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說道:道生一

(八卦生成圖)

老子認為,「道」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其體相為「惚恍」虛無,但「惚恍」之中「有物」,能夠生出宇宙萬物,因此「道」的功用為「生」。「道」是如何生萬物的呢?

《老子》第四十二章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段話可以說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觀,後世對其含義眾說紛紜,主要分歧在於對「一」、「二」、「三」的理解,其中可以分為下面四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一」、「二」、「三」並沒有特殊的含義,只是表示萬物的生成是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第二種觀點認為,「一」是指「道」,「二」是指天和地,「三」是天、地、人;第三種觀點認為,「道」是指形而上的「無」,「一」是指形而上的「有」,「二」是指前面的 「無」和 「有」,「三」是指「二」生出形而下的「無」和 「有」。上述觀點都不為本文所採納,本文認同的是第四種觀點:「道」不等同於「一」,「一」是指「太極」也叫「元氣」,「二」是指陰陽二氣,「三」是指陰陽二氣以及由它們混化而成的和氣。之所以採用第四種觀點,理由有三:其一,前面三種觀點對宇宙生成的解釋不清楚;其二,這種觀點得到了《易·繫辭》的呼應;其三,它得到了後世道家修鍊實踐的印證。這裡主要談第二個理由。《易·繫辭》寫道:「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文字上不難看出,它與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著明顯的對應關係,那麼這兩者是否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呢?《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漢書·藝文志》也有相同的說法。因此可以認為《易·繫辭》是出自於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之手。而據史料記載,孔子的年紀小於老子,並曾二度學禮於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寫道:「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書中還記載了孔子對老子的贊語:「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因此有理由認為,孔子的上述觀點可能來自老子,至少可以認為是受到老子的影響。從這一點出發,會得出先秦道家和儒家有著相同的宇宙生成觀,即道家和儒家的理論源頭是相通的,這僅僅是一種猜測嗎?不是。儒學到了宋朝發展為理學,宋朝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文章的開篇寫道:「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顯然,這一說法就是《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註腳,只不過是把「易」改稱為「無極」而已。據史書記載,周敦頤的「太極圖」來自道士陳摶的「無極圖」,《宋史·儒林傳》說:「震(朱震)經學深醇,有《漢易解》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雖然後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但周敦頤的「太極圖」與道家著作《參同契》的「水火匡廓圖」和「二五至精圖」密切相關則是難以否認的。綜上所述,由於道儒兩家具有相同的宇宙生成觀,而且老子與孔子又有師生之誼。因此,當我們難以從《老子》一書本身得出「道生一」這段話的含義時,參照《易·繫辭》的相關說法就顯得可能而且必要。結合老子和孔子的話來看,《老子》這段話把宇宙細分為五個物質層次,分別是:「道」、「一」、「二」、「三」、「萬物」。其內涵如下:「道」與「易」是一個層次,後世儒家又稱為無極。它是宇宙的根本,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二十五章)。也就是說「道」是不生不滅的,在時間上無始無終,在空間上無涯無際,遍布整個宇宙。它可以衍化出「一」這種物質層次,進而生成宇宙萬物,並貫穿於宇宙各物質層次。「一」指太極,漢朝以後也叫元氣。漢朝道家著作《太平經》寫道:「夫物,始於元氣」,「元氣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氣而生。」東漢王充在《論衡》里說:「元氣未分,渾沌為一」。又說「萬物之生,皆稟元氣」。唐朝孔穎達在《周易正義》里寫道:「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由此可知,天地、萬物都是由元氣生成的,元氣可以賦予萬物生機。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元氣是指宇宙的一個物質層次,不能與人體內的元氣畫等號。另外,元氣與「道」對萬物來說好像相似,其實不盡相同。元氣是從「道」衍化而來,其體性較之「道」更具體,它是發生某一具體事物的根本動力。「二」指兩儀,也叫陰陽。這個陰陽不是指有形之物的兩種相對屬性,而是指從元氣衍化而來的陰陽二氣,是屬於一種無形的物態。它不同於太極醇和未分的狀態,而是陽氣動而流行,陰氣靜而凝聚,陰陽二氣互為依附,互相轉化。所以周敦頤在《太極圖說》寫道:「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三」指四象,也指由陰陽二氣和由陰陽和合而形成的和氣。這一說法的依據就來自《老子》四十二章的另一句話:「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沖」是涌搖、激蕩的意思。陰陽二氣互相激蕩而成和氣,進而生成萬物。反過來說,萬物都含有陰氣、陽氣、和氣。這樣一來「三」豈不是與四象矛盾嗎?不矛盾。四象是指太陰、太陽、少陰和少陽。就氣而言,太陰、太陽即陰陽二氣,少陰、少陽則是陰陽二氣的和合,故名為四象,實指三氣(參照上圖)。另外,這個「三」也是形成萬物的三個基本要素------形、氣、質。道家著作《列子·天瑞》寫道:「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對於有形物質來說,陽氣,也就是太陽之氣,它是「氣之始」;陰氣,也就是太陰之氣,它是「形之始」;和氣,也就是少陰和少陽之氣,它是「質之始」。這三者混而未分,稱為「渾淪」,它能夠生出萬物。萬物與八卦相對應,「三生萬物」就是「四象生八卦」。根據上述分析,老子把宇宙分為五個物質層次,其中前四個都屬於「形而上」的非實物層次,後一個才屬於「形而下」的實物層次。這些層次可以相互轉化,形成了不同層次的「有無相生」。如果站在「萬物」的立場來看,「三」是一種「無」,「三生萬物」就是「無中生有」。如果站在「三」的立場來看,「二」以上的層次都是一種「無」,「三」是一種「有」,而「二生三」也是一種「無中生有」。由於老子是以「道」立論的,所以他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寫得這裡,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重無形而輕有形。西方文化對有形物質進行詳細的分類和研究,而中國古人卻把無形物質進行了細分,把各式各樣的有形物質簡單地歸類為一個「萬物」層次。西方文化重視尋找有形物質的變化規律,而中國古人更重視「有」「無」之間的轉化。這到底是中國文化落後呢,還是中國文化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這個問題值得深思。(老平2010-9-12)附《老子》通行本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推薦閱讀:

《老子》我說(上)
老子的真諦
孔子見老子,提了兩個請求?
玄易道人解《老子》_《道經》第五章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