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楞嚴經講解291:如果不持淫戒不斷淫,你有多大的智慧到最後還是會落入魔道

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視頻講座:

道場加行(四種清凈明誨)01

(在此感謝各位把視頻編譯成文字版的師兄!)

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庚二 道場加行(分二)辛初 初請略說 二 重請詳示 辛初(分二)壬初 阿難請 二 如來說 今初]〕所謂道場加行,就是在大開圓解以前,用現在的話叫做大悟前,需要先持戒,再來,持楞嚴咒,來求佛菩薩加被,這樣子修行就不會有障礙,所以叫做道場加行。

經文:【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阿難整衣服,在大眾中合掌頂禮,這個「心」就是真心。「跡」就是旋流反聞,次第來解這個結,本圓本明。那麼這個「悲」,就是我們得路未歸,得到了門路了,卻還沒有到達,叫做悲。「欣」就是我們成佛有望了、到家有希望了、成就道業有希望了。在這個悲欣交集,又想要利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說: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我現在已經開悟了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就是耳根下手,離塵照性的這個法門,完全沒有疑惑了。

[此道場加行科,乃為圓根近下者設也。然上科為初方便,此科更為最初方便,]近下的意思就是:一般的眾生的根器。[亦助修圓通而已。]助修圓通。[阿難整理衣服,於大眾中,合十指爪,頂禮於佛。心跡圓明,悲欣交集者:心即根中圓湛不生不滅之真心;]每一個人都本來具足的。這個「跡」有跡可循叫做跡。這個「跡」,修行的一個過程跟方式,[跡即旋流反聞,次第解結之事迹;]我們說:解六結——動、靜、根、覺、空、滅,越三空——我空、法空、空空。[不達本有之心,則曠劫積行,徒勞無益;]簡單講:如果我們修行的知見不先奠定的話,那麼,我們百千萬劫的修行,沒有益處,因為用的是意識心、妄心,那沒辦法成就道業,所以,徒勞無益。[不達修證之事,]所以,你下手處一定要對。[則塵埋寶藏,莫救貧窮。今性修畢達,故曰圓明,即上明了其家所歸道路之義;得路未歸故悲,到家有望故欣,一時悲欣交集於一心也。自解已圓,愍後未悟,現欲利益未來末法諸眾生等。稽首白佛,稱曰大悲世尊:因如來悲心無盡故。我今已悟,成佛法門者:言我求成菩提最初方便,]他還加一個「最初方便」,最初方便就是剛開始要怎麼樣守住戒律,如果是無量劫來的業力、習性,那我們就要持楞嚴咒,來掃蕩它、除去它,然後,反聞聞自性,那麼,性成無上道。說:言我求成菩提最初方便,[而今相似解發,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者:是中指耳根之中,修行即離塵照性,旋流反聞工夫,得無有疑惑,不勞重建道場也。]

986頁,中間第五行,經文:【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這一段文字很簡單,就不加解釋了。 [此顯道場,專為心跡,未得圓明者請也。]為什麼叫做心跡呢?記得!佛法它是心法,一切法,記得!統統在講你那一顆心,離心無別法,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所有的法來自那一顆心。所以,佛法怎麼樣講,都離不開這一顆心,叫做心跡。此顯道場,專為心跡,未得圓明者請也。[常聞如來所說如是言,即指下之所說:無論因人果人,]就是從返流照性叫做因人;果人就是達到證悟的叫做果人,像諸佛菩薩就是果人。[皆以利他為事業。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此指因人;無明未盡,猶非得度,但舍己利他,此是菩薩發心,以度人為先,]所以,[先盡生界,]生界就是眾生界。[後取菩提也。自覺已圓,能覺他者:此指果人;自心三覺已經圓滿,]三覺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有一個「覺」,自己覺悟;那麼,覺他又有一個「覺」,覺他就是能夠使眾生覺悟;那麼,一切眾生圓滿度盡了,叫做覺行圓滿。那麼,佛陀沒有辦法度盡無量無邊的宇宙的眾生;但是,他來示現成佛,這一期的生命,他功行圓滿,該度的已度,未度的已經作得度的因緣,所以,這個叫做圓滿。自心三覺已經圓滿了,[萬德畢備,而能覺悟法界眾生,此如來十號,以應世為本,]應化世間為本。[倒駕慈航果後興悲也。我雖未度三句,願學菩薩,發利他之心,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此為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也。]

987頁,【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說:世尊!這些眾生離佛很遙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像現在我們就是了,無論是台灣,或者中國大陸,或者是日本,或者是韓國,世界各地有各地的宗教,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自己得成無上道,最究竟、最圓滿,乃至於整個佛教界裡面,有混亂了的一些......自己有自己的修行的一套。所以現在沒有正確的佛法、正知正見,來奠定我們的修行方向,很容易走錯路了。所以,其實在經典就講得很清楚了: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要在這個末法時期,要奠定一個正知正見的佛弟子,其實並不容易,大家都太忙了,也沒時間聽經聞法,大家總認為念二、三句佛就叫做佛法,拜二、三拜佛就叫做佛法,經典拿來,也不管對方講得對錯,也叫做佛法,他也沒有能力去分辨,這個就是末法時期的悲哀!哪像大家有這個福報,坐在佛前,來聽無上的楞嚴大法,這個可難,這個福報不容易的,大家要珍惜!

[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這個就叫我們安立道場。於菩提心,得無退屈?][此請道場,遠離魔事。復稱世尊,此諸眾生,指末劫時候,去佛漸遠,根機愈薄,邪說競興,魚目難辨,蠱惑初心,]迷惑、誘惑,[彼彼皆是,如恆河沙之多。且邪必亂正,有欲初心後學,收攝其心,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豈不難哉?敢請如來,云何令其初心後學,安立道場,使諸魔事,自然遠離,不能惑亂,於菩提心,念念增長,得無有退屈也?初阿難請竟。]

[壬二 如來說(分三) 癸初 許說承聽 二 總舉三學 三 別列三學 今初]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 佛教最可貴的就是後面這四個字:叫做唯然奉教,叫做依教奉行,什麼叫做依教奉行?佛怎麼講,那我們就怎麼去做,這個就是最難能可貴的!而不是說我們聽了一大堆的經典,而對我們基本上的修養跟修行,都不曾去改變過我們的心態;乃至於所做出來的,違背了佛陀的旨意,那麼,這個就不好!所以說,唯然奉教就是:佛怎麼講,我們就怎麼遵行。

[此贊其請問之當,而許說也。《正脈》云:善哉有二意:一、善其發利他心,得菩薩正行。二、善其請道場意,得利他法要也。意謂如汝所問,只恐邪師說法,擾亂定心,必須安立道場,方可遠離魔事;此誠救度一切眾生,末劫之時,免於沉淪陷溺,極要之法也。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阿難大眾唯然奉教者:唯然]就是承諾,[應諾之辭,奉命承教,而諦聽也。]

[癸二 總舉三學]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佛告阿難:汝常聞我這個毗奈耶中,毘奈耶叫做大小乘律藏,大乘的律、律學,還有小乘。所以,大小乘的律藏通稱,叫做毘奈耶。簡單解:就是律藏的意思。宣說修行,三決定義,哪三決定義呢?所謂:攝心為戒,注意這一句的中間那個「心」字,一般講戒律,我們說:身、口、意,身,不殺、不盜、不淫,因戒生定,口,四種惡業;這裡不是,單單從根本下手:攝心為戒。所謂會犯戒,是因為動念、妄念、無明念,所以其實統統那一顆心在作祟,所以,佛陀認為修行是在心。所以,攝心為戒,就是攝這個身口意,把它收攝回來,這個才是真正的戒,而不是說只在相上打轉。攝心為戒,因戒生定,持戒,持這個心戒持久了,不會去犯這個外面的身口意,也不會裡面產生了煩惱,那慢慢心就有定。因這個定的功夫,就像鑽木取火了,到最後,慧光就產生了。鑽木取火,攝心為戒——有一點熱度了;因戒生定——見到煙了;因定發慧——火就冒出來了。這個就是:修行是點滴的功夫,沒有任何的捷徑,沒有,要一步一步來。

[是則名為,三無漏學,無漏就是沒有煩惱,不會遺漏的,才有機會出這個三界。][此佛正說道場助行。《寶鏡疏》云:以持戒誦咒,為助修之行也。蓋前佛對當機,一往發明如來藏心,由耳根圓通,悟理直入者,乃為正修也。今當機憐愍末劫,]「要這樣子悟理直入,這個好像有一點困難」,所以,當機憐愍末劫,[恐多障難,故遠魔辯異,]遠離種種的魔,來辨種種的差別。[設立道場,所以如來,有帶事兼修之說,]不能說只有理,要帶事。[名為助行,]所以,[謂助正修之行也。然助有二:一、惑重者,]迷惑比較重一點的,佛叫你先持佛所設立的禁戒,([先持禁戒,])[以制斷髮業無明;]這一句什麼意思?「制」就是制戒,「斷」就是斷除,因為你不持戒,就沒辦法斷除。發業就是身、口、意,來自於身,身業、口業、意業發動了無明,叫做發業無明。所以因為我們這是身口意在造業,因此就是必需制戒,「制」就是制戒,「斷」就是斷除,當你還沒有發動的時候,佛就先制訂了,因此這個發業無明,就會慢慢慢慢的斷除。所以,先持禁戒,諸位!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凈戒。就是沒有一尊佛,他不是身口意是絕對清凈的、絕對是圓滿的,而且是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的。所以,這個清凈戒,對一個成佛道的來講、修學佛道來講,它是特別的重要![二、習重者,兼持秘咒,]秘咒。[令熏斷俱生無明。]「熏」就是熏習,「斷」就是斷除。為什麼叫做熏斷呢?譬如說你持戒久了,心完全在戒上,那麼你就無始劫來的俱生的無明慢慢慢慢的減弱了。所以,在修學佛道,尤其是大乘的國土,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持咒,至少都會持一個六字大明咒、大悲咒。那麼出家眾,在台灣來講,幾乎每一個道場都持楞嚴咒、十小咒。所以,這個是為什麼要持咒,就是要熏斷俱生無明,所以,這個咒力是不可思議的![故知末世修禪定者,非此助行,則不免於邪說所惑,而成魔魅也。]

[佛告阿難:汝尋常豈不聞我所宣說,《毘奈耶中》,有三種修行,決定義耶?毘奈耶,大小乘律藏之通名,故佛常說,阿難常聞。毘尼,]翻譯成中文叫做善治,([此翻善治,])[謂自治淫、]就是淫心,[怒、]就是嗔怒心。我們稱男女都是這樣子的,要沒有聽到佛法,這個怒氣衝天,是沒有一個可以改得過來的。有一次我們在建國中學上課的時候,我們那個數學老師,很善良的,我們沒有看過一個老師突然凶到那種程度的!結果那個同學認為:這一堂課簡單!大家就你講我講,講講講......我們從來沒有看過,這個數學老師拍了桌子,啪!大家嚇一跳:你們不要以為念建中就了不起,你們只不過是一個製造大便的人!說我們是製造大便的人,這一句講得也沒錯,後來想一想:嗯!真的!就是那一種,看了:哇!這個老師怎麼突然凶到這種程度?應該是說我們學生可能自視太過於自信,老師看不習慣,一直講,一直講話......所以,這個怒,我告訴你:再善良的人,碰到那個沒辦法接受的境界的時候,這個怒,他就一定會出現的,任何一個人都是都是這樣子,如果說:他的個性木訥內向,不知道要怎麼表達發怒,這樣更糟糕,這樣叫做*,生悶氣,氣在心裏面,怒就發怒表現,生悶氣是氣在心裏面,雖然他不講話,笑一笑;可是,他氣在心裏面,會得內傷。所以我們這一輩子要是沒有聽經聞法,男眾也是一樣、女眾也是一樣,對一件事情的不滿,沒辦法,霹靂晴天,怒。那麼,[痴,]就是沒智慧。[亦能治人淫、怒、痴,亦云調伏,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也。毘奈耶,正詮戒學,兼詮定、慧,故成三決定義,謂決定依此修證也。]

[攝心為戒者:檢異權小,多約身、口事相為戒;今約大乘,但收攝其心,一念不生,眾戒具足,所以攝心,便名為戒。] [因戒生定者:心既攝已,寂然不動,漸生於定,如風止息,波浪自停。《圓覺經》云:『屍羅不清凈,三昧不現前。』]也就是說:你的持戒持得不夠清凈的話,那麼這個心的三昧定力就不存在,這一定的。[因定發慧者:定心成就,本明漸發,照涵萬象,如風停水湛,]風一停,水湛就是澄清的樣子。[自體生光。《圓覺經》云:『無礙清凈慧,皆從禪定生。』]在座諸位!這個就要劃二條紅線了,你想要開智慧嗎?從哪裡生?要從禪定生,心定,他才有慧;心如果不定,這種慧叫做狂慧,會失控的慧,慧裡面含有私心,雖然很會講,或雖然是說懂得很多;但是,他沒有禪定,碰到慾望,他就會貪染一點點,這貪一點點......好像沒人知道一樣,這個就是沒有禪定的慧,他還有隱藏著一些私心。[則名為三無漏學:以能修三無漏學,不漏落於生死輪迴故。]

[《正脈》云:今此所修,仍是耳根圓通,但為最初近下之根,]接近下根的人。[特加戒律、道場、持咒之三事,故大科雲加行也。至於因戒所生之定慧,仍是亡塵盡根妙定,及彼定所得三空慧耳。觀經文但惟詳戒,而略於定慧可見也。問:『前門何不用此?』]前門就是前科。你們那一科為什麼不用這裡呢?[答:『中根煩惱輕微,無自起淫]也不會自起淫念、殺念、盜念,或者妄念、嗔念,統統不會。[等四念,]前面講過了。[且彼於亡塵時,防護有力,世俗曲屈聲,已不容入,]在這裡,曲屈聲本來是人類的音聲,在這裡講的叫做罵詈、批判的聲。世間不好聽的、最不好的曲屈聲,簡單講就是語言的罵詈聲,已經不會被......「入」就是污染,已不容入,就是不會被污染了。「安有」,「安」就是哪有。[安有自起四念,]淫、怒、愚痴等等。[何況道理徑直等聲,]這個徑直聲的意思就是大自然的六塵,簡單講就是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簡單講:何況道理,大自然存在的這個外六塵,[一併止絕哉?]意思就是:他有這個能力。再念一遍:答:中跟器的人,煩惱就比較輕微,也不會自起淫等等前面所說的四念。而且彼於亡塵的時候,返流照性的時候,防護是有力的,世間的罵詈、批判、惡毒的語言、曲屈聲,都如如不動,已不容入(被污染),有這種中跟器的人,哪裡會自己起這個淫怒恚種種的四等念頭?何況外在的六塵,大自然的六塵,外在的六塵等等聲音,這一併止絕哉,難道他沒有這個能力嗎?他一定有這個能力。

[至於阿難初果,已能不入色聲等六塵,但加反聞,尚不多費亡塵之力,安有自起淫等之念耶?]的念頭。[故知斯門,特為塵勞素重,]一向很嚴重的,其實就是一般凡夫都差不多這樣子。[不待聲引而頻舉,]聲引就是:不必要由內或者是外面來引起。不必由有情或者是無情,來引起他內心裏面的淫怒恚,不用![自發淫等四念,乃至身口,亦所未免者,]意思就是:所有的眾生,時時刻刻都在產生淫怒恚的這種念頭。[加四戒以為反聞之前方便;加道場持咒,]持咒。[以為正反聞時之助行也。]正在用功、反聞聞自性的時候為助行。舊的註解全然不知道這個最初方便的道理,([舊解全不知此,])[杳無一字,]也從來不提一個字。這個「杳」,它的本意就是昏暗、沉寂的意思,杳,(miao三聲),也可以念(yao三聲)。或者是杳(yao三聲)無一字,[豈自此後,別為一法門哉?]從此以後,他不是作為反聞聞自性的前方便,他把它變成:持戒、四種清凈明誨、道場、持楞嚴咒,又把它搞成另外一個法門。而不知道說,四種清凈明誨、建道場、或者持楞嚴咒,這個只是反聞聞自性的前方便,從來沒有提過一個字,卻把它變成另外一種法門,獨立的法門。其實這個是反聞聞自性的前方便,而從來沒有人提過一個字![此非一小失,]這個不是一種小小的過失。[故特為警示學人珍重。』結名三無漏者,戒中已自不容一念漏於諸非,]「非」就是乖離,連動到一念的煩惱,偏離了正念都不行。[何況定慧?然此非但不漏落於三有而已,]欲有、色有、無色有。[以注心反聞,兼不漏落空有二邊,所以為真無漏,而非小乘比也。二總舉三學竟。]所以,這是真正大乘的無漏法,這個不是小乘可以比擬的。

[癸三 別列三學(分二)子初 歷明預先嚴戒 二略示場中定慧 子初(分二)丑初 正教持戒 二助以咒力 丑初(分三)寅初攝前征起 二開釋四重 三總結遠魔 今初]【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心為戒本,若攝之則名持戒,若放之則為破戒,]所以,這個破戒,在大乘來講,身不一定去做,你的動念就不行,動念就算破戒。[故以攝心,名為戒也。]

[寅二 開釋四重(分四)卯初 斷淫 二斷殺 三斷盜 四斷妄(卯初分二)辰初曲分損益之相 二判決邪正之說(辰初分三)巳初 首陳持犯利害 二預辨魔佛教儀 三確定菩提成否(巳初分二)午初持則必出生死 二犯則必落魔道 今初]

991頁,經文:【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此明戒為三學之首。以初卷至四卷半,皆明生信開解,即是慧學。自舉喻華屋,請示修門,至此乃是定學。以故向下為根機稍下者,]根機比較差一點的。[正明戒學。則知此經,俱詮三學。然唯說四重,]斷殺、斷盜、斷淫、斷妄,這個是四重戒。[以是大小二乘,共具之根本戒也。溫陵曰:諸經戒殺居首,]一般的經典,都是講不殺生排在第一順位,為什麼?[謂設化以慈悲為先;此經淫戒居首,為真修以離欲為本。蓋欲氣粗濁,染污妙明,欲習狂迷,易失正受,續生死喪真常,莫甚於此,故須首戒也。]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是以纏縛生死。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者:而於淫慾一事,非但不動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為不犯,方與攝心為戒相應。餘三仿此,既心戒清凈,則樹倒根斷,枝葉不生,自不隨其生死相續。]所以,在座諸位!你想要了生死嗎?那麼,出家眾全斷淫慾;那麼,在家居士,如果你有碰到好的因緣,你現在已經不為這關所困擾了,那就是恭喜了。如果有為了家庭,那麼,這個慾念淡泊一點。我看過很多的,師父以前去加持過、助念過的,也看過很多的例子,那一些先生早一點死的,譬如說五十歲她老公就死了,她到八十歲往生,她這三十歲就全力以赴的,那麼這個欲不會干擾到她。那麼我看過很多的這個往生的,很順利的,大部分都是在很年輕的時候,男女的關係就差不多斷除了。像師媽這個,生我的時候三十三歲而已,老公就不在了,持戒五十年了。所以,師媽往生,頭頂一日一夜它都是熱的。所以我們看過很多的這個例子,就是早斷淫慾的人,要往生凈土的人,他的機率、力道就更強!因為這種事情會干擾修行人的清凈,那有的人講說:那怎麼辦呢?我們現在還年輕人。年輕,沒關係啰,如果老公有學佛,那就很好,大家討論一下,對不對?所以,佛講的這個戒律,出家眾當然沒得討論,在家居士就變成你各人有各人的立場;但是,這一關要不斷,就會很難![如後干慧地文云:『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可證斯義。]

992頁,[午二 犯則必落魔道]【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這一句完全就是重點。你來聽《楞嚴經》,這十六個字要背起來,這一輩子就受用無窮: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汝修耳根三昧,本思出離塵勞,塵勞即界內見思二惑。淫心不除,塵勞必不能出,淫慾為塵勞上首故。]

【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你不持淫戒、不斷淫,就算你有多大的智慧,或者是有一些的禪定的功夫;但是,你還有男女,到最後還是會落入魔道,魔道以慾望為主,叫做魔道,上品是魔王,中品是魔民,下品是魔女。那麼,年輕人這個就有一點困難了,年輕人慾望就比較強,那麼就是如果你每天有空,可以用運動的方式,或者懺公教我們的,要多拜佛,還有為常住出坡,那麼,慢慢慢慢就是忘了。如果你的慾望還是很強,那麼就過午不要吃,過午不食。所以,八關齋戒那個過午不食,就是為了斷淫所設立的,要不然你過午的意義是什麼?晚上不吃,身心就清涼,有時間更用功,他不會思惟這個淫事。還有,不坐卧高廣大床,這個問題出自哪裡?不坐卧高廣大床,重點不是說:我睡的這個床鋪很高很廣、很貴,這個叫做犯戒,不是的;它重點是:床鋪它是淫慾的地方,那麼,用了高廣大床,春心會蕩漾,哇!這個床鋪這麼好,就搞一點氣氛,到最後就做一些事情。所以高廣大床也是防止淫慾,是不是?過午不食也是防止淫慾,還有那個第三的不淫慾,你看,八關齋戒裡面有三條戒律,統統要你斷淫!知道嗎?這個才是真正的根本精神。所以一般人受這個八關齋戒,他不懂得這個含義,深入的含義。對不對?就說:我們打佛三的時候,哇!那個上下鋪有點高度。有的人有上下鋪,就高啊,是不是?不能高廣大床。我說:這上下鋪有睡二個,所以,你從中間鋸一半,就不叫做高廣大床了。其實這個是其次,重點在持不淫、不淫戒,這個才是真正的重點。

[此承上文,帶淫修禪,塵不可出。縱有多智者:世智辯聰,善說諸法。禪定現前者:世間禪定,][善入]、[住]、[出,]就是入定、住定、出定,善於入定、善於住定、善於出定,[而得現前。]也就是世間有相當功夫的禪定;但是,他不斷淫。[縱有二字,雙貫多智、禪定二種。如不斷淫者:於修三昧時,不舍絕淫念,皆為魔業,必落魔道,魔樂欲境。今既不斷淫慾,上品則墮魔王,以魔界欲勝、福強、心靈,非禪智不能便生;今以禪智而助淫心,使淫增熾。]增熾,「熾」就是燃燒。[如陰魔中,行空禪者,卻留塵勞,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是也。]寶媛就是美女。[設無世智禪定,則直墮地獄無疑矣!中品則墮魔民,下品則墮魔女,上、中、下三品,則隨福厚薄,以為階降耳。]所以說:在家居士應有的態度,就一定要把這一關看得很淡泊,夫妻之間能夠討論,大家在無上的菩提道上互相勉勵,不以淫慾為樂,應當以淫慾為苦,生死的無上束縛,最大的束縛力就是這個。那麼,這一關斷了,那就快了,念佛很快就直接往生凈土了!

【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這一句,我在《楞嚴經》看到這一句,我也嚇一跳!佛陀都知道了,末法這個時期,一講起來,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每一個人都說他自己是佛,自己是最了不起的修行人,他好像是貼了標籤,無上的真理的標籤,沒有第二個人。末法這個亂象特別的嚴重,自己認為他已經成無上道了。[彼等諸魔,其徒實繁;以淫慾為傳法,遞相傳授,令不斷絕,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慢成習,非果計果。]這個我慢成習,尤其是對法執特別嚴重執著的人,這個慢就很難斷除!師父行不行,看徒弟就知道,你要看那個徒弟,學會了攻擊別人,學會了找碴別人,學會了每天都在吹毛求疵,他認為他夠資格,他為了正法可以傷害別人,他把別人判作邪教,自己墮入我慢的習氣,自己不知道。我慢成習,尤其對這種法執特別嚴重的人,那個慢心,你簡直拿他沒辦法,自以為是,你跟他講什麼都沒用。我慢成習,非果計果,[如受魔文云:其人亦不覺知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是也。]所以這一段,[初首陳]首先陳述持戒跟犯戒的利害關係,叫做[持犯利害竟。]「持」就是持戒,「犯」就是犯戒,它的利害關係。要持戒,就可以成無上道;要是不持戒,那麼,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就是魔王,中品就是魔民,下品就是魔女。

[巳二預辨魔佛教儀(分二)午初貪淫化世即魔教 二教人斷淫即佛誨 今初]【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你看,佛陀有多偉大、多了不起,我們今天所有的末法時期要發生的事情,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年前就講得很清楚!就像投籃,比林書豪更准,每投必中,百分之五十。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早就講好了;而在我們今天,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你看看,就是這樣子: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這個愛見坑就是見思二惑。失菩提路。

[我者佛自稱。滅五住煩惱,]這講過好多次了。[度二種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二種生死。[即去世之別稱也。正像已過,]就是正法和像法已經過了,有一個居士拿這一本來就說:師父!我這一句就是看不懂,什麼叫做正像已過啊?我說:「正」、「像」,這樣聽懂了嗎?喔!這樣就差很多了。喔!那就知道了。就是正法跟像法已經過了,接下來就是:[末法之中;去聖時遙,]我們現在就是離佛陀的時間太遙遠,二千多年了。[魔強法弱,故云多此魔民,熾盛世間。此多魔教,生受其惑,死為魔眷;如後受魔文云:『命終之後,必為魔民』是也。如火熾然盛發,世間盡受其焚;如後想魔文云:『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腑」就是內臟。[近則九生,]九生就是九世。[多逾百世,]「逾」就是超過百世。[令真修行、總成魔眷』是也。]諸位!菩提之路跟魔之路,就在一念之間,看你有沒有正確的知見。

[廣行貪淫者:即先世帶淫修禪之輩,來為教師,現通現慧,密教行淫,]秘密,密教。諸位!這個密教行淫不是密宗,是秘密的教導。諸位!不能曲解喔,不是密教行淫,這個密教要講秘密的教導,這樣解釋才對的。行淫就是一代傳一代、一個傳一個,把這個淫慾當作是佛事。有個女居士來,哇!那就很辛苦了,她說:哎呀!我們碰到了很不好的事。我們那邊有人告訴我們說,跟他睡一個晚上,他可以幫助我們證初果阿羅漢!我說:開什麼玩笑啰?這個就是啰!所以如果我們有佛的正確的教導跟智慧,來的話,那我們就知道這個人不正。[以為佛事,遞相傳授。為善知識者:自以為善知行淫之事,善識行淫之理;如後想魔文云:『讚歎行淫,不毀粗行,]不懼怕毀犯重戒。[將諸猥媟,以為傳法』是也。]這多糟糕的事情![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愛即思惑,見即見惑,而以淫慾,為教化之端,]開始,[則墮愛坑;]意思:愛見坑就是:男女這個束縛力是最強的,最強的![而以淫慾,為真修之法,則墮見坑;不能自出,而失菩提正路矣!]

[午二 眾人斷淫即佛誨]【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這個也可以念誨hui(四聲),我為了這個字,特別去查辭彙,這個念清凈明誨hui(三聲)也可以,清凈明誨hui(四聲)也可以,二種音都可以。中間有一句是最重要的: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底下這四個字最重要:「第一決定」,第一決定是什麼?就沒得討論,你要成佛就是要這樣做,沒有可以討論的空間,轉圜的空間就是不行,這個淫慾要斷盡,連動念都不行!第一決定,「決定」就是沒有東西可以討論,就是這樣,清凈明誨。

[此囑阿難,轉教末世。初心修三摩地者:即耳根圓通。淫慾為大定冤賊,不唯身不行淫事,且要心不起淫念方可。此正防微杜漸,臨深履薄之誡。果能如是,方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如來指今佛,先佛世尊,指過去諸佛,今昔之佛,皆作是說,定可信從也。第一者,居四重之首,決定斷除心淫,清凈修學,究竟明誨也。]

995頁,[巳三 確定菩提成否(分二)午初 喻不斷無成 二 勸深斷方成 今初] 經文:【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文字都很簡單,解釋一下:所以說,阿難啊!如果不斷淫慾,修禪定的人,就像蒸這個砂石,蒸沙怎麼能成飯呢?你把那個沙放到鍋子裡面煮,百千萬劫也只是沙而已啊!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沒有那個正確的因,你怎麼可能產生正確的果?所以,何以故呢?此非飯本,沙石成故。看註解: [此承上是佛教斷淫之故。阿難!若不斷淫心,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此非飯本。而以禪定薰修,喻之以蒸;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喻如蒸米成飯。]所以,要正確的因,就以不生滅因——不生滅的心,才能達到不生滅的果,這一定的道理。【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簡單解釋一下:你時時刻刻,以淫慾的這個身,要求這個佛陀妙果,是絕對不可能的!就算你有一些少許的妙悟,這些都是淫根。淫根,這個根本成淫,這個輪轉的業力就很強,輪轉三途,就沒辦法出離三途,如來的涅槃路,何路修證呢?意思就是說:你走不對了,不對路了,要走正路。

[設汝不斷淫慾,是以淫身,求佛所證妙覺極果;此因果不孚,如蒸沙成飯相似。縱得妙悟者:謂縱經多劫修習,得開妙悟,合上經百千劫,只名熱沙;經劫修習如蒸,得開妙悟如熱相。皆是淫根五句:合上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根本成淫者:有淫慾種子,觸處便發,由此惡業日臻,]「臻」就是到來。[必至輪轉三途,必不能出;人身尚不可得,況欲修佛果耶?如來涅槃者:佛所證之如如理;何路修證者:沙石成故,決難成飯也。]佛在世的時候,有制定這個戒律,那麼有一些比丘就在森林裡面打坐;可是,他的淫慾非常強,剛好來了一隻母猴,那麼這個母猴也剛好在發情,常常就一直要接近他......那麼,這個比丘控制不住,就跟這隻猴子發生了關係。所以,佛後面再加一句:乃至畜生,包括畜生都不可以。有的人想說:這是人嘛!那我就找一條狗,或者是找一隻猴子。這在佛的戒律都不行,在佛的戒律裡面,連這個都不行!

那麼如果是女眾,那就更嚴格,女眾如果說,你今天你去爬山,山上都沒有人,有山水衝下來,山水衝下來有一點衝力,如果這個比丘尼,把衣服脫起來沖水,只要有受到一點點快感,敏感的部位,就犯!沖水都不行。好!如果這個受戒的比丘尼,到山區裡面去,她找一個:我又不能結婚,淫慾一來,那怎麼辦?她就找一個比較突出來的石頭,就把它坐在上面,磨。雖然是也沒有男人,也沒有跟畜生,只是坐這個石頭,附和一下,也不行,這個也不行。那麼有的人,如果說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好!那麼我就騎在馬背上,這女眾騎在馬背上,如果說比丘尼騎在馬背上,震動......我也感覺到很舒服,這個也犯!這個是很嚴格的,很嚴格的。佛在世的時候,有這個比丘尼,因為她淫慾心重、很強。所以,這個是全世界性的,這個沒有什麼秘密、什麼粗不粗魯的,這全世界就是:人,他就是有繁衍後代的強大的本能。這修學,這比丘尼修得煩躁,慾望一來了控制不住;可是,佛制戒律,也不可以跟男人發生任何的關係,那個淫慾來,沒辦法,外面有那個農作物叫做胡椒,長長的像男根一樣,然後就拿來自己解決;用現代來講的話,叫做情趣用品,情趣用品,來代替,佛在世哪有這種東西啊?情趣用品就用水果來代替。我沒有跟人發生關係,我也沒有跟畜生發生關係,我用工具。佛陀說:工具都不行!

那麼在家居士,有一些更嚴格,如果說不是行淫的地方,那不行!譬如說時間不對勁,時間;還有非處行淫,還有非時行淫,也不行!非時行淫,譬如說她是懷孕後,差不多三、四個月了,有一點肚子了,就是要停止;或者生產後,這在律學裡面不行的。生理期來前、生理期來後,也不行;佛菩薩的聖誕,不行;白天不可以行淫,白天是工作的時間,白天哪得行淫?也不行!所以,制這個戒律,不是像你想像得那麼簡單的。

好!再來,有的人講說:那沒辦法了,男孩子,夫妻之間,那也不能碰、這個已不行,或者是肛門,肛門行淫的地方,也犯!所以,我們在佛的戒律裡面來講,男根、女根,只是一種傳宗接代;現在講在家居士,它是一種傳宗接代,而傳宗接代不以淫慾為樂,所以說這個就是我的責任。就像印光大師在經典裡面講的:如果是為了傳宗接代,那麼,就應該少淫慾,就是男眾儲存這個精力,這印光大師講的,要經過一個月、二個月,等到飽滿的時候,適合的時間來合個房,我們是為了傳宗接代,在家居士是這樣子。好!那麼就趕快再繼續回歸到正位,把孩子生了,不以淫慾為樂。就是說我嫁了、為人夫,一定要把人家傳宗接代,這個是責任。印光大師說:如果你把它儲蓄了二個月、三個月,不淫慾,然後你覺得要傳後代的時間、因緣到了,那麼,你生出來的孩子,這樣就很強,種子一定很好,品種很好!那麼譬如說:這個男孩子,每天每天都做這些事情......都沒有庫存了,他生出來的兒子就會弱。所以男眾不可以以淫慾為樂,女眾也是這樣子的。所以說,你看看,世間人所了解的,還不一定比法師了解得更寬廣,這不講你不知道。所以,你就知道,佛制的戒律有多麼的嚴格,嚴格!

譬如說,佛制的戒律更嚴格,譬如說一個比丘尼,有一個男居士生病了,這個男居士長得很帥,或者是很高挺,佛制戒律,你還不能單獨去探那個男眾的病,旁邊一定要帶一個居士。你帶一個,不能帶一個小baby喔!我抱一個小baby去看病,不行!那個孩子一定要超過十二歲的,懂事的孩子,還站在旁邊,還不能單獨去看。法師也是這樣子,比丘也是這樣子,你一個比丘,看到這個小姐生重病,去醫院,長得很漂亮,佛制的戒律,絕對不允許!還去買水果,單獨去看這個師姊,單獨去探病,這個佛制的戒律都不準!你看看佛制的這個戒律的因緣,嚴格到什麼程度!所以,不講你就不知道。哇!一個法師怎麼會懂這麼多?當然懂很多啰,喔!講不完,無量無邊,你就知道,當法師不簡單的!

底下,996頁, [午二 勸深斷方成]【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說:必使淫機,身心俱斷,身不去淫,心不動念,叫做身心俱斷。身不淫,心不念,叫做身心俱斷。斷性亦無,連說「我斷淫」這個念頭都不行。斷性亦無,本無生滅、來去、增減。於佛菩提,斯可希冀。那你就知道,要成佛有多困難,這對一般眾生來講,哇!這個還是真是很難,很難!有一天電視上出來了,這阿嬤喔,阿嬤,在電視上她很敢講,老奶奶,七十幾歲了,七十四了。他說:老奶奶啊,你們這個生活怎麼樣子?哎呀!不好意思談啦,不好意思談。那你就知道了,阿嬤七十四還沒斷淫,阿嬤七十四了,何況四十七!七十四,從這邊(師父指從左至右)念過去七十四,反過來(從右至左)念是四十七,七十四歲都沒辦法了,倒過來,四十七歲就更不用說了!你就知道這一關有多難,佛為什麼一再的呼籲?正因為這一關太難!

[機者,發動之由,如弩牙也。]弩上發射箭的機關,叫做弩牙。[謂身之淫機,由心使作,心之淫機,由念弛放,必使一念不生,身心二途,方得俱斷。若使能斷之性猶存,而所斷緣影仍在,終非杜絕,必使斷性亦無,方稱葯病雙除,始為無病人也。正如息機歸寂然,諸幻成無性矣!(未完)


推薦閱讀:

幸福的智慧禪機:天堂地獄在一念之間
《紅樓夢》格言智慧(正版)
智慧法門之「戒、定、慧」三學
一篇讓你讀完受用終身的鬼谷子智慧文章-頭條網
倪梁康:偉大的哲人並不曾證明什麼,但他們一直在指明著什麼

TAG:智慧 | 楞嚴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