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人,想說團結不容易

(2018年元旦Pasadena玫瑰花車中的華人花車)

搬家之前,我的鄰居中交往比較多的,就有一戶台灣家庭和一戶香港家庭,搬家後,我們正對面的一戶又是台灣家庭,隔壁的又恰好是香港家庭。雖然我們居住的城市,華人都不會少(學區好的城市華人都不會少),但是目前為止,和我們一樣來自大陸的,在鄰里中好像還沒發現。所以雖然洛杉磯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已經不少了,但是分散到我們身邊,其實還是少。

我常常有機會去參加一些社交聚會,大部分是我們朋友公司或者個人支持某一位政治人物競選本市、本州、甚至是聯邦眾議員而召集的募捐晚宴。洛杉磯本來就是華人聚集的大城市,所以這種機會很多,像我們這種從大陸來的,天生對於政治明星有種合影情結,我剛開始時也不能免俗,看到趙美心(第一位華裔女性聯邦眾議員)、伍國慶(趙美心老公、加州議員)等常常能夠在國內新聞中看到的人物,就在自己身邊,也會上去合影(他們也常常過來和每桌募捐者合影)。後來機會越來越多後,我第三次在宴會上見到趙美心時,其實就已經沒有合影的衝動了。

我和趙美心第一次見面交流時,本能地親切地用國語問好,但是我驚訝地發現其實她聽不懂國語,後來才知道她的父親其實也是出生在加州的,只有她的母親是廣東人,所以她只會說粵語。但是這當然不會影響她目前在美國華人世界的政治地位。因為在美國能夠有話語權的華裔政治人物本就很少。

由於華人人數和實力的增強,目前洛杉磯也有幾位市長是華人,比如我直接接觸過的聖蓋博的市長廖欽和(Chin Ho Liao)、核桃市長蘇王秀蘭(Mary Su)等,在美國和這些政治人物接觸其實是很自然的,他們也需要社會方方面面人物的各種支持,特別是他們的華裔身份,更需要或者說更容易得到華人的支持。

這些華裔的政治人物,他們的政治道路會比那些政治基礎更好的白人更加的艱難。一次廖欽和在舉辦完他的市政報告會,和我們幾個話比較多、最後走的朋友一起走到停車場的路上時(沒有司機,自己拎著各種資料),對於目前他在市政府的工作掣肘發了很多抱怨,說本來這次的市政報告應該安排在更大的場所的(那次的場所是聖蓋博大劇院的入口過道小廳,連接大劇場和外面的過道空間),但是受到市政府其他議員的掣肘(市政府由5位民選議員民主決定日常重要事務),所以這次的場地如此擁擠(真實情況的確是座無虛席,而且挺多人想進來沒有位置了,必須用提前發邀請函的方式控制人數)。對於他的抱怨,我們也是看在眼裡的,但是沒辦法,我們的能力只能提供一些競選經費和投票,至於在市政府內的工作,就只能在外圍看著了。

在美國當政治人物是要花錢的,不僅需要政治人物的個人魅力、口才、工作能力等,還需要籌措政治經費和各種拜票。所以如果不是真的對政治有興趣,也很難堅持到後面。而華人就整個群體來說,其實還是很缺乏政治意識的,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香港人,更多的是過好自己的小家庭,在社區服務、市政參與上缺乏熱情和時間的投入(參加一些市政報告會、市民集體聽證會等)。所以在美國,最終通過激烈的競選能夠走到台前替華人世界發聲的華裔政治人物很少。

我個人來說,是看得清這一點的,所以無論是現在還是今後,在能力許可下,我是盡量會參加各種支持華人社會和政治人物的活動,而我也希望我和我太太更多的能夠有時間去參加一些社區的義工服務和參與市政相關的各種會,其實目前我們已經在這麼做了。就整個華人群體來看,其實大家也都很清楚華人目前在美國畢竟是少數族裔(2015年數據:華裔佔美國總人口的1.4%),就過往的歷史來看,華人的聲音在美國社會很難聽得到。而美國又是一個很現實的社會,很多政策的制定與族裔或者社會團體的選票多和「嗓門大」有直接的關係。

這種期待團結的共識我相信整個華人世界是統一的,但是我們在逐漸參與各種華人社會的活動時,也發現了其中的複雜,也就是說有些理想並不是靠一種單純的一廂情願就能迅速建立的。

首先有必要列幾個在美國的華人世界的數據,讓大家有個直觀的概念:美國亞裔一共1944萬(2013年數據),佔美國人口的6%,為什麼列出亞裔呢,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填表格的時候選擇族裔時只能勾選Asian(亞裔)。在美國的華裔452萬人(2015年數據),雖然是佔到亞裔人數第一,之後是菲律賓、印度、越南、韓國、日本,但是也僅僅佔美國人口的1.4%。在美國的華人中,目前有70%是出生在美國之外的,其中有85%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具體的比例數據目前沒有),另外15%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還有一組數據是吧華裔分為一代移民(佔54.2%),1.5代移民(指那些童年時跟隨父母移民來美國的,佔29.8%),第二代移民(16%),第二代移民又被稱為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目前更多的華裔政治人物是屬於第二代移民,趙美心、朱棣文、駱家輝等都是出生在美國,而且從直觀的感覺看,來自台灣和香港的華裔政治人物佔到多數。

加州和紐約是華裔聚居地,兩地華裔居然佔到全美華裔的57.6%,其中加州就佔到了38.4%,但是即便是我們華人最具人口優勢的地方,把加州的華人人數放到加州總人口中,也僅僅佔到了3.78%,所以來自中國的遊客有時候因為常常去華人聚集的地方旅行或者短暫居住,就覺得中國人快把加州佔滿了,其實從數據上看其實一路瞭然,華人僅佔3.78%,而中國大陸的佔比就更少了。因為目前沒有具體數據,但是從我在加州社會圈子觀察看,來自台灣和香港的人口比例恐怕目前看還是更占多數的,特別在政界和商界。

因為語言的關係,無論生活上還是工作上,我更多地是和台灣人交往,至少他們說國語嘛(香港人之間說粵語),所以有時候我會參加他們的各種社會活動,有一兩次這種社交活動中會出現台灣政界的人物做發言,一旦涉及海峽兩岸的說法和觀點時,我就顯得有些尷尬了。所以有時候我的台灣朋友在拉我參加各種聚會時,也會細心地考慮到這一點,這種氛圍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如果你留心的話,在大華裔圈子中,其實還是有各自的小圈子的。

除了這種大社交活動,私人的小聚會有時也會體現出來自不同地區的華人們的不同觀點。有一次家庭聚會,大家玩到深夜,突然開始討論一個關於「選擇民主,還是選擇發展」的話題,在場的恰好大陸人、台灣人、香港人各佔三分一,現場激烈交鋒,以至於過了凌晨大家都不覺得。好玩的是,大陸的朋友溫和地選擇民主,香港的朋友強烈地選擇民主,但是台灣的朋友卻是強烈地要求發展的,觀點各異,演講水平也高,各個引經據典、羅列案例,,,最後也是不了了之,誰也說服不了誰。

前一陣子我的微信朋友轉給我一個信息,是關於支持楊安澤(Andrew Yang,2020年總統候選人,7位民主黨候選人之一)的一個華人簽名,發給我的人是我的聽友,她說楊安澤是她朋友的女婿。又是朋友關係,又是50年來第一位華人參加總統選舉(50年前已經有一位美籍華人鄺友良Hiram Fong代表共和党參加過大選)。在這種情況下,我肯定是非常願意支持的啦,所以立刻就把消息轉發到我的各個微信群內,過了一會兒,在我的美國群內有一個朋友就發信息問我,看過楊安澤的施政觀點嗎?我也馬上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迅速看了一下關於楊安澤的相關文章,明白了那位朋友問我的意思了。

楊安澤的競選口號是「人性至上(Humanity First)」,他最吸引眼球的主張是,現在的機器越來越多地搶奪了人的工作,於是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全民發錢。「機器人和軟體搶了我們的工作,但是我們沒法讓他們交錢出來,我們要讓他們的工廠交稅!加個增值稅(Value-Added Tax),所有的工廠都會被徵收10%的增值稅。這筆錢,就用來回饋給我們每一個美國人!。」這是他的觀點。明顯這個觀點是和我的是不同的,這也是我的那位朋友提醒我注意的原因。不過我考慮了一下,作為華人,我覺得我是希望能夠幫到楊安澤的,至於他的觀點到底有多少人能夠接受,或者今後他會不會修正他的觀點,這是要看他今後的努力了。

舉這個例子,也是想說明當今美國的華人社會,其實也不僅僅是一張華裔的臉就能夠團結華裔了,華人社會也分「左右」甚至「極左極右」。楊安澤的觀點看起來屬於民主黨中相對「白左」的觀點(美國的左右正好與我們認識的相反,民主黨支持類似民主大鍋飯的觀點稱之為左),而我也看到一個公眾號,是支持川普的極右政策的,但凡看到左派觀點,那是不留情面地打擊啊。所以那些感覺在華裔社會一呼百應的政治明星,比如趙美心,也同樣在一些政治觀點上被華人聲討,比如她投票反對過對華人有利的STEM綠卡提案,聲稱對墨西哥人不公平。

這僅僅還只是政治上的觀點不一致,如果再聊到宗教上,分歧就更加明顯了。所以說在美國的華裔,在政治觀點上的「左右」之分,宗教上的「佛與基督」之分,地域上又客觀地存在著兩岸三地的差異,甚至從來美國的年代(30年前來美國的,與5年前來美國還常常回中國的觀點差異也很大),還有就是各自的年紀表現出來的觀點和行為也都差異極大。華人家庭中的第一代移民還非常有中國情結,到了第二代無論家庭給予多少中國教育,其實他們也只能是把中華文化作為他們接受的各種文化的一部分去接納了。

正是因為行走了足夠的世界,也接觸了夠多的觀點,所以我現在的體會是,「求同存異」是非常重要的,在相信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其他的人觀點。說實話我現在很怕遇到一種人,他習慣了用高壓的方式,希望把他的觀點裝進我的頭腦,移民時間長的習慣了指點新移民,老人家習慣了指點年輕人,如果沒有得逞,輕者他會覺得自己很失望,或者對我很失望,重則就會嚴重影響我們的關係,甚至割袍斷義、甚至到處惡語中傷。這些是娘胎中帶來的習慣,與來美國多少年,受過多少教育沒有半毛錢關係。

文縐縐了一整篇,最後給咖啡加些糖。其實觀點就像內褲,誰都會有,但是不必逢人就急於抖出來,告訴別人有,更加不要覺得你穿的舒服,別人一定也穿的舒服。「求同存異、協作發展」也許才是美國華人團結的基石


推薦閱讀:

此五國是華族最多的國家,人口最多的國家華人富可敵國
印尼排華對北美華人的啟示
原籍廣東華人 簽證有效期放寬到5年
真有「華人與狗」的木牌嗎?
2009-25J《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紀念郵票

TAG:美國 | 華人 | 團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