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問與煩惱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這是儒家提倡的勤學觀念。孔子本身就是一個好學不倦的典範。所謂學無止境,一定要「活到老,學到老」。而道家的莊子則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就無涯,殆矣。意思是說:知識無窮,生命有限。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無窮的知識,那就完蛋了。這個觀念,跟儒家提倡的「勤學」態度大相徑庭。道家認為,智慧出,有大偽。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人生許多煩惱,是從知識面太廣得來的。所以要「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無知者則無畏。因而莊子希望人們能把所學的知識一掃而光,以達到「虛室生白」的效果。在佛家看來,人有兩種成道覺悟的障礙:一是所知障,即對宇宙人生之實相不能正確地認識;二是煩惱障,即是人因執著「自我」而在現實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種煩惱(喜怒哀樂皆為煩惱)。人如果不努力學習,就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和世界,就是一個糊塗人。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如無學問與智慧,人與禽獸有何別?一個人身體再強壯,壽命再長,每日衣食無憂,無病無災,快活無比,如無智慧,亦是行屍走肉而已。人如果醉心於鑽研世間學問,則又有無窮無盡之煩惱產生。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般般是苦。縱然貴為帝王,也是七情六慾難以盡如人意。勤學能求得一生的功名利祿、富貴尊榮。無為能換來一世的逍遙洒脫、自在無拘。但這都不是佛家所追求的解脫之道。佛家認為,人生無常,一切皆無自性,山河大地皆屬微塵,功名富貴何足道也。所謂天堂,不過是人間的升級、改良版本,雖然優越得多,但並非完美無缺。人在天堂亦是無常,天福享盡再墮輪迴,所得快樂亦是有限。佛家認為,一切眾生皆本具佛性(亦名自性、真如)。唯有找回佛性,才能享有真正的常、樂、我、凈功德,遠超西方的極樂世界。但人本有之佛性,常被無明之煩惱、所知二障所覆,所以不得顯現、發揮。凡夫俗子,煩惱障、所知障都重,所以流轉於生死輪迴,求出無期。二乘人(聲聞、緣覺)煩惱障輕,所知障重,所以處於偏空涅槃,唯求自利。菩薩性人所知障輕,煩惱障重,雖能自利利人、自覺覺他,但能力有限,未能功德圓滿。唯有覺悟成佛,方能契證大道,盡除煩惱、所知二障。佛能不斷煩惱而得清凈,現五逆相而得涅槃。遊戲神通,自在無礙,隨願往來,普度眾生。那麼,佛家是否提倡捨棄勤學與無為之道呢?非也。佛家亦讚許儒家之勤學精進,亦讚許道家之無為清凈。佛家倡導的是:以無為為體,以勤學為相,以覺悟為用。而所謂佛,其實只是一個覺悟者,是一個找回了自性的人而已。所有眾生,皆具佛性,因此生佛平等,沒有必要將佛神化,使其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只要我們努力,亦可成為像佛一樣的覺悟者。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光輝的榜樣。
推薦閱讀:

禪定無煩惱,心如蓮花開。願與春光一道,念故人,惜所有!*
別吵了,這部喜劇片是挺業餘,但它比《夏洛特煩惱》重要百倍
道教《清靜經》支招,讓你告別煩惱!
凈空法師:靜老給修行人的總結:真修行就是斷煩惱、斷習氣
當你煩惱時,就想想宇宙吧

TAG:學問 | 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