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升溫中國製造「腹背受敵」
歐盟醞釀對我光伏反補貼 新興國家涉華貿易救濟激增
多家外媒26日報道稱,由歐洲25家太陽能面板企業組成的EU P roSun組織周二向歐委會提起申訴,指控中國同業從非法補貼中獲得不公平優勢。這意味著,繼剛於本月立案的反傾銷之後,歐盟或將再對華光伏揮起反補貼的大棒。
近期中國面臨的外部貿易環境異常嚴峻。一方面,歐美對華貿易政策自今年以來一直在收緊,且多項措施涉及政策和制度調整,衝擊強烈。另一方面,根據公開信息初步統計,今年5月至今,來自巴西、阿根廷、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涉華貿易救濟案件已經超30起,其中新發起的案件就有約20起。這已經超過了去年前八個月新發起14起的合計數。
專家指出,在外需本就低迷不振背景下,如此泛濫的貿易保護,對於中國製造無疑是雪上加霜。
現象
歐洲醞釀光伏反補貼 涉華貿易摩擦近期激增
繼剛於本月立案的反傾銷之後,歐盟或將再對華光伏揮起反補貼的大棒。26日,來自路透社、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的消息稱,由歐洲25家太陽能面板企業組成的E U ProSun組織周二向歐委會提起申訴,指控中國同業從非法補貼中獲得不公平優勢。就在二十天之前,歐委會對該組織的反傾銷申訴做出了正式立案調查的回應。該案涉案價值已超200億歐元,為歐盟涉華貿易救濟中金額最高的。
同樣在26日,中國商務部相關網站信息顯示,應歐洲自行車生產商協會的申請,歐盟對原產於中國的自行車進行反規避立案調查;印度對原產於中國的PS版進行反傾銷日落複審立案調查;25日,商務部網站顯示,印度對自中國進口的不鏽鋼熱軋板材作出特別保障措施初裁,對涉案產品徵收20%的從價稅,為期200天。
這僅僅是近期涉華貿易摩擦增多的一個縮影。一方面,歐美對華貿易政策自今年以來一直持續收緊:美跨部門貿易調查機構成立,修改「關稅法案」,在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層面相繼對我稀土、汽車零部件發起訴訟,歐盟對我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並提交反補貼申訴,對華為和中興申訴……雖然發起案件的絕對數量沒有特別明顯的增長,但是涉案金額巨大,而且多項措施涉及政策和制度的調整,衝擊更為強烈,影響更為深遠。
另一方面,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涉華貿易救濟措施呈現出激增的態勢。《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根據商務部公開信息統計,僅僅是今年5月至今,來自巴西、阿根廷、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涉華貿易救濟案件已經超30起,其中新發起的案件就有約20起。這已經超過了去年前八個月新發起14起的合計數。在新發起的案件中,有1起保障措施,其餘均為反傾銷調查。產品涉及鋼板、不鏽鋼、陶瓷、輪胎、服裝配飾、化工產品等。
除了已經發生的上述案件,一些針對中國商品的新調查案件也在醞釀中。近日,印度反傾銷局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將對原產於馬來西亞、中國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或部分組件進行反傾銷調查。8月,巴西發展工業貿易部貿易保護局致函中國駐巴西使館經商參處,稱已收到巴國內產業申請,擬對進口自中國的自行車橡膠外胎和橡膠內胎分別發起反傾銷調查。
據中國商務部7月份的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共遭遇來自18個國家、地區發起的貿易救濟調查,反傾銷、反補貼、特保等貿易救濟調查40起,同比增長了38%,涉案金額37億美元,同比增長76%。從立案國別來看,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對我立案數量佔總案件數的70%。從涉案金額來看,歐洲、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對我發起調查的金額佔總金額的60%。其中歐盟對中國發起2起反傾銷調查和2起反補貼調查,美國總共對中國產品發起5起貿易救濟調查。
趨勢
貿易摩擦正向「待開拓市場空間」延伸
海關數據顯示,我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增長較為穩定:我國與東盟貿易增長7 .7%,與俄羅斯和巴西雙邊貿易總額分別增長14.9%和6.3%;中美貿易增長9 .6%,中歐貿易下降1.9%,中日貿易下降1.4%。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白明表示,金融危機之後,作為我國傳統出口市場的歐美髮達國家需求萎縮,我國對其出口減少,繼而開始向有巨大市場潛力的發展中國家擴展,這對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產業造成了衝擊,他們和我國的產業同質性和替代性更強,因此也更容易引發摩擦。可以說,貿易摩擦與市場拓展相伴而行。而這顯然直接影響到了我國目前正在推進的外貿市場多元化戰略,同時也對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產生不小的衝擊。
有兩個新的動態尤其值得注意,白明指出,一方面,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起到了示範作用,不少案例都是發達國家先發起,發展中國家緊隨而行。比如說在美國、歐盟對我國光伏發起反傾銷調查之後,印度國內產業也開始效仿,提出了救濟申請。再比如我國輪胎相繼遭到來自歐、美、巴西等多個國家的貿易救濟調查。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救濟也開始向高端產業延伸「以往我們看到的案例,新興經濟體之間的爭端往往都是在勞動密集型,但是現在也開始向上延伸。比如印度對我光伏醞釀雙反的案例,印度光伏業並沒有多少發展,顯然此舉是為了留出未來發展的空間。」也就是說,貿易摩擦正從「現實市場空間」延伸向「待開拓市場空間」。
在業內看來,貿易摩擦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對國內產業和就業的衝擊,但是更深遠的影響則存在於對未來競爭的戰略布局之中,這既體現在對「待開拓市場空間」的預先布局和爭奪,也體現在對未來規則制定的話語權之爭。
最近的一個案例就是,一周前,美國將我對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品補貼政策正式訴至世界貿易組織(WTO )。就在幾乎同一天,中方也向WT O提交了一項對美國關稅法案的訴訟,發起對美國的制度挑戰。兩起訴訟的核心均是對中國補貼問題的認定。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 T 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指出,美國已經開始用「雙軌制反補貼」的戰略向中國施壓。即一方面,美國政府利用WT O爭端解決機制指控中國的禁止性補貼,而另一方面,美國產業界利用反補貼稅法指控中國的可訴性補貼,雙軌各司其職,對中國的補貼政策形成了巨大壓力。
而在美國施壓補貼愈加頻繁的同時,中國也越來越多的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將美方錯誤做法訴諸多邊爭端解決機制。專家表示,可以預見,未來關於中國補貼的話題將是中美貿易爭端的關鍵所在,而雙方就補貼規則的博弈還會日益升溫。
影響
全球貿易保護升溫 圍堵中國製造
從全球的範圍來看,貿易保護再次泛濫的風險正在累積。一向樂觀的W T O前不久發布的最新報告提示了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抬頭的風險。W T O總幹事拉米說,報告發出這樣的預警,還是2008年危機爆發以來的頭一次。在9月22日的最新報告中,WTO將今年全球貿易增速預期由此前的3.7%下調至2.5%,將2013年全球貿易增速預期由此前做出的5.6%下調至4.5%。
另據WT O此前統計,在阿根廷發起的反傾銷調查中有1/4針對中國產品。印度近年來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立案數量已經超過歐美,占同期所有W T O成員對我國反傾銷調查案件總數的1/5。
「在這場全球貿易保護掀起的熱潮中,中國無疑已經成為最大的受害國。多國圍堵的嚴峻形勢值得警惕。」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持續不明朗,是造成貿易保護增多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貿易調查的手段越來越複雜並且難以量化,而且正在向中國的高端製造延伸,另一方面,在歐美等國家對我貿易調查不降反增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發起的貿易調查也呈現增多趨勢,這會造成中國出口被圍堵的困境。
綜合來看,現在中國面臨的外部貿易環境已經異常嚴峻,在外需本就低迷不振的背景下,如此泛濫的貿易保護,無疑是雪上加霜。據海關統計,今 年1至8月 ,我 國 進 出 口 總 值24976.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 .2%。回落的增幅引發業內對全年進出口「保十」目標的擔憂。
國務院辦公廳18日正式發布的《關於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做好貿易摩擦應對和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工作,引導企業和行業協會有效應對貿易摩擦,維護我出口企業合法權益。依法實施進口貿易救濟,保護國內產業安全。
(孫韶華)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
※《中國詩學體系論5·入神篇》/作者:陳良運
※【南方周末】建構中國式信仰--20141009
※中國離婚率高 逾4成剩男剩女恐婚
※官本位是中國一切社會問題的癥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