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心經》感應
06-1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中的一部很重要的經典,不論是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不論是凈、禪、密、律……哪個宗派都要學習和研究的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只有二百六十個字,但是包含的內容很廣。整個的《大般若經》濃縮成五千字的《金剛經》,《金剛經》再濃縮就是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所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精華中的精華。講《心經》也會引用一些《金剛經》、《六祖法寶壇經》的一部分內容以及一些禪門故事。心經有諸多版本,但是以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流通最廣,這次我們解析的就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所以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玄奘法師。玄奘法師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真實的玄奘是這樣的:玄奘法師俗姓陳,(602年-664年),佛教史上偉大的譯經師之一,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偃師);青年的玄奘從中國的長安出發去印度取經,經過八百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腹無水草,少有人煙的沙漠,一路上多有苦難。經歷十九年的艱苦跋涉於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到達古 印度的那爛陀寺,初在那爛陀寺跟戒賢法師學佛法,戒賢法師授予玄奘很多的梵文經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回國後他在今天的大慈恩寺主持翻譯大量經書,為眾生講解經文,功德無量。由於他精通佛法三藏十二部經典,人們尊稱他為唐三藏。《心經》經文就是由他從梵文譯為中文,有的是譯音有的是譯意,根據「五不譯原則」有的只能是譯音。比如「般若」,就屬於多含不譯,「般若」包含的意思很多,中文的「智慧」一詞不能完全表達「般若」的意思所以直接用「般若」把梵文的音表出來。最後的「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是秘密不譯,也是用中文表梵文的音。我們先看經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個般若是表的梵文的音用。中文就是: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自性,和心量廣大無邊無限包容如如不動永恆寂靜的通達智慧;波羅是彼岸的意思;心是根本的意思;經是途徑的意思。這個經名解釋分析起來需要一段話:通過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自性和心量廣大無邊無限包容如如不動永恆寂靜的通達智慧修行而超脫世間困苦到達修成正果這個彼岸的根本途徑。說到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自性,我們先看一個禪門的故事:良寬禪師除弘法外,平時就是居住在山腳下的一間簡陋的茅廬里,生活過得很簡單。有一天晚上,他從外面講經回來,剛好撞上了一個小偷正在他的茅廬中偷竊,小偷看到禪師回來了,慌張的不知如何是好。良寬禪師和悅地對雙手空空的小偷說「找不到可偷的東西嗎?想你這一趟是白跑了。這樣吧!我身上的這件衣服你拿去吧!」小偷抓著衣服就跑了,良寬禪師在月光下看到小偷遠去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惜我不能把這皎潔的月亮送給他呀!」「皎潔的月亮」指的是我們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清凈的心性就是佛,是至高無上的最大寶藏。而清凈的心性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就具足,只要我們能夠識得自家的寶藏,何必去偷竊別人的東西呢?每個人都是擁有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這個至高無上的最大寶藏,何必盜竊他人的呢?下面是我對照著原文逐句的感悟:【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也是我們大家經常說的觀世音菩薩,他是內觀自在外聞世音的覺悟者。佛菩薩就是覺悟者,那麼佛教的意思就是覺悟者教誨迷惑者覺悟,那麼這樣看來佛教當然不是迷信。很多人認為佛教消極或迷信是因為他們認為佛教只是很多信眾在佛像前拜呀拜的。如果你稍微看看佛經就知道佛教是教大家覺悟的。只有真正覺悟了才能「無煩無惱無憂愁」;才能得大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覺悟者在觀照、觀想、覺悟清凈自性和心量廣大無邊無限包容如如不動永恆寂靜的通達智慧的時候自然的注意觀照觀想到了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遮蓋了我們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自心性。就像烏雲遮住了太陽。但是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無的,只是我們凡夫被五蘊所迷惑。實際上佛和眾生無分別,眾生覺悟了就是佛,佛迷惑了也是眾生,眾生是迷惑了的佛,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如果能夠覺悟到一切都只是現象和符號,都不可得,就能不起心動念那麼就超度所有的困苦得大自在。《金剛經》第一個四句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佛陀告訴我們不要著相。《金剛經》共有三個四句偈,還有兩個後面會講到。【舍利子】:心經是觀世音菩薩和佛陀的一位名為舍利弗的弟子之間的對話,所以觀世音菩薩就問舍利弗啦,舍利弗呀,你知道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凡是有顏色、有形狀、有形態的物質都用「色」字來代表。我們拿木桌子做比方,一個桌子它要成為桌子,首先要有樹木長大,再有伐木工人砍伐成木料,然後再由木匠師傅把木料做成桌子,這個過程大家都知道,但是這個桌子只是符號,它是由木分子構成,分子再分還有原子、電子……最後能分成為很多的能量。現在的科技只能將物質分到能量的程度,實際上能量還可以再分。那麼這個桌子就是由很多的能量假合而成。這些能量由於有緣而假合在一起成為現在看到的桌子,這是緣起假合,這是無常的,等到緣散了也就滅了。比方說我們觀想一下,假如這個桌子遇到了大火燒成了灰燼,再被風一吹你還能看到嗎?桌子空了,你看到的東西不一定是實在的。你看不到了桌子,但並不是它就不存在了,它以能量的形式存在於虛空。那麼你看不見的並不代表它不存在,比如手機信號你看的見嗎?但是它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於虛空當中。那麼知道了是這樣子的,那我們還有什麼可執著的呢?世間的一切都是緣起假合而成,緣落化散而滅的無常,《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佛陀告訴我們世間的無常,沒有一定的法。這是《金剛經》的第二個四句偈。【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搞清楚了為什麼無色,那麼其他的四蘊跟色法的道理一樣。那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受想行識都是空,一切的感受、思想、造作、認識都是空的。【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舍利弗呀,你知道嗎?不要起心動念,放下就是佛。本來空無,如如不動,法爾如是,本來如此,不起心動念一切畢竟空。我們每個人本來就具足的清凈自性和心量廣大無邊無限包容如如不動永恆寂靜的通達智慧的功用超度了所有的困苦。我們的清凈自心性就是佛,清凈自心性本來就沒有生所以沒有滅,不生也不滅;不惹塵埃也不落入乾淨,如同乾淨的水能照見月亮,不幹凈的水也能照見月亮;清凈自心性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如同大海漲潮海水不會增加,退潮時海水不會減少,清凈的自性就是佛,是至高無上的頂級智慧,是最大的寶藏,也不需要增加什麼,也不需減少什麼,不增不減自金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因為虛空中沒有任何物質可得,虛空暫且拿宇宙來說,色就是一切有顏色、有形狀、有形態的物質。這句話就是說整個的宇宙都沒有任何物質可得。也沒有什麼感受、思想、造作、認識可得。受就是感受包括身體感受也包括心理感受,比方說身體的感受有:舒服、疼痛、寒冷、炎熱、溫暖、飢餓……,心理感受比如:開心、憤怒、憂慮、害怕、煩躁……想就是思想、思考,比方說我們遇到一件事情,我們先要計劃計劃怎麼做,這個計劃就是想。行就是執著的做事情,比方說我們執著要做成什麼事情等等。識就是認識、觀念。比方說我們認為某個人是好還是壞、我們認為一件事情是好還是壞……這些只是你個人的認為而已。物質、感受、思想、造作、認識都是空的。這些都與空沒分別,空和這些也沒分別。不要分別什麼,一分別就有煩惱和困苦了。你分別了就有喜歡一個同時又憎惡一個的「心」。遇到喜歡的就高興;遇到憎惡的就煩惱。這就是分別給我們帶來的困苦。【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佛對一切都不執著,不執著於六根、不執著於六塵、沒有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喜、怒、愛、思、憂、欲是六識;沒有眼色喜、耳聲怒、鼻香愛、舌味思、身觸憂、意法欲。透視看破眼色喜、耳聲怒、鼻香愛、舌味思、身觸憂、意法欲。眼色喜、耳聲怒、鼻香愛、舌味思、身觸憂、意法欲是眾生在十八界內打圈不能超脫,唯有每一個當下放下才能成佛。追求世間所謂的快樂就是樂於自己的幻覺不是真實的,刺激五官或身體帶來的快感都是錯覺。遠離世間塵埃,不讓外界的塵埃污染了本來空無清凈平靜的真本心性。當然這是對初學佛的人而言的,如果是徹悟的人他已經將自己的清凈自心性顯現出來、用起來了,也就沒有什麼塵埃能夠污染到清凈的自心性。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說過一個很有名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間的一切事,世間的一切物都是無常,都是緣起假合而生,緣落化散而滅的。都是空的,都是不可得的。我們的身體也是業力牽引而來的,也是緣起而生緣落而滅的假合體,也不可得。地水火風這四大皆空,我們的清凈自心性是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不留一物,就像燕子從平靜的水面飛的時候,水面上照應了燕子的身影,而燕子飛過去了,水面不會留下燕子的影子。既然清凈的自心性不留任何物體,哪裡來的什麼塵埃能讓他煩惱的呢?塵埃無處可落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是煩惱的意思。佛斷除了一切煩惱,不論你怎麼傷害他,不論你對他的態度怎麼樣,他都如如不動。不論你對他做什麼壞的他都不起一念的煩惱,也不起一念的嗔恨;同樣你對佛讚譽,他也不起一念的貪愛。不起心動念才能成佛,沒有貪嗔痴慢疑。貪是貪愛,你貪愛一個什麼,你就被那個東西所累。如果貪財那就被財所累,比方說有的人為了多賺一些錢就去做很多壞事,到頭來人財兩空。有的人愛錢那他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很吝嗇,不捨得花錢,對別人吝嗇,對自己也吝嗇。如果貪名那就被名所累,出名的人整天都被各種媒體包圍,我們不要羨慕名人,名人看起來在人前很風光,他們雖然也很有錢,但是並不一定比普通人生活的有趣味。貪愛美食也會被美食所累,很多所謂的美食是垃圾食品,很多美食吃多了會給身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房屋千間睡覺只需一床,良田萬頃一日只是三餐。世間任何的東西都不可貪愛,對於世間的一切我們最多只能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所以要放下。放下你所擁有的也放下你所沒有的,放下一切。這個放下不是逼迫自己放下,而是心甘情願的放下,當然這個放下不是放棄,只是讓你放下,我們不能只會提起不會放下,如果只會提起不會放下那就卡住了,那就不能通達。記得《西遊記》中,唐僧等師徒四人到了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後傳授經書時西天的羅漢問唐僧師徒四人要一點財物才能傳授佛經。西天凈土都是羅漢以上的覺悟者怎麼還會要世間的財物呢?不是人家要你的東西,而是你自己要放下。最後唐僧師徒四人將唐王送的紫金缽盂放下了。雖然這個缽盂是紫金的,雖然是唐王賜的,但是也要放下。要肯放下,不放下就被紫金缽盂所累。貪愛什麼就被那個東西所累,所以要放下一切。嗔是嗔恨,別人罵你你生氣,別人打你你恨他,那就是嗔恨,生氣嗔恨吃虧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起嗔恨心也是造惡業。我們要學會忍辱,但是要想忍辱必須達到無心空性,不然忍不下來。唐末五代的布袋和尚自稱老拙是公認的彌勒佛化身,有幾個很有名的偈子形容他,第一個是: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便十方,入時觀自在。這個「布袋」就是清凈的自心性,清凈的自心性沒有任何的牽掛和障礙;打開就能包容整個的宇宙,能夠容得下所有的時間和空間,入時又能夠很好的觀照自己的內心,不讓這個「心」生起動念而得大自在。第二個偈子是: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沫吐臉上,隨他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的心量無人能及,他的心胸能夠裝得下整個的時間和空間,那麼一點凡世間的事情怎麼會讓他起煩惱呢?忍辱不是強忍,強忍時間長了會爆發,這個忍辱是能夠平靜的接受一切。痴是痴心妄想,或是痴迷於某種物體、痴迷於某種事情。比方說痴迷於古玩字畫就是痴迷於物體;痴迷於打麻將就是痴迷於事情。慢是傲慢,很多人有點小本事就看不起別人,有的人有點錢就叫別人窮鬼;有的人幫助了別人就認為他自己在幫助比他弱的人……這些都是傲慢。因 為他在分別一個「我」和「你」,他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上說:「若菩薩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們做好事做了就好了,不要要求別人稱讚你,不要要求任何的回報。佛度一切眾生最後說實無眾生可度,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清凈的自性每個人都本來就具足,佛也是眾生覺悟修行而來的。如果你很有錢你不要看不起窮人,你有錢那只是符號並不代表你就比別人有覺悟。有一句話我們都知道:「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再有錢,And so what? 那又怎樣呢?又能如何呢?疑是疑惑和懷疑,有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懷疑別人的好意。我們本來就具足的清凈自心性能夠斷除貪、嗔、痴、慢、疑。沒有了貪、嗔、痴、慢、疑就能大自在。對於剛學佛的人就要受持戒律眾善奉行,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對於已經徹悟的人那就沒什麼戒律的,因為心地無非自性戒。徹悟的人,心裡不裝是非很自然的就符合戒律,不管怎樣都是清凈。我們都看過《濟公》這部電視劇,降龍羅漢轉世的濟公活佛是修心不修口,有一句很有名的話:「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所以徹悟不在乎形式上的東西,要在心性上下功夫,要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內心不要讓它起念頭。一念不生大智慧生,如如不動的智慧沒有任何意念。沒分別、沒對立、沒執著、沒習氣、沒妄想、沒顛倒,放下一切就是佛。本來就沒有妄想和煩惱,有了妄想和煩惱也不需要有意想除去它,想除去妄想和煩惱的這一念想的時候已經在妄想和煩惱了,你越想除去它,它越多越厲害。不要管它,放下就好,慢慢的妄想和煩惱自然就沒有了。不要猜疑、不要懷疑,直下承擔,相信自己能放下,要肯放下,放下你所擁有的,也放下你所沒有的,放下一切。【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我們清凈的自心性就是佛,沒有生老病死,也沒有要把生老病死這個現象除去。生老病死只是現象而已,不要在意。要把緣起假合而生,緣落化散而滅的身體放下。這個放下不是放棄,不是不要這個身體了,我們修行成佛還是要藉助這個身體來修行的。只是把身體的生老病死等現象放下,不可著壽者相。著壽者相就是看到長壽的人很羨慕,想讓自己長壽。不要羨慕神仙,神仙是沒有什麼麻煩而且壽命很長,但神仙只是因為前世做好事成了神仙但是沒徹悟,等他在天上享受完了還是要落入凡塵繼續輪迴。當然也不能墮入地獄,地獄的人受罪還來不及,怎麼修行呢?唯有成佛才能永久的脫離六道輪迴。【無苦集滅道】:人有七種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生是苦的但是沒辦法,身體受業力的牽引而來,只能平靜的接受。出生對於我們來說是無奈的,我們沒有選擇權。我們不能選擇是出生還是不出生, 不能選擇環境,不能選擇高矮胖瘦……。有的人一輩子生活的很好很舒服,有的人一輩子生活的很艱難,為什麼?業力所致。當然有後天的努力了。 有的人有奮鬥的機會,有的人連奮鬥的機會都沒有,也就是說我們經常說的:「當你為沒有鞋而苦惱的時候卻發現有人已經沒腳了。」這些真的很無奈,冥冥之中總有宿命的安排,這就是業力牽引。老就是衰老,每個人從一出生的那一刻起身體就一步一步的走向衰老,當我們老的時候,身體不像年輕時那麼的好,身體的一切都在呈現敗壞之相真的是苦啊!病也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生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的人一生都很少生病,而有的人天生身體就有不同程度的欠缺,而且一生病痛不斷,這也是業力所致,所以不要抱怨。死就是身體的死亡,停止了呼吸,停止了心跳。說到這裡我們來看清朝的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林曾寫過一個偈子: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那麼到底是誰?決定於自己是否徹悟、是否能轉業力。愛別離是與要好的人分離、分別。怨憎會是抱怨、憎惡、仇恨。用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就是「羨慕、嫉妒、恨」,這些也是苦的求不得就是想要的都得不到,想做的事情做不來,想達到的程度達不到……也是苦的。但是不要排斥痛苦,嘗受到痛苦洗禮的人是有福的人,因為道將近其苦也深,沒有痛苦不會想要修行,十方三世一切佛以苦為良師,嘗到痛苦正好修行。感謝那些給你痛苦和逆境的人,痛苦和逆境是修行跳板,是覺悟的基石。不要排斥痛苦,不要排斥逆境,要平靜的接受痛苦和逆境才是有大智慧的人。遭受苦難就是來還債的,只要平靜的承受它,那遭受苦難就是在消前世(生生世世)和今生的惡業,如果本來沒有的苦難因為自己心懷疑,本來是好的懷疑它不好而產生了苦難和煩惱,承受由疑心產生的煩惱那就不是消惡業,而是在造新的惡業。要把自己的疑心去掉,去掉自己假的心理作用,去除自己過去固有觀念。《金剛經》上說:「降伏其心」,降伏其心不是降伏別人的心,而是降伏自己的假心。就是用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真本心性和心量廣大無邊無限包容,如如不動永恆寂靜的通達智慧的功用脫離六道輪迴、生生死死的困苦。生活太困苦的人連生活最基本的物質都達不到,那他忙著受苦沒時間和精力修行;生活太舒服的人忙著享受也不會想要修行。只有即能滿足生活所必須的物質,又有一些苦難才會修行。知智慧、修行、轉業力,轉果。悟一切心空:緣起本性空、一切法無我。不要著一個我相,人的心裡一有了一個「我」,那就有了貪嗔痴慢疑,就有了煩惱。【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心法如一,一念不生大智慧生,假心假身兩空。不要有任何的情緒,每一個當下都不妄想、不顛倒、不迷惑、不煩惱、不分別、不對立、不執著。也不要有真心與假心的分別。不要立一個什麼,立一個真心也是在執著和對立,因為你立一個真心就執著這個真心,並且還有假心與真心對立,不立真心那本來就是真心,本來就是真心本性。要不存兩邊,不立中間;兩邊不立,中間不存。本來清凈,如如不動,法爾如是,本來如此。要對緣起假合而生,緣落化散而滅的無常世間徹底沒意見。不要知見立知頭上安頭,不要落入別人的觀念和評價里,也不要落入自己以前觀念意理里。到這裡講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位居士拜訪一位禪師,禪師就給這個居士倒茶。杯子滿了禪師還在倒,居士就跟禪師說:「茶杯已經滿了,茶水都溢出來了。」禪師說:「茶杯好比你的心,你的心如果裝滿了自己的觀念和別人的評價,那麼真理就進不去了。即便是別人給你灌輸真理,真理也溢出來了,也進不了你的心裡」。要舍識用根,捨生滅無常的認識,用不生不滅的根性,這樣就悟到真心的本體。用真如的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來修行,一剎那之間就與佛相應。如果用意識形態的輪迴生滅心來修行就百千億劫不能成佛。現在就用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為本修因(為成佛種下善因),直接就契入佛的本懷。舍識用根就能直取佛道。往生凈土不是臨命終的事,臨命終時,各種的病痛和折磨都來了,哪還有時間和精力呢?況且我們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是臨命終。《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已經過去了,所以不可得;現在就要安在清凈自性里;未來還沒有來到也不可得。我們不知道明天會遇到什麼,甚至可以說下一秒遇到什麼都不知道,我們這個身體隨時可能緣落化散而滅,所以不要在臨命終才想到修行。當然修行也不要在相上打轉,不要走形式,不落入極端,不要著魔。急著見佛成佛,刻意、專門、激進、的修行的這一念就是著魔。急著見佛,刻意、專門、激進的見佛,魔就會投其所好,讓你見到種種的異相、怪相,覺得自己很有修行而動大我傲慢之心就會著魔。要清凈心與佛相應自然成佛。有的人很用功的打坐,很用功的念佛經以至於會背整個的《大般若經》,但是不開悟還是沒有用。佛經不是你會背就行了,而是要心領神會,融會貫通。說到修行我覺得其實就是生活。是用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來生活,在生活中讓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發揮作用,發揮功能。不在乎是不是出家 到寺院里當和尚。如果用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來生活,那麼時時、事事、處處都是凈土。呼吸便是梵文的唱誦;心跳就是寺院的晨鐘暮鼓;身體就是深山的廟宇;兩耳聽經聞法就是菩提;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就是佛陀。竟然時時、事事、處處都是凈土,何必非要去寺廟呢?不徹悟不能成佛,不管出家在家,只要用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的功用來生活並且徹悟那必定成佛。在這裡我想寫一副對聯:行住坐卧皆修行,清凈自性就是佛。「行住坐卧」指的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生活中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有私心雜念。心地無私自性寬,只要讓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發揮功用那就是佛陀了。【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能夠覺悟到,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地、水、火、風這四大無非是夢幻泡影的緣起法,不實在,那麼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知道是幻覺就離開,離開幻覺就覺悟了。世間的一切事物和事情都似「如風吹光」,風是虛的,光也是空的。都是不可得的。《金剛經》第二個四句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徹悟的人對待一切都是清凈法身,一切畢竟空,世間了無可得。要對鏡即然,常不離佛。沒有不能包容和合的,一切包容和合,包容和合一切。你跟外界的對立有多大,煩惱困苦就有多大;你跟自己的對立有多大,煩惱困苦就有多大。而你的包容有多大,你成就的樂土就有多大。這樣心就沒有牽掛了,也沒有障礙了。不要憂慮、不要恐怖,不要患得患失。因為憂慮、憂患、恐怖和患得患失這些會生很多不好的事端,會令人墮入惡道。遠離是非顛倒妄想,徹底心空,心法如一。用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真本心性和心量廣大無邊無限包容如如不動永恆寂靜的通達智慧超脫一切困苦,從困苦中解脫出來,到達常寂光凈土也就是涅盤。常是永恆,寂是寂靜,光是智慧,凈是清凈。那麼也就是到達永恆寂靜智慧的清凈境域,那就是涅盤。當然對佛法也不可著,因為佛法不是語言文字,也不是佛的造像。語言和文字是不能表達佛法的,它們是佛法的符合。佛祖拈花迦葉在笑:佛祖在靈山上給弟子們講佛法,佛遲遲不說話,只是拿著一支花在那裡轉,表示說法者無法可說。迦葉破顏一笑的那一剎那覺悟了。迦葉的那一笑才開啟了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對於佛經不是要會背,而是要悟出語言文字背後的實體,透過符號看到實體。對於佛的造像也不可著,造像只是佛的符號而不是佛,佛是我們每個人都本來就具足的清凈自心性。《金剛經》第三個四句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是好像的意思,如來就是好像來了,其實並沒有來,《金剛經》上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就是我們的清凈自心性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起不伏。《六組法寶壇經》有這樣的偈子: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如果心裡沒有是非,自己清凈本性本來就符合戒律;如果心裡沒有痴心妄想,自己的清凈本性本來就是具足大智慧;心裡沒有雜亂的念頭,自己的清凈本性本來就禪定。我們的清凈自性就是佛。不需要增加任何,也從不需要減少任何,那麼這個身體是生還是滅都是大自在的。當然往生凈土最保險、最穩當的方法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雜念的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給阿彌陀佛發信號。只要自己沒有雜念的一心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接收到信號。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不能一邊念佛,一邊又有其他的念頭,要知道「心誠則靈」。真信切願,老老實實,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方三世一切佛就是用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和心量廣大無邊無限包容如如不動永恆寂靜的通達智慧的功用,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則無二乘之法、不二法門。【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知道:用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和心量廣大無邊無限包容如如不動永恆寂靜的通達智慧的功用是神力最大,能度眾生成佛,能破眾生一切煩惱困苦,是至高無上的頂級智慧,沒有別的能與之相等。可以除去一切的困苦。即心即佛,真實事實。【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所以用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和心量廣大無邊無限包容如如不動永恆寂靜的通達智慧的功用所發揮的作用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只能通過修行來心領神會的覺悟,然後融會貫通的用起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講不來、不可說。只有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不要讓它起心動念,當下放下一切,當下安在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里,當下即成佛。這個「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雖然不能用語言來完全表達其意思,但是可以簡單的解說一下揭諦是「去」的意思,到哪裡去呢?「波羅」是彼岸的意思,就是到彼岸去;誰到彼岸去呢?「僧」是眾生,那麼就是眾生到彼岸去;「菩提薩婆訶」就是成就菩提,修成佛。那麼用一段話來解說就是:去、去,到彼岸去,眾生到彼岸去,修成正果,成就菩提,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自己修成佛,到達「永恆寂靜智慧的清凈境域」這個彼岸去。不管用什麼到的彼岸,最後也要把那個送你到彼岸的東西放下。佛法就好比是能夠送你到彼岸的船。你可以乘坐佛法之船渡過苦海到達彼岸。但是到了彼岸就要把佛法這個船也放下,只安在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心性里。比方我們生活當中乘船過河,過了河就要把船放下,不能背著船走。最後我想用一個偈子來結束這次的解析: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放下一切得自在,清凈自性就是佛。我們已經得到人身了,而且又能夠聽經聞法很不容易,莫錯過這樣好的機會,要儘快覺悟。放下該放下的一切,得大自在。「東拜佛,西拜佛,不如自己修成佛。求佛就是求自己,自性只能自己度」。自己本來就具足的清凈真本心性就是佛。把自心性用起來,讓自心性發揮功能,用自心性來生活、用自心性來修行,到達擁有永恆寂靜智慧的清凈境域,自己修行成佛。(倪佳 /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二十三)
※《佛心經》第十三講
※喜歡念《心經》的人,是大福報大智慧之人
※心經
※般若心經疏 靖邁 撰疏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