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之城 (Xumi City) - 攝影圖取 - 世界攝影歷史(1) - 馬來西亞中文論壇
06-12
世界攝影歷史(一)攝影技術的發現第一節攝影的由來與光的學說 攝影又稱照相,俗稱拍照。日本則是引用中國古代繪畫的術語稱寫真。英文Photography,是由希臘文Phos與Grapho的結合字。Phos 是光,Grapho是描繪,合字是利用光來描繪的意思。就是任何景物由以有光的反射,而聰明的人類想到利用針孔或透鏡來攝取其反映過來的影像,再由感光材料作成,可以永久保存的影像記錄,我們通稱為攝影。 攝影在世界上興起,不過是二、三百年來的歷史,而攝影真正融入我們生活中,蔚為風尚,漸入佳境,成為藝術,也不過是近百年來的韻事。但是研究起來,對於攝影有關光學的問題,可以追溯甚遠且廣。我們先說「光」的現象。 光,是人類生存活動,生活環境中的一個要素,因為人的視覺信息要靠它來傳遞。 依光的波動學說:光是一種波動。發光體發光時,就產生光波。光是以直線向上下、四周圍作波動射出,光波的波長有長有短,進入我們眼裡,能以視覺得出不同的顏色。 光依光的電磁波學說:光跟電磁的輻射一樣,不僅速度相同,也能反射,折射,偏極化。光是電磁波中,僅能引起我們眼睛有視覺的部分。電磁波的波長範圍很寬。論波長,最長的是交流電,最短如宇宙射線。那麼我們人類眼中可以看到的僅是電磁波中非常窄小的一部分。大約在390毫微米的紫外線與700毫微米的紅外線之間,才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我們看不見,但是在攝影中可以察覺得到,尤其會影響沖洗、底片、相片的顏色效應。 以光的微粒學說:光是從光源射出來的微粒子所構成。此種微粒子,以每秒三十萬公里的大速度,自發光體向上下、四方發射。進入人的眼睛,即讓人有生光之感。此種微粒子是物理學上所謂宇宙基本粒子中之一種,不帶電,有穩定性。 愛因斯坦(Einstein Albert 1879-1955)發表『光的產生和轉變的探討』論文中,就證實有它的存在。他說:光是由一個個的微粒量子組成的,這光微粒量子有波的性狀,還有微粒子的特性。 光是一種運動不停的能量。光的直射到景物再反射到我們眼裡,讓我們感覺到有景物的影像。這光的學識研究與發現,從古來中外皆有。最早的記錄,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墨翟(478-392BC)之著作『墨經』中。其論述:光有直線照射的作用。光照射物體會產生影子。光具有反射的性能。論述針孔成像的道理。發光體的遠近,決定光的強弱。放大倍數概念。分別敘述了平面、凸面、凹面鏡的,物體和影像的關係。光的折射現象等等。可見中國的古代,已對光有了相當的研究與認識。 西方世界到公元前350年,首位「科學大師」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在著作中才提到光學法則。他說到一個現象:每逢有日蝕,從篩孔或樹葉空隙中,投射到地面的光,是呈月彎形狀,尤其是孔越小,光的影像,越明晰清楚。從此,西方人們亦知,光線通過了小孔,會形成影像的光學道理。 我國韓非(280-233 BC)著作書中也有說及:築牆,鑿牖,日出加畫筴,髹上而觀,望見龍、蛇、車、馬、萬物之狀備具。髹是漆器,利用反光,加上畫筴才有更清楚影子。而這畫筴有如一個透孔,如此針孔影像技藝,我國很早就有了。 公元前208年,古希臘物理、數學及大發明家阿基米得(Archimedes 287-212 BC)為國禦敵,曾發明著名的「火鏡」。他利用許多放大透鏡連在一塊,使太陽光集中焦點,投照在敵船上,引火抗敵。 公元前139年,西漢淮南王劉安(179-122 BC)編著『淮南萬畢術』,提到用冰製作『透鏡』,說: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 更甚的在『西京日記』此書中,說到漢武帝(140-87BC)時代,有人用白色琉璃,使日光穿過再折射到暗室,如此引光入室,明亮異常。這時起,光學已由學理研究,融入應用在,人們生活中。 北宋大科學家沈括(1031-1095)著作『夢溪筆談』裡,有針孔成像論說,凹面鏡的分析。他發現『墨經』中,針孔成像可與凹面鏡作結合,且說明成像是由光束造成。光線成束,從凹面鏡反射出後聚成焦點,此點因陽光熱能被會聚後,產生高溫就能起火。 在公元1100年,阿拉伯學者阿爾哈森(Al Husen)就利用一暗箱,箱壁上開個小針孔,讓日蝕的陽光透過小針孔,倒映在箱壁上,觀察日蝕情況與過程。 稍後,中國元朝科學家趙友欽,設計一室,作光學實驗。他結論:針孔太大,不能成像。針孔適當的小,就會形成影像,而且會與光源形狀相同,但方向相反。照明度與距離成反比。其實驗過程與實際情況,他寫篇論文題名為『小罅光景』。罅,就是孔隙。 中國元末明初,陶宗儀著作『輟耕錄』說:平江虎丘閣,版上有一竅。當日色清朗時,以掌大白紙承其影,則一寺之形勝,悉於此見之。竅,就是小孔。又提到松江城有塔,東有夏監遠家之小室卻有一塔影。長五寸許,倒懸於西壁之上。 針孔影像,已在中外科學家熱烈論述開。第二節暗箱的發明與演進公元1116年北宋藥學家寇宗奭所著『本草衍義』提到:菩薩石映日射之,有五色光。這是日光經過稜形的石英晶體,所折射散出的各種色光。這就是攝影學理上的色散現象。他發現色散的現象,卻足足比英國舉世著名科學家牛頓的發現早550年。 再說,拉丁語系國家的人們,為了避暑把屋子蓋得很遮陽很陰暗。這「房屋」拉丁語為(Camera)。而暗箱(Camera Obscure)是晦暗的房室之意,也是照相機(攝影機)的?雛形。此為十五世紀末期,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人達文西(Leonardo Da Vici 1452-1519),科學著作中就記述這暗箱,介紹人們可以用來寫生,描繪使用的工具。 接著公元1553年,義大利人玻爾塔(Giovanni Porta 1538-1615)發表了「自然魔術」(Magia Naturalis),一書中更詳盡介紹Camera Obscura。首先推薦人們,暗箱的確可以當作繪畫工具使用。他的著作說;使用這工具,只要用鉛筆將影像反射在畫紙的,描繪出輪廓,再著色即可完成一幅,很有真實感的畫像,再高明的畫家也不能相比。此書當時一版再版,且譯傳世界各國。所以,玻爾塔有一段很長時間,被全世界公認是暗箱的發明人。 暗箱,是一個密不透光的箱子或一座沒光的暗室。在箱壁鑿個小孔,讓箱外物景光影穿過此孔,在箱內壁上構成倒影。畫家坐在箱內,鋪張紙在倒影處,即可描成圖像。 暗箱,經人們智慧,小孔配上玻璃鏡頭,改進映像的細質性。暗箱本身也改進為體積小,輕便好攜帶,成小匣子,廣為畫家普遍作為,繪畫輔助的好工具。曾有人把雙凸透鏡鑲置在暗箱孔上,可得較好的明確的影像。義大利物理學家卡爾達諾(Cardano 1501--1576)在1550年所著「根本問題」裡就極力推崇此裝置的作用。 更進而在公元1568年,義大利貴族丹尼爾─巴爾巴羅(Daniel Barbaro)出版「遠近實際方法」。書中說出;在暗箱小孔拴上一條繩子,用來將小圓孔隨意放大或縮小,可以調節獲得極清晰的影像。甚至,改革以前無透鏡的暗箱,裝上凸透鏡,成為有史來,有透鏡攝影暗箱的發明者。 再者,義大利數學兼天文學家丹提(Danti 1536--1586)在公元1573所著「歐幾里德遠近法」中,發表使用凹面鏡片,可以把倒像弄反成正像,這使得攝影方法又更大改善。 接著,卡皮爾(Kepler)在公元1611年著Diaptria 書中,首創使用凹透鏡與凸透鏡的複合透光,更為暗箱內的影像呈現,前所未有的攝影明析度。世人推崇他為照像光學的始祖。公元1609年,義大利物理、天文學家伽俐略(Galileo 1564-1642)利用凹透鏡作目鏡,用凸鏡作物鏡,發明望遠鏡。尚且觀察天體,發現月球表面不平。銀河是由大量的如太陽的恆星,集組而成。木星有四個衛星。土星外圍有光環。太陽有黑子。 公元1666年,英國大科學家牛頓(Sir Isaac Newton 1642-1727)發現;光的折射,會有光的色散現象的理論,以及論著中,敘述色之特性。他發現任何物體的顏色都不是自己產生的,而是光的照射,再反射出來各各不同顏色光。他用三稜鏡將日光折射分解出紅、橙、黃、綠、藍、靛藍、紫七色。他創立了近代物理光學的新學說,也從此,大大影響了,攝影光學的發展。 到了18世紀,使用暗箱普遍被使用。漸有便於描繪肖像,靜物,和室內繪畫小型暗箱,以及戶外風景可手提的,輕巧小的暗箱,經能工巧匠,精品製造。 攝影技術,被人們發現且應用在描繪上,讓有心人士已意想到;影像應該不必費時,又勞動手來描繪,而能利用較好方式,即可將影像保存下來的方法。於是,就有感光存影的辦法被發明。攝影的機具如照相機,攝影材料如感光底片,顯影劑,甚至於,影像由黑白進而為彩色,等等因應而出。 攝影器材的發明第一節感光材料的發明 公元1725年德國,紐倫堡阿道夫大學的醫學教授,亨利其舒爾茲(Heinrich Schulze 1687-1744)發現;裝有硝酸銀溶液,曝光幾分鐘會變黑,沒曝光仍能是原來的淺白色。他發現,不是由於熱和空氣,而是因光的作用。經實驗,混合物中含銀越多,曝光變黑速度就越快。他在1927年發表了「硝酸銀與白堊之混合物對光的作用」之論文。堊,白色而可以用來作塗飾的土。文中述說:將硝酸銀與白堊之混合物,加水作成白色泥狀物,放入玻璃夾版,外放以黑色且有剪成的圖案、文字的紙,經露曝受光後,則玻璃版會現出圖案、文字來。如此廣為科學界重視,也是最早提出對攝影有用的光化學之第一人。德國人讚譽他是現代,攝影取像片的始祖。 公元1737年法國海勒特(M Hellot)發明了鋼筆寫字紙,浸在硝酸銀溶液後,竟然沒有了字跡。再經過曝光日晒後,卻又能現黑字。此為科學家開始研發,攝影中顯影劑的濫觴。 公元1802年英國湯姆斯─維吉伍德(Thomas Wedgwood),進一步將影像投影在硝酸銀紙上,作影像存有,可長期保持。他最大貢獻是完成了與現在照相機一樣的最原始照像機,當時所謂『晦影照像機』。這照像機是一個匣盒狀,針孔是裝有透鏡,相對的內部有可以感光的硝酸銀紙。這可以感光的硝酸銀紙,是他以白紙浸濕在硝酸銀溶液中,再於黑暗處所涼乾它。此紙若在日光下露曝,只要二、三分鐘就變為黑色。若以間接光,通過進入,他作出的像機內,得感光須數小時之久,才會變黑顯影像。但在紅光下便不感光變黑。 不久他的學生亨弗利戴維爵士(Sir Hunmphrey Davy),以氯化銀取代硝酸銀來定影處理,竟而成功了人類史上第一張較能存久的相片。 湯姆思維吉伍德和亨弗利戴維被英國皇家科學院譽為「暗箱」與感光材料結合的先驅者。 公元1800年英國科學家威廉赫謝爾(Willian Herschel)發現紅外光線。它在我們可見光區(光的七種顏色;紅、橙、黃、綠、藍、靛藍、紫),紅端的部分。我們肉眼看不到它的光,但是會感覺到它給我們的溫熱,此光會影響攝影的影像、感光底片、彩色相片等色澤。 公元1801年科學家理特恩(J W Ritten)發現紫外線。它在我們可見光區(光的七種顏色)的紫端部分。此光人眼也見不到,但它照射到某些表面時,可使之發螢光,有種醒目亮麗的感覺。它和紅外光線一樣,會影響攝影技術上效用,尤其在照明上,會產生特殊效果,以及激發螢光材料的色彩等。 公元1812年英國科學家烏拉斯頓(Wollaston W Hyde 1766-1828);利用多片凹凸透鏡,製出有史來,最好的攝影鏡頭。開始奠下,研發未來有更好、更精準,攝影鏡頭的基礎。 公元1819年赫謝爾(John Herschel 1729-1871)發明了攝影的定影法。他發現硫代硫酸鈉、俗稱大蘇打,可使已感光的氯化銀固定下來。從而可以長時間保存影像。其定影方法,一直被人們延續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可見他的發明,影響有那麼大,且如此久遠。第二節達蓋爾發明銀版攝影 世界攝影歷史上,第一張可以攝影成像的圖片,在公元1826年夏天,由法國攝影術和印刷製版發明者,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 1765-1833)在實驗室中製成。 尼氏曾是法國尼斯市市長,服役軍職為將校,在法意戰爭(公元1793年)中受傷,一目失明。1816年,他用氯化銀感光紙,存影了黑白負片。繼用瀝青塗於鉛錫合金板上,經八小時後曝光,洗去未硬化,則影像明亮部分是白色,而黑色金屬板對稱下,就顯影出與原景物相同正片。直到1826年他成功了,將發明的感光底片放置在,新進的特製攝影機中,此攝影機是由巴黎光學機械師修瓦力(Chevalier)所製造的。攝影得到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的景物是法國中部尼氏住家窗口外屋頂。此張照片現收藏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收藏館中。他發明的這個攝影法,經再改進,就普遍為印刷製版界所採用。世界印刷製版界尊崇他是印刷製版的偉大發明家。 公元1827年9月,尼氏去英國拜訪居住在倫敦哥哥,偶識英國畫家包耳(Bauer),包耳驚喜尼氏的大發明,邀請尼氏在英國皇家學會作發明專題演講,也奏請英王喬治四世駕臨聽講,不料待人謙讓,一向謹言慎行的尼埃普斯卻臨時動議未赴,造成英國當局的反感,因而也否認了尼埃普斯有此大發明,令人惋惜。 公元1837年,德國科學家慕尼黑大學礦物學教授柯貝爾(Kobell 1803-1875)和數學教授斯坦哈爾(Steinheil 1801-1870)公告宣稱他已發明出攝影術,使用的定影劑是阿摩尼亞。不過德國的歷史文獻有記載是只是底片發明,而沒能製成像片。然而,有柯貝爾教授署名的四張底片,所攝的風景是慕尼黑的建築物,今天還珍藏在德國慕尼黑的「德意志國家博物館」裡。 世界攝影歷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日子是在公元1839年,法國人畫家達蓋爾(Louis J M Daguerre 1789--1851)發明「銀版攝影技術」正式問世。他曾於1822年在法國巴黎開一個名叫「幻象畫」繪畫景色展覽。他用各式各樣的燈光變化照射在畫面上,產生使人意料不到的美好奇妙效果,聲譽卓著。在1829年,他向巴黎透鏡商買透鏡巧遇年長的尼埃普斯,因兩人意識相同,結果合作共同研發攝影、感光相片技術。三年後尼埃普斯去世,他仍然繼續進行實驗不已。 終於在公元1839年1月9日於法國科學學會上宣佈他的傲世大發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成功的發明攝影技術,並命名為「達蓋爾照相術」。 他把一塊塗有碘化銀的銅版上曝光,然後用水銀蒸氣燻沐,生成碘化銀薄膜而為感光面。在自製的照像機內將已發明可以感光的版,讓它經由透鏡投射光影,作曝光,再用設計的汞顯影箱以汞(水銀)蒸汽顯現影像出來,又置在食鹽水(後改作大蘇打)中定影。竟就能形成永久性的影像照片。 原先尼埃普斯第一張永久性照片須曝光八小時,而達蓋爾的方法只需要20~30分鐘。尚且照片影像清晰鮮明,令人驚奇讚賞。幾經研究改進,又在同年8月18日,公布發明薰蒸氯氣銀版顯像法。此法更使曝光時間大減為數分鐘,同時採取硫代硫酸鈉定影,影像更可以久留不滅跡,連尼埃普斯的兒子給他的賀信上說:我得花一個白天才能攝得一張照片,而你卻只要四分鐘,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發現呀!。世人稱讚為達蓋爾銀版照相法。申獲專利,且得法國國會頒授「帝國勳章」,同時宣佈授獎日為攝影技術誕生日。當時,人們稱讚,達蓋爾攝影術是世界人類攝影歷史上的偉大發明。 1837年達蓋爾攝影作品『藝術家工作室』,現由法國攝影協會珍藏。1838年,達蓋爾曾是四處售賣達蓋爾攝影術發明專利權,可惜未如願。時來運轉,找到法國政府主管購買發明權人,天文學家兼國會議員阿拉哥(M Alaco),代為陳請收購他的發明專利權。達蓋爾對阿拉哥,名正言順說:如此發明專利權,若歸入私有,則永無可能會造福社會,只由國家收購,再公佈天下,以全國人物力,始能再改造,完成更好的。第二年的1839年,英國政府給了達蓋爾攝影術發明專利權的後五天,法國政府被說服,買下了達蓋爾攝影術發明權,並且公佈全國任由人使用,條件是政府發給他年俸六千法郎,給尼埃普斯的兒子四千法郎年俸。 達蓋爾銀版照相法,當時報章雜誌上轟動一時,沒多久,此攝影技術即刻風靡了全世界。幾個月內,歐洲就出現了一種前所沒有的行業,也就是新藝術形式照相館。不論巴黎、倫敦的光學商店,多人排隊買鏡頭。藥房買沖洗藥劑,商品店買照相機及感光版。 順提是,達蓋爾攝影術發明後風行全世界,達蓋爾本人也自製照相機出售,甚至於獲利不少。當年,達蓋爾本人也著書「達蓋爾攝影術」出售,大受歡迎,洛陽紙貴,一版再版,竟連版47次之多,令人歎為觀止。 話說1840年4月在美國的紐約大學屋頂上,由塔列普(W Draper)和莫斯(S Morse)兩位教授研究攝影技術,順便開設達氏銀版照相場,一小張照片收費高達美金5元,依然要攝影者,絡繹不絕。前些日,美國費城的柯尼利斯(Cornelius)此人業已設店,銀版照相館開門營業了。依在1850年有統計,就美國,紐約市有71家豪華的銀版照相館開業。照相館為了取光,大都設置在建築物頂樓,曝光雖只幾分鐘,但在烈日下,又不能動地攝影,是很難過的事。可是,人人確為能拍張自己的人像照,趨之若鶩,去大排長龍。攝影拍照,形成風氣,大家都趕時髦,美國僅1853年,有一萬多攝影師為人服務拍照,也共拍400多萬幅照片。1856年,英國倫敦大學率先開「攝影技術」課。 花開並蒂,公元1839年1月29日,英國天文學家約翰─赫雪爾爵士(Sir John Herschel)用望遠鏡攝影,使用硫代硫酸鈉,把影像固定在紙上,這感光紙是鹵族銀鹽造成。接著3月14日送論文報告給英國皇家學會稱有獨特攝影技術新發明。尤其是攝影術語,「攝影」此字Photography 是由他第一次提出的創用名詞。Photographic攝影的,形容詞也是他創用字。他第二次給英國學士院的報告,又介紹底片(Negative),相片(Positive),及其他攝影術語。年老時又創用快照(Snapshot)新名詞。可見約翰 赫雪爾爵士在人類攝影歷史上是個承先啟後的偉大創新者。 公元1839年6月,英國相機製造商,威斯特(west)登出有史來第一則出售攝影相機的廣告。刊文稱,達蓋爾照相術適用的此相機,最適合藝術人像拍照。由鏡頭的前木箱與映像的後木箱組成,附件藥劑溶器、酒精燈、化學瓶罐、用品箱等加三腳架,總重達100多磅。標價高至16英鎊,400法朗。後改善為更小型相機出售,也因而引發全面性,各製造行家朝向製造出,精緻輕巧,體小易攜帶的攝影相機處出現。 歷史上,第一次攝影展覽會,是在公元1839年10月,由德國的,萊比錫美術學會所舉辦的達蓋爾攝影展覽。當時展出的相片,都是法國與德國攝影家的作品。但是公元1840年二月,瑞典的皇家博物館,一次達蓋爾攝影公開展後,就已正式地將「攝影」,形成為藝術界經常展覽的風潮,甚而彌漫到全世界至今與未來。 公元1839年,有內托此(Nedo)人,寫作書名「製作達蓋爾照片的詳細指導」,在德國哈雷出版。此書成為世界上第一本論述攝影的書籍。第三節攝影器材走進工業化生產時代「達蓋爾照相術」在達蓋爾發表會場上,有位奧國教授愛丁斯豪森,立即發現達蓋爾所用鏡頭大約僅f/17的亮度,所聚集光線不足夠。散會後,即告知友人奧地利學者,維也納大學數學教授佩茲法爾博士(Petzval 1807–1891)。經佩氏以數理精算設計,加上製造鏡頭商福克特連德(Voigtlander 1812–1878)合作,整年後,於公元1840年製造出更好鏡頭(佩茲法爾鏡頭)的攝影機。鏡頭聚光約為f/3.6是達氏鏡頭的16倍聚光亮度,更甚是曝光時間也縮短到1/4分鐘之內。因佩氏計算設計出,有名的相對孔徑為1: 3.6的佩茲法爾鏡頭,使銀版攝影技術,從適合拍人像也因有廣角效果,又適合拍攝風景與建築物,而為科學方法的鏡頭設計,開了先例。此後約長達有六十年之久,佩茲法爾鏡頭成為攝影家們必有的鏡頭。故佩茲法爾亦被攝影界,譽為新攝影術創始者。因製造鏡頭商福克特連德,在德國設廠製造,並研發出的攝影鏡頭,品質良好,備受世人樂予使用,兼而建立起德國在照相器材工業上的名譽。 公元1841年6月10日,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塔爾博特(Fox Talbot 1800–1877)在學會,發表了「塔波紙照相術」。翌年,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獎章。方法是,塗以適當硝酸銀液的紙,浸泡碘化鉀液中,讓紙上生錪化銀。以此感度低,置久不易生變的銀板,再用硝酸銀、醋酸等,浸之於暗處令乾。此紙感光甚強,即可放置相機中曝光照像。拍照後用酸液顯影,用溴化鉀液定影,則完成世界上第一張紙質的「負片」。此負片,卻可再印洗出多張紙像片。後經改進,此法,更大受人們喜愛。 塔爾博特是英國化學、數學、物理、考古學家,尤其是攝影先知者。以發明「塔波紙照相術」而著名。如果此法早公諸於世,他就取代達蓋爾成為「攝影之父」。因他在公元1839年1月25日,就向皇家科學會,介紹了他的拍攝「負片」,再洗印出「正片」的攝影照相術。也是現代拍攝出負片,再洗印出正像片,「攝影照相之程序」的由來。 其實,他在公元1835年,就已著手研究,發表有關紙負片攝影理論。接著,他以系列式畫冊,出版「自然界素描」。此書,是歷史上,第一套本,用照片做插畫的書籍。公元1851年,他又發明了一種,拍攝快速照片的方法。塔爾博特被公稱是「攝影照相程序」的發明家。 公元1842年,有位匈牙利籍攝影師,在愛爾蘭都柏林設立一所「銀版法人像學校」。不過,乃以公元1847年,美國著名攝影家梅約爾,在英國倫敦開辦一所「美利堅銀版法攝影學校」最為顯著,名聲通曉全歐洲。 公元1842年5月5日到8日,德國漢堡發生四天大火。當時,兩位著名的攝影家,比歐烏(Biow 1810–1850)及史特茲納(Stelzner1805–1894)就拍攝其慘不忍睹的災難記錄照片,成為世界最早的記錄事件照片。 公元1850年,美國紐約發行一本,世界上第一本攝影雜誌。同年,美國參與在英國倫敦舉行世界攝影比賽展覽裡,榮獲首獎,因而開啟了,美國攝影家從此有領導世界攝影走向的實力。 「達蓋爾銀版照相法」的優點,鮮明清楚,但一次只能照一張像。「塔波紙照相術」雖可得多張,但紙底片有紙的纖維影響,所得像卻不明細。 所以,在公元1847年10月,法國陸軍官尼普斯的堂兄弟維克托(Niepce de St Victor)與於巴黎大學,發表了使用玻璃板上的蛋青加一些感光材料,製成感光板,放入相機中照像,再用塔爾博特所用的液劑來現影而製成負片。其在風景、建築物、以及繪畫複製上好使用。尤其透明度,更適合幻燈片及以立體攝影機用,促進公元1849年,美國人萳珍海(Langenheim 1807–1874)發明了幻燈片機,公元1850年,法人費瑞(Ferrier 1811–1889)發明了立體攝影機。 攝影歷史大進展,是在公元1851年3月,因英雕刻家阿查(Scott Archer 1818–1857)在Chemist雜誌上,發表了「火棉膠攝影法」。結果,很快速就取代,早先的舊攝影法。其方法,是將含有碘化鉀的火棉膠,勻潑全玻璃片面上,浸於硝酸銀液。趁濕片感光特強時曝光拍攝之,再即以沒食子酸顯影,繼用次亞硫酸定影。 「火棉膠攝影法」雖比達蓋爾銀版照相法、「塔波紙照相法」複雜,尚且,製造過程須現場連續進行,可是其感光極強,曝光已可大幅度縮短至2、3秒。由於阿氏大公無私沒申請專利,允准世人採用,又是所有攝影方法中最快速。故因,此法所費經濟,照片顯明細緻,底片又可複製許多正相片,所以,全世界人樂於使用此法了,長達40年不衰。可見,其發明影響了攝影界,既深廣且久遠。不幸39歲,公元1857年5月卻英年早逝,舉世感慟。身後貧困,英國政府因其發明,不取專利,嘉惠全世界,造福攝影界,貢獻人類甚鉅,特贈款厚葬,且給年金資助其家人,聊表敬意。 「火棉膠攝影法」的發明對照相是一大進步。可是,得在攝影現場製造感光板,趁濕時進行曝光顯影,如此,尤其是外拍時,更要將一大堆用品及工具,藥劑,儀器,加上用水,遠原本就須笨重碩大的照相機及腳架,又得有暗房用的大帳蓬等,真要以車輛運載不可。因此,當時要攝影真不簡單,每教人要自己背負重擔,用手堆車,或僱用運伕,有錢者僱馬車,讓人攝影辛苦不說,尚費且繁,深感攝影不易不便。故有人急思改進。以使濕板弄乾後仍能照相。 第一位,是法國,柯羅玎(M.Gaudin)公元1853年,研究出柯羅酊乾板未遂。幾經多人研發,到公元1856年9月,諾雷斯(Hill Norris) 以柯羅酊乾板獲得英國專利,其方法是,感光後濕板以白明膠等包妥乾燥之,即可久存。如此攝影者不必自製感光板,可由製造廠商提供,諾氏亦成為世界上「照片乾板」設廠製造供市第一者。 話說,公元1850年起風行了立體攝影有杜保斯克(Duboscq 1817–1886)推銷可拍攝有立體感覺的攝影機,此機用單一鏡頭左右拍攝兩次。候1853年英人丹賽(Dancer 1812–18875)製出雙鏡頭立體攝影機可以一次攝完而且相機攝影快可攝活動幾景物不到幾年就流行世界各國。 公元1850年起,英國著名攝影家羅賓遜(H . P Robinson 1830–1901)就領導了英國攝影界長達30多年。他的作品,畫面和諧,具備氣氛,結構巧思,人物神態特為真摯自然。其鉅著「攝影畫寓的效果」及「攝影構圖法」暢銷各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攝影藝術名著。羅賓遜說:「攝影者一定要有豐富的情感,敏銳的觀察,藝術的修養,才能夠成為優秀的攝影藝術家」。以此深刻影響著未來攝影人們甚巨。 公元1859年英國摩里斯(Morris)製造了有史來的最小的攝影機。只有1.5x1.5x2吋大,可放置口袋中但僅拍人像。 公元1861年,英國麥斯威爾(Maxwell 1831–1879)提出物理學上色覺理論。他將蘇格蘭鮮明顏色布料以不同色的濾鏡,拍攝三張火棉膠感光照片,使用三架投影機,所得影像有彩色。此後引發世界攝影由黑白走入彩色的開始。麥氏是繼牛頓之後舉世著名的科學家。 公元1869年,法國科學家迪克奧隆是有史來第一人提出製作彩色照片者。他發表「製作色彩照片的解決方法」,他依畫家將紅黃藍三種基本顏料按不同比例作調和,就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顏色之理論來製作彩色照片。後因技術上不濟,而難以推行,不過已是創造彩色攝影的第一人了。 公元1871年,英國醫生馬杜庫斯(R.L Maddox 1816–1902)在9月8日不列顛雜誌上,發表可用「白明膠(動物膠)的溴化銀乾板」代替火棉膠的理論。再經1874年,肯耐特(Kennett)及1878年,貝耐特(Bennett)改良,將曝光縮短至百分之一秒,且可作長時間的保存,同時,可以在工廠大量製造生產。從此攝影者不必,煩自製作底片,也就開始了,近代攝影器材走進工業的歷史。更因感光度材料發現照相機必須裝上好的快門,如此,又啟發人們對更新進,優資快門的發明。 公元1874年初,英國已有幾家製造公司,生產這乾底片。因大受攝影者歡迎,接著其他各國聞訊風行設廠生產,幾經改良,就是現今的底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從改名換姓看印度尼西亞華人社會的變遷
※【馬來西亞】親歷:形同虛設的機場安檢(圖)
※中資中企如何應對馬來西亞「變天」
※李光耀:馬來西亞,殊途何往
※華人在馬來西亞第二大民族 但無法上公立大學 華人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