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步教你識別地形圖
一.地形圖在我們工作中作用上有何重要作用 我們單位工作總是離不開地圖的。有的同志把地圖比作是「協同作戰的共同語言」,「無聲嚮導」,「調查員的眼睛」等等。這些比喻生動、恰當地表明了地圖在野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地圖是反映實地地形的可靠資料,要充分利用這個「可靠資料」,發揮它的作用,就必須具備一定的識圖知識。 (一)地形圖比例尺 1. 什麼是比例尺 就是圖上某一線段的長度與實地相應水平距離之比(即圖上長與實地長之比),就叫做地圖比例尺。比如,圖上甲、乙兩點間長一厘米,該兩點間在實地的水平距離為五萬厘米,地圖比例尺就是五萬分之一;實地為十萬厘米,就是十萬分之一。 地形圖上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常見的有三種:數字表示、直線比例尺、經緯線比例尺。 用數字表示時,也有兩種。一是分式,用分子「1」表示圖上長,分母表示實地相應水平距離,如1/5000、1/100000;另一種是比式,如1:5萬、1:10萬。也有用文字表示的,如五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 直線比例尺:為便於直接在地圖上量測距離,免除計算的麻煩,地圖上都繪有圖解式的比例尺。因為這種比例尺是用直線表示,所以稱為直線比例尺。直線比例尺的製作方法,是在一直線上,以1厘米或2厘米為基本單位,作為尺頭;截取若干與尺頭相等的線段做為尺身;再將尺頭等分十小格,然後以尺頭與尺身的接合點為零,分別註記相應實地的水平距離,即成直線比例尺。 1:2.5萬 1:5萬 1:10萬 比例尺小於百萬分之一的地圖,在圖例中都繪有經緯線比例尺。同時還注有數字比例尺。數字比例尺也叫主比例尺,它是表示沒有變形地方的比例尺,也就是標準緯線上的比例尺。 2. 大小不同的比例尺有什麼作用 地圖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來衡量的,而比值的大小則是依比例尺分母(後項)確定的。分母越大,則比值越小,比例尺就越小;分母越小,則比值越大,比例尺也就越大。就象兩個人分一個蘋果就比四個人分一個蘋果分的多的道理一樣。 地圖比例尺大小不同有什麼作用? (1)地圖比例尺的大小決定著實地範圍在地圖上縮小的程度。例如一平方公裡面積的居民地,在1:5萬地形圖上為四平方厘米,可以表示出居民地的輪廓和細貌;在1:10萬圖上為一平方厘米,有些細貌就表示不出來了;在1:20萬圖上,只有0.25平方厘米,僅能表示出一個小點。這就說明,當地圖幅面大小一樣時,對不同比例尺來說,表示的實地範圍是不同的。比例尺大,所包括的實地範圍就小,反之,比例尺小,所包括的實地範圍就大。 (2)地圖比例尺的大小,決定著圖上量測的精度和表示地形的詳略程度。由於正常人的眼睛只能分辨出圖上大於0.1毫米的距離,圖上0.1毫米的長度,在不同比例尺地圖上的實地距離是不一樣的,如1:5萬圖為五米,1:10萬圖為十米,1:20萬圖為二十米,1:50萬圖為五十米。由此可見,比例尺越大,圖上量測的精度越高。表示的地形情況就越詳細。反之,比例尺越小,圖上量測的精度越低,表示的地形情況就越簡略。 比例尺。是圖上進行長度和面積量算的依據。怎樣進行圖上量算距離呢?下面介紹幾種量算距離的方法。 依直線比例尺量取距離:用直線比例尺量取距離時,先用兩腳規(或紙條、草棍等)量出兩點間的長度,並保持此長度,再到直線比例尺上比量;使兩腳規的一端對準一個整公里數,另一端放在尺頭部分,即可讀出兩點間的實地距離。 依數字比例尺計算距離: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我們可以得出圖上長、相應實地水平距離和比例尺三者之間的關係式: 實地距離=圖上長×比例尺分母。這是我們計算距離的基本公式。具體計算時,先用直尺在圖上量取兩點間的厘米數,然後將該厘米數代入公式,就得出兩點間實地距離。如在1:5萬圖上量得甲、乙兩點為3.4厘米,則實地距離為:3.4厘米×50000÷100厘米=1700(米) 為了計算方便,可先把比例尺分母消去兩個零,然後再乘厘米數,即可口算出實地的米數。 從圖上量得的距離,不論是直線距離還是彎曲距離,都是兩點間的水平距離。但是,實地地形是起伏不平的,道路的彎曲情況,在圖上表示得也是很概略的,從圖上量得的距離總是要比實地距離小一些,所以,對圖上量得的距離要加個改正數。究竟要加多大的改正數?由於實地地形情況比較複雜,很難提出一個最準確的改正數,只能根椐實驗的結果,提供一個改正參考數據,這個數據是:坡度為0°—5°時,加改正數3%;坡度為5°—10°時,加改正數10%;坡度為10°—15°時,加20%;坡度為15°—20°時,加30%;坡度為20°—25°時,加40%;坡度為25°—30°時,加50%。這只是個實驗平均數,有的地方可能大於這個數,有的地方可能小於這個數,使用是要加以注意。 (二)地形圖的種類和用途 我們的地形圖也是一樣,有它一定的規格和用途。你要使用地形圖,就得了解它,不然,需要時就不知道該選什麼圖。 地形圖的規格,主要是按比例尺來分的,有1:1萬,1:2.5萬,1:5萬,1:10萬,1:20萬,1:50萬和1:100萬七種。這叫基本比例尺地形圖。 1:1萬和1:2.5萬地形圖,顯示地形精確、詳細,又都是經過實地調查測繪的,但每幅圖所包括的實地範圍比較小。 1:5萬地形圖,顯示地形比較詳細、精確,也是經過實地調查測繪的,每幅圖所包括的實地面積比1:2.5萬圖大四倍,從圖上能精確量測角度、距離、坡度和坐標等數據。 1:10萬地形圖,多數是根據1:5萬圖編繪的,少數地區(如草原、戈壁地區)是實地測繪的,較1:5萬圖概括些,也具有1:5萬地形圖的特點。但是每幅圖所包括的實地範圍又比1:5萬圖大四倍。 1:20萬和1:50萬圖,是根據1:10萬圖編繪的,它以較小的圖面顯示廣大地區的地形概貌和關係位置。 恰當地選擇適應自己需要的地形圖。 (三)地形圖概貌 初次接觸地形圖的人,一看到圖上密密麻麻的符號,彎彎曲曲的線條,總感到摸不著頭緒,不知如何下手。這是因為你不了解它的特點,不摸它的脾氣。如果你接觸越多越熟,它就會成為你的知心朋友,成為你在工作中的親密朋友。 1. 地形圖的顏色 地圖的顏色有四種,即黑、藍、綠和棕色。居民地、道路、地物、境界、方里網、地名和註記等,都是要突出表示的,所以用黑色; 水是透明的藍色,所以江河、湖泊、水庫、水渠、池塘等都用藍色; 各種植物都是綠色的。地圖上就把森林、苗圃、果園等地區染成淺綠色;一九七八年以後出版的地圖,除突出樹和樹叢仍用黑色外,其餘植被符號,都一律印成綠色了。 地表面多為土黃色,所以地圖上就用近似土黃的棕色表示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態。 2. 圖廊外各部名稱和作用 地形圖每幅圖廓的四周,都有許多「標號」,它們各有各的名稱和用途。在圖幅上方中央的,叫「圖名、圖號」。如圖上寫著「新華縣」,就是圖名,它在這幅圖裡是最大最著名的地方。「13-51-70-丁」,叫圖號,它是告訴你這幅圖的位置,就是地圖的「門牌號碼」。圖號下邊的一行小字,如:「古里」,是說明這幅圖裡都包括哪些地區,誰占的面積大,就把誰寫在前邊。 圖廓外左上角有個井字格,叫小接圖表,它是表明周圍「鄉鄰」關係的;中間有暈線的是本幅圖,四周八個格里寫的是「鄰居」的圖名,看著它,就可以拼接地圖了。 圖的下方中央,是比例尺,它是地圖大小、內容詳略、精度高低的標準,也是量算距離的尺碼。 比例尺左邊的圖形,是表示地圖方位的。線畫正直,頂上有個小五角星,是表示指向地球北極的,叫真子午線,又叫真北方向線;線畫頂端有個小箭頭的,表示磁針所指的方向,叫磁子午線,又叫磁北方向線;線畫頂端有個「V」的,表示縱坐標線所指的北方,這三條方向線合起來叫三北方向。由於地球的質量各處不一樣,在不同的地方,這三個方向得不一致的,三者之間就構成三種角度。以子午線為準;與縱坐標線之間的夾角,叫坐標縱線偏角(又叫子午線收斂角);與磁子午線之間的夾角,叫磁偏角;磁子午線與縱坐標線之間的夾角,叫磁坐偏角。根據測繪人員實地測量的結果,這三個偏角的方向和大小,在各地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每幅圖上的圖形也不一樣。以真子午線為準:磁子午線在東邊時叫東偏,東偏為正,用「+」表示,就畫在真子午線東邊;在西邊時叫西偏,西偏為負,用「-」表示,就畫在真子午線西邊。夾角內的數字是偏角的度數,沒有括弧的是360°制,括弧里的是密位制,它是標定地圖方位時,供修正指北針用的。 偏角圖的左邊,是坡度尺,它是供比量坡度用的。尺的水平線下邊有兩行數字,「1°2°4°……30°」,是360°制的度數;「3.5、7、11……58%」是用百分數表示的度數,如45%,表示水平距離100,垂直距離45,坡度約為24°。百分數是供工程設計時用的。 右圖廓的外邊是圖例,上面印的都是常用地形符號。 3. 地形圖的測制說明 在圖幅下方的右端,是地圖的測制出版說明,這是告訴你測圖的方法,測制時間和依據,用圖時要加以特別注意: 凡是有「航攝」、「調繪」等字的,表明這幅圖是用航空攝影測量方法測制的,地形準確可靠。註明的測制年月愈近,地圖內容愈新穎,反之,則愈陳舊。 圖上寫有「1954年北京坐標系」,「1956年黃海高程系」,是計算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依據。比方說,公路里碑上的公里數,通常是從大城市起算的;說某某建築有多高,一般是從地面算起。這就是說,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都是相互聯繫,都有一定相對關係。我們測繪地面上點的位置,也是一樣,也要有一個起算標準,不然就分不出高低了。測繪地面上某個點的位置時,需要兩個起算點:一是平面位置,一是高程。計算這兩個位置所依據的系統,就叫坐標系統和高程系統。 「1954年北京坐標系」,是採用蘇聯克拉索夫斯基橢圓體,在1954年完成測定工作的,所以叫「1954年北京坐標系」,我國地形圖上的平面坐標位置都是以這個數據為基準推算的。 「1956年黃海高程系」,是在1956年確定的。它是根據青島驗潮站1950年到1956年的黃海驗潮資料,求出該站驗潮井裡橫按銅絲的高度為3.61米,所以就確定這個鋼絲以下3.61米處為黃海平均海水面。從這個平均海水面起,於1956年推算出青島水準原點的高程為72.289米。我國測量的高程,都是根據這一原點推算的。 為了把地面上的地物、地貌描畫在圖紙上,讓用圖的人能認出是什麼物體,測繪部門制訂了簡明易懂的符號和有關規定,這個規定,就叫「地形圖圖式」,簡稱「圖式」。我國現行的「圖式」是由國家測繪總局和總參測繪局共同制定的,它是測制、出版地形圖的法定依據,也是識別和使用地形圖的基本工具。有了統一的圖式,測圖的人和用圖的人就有了共同的語言。使用地圖時,如果對某個符號不認識,查閱一下圖式,就能找到答案。但查閱圖式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查閱的圖式要與使用的地圖比例尺一致。二是查閱圖式時,要注意圖式的版本,不然符號就會弄錯。 (四)地物符號 為了使地圖簡明、美觀,便於識別物體,判定方位和圖上量測計算,制定了一些圖形和註記,分別來表示實地某種物體,這些圖形和註記,就叫地物符號。 1. 符號的特點 在制定地物符號時,通常要考慮到以下幾個原則和特點: 一是符號要有統一性。沒有統一的規定,不僅不利於測制、生產地圖,也不利於使用地圖。 二是圖形要形象醒目,容易識別記憶。符號的圖形,儘可能地反映地物的外形和特徵,使用圖者一目了然,很容易聯想到它所代表的地物。所以,地物符號在構圖上力求做到三點: ① 與地物的平面形狀相似,如居民地、公路、湖泊等,它們的圖形與實地地物的平面輪廓對應相似,這種符號,稱為輪廓符號或正形符號; ② 與地物的側面形狀相近,如突出樹、煙囪、水塔等符號的圖形與實地地物的側面形狀相似,比較形象、直觀,這種符號,稱做側形符號; ③ 與地物的意義相關,如氣象台的風向標、礦井的鎚子等,這種符號,稱為象徵性符號。 了解了它們的特點,用圖時,只要注意看圖形、想意義,就容易識別記憶了。 三是符號要合理分類,能反映地圖內容的有機聯繫和區別,保證圖面清晰,易於識別。 2. 符號的分類 實地上面積較大的地物,如居民地、森林、江河、湖泊等,其外部輪廓都是按比例尺測繪的,叫做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這類符號,可以在圖上量取其長、寬和面積,了解其分布和形狀。 對長度很長,寬度很窄的線狀地物,如道路、長城、土堤、垣柵、小的河溪等,其長度是按比例尺測繪的,因寬度太窄若按比例尺縮繪,就表示不出來,就只能放大描繪,所以叫半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這類符號,在圖上只能量取其相應實地的長度,而不能量取它們的寬度和面積。 地面上很小的地物,如亭子、房、寶塔、紀念碑、路標、石油井等,這類地物,若按比例尺縮繪到圖上,就表示不出來;但在軍事上,對判定方位、指示目標、炮兵聯測戰鬥隊形、實施射擊、指揮作戰等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就採用規定的符號,在不同比例尺圖上,按不同的大小繪出;所以,叫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符號。這類符號,不能用來判定地物的大小,只能表明物體的性質和準確位置。它們對應實地的準確位置,是在圖形的那一點上,這是根據圖形的特點規定的。 上述三類符號,只能表示地物的形狀、位置、大小和種類,但不能表示其質量、數量和名稱,因此,還有文字和數字註記,作為符號的補充和說明,所以叫註記和說明符號。註記和說明符號的形式有三種: 1. 地理名稱的註記,如市、鎮、村、山、河、湖、水庫,各類道路和行政區的名稱等,是用各種不同大小的字體來表示。 2. 說明地物質量特徵的文字註記,如井水的鹹淡,公路路面質量、橋樑性質,渡場、森林種類,塔形建築的性質等,均用細等線體以略注形式配在符號的一旁。 3. 說明地物數量特徵的數字註記,如三角點、土堆、斷崖的高度,森林密度和樹的平均高、粗,道路的寬度,河流的寬、深和流速等均用大小不同的數字表示。 此外,有些地物的分布較零亂,如沙地、石塊地、梯田坎、疏林、行樹、果樹等,很難表示它們的具體位置和數量,就採取均勻配置的圖案形式表示,所以叫做配置符號。這種符號,只表示分布範圍,不代表具體位置。 只要我們掌握了符號的特點,再識別地物符號就比較容易了。 (五)地貌的表示方法 地球表面是起伏不平的,有高山,有深海,有丘陵和平原,有沙漠和草原,還有江河和湖泊等等,這些高低不平,形狀各異的地貌是怎樣表示在平面圖紙上的呢? 地貌的表示方法,是人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的基礎上,逐漸完善和豐富起來的。在公元前六百多年的時候,我國的製圖先驅是用∩∩圖形表示山峰位置和山脈大體走向的,直到清朝初期,才開始採用等高線表示地貌的方法。 用等高線表示地貌,能精確地反映地面的高低、斜坡形狀和山脈走向,我們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圖,主要是用這種方法表示地貌的。這種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立體感。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地圖的要求提高了,希望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廣大區域的地勢總貌,迅速得到高程分布和高差對比的印象,於是,在等高線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分層設色和暈渲表示地貌的方法。 分層設色法,就是將地貌按一定的高度分出層次,每層普染以不同的顏色。用圖時就可以根據顏色迅速判別高度。我們常見的地圖冊以及航空圖,小比例尺圖,多是採用這種方法。 暈渲法,就是按一定的光源方向和地形起伏,用青鋼色(或彩色),在坡或背光坡上塗繪暗影,以構成地勢起伏的立體形象,給用圖者在視覺上以生動形象、蜿蜒起伏、景觀自然的感覺。地貌圖、遊覽圖多是採用這種方法。 分層設色和暈渲法,如與等高線配合使用,效果將會更好,不但便於識別地貌,也便於圖上計算高程。 1. 等高線表示地貌的原理 等高線表示地貌的原理是:假設把一座山,從底到頂,按相等的高度,用一層一層地水頰橫截該山,則山的表面便會留下一條一條的彎曲截口痕迹線,再將這些截口痕迹線垂直投影到一個平面上,便呈現出一圈套一圈的曲線圖形。因為每條曲線上各點的高度都相等,所以這種曲線叫等高線;各相鄰的兩條等高線間的垂直距離相等,叫等高距。地形圖就是根據這個道理來表示地貌的。 2. 等高線的特點 根據等高線表示地貌的原理,可以看出這樣幾個特點: 等高線都是閉合曲線,同一條等高線上任何一點的高程都是相等的; 等高線多,山就高,等高線少,山就低; 等高線密,坡度陡,等高線稀,坡度緩; 等高線的彎曲形狀和相應實地地貌形態保持水平相似的關係。 對於同一地形而言,等高線的多少,取決於等高距的大小。等高距大,等高線就稀少,地貌顯示就簡略;等高距小,等高線就密集,地貌顯示就詳細。為了製圖方便,利於用圖,應選擇適當的等高距。我單位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的等高距規定為: 比例尺:1:2.5萬、1:5萬、1:10萬、1:20萬 等高距:5米、10米、20米、40米 3. 等高線的種類 在地形圖上,我們所看到的等高線,為何有細的,有粗的,還有斷續的?這是為了更好地表示地形和用圖的方便而規定的。 凡是按規定的等高距測繪的等高線,都叫基本等高線,又稱首曲線,是用細實線表示的; 為了便於計算高程,把首曲線每逢五條或十條加粗描繪一條,叫做加粗等高線,例如,一座一千米的高山,在1:5萬圖上,就要畫一百條首曲線,計算高程時,如果一條一條地數,就很不方便,有了加粗等高線,就能一五一十地數,計算就方便了,所以,又叫計曲線。 因為地貌起伏變化多端,用首曲線往往不能詳細表示地貌的細部特徵,就在首曲線的中間加繪長虛線,表示其細部,這叫半距(基本等高距的二分之一)等高線,也叫間曲線。 有些地方的細貌,用間曲線仍然顯示不出來時,就在四分之一等高距的位置上用短虛線表示其細貌,補助間曲線的不足,所以叫做補助等高線,又叫助曲線。 間曲線與助曲線,線段不長,只在傾斜變換和地形複雜的地方用,如丘陵地區的地圖上使用較多。 用等高線表示地貌,是一種比較科學的方法,具有圖形簡單、便於計算、清晰醒目等優點。但也有不足之處,例如,因為等高線是按一定的等高距測繪的,有些細貌可能被捨去;不能完全逼真地反映地貌的細部和景觀;立體感不夠明顯,給判讀帶來一定的困難。用圖時,既要掌握它的特點,也要知道它的不足之處,才能更好地發揮地形圖的作用。 4. 怎樣識別地貌 我們懂得了等高線表示地的原理和特點,就有了判讀地貌的基礎,但是,由於地貌類型複雜,要正確認識地貌,仍有不少困難。 儘管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特點,形態萬千,但只要我們認真分析一下,仍然可以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徵。概括地說,它們都是由山頂、凹地,山背、山谷,鞍部、山脊等構成。只要抓住這些基本特徵,識別地貌就比較容易了。 在識別這些特徵時,只要聯想一下等高線表示地貌的原理和特點,就能立刻認出:凡是最小的閉合小圓圈都是山頂。根據這些圓圈的大小和形狀,還能分辨出是尖頂山、圓頂山或平頂山。凹地也是小圓圈,怎麼和山頂區別呢?這個問題,製圖人員早就想到了,就是在圓圈上加上個垂直小短線,它是指示下方向的,叫做示坡線。如果你看到示坡線是在圓圈的外面,就是山頂,示坡線是在圓圈的裡面,就是凹地了。 以山頂為準,等高線向外凸出的是山背;等高線向里凹入的,就是山谷。兩個山頂之間,兩組等高線凸彎相對的是鞍部,若干個山頂與鞍部連接的凸起部分就是山脊。 另外,由於地殼的升降,剝蝕和堆積作用,使得一些局部地區改變了原來的面貌,如植被稀少,由於雨水沖刷形成的沖溝;陡峭的崖壁,坡度在70°以上,象廣西桂林的陡石山;山坡受風化作用而崩落的崩崖等。這些地形,統稱為變形地。因為這種地形面積很小,形狀奇特,用等高線不太好表示,只好用符號來表示。 根據等高線表示地貌的原理和特點,結合變形地符號,再考慮到自然習慣(如河水總往低處流,等高線上高程註記的字頭總是朝上坡方向,示坡線指向下坡)進行判讀,地貌的總體和細部就清清楚楚了。 5. 怎樣判定高程和高差 我們在使用地圖時,經常要判定點位的高程。在圖上根據什麼判定點位的高程呢?主要是根據高程註記和等高線來推算。例如: 點位恰在等高線上時,該等高線的高程,就是這個點位的高程; 點位在兩條等高線之間時,先查出下邊一條等高線的高程,再按該點在兩等高線間隔中的位置目估出高度; 點位在沒有高程註記的山頂時,一般應先判定最上邊一條等高線的高程,然後再加上半個等高距。 知道了兩點的高程,然後相減,所得結果,就是兩點的高差。 6. 怎樣判定斜面形狀和坡度 所謂斜面,就是從山頂到山腳的傾斜部分。 等齊斜面:坡度基本上一致,站在斜面頂部可以看到全部,稱為等齊斜面,在圖上,各等高線的間隔大致相等。 凸形斜面:在實地,上面緩下面陡,站在斜面頂部看不見下部,稱為凸形斜面。在圖上,等高線的間隔上面稀,下面密。 凹形斜面 與凸形斜面相反,上面陡,下面緩,站在斜面的頂部能看到斜面的全部,稱為凹形斜面。在圖上等高線的間隔是上面密,下面稀。 實地的斜面,多數是凸凹互相交錯的形狀,但是,總離不開上面說的三種形狀。使用地圖時,只要注意等高線間隔的疏密情況,就能很容易地判明斜面的形狀。 那麼斜面的坡度,又怎樣從地圖上量取呢? 量取坡度時,要先用兩腳規量取圖上兩條(或六條)等高線間的寬度,再到坡度尺上比量,在相應的垂線下邊就可以讀出它的坡度。 |
(六)地形圖的坐標系統
地圖上的坐標系統分為兩種,即平面直角坐標系和地理坐標系。我國地形圖上採用的是「1954年北京坐標系」,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這裡只打算介紹一下地形圖上的地理坐標和平面直角坐標的一些具體應用問題。
1. 地理坐標
確定地球表面上某點位置的經度和緯度數值,就是該點的地理坐標。
為了使用方便,在1:20萬、1:50萬和1:100萬地圖上,按照一定的間隔繪有經線和緯線,構成地理坐標網;在圖廓線的四周有經、緯度數值註記。在大於1:10萬圖上,只是在內圖廓外繪有分度帶,每個分劃為一分;在內圖廓的四角注有經、緯度值。需要用經緯度指示目標時,只要把南圖廓與北圖廓、東圖廓與西圖廓上分度帶的相應分劃連接起來,就構成了地理坐標圖。
地理坐標是世界各國通用的。例如,知道了地理坐標為北緯49°31′,東經124°31′,就可以從圖上找到這是大楊樹。反之,找到了圖上位置,也可以求出這一點的地理坐標。
2. 平面直角坐標
由於經緯線在圖上多是弧線,不便於圖上作業,更不便於距離和角度的換算,因此,在大比例尺圖上都繪有平面直角坐標網。
確定平面上某點位置的長度數值,就是該點的平面直角坐標。平面直角坐標會值是用公里和米表示的。
平面直角座標的構成:平面直角坐標,是在頰上由兩條垂直相交的直線建立起來的坐標系統。縱線為縱軸,以X表示;橫線為橫軸,以Y表示;兩直線的交點為坐標原點,以0表示。確定某點的位置時,以該點到橫軸的垂直距離為縱坐標(X),到縱軸的垂直距離為橫坐標(Y)。並規定,X值在橫軸以上的為正,以下的為負;Y值在縱軸以右的為正,以左的為負。如甲點的坐標:X=250,Y=300。用這種方法確定點位的,就叫平面直角坐標法。
我國地形圖上的平面直角坐網,是按高斯投影構成的。高斯投影是以6°為一帶,每個投影帶的中央經線是直線,與中央經線相垂直的另一條直線是赤道。地形圖上的平面直角坐標,就是以中央經線為縱軸(X),以赤道為橫軸(Y),其交點為坐標原點(0),這樣,每個投影帶便構成一個坐標系。我國領土位於赤道以北,所以縱坐標(X)值均為正值;橫坐標(Y)值,位於中央經線以東的為正,位於中央經線以西的為負。為了計算方便,消除負數,又將橫坐標(Y)值均加上五百公里常數,(即等於將縱軸西移500公里)橫坐標以此縱軸起算,Y值也就全是正數了。
因為一個投影帶的範圍很大,分的圖幅也很多,為能迅速確定點的坐標,製圖時,就用平行線的辦法,以一公里(或兩公里)為單位,分別作中央經線和赤道的平行線,構成正方形方格網,叫做平面直角坐標網,在1:5萬地形圖上,每個方格的面積是一平方公里,所以又叫方里網。
圖上平面直角坐標的註記:地圖上縱向的線(即中央經線的平行線),都叫縱坐標線,它的長度數值是由南向北增加的,註記在左右圖廓間(公里數)。
地圖上橫向的線(即赤道的平行線),都叫橫坐標線,它的長度數值是由西向東增加的,註記在上下圖廊間(公里數)。
平面直角坐標網的作用,主要是指示目標和確定目標在圖上的位置,也可以估算距離和面積。
利用坐標指示目標時,可以用概略坐標,也可以用精確坐標。
反之,用同樣的方法,知道了坐標值,也可以確定目標點在圖上的位置,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3. 鄰帶補充坐標網
地形圖上的平面直角坐標網,是按投影帶建立的各自的坐標系,縱、橫坐標線都只平行於本帶的縱、橫坐標軸;所以,在兩帶相接的地方,圖上的坐標線就拼接不起來。
為了便於相鄰兩帶的圖幅能使用統一的坐標網,製圖時規定,凡是在兩帶相接地方1~2幅圖的外圖廓線上都要加繪鄰帶坐標網短線,並註上相應的公里數。用圖時,就要規定統一使用某一帶坐標網,並將兩對應圖廊間的短線連成直線,即可構成鄰帶統一的坐標網。
二、怎樣使用地形圖
我們學習識別地形圖的目的是為了使用地形圖,特別是要會現地使用地形圖。
現地使用地圖,就是將地圖與現地地形一一對應起來,以便分析研究地形,全面地熟悉、掌握地形情況,按照實際地形進行設計,充分發揮地圖的作用。
初學使用地形圖的人常有這樣的感覺:就圖識圖還比較清楚,一到現地就有點暈頭轉向;在簡單地形上不安了些,特別是一到生疏複雜地形就更容易糊塗了。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對圖不熟,二是沒有很好地掌握現地使用地形圖的要領。
現地怎樣使用地圖?它有哪些要領?概括地說,主要有:判定方位、標定地圖、確定站立點、對照地形、按地圖行進和分析研究地形等基本問題。
(一)判定方位
我們單位人員機動性大,活動地區廣,經常遇到各種複雜的天候和地形條件,因此,我們每一個工作人員,都要學會在完全生疏的地方,在深山密林中,在茫茫的草原上判定方位的本領。
判定方位的方法很多這裡只介紹幾個簡單常用的方法,可以因地制宜,靈活運用。
1. 用指北針
指北針的針尖,含有兩種磁性,在地球南、北磁極的吸引下,它的針尖永遠指著南方和北方,所以,用指產針判定方位,簡單方便,只要把指北針放平,它就能給你指出南北方向。不論是在陸地、在海洋還是在空中,也不管是黑夜、白晝或是颳風下雨,都是一樣地靈便。
指北針為什麼能指示南北方向呢?這是由地球特性決定的。地球是一個大磁體,它有兩個磁極:一個叫地磁北極,另一個叫地磁南極,根據磁性「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原理,指北針的磁針在這兩個磁極的吸引下,就一頭指北,一頭指南。
我們在前面說的指針所指的方向並不是真北方向。只要你用指北針和北極星對照一下,就會發現:指北針的北不是嚴格對準北極星方向的,而是有一個角度。這說明地球南、北極和地磁南、北極不在一個位置上,而是有一個角度,這個角度叫磁偏角。磁偏角的大小,在各地是不一樣的。在大楊樹是11°多。在我國的西部地區,磁針的方向又總是指在北極的東邊,叫做東偏,越往西北去,東偏的角度越大。
此外,由於磁針有吸鐵的特性,容易受電和磁體吸引,使用前應檢查磁針是否靈敏,使用時不要太靠近高壓線、汽車、等物體。在雷雨時和磁鐵礦、磁力異常地區都不能使用。
2. 用太陽和手錶
從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有個習慣的說法:「日出於東而落於西」。其實,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太陽真正從正東方向升起,從正西方向落下去的日子,卻只有春分(3月21日)和秋分(9月23日)這兩天,其他日子,都不是從正東升起,從正西落下去的。這是地球一方面繞著太陽公轉,同時它自身也在旋轉的緣故。大體上說,是春秋天太陽出於東方,落於西方;夏天太陽出於東北,落於西北;冬天出於東南,落於西南。根據太陽出沒的位置,就能概略地判定方向。
如果你帶著手錶,可以根據太陽利用手錶判定方位。一般地說,當地時間早晨六時左右,太陽在東方,中午十二時在正南方,下午十八時左右在西方。
如果想更準確一點判定方位,方法是:先把手錶放平,以時針所指時數(以每天二十四小時計算)的折半位置對向太陽,錶盤上「12」這個數的指向,就是北方。比如,我們在某地上午八時判定方位,其折半位置是4,即以錶盤上的「4」字對向太陽,「12」的指向就是北方;若在下午二時四十分(即十四時四十分)判定,應以「7:20」對向太陽。為了記憶方便,我們編了個順口溜:「時數折半對太陽,12指向是北方。」
為什麼要把時數折半呢?因為地球自轉一周是一天,一天是二十四小時。可是手錶,一天要走兩圈才夠二十四小時,正好手錶轉的圈數比地球多一倍,所以要折半。但是要注意,手錶上的時間,必須換算成當地時間。
我們使用的統一標準時間是北京時間,那麼怎樣換成當地時間呢?
北京時間是東經一百二十度的時間。地球上經線一共分成三百六十度,地球自轉一周是二十四小時。這就可以算出地球每四分鐘就轉一度,一小時轉十五度。這就是說,在我國最東的地方(東經一百三十五度)比北京早一個小時看到太陽,在最西的地方(東經七十五度),則比北京晚三個小時才能看到太陽。換算當地時間時,要以東經一百二十度為準,向東,經度每增加十五度,就加上一小時;向西,經度每減少十五度,就減去一小時。
3. 根據北極星
在茫茫的黑夜裡,又該如何判定方位呢?從古到今,人們就有看星星計時辰,觀北斗方向的習慣,俗話說:「找到北極星,方向自然明」。這是有科學道理的。
到了夜晚,極目長空,繁星閃閃,在北方的天空,有一顆好像不升不落固定不動的星,為人們指引著方向。因為它位於北極的正上方,都叫它北極星。所以,只要找到北極星,就知道了北方。
怎樣才能找到北極星呢?最可靠的辦法是認星座。弄清了星座是怎麼回事,用北極星附近星座的關係來找北極星就容易了。
為了觀察研究的方便,天文學家們給天空中的星星編成很多「小組」,還給每個小組起了名字,如獅子、小犬、獵戶、金牛等等。這些星星「小組」,就叫「星座」。連同小組的名字,就叫某某星座。例如,民間傳說的北斗七星,就是一個星座,天文學家給它起名叫「大熊星座」,在它附近還有個「小熊星座」。
小熊星座,有七顆比較明亮的星,根據它排列的形狀,人們想像它象只小熊,所以起名叫小熊星座,在小熊尾巴尖上的那顆星就是北極星。
大熊星座,也有七顆比較明亮的星,排列的形狀,象只大熊,也象個古代的熨斗,所以,都管它叫北斗星。因為它的形狀又象支盛飯的長把勺子,所以群眾又管它叫勺子星。晴天晚上,只要你舉目朝北方天空一望,就能看見它,人們主要是用它找北極星。找北極星時,先順著勺頭外邊兩顆星的方向,划出一條假想的延長線,在相當於這兩顆星之間距離的五倍處,有顆比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
在北極星的另一邊,還有五顆明亮的星,形狀象英文字母的「W」,叫仙后星座,也叫女帝星。從這五顆星中央的一顆算起,在距離缺口長度的兩倍處,有顆比較明亮的星,就是北極星。
北極星的高度大約與當地的緯度相等。在低緯度(北緯23°以南地區)如廣州以南地區,由於地平線上蒙氣的影響,有時就看不到北極星。這時,可以利用南十字星座判定方位。
南十字星座,有四顆比較明亮的星,將相對的兩星用虛線連接起來,就成個「十」字,所以叫南十字星座。把距離較長的兩星連線向下延長,在約為兩星距離的四倍半處,就是正南方。
在南十字星座東側下方,有兩顆較亮的星,叫半人馬星座,把這兩個星連一直線,並向下作它的中垂線,其垂線方向也是正南方。
4. 利用自然特徵
如果你留心觀察自己駐地附近的自然徵候,就會發現,有許許多多自然現象,都能幫助我們判定方位。
大樹,靠南面,因受到充足的陽光照射,所以枝葉繁茂,樹皮光滑;而靠北面,因背向太陽,則枝葉稀疏,樹皮也較粗糙。
鋸斷的樹樁,樹樁上有一圈套一圈的曲線,很象地圖上的等高線,這是它的年齡標誌,叫年輪。年輪的間隔寬窄很不一樣,根據年輪的寬窄,也能判定南北方向,如年輪間隔寬的一面,因為陽光的照射充分,表明它生長的快,說明是朝南方向;窄的一面,因為陽光照射不充分,證明長的慢,說明是朝北面。
青苔喜歡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生長,如果你在大岩石旁邊、大樹的一側、房屋的一側發現長有青苔,那麼你就找到了北方。
冬天,在突出地面的土堆、土堤、建築物旁,你會看到積雪溶化的現象。朝陽一側積雪溶化快是南方,背陽一側積雪溶化慢就是北方。但對土坑、溝渠和森林中的空地來說,則相反,南面背陽積雪溶化慢,北面向陽積雪溶化快。
坡度緩的一端朝西北,坡度陡的一端朝東南。
只要我們博見廣識,學習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又能加以靈活運用,就能在各種條件下,都不會迷失方向。
(二)標定地形圖
標定地圖,就是使地圖的方位與現地一致。地圖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是許多人知道的,為什麼還要標定地圖方位呢?這裡所說的標定地圖,就是讓地圖和現地兩者的方位嚴格一致,恢復地圖與實地成一定比例的完全相似的關係。地圖,特別是大比例尺地形圖,反映實地地形非常詳細精確,要把每個地物和實地都一一對照起來,就必須標定地圖。
標定地圖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 利用指北針標定
用指北針標定地圖,一般是按磁北一標定。標定時,先以指北針的直尺邊與磁北方向線(磁北方向線的位置,就在大比例尺地形圖上、下圖廓線的東部,畫著一個小圓圈,旁邊注有「磁北(或P)」和「磁南(或P′)」)密合,並使「北」字朝向地圖的上方;然後轉動地圖,使磁針的北端對準「北」字,地圖與現地的方位就一致了。
用指北針標定地圖,也可以按縱坐標線或真子午線標定。縱坐標線,在圖上很容易找到。真子午線位置在哪兒?東西內圖廓線,就是真子午線。按縱坐標線、真子午線標定地圖的方法與按磁北方向線的標定方法一樣,但是,要注意按照偏角圖修正偏角。
2. 依據直長地物標定
所謂直長地物,就是又直又長的地物。如公路、鐵路、水渠、土堤、通訊線、輸電線等等,都是直長地物。
標定時,順著直長地物的方向站好,先從圖上找到這個直長地物符號,再轉動地圖,對照兩側地形,使圖上和現地地物的方向一致,地圖就標定了。但要注意圖上方位與實地一致,不要搞反了。
3. 依據明顯地形點標定
哪些算明顯地形點呢?凡是有突出特徵的物體,都是明顯地形點,象山頂、鞍部、煙囪、水塔、橋樑、叉路口、土堆、樹等等都算是明顯地形點。
標定時,先確定站立點在圖上的準確位置;再選定一個遠方明顯的地形點,並將直尺邊切於站立點和遠方地形符號的中心;然後轉動地圖,使遠主地形符號在前,通過直尺,向遠方實地相應地形點瞄準,地圖方位就標定了。
4. 利用北極星標定
在夜間行動,視度不良,不便依據地形點標定地圖時,還可以利用北極星標定地圖。標定時,要先認準北極星,再使地圖上方概略朝向北方,然後通過東(西)圖廓線瞄準北極星,地圖方位就標定了。
這幾種標定地圖的方法,讀者可在實踐中,根據時間、天候、地點、任務等具體情況,靈活採用。
(三)確定站立點
確定站立點,就是在現地用圖中,把自己站立的實地位置,準確地在地形圖上找到。確定站立點的位置十分重要。這是我們在外業中現地使用地圖時經常碰到的問題。不能準確地確定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就不能正確地使用地圖,甚至說就根本不會現地使用地圖。手裡拿著地圖,也等於一張廢紙。
對一個技術員來說,不會確定站立點,是個弱點,怎樣確定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呢?方法雖多,但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選用。
第一種情況:有明顯地形點時,用明顯地形點確定。
例如,站立點是在山頂、鞍部、橋樑、岔路口等明顯地形點上,只要在圖上找到這個地形符號,也就找到了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
如果站立點是在某明顯地形點的附近,則可以根據自己站立點與明顯地形點的關係,目估判定在圖上的位置。
如果站立點離明顯地形點較遠,難以目估判定時,就先標定地圖,再向明顯地形點瞄畫方向線,然後目測到該點的距離,根據所測方向和距離,即可確定站立點。
第二種情況,有直長地物時,用截線法、垂線法或迭標線法確定。
如,行進在公路上,路的側方有明顯地形點時,可先用公路標定地圖,再以直尺邊緊靠地形符號,然後現現地相應地形點瞄準,畫方向線,方向線與公路符號的交點,就是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這種方法,叫截線法。
又如,當明顯地形點與站立點的聯線正好垂直於直長地物時,可以直接在圖上,從該地形符號中心向直長地物符號畫垂線,其交點就是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這種方法,是利用垂線關係決定的,所以叫垂直線法。
如果公路的側方,有兩個明顯地形點恰好在一直線上,站立點又正好在這兩個地形點的連線上,也可以直接在圖上通過那兩個地形符號畫一直線,其直線與道路的交點,就是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這一方法,叫迭標線法。
第三種情況:在平坦開闊的地形上,附近沒有明顯地形點,也沒有線狀地物,但在遠方能看到兩個明顯地形點時,可採用後方交會法確定。
後方交會法:先在站立點標定地圖,並保持地圖不動,再從圖上和現地分別找准這兩個明顯地形點;然後將直尺邊靠在圖上一個地形符號的中心,轉動直尺向現地相應的地形點瞄準,畫方向線;不動地圖,再以同樣方法向另一個明顯地形點瞄畫方向線,兩條方向線的交點,就是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
第四種情況;如果遠方只能看到一個明顯地形點,不能進行後方交會時,就用極距法確定。
所謂極距法,就是利用方位角和距離兩個數據確定站立點的方法。例如,在實地測得某個明顯地形點的磁方位角4—20(四百二十密位),距離九百米,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兩個數據,在圖上按比例尺縮繪出站立點的位置。
縮繪的方法:先標定地圖,再以指北針直尺邊切在圖上該明顯目標的地形符號上,然後轉動指北針,並使磁針對準4—20,畫方向線,最後在方向線上根據所測距離比例尺綜繪出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
第五種情況:在密林地區行動,展望不良,視距短淺時,可藉助高大樹木,登高望遠,用磁方位角交會的辦法確定。其具體作法是:先攀登到比較高大的樹上,用指北針分別測出遠方明顯目標的磁方位角;再到地面方便的地方標定地圖;然後以指北針直尺邊靠在圖上相應地形符號的中心,轉動指北針,使磁針指向所測磁方位角分劃,畫方向線;再以同樣方法,描畫另一目標的方向線。兩條方向線的交點,就是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
第六種情況:在無法精確標定地圖時,還可以採用透明紙交會法確定。其具體作法是:先選定圖上和現地都有的三個明顯地形點;再將透明紙固定在圖板上,並在適當位置插一細針,以直尺緊靠細針,不動圖板,依次向現地各地形點瞄畫方向線,並在方向線的末端註上地形點的名稱;然後取下透明紙,蒙在地圖上,移動透明紙,使每條方向線準確地通過相應地形符號的定位點上,此時,透明紙上針眼位置就是站立點在圖上的位置。
(四)地形圖與現地對照
現地對照地形,就是在標定地圖、確定站立點以後,將地圖與現地地形一一加以對照。通過對照,把周圍居民地、道路、江河、重要高地等地形的關係位置,以及地貌的起伏狀態等,在頭腦里建立起深刻的印象。這樣工作時,就有了可靠的基礎。
對照地形時,一般先對照突出明顯的地形,後對照一般地形,再由近及遠,由點到線,後分片逐段地進行對照。
在山地、丘陵地對照時,可根據地貌形態,山脈走向,先對照高大明顯的山頭、山脊,然後順著山脊、鞍部、山背、山腳的方向對照。也可以根據遠近山嶺的顏色、植被、道路、河流分布等特徵和地形間的相關位置進行對照。
在平原地對照時,可先對照主要的道路、河流、居民地和高大突出的建築物,再根據地物的分布情況和相關位置逐點分片地進行對照。
對照過程中,要邊對照邊記憶,逐步建立地形與地圖的統一概念,最後達到能熟背地圖,對地形了如指掌。
(五)按地形圖行進
當你要到一個生疏的地方去執行任務,自己正在迷盲不知道該怎麼走的時候,就會有熱心的同志對你說:「我給你畫個圖」。你照著他給你畫的路線圖走,到了你所要去的地方,這就是按圖行進。只不過這種圖極其簡略,而不像地形圖那樣複雜罷了。
按地圖行進,是識圖用圖中最重要、應用最廣泛的課題,也是用圖的最過硬本領。
怎樣才能搞好按地圖行進?行進的要領又有哪些呢?主要是靠自己多學習,多實踐,但也要借鑒別人的經驗。為了幫助初學的人儘快掌握要領,這裡概要地介紹幾條用圖經驗:
第一條,行進前要認真做好圖上準備。圖上準備包括:一標、二量、三熟記。
一標:就是根據任務在圖上研究選定行進路線,並將沿途方位物,如岔路口、轉彎點、居民地進口或出口的方位物等都在圖上標繪出來,以便行進中現地對照。
二量:就是量測行進路線上各段里程,計算行進時間,並註記在圖上。
三熟記:就是熟記先進路線。熟記時,一般按行進的順序,把每段的里程、兩側的方位物、地形特徵和經過的村莊等都熟記在腦子裡。這樣,走起路來,心中就有數了。
第二條,先進時要做到三明。即方向明,路線明,位置明。
方向明:就是在出發點上,必須標定地圖,對照地形,明確前進的道路和方向,防止開腳一步走錯,造成以後的全程大錯。
路線明:就是在行進中,根據記憶,邊走、邊回憶、邊對照地形,對行進的路線、里程心中始終明確,切實做到「人在路上走,心在圖中移」。
位置明:就是行進中,特別是經過每個岔路口、轉彎點等,隨時明了自己在圖上的位置。
第三條,遇到有變化的地形時,能根據變化規律,進行正確地分析判斷。由於社會主義建設突飛猛進,引起地形變化較快,而地圖的測制和更新,需要一定的周期,地圖總是落後於實地地形的變化。所以,現地用圖時,經常碰到地圖與現地有不一致的地方,致使判定站立點困難。這時要根據地形變化的規律,經過仔細對照,認真分析,然後判定站立點。地形變化有哪些規律呢?根據我國的特點,一般是:地物變化大,地貌變化小;交通道路變化大,山區變化小;城市集鎮擴大,偏辟山村減小;城市周圍變化大,城市變化小。根據這些規律,仔細分析對照,找出那些是變化的地形,那些是不變的地形,從而得出正確地結論。
第四條,乘汽車行進時,應根據速度快的特點,隨時標定地圖,不間斷對照方位物,掌握行車裡程和速度,遇到轉彎處,應停車判讀。
這些要領,在實踐中,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加以靈活應用,才能順利地按地圖行進工作。
名稱 |
基本形態 |
圖形 |
簡注 |
山 |
用一組環形等高線表示,有時在其頂部最小環圈的外側繪有示坡線。 |
||
山背 |
從山腳至山頂的凸形斜面,是一組以山頂為準向外凸的等高線圖形。 |
||
山谷 |
兩山背間的凹形斜面,是一組以山頂(或鞍部)為準向里凹的等高線圖形。 |
||
窪地 |
低於周圍地面且無水的地方,通常在其等高線圖形的內側繪有示坡線。 |
||
鞍部 |
通常即是兩個山脊的下端點,又是兩個山谷的頂點。 |
||
山脊 |
是若干山頂、山背、鞍部的凸棱部分的連接線。 |
||
台地 |
斜面上的小面積平緩地,是一組(或一條)向下坡方向凸出的等高線。 |
||
山壟 |
斜面上的長而狹窄的小山背,是一組向下坡方向凸出的等高線圖形。 |
||
山凸 |
斜面上的短而狹窄的小山背,是一條向下坡方向凸出的等高線圖形。 |
||
丘 |
體積較小的只能以一條等高線表示的小山包。 |
推薦閱讀:
※【另一世界】《山海經》的地形與現今世界有著驚人的吻合,這一切只是巧合?
※地形圖說歷史(宋
※什麼樣的地形被稱做「十貴」、「十貧」?「二十八要」具體的要求
※如何在隴、崗與平陽三大地形中,尋求好的風水
※淺析風水學中的地形:羅城,十富,十貴
TAG:地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