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清:中國網路政治的興起與政治文化的變遷

  摘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互聯網一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網路政治隨之獲得了迅速發展。中國網路政治的發展不僅直接影響著中國政治發展的進程,而且促進了中國政治文化的變遷。從目前情況看,網路政治參與、網路結社、網路政務和網路政治社會化等形式都對中國政治文化變遷產生著深刻而顯著的影響。中國網路政治的興起推動著中國政治文化向參與型政治文化和現代公民文化轉變,推動著中國政治文化更加傾向於理性、溫和與客觀,更加傾向於民主、公平與透明。

  關鍵詞:網路政治;政治文化;政治發展

  作者簡介:熊光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博士(北京100029);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新加坡259770)

  通訊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與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對政治領域產生著重大影響,其重要表現就是,網路政治開始興起,並獲得了迅速發展。所謂網路政治,是指現實政治現象和政治過程以網路為媒介,在網路空間中的進一步展開和體現。網路政治不僅與現實政治表現出密切互動的關係,而且在更深層面對政治文化的變遷也產生著重要影響。中國網路政治的興起和發展無疑影響並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政治文化的變遷。

  一、政治文化與政治文化變遷

  1.政治文化的內涵、構成與類型

  20世紀50年代,隨著政治發展研究的興起和展開,政治文化研究開始進入政治學者的視野。1956年,美國學者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GabrialA.Almond)把「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納入了政治學的研究範疇,他認為,每一種政治體系都根植於政治行為傾向的特定方式中,用政治文化來代指這種現象是有解釋力的。此後,阿爾蒙德等人對政治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把政治文化發展成為一種解釋政治發展的分析工具,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重視和興趣。

  那麼,應該如何定義政治文化呢?1963年,阿爾蒙德和西德尼·維巴(Sidney Verba)在《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一書中,將政治文化界定為「作為被內化(internalized)於該系統居民的認識、情感和評價之中的政治系統」。1978年,阿爾蒙德和小G.賓厄姆·鮑威爾(G.Bingham Powell,Jr.)在《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一書中,對政治文化給出了更明確的定義,他們認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這個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進程所形成。人們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態度類型對未來的政治行為有著重要的強制作用。政治文化影響各個擔任政治角色者的行為、他們的政治要求內容和對法律的反應。」簡單地說,政治文化就是指人類在政治活動過程中積澱下來的相對穩定的政治認知、政治態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等精神層面的因素。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認知、政治態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等四個方面的要素。政治認知指政治主體對政治客體及其行為過程、行為方式或行為規律的認識、判斷和評價。政治認知為政治態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提供知識基礎,並成為這些精神活動的起點。政治態度指政治主體植根於政治認知而對政治客體的基本看法和心理反應,表現為政治主體對政治客體或肯定或否定、或贊成或反對的基本看法和精神狀態。政治情感指政治主體對政治客體在認知過程中所產生的內心體驗和感受,是伴隨政治主體的政治認知過程所形成的對政治客體的好惡、愛憎、美醜、親疏、信疑等心理反映的統稱。政治信仰指政治主體對特定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認同、接受、信服和敬仰的心理傾向,並把這種意識形態和政治目標奉為行動準則且付之實踐的精神狀態。總體而言,一方面,政治文化直接表現為這些作為存量的精神層面的因素;另一方面,這些存量的精神層面的因素又會對特定政治主體的政治行為、政治認知、政治態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等產生深刻影響,並由此形成政治文化的傳承機制。

  關於政治文化的類型,阿爾蒙德和西德尼·維巴將政治文化劃分為村民政治文化(the parochial political culture)、臣民政治文化(the subject political culture)和參與者政治文化(the participant political culture)三種類型。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一種以參與者政治文化為主體的混合類型的政治文化,即「公民文化」(civic culture),這種公民文化是「一種政治文化和政治結構相互協調的參與者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中參與者政治取向與臣民和村民政治取向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前者取代後者」。他們認為:「公民文化看來特別適合於民主政治系統。它不是民主政治文化僅有的形式,但它似乎是與穩定的、民主的系統最協調的形式。」在現代政治發展進程中,公民文化的形成十分重要。金太軍認為:「政治的現代化或民主化進程必然伴隨著政治文化的現代化,沒有現代民主的參與的公民政治文化的支撐,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也就難以實現和持續。」可以說,公民文化的發展和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旦這種文化形成,不僅有利於推進政治發展的進程,而且有利於鞏固政治發展的成果。

  2.政治文化的變遷

  文化具有延續性和變遷性。文化是人類本質的顯現,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改造著自身,在創造文化的同時把自身改造成為具有文化傳承能力的「文化動物」。文化是在延續中存在和發展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在以往所創造的文化財富基礎上累積而成的,後人的文化活動也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於前人的文化傳統。失去延續性,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和發展的前提。正是由於文化的延續性特點,文化傳統才得以形成並會不斷變得深厚,從而彰顯出民族或區域文化的特色。在一種文化發展的初期和前期,延續性顯得特別重要,這一時期,主流文化能良性整合各種亞文化的有益成分,從而促成此種文化類型的形成、發展和成熟。但當一種文化類型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延續性可能就會造成這種文化類型的僵化與遲滯,從而對這種類型文化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在這一時期,文化的再發展往往取決於文化批判與文化傳承之間的良性互動,通過對傳統的創造性轉換,使文化實現新的發展,並得以延續,這一過程就是文化變遷的過程。美國學者史蒂芬·切爾頓(Stephen Chilton)認為:「文化(因而包括政治文化)被理解為可以超越個體,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個體的行為並非完全是消極的。事實上,個體一方面被文化所社會化,同時,他們又創造和再創造它。」也就是說,人類不只是單純地適應文化,而且會對文化產生影響;並且,文化具有延續性,但它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延續性只有在變遷中才能實現。

  與文化的這種特徵相類似,政治文化也具有延續性和變遷性。一方面,政治文化是一種觀念形態,它具有延續性,即使一定國家或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生變更,原有的政治文化的內涵還會繼續存留在人們的思想觀念深處,不可能完全消失或者根本就不會消失。美國學者彼得·穆迪(Peter R.MoodyJr.)認為:「如果用文化來解釋政治,關注點就應更多集中於延續性而不是變化。文化在持續性行為模式中的體現是明顯的,而如果特定的文化模式是持續的,那麼,特定社會的政治活動在不同條件下可能就會持續表現出相似的風格。」也就是說,政治文化不僅會使文化的內涵延續下去,而且會持續影響政治活動,使之表現出一定的特色。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處於不斷的變革過程中,一定歷史階段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領域的變化會對政治文化產生影響,導致政治文化發生一定的變遷。美國學者特里·N.克拉克(TerryN.Clark)認為,隨著社會領域的變化,政治文化也在發生變化,由此產生了「新政治文化」,「世界範圍內政治體制的變化包含了新政治文化的重要元素--對等級體制的反動,新政黨和新問題的興起,侍從主義的削弱,脆弱的新領袖的湧現。」簡單地說,政治文化變遷就是隨著時間推移和環境變化,在各種社會因素影響下政治文化的要素髮生變化的過程。

  3.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及其變遷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存在不少優秀的成分和因素,但是,也有許多與現代政治發展進程相左的成分和因素。從秦漢時期到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不斷發展並得到加強,這決定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在本質上是以維護王權為核心的政治文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具有典型的臣民政治文化特徵。美國學者白魯恂(Lucian W.Pye)對中國政治文化進行過系統研究,他認為:「特殊關係網路轉變成派系的過程清晰反映了中國文化關於權威、依附及其相互關係的態度。領導者與追隨者彼此需要,這種需要對他們同等強烈。因而,領導者或追隨者任一一方的緊張或焦慮情感傾向於使雙方的關係獲得強化和政治化而不是使之削弱。」政治權威在人類社會從原始狀態向文明過渡的過程中也起到過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作為一種政治文化現象,權威崇拜的極端化會導致人的獨立個性和政治自主意識的泯滅,從而造就專制政治的文化基礎。傳統中國正是這樣,王權主義養育出遍及全社會的權威崇拜心理。特別顯著的是,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臣民意識深深根植於人們的政治意識之中,而公民意識則非常缺乏。

  對於中國政治文化變遷而言,傳統臣民政治文化向現代公民政治文化轉變必然是一個非常複雜和艱難的過程。當前,傳統政治文化在中國社會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土壤,政治文化的全面轉型尚需時日。中國學者劉澤華認為:「由臣民意識向公民意識轉變,是中國近代政治觀念發展中一個基本問題。由臣民意識轉變為公民意識,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極為困難和痛苦的過程。」但是,也應注意到的是,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中國政治文化變遷的局面已經顯現,特別是網路政治的興起與發展必然推動中國政治文化的變遷。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互聯網一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網路政治獲得迅速發展。中國網路政治的迅速發展不僅直接影響到中國政治發展的進程,而且對中國政治文化變遷也產生著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二、中國網路政治的興起及其對政治文化的影響

  1.網路政治參與對政治文化的影響

  中國網路政治的興起和發展使得中國公民獲得了一種全新的,與傳統政治參與方式完全不同的政治參與途徑。網路政治參與具有鮮明的特色。一是開放性強。開放性是互聯網最根本的特性,整個互聯網就是建立在自由開放的基礎之上的。開放性意味著任何人都能夠得到發布在網路上的信息,意味著任何個人或者組織(包括各種類型的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都不能完全控制互聯網。政府推進了網路基礎設施的發展這一事實,並不一定意味著政府總是可以控制互聯網。一旦網路基礎設施建設起來,它就屬於公共領域中的公共產品。互聯網的這種開放性無疑增強了網路政治參與的透明性、平等性和公開性。二是互動性強。互聯網的影響力是建立在互動、分享的環節之上的,網路能通過互動平台把信息直觀地展現出來,這十分有利於網路政治參與者互相交流政治經驗,學習政治知識和政治技能。三是直接性高。在互聯網上,網路政治參與者可以相當自由地對政治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可以有機會直接與黨和政府領導人進行對話和交流,並可以直接參与網路投票或網路選舉活動,從而可以培養網路政治參與者理性、寬容和合作的精神,積累以信任為基礎的社會資本,並使網路政治參與者獲得豐富的直接政治經驗。四是多中心性。網路以離散的、無中心的結構模式進行運作,基本上消除了身份歧視,使傳統的、統一的政治控制方式難以為繼,增強了網路政治的民主精神。網路政治的這些特色極大地激發參與者的熱情和興趣,並使參與者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認知發生變化,從而強烈衝擊著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權威主義特質。

  網路政治與現實政治是密切相連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現實政治的反映和延伸,因而,網路政治參與方式的變化必然會對現實存在的政治文化產生影響。普拉莫德·納亞爾(Pramod K.Nayar)認為:「網路政治的重要性在於,網路空間和虛擬環境(虛擬社團)不僅僅是現實的模擬,而是本質上就構成它們自身所處的環境。虛擬的現實要求把抽象的社團看作它們自己的獨立的、以自我為參照物的實體。」通過網路政治參與,公民可以對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和重要事件發表意見和進行討論,可以參加相關投票或選舉活動,並且,這種投票或選舉能使現實政治生活中的干擾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從而保證每個政治參與者可以獨立地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判斷和選擇。公民在網路政治參與過程中,一定程度上相當於直接參与了政治實踐,能夠親身體驗政治生活的意義,了解和感受作為一個公民的權力和義務。同時,在網路政治參與過程中,參與者面臨著網路中各種各樣豐富的政治信息,這就要求他們有較強的政治鑒別能力。這種政治鑒別能力表現在:要善於分析紛繁複雜的各種網路信息,能夠對國際形勢和對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重大問題做出正確分析和判斷,冷靜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是非分明,而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這樣,對於網路政治參與者,特別是經常通過網路參與政治過程的公民,可以提高政治鑒別能力、增強政治參與意識和改變政治行為模式,由此就可能導致整體上政治文化的變化。

  2.網路結社對政治文化的影響

  互聯網與傳統媒體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僅提供了一種新的監督方式、參與平台和參與渠道,而且使組織公眾和動員公眾的成本大大降低了。通過互聯網,中國公民獲得了一種新的結社方式,網路虛擬社團的興起正是這一特點的顯現。網路虛擬社團就是網路空間中的個體為了分享共同利益而通過一定的信息手段,例如:網路聊天室、在線論壇、公告欄和電子郵件,經常進行聯繫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集合體。網路結社是一種新的結社方式,與傳統的社團相比,網路虛擬社團組織起來更方便,成員的地域和身份幾乎不受限制,成員的交往空間獲得了很大的擴展,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結社方式的局限性。毫無疑問,網路結社大大加強了公民之間、各種社會組織和社會群體之間的聯繫,使他們可以在網路中形成種種縱橫交錯的複雜關係,增強參與的頻度和效率。目前,中國網路社團主要有以下幾種組織形態:在網路論壇基礎上形成的虛擬社區、一些網站中的專題論壇和網上俱樂部、利用網路發起的志願服務組織和公益性活動組織。由於中國現有制度環境嚴格限制社會團體的發展,嚴格控制社會團體的運作,從而制約著社會團體實力和規模的發展壯大,使中國公民的結社行為受到很大約束,這樣,網路結社作為一種不受約束的結社方式,就成為中國公民實現結社意願的重要方式。從當前中國網路社團運作和發展的實際情況看,網路社團還不是正規的、正式的社會團體,但具有社會團體的某些特點。

  網路虛擬社團為公眾獲取信息、傳播信息和發表意見提供了開放、自由和平等的巨大平台,有相同政治志趣和政治傾向的網路參與者結合在一起,導致產生了大量網路虛擬社團,這些網路虛擬社團的參與者在網路虛擬社團的活動過程中,其自主意識、平等意識和競爭意識必然會不斷增長。特別重要的是,中國網民具有一些與其他國家網民不同的特點,這就是,網路幾乎成了許多中國公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網路活動成為中國公民的一種重要生活方式,許多人一天不上論壇看看帖子、灌灌水就覺得難受,他們非常樂意在網路空間中就公共事件和政治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使得中國網民更加樂意參與網路結社。網路社團在無形中就可以將大量網民聚集在自己旗下,它們利用網路平台發布信息和進行組織協調,能迅速突破地域限制而產生巨大的影響。中國網路社團的興起會培養公民的民主意識和自主意識,實現政治行為個體從臣民向公民的轉變。網路社團活動的參與者可以學到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學習自立和自治,學會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這就會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自立精神。網路社團的生活具有很強的民主性,可以把公民訓練成為具有獨立人格、能夠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具有自主行動能力的社會人,並培育公民的現代民主價值觀念。同時,通過網路虛擬社團活動,公民還可以增強政治表達意願、提升政治表達能力、提高集體行為能力,並培養民主政治所需要的理性精神、寬容態度和合作技能。


推薦閱讀:

漫漫和解路 香港電影里的港陸關係變遷
中國式「相親」折射社會變遷
《共產黨宣言》的歷史邏輯——在時間軸線和社會變遷的橫縱坐標上思考
江村經濟:歷史、變遷與現狀
從兩會服飾看中國時尚變遷

TAG:中國 | 政治 | 文化 | 政治文化 | 路政 | 變遷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