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喪葬習俗(轉載的)
喪葬禮俗,簡稱喪禮或葬禮,是一個人在生命的盡頭,由親屬、鄰里、友好對其進行哀悼、紀念、評價的儀式,反映出人類特有的處理死者的信仰和習俗。舊中國吉林省盛行土葬,承襲漢族自古重視喪葬祭祀的禮俗,葬儀繁縟,比之婚禮尤甚,其中所反映的靈魂觀念及各種迷信、禁忌,比較普遍。新中國成立以後,對葬俗進行了較深刻的改革。
一、漢族喪葬禮俗
舊時,吉林漢族喪葬儀式大體可分六個程序。
(1)停屍(小殮)。病人將死,家人架木板於堂中,停屍其上,謂之靈床。吉林土話叫:「排(Pai)子」。「排子」設置的高低,由死者年齡大小、輩份高低來決定。60歲以上,兒女雙全,無老人在世者,「排子」一般略低於火炕炕沿;上有老人在世,或年齡未滿50歲者,「排子」略低於前者;無兒無女或年齡較小、輩份較低者,一般只有一尺左右高。排子必須用獨木板做,不能拼接,還必須在死者未咽氣前將其抬到排子上,不能死在炕上。死者所穿壽衣(7或9件)宜用素色,不許穿緞子衣服(怕斷子絕孫)、花衣服(怕晚輩出「花子」,即乞丐)或有「卐」字圖案的衣服(「萬字不出頭」,怕死者靈魂走不出去)。穿衣要單不要雙,棉、夾、單衣都要有,只不許穿皮衣。其中有一件舊衫搭在死者身上,以供招魂及施捨外鬼。所有壽衣都不帶領子帶子,怕帶領了晚人去。死者男子戴黑便帽。女子不戴帽,額上縛青絲帶一條,前綴紅石頭。枕一般枕頭。講究人家要用荷葉枕(兩頭的枕頂綉有荷花)或雞鳴枕(象公雞似的兩頭翹起,成鈍三角形)。壽鞋底上也有鄉俗,女的綉蓮花或牡丹,男的納成梯形,便於死者上西天。死者用白被單、黃褥子(紅里),取意鋪金蓋銀,黃金入櫃。
死者面朝西方,上蓋白布或青布,口中含兩個(或一個)銅大錢(稱「壓口錢」,繫於紅絲的兩頭,便於取出);胸上壓一小碟(也有用塊鏵鐵者,嚴禁貓狗從靈下走過,怕借氣炸屍),左手握饅頭,右手拿鞭子(女的拿煙袋)。靈頭設喪盆,燒倒頭紙,再供一碗倒頭飯(半生小米飯),上插3根秫秸棍,頂上纏有棉花,俗稱打狗棒。靈床邊設照屍燈。停靈之後,到小廟去報廟,男燒「倒頭馬」,女燒倒頭牛」。在大門外掛上「槨頭紙」(或曰「歲數紙」),作為喪家的標誌。「槨頭紙」數量要和死者歲數相同,再加天一張、地一張,束在一起,按男左女右貫例懸掛,使人一看便知死者年齡性別。「槨頭紙」的做法各地大同小異。長春一帶是用整張白毛頭紙豎剪兩剪子,到中央成半個三條,然後將中間的半條掀起,其餘兩條折而下垂(後幅是整的),成凸形,然後將上邊窄條束在一起,下面蓬鬆一團,怕被風吹亂,可用麻線攏在一起,下墜以小石。
停靈後,家人對死者要「指冥路」。其儀式由長子手扳上門坎,腳踩下門坎,喊著死者(爹或媽),說三聲「西南大路,光明大道」,或者「往西方大路走,往瑤池路上走」。喊後燒一刀紙(3斤6兩重),把紙灰包好,放在棺材裡死者的黃褥子下,到冥間用。一切停當之後,請僧人誦「倒頭經」。大戶人家都搭靈棚或經棚,每日祭祀,為死者超度亡魂。
(2)入殮(大殮)。根據喪家經濟條件,葬期長短不等。一般是死後次日入殮或稱大殮。3天出殯。富有人家亦有入殮之後大辦喪事者,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停放期長的也有的到廟上浮厝起來,發引(出殯)時再起柩。但入殮一般不過3天,否則屍體會腐爛。
入殮前先將棺材準備好。好材一般以香柏、紅松為原料。棺材厚度有三五、四六、五七、六九等幾種。如三五即指棺材普遍的厚度為3寸,棺材頭厚5寸。最厚的是六九,即全棺厚6寸,棺材頭則厚9寸。棺材板最好是獨木的。富有人家,一般是花頭棺材(棺頭繪鶴,棺壁繪二十四孝圖)。入殮前,用黃蠟或血泡(貯在豬尿泡中的豬血,久放凝成塊)把棺材縫泥好,掛上里子;棺材底上鋪秫秸,放上銅錢、紙錢、紙錢灰。停當之後正式入殮。
入殮時(也叫「煞扣」)要由孝子抱頭,無兒無女的由配偶抱頭,其他子女或親友托腰托腳,將屍體抬入棺內。同時要用被單之類遮住陽光,死者不能見光。「煞扣」之後,要「開光」,開光時把壓在胸口的碟子取下放上水,再由長子取出壓口錢,用打狗棒(秫秸棒)上的棉花團蘸水,擦死者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同時叨念道:「開眼光,瞅八方。開耳光,聽八方。開鼻光,聞麝香。開嘴光,吃牛羊。開心光,亮堂堂。開手光,抓錢糧。開腳光,上天堂。」
入殮時,死者親人都必須在側。若死者為女人,要等娘家人趕到。但不許哭,怕眼淚落入棺中不祥,也怕死者留戀。煞扣釘棺時,孝子要在棺前跪著,親屬在棺兩側跪著,木匠高喊:「孝子靈前跪,親屬兩邊排,一切準備好,死者(或叫名子)躲釘來!」說完把事先準備好的壽釘一下釘住。釘左面,大家喊往右躲;釘右面,大家喊往左躲。壽釘是4個,隨棺一起帶來,釘時也是男左女右(男的先釘左側釘,女的先釘右側釘),要一斧釘完,然後在棺蓋上半截中間的位置上,將壓口錢拴在一個壽釘上,一斧釘上。入殮儀式至此完成。
(3)開弔。開弔也叫弔喪或上祭,即弔唁儀式。死者停靈之後,每天家人在吃三頓飯前都要送漿水,給死者上飯。送時由一個老頭手提燈籠,裡面點蠟,另一手拎水壺或持瓢放點飯和水,孝子跟從在後(或直接由孝子持壺),送酒到小廟上。回來在靈前燒紙,俗雲「開弔」,即祭奠。
此時由司儀(知客)主持,正式招待親友公開致祭,午、晚各一次。午祭叫外祭,以外來親友憑弔為主,來賓舉哀燒紙,孝子跪陪哭泣。祭時哀樂齊鳴,焚香燒紙,哭聲震天。廚師獻酒傳遞到最前面,從長子頭上傳過,由二廚師接好擺在靈前,謂之「傳祭」,弔唁者給亡靈磕頭行禮,舉哀致祭。由主祭人或知客致祭詞。有錢有勢者擺闊氣,要擺成幾重祭桌,拜祭按男左女右次序走出花樣來,又必須不背朝祭桌,複雜而有序。晚祭為家祭,比外祭稍簡。
(4)送行。送行也稱「送盤纏」,即送死者之靈辭家遠行。一般在第3天舉行,故亦云「送三」,為最隆重的葬儀程序之一。
孝子先從門外將「過頭紙」取下,系在一棵長笤帚(整棵高的野蒿)上,上褡死者魂衣(壽衣上的舊衣),由孝子躬身貼地皮拉著退行,兩人攙扶,送到廟上。親屬跟隨在孝子之後,有的持香,有的持戴假面的打路鬼(即古文獻中的方相氏),有的持搖錢樹、牛、馬等紙紮隨行,鼓樂喇叭吹奏在後,形成浩蕩的送行隊伍。到廟上左、右各轉三圈,擺3張祭桌。第一張桌上擺一摞饅頭(5個),一碟菜和一個錢褡子,是給差人(小鬼)的;第二張桌擺兩摞饅頭,兩碟菜,兩個錢褡子,是給亡人的;第三張桌擺3摞饅頭,3碟菜,3個錢褡子,是給土地的。祭時老少親友叩頭,口訴什麼東西是誰送的。祭品除了紙紮,都是面做的,應有盡有。亡者若是有女兒的老太太,一定要扎紙牛替她喝髒水。焚紙牛時女兒拍著牛囑咐說:
小牛小牛你聽說,
我媽年輕孩子多,
洗涮髒水你要喝。
祭奠過後,將所有各種冥器、「過頭紙」、紙紮,都在廟前燒掉(有的地方送到屯外的叉路口燒掉)。
送行之後,如不馬上出殯,每7天有一次家祭;「放」的時間短,就和出殯接上。家勢顯赫、老人正常死亡,還要在出殯前擇吉點主(亦曰成主),請當地有功名的人士(名宦、進士、舉人、秀才等)或德高望重的老人,用硃筆補點神主牌位上主字之一點(原只寫成「王」字),因此儀式意味吉慶,孝家臨時脫去孝衣,穿黑藍色等素服,禮畢再著孝服。
有講究的人家在出殯前一天,還要「過金橋銀橋」。孝子要頭戴孝冠,身著麻衣,手拄哭喪棒,背負馬鞍,口銜馬嚼,在哀樂聲中,從兩座紙紮木橋模型上爬過,請亡父或亡母騎在自己背上,孝子做牛馬親送父母過奈河之上的金橋銀橋,以此向已故父母贖罪,並亦可免死者之罪。
出殯前夕還有「辭靈」儀式,即家人最後向亡靈告別。是夕由執事人依次請親友到靈前致祭,燒香、上供、跪拜、燒紙。一家人稽首陪祭,圍棺作竟夜哭。請僧道誦經作懺,凄慘萬狀,蓋從此幽明永訣也。
年在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逝世,謂「老喜喪」,凡壓「過頭紙」的石頭,笤帚梗、系孝服的麻線,都是吉祥物,搶下為新生嬰兒系搖車,護身,謂可避邪。
(5)出殯。出殯即「出靈」、「發引」。民間也叫出大殯,出大喪,時間多在早晨。靈柩都用人抬,叫「抬杠」。墳地近的要全用人抬;墳地遠的中間可以用車拉,但離家和進墳地必須人抬。如此既無車馬驚動死靈魂,亦可表示孝子們的孝心和排場。杠有8杠、16杠、24杠、48杠、64杠不等。棺材要先用棺材罩(通常用飾有花邊,綉有圖案的紅布製作)罩上,顯得莊嚴、氣派。出靈時孝子先將喪盆摔掉,叫「摔喪」;再用扁擔啟棺。之後杠夫在杠頭指揮下,齊力抬起棺材。棺前由長子持靈幡導引(靈幡用白毛頭紙作成,上為一三角形紙片,下有兩個長飄帶,用纏好白毛頭紙的「鶴頭彎」的秫秸挑起,迎風招展。亦有幡上寫「金童前引路,玉女送西方」的引詞),執事人一路拋撒紙錢(外圓內方,形似銅錢,直經約三四寸),紙錢既不能提前撒完,也不能剩下,必須至墳地正好撒完。有錢人家大扎紙彩,棺前有「開路神」、「險道神」(方相氏)之類,後有鼓樂隊奏哀樂,誦經隊伍送靈超度,最後是女眷送靈車。遠親可半路而回,孝子(女)、孝婦必須送到墳地。及壙(墓穴),次子在棺前拉著杠頭,將棺放下,抽出杠子、兜子、繩子,行入壙祭祀。誦經,焚紙紮,孝子跪祭,然後下葬。壙位(墓穴)是由風水先生事前選定,並經喪家組織人力挖好。挖壙人不能空口,應多喝些酒,更不能在壙中留下腳印。下葬前壙中要撒五穀,意在驅鬼。下葬時撥好向口,使死者頭向北,腳朝南,再把壓口錢從壽釘上取下,待三天後圓墳時用。埋墳時,孝子首先捧土撒棺上,然後大家填土。事畢,燒紙安魂辭墓。孝子脫下孝衣在火中「過」一下再拿回家。送靈回來的人,不能空口,到家喝口酒,是謂「回靈酒」。孝衣在火上「過」一下和喝回靈酒都有一定消毒作用。
出殯回來之後,還要「凈宅」。即清陰陽先生(俗名出黑先生)在室內貼符,然後用五穀糧往死人住處、停靈處拋打,以示驅鬼。東豐縣一帶出靈後,出黑先生坐在死者床上,口中念念有詞,滿室找「殃」(死者最後噴出的一口惡氣),認為殃噴到誰身上誰就遭殃生病。出黑先生按著一個死規矩來確定殃所在的地方:「寅窗卯門辰在牆,巳在陽溝午未梁,申酉在磨戌亥灶,子丑二時在庭堂」【注:《東豐縣民俗》資料。】,當然並無科學根據。
舊時中國,有錢有勢人家,棺材很講究,葬禮也隆重。而窮苦人家只能買叫做「狗碰」的棺材。這種棺材最好的是楊木材,一般是用糟爛木頭拼成,而且棺板甚薄,連野狗也擋不住,故叫「狗碰」。更窮的人家,連「狗碰」也買不起,用舊櫃裝殮,最次的是用一張破秫秸席子把屍體卷上埋起,但求「土不蓋臉」而已,葬俗亦多從簡。
(6)祭祀(圓墳與望七)。出殯3天後要圓墳、上樑(有的地方在第二天)。是日,孝子們去墓地,把墳頭修得圓整美觀,用3根折成房梁形的秫秸插在墳頂,把下葬時取下的壓口錢系在中間的「梁」上,是謂「上樑」。
出殯後7天俗謂死者靈魂歸來探家,謂之「上望鄉台」,或謂「一七上望」,簡稱「望七」。長春、吉林等地習俗,一七紮紙梯子,立在煙囪旁,等靈魂歸來。但一般均不喜歡年輕媳婦靈魂歸來。長春一帶,如家裡死了年輕媳婦,則用兩個熟雞蛋和一個沒底筐為祭,讓媳婦的靈魂等「雞蛋"打節』(抱小雞)再回家」,「采滿一筐鮮花再回來」。因為媳婦是外姓人,又怕她歸來作祟,影響男人娶新婦,故用此法欺騙鬼魂,千方百計不讓她回來。
推薦閱讀:
※吉林集安烤肉火盆為何能登上芒果台《天天向上》?
※為什麼吉林省有個吉林市但吉林省省會不是吉林市?
※吉林蛟河公安局長因擦玻璃墜亡的可信度高嗎?
※吉林9歲男孩寒夜被的哥趕下車,只因為差了一兩元打車錢,這事你怎麼看?
※如何看待 2017 年 12 月 06 日《吉林日報》專刊《核武器的常識和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