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真題研究:全國卷命題語言分析——「讖緯之學」
一、「讖緯之學」的概念分析
所謂的「讖緯」,其實是「讖」與「緯」的合稱。「讖」是秦漢間的巫師、方士編造的預言吉凶的隱語、預言作為上天的啟示,向人們昭示未來的吉凶禍福、治亂興衰。如「亡秦者胡也」即為秦代的一句讖言。「緯」即緯書,是漢代儒生假託古代聖人製造的依附於「經」的各種著作。東漢時流傳的「七緯」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和《春秋緯》,皆以迷信方術、預言附會儒家經典。讖大概起源於先秦時期,《左傳》中就有一些讖語的記載。緯則較為晚出,通常認為出現在西漢。後來讖、緯逐漸合流。
歷史上有些比較著名的讖緯。
比如秦朝時,「亡秦者胡」,秦始皇誤以為說的是匈奴,於是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後來歷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胡亥。
唐代時,有人預言「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以為是李君羨,找個借口把他殺了,結果歷史表明預言說的是武則天。
南北朝後期,曾流傳過一條神秘的預言,預言將有一位「黑衣人」降臨成為天子以終結亂世。初期預言是「亡高者黑衣」,結果穿黑衣的北周滅了高家的北齊,後來預言變為「黑衣臨天位」,穿黑衣的佛教盛行,連皇帝都出家為僧了。
梁晨在《兩漢讖緯之學的源流與興盛》一文中指出:「作為中國神秘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截緯思想的內容十分龐雜,幾乎包括了中國古代的,諸如天人關係、陰陽五行、天人感應、天象星變,天文曆法等方面的所有的神秘思想。
(一)上古天人關係思想
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溯源於商代的占卜。《禮記·表記》中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萬物的主宰,萬事求卜,凡遇征戰、田獵、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於神,以測吉凶禍福。在殷人的觀念里,天人關係實際上是一種「神』「人」之間的永恆關係。
西周建立之後,中國古代的天人關係理論發生了新的變化。在周代人的眼裡,「天」己經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屬性,「天」也是有意志的,並且「天」的意志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天命」便是「天」依據一定的標準,安排自然及社會的命運。因此,「人」服從「天」便可以得到賞賜,違背「天」的意志便會受到「天」的懲罰。
如果說西周時代「天」還具有絕對的權威性,那麼到了春秋時期「天」己經由「神」的地位降到了現實。這與當時的歷史環境是緊密相關的。春秋時期,社會處於新舊交替的急劇動蕩之中。周天子早己名存實亡,諸侯爭霸、大夫擅權局面紛迭而出。人事不再由神意天命決定,而是要歸根於自身的努力。「人」的意義更加重要,「神」則己經成為一種象徵,而不再是絕對的權威。
(二)陰陽五行學說
春秋時期的史伯將陰陽之說吸收到了五行說之中,並由此發展成為「五行相勝說」。「相勝」即相互排斥,如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相生」即相互促進的意思,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五行的「相生相勝說」,顯然是一種帶有自發辯證因素的樸素的唯物論思想。
真正將陰陽與五行結合在一起並加以神秘化的,是戰國末期的陰陽家,其代表人物為齊國人鄒衍。鄒衍始創「五德終始說」,把五行的屬性稱為「五德」,用以說明封建王朝的更迭現象。鄒衍的學說仍然是以天為萬物的主宰,而天又以「陰陽消息」作為王朝更迭的動力,即陰陽二氣相互長消,並成為五德依次轉移的動力。
(三)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體系
董仲舒的新儒學中,核心便是對古代天人關係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揮,從而構建了完整的天人感應思想體系。什麼是天人感應學說呢?簡單說來,由三個觀點構成:
首先,肯定天是宇宙的主宰,天是宇宙間的最高神。天也是萬物的創造者,它決定著天下萬物的生存發展與命運,由此可以得出天主宰宇宙的結論。於是「天命」成為董仲舒神化儒學的理論基礎。
為了適應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董仲舒提出了「君權神授」的理論。「人受命於天」,「命者天之令也」,即天子是代表天在人世間執行「天意」的工具,是最高的統治者,天下萬物都在天的統治之下。因此,包括統治者在內的所有的天下百姓都要順從天意,服從天子的統治。
董仲舒的「天人一類」思想主張人與天是同一類的,並且是合一的。關於天人一類的具體表現,董仲舒又說:「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氣也,故生;秋,怒氣也,故殺;夏,樂氣也,故養;冬,哀氣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
根據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天是有意志的,天下萬物處於天的意志之下,君主是天的代表者,代表宇宙最高的主宰者來管理或者是統治天下萬物,而天的意志則通過「天瑞」或者「天遣」來表達。當君主的行為出現一些異常,或者是違背了天的本意,天就會以一些異常的天象來表達懲戒。如果是統治比較得當,則天也會顯示一些祥瑞表示嘉獎,這就進一步形成了災異譴告說。
二、高考命題分析
1.(2015·海南單科·4)謠讖是帶有一定目的性、被當做預言來傳唱的歌謠。後周時,有人製造「點檢作天子」的謠讖,周世宗為絕後患,撤掉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以趙匡胤代之。後來趙匡胤推翻後周,建立宋朝。這說明謠讖()
A.可以預示歷史的走向
B.可以改變歷史的走向
C.與歷史現象吻合屬於必然
D.與歷史現象吻合屬於偶然
2.(2014·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4)中國古代,「天」被尊為最高神。秦漢以後,以「天子」自居的皇帝舉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這反映了秦漢以後()
A.君主專制緣於宗教權威
B.政治統治藉助於人倫秩序
C.皇權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度
3.(2013·海南高考·1)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內容。這反映了當時()
A.農業生產已是重要的經濟活動
B.農業的收成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C.巫師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組織者
D.自然環境惡化影響農業生產
4.(2010·全國卷高考·12)中國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剋解釋朝代更替,稱作「五德」。每個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應的次序。曹魏被定為「土德」,通過「禪讓」代魏的西晉應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5.(2012·海南高考·1)《禮記·月令》載,每年正月周天子親率臣下耕作,稱為「藉田」;三月王后親率嬪妃舉行採桑養蠶儀式,稱為「親蠶」。後來,歷代 皇帝、皇后不斷舉行這樣的儀式。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後代被嚴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變遷異常緩慢
C.重農抑商從周代始一直推行
D.農桑是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
6.(2012·海南高考·6)宋代理學家周敦頤認為,「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周敦頤在此所闡釋的是()
A.「仁」與萬物生成的關係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陰陽互相依存的關係
D.道家順應自然的思想
7.(2017·廣東惠州二調·24)中國古代的五德終始說,包括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勝(相剋)與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兩個系統。作為一種解釋王朝更替和歷史變易的學說,它用以彌補政權更替中自然證據的不足。根據下圖,推斷秦、漢兩朝的德性應是()
A.火德、土德 B.金德、火德
C.水德、土德 D.土德、木德
8.(2018·廣東廣州高三年級調研測試·25)在考古發現的漢代官吏墓葬中,陪葬品除《秦律》等大量律令外,還經常伴有一些用來預言凶吉、卜定疑難的簡冊,如《日書》等。這反映了當時()
A.沿用了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
B.治國思想發生根本改變
C.儒學融合了法家、陰陽家思想
D.社會生活受神秘主義影響
【答案解析】
1.【考點】史學理論——歷史認識論(對謠讖的認識)
【解析】謠讖本身就是帶有一定目的性、被當做預言來傳唱的歌謠,說明其從根本上講是唯心的,並不科學,因此並不能預示歷史發展的走向,故A項錯誤;歷史的發展是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的,謠讖並不能改變歷史的走向,故B項錯誤;謠讖與歷史上某些現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現象,並不是必然的,故C項錯誤;與歷史現象吻合屬於偶然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故D項正確。
【答案】D
2.【考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君主專制強化;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君權神授」
【解析】君主專制源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當時的中國並不存在宗教權威,故A項錯誤;統治者舉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於神化皇權,鞏固統治,從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統治者藉助了人倫秩序來鞏固其統治,故B項正確;祖先崇拜在秦漢以前就已出現,故C項錯誤;題干主旨在於通過祭天活動來鞏固政治統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強化,故D項錯誤。
【答案】B
3.【考點】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析】結合時代背景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的社會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與農業生產有關,故選A。
【答案】A
4.【解析】注意五行的順序:金木水火土。按照五行的順序,「土」之後又開始新的循環,為「金」,故按此推理,西晉應為「金德」。。
【答案】A
5.【考點】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解析】從題干反映統治者「藉田」、「新蠶」的現象,以及歷代皇帝、皇后不斷舉這樣的儀式的歷史現象,說明統治者重視農桑生產,這正因古代中國是農業文明,農桑是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D項正確;本題易因表面認識而誤選A項,主要是無法正確解讀「歷代皇帝、皇后不斷舉行這樣的儀式」信息;B項無從體現;C項說法錯誤,重農抑商是從秦國的商鞅變法始。
【答案】D
6.【考點】宋明理學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首先排除BD項;題干認為「陽生萬物」,而何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闡釋的是仁與萬物生成的關係,A項正確;如果對「陽生萬物、陰成萬物」不能正確解讀,及把握內在關係:生,仁也。易錯選C項。
【答案】A
7.【考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五德學說
【解析】根據五德運行「推翻為相剋,禪讓為相生」的原則,漢高祖劉邦是推翻的秦朝而建立漢朝,故在德性方面與秦朝該是「相剋」的關係,土德克制的是水德而非火德,故A項錯誤;火德雖然克制金德,但根據秦朝是水德的史實和常識,故B項錯誤;秦為水德,土德克制水德,故C項正確;木德雖然克制的是土德,但亦與秦朝是水德德史實不符,故D項錯誤。
【答案】C
8.【考點】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解析】材料中強調的是漢代預言凶吉、卜定疑難的書籍,而非政治制度,故A項錯誤;據材料可知,漢代官吏的陪葬品有《秦律》,說明漢朝沿用秦的法律,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預言凶吉、卜定疑難的書籍,並未提及漢代儒學,故C項錯誤;《日書》是古人從事婚嫁、生子、喪葬、農作、出行等各項活動時選擇時日吉凶宜忌的參考書目,結合材料中「預言凶吉、卜定疑難」,可知漢代社會受神秘主義影響,故D項正確。
【答案】D
推薦閱讀:
※梁振英: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香港普選問題的決定
※七律 全國詩友祝賀忘憂草詩詞聯賦選集出版賀詩選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傳達學習貫徹李克強重要講話精神 部署第二...
※全國人大回應「已經二次宣誓的議員會否被剝奪公職」
※不用去婺源了,南京就有全國最美的油菜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