫之勢矣。升降之軸,樞機所在:少陰君火以明於上,陰從外生也,主降斂;少陽相火以位於下,陽從內生也,主升散。若無火力推動,萬物即成靜止,無限生機不顯,生克制化全息矣。
開合樞為陰陽二氣三陰三陽轉化之門戶,如出入之從門。陽在外主入,陰在內主出:陽注於陰,陰滿之外。在外則向內為(陽)合為(陰)開(陽明太陰,先合後開),在內則向外為(陰)合為(陽)開(厥陰太陽,先合後開)。樞為轉動之軸(少陰主降,少陽主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樞機不轉,則開合不利,升降不調,否塞不通。作者:易醫道
第二部分:三七生:開合樞與經脈運行時間的關係
分類:中醫經典
中醫理論中包含三個系統:
1、六氣系統:主客之別。
2、十二經流注:是陰陽相貫,陰昇陽降,陽入陰出,手足相接,與十二時辰對應。
手太陰從陽明化氣屬金不屬土,足陽明從太陰化氣屬土不屬金。
3、開合樞:以四時劃分,與四象對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此為四象。
陽明與厥陰分別對應夏至與冬至兩個極點:從冬至到夏至,是太陽
展開的過程,厥陰為起點;從夏至到冬至,是太陰展開的過程,
陽明為起點。少陰與少陽藏於太陽與太陰之中,為陰昇陽降的推動力。
問:三七先生您好,我讀了您寫的關於開合樞的文章,現在想不明白三陰三陽如何同十二經流注時間聯繫起來呢?例如太陰為開,而手太陰肺是在凌晨3-5點,此時按照一天來說應該是少陰陽氣生髮啊,而我看到有書上又說手太陰肺又是合降收的階段。或者換一種說法:開合順序為厥陰合,太陽開,陽明合,太陰開;那麼少陰樞和少陽樞分別在什麼時候呢?少陰樞在厥陰合之前還是之後還是同時呢?我理解的三陰三陽的順序是厥陰,少陰,少陽,太陰,陽明,太陽。這個順序同開合樞的順序不一樣啊?一天中臟腑順序又是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這些又是怎麼配合理解呢?這幾個概念連在一起實在是理解不清,能否麻煩先生指點一下迷津,謝謝!
答:六氣與十二經脈不是一個系統。十二經流注是陰陽相貫,陰昇陽降,陽入陰出,手足相接,與十二時辰對應。手太陰從陽明化氣屬金不屬土,足陽明從太陰化氣屬土不屬金。
開合樞以四時劃分,與四象對應。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此為四象。陽明與厥陰分別對應夏至與冬至兩個極點:從冬至到夏至,是太陽展開的過程,厥陰為起點;從夏至到冬至,是太陰展開的過程,陽明為起點。少陰與少陽藏於太陽與太陰之中,為陰昇陽降的推動力。
至於六氣的順序又有主客之別,與開合樞又不是一個系統了。不同的系統說的是不同的事,不可強扭到一起。
問:請教三七老師:少陰與少陽藏於太陽與太陰之中,為陰昇陽降的推動力。說明少陰為陽中陰,少陽為陰中陽。曾經記得老師講過,少陽為相火,是先天腎氣;少陰為君火,是心血。
我的疑惑是:腎氣為先天真陽,但心血卻屬後天。這樣一來,一為先天,一為後天,少陰少陽又不是一個層面了。少陰少陽可否這樣理解:少陰少陽都指先天腎氣,少陽指先天腎氣釋放化腎精為氣推動血液上升外達。當氣血充足於上時(夏至),先天腎氣又開始收藏,此過程為少陰。即先天腎氣釋放為少陽,收藏為少陰。盼先生解惑!
答:天地氣交,陰陽易位,遂有三陰三陽乾坤六子。八卦相錯,轉入後天,以坎離立極,水火併舉,先天陰陽乃落入坎離之中。先天之陽在坎中,先天之陰在離內。怎麼會跑到坎外呢?以五臟而論,先後天之別通常指的是腎和脾。父精母血,氤氳成胎。精歸腎,血歸心,雖有一二之別,實無先後之異,皆當為先天之本。若雲男子以腎為先天,女子以心為先天,以別陰陽,則近理。若籠統以腎為先天,心為後天,則在理事上似乏依據,不易說通。
第三部分:三七生---陰陽開合樞
陰陽開合樞
太陽居左,太陰居右。太陽之開外升,陽明合之;太陰之開內降,厥陰合之。太陽承厥陰之合而升,太陰承陽明之合而降。陰陽相合,祖氣互根也。若陰全從左升,陽全從右降,則陰陽打成兩截,不成合抱之形,反有欲脫之勢矣。升降之軸,樞機所在:少陰君火以明於上,陰從外生也,主降斂;少陽相火以位於下,陽從內生也,主升散。若無火力推動,萬物即成靜止,無限生機不顯,生克制化全息矣。(圖見封底)
開合樞略說
開合樞為陰陽二氣三陰三陽轉化之門戶,如出入之從門。陽在外主入,陰在內主出:陽注於陰,陰滿之外。在外則向內為(陽)合為(陰)開(陽明太陰,先合後開),在內則向外為(陰)合為(陽)開(厥陰太陽,先合後開)。樞為轉動之軸(少陰主降,少陽主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樞機不轉,則開合不利,升降不調,否塞不通。
開合樞標本中天地人器宇生化論
開合如門之開關,樞為門軸之轉動。太陽為開,陰出陽也;陽明為合,陽入陰也;少陰君火為之樞轉。太陰為開,陽入陰也;厥陰為合,陰出陽也;少陽相火為之樞轉。太陽之開接厥陰之合,太陰之開接陽明之合,開合樞不過陰陽轉化出入之機關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在外向內入者為陽,在內向外出者為陰。陰中有陽(少陽相火),陽中有陰(少陰君火),此為樞機所在,玄牝是也。
標本如樹之本末,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標本相應,陰陽互見,中氣也。言天者求之本,六氣也。言地者求之位,六標也。言人者求之氣交,中氣也。
經云:「上下有位,左右有紀。故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太陰之右,少陽治之。此所謂氣之標,蓋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謂也。」此言地者求之位也。
又云:「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本標不同,氣應異也。」此言天者求之本也。
又云:「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此人與天地相應,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隨天地升降而生長化收藏也。
又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遠。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天地,大器也,萬物之逆旅;人,小器也,百代之過客。日月升降,光陰動轉,人生天地之間,不過生化之聚散耳。
不生不化,靜之期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不與萬法侶,坐閱四時成。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寂照不二,萬法一如。離一切諸相,無相無不相,靈明洞徹之常寂光真境也。萬物眾生之本源也,不可道之常道,不可名之常名也。
第四部分:萬病至間論摘錄:
六經辨證臟腑辨證和五行辨證都是根據元氣所表現出來的癥狀及證型來辨證,辨的是癥狀證型,叫做辨證論治。
對於患者而言,我都是用固定的處方,大約就是三個處方,再根據季節和劑量大小分化為幾個處方。一個攻邪為主的處方:小柴胡加姜附湯;一個補能量為主兼調升降的處方:加味生脈理中湯;一個補陰【升降轉化的物質基礎】的處方:生脈熟地枸杞飲。其它的加味肉桂理中湯、加味理中湯都是在這個原則框架下的變化。還有丸劑粉劑散劑的補充,這些只是為了方便服用,作用原理一致。所以之前有人說我「一個處方就要治療所有疾病」,荒謬得可笑了。
三陽病講升降,三陰病講能量。
太陽為不升(又叫「不開」),陽明為不降(又叫「不合」),少陽為不升不降(又叫「不樞」——不樞轉的意思)。三陰病都是能量不足,區別在於病位:太陰在中焦脾胃(主消化吸收),少陰在下焦腎(主二便排毒),厥陰通行全身(主全身驅邪,收復失地,推陳出新,故名「將軍之官」)。
少陽是太陽陽明升降的樞紐,如門開合轉動的軸。少陽不樞,則升降都有問題。所以,少陽之證,有病不升,有病不降。處小柴胡則不升可升,不降可降,故曰:調和。熱則升,涼則降,欲調和,必寒熱之葯並處。故,少陽篇皆寒熱並處之方為特點。
臨證所見,純陽明病少見,純太陽病易辯,大多數所謂「亞健康」人群,40歲以下,多見少陽不樞的升降病(手足心熱,臉紅,眠不安,多夢——相火不位證),尤以青壯年多見,熬夜是為病根!40歲以上方多見純陰證。故,小柴胡化裁(相火不位證同時多伴見太陰虛寒證——舌體胖大水滑。究其故,熬夜上火,則消炎,降火,喝涼茶,重傷脾陽,而成外熱里寒之證,故吾臨證小柴胡必加乾薑),可療此年齡階段大多數病症!
所以,升降之方,至簡為一方。經文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太陰病主方:理中湯,眼藥在乾薑;少陰病主方:四逆湯,眼藥在附子;厥陰病主方:當歸四逆湯,眼藥在當歸。乾薑附子,純陽無陰,故知太陰少陰以行陽為主,當歸陰陽具盛,正合厥陰肝之特點:體陰用陽。其體:主藏血,血庫,陰盛;其用:將軍,行至陽至剛之氣。將軍打仗,必有兵馬糧草(有形為陰),還需謀略氣魄(無形為陽),或曰,能量消耗必須有物質基礎。故知,厥陰肝之用藥,亦必陰陽並用,寒熱並調——此與少陽(膽)之特點乃相輔相成,即所謂:肝膽相照!
論少陰樞
太陰製造能量輸送到少陰儲存,厥陰從少陰汲取能量以發揮功用。少陰就是一個能量的倉庫,能量的中轉站——這就是少陰「樞」的意思。在臨床意義上,少陰樞就體現為能量的儲存足不足,足則能樞,不樞就是不足之意。
三七先生一劑當歸四逆理中湯,包含了三陰能量方,實為精妙絕倫之處!40歲以上,起手當歸四逆理中湯當盡所適,40歲以下,小柴胡姜附湯,可獨擋天下!
病升降,又病能量不足,即可以升降方配以能量方(如小柴胡配姜附),待方向調,轉以能量方啟生化之源,病可愈。
此方在氣的升降範圍而論,然氣的升降必須在有形物質基礎【陰血】的基礎上,故,此方應用前提是陰不虛,或者說,針對陽虛而言。
或謂陽明病難道也可以此方論治?真正的陽氣太過之陽明證臨床實際很少見到,千難見一。所見上火大多是太陰不開陽明不降之相火不位,少數的是陰虛相對的陽氣太過之上火,當以養陰為主佐以寒涼降陽。也輪不到白虎湯上陣。以陽常不足的原則,當以藏陽護陽為原則,用藥寧可酸甘不用苦寒,故,當用陽明方的機會更少。
具體用方用藥拓展詳見:《萬病至簡論——理法方論篇》
謂小柴胡加姜附湯以偏概全之論,可休矣。
病了——身體偏寒或者偏熱【偏寒則功能不足偏熱則功能過盛】
藥性——偏寒或者偏熱
治病——用藥的偏性糾正身體的偏性
原則——熱者寒之寒者熱之
方針——上熱下寒則治以:上寒下熱之處方
外熱里寒則治以:外寒里熱之處方
萬事萬法寒熱而已悟得此法治病養身之法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皆可信手拈來!
萬病至簡,如此而已。
脈診至簡論
脈診最簡單只需要分辨
1、有力無力——辨陽氣足不足
2、脈體大小——辨陰血足不足
3、脈位浮沉——辨陽氣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夠辨證了
脈浮:為陽氣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陽氣不足(無力),或者夏天陽氣行表;
脈沉:為陽氣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陽氣不足(無力),或者冬天陽氣行里。
脈浮而陽氣不足(無力)者,氣不收斂,發散在外;
脈沉而陽氣不足(無力)者,氣不外散,能歸本位。
辨證要點,其實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簡述六經病:
太陽病——陽氣上升發散不了的病;
陽明病——陽氣下降收斂不了的病;
少陽病——陽氣升降不協調的病;
太陰病——能量吸收不了的病;
少陰病——能量儲存不了的病;
厥陰病——能量發揮不了的病。
導致疾病的原理有兩方面:1有形物質基礎2無形功能【氣】的運轉
有形物質基礎有兩個方面:1導致疾病的垃圾2清洗垃圾的水【津液血液】
無形功能【氣】的運轉也是兩個:1升2降
一、物質基礎
1、導致疾病的垃圾主要來自於飲食。肉味厚重屬陰,多食肉體內垃圾就多。凡有形之病【腫瘤、痘痘、痤瘡、痔瘡,增生、結石】越吃肉病越重。有時候不是醫生不高明處方不好,而是患者吃肉太多。所以,這類病,應該少吃最好不吃肉。疾病好的快慢取決於患者自己。
在病理上,成形的垃圾形態有兩種:痰濕,淤血。陽化氣的原理,濃度較低的垃圾加熱了直接就可以化解掉,但是鬱結久了堅硬的痰淤就要用專門化解的藥物來清理了。這些藥物相當於強力清潔劑,效力越強的腐蝕力就越強【對身體傷害性同時也加大】。針對痰核,較柔和的是陳皮,接著是半夏,再接著就是膽南星。針對淤血,最柔和的是紅花、當歸、田七、川芎、元胡。紅花最輕,效力也是最緩和,但是速度快,用於清理懸浮狀態的淤血效果是最好的,比如新傷內出血,立即大量紅花嚼服,溫黃酒送服,可以迅速止血,延緩穩定病情,活血化瘀同時還能生新。其它的都是塊狀莖,和它們沉重的質感一樣,功效也是緩和的,適用於陰血不足,淤滯較重較粘稠的情況,就像厚重的油污,清洗速度快是沒用的。所以化瘀血的葯多質重。相對來說,歸身補血不攻,只有歸尾可以活血,破血都說不上,所以當歸化瘀功效最低;田七最沉重,氣感柔和沉斂綿長,攻補兼施,適合較長期服用,相對於當歸作用於血,田七偏作用於筋骨,所以有個習俗就是在孩子二七二八的時候每個月服用一兩次田七,孩子就長得好;川芎氣感最強走串最快氣勢渾厚,可以作為化瘀血基礎葯,元胡的氣感是尖銳的,滲透性最好,適合巷戰;化瘀血最厲害的是三菱、莪術,也都是塊狀莖。兩者通常搭配使用,他們就像坦克一樣,無堅不摧,用於攻堅戰,破碉堡,最難化開的由它倆上,但是破壞性也最大,不可久用。
越頑固的淤塊【久病之人的體質】,越快不了,只能慢工出細活,藥效需要的是粘合附著慢慢滲透。所以,化瘀血痰濁時,我通常會選用酸味葯。說實話,對於理論上說的咸能軟堅散結,我是體會不大,酸味的軟堅散結,我倒是感受最明顯。用山楂泡水,再多污垢的茶壺杯子,立即就清清亮亮。最硬的牙齒,吃了酸梅後立馬打軟。所以,但凡有淤滯,我慣用烏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陳皮、白芍這幾味酸葯。效果相當好。特別是在排除宿便這塊應驗最多最顯效。至於化瘀,最好用丸劑,緩慢釋放、附著、滲透、分解。
2、清洗垃圾的水就是體內的津液血液。垃圾相當於污物,血液津液相當於水。水越多,清洗就越容易。水越少,清洗就越難。津液血液不足的人,中醫叫「陰虛」。這種人很難治,因為無論你怎麼用功,都必須在有足夠運輸載體的基礎上才可以實現。再好的洗衣粉洗衣液,都必須有水才可以發揮功效。陰虛的人垃圾再多癥狀再難受,有時候沒辦法優先解決,因為你沒有水,先要給你補水,其它治療才可以跟進。所以,這類人的疾病好的快慢,已經被陰虛的體質限制死了,只能慢慢來,有水了再說。要致富,先修路。要治病,也要先修路——水路。
補津液的葯都是富含汁液的,比如党參、麥冬、天冬、沙參、玉竹、枸杞、熟地、紅棗。補水加上鎖水,效果就會更好,鎖水的是酸味葯,比如五味子、山茱萸、烏梅。嚴格區分,同樣補津液,他們還有各自不同的歸屬特點,比如補肝補肺還是補腎,但人是一體的,補哪裡不是最終都會匯合?區分意義不大。津液不足都可以用這些葯搭配。
補血的葯,當歸首當其衝。通常把熟地也算入補血藥。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些東西本來都不補血,他們只是提供補血所需的養料,原料而已,製造血的才是補血,睡覺才是造血補血的根本。最補血的是早睡覺!即使不吃當歸,普通飲食不照樣製造了生長需要的血液嗎?服用當歸不早睡覺,照樣補不了血;不服當歸,早睡覺,血液依然生成。何輕何重,應該是很明確了。所以,再講究哪味葯補血不補血,誰效果更好,意義就不是太大了。
上藥三品:「精」「氣」「神」——都是人體自己本就具備的功能。讓它們正常發揮功能,就是最補的葯,最好的葯。
二、無形功能的運轉——也就是氣的運轉
人體氣的運轉有以下規律:熱升涼降。左升右降,前升後降。剛好就形成一個圓圈,這種氣的運動就叫圓運動。功能不正常就是氣升降的功能不正常。左路叫不升,右路叫不降。有沒有升太過呢?有,體現為不降。有沒有降太過呢?有,體現為升不及。所以,本質的只有「不升」和「不降」兩種。氣的升降和功能之間如何關聯呢?氣就是熱能,氣走到哪裡,能量就走到哪裡,那裡的功能就發動起來。
1、升升的功能位置上,體現在身體左邊、前面的功能正常發揮。性質上,升為陽氣發散,熱、用陽。有病了,多體現為陽氣發散不利、功能不足的癥狀:左邊手腳無力【氣不足】、惡寒畏寒【氣不足不升】精神萎靡【氣不足】、手足冰冷【氣不足】、食欲不振【氣不足】尿多、記憶力下降【氣不足】大便溏泄【陽氣不蒸化上升】、皮膚癢【氣不透】、胸悶【氣不透】等等。
2、降降的功能位置上,體現在身體右邊、後面的功能正常發揮。性質上,降為陽氣收斂,涼、藏陽。有病了,多體現為陽氣收斂不及、功能太過的癥狀:右邊手腳僵硬、前胸乳腺疾病,發熱、大汗、便秘、失眠、多夢、焦慮、煩躁、口苦、咽干、目眩、渴飲等等。
3、治病就是讓不升的升,不降的降,圓圈畫好了,病就好了。治病也就很簡單了:畫個圈而已。用一元堂常用的術語叫做:調升降。
推薦閱讀:
※六壬針見血 理論篇 1
※紫微斗數算命理論大全第一章斗數實例探討
※走近鄧小平及其理論
※理論帖| 邏輯與人際關係
※【轉載】君臣理論 一石激起千層浪
TAG: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