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情緒對自閉症孩子訓練效果的影響

家長情緒對自閉症孩子訓練效果的影響時間:2013-03-18 14:53 來源:中國孤獨症網 作者:嫣墨 點擊: 898次

百度

谷歌

雅虎

搜狗

搜搜

有道

360搜索

奇虎

  一、訓練中家長情緒的作用

  在談到自閉症兒童的康復訓練時,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談到家長的情緒問題自閉症兒童的障礙,雖然是因為生理上的原因,但在他們的成長發育過程中,由於自閉症障礙帶來很大的交往困難,會使他們產生很多心理問題.儘可能地減少自閉症兒童心理疾患的可能性,是家長在與孩子交往是不得不承擔的任務.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而且在中國的社會服務尚不發達的今天,家長可能是孩子的終身教師.在訓練及日常生活接觸中,家長的情緒狀態如何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情緒是訓練的重要工具

  在對自閉症兒童進行行為訓練時,家長的情緒直接關係到訓練的效果,因此他可以說是訓練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ABA 的目的是為了幫助自閉症兒童提高社會交往的能力,這一目標的最高境界是激發孩子內在的交往慾望,即「願意」交往。內在慾望的產生源自於對「交往中快樂體驗」的追求。正常的人群是如此,自閉症兒童也是如此。只是他們由於有自閉症障礙,使得「交往」對於自閉症兒童成為極困難的活動。行為訓練中的強化原則就是為了讓孩子體會到,「交往」可以是快樂的。所以在訓練中作為教師的家長,必須學會控制並正確使用自己的情緒,才能使訓練達到最佳效果。

  家長在努力學習行為訓練的原則和各項技巧時,往往會忽視了這一點,任由自己的情緒流露在訓練的過程中,不能對情緒控制使用。由於教自閉症兒童是一個艱難行進的過程,家長在擔當教師的角色時,一旦遇到困難,容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很難愉快起來,結果使上課的氣氛變得緊張,孩子無法體驗到什麼是「交往的快樂」。即使完成一個課題,訓練的目的其實並沒有達到。

  二、常見的錯誤情緒

  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情緒也本無對錯之分。但當情緒成為一種工具時,如何使用工具,即如何表現訓練者的情緒,就有正確和錯誤的差別了。根據我們在工作中的體驗,家長在訓練中的錯誤情緒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抱怨多於讚美

  人說「孩子是自己的好。」但對於孤獨症兒童的家長來說,體會到這一點幾乎不可能。多數的家長「控訴」起自己的孩子如何不願學習或學不會時,幾天幾夜都說不完。每當教學受到阻擋時,總是怨孩子「這樣」、「那樣」,我們能體味到其中夾雜的「恨鐵不成鋼」的辛酸,和一個母親的無奈甚至是絕望的心境。但帶著這樣的心境給孩子上課,氣氛如何「愉快」的起來?

  將自己的挫折感溢於表情中

  當孩子不配合,學不會,甚至是發生不適當行為時,家長的挫折感是很強烈的,自責、自怨、無能感和無奈感等交織在一起,並且流露出來。流露的形式可能是各種各樣的,但其結果卻都同樣使孩子處在無「愉快」可言的氣氛中。

  將對孩子的失望感表現出來

  由於缺乏對孩子能力的科學認識,家長往往是憑感覺認為孩子「應該」會這個或那個,一旦孩子表現出不會,家長就流露出對孩子的失望。使孩子在學習中總被一種沮喪的氣氛包圍著。試想如果我們自己總是面對一種「失望」的表情,我們又怎麼愉快得起來呢?

  喜怒哀樂易起伏變化,情緒波動大

  剛才孩子表現得很好時,立即喜於言表;但此刻孩子出現不如意的表現,即刻晴轉雷陣雨。這種情緒上的變化的波動,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感到緊張(不知道媽媽一會兒又會是怎樣的),哪裡還有心情「愉快」起來?

  三、家長情緒問題的淵源

  與職業的孤獨症特殊教師相比,家長在訓練中的情緒問題要嚴重得多。原因不僅是由於孩子在學習的表現,而是源自更深刻的社會、文化及心理背景因素:

  1、「孤獨症」三個字打亂了多少原本寧靜、溫馨的家庭生活;打破了多少年輕父母美好的夢想。自孩子被診斷為孤獨症那一刻起,家長終日沉浸在悲哀之中,很難接受現實。由於缺乏專家及時的專業幫助和疏導,很多家長險在迷茫之中,只好開始抱怨和自責。有的抱怨自己命運不佳;有的抱怨對方有隱瞞家族病史之嫌;有的抱怨老人教養無方;有的為自己沒有給孩子時間而內疚。

  他們之中有不少人雖年輕但已事業中天,工作生活原本是令人羨慕的。然而,「孤獨症」是他們的生活計劃被徹底打亂了,生活的走向改變了,使他們失去了往日的自信與驕傲。面對孩子時強烈的挫折感,使他們終日悶悶不樂,但又無可奈何。自哀自怨,以至於狂躁、易怒,打罵孩子,甚至一走了之都有發生。我們就曾聽到家長問孩子能活多久?我們就曾聽說過這樣極端的情況:家長把自己的孩子丟棄在深山裡。當然,這樣的家長極少極少,但存在情緒問題的家長卻屢見不鮮。

  2、「孤獨症」給家長心靈上帶來的打擊如此之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所生活的社區環境,缺乏對殘障人群的接納和包容。我們的孩子無論在社區學校、幼兒園,還是家庭,都有太多的機會受到傷害。人們(包括成人和兒童)在有意無意間對他們冷嘲熱諷,甚至漫罵侮辱;而他們的父母也常因孩子被發現和別人不一樣時,受到一些人的冷落、譏諷和嘲笑。環境不僅會帶給孩子不良的刺激,如:老師嫌他學習成績不好,拉了全班的後腿而嫌棄;畫畫不好被同學們稱之為笨蛋;行為怪異被鄰居稱為神經病;也給父母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們於是在家拚命地教,卻發現教了數遍仍不見進步,情急之下往往會大怒,責罵孩子「不可救藥,沒有希望」。

  3、因為缺乏社會保障制度,家長自然會從孩子今天的障礙,聯想到今後的生活,對未來產生恐懼,對生活失去自信。

  四、家長情緒問題的結果

  使孩子在學習上屢屢受挫,進而懼怕任何學習的情景;從而加劇了他在人際交往上的進一步退縮,越發自我封閉;孩子產生二次障礙——心理障礙、情緒障礙及問題行為障礙。

  以下情形我們經常會見到:有的孩子會用語言表達不願意學習,答不到目的就以各種方式來抗拒。可憐那些沒有語言的孩子,他們有的會大哭大鬧;有的會大笑不止;有的則將身體蜷縮成一團;有的甚至抓自己的頭髮、咬手、撞頭、抓咬別人、破壞東西等。這些怪異、自傷及攻擊性行為,常常是他們發泄內心的緊張與不安的方式。他們原本太需要愛撫和鼓勵,太需要心理上的支持。這一切首先應該來源與最愛他們的父母。單恰恰在與家長交往過程中,他們不僅沒有體會到愉快感,相反體驗到太多的挫折。試想,如果與父母的交往都是這麼痛苦的話,怎麼能擴展到與其他人交往呢?因此提高孩子交往能力的關鍵是從父母做起。

  五、訓練中如何正確把握情緒

  1、要學會欣賞孩子的進步,學會發自內心地對孩子說「真棒」

  家長要儘快地使自己面對現實,尊重孩子的生命價值,意識到作為家長對孩子應承擔的責任。做到這一點,就能客觀的觀察孩子,體會他的不容易;就會發現孩子的可愛之處。從細微點發現孩子的長處,動態的評價孩子的變化很重要。如:這一次是否比上一次做得好,今天是否比昨天有進步……。做到這一點以下原則是非常重要的:

  把握課題難度,減少孩子的挫折感,以便幫助他經常體驗到成就感。

  其實教孩子的過程,實際上不僅是對孩子進行心理建設的過程,同時也是家長心理自我建設的過程。作為家長,在訓練中首先要保證「交往」的愉快性。學習是一個交往的過程,因此把握課題的難度非常重要。所謂把握課的難度,就是訓練中對孩子的要求,要適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太容易會造成孩子因無聊而不配合,敷衍了事;太難孩子畏難也會不配合,抗拒學習。由於孩子不配合,家長往往就會採取一些強迫的舉動。

  我們的孩子一般習慣與那些一成不變的東西,在接受新的事物時往往表現出拒絕、迴避,甚至緊張和恐懼。其原因一方面源於他們的生理原因,另一方面是由於家長曾經壓制、強迫,要求過高,超過其能力所及而造成的心理障礙。我們就曾接觸過這樣一個孩子:初來「星星雨」是沒有語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開始出現模仿發音「媽媽」,但仍不穩定,他的媽媽很高興,不停地要求他喊「媽媽」,以致於這個孩子拒絕進入語言訓練室。我們也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到了要上學的年齡就拚命地教算術、教

  寫字而不考慮孩子能不能理解,是否具備這種抽象思維的能力;不考慮孩子能不能握筆,手指會不會用力等實際動作能力。

  如何把握好這個「度」,這就要求家長為孩子設置的訓練目標是孩子經過努力能達到的。在孩子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即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反應。當孩子表現出畏懼、配合不好的情況是要及時降低難度,必要時輔助完成並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表現出穩定的能力時,又要及時提高要求,制訂新的目標。在目標與已有能力之間需要設置許多小目標,目的是為了克服他的畏難情緒,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的東西。其間也許會出現多次反覆。因此,適時地調整目標非常重要,尤其是對於那些畏難情緒較嚴重的孩子更要注意。

  2、用心體會孩子的期望,用「愛的眼神」給予鼓勵,創造一個陪,他一起成長並分享成功與喜悅共生環境。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為他創造一個愛的氛圍,給予他充分的鼓勵與信任非常重要。他們雖然語言能力很低,甚至沒有語言表達能力,但他們異常敏感。他們能從周圍人表情的細微變化中讀出很多的內容:是高興,是生氣;是喜歡,是嫌棄;是失望,還是驚喜。我們最常聽到家長的一句話,就是「這孩子怎麼這樣?」說者無意,聽者有意。家長往往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我們的孩子太缺乏鼓勵,他們期待家長對他們由衷地誇獎與肯定,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

  我們有一個孩子在訓練了半年後進步很大,雖然還沒有語言但已掌握了很多技能。當他媽媽來看他時,他很得意地給媽媽表演拍球、寫字、搭積木等,而他的媽媽只顧在一旁照鏡子,孩子一邊做一邊看媽媽,那眼神里充滿了失望,分明是在說「媽媽,你看我多麼不易學會了這麼多,你怎麼無動於衷呢?」當他媽媽微笑地看著他時,他高興得又蹦又跳。我們也曾見過這樣一位家長,在星星雨學習時知道了訓練,可以使用孩子喜歡的食物做強化物,就準備了橘子,但在誇獎孩子時臉上無任何錶情,嘴上機械的說「真棒」,手裡拿一半橘子塞進了孩子的嘴裡,這樣做「強化」只是流於形式,因為孩子看的出你是發自內心的,我們有的孩子在訓練之處,會被誇獎的聲音下一跳,以後就變的非常渴望,又比如:在上集體課時我們會發動全體家長為每一位小朋友拍手喝彩,當孩子完成要求後沒有及時得到獎勵,他會環顧四周,看每個人的反應,好象再說:「我作的這麼棒,你們怎麼不給我拍手呢?」待大家給予獎勵後,才露出滿意的微笑。

  我們的孩子在周圍人由衷的鼓勵與支持下,他會變的越來越配合,從不願意學習到主動要求學習,他能學會以前遲遲學不會,或被認為不可能學會的東西,他會越來越自信,對新的東西越來越感興趣,而不在是僅僅將注意力放在玩手看汽車等刻板動作上,從而興趣面越來越寬,刻板行為越來越少,他會變的越來越願意與人交往,他那扇自閉之窗越來越開放,交往能力最終提高了,這是我們大家一直所期盼的,但要達到這一步,需要家長隨時隨地的用心去誇獎孩子,讓孩子親身體驗到父母是多麼的愛他,多麼的欣

  賞他,那麼堅信並期待他快快成長,發自內心的告訴孩子,在這一過程中父母會幫助他的。

  3、讚美優點優先於注意不良之處

  常人說「愛之深,責之切」;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孤獨症孩子的家長在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相比時,總覺得他一無是處,即使孩子有點小進步也覺得小事一樁,不足以樂,不值得誇獎,由此而帶來的是不只不覺對孩子的傷害,我們總聽到家長在埋怨自己的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會,很少有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即便有,多數情況下也是為了迴避現實,而不是真心讚賞孩子)很少有家長能敏感的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家長的頭腦完全被孩子的問題行為所充盈,因此孩子得到的往往是更多的斥責,沒有鼓勵,沒有誇獎,他的自信心從何而來?他如何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壓力?那麼他做事情怎麼能成功呢?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任何一個人,到頭來只是一事無成,不管他的家庭背靜景怎樣,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雖然他們是有孤獨症障礙的兒童,但他們首先是一個人,他們也同樣需要別的孩子所需要的一切。對別的孩子來說不可缺少的東西諸如鼓勵、認可與信任對他們來說更為重要,因為他們在這方面太缺。

  我們希望家長要多給你的孤獨症孩子以充分的理解,不要太吝嗇對你孩子的誇獎,要做到:忽略他所不期待的行為,用心發覺孩子的長處,發自內心的讚美,並將其儘可能的表現在你的語言當中,,表情上、眼睛裡、創造一個教者、學者都開心的良性循環,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讓孩子的周圍充滿愛,充滿讚賞與鼓勵,我們的孩子在這種愛中,一定會與我們一道鼓足勇氣,加倍努力,向生活挑戰。

推薦閱讀:

職場上要懂得控制你的情緒
我的情緒我做主吧
為什麼我們總是把最壞的情緒留給最愛的人
越固執,越容易受傷
【薦讀】有教養的人都有兩種能力:好好說話和情緒穩定

TAG:孩子 | 情緒 | 自閉症 | 影響 | 訓練 | 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