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九講 (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九講(上) 2014-09-01 17:03閱讀:

X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家阿彌陀佛!好,請放掌。請大家翻開講表的第二十四面。戊四、結益令知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我們上次講到「戊四、結益令知」,這一段已經講完,我們之前從第一次開始,到現在已經講了十六節課,我們將十大願王,從第一的「禮敬諸佛」,到第十「普皆迴向」,都將每一願的內容都講清楚過了,最後就是要開始講到誦持這一部經典,有什麼功德利益。我們上次戊四講到「結益令知」,就講到說假設你能夠受持十大願王,『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具足圓滿』就是普賢行願要具足圓滿。請看到第五面,我們前幾節課有講到,普賢「普」就代表「十普」,第一所求普、第二所化普,乃至第十所行時普。這十種普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就是屬於「華嚴法界觀」,重重無盡的法界觀。假設你能夠與十種普賢行願相應,具足圓滿就是跟真如體性的法界觀相應,稱合心性的實相理體,這是講到比較深的。所以這一部普賢行願品可深可淺;比如說善財童子,他已經證得了等覺菩薩的果位,去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開示善財童子也是開示這十種大願,所以等覺菩薩尚且要修持這十種大願,何況是我們凡夫眾生!凡夫眾生所能理解的是比較淺,等覺菩薩受持這十種大願,他就是這種重重無盡的法界觀,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要具足圓滿就要跟十普相應,跟「華嚴法界觀」相應,但是我們凡夫菩薩是很難做到具足圓滿。  底下是說,假若『若諸菩薩於此大願能夠,隨順趣入』,所謂的『隨順』是比較淺,我們凡夫菩薩要一開始先了解普賢行願的道理,先隨喜、隨順、隨學,學了一部分就是得到一部分的功德利益。所以隨順是還沒悟到,我們之前講到「大方廣」不思議境界的,未開悟的時候稱為『隨順』;『趣入』就是已經悟到,「大方廣」不可思議境界的這種境界的時候,稱為『趣入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你看《法華經》也講到「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所以有淺有深,『隨順』然後再『趣入』。『趣入』就是已經悟到華嚴的法界觀,不可思議境界的這種理體。  『則能成熟一切眾生』這是第一項的受持大願的功德。第二『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能夠隨順趣入無上正等正覺。第三就是能夠『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所以假設你能夠隨順趣入,慢慢就可以具足這三樣的殊勝的功德。這是「結益令知」。就是菩賢菩薩開示善財童子十種大願之後,告訴善財童子假設能夠隨順趣入的話,可以得到這三種的殊勝的功德利益。丁二、顯經勝德二  從今天我們是要開始解釋部分,我們先將經文念誦一遍,大家先請合掌。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盤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丁二這裡就是又詳細的解說,受持這部經有什麼殊勝的功德。前面講到「結益令知」,只是大約講出這三種的功德,底下就詳細的講到殊勝的功德跟果報,廣顯眾德,廣顯殊勝的果報,悟出「校量聞經德」,「較量」就是比較、衡量、聽聞這部《普賢行願品》的功德,跟其它布施的功德做一個比較,稱為「校量聞經德」。戊初、校量聞經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都是印度的十種大數的其中幾個,再加上『佛剎極微塵數』,數目就更多。總之數量不是我們凡夫所能夠去算得出來的,種種的大數,比喻就是很多的、無量無邊的意思。  有這麼多的『一切世界,上妙七寶』殊勝微妙的七寶是哪七寶?在清涼國師的《別行疏鈔》裡面,他就舉出七寶的內容:第一個是金,第二是銀,第三是珊瑚、第四是珍珠,第五是摩尼珠、第六是硨磲、第七是瑪瑙。這七種寶跟我們一般《阿彌陀經》,所了解的七寶有少部分不同,《阿彌陀經》也是有七寶池,跟這裡的七寶有一、兩個不同。  用這麼多的殊勝微妙的世間的財寶,乃至『諸人天最勝安樂』,不只用財施,而且用『諸人天最勝安樂』,『人天最勝安樂』就包括了這種內心的快樂,世間上最殊勝的快樂是什麼?就是第三禪天最殊勝的快樂。四禪天是屬於「舍念清凈地」,所以一般講到三禪是所有世間最快樂的,因為在四禪天他的內心是屬於舍念的,他舍掉快樂的念頭;所以凡夫的受覺到三禪是最快樂的,因為到第四禪的時候就舍掉這種禪定快樂的樂受,所以叫舍念清凈地。  所有人天最勝的安樂,就『布施』給『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爾所』就代表前面那麼多,『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的眾生,剛剛講的是『一切世界』的『上妙七寶』,現在是布施給那麼多的世界的所有眾生,也是無量無邊的眾生那麼多。用無量無邊的這種上妙七寶,布施給無量無邊的眾生,還有布施給諸人天,最勝安樂給這些眾生,這麼多的眾生,一般來講就是很多的。我們能夠把一份七寶布施一個眾生的話,這個人就很不得了,大家就很讚歎他能夠布施。這一邊講到是用無量無邊的,不可說不可說的上妙七寶,而且又布施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功德福報就非常非常的多,非常非常的多。乃至再將『供養爾所』,就是以上那麼多的『一切世界』的『諸佛菩薩』,供養一切世界的諸佛菩薩。  以上講的是供養跟布施的內容,底下解釋供養、布施的時間有多長。『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加上一個『劫』的時候,就是形容時間的長度。『一切世界上妙七寶』這是屬於物品,『極微塵數劫』『劫』就代表時間相續不斷,就是它的時間有多長,就代表前面『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時間內都是『相續不斷』、沒有間斷的布施,乃至於供養,『所得』的『功德』是用現在的數字講是天文數字,算不出來的太多了。  這樣子的功德,『若復有人』就是比較,假若有一個人他『聞此願王』,聽聞此普賢行願十大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這怎麼解釋?『有人聞此願王』,清涼國師解釋『聞』,不是一般我們的聽聞而已。這裡的聞叫做「聞而有信」,就是你聽聞之後你產生了一個深信,不是說耳朵聽過一次然後就忘記了,假設你忘記的話功德就減少很多了,所以「聞而有信」你聽聞十大願王的道理,在你內心產生了一個堅固的信心這稱為聞,內心產生一個堅固、真正的信心稱為真聞。  有些人聽一聽就忘記了只是種善根--就好像我們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稱南無佛」你在無心當中念一句也是種下種子,但是種子要哪時候成熟?這就不一定,可能是無量劫之後。但是我們這一邊你念佛的時候,你很深信切願的念一句,這時候你果報很快的就能夠成熟。所以同樣一個一句佛號的功德,你用不同的內心的相應,所得的這種功德就不一樣。同樣的道理聽經聞法也是一樣,你聽聞的時候你了解而且深信不移,乃至能夠依法來修持,這個跟一般聽了就忘記了,忘記當然他種子還是種下了,不會說種子不會被破壞,但是要等到種子成熟、等到因緣成熟,沒有像說你聽聞之後了解,而且深信產生堅固的信心,這樣的果報成就會來的快。  所以這裡的『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是指聞而有信眾生,這樣子的功德比起前面講的布施供養,這麼多的功德來,前面的布施供養的功德,比後面聽經聞法的功德是『百分不及一』,連百分之一都不到乃至連『千分』之一都不到。『乃至優波尼沙陀分』,『優波尼沙陀分』是極微塵數,就是把它分成極微塵。就是說,比較前面布施供養的功德,比起聞此願王的功德,連極微塵數之一都還不到,所以是比較校量聞經德。  這個道理是為什麼?我們之前也講過,就是你聽聞而且深信的時候,你很快成就菩提聖道、成就佛果,因為十大願王就是所有的佛前、佛後,都是依止普賢十大願王來修持。佛前就是在一尊佛還沒成佛之前,他就依止十大願王行菩薩道;乃至於他成佛之後也是依止十大願王來度眾生,所以是佛前佛後所要具足的十大願王。所以你現在能夠堅固產生信心,就是很快可以迅速成就佛果,你成就一尊佛,他的功德有多大?你一尊佛就可以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成佛,他可以講經說法,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成佛,所以比起前面有相的、有漏的福報、福德,來的殊勝,原理是這樣子。戊二、顯餘眾行德二己初、總明法行略說功德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盤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戊二、顯餘眾行德」,這前面是講到「聽聞」,這邊是講到「眾行」。在清涼國師《別行疏鈔》裡面,他就列出了十種的行法,除了聽聞以外,還有其他九種,是哪九種?我們就舉例出來,在《辯中邊論》有把這十種行法做一個偈頌,我們先將偈頌念給大家來了解:「書寫及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及開演、諷誦與思修。」四句偈,把十種的修行的法門都包括在裡面。  第一種就是書寫。書寫經典這也是一種修持的法門,你抄寫經典、比如抄寫《普賢行願品》經典,這是第一種。  第二是供養。怎麼樣供養?比如說我們拜佛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供佛像?其實我們佛桌上你也可以供法寶,一般我們都認為說拜佛就是供一尊佛寶,阿彌陀佛或是釋迦牟尼佛都是可以,但是你還可以供養法寶,乃至於你也可以供養僧寶,怎麼說?你可以供養祖師的相,比如說你對哪一位祖師比較相應,印光大師乃至於弘一大師,乃至於其他的祖師,你可以把相裱起來。  供養法寶就是你可以將你要受持的經,比如說你喜歡《華嚴經》,或者是《法華經》乃至於《楞嚴經》,你把經本就放在佛桌上,你拜佛的時候,你這一拜是不是三寶都拜到了。我們之前講到禮敬諸佛,以多身禮多佛是同樣意思,你內心的心量有多廣,你所拜的境界就有多廣,這就是包括了觀想。觀想當然是一開始,我們把佛法僧三寶擺出來,你眼睛可以看得到,可以緣著三寶的境界來禮敬三寶。所以可以將你要受持、或者是你沒辦法受持,比如說《華嚴經》太多了沒辦法誦持,沒關係,你就擺一部在佛桌上拜一拜就跟《華嚴經》結緣。假設你很忙,就你拜一拜,就跟你要受持的經結下了因緣,以後因緣成熟的時候就,在看經的時候,就很容易進入狀況,這也是一種修持的方式叫做供養。  第三種施他。就是轉施,轉施是什麼意思?第一種是將我們書寫或者現在的印刷的經本,贈與、布施給他人來讀誦,這是其中一種意思;另外一種意思就是你自己書寫、乃至於供養、乃至於修習的《普賢行願品》的功德,迴向給其他眾生也算是轉施的一種。所以轉施有二層的意思,第一種是將經本贈與他人來讀誦乃至於受持;第二種是將我們自己所修的功德,轉為迴向給一切眾生。  第四聽聞。聽聞就是聽人家來解說、講經,或者聽人家誦經都是屬於聽聞。  第五披讀。披就是我們披衣服的披,為什麼披讀?披讀就是拿著本子、拿著經本來讀叫做披讀。拿著本子來讀、看著本子讀。  第六受持。受持就是受持經典恆不忘失,意思就是把它背在內心當中憶念。  第七開示。開示是什麼意思?就是將《普賢行願品》的道理解說給其他人了解,就是等於演說經典的意思、講經的意思,所以稱為開示,所以講給別人聽自己也是在修持法門。  第八諷誦。讀跟誦--讀誦經典。讀是看著本子叫做披讀;誦是諷誦,就是不看著本子把它念出來。比如說早晚課,大家有把它背起來的就是屬於誦經;你要是看著本子,這就稱為讀經。讀跟誦詳細的差別是這樣子。  第九稱為思惟。思惟《普賢行願品》的義理。前面講的讀跟誦,都是屬於經文文字的部分;這裡的思惟,就是在文字的義理去思惟--聞思修。  第十的方法稱為修習。修習就是修行的修,習就是實習的習。修習就是依法修行,依著普賢行願的道理,來實際的應用在生活、修行上稱為修習。這就是十種的法門。  「顯餘眾行」就是這十種。這十種的功德跟前面講的聽聞的功德是一樣的,但都是要具足堅固的信心,你以堅固的信心來書寫一句偈跟聽聞一句偈,這個功德是相應的、是一樣的。  「己初、總明法行略說功德」。『或復有人以深信心』,這邊就舉出以深切的信心,就是以菩賢行願的法界觀相應--『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這邊就列出了剛剛我們講的十種的其中四種。『受持』是一種、『讀』是一種、『誦』是一種,『乃至書寫』這也是一種,所以『乃至』是超越剛剛講的沒有列出來的部分,包括開示或者轉施、供養都包括在內,所以『乃至書寫一四句偈』,一個偈誦就是四句為一偈,四句的文字就是一個偈誦。  『速能除滅五無間業』,你能夠跟法相應,成就佛道都沒有問題,何況去除滅『五無間業』。『五無間業』就是造五逆重罪所感受的阿鼻地獄。在地獄當中有八寒地獄跟八熱地獄,在底下更深的一層就是阿鼻地獄,阿鼻就是屬於梵語,它翻作中文就是無間、無間地獄,無間地獄是哪五種的道理?《地藏經》有五種的無間,這邊講出來給大家了解。在《地藏經》的《觀眾生業緣品》當中,地藏菩薩就對著佛母,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講到:  「五事所感,故稱無間。何等為五,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故稱無間。」「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這個是受苦的「時無間」。  第二「二者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一人亦滿,多人亦滿」,就是他的身形有遍整個無間地獄那麼大,所以一人的時候,他受苦的身形也遍滿無間地獄所有的空間,稱為一人亦滿;多人在一起受苦的時候也是一樣,遍於整個無間地獄的空間,稱為多人亦滿,是第二個是稱為「形無間」,身形無間的意思。  「三者罪器叉棒」等等,「飢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更無間斷,故稱無間。」就是受苦的「種類無間」,就是說他一個人的時候,他每一種苦具,他都同時身體去受,同時受苦的種類無間,因為他的身是遍滿整個無間地獄的種種,所以受苦的種類無間。  第「四者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這就是說只要六道的眾生,(地獄道除外,已經到地獄道他就沒辦法再造五無間業),你天道乃至於畜生道、鬼道,他造了這種極重的業的時候,要感召五無間地獄的果報,他就是「趣果無間」又稱為「受身無間」。他在這一生的五蘊身不用經過中陰身,他這一生五蘊身,壽終的時候,斷氣神識馬上到五無間地獄,不用經過我們現在的中陰身;比如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一樣,我們也不用經過中陰身,你這一生的果報盡的時候,你當下神識就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不用經過中陰身的,也是沒有間斷的意思。  再來第五「若墮此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故稱無間。」這是第五種無間叫做「壽命無間」、「命無間」。在他的地獄果報的壽命還沒有終了的時候,他受苦是相續的。這是五無間的果報。  五無間業其實應該大家都去過,只是忘記而已,因為我們都造過惡業,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六道都輪迴過,就是你頭出頭沒,在《地藏經》講的,有時候善心起來的時候種一些善業,有時候煩惱起來的時候就去造惡業;但是頭出的時間比較短,你要到三善道的時間比較短,你要三惡道的時間比較長,而且三惡道的壽命都比三善道的還要長很多。上次我不是舉例螞蟻,「七佛出世猶為蟻子」,大家知道七尊佛要出世,要經過多長的時間?比如說我們娑婆世界的第四尊釋迦牟尼佛到第五尊彌勒佛要下生,你看一尊佛到一尊佛就隔了那麼久,你七尊佛的時間還沒有脫離做螞蟻。「八萬大劫猶為鴿身」,八萬大劫都還做鴿子,所以要得到三善道,而且要得到人道的果報是非常難得,所以人身難得。  你看地獄的眾生壽命也很長,乃至於鬼道的眾生也是很長。鬼道的眾生在經典也有舉例,它說看到城七次壞掉又七次蓋起來,一個城要壞掉,是不是要可能好幾百年、好幾千年以上,你這麼長的時間都是在鬼道,你看我們人道短短的幾十年,你要是不把握的話,一下子就老了,對不對?幾十年就過了,可能你現在年輕不感覺,可是過幾年,一轉眼五十年就過了,這時候你就來不及了。所以要把握,把握現在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的時候,趕快用功在佛法上,這是最合乎投資報酬率。一般你有限的時間、金錢,你要投資在什麼地方上?當然我們要押的地方要好一點的,押下去可以得到很殊勝的果報,押那個是賠本的,當然押下去就把時間跟金錢都賠掉了,所以大家要有智慧。  再來就繼續看到『速能除滅五無間業』,這是怎麼說?就我們一念的跟二空真如相應的時候,你五無間業它種子是不會破壞。比如說佛,佛他過去生他也種了很多五無間業,但是為什麼佛沒有去得五無間業的果報?因為他把種子伏住了、不起現行了,所以種子是在我們第八識當中,除非你得果報,不然是不會消失。『除滅五無間業』就是說不讓它成熟,比如說佛要讓他過去的因成熟,他也可以示現得果報,表示說他過去的因的種子沒有消失,但是他用他的這種智慧、無漏的功德,讓不起惡業起現行,所以『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乃至所有『世間身心等病』,五無間業這麼重的業都能夠讓它伏住,何況你世間的身心等病都不讓它起現行。乃至於『種種』的貪瞋痴的『苦惱』、種種的煩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消除』也是一樣,就是讓種子不起現行,你種子不起現行就等於沒有作用,就等於消除的意思。  所以善業跟惡業是沒辦法抵消,你能夠懺悔的就是你異熟的果報(我們之前的懺悔業障有講到),但是你世間的因果是沒辦法懺悔的,就是要得到果報的時候,它種子才會消失掉。就好像水果的種子種下去,開花結果的時候,種子就消失了,意思是不是一樣?但是它還沒開花結果的時候,它種子還是種子,還是存在的,只是不讓它開花結果,所以『皆得消除』。  乃至『一切魔軍』,『魔軍』就包括了天魔、種種煩惱魔。天魔就是障礙我們修行。  『夜叉』在解釋里稱為捷疾鬼,就是他的動作很快;夜叉還有分地行夜叉、空行夜叉,有不同種類的夜叉。夜叉是屬於鬼道的眾生,夜叉也有善的有惡的,他是屬於八部裡面的其中一部的鬼神。他行走很快、威力很大、手持兵器、飛行天空;飛行天空就是這種空行夜叉,有一種夜叉是沒辦法飛行的稱為地行夜叉。在解釋裡面說地行夜叉,就是過去生只有布施財物;空行夜叉他過去生也有布施,他是布施車乘讓人家開車,就好像自己可以飛起來一樣,所以你布施飛機給人家,以後你的果報就可以飛起來這意思是一樣的。  『羅剎』翻譯稱為食人鬼,他吃人的。羅剎會吃人,其心非常的兇惡,專門吃眾生的生命。  『鳩盤茶』的翻譯就是瓮形鬼,好像水缸一樣。瓮形鬼,他的樣子就跟瓮一樣,所以瓮形鬼是非常難看的鬼。  『毗舍闍』稱為噉精氣鬼,就將人的精氣吸去。  『部多』翻作中文稱為自生。『部多』是不假父母所生,跟夜叉同類,夜叉是有父母所生。  這幾種都是屬於我們一般講的天龍八部裡面的八部鬼神。八部鬼神的統領,都是由我們第一層天的四大天王,來統領八部鬼神。  假設你能夠受持經典,乃至於你修持佛法的話,這些八部鬼神就能夠『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因為這些鬼神,他有些也是過去生有善根,他也想要修福報,所以他也有發願說,假設有人受持《普賢行願品》的時候,他就來護持誦《普賢行願品》的人;或者誦《金剛經》乃至於誦持《法華經》,都有不同的八部鬼神,發願來護持誦某部經、或者修持某種法門的眾生。所以能夠『或時發心親近守護』,不只不會干擾你修行,而且又可以來守護你、護持你,就是轉他的這種不同的心態。我們這一節課時間快到了,我們就暫時休息十分鐘,待會我們再解釋下一科。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知道與明白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說知道與明白只差一層紙,兩者卻是天壤之別?
    這才是收納的最高境界!
    十首小禪詩,人生大境界
    他筆下的女子讓東方美達到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