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鶴翔庄氣功之四: 動功

中國鶴翔庄氣功動功

第一節 六方和合

一、功法

1、預備

兩腳成小後八字,略寬於肩(先使兩腳外側與肩等寬,平行站立;再將兩腳跟提起,外開約20度,形成小後八字,自然放平)雙膝微曲;松肩,兩手自然下垂,松靜站立。舌抵上齶(舌尖輕輕接觸上齶發「恬」音的部位,舌根放鬆。抵舌的目的是搭橋,接通任、督二脈,以便小周天的真氣運行),似笑非笑(是從心裡發出的笑。兩腮放鬆,嘴角輕輕拉向後上方,使面部肌肉和腹肌放鬆,有利於氣沉丹田,促使丹田自動開闔。兩腮放鬆可以增強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使唾液――氣功里叫「金津玉液」――增多。唾液增多後,可分三小口吞下,第一口用意念直接送入下丹田,第二口用意念從左側畫弧送入下丹田,第三口用意念從右側畫弧送入下丹田,此即古人所說的「吞津法」。將玉液用意念送入下丹田,叫「玉液還丹」,或「聚津成精」),雙目平視(眉宇舒展,眼神含而不放,視而不見),心澄目潔(即排除一切雜念,寧神靜意),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鬆(即用意念使頭、頸、肩、肘、腕、指、胸、腹、背、腰、胯、膝、踝、足、趾依次放鬆,但要松而不懈),將氣沉入下丹田,開始意守(用意念將氣沿中脈――從百會至會陰直通的一條氣脈,貫穿於上、中、下三個丹田――沉入丹田。下丹田的具體部位在膀胱之後,直腸之前。這裡是一個夾室,有氣則開,無氣則合。意守下丹田,就是將注意力集中於下丹田)(圖1)。

引丹田氣經會陰穴沿督脈上升,至大椎穴,經兩肩、兩臂(意走中間)至兩手勞宮穴。

2、提翅

兩手轉掌心向後,兩臂以肩為軸,以與肩等寬之距離,從體前緩慢揚起,待與肩平後,掌指上翹,與臂成90度,突出掌心。(圖2――3)。

用柔力(兩臂緊而不僵)收推三次。收時,以肩帶臂,肩、肘、腕依次放鬆,肘部下垂(小臂與水平線的夾角約為45度);推時,腕、肘、肩依次柔力前推,同時掌指逐漸上翹,待兩臂與肩平後,掌指與臂成90度,突出掌心(圖4――5)。

[意念]

提翅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收推時,收的意念在雙肩,推的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3、展翅

松腕,掌指與水平線成45度,兩臂向左右分開,成「一」字形,掌指上翹與臂成90度,突出掌心(圖6――8)。

柔力收推三次(收推動作要領同前)(圖9――10)。

[意念]

展翅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收推時,收的意念在雙肩,推的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4、合翅

兩手放平,成「一」字形,以肩為軸,兩臂放鬆,從體側緩慢下落,與身體成20度夾角時,轉掌心向後,手臂伸直,後推至45度;同時將腳跟慢慢提起,身體微向前傾(不可彎腰和松膝)(圖11-13)。

[意念]

合翅與後推時,意念都在兩手勞宮穴。

5、折翅

兩手從體後向腋下畫弧(肩與大臂要放鬆,不可聳肩)。與此同時,以小臂帶動手腕,以手腕帶動五指,從小指開始,依次向內旋轉,逐漸成爪形(手指伸直),再由腋下掏出,將手甩向前方(甩出時,爪形變成小喇叭,略向外抖。即各指保持等距外弓,指尖平面成梅花形。但拇指跟要盡量封住勞宮穴,防止清氣外泄);同時,兩大臂在體側相夾,兩腳跟略用力拄地,兩膝微曲(夾臂、甩手、拄地是同時進行的動作)(圖14――16)。

[意念]

轉腕折翅時,意念在十指。

夾臂甩出時,意念將病氣、濁氣從十指尖甩出、抖掉。

6、捧氣貫頂

十指放鬆,雙手與肩等寬,向前平伸,捧氣似球,從體前緩慢托起,將氣貫入百會穴。張臂開胸,手腕放鬆,手、臂、肩成六邊形,略停片刻(圖17――19)。

[意念]

捧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貫頂時,意入百會穴。

7、通天合陽

兩手在頭頂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上。

以頸椎為軸,左右鬆動雙肩(先松左肩,左肘依前、下、後方向轉動之後復原。松左肩時,右手要保持在頭頂上方;後松右肩,動作要領同左),上拔頸椎(下頦內收,百會穴向上承天,用漸力將頸椎關節拉動放鬆)。

以胸椎為軸,左右鬆動雙肩,上拔胸椎(松肩動作要領同前。拔胸椎時,由肩帶動胸椎向上,用漸力將腰椎關節拉動放鬆)

以腰椎為軸,左右鬆動雙肩,上下抻(chēn,扯,拉長)腰椎(抻腰椎時,用兩肩帶動腰椎向上,同時臀部向下,用漸力將腰椎關節上抻下拽,拉動放鬆)(圖20――22)。

[意念]

以頸椎為軸放鬆雙肩時,意念在頸椎;上拔頸椎時,意念同時貫穿頸椎、百會穴和勞宮穴。

以胸椎為軸鬆動雙肩時,意念在胸椎;上拔胸椎時,意念同時貫穿胸椎、百會穴和勞宮穴。

以腰椎為軸鬆動雙肩時,意念在腰椎;上下抻腰椎時,意念同時貫穿腰椎、百會穴和勞宮穴。

8、通地合陰

掌心向上,兩臂伸直,同時兩腿直立。

以腰為軸,兩臂夾頭緩慢向下俯落,在兩腳前正中部位作第一次通地合陰(掌心盡量觸地),松腰。

在左腳前作第二次通地合陰,松腰。

在右腳前作第三次通地合陰,松腰。

(三次通地合陰時,兩臂夾頭的姿勢要始終保持不變)。(圖23――25)。

[意念]

兩臂夾頭向下俯落時,意念在雙手勞宮穴。

第一次通地合陰時,意念由雙手勞宮穴入地。

第二次通地合陰時,意念由雙手勞宮穴和左腳湧泉穴入地。

第三次通地合陰時,意念由雙手勞宮穴和右腳湧泉穴入地。

9、繞手抱球

身體重心移向右腳,同時兩手分離,掌指自然展開,繞手抱球(分手後,左手置體前居中位置;右手以左手為圓心,以30公分為半徑向左畫弧;待右手繞至身體左前方,右手縱向,左手橫向,右手內勞宮穴對準左手外勞宮穴後,左手翻掌心向上,右手上繞至兩掌心上下相對,抱一直徑約30公分的球於下丹田前,同時腰部漸直)(圖26――27)

[意念]

繞手抱球時,意念一直在兩手勞宮穴。

10、左回氣

左腳略向內畫弧,然後向左前45度方向邁出,成弓箭步(邁步時,腳尖先著地,前弓腿的小腿與地面垂直,後綳腿成一直線),同時兩手抻氣(圖28)。

右手畫弧下行至右腹股溝,掌指放鬆,微曲,掌心斜向內成45度,護下丹田。

左手畫弧上行至左前上方(手臂成弧形,手腕和肩的連線與水平線的夾角約45度),雙目注視左手勞宮穴(畫弧時,眼神隨手而行,但注視勞宮穴時不可仰頭),稍停片刻(待左手勞宮穴發熱、發脹後),將頭轉正。

左手向百會穴方向內收,向百會穴貫氣後,左手虎口張開,沿左耳經身體左前側外導內行(手掌要平,盡量靠近向軀體,拇指不要下折,以意領氣由百會穴沿中脈下行),將氣導入下丹田(圖29)。

[意念]

雙手抻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右手護下丹田後,意念集中於左手勞宮穴,至頭轉正。

左手向百會穴貫氣時,意將左手之氣貫入百會穴。

左手外導內行時,意念隨左手沿中脈下行。

導氣至下丹田時,意入下丹田。

11、右回氣

左手放鬆,微曲,掌心斜向左前約45度方向外推約15公分,轉掌心內收至左腹股溝,掌心斜向內成45度,護下丹田。

與外推同時,身體重心移向左腳,右腳略向內畫弧,然後向右前45度方向邁出,成弓箭步。同時,右手畫弧上行至右前上方,雙目注視右手勞宮穴,稍停片刻,將頭轉正。

右手向百會穴方向內收,向百會穴貫氣後,右手虎口張開,沿右耳經身體右前側外導內行,將氣導入下丹田(圖30――32)。

[意念]

左手外推時,意念在左手勞宮穴。

左手內收時,意入下丹田。

右手上行及目視右手時,意念在右手勞宮穴。

右手向百會穴貫氣時,意將右手之氣貫入百會穴。

右手外導內行時,意念隨右手沿中脈下行。

導氣至下丹田時,意入下丹田。

12、收功

右手外導至平臍後,先將右腳跟外轉約45度,再將身體重心移向右腳,左手翻掌與右手平,雙手掌指放鬆,微曲,分別向左、右各約45度方向外推。與翻掌外推的同時,突出尾閭(似坐非坐),上身保持正直,鼻準對臍中,左腳緩慢畫弧收回(收至與右腳相距一肩處,兩腳平行站立)(圖33――35)。

翻掌內收,指尖斜向相對,在下丹田前攏氣抱球。松肩,提肛(用意不用力),兩手向小腹收攏,距小腹約兩厘米時,經兩胯沿體側自然放下,同時兩腿立直(圖36――39)。

[意念]

外推,內收及攏氣抱球時,意念均在兩手勞宮穴。

松肩時,意念將上身之氣收入下丹田。

提肛時,意念將下身之氣收入下丹田。

兩手向小腹收攏時,意念將兩手所抱之球緩緩收入下丹田;同時,小腹加強後收意念,將氣收緊、穩固。

二、功理

第一節預備動作,兩腳採用「小後八字」,是為了便於放鬆尾閭和腰胯,利於啟動真氣;松膝是為了使下肢放鬆。

「舌抵上齶」的目的是搭橋,接通任、督二脈,以便小周天的真氣運行。

「似笑非笑」是一種精神態(意念狀態),這種良性的精神態直接作用於物質態(身體狀態),如玉液(唾液)增多,心靜體松等。玉液增多還可以增加胃消化液,增強胃的消化功能。

「雙目平視」主要是對腦的鍛煉。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最高級部分,是思維、意識的器官;小腦主管四肢運動的平衡。雙目視線若向上了,身體重心後移,氣就要向上運;雙目視線若向下了,身體重心前移,氣就要下行。故一般要求「雙目平視」。「雙目平視」掌握好了,動作就平衡,真氣在體內循行就暢通無阻。經過長期修鍊,不僅可以提高視力、聽力,而且可以開發智慧,使腦功能得到改善。

全身放鬆有利於疏通經絡,使真氣循經運行。

「六方和合」,從廣義上講,天地四方,人在其中,為六方和合,即六位空間和合。人體五臟與六腑之間,通過經絡相連,表裡相合,為內六合;肩、肘、腕、胯、膝、踝為外六合。「六方和合」,就是人與六方貫通和合之意。如:

兩臂向前揚起,掌指上翹,柔力收推三次,打開勞宮穴,使體內外之氣貫通和合,為一合(以面南為例,此即與南方相合。南在五行中為火,五臟中為心,與火和合對心臟有益)。推為緊,收為松。

兩臂左右分開成「一」字形,掌指上翹,柔力收推三次(使體內外之氣通過勞宮穴貫通),為二、三合(與東、西兩方相合。東在五行中為木,五臟中為肝,與木和合對肝臟有益;西,在五行中為金,五臟中為肺,與金和合對肺臟有益)。推緊,收松。

兩臂從體側下落,轉掌心向後推出(使體內外之氣通過勞宮穴貫通),為四合(與北方相合,北,在五行中為水,五臟中為腎,與水和合對腎臟有益)。

捧氣貫頂,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上,通天合陽(使體內外之氣通過勞宮穴、百會穴與天陽貫通),為五合(與天陽相合。上為天,天為陽,與天陽相合,調整人體之陽)。

以腰為軸,頭、臂同時向下俯落,通地合陰(使體內外之氣通過勞宮穴、湧泉穴與地陰貫通),為六合(與地陰相合。下為地,地為陰,與地陰相合,調整人體之陰。弧陰不生,弧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陰相合,萬物生長)。

在「六合」里,人為中(中在五行為土,五臟中為脾。與土和合對脾胃有益,脾為後天之本,脾胃受納的水谷精微輸布五臟六腑,榮養全身,以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人在中,即練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才能與六方和合)。

穴位的開闔與口鼻呼吸的機理相似,主要是留清排濁,吐故(濁氣、病氣、中醫稱之為邪氣)納新(宇宙之浩然正氣,即真氣,亦即多種高能物質),其主要作用是促進氣血循環,提高新陳代謝功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增強人體的生命活力(開發智慧,激發人體潛在的功能)。

「左、右回氣」是在人體與六方和合以後,進一步把宇宙浩然之氣貫入百會穴,導入下丹田與體內經氣相合。

本節幾個主要動作的作用:

提翅和展翅的柔力收推是練通勞宮穴(收為吸進清氣,推為呼出濁氣、病氣)。這樣一收一推、一吸一呼,內外貫通之後,真氣便可循經運行。

合翅是方位的變化。其作用是將氣運向十指,使聚斂之氣在運行中逐漸析出清濁。

折翅轉腕,雙手從背後經腋下甩出,則是將濁氣、病氣、廢氣從十指尖甩出體外,起到留清(真氣)排濁(病氣)的作用;腳跟柱地則是震撼內氣升騰,達到上下貫通。

「通天合陽」與「通地合陰」的作用:宇宙間天為陽,地為陰;人體上為陽,下為陰;外為陽,內為陰。捧氣貫頂,將氣由百會穴貫入體內,使體內外陰陽相通,陰平陽秘;翻掌心向上,掌心朝天承接宇宙之大氣,使體陽與天陽相接,以陽(天陽)補陽(體陽)。左右鬆動雙肩,上拔頸椎、胸椎與抻腰椎,則是運動肩胛關節與椎體,將關節拉動放鬆,調整督脈。上拔可使陽氣上升,通天合陽;放鬆可使陰氣下降。通過陽升陰降(亦即升清降濁),使體內陰陽平衡,頭、臂同時向下俯落觸地三次,此時掌心(由向上為陽而變向下為陰)和湧泉為陰,地亦為陰,兩陰(體陰、地陰)相接,以陰(地陰)補陰(體陰)。

本節功法的主要作用是:百會與天合,湧泉與地合,勞宮穴與前後左右合,長期修練,便會人與上、下、前、後、左、右自然相通,起到調動內氣、留清排濁、和合陰陽、聚斂真氣的作用,進而達到天、地、人合一之目的。

第二節 柱地通天

一、功 法

1、預備

兩腳平行,與肩等寬(兩腳外側與肩等寬)雙膝微曲;松肩,兩手自然下垂,松靜站立。舌抵上齶,似笑非笑,雙目平視,心澄目潔,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鬆,將氣沉入下丹田,開始意守。

引丹田氣經會陰穴沿督脈上升,至大椎穴,經兩肩、兩臂至兩手勞宮穴。

2、提翅

兩手掌指放鬆,微曲,掌心相對;兩臂以肩為軸,以與肩等寬之距離,從體前緩慢揚起,至與肩平(圖40――41)。

[意念]

提翅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兩手之間似夾一球,並使兩手之氣交流。

3、展翅

兩手轉掌心向下(轉掌時兩手仍微曲),變「劍指」(中指與食指併攏伸直,拇指壓在小指與無名指指尖背側),兩臂左右分開成「一」字形(圖42――44)。

[意念]

轉掌心向下時,意念將氣在勞宮穴含著。

變劍指及展翅時,意念均在劍指。

4、通臂

以頸椎為軸,先以左肩帶左肘(左肘自然彎曲),左肘帶左腕,左腕帶左劍指向頸椎方向內收(要求肩、肘、腕、指節節貫通,收至左小臂與水平線的夾角約成45度為止;此時右臂不動)。

然後,以右肩帶右肘,右肘帶右腕,右腕帶右劍指向頸椎方向內收(動作要領同左)。

與右臂內收的同時,左肩以內力推動左肘,左肘推動左腕,左腕推動左劍指向外點出(要求肩、肘、腕、指節節貫通)。

如此右收左推,左收右推,反覆通臂三次(最後一次右臂向外點出,左臂不動)後,再成「一」字形(圖45――46)。

兩手劍指變「丹頂指」(即在劍指的基礎上,再將中指回收,指尖點在食指指甲根部,形似丹頂鶴之頂),稍停片刻(圖47)。

[意念]

通臂時,意念在大椎穴和劍指指尖(意念隨著動作從一手指尖經大椎穴走向另一手指尖,狀似穿梭,往返三遍)。

變丹頂指時,意念在丹頂指。

5、觀天

丹頂指變陰掌(掌心向下),身體微向前傾,腳跟提起,上身後仰,身體成弓形(下頦保持內含,兩膝不可彎曲);與此同時,翻掌心向上,環抱似球,盡量擴胸,兩臂向上成弧形(不要聳肩),雙目視天(圖48――50)。

[意念]

丹頂指變掌後,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雙目視天時,意念好似抱著一個大氣球。

6、合翅

稍停片刻,身體逐漸恢復後仰前的姿勢(腳跟仍然上提,不要放下),兩臂從體側緩慢下落,至與身體約成20度夾角(圖51――52)。

[意念]

合翅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7、折翅

兩手轉掌心向後,從體側上提向腋下畫弧(肩與大臂要放鬆,不可聳肩)。與此同時,以小臂帶動手腕,以手腕帶動五指,從小指開始,依次向內旋轉,逐漸成爪形,再由腋下掏出,將手甩向前方;同時,兩大臂在體側相夾,兩腳跟略用力柱地,兩膝微曲(動作要領同第一節第5個動作「折翅」)(圖53――56)。

[意念]

轉腕折翅時,意念在十指。

夾臂甩出時,意念將病氣、濁氣從十指尖甩出、抖掉。

8、雙回氣

十指放鬆,雙手與肩等寬,向前平伸,捧氣似球,從體前緩慢托起,貫入天目(意向天目內收,但不仰頭)。張臂開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外導內行(兩手掌要放平。待兩手平肩時,兩肘亦與肩平),將氣(沿中脈)導入下丹田(圖57――60)。

[意念]

捧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貫天目時,意入天目。

外導內行時,意念隨手沿中脈下行。

導氣至下丹田時,意入下丹田。

9、攏氣入胸

兩手在下丹田前左右分開,身體重心移向右腳,身體向左約轉45度,左腳向左前約45度方向邁出,成弓箭步。同時,兩臂展開成「一」字形(展臂時,掌指放鬆,微微分開,掌心向外,後方向似翔泳;展臂後,注意挺胸收腹);再轉掌心向前,五指自然併攏成凹掌(圖61――63)。

上體先右轉約90度,同時左手攏氣入右胸(左手將氣攏入右鎖骨下方的右氣戶穴,手與身體似接非接;右臂只隨身體轉動,以不超過右腳跟為限);上體再左轉約90度,同時右手攏氣入左胸(右手將氣攏入左鎖骨下方的左氣戶穴,手不接觸身體),兩小臂交叉於胸前,沉肩墜肘,稍停(圖64――65)。

[意念]

展臂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左手攏氣時,意念在左手勞宮穴;氣入右胸時,意入右氣戶穴。

右手攏氣時,意念在右手勞宮穴;氣入左胸時,意入左氣戶穴。

10、柱地通天

向下抽左手,向上托右肘(左手與右肘相距約10公分),左手沿右小臂斜向分手抻氣,做柱地通天勢(即將左手提至百會穴上方15公分處,翻掌心向上;同時,右手撤至尾閭下方,翻掌心向下。兩手外勞宮穴相對,兩臂成正太極線,上身保持正直),稍停(圖66-67)。

[意念]

抽左手托右肘時,意念在左手勞宮穴。

分手抻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柱地通天時,意念是「通天無限遠,柱地無限深」。

11、攏氣入胸

身體重心移向左腳,右腳以腳尖為軸,腳跟內轉至與左腳跟相對;然後將身體重心移向右腳,左腳以腳尖為軸,腳跟外轉,轉體約180度,成弓箭步。與轉體同時,左手向下,右手向上,兩臂成「一」字形後,轉掌心向前(兩手一直保持凹掌不變)(圖68――69)。

上體先左轉約90度,同時右手攏氣入左胸;上體再右轉約90度,同時左手攏氣入右胸,兩小臂交叉於胸前,沉肩墜肘,稍停(圖70――71)。

[意念]

轉腳跟、展臂時,微松兩肩,意念將「無限遠」和「無限深」之氣收入兩手勞宮穴,沿兩臂至體內。

右手攏氣時,意念在右手勞宮穴;氣入左胸時,意入左氣戶穴。

左手攏氣時,意念在左手勞宮穴;氣入右胸時,意入右氣戶穴。

12、柱地通天

向下抽右手,向上托左肘,右手沿左小臂斜向分手抻氣,做柱地通天勢(動作要領同第二節第10個動作「柱地通天」)稍停(圖72――73)。

[意念]

抽右手托左肘時,意念在右手勞宮穴。

分手抻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柱地通天時,意念是「通天無限遠,柱地無限深」。

13、收功

身體重心移向右腳,左腳跟內轉(恢復預備勢方向);再將身體重心移向左腳,右腳緩慢畫弧收回(與左腳平行站立)。同時,突出尾閭,上身保持正直,鼻準對臍中。

兩手鬆開凹掌,右手向下,左手向上,指尖斜向相對,在下丹田前攏氣抱球。松肩,提肛,兩手向小腹收攏,距小腹約兩厘米時,經兩胯沿體側自然放下,同時兩腿立直(動作要領同第一節第12個動作「收功」)(圖74――79)。

[意念]

轉腳、松掌攏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外推、內收及攏氣抱球時,意念均在兩手勞宮穴。

松肩時,意念將上身之氣收入下丹田。

提肛時,意念將下身之氣收入下丹田。

兩手向小腹收攏時,意念將兩手所抱之球緩緩收入下丹田;同時,小腹加強後收意念,將氣收緊、穩固。

二、功 理

本節的主要作用,是在第一節「六方和合」的基礎上,進一步疏通手三陽與手三陰經。

人體共有十二條正經,它們與人體的內臟有著直接聯繫,並以各有關臟腑的名稱來命名。這十二條正經按陰陽之不同,又有三陰、三陽的區別(它們除了通過軀幹以外,分別在上、下肢循行),循行在上肢的稱為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在下肢的稱為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經絡整個網羅著人體的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在人體內無處不有。通過本節的鍛煉,對促進它們之間的溝通會很有益處。譬如:

「提翅」時,兩臂向前揚起,掌指微曲,勞宮穴相對,同時發氣相接形成一個球。可進一步打開勞宮穴,加強外氣體交流,促進氣血循環。

「通臂」時,以陽經的大椎穴為軸心,用兩肩帶動兩臂,似龍形,顫動椎體,鬆動關節,使其氣上行,直衝啞門穴和太枕關。同時,收肩臂之氣輸向指腹,疏通手三陽經。

「丹頂指」是使中指與食指相交,即使心神(中指屬心藏神)與脾臟(食指屬脾臟)相交,可以助長消化功能,並有調神作用,還有助於打通玉枕關,改善小腦功能。

「觀天」可起到本陰暫陽(本陰潛陽),陰陽交替,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陰陽調和的作用(手三陰經分布在上肢內側,屬里,真氣運行由胸走手。手三陽經分布在上肢的外側,屬表,真氣運行由手走頭)。張臂開胸可以充分調動五臟(心、肝、肺、脾、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之氣血,使之通過經絡相聯繫,流通運行;足、腿、胯、腰、腹、胸、頸、面、頭、臂、手等各部的相互抻扯顫動,可調動真氣衝擊病灶,疏通經絡(中醫認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血行,氣滯血淤,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氣血循行一旦暢通無阻,就能調和陰陽,達到祛病強身之目的)。觀天抱球時屬緊,合翅翻掌時屬松,這一緊一松,可以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更加活躍。由於五臟六腑得到真氣的充養,人的生命活力也就增強了。

「攏氣入胸」是將練功場上之氣收入體內。

「柱地通天」是使百會穴與上手勞宮穴接通,尾閭與下手勞宮穴接通。上手撐天,以承接天陽,沿百會穴直貫椎內,下至尾閭;下手柱地,尾閭之氣通過下手勞宮穴,直接與地陰相合。通天無限遠,柱地無限深,使天、地、人相通(天地相接,我在其中;陰陽相合,我在其內;上下相通,我在其間,使天、地、人合為一體),浩然正氣滌盪五臟六腑,循經往返,使人體各組織器官得以充養,故而身體健康,益壽延年。

柱地通天亦稱頂天立地。人們通過嚴格的修練,意識、思維、行為、心理得到改善,就會變得心胸開闊,形象高大。

第三節 鶴首通關

一、功 法

1、預備

兩腳平行站立,距離略小於肩(兩腳內側的距離不大於20公分),雙膝微曲;松肩,兩手自然下垂,松靜站立。舌抵上齶,似笑非笑,雙目平視,心澄目潔,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鬆,將氣沉入下丹田,開始意守。

引丹田氣經會陰穴沿督脈上升,至承漿穴(經大椎穴、啞門穴、百會穴、印堂穴、人中穴)。

2、引頸

以頸椎為軸,下頦似鶴嘴,向斜下45度方向點出;畫弧後收;百會穴向上承接天陽,同時兩腿微向下蹲。如此重複三遍(作「引頸」動作要全身放鬆,上體始終保持正直。在上承天的同時,兩腿下蹲,是為了便於拉動頸椎。重複下蹲是在前次下蹲曲膝的基礎上繼續下蹲,但三次下蹲之後,膝蓋垂線不得超出腳尖)(圖80――82)。

[意念]

前點時,意念在承漿穴。

後收時,意念在大椎穴。

上承天時,意念在百會穴與天陽相接。

3、擺頭

以頸椎為軸,將頭左擺,右擺,左擺,右擺,左擺,右擺(六次擺動的動作要連貫,擺動幅度逐漸變小,速度逐漸變快,軀體隨著擺動勻速上升),上承天(恢復預備姿勢)(圖83――85)。

[意念]

左擺時,意念在左承靈穴和尾閭。

右擺時,意念在右承靈穴和尾閭。

上承天的一瞬間,意念在百會穴。

4、雙回氣

兩手轉掌心向前,捧氣似球,以肩為軸,從體前緩慢托起,貫入天目。張臂開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外導內行,將氣導入下丹田(圖86――89)。

[意念]

捧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貫天目時,意入天目。

外導內行時,意念隨手沿中脈下行。

導氣至下丹田時,意入下丹田。

5、分手理氣

兩手行至臍下後,指尖漸轉向下,掌心向外,沿帶脈左右分開;繞至體側,變掌心向後;繞至體後,雙手外勞宮穴緊靠兩腎俞穴(此時手指要放鬆,微曲)(圖90――91)。

[意念]

雙手後繞時,意念在雙手勞宮穴。

雙手外勞宮穴緊靠腎俞穴時,意念在兩腎俞穴。

6、松腰轉胯

放鬆腰關節,將胯部順時針轉三周,再逆時針轉三周(轉胯時,以左胯為起點;腰以上和膝以下基本保持固定不動的姿勢)(圖92――93)。

[意念]

松腰轉胯時,意念在命門穴。

7、四轉膝

拇指扣緊勞宮穴,兩手沿臀部下推,經體側繞向體前,掌心向下,手臂上抬,小臂略平,身體緩慢下蹲,兩掌心壓向髕骨上沿(膝蓋上端)。壓住後,拇指鬆開(圖94――96)。

兩膝靠攏,約與地面平行,依順時針方向轉三周,再做逆時針方向轉三周(轉動時腳掌不離地,主要是活動胯、膝、踝三個關節;注意將圈轉圓)(圖97――98)。

然後,兩膝同時分別由前向後轉三周,再由後向前轉三周(兩膝每次各轉一個半圈,合起來是一個整圓)(圖99――100)。

[意念]

兩手下推至壓髕骨時,意念均在兩手勞宮穴。

四轉膝時,意念在兩膝。

8、氣通關

以勞宮穴為軸心,兩手掌指內轉(掌心不離髕骨上沿),手指自然分開扶膝內側,拇指扣住血海穴,上身基本保持正直,蹲、起三次(三蹲三起時,一直保持雙目平視,百會穴向上。起時不可只抬臀部,不可將膝蓋伸直,不可低頭)。然後緩緩立起,恢復預備姿勢(圖101――103)。

[意念]

掌指內轉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下蹲時,意念在兩膝。

上起時,意向兩腳湧泉穴。

9、雙回氣

兩手轉掌心向前,捧氣似球,以肩為軸,從體前緩慢托起,貫入天目。張臂開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外導內行,將氣導入下丹田(圖104――107)。

[意念]

捧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貫天目時,意入天目。

外導內行時,意念隨手沿中脈下行。

導氣至下丹田,意入下丹田。

10、收功

兩手平臍後,掌指放鬆,微曲,分別向左、右各約45度方向外推。與外推同時,突出尾閭,上身保持正直,鼻準對臍中。

翻掌內收,指尖斜向相對,在下丹田前攏氣抱球。松肩,提肛,兩手向小腹收攏,距小腹約兩厘米時,經兩胯沿體側自然放下,同時兩腿立直。(圖108――113)。

[意念]

外推、內收及攏氣抱球時,意念均在兩手勞宮穴。

松肩時,意念將上身之氣收入下丹田。

提肛時,意念將下身之氣收入下丹田。

兩手向小腹收攏時,意念將兩手所抱之球緩緩收入下丹田;同時,小腹加強後收意念,將氣收緊、穩固。

二、功 理

本節的主要作用在於疏通任、督二脈,使真氣運行暢通無阻。

任脈起於少腹內(胞中),出會陰陰阜經陰阜沿腹部正中線上行,通過胸、頸部到達承漿穴,然後環繞口唇,上至齦交穴,分行至兩目下,共二十四穴。任脈為「陰脈之海」,六條陰經與任脈相交。任脈總領一身之陰經(對陰經有總的調節作用),因起於胞中,又有姙(女字加任字)養之意。

督脈起於少腹內(胞中),經會陰穴沿腰背正中線上行,到腦後凹陷部的風府穴進入腦內,再沿頭部正中線經百會、前額下行至鼻柱,到達上唇的齦交穴與任脈相交,共二十八個穴位,並有支脈絡腎、貫心。督脈為「陽脈之海」,六條陽經與督脈在大椎穴相交,因而督脈具有總督與調節一身陽經的作用。督脈屬腦,絡腎,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所以,督脈與腦、髓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有路徑的意思,是經絡系統的縱行幹線。絡,有網路的意思,是經脈的分支,橫布周身,經絡縱橫交錯,網羅全身,無處不至。經脈又分為正經、奇經兩大類。十二條正經各屬一個臟或腑,奇經有八條(亦稱奇經八脈)。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的道路,它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把十二條正經比作江河的話,那麼,奇經八脈就好比是湖海,十二條正經的盛衰,要靠奇經八脈來調整平衡,其中尤以任、督二脈最為重要。任、督二脈一旦通了,全身的經絡就會逐漸被疏通。任、督二脈的疏通也就是小周天的形成。隨著小周天的形成,全身經絡的疏通,大周天也就會形成。大、小周天一通,真氣就會沿其特定的軌道暢通無阻地運行。所以通過氣功修練,首先疏通任、督二脈的目的就在於此。

本節幾個主要動作的作用:

「引頸」、「擺頭」是模仿鶴頸、鶴首的前後運動和左右擺動,以活動頭、頸、軀幹和疏通任、督二脈為主要目的。鶴性主靜,做動作時要體現出仙鶴的性情(恬靜、安舒、柔軟、圓活)。前點後收,前點是松,主靜,點時任脈氣下降,後收是緊,收時督脈陽氣上升。這樣一點一收調整了任、督二脈,起到了陽升陰降的作用,使小周天逐漸形成,一般慢性病也隨之好轉。通周天需通六層(皮、肉、筋、骨、脈、臟),只有六層全通了才算真通。短期練功,病情一般只是好轉,很難痊癒。當通到第二層、第三層┄┄時,仍有氣沖病灶的反應(類似舊病複發,但程度一般會依次減輕,時間也會依次縮短,直至痊癒),此時必須堅持修練,否則前功盡棄。練功到了一定程度,有人百會穴練通了,出現了跳動似蟻爬等現象;也有人從百會到會陰之間出現了一條中脈,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應該任其自然,不可故意追求。在任督二脈疏通以後,沖脈也會隨之被疏通。其次,前點後收活動了椎體,對大椎穴的真氣流通有直接的促進作用。由於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交匯之處,所以能引導清陽上升。

「擺頭」不是簡單地左右擺動,要表現出一種活潑喜悅,興緻勃勃的樣子。意念放在兩承靈穴和尾閭上,全身放鬆,左擺右擺上承天(向上伸展軀幹),在頭的牽引下,鬆動椎體,真氣就會隨脊柱、頸、頭呈「S」形上升與天陽相接。這一個動作主要是活動頸椎關節,通過自我牽引防治頸椎病。

「松腰轉胯」要求放鬆腰、胯關節。轉動胯部,能活動骨盆、膀胱、直腸、蠕動小腸,增強其生理功能和下丹田的活力。這個動作還可起到活動腰胯關節和運動尾閭的作用。腰部為全身上下活動的主宰,腰部放鬆是全身放鬆的關鍵,也是疏通帶脈的主要一環。腰關節是督脈的必經之道,活動、放鬆腰胯,是使全身上下真氣貫通的重要鍛煉方法。而運動尾閭可以啟動真氣沿督脈上升,達到運精補腦的作用,促進大腦發育,增強人的智慧,開發人體潛能;轉膝能使下肢三節(胯、膝、踝)貫通。

活動胯、膝、踝關節,能強腎、抗衰老。人過五十,臟腑功能開始衰退,腎氣也開始衰弱。腎主骨,腿骨慢慢老化,走路失去靈健,故有「人老先老腿」之說。中醫認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常活動下身關節,利於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使得骨節靈活,步履敏捷輕健,同時對關節炎等病也有明顯療效。

活動下身關節,對疏通足三陰、足三陽,以及奇經八脈里的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有一定的作用。中醫認為:「經脈者,所以央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同時還有濡養眼目,司眼瞼的開合和下肢運動的作用。陰蹺為病,肢體外側肌肉馳緩而內側肌肉拘急、喉疼嗜睡;陽蹺為病,肢體內側馳緩而外側肌肉拘急、癲狂、不眠、目內毗(pí,①接連:②輔助:③損壞,敗壞)赤痛。

陰維脈維繫三陰經,陽維脈維繫三陽經。陰維脈為病,常患胸痛、心痛、胃疼等症;陽維脈為病,常患寒熱反覆發作等症。

足三陰、三陽和奇經里的這四條脈如果疏通了,就能調整人體之陰陽,使病氣、濁氣下降,治病健身。這幾條經脈的疏通,可治療消化不良、胸腹脹滿、精神不寧、抽筋、運動障礙以及婦科一些疾病。

「氣通關」所通的「膝關」是很重要的一關,這裡的膝關,一是指膝關穴(在膝關節內側的曲泉穴之下,中督穴之上),二是指膝關節部位。這裡是足三陰、足三陽及陰維、陽維、陰蹺、陽蹺的必經之道。所以疏通這一關,對調整人體陰陽、治病健身有著極重要的作用。

三起三蹲的主要作用是舒筋活絡。「蹲」是將氣集中於膝關節部位,加大 膝部氣血的衝擊力;「起」是使膝部所聚之氣集中通關而過。這一起一蹲,即氣通關,使足三陽、足三陰以及陰維、陽維、陰蹺、陽蹺這幾條經脈得以疏通。傾盆大雨之後,山洪直瀉而下,隨著意念,直衝湧泉穴,乃至腳掌、腳趾,與地陰相通。而且,在大部分氣直衝湧泉穴的同時,還有一部分陽氣上沖百會穴,這對於打開百會穴有明顯的作用。

此外,下蹲時,兩手往裡一轉,拇指扣住血海穴(血海穴是脾經是穴位,拇指是肺經所在的一個部位,肺主全身之氣),脾經得到肺氣的補充,增強了脾胃的運化功能,食慾增加,如患有消化系統的病,病體就會迅速康復。

如患有肝病,肝病傳之於脾(用五行的生克關係講;木氣偏亢,而金又不能對木加以正常克制時,木便去乘土),就是「木乘土」。脾經得到肺氣的補充,使脾胃功能改善,抑制肝病入侵,就叫「扶土抑木」。然後用「疏肝法」對肝臟進行疏導,有利於肝病的治療。

如此反覆鍛煉,全身上下、內外層層相通,氣血周流無阻,即可增強免疫功能,治病健身。

第四節 仙鶴點水

一、功 法

1、預備

兩腳平行,與肩等寬(兩腳外側與肩等寬),雙膝微曲;松肩,兩手自然下垂,松靜站立。舌抵上齶,似笑非笑,雙目平視,心澄目潔,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鬆,將氣沉入下丹田,開始意守。

引丹田氣經會陰穴沿督脈上升,至大椎穴,經兩肩、兩臂至兩手勞宮穴。

2、雙回氣

兩手轉掌心向前,捧氣似球,以肩為軸,從體前緩慢托起,貫入天目。張臂開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外導內行,將氣導入下丹田(圖114――117)。

[意念]

捧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貫天目時,意入天目。

外導內行時,意念隨手沿中脈下行。

導氣至下丹田時,意入下丹田。

3、提翅點水

兩手在下丹田前自然分開,掌心向下,兩臂以肩為軸,以與肩等寬的距離,從體前緩慢揚至與肩平。同時抬起左腿(大腿抬至與水平面成45度夾角,小腿與地面垂直,踝關節放鬆,左腳離地面約10公分),點水三次(點水時,上身始終保持正直。下點時,以腰帶動全身,緩慢下落;左腿姿勢不變,左腳尖輕輕點地;同時兩肩放鬆,掌心向下,以肩帶動兩臂,隨身體在體前緩慢下落。上起時,力發於右足,左腿姿勢不變;以腰帶動全身,緩慢起立;同時以肩帶動兩臂,掌心向下,從體前緩慢揚起。兩手的起落點:高不過眉,低不過臍)。(圖118――121)。

[意念]

提翅和點水時,意念均在兩手勞宮穴和左腳湧泉穴。

4、鶴步通臂

兩臂微收,再前伸,向左右展開成「一」字形(展翅時掌指放鬆,微微分開,掌心向外、後方向似翔泳;展翅後注意挺胸收腹),陰掌,變劍指;同時,左腿邁鶴步(左腳緩緩提起,邁步畫弧,至腿伸直後再將左腳跟落至右腳拇趾前15公分處)。然後,身體重心移向左腳,右腿上提(右腳心向後,腳尖向下;右腳尖在左腳跟後約5公分,離地約10公分)(圖122――124)。

以頸椎為軸,左右通臂三次,劍指變丹頂指(動作要領同第二節「通臂」)(圖125――126)。

[意念]

邁鶴步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和左腳湧泉穴。

變劍指、提右腳時,意念在兩手劍指和右腳湧泉穴。

通臂時,意念在大椎穴和劍指指尖(意念隨著動作從一手指尖經大椎穴走向另一手指尖,狀似穿梭,往返三遍)。

變丹頂指時,意念在丹頂指。

5、展翅點水

丹頂指變陰掌,點水三次(點水時,上身始終保持正直。下點時,以腰帶動全身,緩慢下落;右腿姿勢不變,右腳尖輕輕點地;同時,兩肩放鬆,掌心向下,以肩帶動兩臂,隨身體在體側緩慢下落。上起時,力發於左足,右腿姿勢不變;以腰帶動全身,緩慢起立;同時,以肩帶動兩臂,掌心向下,從體側緩慢揚起。兩手的起落點:高不過眉,低不過臍)(圖127――128)。

[意念]

點水時,意念一直在兩手勞宮穴和右腳湧泉穴。

6、提翅點水

兩臂從體側緩慢下落,至與身體夾角約為20度時,轉掌心向後(此時右腿一直保持通臂時的姿勢)(圖129)。

以肩帶動兩臂,掌心向下,以與肩等寬之距離,從體前緩慢揚至與肩平。同時抬起右腿,點水三次(動作要領同前次「提翅點水」,唯左、右相反)(圖130――132)。

[意念]

提翅和點水時,意念均在兩手勞宮穴和右腳湧泉穴。

7、鶴步通臂

兩臂微收,再前伸,向左右展開成「一」字形,陰掌,變劍指;同時,右腿邁鶴步。然後,身體重心移向右腳,左腿上提(圖133――135)。

(邁步、提腿動作要領均同第四節第四個動作「鶴步通臂」,唯腳的左、右相反)。

以頸椎為軸,左右通臂三次,劍指變丹頂指(圖136――137)。

(以上動作要領同前次「鶴步通臂」,唯腳的左、右相反)。

[意念]

同前次「鶴步通臂」,唯腳的左、右相反。

8、展翅點水 

丹頂指變陰掌,點水三次(動作要領同前次「展翅點水」,唯腳的左、右相反)(圖138――139)。

點水後,左腳向左側跨出半步;同時,兩肩放鬆,兩臂伸平,從體兩側緩慢下落至與身體約成20度夾角(圖140――141)。

[意念]

點水時,意念一直在兩手勞宮穴和左腳湧泉穴。

兩臂在體側下落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9、雙回氣

兩手轉掌心向前,捧氣似球,以肩為軸,從體前緩慢托起,貫入天目。張嘴開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外導內行,將氣導入下丹田(圖142――145)。

[意念]

捧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貫天目時,意入天目。

外導內行時,意念隨手沿中脈下行。

導氣至下丹田時,意入下丹田。

10、收功

兩手平臍後,掌指放鬆,微曲,分別向左、右各約45度方向外推。與外推同時,突出尾閭,上身保持正直,鼻準對臍中。

翻掌內收,指尖斜向相對,在下丹田前攏氣抱球。松肩,提肛,兩手向小腹收攏,距小腹約兩厘米時,經兩胯沿體側自然放下,同時兩腳立直(圖146――151)。

[意念]

外推、內收及攏氣抱球時,意念均在兩手勞宮穴。

松肩時,意念將上身之氣收入下丹田。

提肛時,意念將下身之氣收入下丹田。

兩手向小腹收攏時,意念將兩手所抱之球緩緩收入下丹田;同時,小腹加強後收意念,將氣收緊、穩固。

二、功 理

本節功法的主要作用,是進一步疏通上、下肢的經絡和穴位,對腰部的命門穴(包括兩腎)進行鍛煉,為體內補充真氣,促進經絡中氣血的循環,增強生命的活力。

經絡是真氣運行的通道。真氣在經絡中周流不息、運行往返而充養全身。

經穴是經絡上真氣比較活躍的部位。特別是功夫練到一定程度,全身每個穴位都成了丹田,到那時就可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把經絡比作交通網的話,那麼穴位就是其重要樞紐。人體除了十二條正經和奇經八脈以外,還有許多絡脈和孫脈,穴位就更多。僅是經絡循行路線上就有三百六十一個穴位。此外還有五百八十八個經外奇穴,總共九百四十九個穴位。

經穴的暢通和穴位的開闔是一致的。如果穴位,特別是重要的穴位疏通了,對真氣流通就會起直接的促進作用;反之,如果穴位閉塞不通,那麼該穴位所屬的經絡就很難疏通,就會直接影響到氣血的循行。

每個穴位都是人身上的一個竅,就象人的眼、耳、鼻、口、二陰一樣(眼能視,耳能聽,鼻能嗅,口主納,二陰主出),但穴位與這九竅的作用又不盡相同。穴位疏通以後,可以使體內之氣場接通,使體內臟腑之病氣、廢氣排出體外,把人體所需要的有益之氣吸入體內,變為能量,充養全身。穴位的開闔,加速了人體與自然界的物質交換(吐故納新),體內真氣和血流量隨之增加。真氣運行不止,生命自強不息。真氣如果耗盡了,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故而對真氣的補充極為重要。

穴位還是傳遞信息的窗口。通過氣功修練,穴位打開以後,便可開發人體的潛在功能,為探索人體生命科學的奧秘創造條件。

本節幾個主要動作的作用:

本節功法主要模仿仙鶴的動作。仙鶴在飛翔過程中,姿態舒展,圓活輕柔,古人稱之為翔泳。練完這節功後,可以使人感到精神爽快,體態輕盈。所以,這是鶴翔庄功法的又一精華。

提翅點水和展翅點水,是鍛煉肩、肘、腕、腰及下肢的胯、膝、踝,使全身的經絡疏通。以肩帶動雙臂,以腰帶動全身點水,這裡起主要作用的穴位是大椎穴、勞宮穴、命門穴和湧泉穴。

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相匯之處,它除了本身的開闔呼吸之外,還能促使督脈和手足三陽經的疏通,把內氣調動起來,引導清陽上升,打開百會穴,對小周天的氣血運行有促進作用。

點水動作,可促進勞宮穴的呼與吸。下點是呼,上提是吸,一呼一吸,使體內外之氣接通,起到內外交流,留清排濁的作用。

點水動作,主宰於腰,腰部一松一緊,促進了命門穴的疏通。明代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說:「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他認為命門的功能包括腎陰、腎陽兩個方面的作用。而腎有藏精、主水、主骨、生髓,其華在發等功能,因此謂之為生命之源,先天之本。所以腎氣充足後,會使精力充沛,神思敏捷,記憶力增強,智力得到開發。腎又為「作強之官」,腎氣充足則筋骨強健,行動輕快,步履穩健,這是練功中最常見到的效果。其次,骨骼、牙齒等方面的疾病以及頸椎、胸椎、腰椎方面的疾病會迅速愈復;因心腎不交造成的心悸、失眠、遺精、遺尿等病症,也會收到療效。

陳士鐸在《石室秘錄》中說:「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始可應物;肝得命門而謀慮;膽得命門而決斷;胃得命門而能受納;脾得命門而能傳輸;肺得命門而治節;大腸得命門而傳導;小腸得命門而布化;腎得命門而作強;三焦得命門而決瀆;膀胱得命門而收藏。」這充分說明了命門與五臟六腑的密切關係。

命門穴又被稱為「十二經之主」。意思是說,它除了本身的呼吸開闔之外,還有控制全身上下的主要經脈的作用,命門穴疏通了,全身上下的主要經脈才會相繼被疏通。

因此,點水對打開命門穴,促進全身的氣血運行和增強五臟六腑的功能,以及治病健身有積極的作用。

湧泉穴也是體內體外之氣體交換和排除濁氣的一個很重要穴位。隨著點水時的上下動作(點水是意守湧泉穴),便與地陰接通,身上之病氣、濁氣隨之排出體外。《內經》云:「吸天陽以養氣,飲地陰以養血。」通過這個動作的鍛煉天、地、人便結為一體,調整了人體陰陽,達到了內外的統一。

第五節 混元歸一

一、功 法

1、預備

兩腳平行,與肩等寬,雙膝微曲;松肩,兩手自然下垂,松靜站立。舌抵上齶,似笑非笑,雙目平視,心澄目潔,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鬆,將氣沉入下丹田,開始意守。

引丹田氣經會陰穴沿督脈上升,至大椎穴,經兩肩、兩臂至兩手勞宮穴。

2、雙回氣

兩手轉掌心向前,捧氣似球,以肩為軸,從體前緩慢托起,貫入天目。張臂開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外導內行,將氣導入下丹田(圖152――155)。

[意念]

捧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貫天目時,意入天目。

外導內行時,意念隨手沿中脈下行。

導氣至下丹田時,意入下丹田。

3、左右調正

兩腳原地不動,上體左轉約90度,頭部左轉約180度,目向左肩方向平視(腰椎、胸椎、頸椎依次連貫扭動)。

與轉體同時,左手繞至身後,外勞宮穴輕拍命門穴(掌心向後,掌指微曲);右手經胸前向上抬起,翻掌平放於右肩之上(掌心向上,指尖向後,掌指微曲,拇指根上托,防止勞宮穴對耳。兩手的動作要同時進行)大臂緊貼右肋,稍停(圖156――158)。

兩腳原地不動,上體右轉約180度,頭部右轉約360度,目向右肩方向平視(腰椎、胸椎、頸椎依次連貫扭動)。

與轉體同時,兩手自然換位,右手繞至身後,外勞宮穴輕拍命門穴(掌心向後,掌指微曲);右手經胸前向上抬起,翻掌平放於左肩之上(掌心向上,指尖向後,掌指微曲,拇指根上托,防止勞宮穴對耳。兩手的動作要同時進行),大臂緊貼右肋,稍停(圖159)。

左、右轉體各三次,共六次,中間四次均轉約180度,最後一次與第一次相同,轉體約90度,恢復預備勢。

[意念]

左轉時,意念在命門穴和右手勞宮穴。

右轉時,意念在命門穴和左手勞宮穴。

4、足運陰陽

兩手叉腰(拇指向後),提左腿(大腿抬至與水平面成45度夾角,小腿與地面垂直,踝關節放鬆),踢左腳(左腳尖綳直,與腿成一條線)(圖160――162)。

左腳尖上翹,同時小腿微收,再用腳跟著力將左腳沿前下 約45度方向蹬出(將腿蹬直,但不可用力過猛)(圖163)。

以左踝關節為軸,用左腳尖畫圓(左腿保持向前下方伸出的姿勢固定不動,腳跟不落地),先向外轉三周,再向內轉三周(要盡量畫圓);然後,左腿恢復提起時的姿勢,再放下左腳(兩腳距離保持與肩等寬)(圖164――167)。

再提右腿,踢右腳;右腳尖上翹,同時小腿微收,再用腳跟著力將右腳沿前下約45度方向蹬出(圖168――170)。

以右踝關節為軸,用右腳尖畫圓,先向外轉三周,再向內轉三周;然後,右腿恢復提起時的姿勢,再放下右腳(圖171――174)。

(右腿、右腳動作的要領全同於左腿、左腳)。

兩腿如此各作三遍。

[意念]

提腿時,意念在所提腳之湧泉穴。

踢腳時,意念在所踢腳之腳面。

蹬腳時,意念在所蹬腳之腳跟。

腳尖畫圓時,意念在畫圓腳之踝關節。

腳放下時,意念在所放腳之湧泉穴。

5、混元歸一

兩臂向左側緩慢揚起,左手略低於肩,右手與肩平(右大臂與右肩成水平直角),掌心成45度斜向前(圖175――176)。

以腰為軸,按順時針方向(即向上→右→下→左)轉三周(兩手畫圓的動作,上與下對稱,左與右對稱)(圖177――179)。

以腰為軸,按逆時針方向轉三周,然後兩手自然垂向身體兩側(圖180――185)。

[意念]

混元歸一時,意念在十指尖,放遠,畫圓(但注意最後須將放出的意念收回兩手勞宮穴)。

6、雙回氣

兩手轉掌心向前,捧氣似球,以肩為軸,從體前緩慢托起,貫入天目。張臂開胸,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外導內行,將氣導入下丹田(圖186――189)。

[意念]

捧氣時,意念在兩手勞宮穴。

貫天目時,意入天目。

外導內行時,意念隨手沿中脈下行。

導氣至下丹田時,意入下丹田。

7、收功

兩手平臍後,掌指放鬆,微曲,分別向左、右各約45度方向外推。與外推同時,突出尾閭,上身保持正直,鼻準對臍中。

翻掌內收,指尖斜向相對,在下丹田前攏氣抱球。松肩,提肛,兩手向小腹收攏,距小腹約兩厘米時,經兩胯沿體側自然放下,同時兩腿立起(圖190――195)。

[意念]

外推,內收及攏氣抱球時,意念均在兩手勞宮穴。

松肩時,意念將上身之氣收入下丹田。

提肛時,意念將下身之氣收入下丹田。

兩手向小腹收攏時,意念將兩手所抱之球緩緩收入下丹田;同時,小腹加強後收意念,將氣收緊、穩固。

二、功  理

混――混沌。指傳說中宇宙形成之前,亦即天地未分、鴻濛未判之時的模糊一團的景象。

元――元始。元始之氣為太虛之氣。太虛者,太極也,太極本無極,故曰太虛。太極者,天地萬物之始也。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於陰陽矛盾之中,生生化化。人體也是一樣,相當一個小「宇宙」。只要練功順乎自然規律,並持之以恆,就可以達到穴位開,經絡通,陰陽平調,全身上下五臟六腑之真氣混沌一團(即混元歸一)的功效。

本節功主要是四個部分:「左右調正」、「足運陰陽」、「混元歸一」和「雙回氣」。

「左右調正」是在前四節動功,特別是在「六方和合」和「柱地通天」的基礎上,以轉動形體,進一步活動椎體,疏通大椎、命門穴和上肢的經脈,促進小周天的氣血循環。一手承接天陽,一手護命門,將承接的天陽輸入命門穴,為督脈補充了能量,增強了腎功能和下丹田的活力。這個動作,使上半身之氣混沌一團,為全身的混元歸一做好準備。

「足運陰陽」是在「鶴首通關」和「仙鶴點水」兩節動功的基礎上,進一步疏通下肢的經脈。提膝(下肢放鬆)踢腳和綳腳面(下肢前外側拉緊),這一松一緊,疏通了足三陽經,小腿內收,腳尖蹺起(下肢放鬆),蹬腳跟(下肢後內側拉緊),這一松一緊,疏通了足三陰經。以踝關節為軸,用腳尖內外畫圈,運動踝關節,主要是調整足三陰、足三陽,對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進行疏導。這個動作,使下半身之氣混沌一團,為全身的混元歸一做好準備。

「混元歸一」這一動作是全身性運動(上肢、下肢、軀幹都在往返輪轉畫圈)。全身各個關節都拉開放鬆,動作自然、柔和、舒展、圓活,意、氣、形統一,使全身之氣混為一體。以前的每個動作,是對身體的各個部位有所側重地進行鍛煉;而這節的動作則是全身性的整體運動。以前的每個動作,因對身體各部位的鍛煉有所側重,使得氣血在身體各部位的循行也有所不同;而這節的動作,使周身的氣血得到平調(陰陽平衡),使之混為一體,上下一致,內外一致,表裡一致,即「混元歸一」。

「雙回氣」屬於收功內容。練完混元歸一之後,不僅氣血在周身的流注得到改善,而且在身體周圍還形成一定的「氣場」(人體能場)。「雙回氣」是將體外之氣收入體內,儲存於丹田。

整個五節動功是「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它對全身(從頭至腳)的每個關節都進行了活動。對每個穴位、經絡進行了疏導,對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進行了鍛煉,為身體補充了真氣,增加了能量,促進了氣血循環,改善了身體機能。長期堅持鍛煉,不僅能強身治病,而且能延年益壽,「返老還童」。


推薦閱讀:

南少林硬氣功鐵肚桶子功
氣功內練法(硬氣功教材)*
氣功大全
其實,任督二脈本來就是通的,更無需打通
鐵板神算閑談 >> 中華氣功網

TAG:氣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