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罰款」就能解決乳業問題 。。。?
美贊臣等6家價格壟斷涉案乳企上繳近6.7億罰款上繳6.7億元罰金 奶粉價格壟斷案結案?
2008-2012年進口奶粉單價變化情況 統計局,東興證券震驚中國的三聚氰胺事件讓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失去了信心,此後洋奶粉在中國的銷量和價格都迅速飆升。中國奶粉「榮膺」全球最貴稱號,奶粉價格高企給中國父母增加了不小負擔。7月初,發改委對合生元等多家乳粉企業進行反壟斷調查。8月7日,發改委確認合生元等6家乳粉企業違反反壟斷法,並向違法企業開出約6.7億元的「中國反壟斷史上最大罰單」。發改委稱,證據材料顯示,涉及壟斷價格乳粉企業對下游經營者採取了合同約定、直接罰款、變相罰款、扣減返利、限制供貨、停止供貨等多種懲罰性和約束性措施,一旦下游經營者不按涉案企業規定價格或限定的最低價銷售,就會遭到懲罰。8月25日,發改委反壟斷局宣布,涉案的六家奶粉企業,已將6.6873億元的罰款匯入財政部指定的物價罰沒收入賬戶,罰款全部上繳中央國庫。發改委反壟斷局稱,「至此,史上最大罰單的奶粉價格壟斷案,已順利結案。」但這一切似乎並沒有塵埃落定。乳企維持原有銷售策略 罰款不能終結奶粉暴利
此前在反壟斷調查期間,國產嬰幼兒奶粉品牌中份額最大的貝因美曾緊急宣布降價,惠氏也宣布主要產品降價11%,多美滋甚至自貼腰包,通過補貼經銷商促終端價格下調。那麼這些受到「極刑」的企業是不是從此痛定思痛、降價以避免重蹈覆轍了呢?然而,通過對6家企業經銷商的調查顯示,在罰款上繳後,包括多美滋、美贊臣等在內的多個品牌依然延續反壟斷前的銷售政策,價格並未發生明顯改變,甚至部分品牌連調查期間的讓利也一併取消。事實上,多數壟斷奶粉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都通過電子郵件、電話、口頭等方式實施價格控制,限定經銷商的轉售最低價,從而共同推高奶粉的市場價格。業內人士透露,對於一個品牌來講,通常情況下,總代理的利潤占營業額的10%,經銷商、分銷商分別佔到營業額的15%、10%,門店、渠道等方面相對較多,佔到15%~20%。說明中間流通環節是造成奶粉價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合生元中期業績顯示,合生元上半年收入人民幣20.62億。即便剔除上繳的1.63億罰金,上半年凈利潤依然達到4.6億,上升68.1%,凈利潤率高達到22.3%。說明所謂的巨額罰金對體量大、利潤高、且正處於上升期的乳粉企業來說,只能起到十分有限的警示作用。罰款並沒有觸及到壟斷問題的根源,如果不從乳粉企業銷售策略和模式上入手,擠出銷售渠道中的水分,單靠罰款的方式不僅無法使奶粉走下暴利的神壇,一旦企業維持原有的銷售策略,收回上繳罰金的損失並不困難,而消費者就會成為最終的買單者。從三聚氰胺到價格壟斷 行政手段難解乳業亂象
2007-2012年國內奶粉進出口量情況對比 中國海關,東興證券從三聚氰胺事件開始,行政手段一直是政府解決乳業問題慣用的手法。彼時佔有三鹿34%股權,同時也是近期肉毒桿菌事件主角的恆天然集團宣布三鹿勒令破產,此後三鹿被國企三元集團收購。同涉案的蒙牛、伊利等企業依舊在中國市場,並於近期在工信部主導下進行兼并重組。但是,中國乳業的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愈演愈烈。從蒙牛的黃曲霉毒素奶致癌,到聖元奶粉致嬰幼兒性早熟,從伊利金冠致泄到雅士利異物門,頻頻被爆出質量問題證明行政手段根本無法解決中國乳業的問題。相反,國內乳業的黑暗時代讓外國乳企迎來光明,從2008年至今,外國乳企憑藉其質量和品牌優勢幾乎壟斷了中國市場。市場份額在短短五年內由20%上升到60%,價格也升了38%。近日,為中國70%的進口奶粉提供奶源的恆天然集團,相繼陷入肉毒桿菌污染和硝酸鹽含量超標的醜聞,即使價格昂貴的外資奶粉也無法成為中國乳業問題的避風港。2012年,共計372件嬰幼兒奶粉投訴案,2013年上半年,投訴量翻番,共計744件,其中,外資品牌奶粉的投訴案佔60%。美贊成、多美滋、美素、雅培等高端奶粉無一例外。罰款無法終結價格壟斷,反而最終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而政府主導乳業也無法根治乳業的質量問題。政府管控和處罰手段的無力反而讓企業在質量安全問題上更加放肆,從而為部分企業提供壟斷的市場環境,壟斷又可能將導致新一輪的質量危機。中國乳業的根本問題是市場缺少「良幣驅劣」的機制。有效引入市場機制,才能解決行業失控、亂象叢生的弊病。巨額罰款反映了政府整頓行業的信心,但從實際效果看來,罰款除了充實國庫之外,對乳業的價格虛高、壟斷、以及質量安全等問題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