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單元說明 5

單元說明#TRS_AUTOADD_1226650814098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50814098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50814098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50814098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26650814098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yFav_1226650817426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Calibri;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650817426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Calibri;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650817426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Calibri;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226650817426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

教學目標

1.了解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2.了解《壇經》和《百喻經》的語言特色,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3.批判地繼承佛教思想對於現代社會人生的啟示意義。

單元介紹

本單元學習佛教思想。

按照比較通行的說法,佛教是在東漢明帝時開始傳入中國的,但是,當時對中國人的思想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佛教依附於黃老之學,以其相近、相應的思想進行類比、解釋,在皇室宮廷的狹小天地里,十分微弱而緩慢地傳播著。隨著越來越多的佛經被翻譯成漢語,再加上統治階級的支持,佛教從三國兩晉開始逐漸流傳開來,越來越顯示出自己的獨立品格。魏晉時代,佛教與玄學合流,大乘佛教的「般若學」借「玄學」之風繁盛起來;東晉、十六國時期,出現了漢地佛教的第一個高潮,「六家七宗」的紛爭就出現在此時。經過四五個世紀的流傳之後,中國佛教進入了宗派形成和發展的大成時期。隋唐時期,政治統一,經濟繁榮,國際文化交流活躍,佛教綜合南北思想體系,發展為許多新的宗派。並結合中國人自己的文化傳統,創造性地確立了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五代以後,佛教開始走向衰落,除禪宗、凈土宗持續發展之外,其他宗派已經消失或者影響甚微了。但是,佛教的思想已經內化進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政治等各方面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影響。比如:

佛教哲學的宇宙生成論、本體論、認識論和心性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哲學,影響和改變了爾後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歷程。以課本第七單元將學到的宋明理學為例,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禪宗和其他一些佛教理論的刺激和影響而產生的,這是思想界公認的歷史事實。比如陸九淵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題,王陽明則進一步講「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事」,這可以說是直接導源於禪宗的理論:「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於自心頓見真如本性」(《壇經》)。在晚清時期,中國知識界研究佛學成為一時普遍的風氣。一些民主思想啟蒙運動者,如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學術名流,都採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來作他們的思想武器。佛教的慈悲、平等、無常、無我的思想,在當時的知識界中起了啟發和鼓舞的作用。

從文學上看,魏晉以來,中國文學的各個領域,呈現出與先秦兩漢文學不同的面貌,其中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佛教經典的文本和佛教理論對讀書人的價值觀念、生命觀念的衝擊和影響。在形式方面,佛教對於律詩和俗文學(講唱文學、通俗小說、戲曲等)的產生有著直接的作用。比如,伴隨著佛教傳入的聲明論,導致了音韻學上四聲的發現,從而推動了唐代以來格律詩新體裁的開創。在內容上,一方面帶來了浪漫主義的綺麗想像,中國固有的文學寫實性強一些,很少超時空、超現實的幻想和想像,佛教展示了無拘無束的想像力,從地獄的愁苦、天堂的富麗直到凈土的精妙、佛國的莊嚴,無奇不有,影響所及,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佛教為中國文學提供了新的故事情節和思想內容。比如明清時期的神魔小說,有的直接取材於佛教故事,像《西遊記》故事的基本框架取材於唐朝僧人玄奘印度取經的史實,菩提祖師半夜傳法術給孫悟空,也是從佛典所記載的禪宗五祖弘忍三更傳法給六祖慧能的傳說中取來的;有的則借用了佛教人物,塑造為中國的神仙。比如《封神演義》中的「哪吒」就是直接采自佛典中的護法神「那吒」。另外,佛教對於古典小說和詩歌在思想內容的滲透也很嚴重,佛教的「因果報應」觀念、「世事無常」思想,在魏晉以後的文學作品中都有很多的表現。

從語言上,兩千多年的佛教傳播,在漢語辭彙系統中留下了極其豐厚的文化積澱,豐富了我們的漢語辭彙。今天我們使用的很多詞語和成語,都來自佛經,比如「世界」「信心」「導師」「習氣」「心地」「方便」「煩惱」「實際」「障礙」「功課」「作業」「一剎那」「生老病死」「自作自受」「逍遙自在」「半斤八兩」等。不少歇後語和俚語,也都是佛教世俗化後的產物。比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遠來的和尚會念經」等。

本單元所研讀的文化典籍是《壇經》和《百喻經》。之所以選擇這兩部經典,一是相對於其他佛經拗口的語言、繁瑣的經義,這是兩部比較淺顯且富有趣味的書籍,適合中學生閱讀;二是由於《壇經》是佛教史上漢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為「經」的著作,此書確立了唐以後中國禪宗發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宗推到一個新的高峰,因而在中國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三是《百喻經》廣泛運用了譬喻說理的方式,可為學生借鑒,且其中論述的道理,如果剔除宗教的神秘外衣,也可以使學生在生活上、學習上得到有益的啟示。

作為一種宗教,從唯物主義的角度看,佛教的基本精神是不科學的;但作為影響中國文化最大的三種思想(儒釋道)之一,佛教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因此,學習本單元,要引導學生認真加以辨別。一方面,由於佛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現實社會仍有廣泛的影響,不能不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對其宗教本質,也不可盲從。

推薦閱讀:

70%氟唑磺隆WDG使用說明
青龍白虎方說明及化解法
面相男人腰上開始長肉,說明福運財運有在靠近
老爸使用說明書」
常用50枚法印說明

TAG: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