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操作規範之立論依據 [收藏] 2009-06-08 23:06標籤:燒山火;透天涼 分類:摘錄隨想 《國家針灸技術操作規範》中 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操作

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操作規範之立論依據 [收藏] 2009-06-08 23:06標籤:燒山火;透天涼 分類:摘錄隨想《國家針灸技術操作規範》中 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操作規範之立論依據 張 縉一、前言 「針刺手法」是一個體系。它包括了:單式手法和複式手法,它的基本理論即循經感傳理論,針刺得氣和針刺補瀉,以及相適應的進針法和基本功訓練。最重要的複式手法只有兩類,一類是熱補涼瀉的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一類是飛經走氣,氣至病所的龍虎大段通經接氣手法。 我國在針刺手法系列研究上是有序進行的和全方位推進的,從而為針刺手法制定規範,打下了堅實的科研基礎。二、燒山火與透天涼古典文獻的正本清源研究「燒山火」和「透天涼」是寒熱手法的通稱。(一)《內經》中的取熱取涼手法是寒熱手法的源頭《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靈樞?小針解》: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素問?針解篇》: 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 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 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二)「徐疾」的後世發展和對徐疾的補充可以看出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的操作技術是從《靈樞?九針十二原》上「徐疾」通過《小針解》的解釋傳承下來的。經元明時期的充實,成為一個體系,一直發展到今天。這個發展的脈絡是很清楚的。(三) 《難經?七十八難》和竇漢卿《標幽賦》的取熱取涼 《難經?七十八難》中有「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 泉石心制定的燒山火與透天涼的經典術式中,各有兩次提插,即燒山火之「緊按」與「插針」;透天涼之「緊提」與「徐徐舉針」。由此可見「推」與「動」兩項單式手法是至關重要的。元?竇漢卿用歌賦的形式高度的概括了取涼取熱手法的術式: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動退空歇」和 「推內進搓」八個字,把取涼取熱兩種手法的用針方向,用力趨勢和力度大小都交待的一清二楚。還用「動」和「推」為這兩個字來領軍,以合於《難經》之意。確可以從這個對句的字裡行間品味出兩種手法的不同操作特色。正是竇漢卿在《標幽賦》里對「動」、「推」兩法的突出的擺法,才進一步使我們清楚了《難經?七十八難》中「動」、「推」兩法的正真價值。明?吳崑在其《針方六集》中轉入了《標幽賦》,並進行了註解。在本句的注文中,明確的指出:「持針力入謂之推」。這「力入」二字,可謂畫龍點睛之筆。(四)泉石心《金針賦》的燒山火、透天涼是寒熱手法的第一次規範 泉石心在《金針賦》的序言里,已經講清楚,他是竇氏學派的傳人,是師承倪孟仲和彭九思的,是二位先生傳給了他「發明竇太師針道之書」。《金針賦》上的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是寒熱手法的第一次規範,是寒熱手法第一個完整的術式。《金針賦》上燒山火及透天涼手法的原文是:「一曰燒山火, 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 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 去病準繩。」泉石心《金針賦》上的燒山火與透天涼是一套取熱取涼手法的經典命名和經典術式。這裡也提示我們,在讀古典醫學文獻時,一定要先度原文,只有在對原文「含英咀華」之後,才能達到「明心見性」的境地,才能體會到這國學中文字的妙用。楊繼洲用「玄機秘要」名其書,想即此之意。(五)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上的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是源自《金針賦》,又是對泉石心《金針賦》上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最好補充。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二十四種複式手法中有詳細地描述:「燒山火,能除寒, 三進一退熱湧湧,鼻吸氣一口呵五口。凡用針之時, 須撚運入五分之中, 行九陽之數, 其一寸者, 即先淺後深也。若得氣,便行運針之道, 運者男左女右, 漸漸運入一寸之內, 三出三入, 慢提緊按, 若覺針頭沉緊, 其插針之時,熱氣復生, 冷氣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透天涼, 能除熱, 三退一進冷冰冰, 口吸氣一口, 鼻出五口。凡用針時, 進一寸內, 行六陰之數,其五分者, 即先深後淺也。 若得氣, 便退而伸之, 退至五分之中, 三入三出, 緊提慢按, 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 則涼氣自生, 熱病自除, 如不效, 依前法再施。」 從以上原文中,可知楊氏之燒山火、透天涼手法與泉石心之方法原則上是相同的,但楊氏的術式,有以下四個特點。1、楊氏分兩層,泉石心分三層(天、人、地);2、楊氏兩次強調了得氣;3、取熱時楊氏主張患者要配合口呵五次;4、取涼時楊氏主張患者要配合口吸一次。 另,《針灸大成》的「進火補」和「進水瀉」也是對燒山火、透天涼的補充。揆度文意,此當指在局部取涼取熱,而燒山火、透天涼則是指局部取涼取熱可以傳至病所和遍及全身。三、新中國建國以後已故七位針刺手法名家的燒山火和透天涼手法運作特點 建國以後有七位針刺手法大家:鄭毓琳、陸瘦燕、焦勉齋、管正齋、文介峰、樓百層、李志明,在他們的臨證是經常取用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有多位我是親臨現場親眼看到此一絕技,他們現已故去,但他們留下的書籍仍在。 從以上專家的經驗集中可以明顯看出:上述七位專家,沒有一位是背離《金針賦》上所提示的原則去做。他們也都是領悟了泉石心所提示的精神,都是按泉石心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深層次的含義」去做的。有人認為按照泉石心《金針賦》上燒山火、透天涼的原文去做,其涼熱出現率很底,這是因為只按賦文的字面去做,沒能領悟賦文精髓的緣故。因為這些手法不是「庸流之泛術」,這些賦文也不是「世上之常辭」。我們提到的七位專家,不是有所師承,就是「久習」方通的。楊繼洲學習針刺手法也是「寒暑不輟」,才能「卓然有悟」 。四、與針刺手法規範有關的五項支撐性研究在有關針刺手法文獻理論上的正本清源研究之外,還有五項研究以為針刺手法規範之學術支撐。(一)與針刺手法密切相關的循經感傳理論的研究 從1972年開始在1958~1963年經絡探測(經穴電阻測定)和「經絡系統」結構追試的基礎上,進行了循經感傳規律性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循經感傳具有普遍與潛在性(隱性),可激性與可控性,趨病性與效應性,循經性與變異性。1974年我們黑龍江提出循經感傳是人體的機能調節系統。在這一點上,我們也得到了國家九五攀登預選項目(1985-1990)研究的支持,這個項的結論是:循經感傳是機體的功能調整系統。(二)針感與涼熱手法關 針感的研究是始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前期,當時黑龍江夏玉卿報告了19544穴次的針感調查,本項研究總結出共14種針感,痠麻脹針感出現率最高,混合型針感較為多見。黑龍江張縉報告了《如何控制針感的性質》和《如何控制針感傳導的方位》,並觀察到痠脹的針感與熱感有密切關係,麻的針感與涼感有密切關係。經過二十年臨床觀察的結果,得出的初步結論:「脹痠」是熱的最佳基礎針感,「麻」是涼的最佳基礎針感。(三)「氣至病所」的研究 我們在一組854例的循經感傳研究中觀察了各種疾病的「氣至病所」現象。我們還繪製了50幅氣至病所者的路線疊加圖。激發感傳氣至病所的系列研究,為臨床施用飛經走氣氣至病所手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四)搓針取氣的研究單式手法中「搓針」佔有重要的位置。實踐證明,用搓針來取氣,效果是最好的。用細針取氣,從做手法的角度來看是十分困難的。要想取得足夠的經氣,必須首先找到能明確顯示得氣的指標,我們在實踐中選用了《金針賦》上「赤鳳迎源」項下的「候針自搖」作指標。在取氣方法上我們和任、陸二氏一樣,用了搓針法,搓針法得氣的程度是較為理想的。古代的針灸大師們要求搓針必須像搓線一樣,要一轉360?,向一個方向要連續搓,這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轉之過緊極易肌肉纏針。元?竇漢卿在《針經指南》上講「勿轉太緊」,明?汪機在《針灸問對》上說「切勿肌肉纏針」。稍一多搓定要肌肉纏針,少搓又達不到得氣的要求,於是我們借鑒《針灸神書》(也叫《瓊瑤神書》)上搓針有虛搓、實搓的啟示,我們把針體轉360?的搓針叫「實搓」,把只用手指摩擦針柄,而針體不轉或稍轉的摩搓針柄的方法叫「虛搓」。此「虛搓」雖然針體不轉,但這種摩搓針柄所形成的環形的力量仍可沿針體下傳到腧穴內。這樣就可以在病人身上用實搓、虛搓交替進行,就可以較為容易的捕捉到「氣滿針自搖」的得氣時機。此時所激發的經氣就能有效的把針吸住,並且可以較易將所得之氣用守氣法守住。(五) 針刺手法中「力」的問題 我國以針刺手法著稱的已故針灸名家陸瘦燕先生在講《靈樞?九針十二原》里「右主推之」時,他說這是指「右手持針而著力推針入內」,這裡的「著力」二字確是點睛之筆。明?吳崑再註解《標幽賦》時說:「持針力入謂之推」這裡明確的「持針力入」的問題。我們再聯繫《標幽賦》本義來看這個「推」字,在寫取熱手法時,竇漢卿用 「推」字來領軍,把「推內進搓」是連到一起寫的,如果說這句是「著力推針入內」那他的對句「動退空歇」的「動」也必然是「著力提針向外」。在行針做手法時,「力」是至關重要的。「力」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際操作問題。五 取熱(燒山火)與取涼(透天涼)手法在關鍵技術上古今一致的共識 取熱取涼手法在我國已經傳承了兩千年以上。這是一項針法中的絕技。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醫家們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新中國建國後更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並取得了很好的進展。我們選用了《內經》、《難經》、《標幽賦》、《金針賦》和《針灸大成》等五部古典醫籍上記載的取涼取熱手法與現代七位已故的針刺手法名家在取熱取涼手法的選項上進行了對比,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操作技術上古與今是有著一致的共識。 他們的燒山火手法集中選項是:徐進(先淺後深)、緊按(著力重按,用九陽之數)、插針、得氣、取痠脹針感。透天涼手法集中選項是: 徐退(先深後淺)、緊提(著力輕提,用六陰之數)、舉針、得氣取麻的針感。 取熱:徐進(先淺後深), 含義是針的用力方向要向穴內。緊按(著力重按),含義是進針向內力度要強。用九陽之數,含義是力度量化。在相同機體條件下,取熱的力度要大於取涼。插針(按針),是具體的運針方法,是取熱手法的關鍵。得氣的性質是先取脹痠的基礎針感。總的行針趨勢是插針向內,用力要重,要守氣,時間要長。取涼:徐退(先深後淺),含義是針的用力方向要向外。緊提(著力輕提),含義是提針向外力度要輕。用六陰之數,含義是力度量化。在相同機體條件下,取涼的力度要小於取熱。舉針(提針),是具體的運針方法。得氣的性質是先取麻的針感。總的運針趨勢是提針向外用力要輕,力度均勻,不要守氣,時間要長。六、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的真工夫在書外 燒山火、透天涼的歷史傳承,是始自《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下接是《靈樞?小針解》的解釋:「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簡而言之是「徐入」為補(熱),「徐出」為瀉(涼)。古人行文,言簡意賅,如果直接講 「針入」是熱、「針出」是涼,人們還無法完全理解,因為這裡沒有講行手法的技巧。這「技巧」是練出來的,其內涵是「力」,通過「久習」,就能夠「力貫針中」,使針成為「力」的載體。這時行針就不單是「針」的問題,而是「帶力」的針。再與「徐」字結合起來,技巧就出來了,「徐」是慢,是把進出針的時間拉長,時間一長,其力自強。「徐入」就是慢用力向穴內插針,這是取熱技術關鍵。《難經?七十八難》上提出「動」(動而伸之)、「推」(推而內之)兩種方法,這是對《小針解》篇上對「徐疾」解釋的最好補充,他把「力」加進來,即用力進針叫「推」,用力出針叫「動」。動」、「推」兩法的帶力含義,才是兩法的真諦,他們全在書外。漢?郭玉說「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這「巧」在書內沒有,也都是在書外。竇漢卿總結了前人這些研究成果和實踐中得到的技術要領,寫出來用「動退空歇」取涼和用「推內進搓」取熱。竇氏不僅僅用「動」與「推」來領軍,還在這兩句的組合中,表露出其用力方向,用力強度和用針的綜合趨勢。這些都在字裡行間,也是在書外。竇氏學派的傳人泉石心把《內經》上「徐疾」,《針經指南》上的「寒熱補瀉」 和《標幽賦》上的綜合歸納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給這兩種手法正式命名為燒山火和透天涼,還為燒山火和透天涼確立了一套完整的術式。這是寒熱手法的第一次規範,而且採取了對舉的方法,使人們能一目了然的看清楚燒山火、透天涼在主治上操作上是完全相反的。這也是一套規範的教學模型。楊繼洲又對此術式進行了三點補充:一是兩次強調了得氣;二是用口腔在呼氣和吸氣中的溫差來誘導寒熱;三是可以分兩層而不一定用天、人、地三才法。我們研究了二十世紀已故的七位針刺手法專家的燒山火與透天涼的操作術式,可以看出他們的手法術式來自《金針賦》和《針灸大成》,而這兩部書中的論述則是源自竇漢卿,而竇氏則是傳自《內經》和《難經》。(完)[轉帖 2008-12-21 12:48:20]燒 山 火 2009-08-18 22:45:00| 分類: 中醫針灸 |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燒山火手法,是較常應用的複式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轉、呼吸、開闔等法組合而成,為純補綜合手法.《素問·針解》篇說:「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針下熱」,可使患氣虛的病人傾刻轉化為實。金·竇漢卿《針經指南》載有取熱感的針法。《標幽賦》則以「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為熱補手法的要點。明·徐鳳《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始列「燒山火」之名,並述其操作方法與主治範圍:"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往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金針賦》記錄更加神奇,快捷:「驅運氣血,傾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發中,有綠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嗟夫,軒歧吉遠,廬扁久亡……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應於目,述自先聖,傳之後世。用針之士,有志於斯,果能洞察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苛,有緣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這些描述必是經驗之談,不容質疑。因其敘述尚不夠詳細,後世醫家各執一端。根據《金針賦》燒山火應分三部(天、人、地)進行操作,每部緊按慢提,同時配合捻轉補法,待針下熱至後出針,並急按針孔。明·汪機指出燒山火「令天氣入,地氣出」。這裡,所謂天氣即是陽氣,地氣指體內寒氣而言。楊繼洲認為「夫實者,氣入也……以陽生於外,故入。」說明要達到陽氣入內,充滿腠理的目的,就需從陽(外)引陰(內),將天部所生的陽氣逐層引入地部,則陽勝於陰,而陽氣自回,熱感自生。 操作方法:此法採用三進一退的方式,即將一個穴位深度分成三段,為天人地三部,將針灸針分三次刺入.醫者重用指切押手,令病人自然鼻吸口呼,隨其呼氣將針淺刺入第一段(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後,這時再令患者用鼻子吸氣一口,用口呼氣五口.術者拇指向前捻轉九次,同時配合緊按慢提的手法,九陽行畢,再刺入第二段(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處),仍同前法進行操作,每段進針均如此施術.再將針刺到第三段(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如同前法施術,行九陽數.若未產生熱感時,術者可用爪甲由上向下地刮針柄,以催氣至.如果仍無熱感,可將針提到皮層(天部),謂之一退.復同前法進行操作施術,待患者感覺熱時,將針緩緩地退出皮膚,並要用干棉球急閉針孔,勿使真氣外越.  臨床應用:本法用於冷痹頑麻,沉寒痼冷,命門火衰,臟腑經絡元氣不足等虛寒之證.如癱瘓麻痹,寒濕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五更泄瀉等. 注意事項: <1>切實掌握進針、退針的層次和提插的幅度,要求層次分明,提插均勻,必須分清緊慢,不能模糊。 <2>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時,病人皮膚髮熱或出汗,或針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熱感時,即不必繼續操作。 <3>如熱感出現,應立即停止手法,注意守氣並使之循經走向病變部位,手法操作完畢後或留針3-5分鐘,待針下鬆弛後,侯病人吸氣時將針快速起出,急按針孔. <4>其操作要點是押手要重,以指切押手為主.熱感是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產生,本法的基礎針感為酸脹感.且以脹感輕,酸感重為佳.如針感是麻脹感則多不易成功,應重新將針提至皮下再進針,如重複施術三次以上仍無熱感,可將針放在淺層(天部)侯氣後再行手法.施術應適可而止,不可強求熱感。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如無熱感則宜留針10~15分鐘,往往可出現熱感,提高療效。 <5>當針感出現後欲使之擴散,可用押手推按穴處的組織或循叩等手法.如欲使針感持續,則應將押手始終按在穴位上.一般用於肌肉豐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頭部穴位不宜使用. <6>在運用「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時,手腕的協調性是很重要的。這不僅僅決定了你能否做成這一手法,還會影響你的運針時間及療效。醫師需經常練習,以保證操作的連續性和對頻率的把握。附:<針灸大成>: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鼻吸一口呵五口,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凡用針之時,須捻運五分之中,行九陽數,其一寸者,即先淺後深也.若得氣,便行運針之道.運者男左女右,漸漸運入一寸,三出三入,慢按緊提.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穴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特殊作用專論(摘抄,並附網友體驗一則)作者:蔣維明(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中醫醫院)文章來源: 蔣維明治神針灸網  〔摘要〕「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在醫療臨床中具有特殊作用,最早記載出於《內經》,如:「針下熱」,可使患氣虛的病人傾刻轉化為實。「針下冷」,可使患實病的病人立即轉化為虛。《針灸大成》記載「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則說:「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往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一身渾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熟上潮,若能加入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金針賦》記錄更加神奇,快捷:「驅運氣血,傾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發中,有綠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我們早已掌握了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絕世中醫科學核心精髓技術12年,並長期運用於臨床,針法、經絡感傳之研究,證明古代醫書記載的「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的特殊作用是真實的,可以再次驗證的傳之後世的。特作此專論報導。 〔關鍵詞〕「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透天涼」針法最早的記載始於《內經》。經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素問、針解篇》兩種針刺法的特殊作用,虛者立實,實者立虛,何等快捷,躍然紙上。  針刺手法雖然早在《內經》就有記載,但發展緩慢,直至宋代亦未見明顯實破。明代為針刺手法研究的全盛時期。《針灸大成》、《金針賦》都是專門總結當時盛行的各類手法的針灸專著和歌賦。《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泄》記載「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特殊作用,以七言四句詩形式加以描述。「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往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一身渾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熱上潮,若能加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 《金針賦》用大量篇幅記述「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的特殊作用。高度評價其偉大作用說:「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燒山火」,除寒之有準,二曰「透天涼」,退熱之可憑,去病準繩。」「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可傾危之不起哉。」  「嗟夫,軒歧吉遠,廬扁久亡……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應於目,述自先聖,傳之後世。用針之士,有志於斯,果能洞察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苛,有緣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這些描述必是經驗之談,不容質疑。  流傳幾千年的針灸醫學雖然在明朝發展到全盛時期,針法研究,醫學臨床創下了輝煌的業跡。但清末至民國,針灸學科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1822年,清帝以「針刺火灸,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謬理由,下令太醫院停止使用針灸,廢止針灸科。「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從此失傳。  法於往古,驗於來今,《內經》記載的「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已成功驗之於明代。現在「燒山火」、「透天涼」亦可驗之於來今,因為失傳的「燒山火」、「透天涼」針法我們早在1988年已經發掘成功。由於針灸無專利和無申報科研成果法規、機構制度。至使其被埋沒無法發揚光大。  我們掌握「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在針法研究,經絡感傳現象,臨床工作三個項目作出了重大突破。  一、針法研究:  1、「燒山火」、「透天涼」針法那種人才適用,古代醫書沒有明確定論,我們發現「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只適宜《內經》行針篇記載的「神動而氣先針行」的人。即經絡顯著人。方才有針下熱、針下冷的感覺。終絡顯著型,我國用現代針法測定出現概率極低,一千人中僅3-4人。  2、「氣至病所」是明代針灸全盛時期第二項偉大的針法成果:「氣至病所」原最早記載於《內經》如:「神動而氣先針行」、「中氣穴針游於巷」。就是描述的「氣至病所」針法經絡感傳現象。金元時代是祖國醫學史的一個重要時期,竇漢卿首創下針十四法,以及寒熱複式補泄法,「氣至病所」手法等。使針刺操作,手法運用發展到了新的階段。這些針法,對調節經氣,提高針刺效果有著較大的意義。特別是竇漢卿提出的將「氣至病所」手法與寒熱補泄冶為一爐的複式補泄法,由針芒、呼吸、捻轉,提插等單式手法組成。通過激發氣至病所,再根據病症虛實而施寒熱補泄。可使經氣「上下相接,快然失其所苦」。(《針經指南》)。對於提高急性病症的臨床療效更為重要。與竇漢卿同時代的一些醫家也十分重視,「氣至病所」手法的應用。《針灸摘英集》一書,在多種急性病症治療項下都特意標明應引出「氣至病所」針感。如「治卒心痛不可忍,刺任脈上脘一穴,在蔽骨下三寸……其穴下針,令患者覺針下氣行如袞雞子入腹為度(《針灸摘英集·治病直刺訣》)。」  「氣至病所」手法,得到了明代醫家極大的重視。楊繼洲反覆強調「有病道遠者,必先使氣直達病所」,《針灸大成·卷四》。在竇漢卿《針經指南》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氣至病所」與補泄融為一體,形成一套較完整的手法。可惜「氣至病所」手法同「燒山火」、「透天涼」針法遭受同樣的命運於清末失傳了。  3、我們正是發掘出「氣至病所」和「燒山火」、「透天涼」針法融為一爐的新法,《內經》形容一種高級針法說:「此針之極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此神明之類也。」故將此新針法命明「神明針」。據此「神明針」法,創建了經絡大小周天治病法。《金針賦》說:「驅運氣血,頃刻周流」。周流指經氣全身循環周流。道家和丹家名氣功真氣通大小周天法。而《金針賦》提出「燒山火」、「透天涼」針法有此特殊功能。在我們的新針法「神明針」得到了驗證。1989年12月15日,首次發現「神明針」法針刺關元穴,使患者經氣在任脈,督脈、膀胱經,腎經,四經中周流循環不息的經絡大小周天治病法。從此以後,經絡大小周天治病法被運用於臨床,有《金針賦》記載的神奇效驗,極大地提高了臨床療效。  4、我們還發掘出《金針賦》、《針灸大成》沒有記載的,蘊藏於《黃帝內經》中的導引行氣陰陽針指針法,意念針陰陽針指針法:如「恬淡虛無,乃能行氣」《靈樞·膈上篇》的導引針氣指針陰陽針。「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的意志針陰陽針。這兩種針法都是掌握了快速進入「恬淡虛無」高度入靜法,使精神意者化為能量的高級治病法。這與現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相抵觸,不可理解,難以置信,但我們已經作為常規治病法運用了12年。兩種高級針法對那些害怕針刺疼痛的青少年男女和成年患者,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5、我們還發現和創建了元神——內丹治病法,《內經》說:「頭為精明之府」,李明珍發揮為「腦為元神之府」的著名學說,但無法驗證。《素問針法論篇》說「針法有全神養真之旨」。《靈樞·根結篇》說:「針法之要,可使神藏。」《靈樞、本神論篇》說「針法之本,必本於神」。這三個神都正指元神。我們創建的經絡大小周天治病法之後,發現兩眉深處有光團出現,可隨醫生導引進入經絡大小周天路線運轉,能入眼中運動,由此創造出青少年近視內丹治病法,請看臨床二醫案。可以說,我們創建的內丹高級針法治病法,難以全令人信服,《內經》說:「黔首富餘食,莫知其情」,意思是說:老百姓只知尋求富餘食,維持生命,他們怎知針刺術之奧妙啊。  二、經絡感傳現象研究:  「氣至病所」實質就是經絡感傳現象。金元明清時代的針灸醫師們,是天天運用於臨床治病的常規針刺治病法。「氣至病所」針法,「燒山火」,「透天涼」針法與現代針灸界掌握的針法的巨大差別。針灸學緒言說:「經絡的研究經過大量普查,不僅肯定了經絡感傳的客觀存在,而且從循經感情的現象出現的規律、客觀指標及測定方法等進行了研究,為經絡實質的探討提供了重要線索。《經絡學》說:經全國數十萬人的測定,六條經感傳至本經終點者,名經絡顯著型,簡名經絡人。其出現率一千人中僅3~4人。  我們用新創針法測定的標準比全國測定的標準更高,凡針刺十二經感傳至本經絡點者,針刺關元,支溝穴可快速通經絡大小周天者,方名經絡人,其出現率為少年兒童90%,青壯年50%,60歲以上老人30%。這為新針法擴大經絡絡人正確比例作出了新的標準。為臨床醫師準確了解新經絡人比例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數據。  我們還發現經絡的實質是三毫米粗細,是埋藏於肌表層三毫米的淺蘭色經遂。  法於往古,驗於來今,古代針灸專著記載「氣至病所」,「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的特殊快捷治病法,可以在我們的治病過程中,得到驗證。現僅舉近年的部分醫案以餐讀者,並且強調指出,這些病案都是真實的,經得起嚴格調查的。 肥胖病一例:  夏治文,男,65歲,瀘縣電力公司退休幹部,診治時間:2001年12月5日,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患肥胖病5年,體重155公斤,腰圍1公尺5公分。針刺關元穴快速打通經絡大小周天,針法燒山火。再刺太溪穴氣至舌下。時間30分,經15天治療,體重減輕10公斤,腰圍縮小至92公分,至今療效鞏固。  神經震顫麻痹症一側:  陳明禮,女,70歲。瀘縣渝市鎮退休工人,1989年罹患巴金森氏綜合症,經中西醫多年醫治無效,診治時間:2001年2月1日,初診,患者手、足、嘴唇、內臟均強烈顫抖,晝夜不停,臂肌僵硬,腰不能直,走路艱難。治法:針刺支溝,足三里,太溪。手法:燒山火。並用導引行氣指針一小時。效應:支溝穴處激發經氣通經絡大小周天、治療時手足等處均停止顫抖,治療五天,顫抖停止和重新顫抖時間各半。針治20天,全愈。  近視病兩例:  郭仲翰,男,13歲。濟南市經八路小學六年級三班,左眼視力0.25,右眼視力0.4,診治時間:2001年7月8日,地址:濟南大明醫院。治法,導引行氣指針點刺關元通經絡大小周天。激發內丹入眼,時間:20分鐘。針治測試,左眼0.6,右眼0.8。經七次治療,雙眼視力提高到1.0。  張凱,男,13歲,濟南市經八路小學六年級三班,右眼0.8,左眼1.2,治法,時間同郭仲翰完全相同:治療三天,雙目視力2.0 。  骨蒸潮熱一例:  維仙,女,70歲,貴陽市沙河橋新印廠退休工人,患骨蒸潮熱五年,中西醫多年治療無效。2001年12月8日初診:自述雙足骨內熱蒸難忍,每年冬天睡覺時都將雙足伸出被蓋外,又常用冷水浸泡也不退熱。針刺足三里,太溪,三陰交。手法:「透天涼」,時間:30分鐘,針後三個穴位都有涼氣流動,最後感到全身有冷氣周流。針後要求病人記住,針後雙足發涼時間。第二日複診患者告知雙足冷了4小時,第二次針治全身涼8小時,第三日針治全身冷了16小時,第4日針治全身24小時內未出現骨蒸潮熱現象,為鞏固療效,共針治15日,痊癒。  三例足腫脹病:  杜作華,男,30歲,瀘縣得勝鎮宋觀村桐廟子十四隊。診治時間:2002年3月6日,左足外側踝骨處扭傷紅腫達15天不消退,針刺處用謬刺法,手法:「透天涼」針法。時間:20分,針後搖大其孔放血。第二日紅腫消退過半兩次痊癒。  潘洪才,男,64歲,瀘縣得勝鎮宋觀村角岩人,右足頸外側扭傷紅腫已42天,針崑崙及腫處5針。手法:「透天涼」,時間:20分,針後搖大其孔放血。第二日腫消退過半。兩日全消。  顏澤雲,女,64歲,宋觀村興光二隊,右足背紅腫熱痛不能站立,扶杖前來診治。初診時間:2002年3月2日,針法:「透天涼」手法。時間:20分鐘,第二日紅腫處完全消退。一次針法而愈。  重症肌無力一例:  張媛婕,女,5歲。瀘縣奇峰鎮人,2歲時患雙眼眼瞼下垂重肌無力症。經中西醫治療無效。2002年1月5日初診。雙眼瞼下垂全部蓋住眼球,雙眼僅有一條三毫米細縫。治法:導引行氣指針點刺關元穴,快速打通大小周天治病法,內丹治病法。時間30分,雙眼瞼下垂立即升提成正常水平。眼球全部出現。經五次治療痊癒。  雙手指厥冷腫脹一例:  劉貴群,女,47歲,宋觀街村村長,時間:2002年2月2日。診斷:雙手十指厥冷如冰,腫脹成紫色。自述患病兩年。夜晚脹痛而癢,並生凍瘡,冶療:取穴,雙手支溝穴,針法:「燒山火」針法。時間:20分鐘,引出熱氣氣至十指手尖。針時十指發熱膚色轉紅。五次痊癒。  中風偏癱一例:  張延輝:男,61歲,得勝鎮東皇殿村人,2002年1月10日突然中風,左側手足癱瘓無知覺,初診時間:1月16日。左手右足完全無知覺,不能動彈,針刺支溝,環跳,足三星,三陰交。針法:燒山火。經絡不敏感。但針十天後下肢功能恢復,扶杖能行走,生活自理。相關網頁: http://www.99114.com/module1/product_display.asp?corpno=96976&check=q5i7&keyno=61732網友見聞——體驗燒山火和透天涼針法作者: yongbin 發布日期: 2006-5-07 文章來源: http://www.37tcm.net/bbs  我於2006年5月3日來到了四川省瀘州市拜訪蔣維明老師,準備體驗一下傳說中的失傳針法「燒山火」和「透天涼」。了解到有這兩種針法也是拜現代發達的網路信息之賜,通過一篇別人的轉貼文章,我找到了蔣老師的網站.本人算是易學和中醫的愛好者,但是以前對於針灸並不十分了解, 總以為治病用藥為先,看到很多醫案也都是以藥物治療為主. 而蔣老師卻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認為「針」才是最高層次的治療方式,而自張仲景開藥物治療之典範以後,後人漸漸忘記了「針」的功效. 看了蔣老師網上的關於用針治神的論文,我覺得能夠理解的,但是因為沒有親身體驗,所以儘管理解,還是有點懷疑. 於是打算乘五一長假拜訪一下親自驗證一下虛實.  其實對於要不要去,我開始有點猶豫,擔心可能名不符實浪費時間金錢,於是打聽到曾經的一位學員的聯繫方式,問了一下. 那位學員好像是學醫的,現在國外. 我通過MSN聯繫上他,問他的體會如何,此位學員只說:沒有那麼神奇。聽了這句話,說實話我差點打算放棄談訪活動了,但是後來因為要陪老婆回成都休假,想想反正也在附近,就當是旅遊吧,於是想老婆告了假抽了一天的空前往瀘州。  指針體驗  從成都乘高速4小時後到達瀘州蔣老師家,剛巧蔣老師從外出針回來,於是先坐談了一會兒,言談甚歡。我表明了來意:前來印證體驗。蔣老師很爽快說沒問題。於是我們在桌前面對面坐定。蔣老師說先試指針,然後試銀針。指針就是用指法代替銀針施針。於是蔣老師讓我伸出雙手,手掌向下平放在桌上,然後雙手做劍指狀放在我的雙手臂支溝穴上,說待會兒他一隻手會用燒山火另一隻會用透天涼,但是先不告訴我那隻手用那種針法,讓我閉上雙眼,靜心體會下針的感覺,不必說出來,他也不會問,結束後再交流。交代完畢後,我們都閉目開始下針了。我感覺到蔣老師的雙指在穴位上如同彈奏琴玄一樣在跳動,後來我才了解到這就是針法只不過用手指來施術而已。過了大約5分中後,我感到左手自點穴處有陣陣涼意以脈衝形勢向我的手背並且向無名指放射,右手也是如此只不過變成了陣陣熱流。打個比方來將這種感覺好似有一涼一熱的兩股水流在沖刷我的手臂。我想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針下「得氣感」。整個過程持續15分鐘,其中沒有任何語言或者其它動作上的所謂心裡暗示。結束後,我們睜開眼睛,蔣老師問我的感覺並告訴我說剛才他對我坐手用了透天涼右手用了燒山火,我的感覺得到了印證。蔣老師又問我除了手上有感覺,還有沒有其它感傳?我說光注意手了忘了是否身體其他部位有否感覺。蔣老師說沒關係的,第一次不可能那麼敏感的注意到很多的。接下來,我們開始試銀針。  銀針體驗  還是在同樣的穴位,兩根銀針刺入。我注意到蔣老師的刺針手法特殊,根我以前見過的不一樣。我曾經也去醫院扎過針,他們拿著針的尾部對準穴位就扎進去了,但是蔣老師那針是在針的前端而不是尾部,左手捏著針的前端刺入穴位,右手在針尾部快速一拔。刺入後也不象其它醫生以手指捻針尾推進,而是手握針與穴位接觸處然後進行「彈奏」(我自己這麼稱呼的),我體會下來的確節奏和前次指法相同,好似發電報「滴,滴,滴-滴」那樣的節奏。銀針是慢慢的刺入的,因為最後我感到深入後有痛的感覺。可能是第二次扎針,這次的確感覺更明顯了。我感覺到在背上和頸部都有熱感。整個過程持續10分鐘。  針刺通小周天的試驗  第二天上午,我提出希望試驗針刺通小周天。這次扎針在關元穴。針下約3分鐘後丹田有熱感,然後兩腎發熱如煎湯,玉枕有脈衝式氣流,但是沒有形成壬督二脈的河車運轉。  由於時間有限,第二天下午我就會成都了,縱觀受針體驗歸納以下幾點:  1. 針下後產生涼熱的氣感我以前受針時沒有。以前醫生用電針,儘管也是有電流脈衝,但是沒有發熱感覺更沒有氣流的感測,只有酸脹,扎針處發紅。但是蔣老師的針法卻產生熱感和氣在經絡理的感傳。因為我小的時候就接觸過氣功,儘管沒有什麼成就但是也知道所謂的「氣感」是什麼。應該講「酸,脹,熱,氣流的串動」都是得氣的標誌,但是形成熱氣流在經絡里感傳是屬於強得氣感。燒山火和透天涼的確不同凡響。  2. 能否產生氣感,或者第一次受針就有氣感我認為跟個人體質有關,這不能強求。有些人不理解,認為應該人人能夠體會,這其實並不符合自然規律,好比不可能人人都生一種病或不生病。佛都說:只能渡有緣人。但是我相信,對於不敏感的人,只要多受幾次針或多或少會有感覺的。比如我第一次得氣化了5分鐘,第二、第三次都只有2-3分鐘。第一次通小周天,只有督脈有感傳,沒有聯通到任脈,但是我相信以後有時間多次扎針會增強氣感最終打通周天。古時候道家有用藥物的外丹試驗,傳說有成功的例子。中醫中針灸的功效和地位其實高於藥物,我認為針的確能夠用作丹道修練,當然這也算是一種外丹法。我認為如果能夠結合個人內丹修練,將事半而功倍。  3. 如果你有興趣,我希望能夠親身去體驗一下,否則就隨便此發表評論實在不妥。至於神奇不神奇,看個人評價了。你認為他神奇也可以,不認為神奇也可以。  至於蔣老師開出的價格只是一個申明而已。它告訴我們應該懷著尊敬嚴肅的心情看待。因為「得之易,失之也易」。我還是能夠明白蔣老師的苦心。因為他得到過教訓,去年無償傳授給劉力紅,結果劉力紅並不當回事,還是認為用藥更值得研究,不能不說讓蔣老師痛心。燒山火關鍵在以呼進吸出三飛一進透天涼關鍵在於吸進呼出 三飛一退梁書忠  關鍵詞:針刺補瀉 燒山火 透天涼 提插法 追陽內交 引陰外出  掌握和運用好針刺補瀉手法,是臨床取得療效的關鍵。而最具代表性的補瀉針法就是"燒山火"、"透天涼"二法。筆者在這方面進行了近20年的探索,體會頗深,現提出和廣大讀者交流。1 正確認識針刺補瀉原理  掌握和運用好補瀉針法,首先要正確認識符合中醫理論體系的針刺補瀉原理,只有在正確原理指導下,進行正確的操作,才能提高補瀉針法的成功率。  針刺補瀉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具體的操作,在《內經》中已提出,但對其原理並未作深刻的闡述,雖然已提出"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但並未說明怎樣做到和為什麼能針下"寒""熱"。因此《內經》以後,很長時期針刺補瀉法沒有得到發展。直到元末明初因針具得到改進,針刺補瀉才得以蓬勃發展。尤以徐鳳為代表,在《金針賦》提出高難度的針刺補瀉法"燒山火"、"透天涼"二法,把《內經》的"寒"、"熱"針法發展到高峰,對後世針法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明代醫學家李木 延,根據《難經》提出的"補,以衛取氣""瀉,從榮置氣"的觀念,進一步說明:"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深重而刺,取其榮氣迎之於前,而深奪其實也"。具體針法操作是:補法,將針由淺入深,推動衛氣由表入里,促使人體正氣得以振奮,機能驅於旺盛。瀉法,以針深刺得氣後,將針慢慢向外提引,讓深層榮氣得以向上疏瀉,使邪氣外出,亢奮的機能得到衰減。後來醫家張隱庵將此概括為:補是"追陽內交",瀉是"引陰外出"。以針的提插來引導榮衛表裡的出入,來說明針刺補瀉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大的意義。它不但符合中醫基本理論,又能切實指導臨床操作。筆者本著這一原理,在實踐中探索,使得"燒山火"、"透天涼"的成功率不斷獲得提高。2 針法以提插為核心  依據上述原理,"燒山火"的針法,是輕度提插捻轉行針得氣後,將針尖提到皮下(天部),在用拇指向前捻針的同時,持針之手用力將針下插,由淺入深(達地部),意在將淺層衛陽之氣,引向深層;然後輕輕將針上提,使針尖回到皮下,再一次重複上述操作,多次重複,直到患者覺得微微汗出,或針感難以忍受為止。注意:此法的要點,在於插針,插針時針感強烈,而提針時針感輕微,否則就是補瀉不清。  "透天涼"針法,是以提針為重點。進針入穴後,迅速將針插入深層,在深層輕微行針得氣後,用拇指後退捻針的同時,將針上提,可以邊提邊搖動針身,直到針尖提到皮下,稍停片刻,再將針直插深層再作下一輪上提操作,直到患者難以忍受為止。注意:操作時一定要做到,提針時針感強烈,而插針時針感相對較弱。否則達不到"針下寒"的效果。3 "九"、"六"不是法定操作次數  古人主張"燒山火"針法,應以"九"為操作的基礎次數;"透天涼"針法,應以"六"為操作的基礎次數。不但每次要遵循"九""六"數,而且總的度數也要遵守。古人解釋"九"為陽,故為補法,"六"為陰,故為瀉。這種說法顯然很牽強,使人產生一種玄妙莫測之感。就筆者個人體會:無論是產生"熱"、"寒"的效應,上二法都要達到一定的刺激總量。而上二法比較而言,"燒山火"每次的刺激量比"透天涼"要小一些,要達到一定強度的刺激量,"燒山火"的操作次數,相對比"透天涼"的總次數要多一些,大概前者與後者總次數的比是3∶2。究竟操作多少次為宜,這要視醫者手法的輕重,患者對針感的反應程度而靈活掌握,不能將"九"、"六"作為法定操作次數,機械地執行。4 選擇恰當俞穴  多年實踐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俞穴都能實現"燒山火""透天涼"的目的,只有部分俞穴可實現。這些穴位具有下面兩方面特點:  首先,俞穴組織應有一定深度,毫針可直刺一寸深的俞穴,才能作上二法的操作。這在古籍針灸著作上累有記載,如《針灸大成》多次對"燒山火"的針法指出"始五分,終一寸","漸運入一寸之內"。"透天涼"針法應"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針灸問對》也強調"燒山火……先淺後深者,淺者五分,深則一寸","透天涼……先深後淺,約入一寸"。可見,所選俞穴組織厚度,以能刺入1~1.5寸者為宜。過厚過簿的俞穴都不適宜。因為上兩法針刺都需直刺,才能做到"追陽內交"或"引陰外出"。如果俞穴處組織太淺薄,只能斜刺的俞穴,就達不到上述目的。  其次是要注意俞穴本身的功能特性,如手陽明的俞穴,主要功能是清熱瀉火,取該經俞穴作"透天涼"針法就容易成功,而足陽明經的合穴足三里,其功能是補虛的要穴,作"燒山火"針法成功率較高,反之則都會失敗。5 嚴格控制環境溫度  在作"燒山火""透天涼"表演或測試時,一定要對環境溫度嚴格控制,室溫控制在24℃~25℃之間為宜。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干擾人體體溫的正常反應,影響針法的效果。因為室溫過低,人體會自動加快生理功能反應,而產生熱量;而室溫過高,人體會以出汗或降低生理機能而使體溫降低。只有室溫在24℃~25℃之間,人體既不會感到冷,也不會感到熱,人體生理機能處於穩定狀態。只有在這種環境中,針刺使人體的體溫升降才能得到客觀的反映。在被測試者周圍,不能有眾多的圍觀者,圍觀者太多,周圍溫度也會上升,從而影響測試結果。  "燒山火"針法留針過程中,對所針俞穴處,必須蓋以薄毛巾,以防止室內空氣流通而加快散熱,影響升溫效果。但也不能覆蓋厚被或厚毛巾,避免形成假的升溫。施行"透天涼"針法過程中,需令俞穴周圍自然暴露,不能覆蓋任何衣物,也不能在測試處扇風,以免形成降溫假象。6 恰當的測溫方法  "寒""熱"補瀉方法,名稱雖為"燒山火"、"透天涼",但並不是使全身體溫有所升降,尤其是以正常人為測試對象者。早在《內經》中就說明是"針下熱"或"針下寒",顯然是指針刺局部周圍溫度的升降。局部皮膚溫度的升降是不能用體溫計來測量的。目前最先進的測溫方法,是採用紅外熱象測溫儀測量,但該儀器價格昂貴,技術複雜,一般單位難於擁有。用液晶顯示方法雖也可顯示局部溫度變化,但不能顯示微小的變化,達不到要求。我們採用半導體感測性數字顯示皮溫計測量針前、針後皮表溫度的變化,經濟、方便、準確,是恰當的測量方法。  溫測的步驟:測溫點選在欲施針穴位周圍約20cm範圍內,任選擇一點。分別於施術前、施術後5分鐘、15分鐘後、30分鐘後各測量1次皮溫,並作好記錄,以便比較施術前後皮溫變化。在我以往實踐中觀察到,施術前後皮溫變化多在0.5~1.2℃之間,只有極少情況,個別受試者的皮溫變化超過1.5℃,並有較廣泛範圍的寒熱感。  以上六個方面,涉及理論知識、操作要點、方法步驟、注意事項等,忽視其中任何一項,都會使上述"寒""熱"補瀉二法歸於失敗。(梁宇翔整理)針灸「燒山火」和「透天涼」新手法[ 2008-4-21 14:36:00 | By: bair ]0推薦曾有「燒山火」和「透天涼」的提法,但我沒看到學者對此更深的闡述。我曾模仿古人用提插捻轉的扎針辦法在自己身上做試驗,但得不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和「透天涼,能除熱,一進三退冷冰冰」 的針刺熱冷感。我又到處查資料,走路睡覺都思考,尋其奧妙。有一次,我抓了一下頭,帶下了幾根頭髮,恰好落在了鋼筆上,拿起鋼筆寫字時,見鋼筆竟能吸起頭髮,馬上聯想到上初中物理科,老師闡述的磨擦生電的原理,又想到了上衛校時老師講述過人體生理變化時的膜電位原理和離子學說,進一步想到了怎樣增強自己手掌生物電,根據電和場的轉換原理,形成一種操作變化的手掌生物場,以生物電和熱能做載體,把施術者的全部信息和能量輸給患者的病灶處,而達到生物場能量的交換祛除病灶,早曰康復。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思考,由妙手回春想到了手掌療法。於是我起早貪黑的訓練手掌生物電,時而扳指運腕,時而快速推掌,時而緩慢揮手,時間練久了,手指開始脫皮,手掌由紅變青,出現淤血斑點,停止練習時,手掌又變白,恢復原色。我練掌功心切,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如狂如痴,苦練不止,直練到五指聚攏時手心跳動。當我給患者試治時,患者驚奇地說:「你的手竟像燈泡一樣熾熱,挺舒服的。」 我也高興的笑了。我這才體會到醫學前輩提出的「燒山火」的療效:「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便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成功了,終於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我又接著練,開始試驗「透天涼」的手法。我在小侄女的手臂上先用各種手法,體會酸、脹、麻、跳、熱、冷等各種感覺。後又經臨床驗證,終於又體會到了「透天涼」的詩意:「一身渾似火來燒,不住時時熱上朝,若能加入清涼法,須叟熱毒自然消。」我兩指持針,心定神靜,在皮膚下,肌肉層針感也能施「「燒山火」和「透天涼」手法,治療眼病施針「「燒山火」和「透天涼」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青光眼,角膜炎。針灸減肥肥胖早在1991年WHO就已正式命名肥胖症為代謝綜合征。它是一種對人體危害極大的疾病,可以導致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腦血管病、中風,還可以因腹腔內脂肪過多致使隔肌上移,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此外,肥胖還與糖尿病,膽石症、骨關節炎、痛風以及一些內分泌疾病有關。因此,對於身體肥胖切不可等閑視之,而應在尚未引起其它疾病的時候就加以治療。胖瘦新標準它是以體質指數(BMI)為基準,設計出標準體重的計算方法: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 胖瘦判定標準2.2標準體重小於20偏瘦體型20--24正常體重24—26.5超重大於26.5肥胖體型另:正常男性腰圍應在85cm以內,女性80cm以下,否則也算肥胖。 減肥與針灸針灸能疏通經絡,調整代謝功能,加速脂肪分解,有明顯減肥作用。1.局部取穴取梁丘、公孫(均刺雙側)兩穴,每次針一穴,交替使用,用瀉法。 2.辯證分型(1)胃熱內盛型。治則:清胃瀉熱。體針。(取穴與手法)曲池、合谷、內庭要瀉法,上巨虛、天樞平補平瀉。 (2)肺脾氣虛型。治則:補益健脾,利水滲濕。 體針。(取穴與手法)太淵平補平瀉,太白、肺俞、脾俞補法,水分、陰陵泉、三陰交平補平瀉。 (3)腸燥便結型。治則:潤腸通便。體針。(取穴與手法)支溝瀉法,照海補法,天樞、上巨虛、足三里平補平瀉。 (4)肝膽亢盛型。治則:平肝潛陽。體針。(取穴與手法)曲池、合谷瀉法。 三陰交補法,太沖瀉法,風池、足臨泣平補平瀉。(5)營養過盛型。體針。(取穴與手法)曲池)曲池、合谷、水分、上巨虛、三陰交、內庭平補平瀉。針灸 成功減肥的三大原則:1.堅持良好的醫患溝通減肥及心理暗示2.設立切實可行的減肥目標和計劃:要循序漸進。從醫學角度看,驟然減肥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長期的目標是一個個短期目標連綴而成的。3.樹立健康減肥的觀念,把握是減體重還是減局部脂肪如何成為一流的針灸高手2008-9-24 13:16:000推薦 如何成為一流的針灸高手 現在流行三個月學會針炙,我敢說聰明人三個小時會針灸,但是會針灸不能用針灸來治病,國家培養一個中醫師要伍年時間,一個用針灸治病的醫生不一定是針灸高手。 那麼如何才能才為一個針灸高手呢? 一、首先會用如下針刺手法1、進針 有雙手進針、單手進針、套管進針、飛指進針2、針感 有熱、涼、酸、麻、脹、、循經感測、觸電樣、蟻樣。這些感覺如果你隨心所欲針刺時想得到什麼樣感覺就會得到這樣針感,治病的效果會大不一樣。3、手感 針刺皮膚感、進入脂肪感、進入肌肉感、進入韌感、觸及骨面感、進入腔體無阻力感。二、會處理針灸異常反應:刺後疼痛加重、血腫、暈針、針體彎曲一時無法取出、斷針、氣胸、十二禁忌穴針刺注意事項三、治療中怕針的患者盡量進針無疼感四 頑固的疾病要選用特效穴五、如何把針當刀一樣切割粘連、鈣化點。bair | 閱讀全文(588) | 回復(2) |反映問題 | 引用通告(0) | 編輯標籤:針灸高手懸鐘穴的應用及定位考證來源: 時間:03-27更多關於 的文章 ,別名絕骨,屬足少陽膽經。其臨床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筆者從以下三個角度加以總結:1獨穴《主穴》運用 崔嵩山採用懸鐘穴治療落枕。患者取端坐位,取病側懸鐘穴,刺入穴位得氣後,留針10~20min.期間運針一次,針後患者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個別病例,可局部輔以按摩手法,一般一次可治癒。有關懸鐘穴治療落枕的病例很多。柴恆彬採用巨刺方法,即左病針右,右病針左。朱興中配阿是穴,姜守信配合局部按摩,另外肖明靜和朱紅影採用指針的方法。其他學者也有報道,這裡不一一列舉。總之,各家的療效較好,治法大同小異。只是取穴位置略有不同,見後文論述。 郭學梅以絕骨穴為主治療偏頭痛。方法:治療組取患側絕骨穴,配阿是穴,對照組取懸顱、率谷、風池、阿是。患者側卧,進針,用提插手法,若針感差者可配1~2個阿是穴。留針均為30min,每10min行針一次;1天1次,10次為1療程。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有效率為83%,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 趙臣來獨取絕骨治療急性腰扭傷。方法:患者取合適體位,快速進針,緩慢捻轉,得氣後行鳳凰展翅之法;並囑患者保護腰部。50例病例,治癒49例,好轉l例。其中針刺一次痊癒31例,佔62%,兩次痊癒16例,佔32%,針五次痊癒2例,佔4%。一例經五次治療未愈,改用他法治療。 趙海音採用巨刺絕骨穴治療下肢截肢殘端痛,取得較好效果。取健側絕骨穴,進針,得氣後,快速捻轉1~2min,每10--15min運針一次,留針45min,隔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留針期間,囑患者在針感強時做膝關節的屈伸運動。結果:顯效[疼痛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1例,有效[疼痛明顯減輕]15例,無效[一個療程,疼痛無明顯的緩解]0例。 胡海燕總結出懸鐘穴可治下肢痿痹,中風後遺症,脅痛,肩周炎,偏頭痛,落枕和婦兒疾病,並附有案例。2雙穴應用 蔣海英採用針刺懸鐘透三陰交治療肩周炎。方法:取患肩同側懸鐘穴,進針至三陰交以不透出皮膚為度。強刺激提插捻轉,同時囑患者作上舉、外旋、後伸等動作,得氣後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一次,l天1次,3次為1療程。結果:經過1~2個療程,60例中痊癒48例,佔80%;顯效7例,佔11.7%;有效4例,佔6.6%;無效1例,佔1.7%。總有效率為98.3%。鄭建寧[13]採用三陰交透刺懸鐘穴治療痛經。56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30歲;未婚46例,已婚10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長15年。方法:從三陰交透刺懸鐘穴,行捻轉瀉法,得氣後留針30min,1個周期為1個療程。結果:痊癒35例,佔62. 5%;顯效19例,佔33.9%;無效2例。佔3.6%。李義蓉採用三陰交及懸鐘治療急性腰扭傷。方法:患者坐位,取患者雙下肢三陰交及懸鐘穴針刺並留針,然後扶患者慢慢站立做軀幹的環轉動作2~5min,直至腰部疼痛減輕或消失。1天1次,連續治療2~3次。結果:30例中,28例痊癒,佔93.3%;2例好轉,佔6.6%。陳隨社採用懸鐘穴治療急性腰扭傷。方法:患者取坐位。快速進針,反覆提插,彈擊針頭,得氣後,囑患者慢慢站起,兩手抱頭,前後左右緩慢擺動腰部。結果:94例患者,痊癒75例,顯效lO例,好轉9例,總有效率為100%。楊志新提及懸鐘與三陰交配合治療腳癬、癔病性癱瘓、白細胞減少症、紅斑性肢痛、頭痛、偏頭痛、痛經、鼻衄、落枕等病證,療效都頗為滿意。鄧柏穎作了灸足三里和懸鐘治療高脂血症的療效觀察。方法:取穴懸鐘、足三里。材料:麥粒樣大小圓錐形艾炷。醫用膠布。穴位表面塗抹大蒜汁(或蘆薈汁),將艾炷置於穴位上,點燃,待艾炷燃盡,去灰,貼上膠布,並於灸後2周內酌進豆類等發物促灸瘡早發。若半月內膠布脫落需重新貼上。對灸瘡化膿後局部反應明顯者,給予針灸處理(炎性化膿者除外)。每次每穴只灸1壯,1次為1療程。觀察時限為60天。治療後TC、TG、LDL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但HDL變化不明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頒發的<中藥新葯臨床指導原則)中的療效標準,48例中,臨床控制12例,顯效19例,有效1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9%。潘小霞作了瘢痕灸足三里、絕骨延緩衰老的臨床觀察。其方法與鄧柏穎基本相同,只是在治療時間上有所需求。一年之中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正之氣日施灸,取雙側足三里、絕骨穴。每穴1壯。每年施灸2--3次。結果:顯效(衰老見症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大於2/3)11例;有效(衰老見症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在1/3和2/3之間)32例;無效(衰老見症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小於1/3)7例。總有效率為81%。黃靜{20J採用瘢痕灸足三里、懸鐘治療膝關節炎。方法:治療組方法與鄧柏穎[.18J基本相同;對照組,取患側足三里、陰陽陵泉、內外膝眼、梁丘、血海、委中,每次選3--5穴,針刺得氣後。按6805 -2型電針機,連續波形,通電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25min,每日1次,逢周日休息。治療1月後統計療效。經對比分析,治療組治癒率為48%,優於對照組20%;對治療組好轉及無效的患者施第2療程。總結,治癒率提高至72%,有效率96%。隨訪半年,治療組複發率為4%。愈顯率降到68%。3與其他穴位配合應用 王選偉採用針刺法治療震顫麻痹。方法:取百會、太沖穴,針刺以瀉法;少海、外關、合谷、絕骨穴,針刺以補法。針刺10次為1療程,停針3~5天,再行治療。療效標準:痊癒:震顫、肌肉強直、運動減少三聯征全部消失;好轉:上述三聯征及體征有很大改善,生活做到自理;無效:上述三聯征及體征沒有改變。結果:40例中。痊癒24例,佔60%,好轉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 李素仁採用針刺法治療痛風。方法:取穴:陽陵泉,足三里。病變部位在內踝、跖趾、躡趾關節者配三陰交、太溪、太沖、太白、隱白、大敦;病變部位在外踝、小趾、無名趾跖趾關節者,配絕骨、昆穴、丘墟、足臨泣、俠溪、足竅陰、至陰。針刺用捻轉瀉法,得氣後留針30min,每隔lOmin行針1次,每日針1次,7天為1療程。治療時間最短者3天,最長者1個月。五十例中,1周內治癒者 [病狀體征消失]18例,兩周內治癒者2l例,1月內治癒者11例。其中47例治癒後至今未複發;3例半年左右複發經再次針刺治療,一年多未複發。 楊波採用燒山火針法治療雷諾病。方法:患者仰卧,取雙側曲池、外關、陽陵泉,以燒山火手法行針2~ 3min,患者自覺針下有溫熱感為度。後於外關、絕骨,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40min。其間行針1次。刺後無溫熱感者配合溫針灸。每日1次。15例患者中,首針產生溫熱感10例,第2次針後均有溫熱感產生,所有患者均在3次治療後癥狀明顯好轉,5~13天均獲痊癒,平均為8天。孫陽採用巨刺法治療腦梗塞。方法:巨刺組:主穴取百會、風池、肩骨、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懸鐘、解溪。快速進針,留針30min,每日針1次,10次為1療程。上下兩療程間隔兩天,平均治療3個療程。對照組取癱肢腧穴,刺法同巨刺組,平均治療3個療程。結果:巨刺組有效率為95%,對照組有效率為80%,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羅國禮用電針治療格林巴氏綜合征。方法:取穴分兩組,一組為新設、腎俞、肩骨、曲池、合谷、環跳、陽陵泉、絕骨。另一組為大杼、大腸俞、手三里、支正、外關、髀關、豐隆、足三里、解溪。每一次選用一組.兩組交替使用,針刺得氣後,接6805型電針儀,電量以病人能耐受為度。選擇斷續波,每minl8~20次,通電30min。每日1次,20次為1療程,不愈者停針7天,繼續治療。結果:37例中,治癒18例,佔49%,顯效11例,佔30%,進步6例,佔16%;無效2例,佔5%,總有效率為95%。 丁金榜採用針刺法治療腦挫裂傷。方法:肢體癱瘓者主穴取足運感(雙)、運動區(上1/5或中2/5)。上肢癱瘓加肩三針、曲池、合谷、手三里、外關、合谷透後溪及阿是穴;下肢癱瘓加陽陵泉、足三里、絕骨等。若有意識障礙,言語障礙,面癱等隨證加減。1天1次,頭針和體針同時或交替使用,體針用平補平瀉法或補法。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1周。結果:治療的10例中,1例好轉,1例遺有創傷性精神病,余均獲痊癒。周健偉取穴環跳、陽陵泉、懸鐘治療梨狀肌綜合征。方法:取環跳,快速刺入,候氣,施雀啄灸法2~3次,勿捻轉。陽陵泉、懸鐘直刺,得氣後施捻轉補瀉手法。留針30min,15min運針1次,1天1次,12次為l療程。療程問休息3天,繼續治療。結果:治癒55例,佔73.33%;有效18例,佔24%;無效2例,佔2.67%,總有效率為97.33%。4懸鐘穴的定位 規定:懸鐘穴在小腿外側,外踝上3寸,腓骨前緣。近年來有關懸鐘穴的報道中,少有人提及其定位。但柴恆彬、朱興中、肖明靜等人在各自的報道中明確提出懸鐘穴位於腓骨後緣。周健偉對此從懸鐘穴與少陽經的聯繫,從文獻記載,從解剖學分析,從臨床對比中觀察四個角度考證,認為懸鐘穴定位於腓骨前緣較為妥當,並提出外踝上3寸排骨後緣點與膀胱經聯繫密切。5結語 懸鐘穴,為八會穴之髓會,具有行氣血,通經絡。填精益髓之功效。其獨穴和雙穴的臨床應用。體現了中醫理論中交經繆刺,上病下取的原則,在與其他穴配合應用中突出了其髓之會穴的整體調節作用。 懸鐘穴的臨床應用,在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如和中均有記載懸鐘穴主治「頸項強」的條目;和<標幽賦]中記錄了懸鐘穴治療下肢痿痹;在中,記錄了懸鐘穴治療婦科和脅痛證等。所以在現代臨床應用過程中,深入挖掘和整理古代文獻尤為重要。在懸鐘穴的現代研究中,關於其為髓之會穴主治作用的機理,研究內容尚顯不足。摘自:《中醫藥學刊》文/郭 向 軍 指 導:裴景春教授三、複式針刺手法(一)飛經走氣法飛經走氣是徐鳳《金針賦》中催行經氣的一些針刺手法。適用於氣血壅滯,經絡不通,也適用於關節附近針刺不得氣的情況。目的在於接氣通經,促使針感通過關節直達病所。下面將依次介紹。1.青龍擺尾這種刺法是:斜向淺刺,或先深後淺,使針尖刺向病所,再將針尾作左右擺動或結合下按動作,有如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般,以推動經氣向遠端傳導。2.白虎搖頭此法是將針直刺,達於一定深度(地部),得氣後將針快速左右搖動,如手搖鈴一般,一邊搖動,一邊提針,以推動經氣;與此同時,用左手手指按壓於所針腧穴與病所相反之一端,使其關閉,這樣,可使經氣更易向病所一端傳導,直達病所。3.蒼龜探穴此法是將針刺入穴位後,先退至淺層,然後調整針尖方向,向上、下、左、右作多向透刺,其狀極似蒼龜入土探穴的「鑽剔」動作。目的是尋找最佳氣感點,有通行經氣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用來加大刺激量以增加氣感。4.赤鳳迎源其法是先將針納入組織深層(地部),再提到淺層(天部),得氣後再進入中層(人部),進行上下、左右的提插,捻轉動作,手指一捻一放,有如鳳凰展翅,「四圍飛旋」(《金針賦》),此法有通行經氣的作用。(二)治病八法這些手法步驟較多、十分複雜,故對操作規定了一定的次數,以便學者掌握應用:即分別以陽數九和陰數六作為基數,一般情況下,補法用陽數九,瀉法用陰數六。如補法用三九二十七次,七七四十九次或九九八十一次,瀉法用三六一十八次,六六三十六次或八八六十四次等。如操作無反應,則可以反覆施行。1.燒山火本法將穴位的深度分成淺、中、深三層或者淺、深兩層,行針先淺後深,每部行緊按慢提(或用捻轉)九數,然後退至淺層,稱為一度。如此反覆施術數度,可以引起溫熱感,故稱為「燒山火」。本法適宜於頑麻冷痹一類虛寒證。2.透天涼本法與燒山火相反。根據穴位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或淺、深兩層,行針先深後淺,每部行緊提慢按六數,稱為一度。如此反覆施術數度,可以引起針下清涼感,故稱為「透天涼」。本法適宜於肌熱骨蒸等熱證。在應用「燒山火」和「透天涼」這兩種手法時,應當選擇肌肉較為豐厚處的穴位為宜,頭面、胸廓、肢端因肌肉淺薄,不宜使用。注意手法不宜太重,重複度數不宜太多,如經數度操作而未能引起溫熱或清涼感時,則應停止使用。3.陽中隱陰陽中隱陰是一種先補後瀉的手法。其法是先淺部運針,行針緊按慢提九數,以行補法;覺微熱後,再將針納入深部,行緊提慢按六數,以行瀉法。用於先寒後熱證。4.陰中隱陽此法與「陽中隱陰」相反,是一種先瀉後補的手法。其法是先深後淺,行針緊提慢按六數,以行瀉法;再退至淺層,緊按慢提九數,以行補法。用於先熱後寒證。5.子午搗臼子午,指左右捻轉;搗臼,指反覆上下提插。這是一種捻轉與提插相結合的針刺手法。其法是進針得氣後,先緊按慢提九數,再緊提慢按六數,同時結合左右捻轉,反覆施行。此法能導引陰陽之氣,補瀉兼施,可用於水腫、氣脹等症。6.龍虎交戰龍指左轉,虎指右轉,反覆交替捻轉故稱「龍虎交戰」。其法是進針得氣後,先以左轉為主,即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轉九數,再以右轉為主,大指向後用力捻轉六數,反覆施行。也可分淺、中、深三部重複進行。用於痛症。子午搗臼與龍虎交戰兩法均以捻轉為主。左轉為「子」為「龍」,右轉為「午」為「虎」。左轉用九陽數,右轉用六陰數。子午搗臼是捻轉兼提插,而龍虎交戰則為反覆捻轉。7.進氣與留氣法進氣法主要是在深層施行補法。其法是直刺進針,納入深層,得氣後行緊按慢提九數(補法),然後,將針卧倒,針尖向上(向心),讓針下感應上行,並讓患者吸氣五七口,以助運氣,使針感至病所。用以治療腰背肘膝的疼痛,遊走性疼痛。留氣法是由徐疾和提插法組合而成。其法是先將針刺入中層,行緊按慢提九數之補法,再將針直插至深層,然後提針回原處,使氣留針下而消積聚。若未得氣,可依法再行。8.抽添法抽,意為上提;添,意為按納。它與納氣法類似。因用針在淺、深、上、下提插搜尋,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故名「抽添」。其法是進針後先提插或捻轉九數以促使得氣,再向周圍作多向提插,然後再向下直刺按納。用於治療癱瘓、半身不遂等症。四、楊氏針法(一)補針要法與瀉針要法1.進退針法無論補瀉法,進針都應隨咳進針入於皮下,以免損傷經氣。補法分三部而進:分別先於淺層,次在中層,再至深層施行手法,依次徐徐而入;瀉法則刺入皮下淺層稍作停留後,直接刺入深層,依次先於深層,次於中層,再至淺層施行手法,依次徐徐而出。2.呼吸針法補法隨呼氣推進,瀉法隨吸氣退回。3.撚撅法撚,捻轉;撅,提插。撚法,補可作左轉,瀉可作右轉;撅法,補可用緊按慢提,瀉可用緊提慢按。4.擔截法擔,指提法、瀉法;截,指按法、補法。楊氏將擔截法解釋為提法和按法。其法是當針分三部進入地部(中層)時,「再推進一豆,謂之按,為截,為隨也」;當針分三部退出至天部(淺層)時,「退針一部,謂之提,為擔,為迎也」(《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二)「平補平瀉」與「大補大瀉」1.平補平瀉又稱小補小瀉,與大補大瀉相對,指手法較輕,刺激量較小的補瀉法。楊氏謂「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後平也。陽下之曰為補,陰上之曰瀉,但得內外之氣調而已」(《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意指對一些陰陽不平的病症,只要採用上提下插的補瀉法達到氣調即可,不需要大補大瀉。有時古人也將不分補瀉的針刺方法稱為「平補平瀉」,又稱調和法。2.大補大瀉指手法較重、刺激量較大的補瀉方法。楊氏稱:「有大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內針於天地部內,俱補俱瀉,必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氣乃衰。」意指於淺(天)部、深(地)部,分部施行補法或瀉法,以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如燒山火、透天涼等法均屬此類。五、透穴針刺手法(一)「透穴刺法」的概念及源流透穴刺是一針刺透兩穴甚至多穴的特殊刺法。金、元時期針灸學家竇漢卿在其所著《針經指南》中就有「一針兩穴」的說法。元代王國瑞他在《玉龍歌》中說:「偏正頭風最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採取從絲竹空向後沿皮膚透刺率谷的針法來治療偏頭痛。明代楊繼洲也擅用透穴法,並在所著《針灸大成》中以醫療實例加以了補充和豐富,至今仍為針灸臨床者所樂用。(二)透穴刺法的方式和作用透穴刺的特點針刺少,刺激穴位多。既可以減輕由於多針刺入所致的痛苦,還可以利用兩個或多個穴位的協同作用以增強針感,達到治病目的。直刺在四肢內外兩側或前後兩側相對穴位進行橫刺在身體各部的上下方或前後方的鄰近穴位之間進行1.透刺本經穴位因為同一經脈往往分布在同一平面上,故這種透刺多為橫向透刺。此法可促進本經氣血流通,提高對經脈疾病的療效。如絲竹空透刺率谷、地倉透頰車、列缺透太淵等。2.透刺鄰經穴位這種刺法也多是向同一平面作橫向透刺。此法可疏通局部經氣,改善局部癥狀。如從風池透向風府,從曲差沿皮向外透頭臨泣,印堂沿皮透刺攢竹等。3.透刺於表裡、陰陽兩經之間由於表裡、陰陽兩經在肢體上分布在前後或左右相互對應的位置上,故這種透刺多為直刺深刺,刺激量大,針感強烈,可用於調和陰陽,治療相關表裡兩經的疾病,並能改善全身癥狀和治療肢體遠端的病症。如陰陵泉透刺陽陵泉,合谷透刺勞宮,崑崙透刺太溪,光明透刺蠡溝等。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素問·小針解篇》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金針賦》燒山火: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1)進針時,醫者重用指切押手。(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隨其呼氣時,將針刺入淺層(天部)得氣。(3)得氣後,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4)再將針刺入中層(人部),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5)其後將針刺入深層(地部),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此時,如果針下產生熱感,少待片刻。(6)隨病人吸氣時將針1次提到淺層,此為一度。如果針下未產生熱感可隨病人呼氣時,再施前法,一般不過三度。(7)手法操作完畢後,留針15——20分鐘,待針下鬆弛時,侯病人吸氣時將針快速拔出,急按針孔。透天涼: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1)在進針時,醫者輕用押手。(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隨其吸氣將針刺入深層(地部)得氣。(3)得氣後,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4)再將針提至中層(人部),輕插重提,連續6次(行六陰數)。(5)再將針提至淺層(天部),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此時,針下產生涼感,稱為1度。如果針下未出現涼感,可將針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過三度。涼感不論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現,可停止手法操作。(6)手法操作結束後,可隨病人呼氣將針緩慢拔出,不按針孔或者緩按針孔。 ——《刺法灸法學》 陸壽康主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焦勉齋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進針氣至後,先將針上提至淺部,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的手法(不限於三一之數,以進多出少為原則,透天涼則以少進多出為原則)配合醫者之呼吸運氣,向下插針時,用緊按法,口鼻呼吸;向上退針時用慢提法,微微吸氣,這樣提插進退配合,約5分鐘即有熱感。透天涼:進針氣至後,先將針插至深部,用緊提慢按,合醫者呼吸運氣而施術,向上提針時,醫者吸氣並用力捻轉針柄,向下插針時徐徐口鼻呼氣,進退提插配合,約5分鐘即有涼感。 ——《針術手法》陸瘦燕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先進針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慢提緊按九次,按針時左轉;次進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處),提插、捻轉如前數;再進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施術同前;然後從地部一次退至天部,這樣為一度。反覆三度,倘熱至,出針揉閉孔穴;如無熱感,可反覆再施,直到熱至。透天涼:進針直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六次,提針時右轉;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轉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術;這樣一進三退,稱為一度。操作三度,若涼生,則可出針,出針前搖大其孔,不閉其穴。如無涼感,應反覆再施,直至涼生。 ——《陸瘦燕針灸論著醫案選》周樹東、周楣聲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燒山火可補虛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後吸相關由淺漸深天至地,慢提緊按九成三疾以出針當疾捫,熱生針下效非凡燒山火:有歌曰:「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分天、地、人三部徐徐進針。初進針時可將針直入至適當深度,得氣後將針向上提至天部,隨即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運用手法,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呼氣時向下三次進針為主,吸氣時一次退針為輔。呼氣時口唇微閉,如吹風狀,三次從口呼出。吸氣時即閉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進針時用緊按法,拇前食後行九陽數。停針時要用力按針不動。向上退針時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後,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進吸退;熱生以後將針從人部再至地部時,也同樣行之。患者即感有針下發熱,並能沿經傳布,上下周流。當針深入地部後,將針再提至人部,如此反覆行之。最後一次出針至天部,少停再盡出針,疾捫其穴。透天涼:透天涼可除煩熱,直針至地徐後撤緊提隨吸食指前,慢按隨呼食後說針下涼生再上提,三退一進熱自奪退針至天再入深,如此反覆同前撤透天涼:有歌曰:「透天涼法退熱燒,一進三飛冷風飄。先針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緊提消」。先一次進針至應有深度,再先深後淺,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針。直針入地得氣後,注視患者呼吸,緊提慢按,三退一進,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吸氣時向上三次提針為主,並用食前拇後稍向右捻,行六陰數。呼氣時一次按針為輔,同時拇前食後稍向左捻。吸氣時口唇微開,三次用口吸入。呼氣時即閉其口,一次用鼻呼出。當針下發涼時,即退針至人部,施術如前。能使涼氣循經傳導,最後遍體清涼。出針時不按針孔。所謂一進三飛或一退三飛者,意即連續前進三次或後退三次,輕巧快捷,猶如鳥之飛翔也。 ——《金針梅花詩抄》彭靜山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補法:適用於虛寒症。選好穴位,針刺得氣以後,這時拇指用力向前作龍眼推旋,當拇指向前推旋完畢,左手拇、食兩指用力夾住針柄上端,不使針向回鬆勁,急用右手拇指指甲,從上向下刮動針柄。這時病人酸麻的感覺,就變為熱的感覺。這種熱由針穴局部向遠處傳導。透天涼瀉法:適用於實熱症。選好穴位,針刺得氣後,拇指用力以鳳眼法向後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夾住針柄上端,夾的緊點,固定針柄,不使它向回鬆勁,然後用右手小指指甲,從下向上刮動針柄。這時病人已產生的酸麻感覺,就會變成涼的感覺。其涼從內向外,直透出來,頗感愉快。 ——《針灸秘驗》吳倬仙的燒山火、透天涼: 靈樞經云:「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繼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 針灸家師承有云: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內轉為瀉。外轉為補。補瀉之法。可停針侯氣。遲遲轉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蓋盡量插之。而至於骨。則不可再插。盡量提之。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為燒山火。蓋提數多。則氣之出於衛分者多振振惡寒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陰日用奇數。必能使之發熱。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針吸氣。提針呼氣。為透天涼。蓋插數多。則氣之入於營分者多蒸蒸發熱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奇數。陰日用偶數。必能使其退熱。 除寒退熱。乃針灸家必要之手法。故靈樞經列於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之末。等於冠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燒山火透天涼之正法。乃男用於午前。女用於午後。如男子午後。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則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以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透天涼。三提一插火燒山。提針吹氣插針吸。女午後兮男午前。 ——《子午流注說難》劉炳權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燒山火(熱補法)是指施術後病人自覺穴位針下有熱感。此法常用於治療寒證、虛證。它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進行操作,表層為天,中間為人,深層為地。方法是進針得氣後淺層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單方向捻轉(順時針),捻轉度為120度,頻率為每分鐘80——100次,捻轉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重,提時用力要輕,稱重按輕提。天部捻轉提插9次,完畢,然後將針進入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進入地部,同法施術,完畢後將針提至天部可重複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熱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透天涼:透天涼(涼瀉法)是指施術後病人穴位針下自覺涼感,常用於治療熱證、實證。它亦是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進行,但此法與燒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層即地部開始,操作拇指向後單方向捻轉(逆時針),捻轉度為140度左右,頻率每分鐘60——80次,捻轉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輕,提時用力要重,稱輕按重提。地部捻轉提插6次,完畢,然後將針退至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退至天部,同法施術,完畢後將針進入地部,可重複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涼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針灸療法與實例經驗薈萃》羅逸仙、張鸛一的燒山火、透天涼: 羅老先生燒山火:拇指與中指夾針,成蘭花式,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天部(應刺深度的上1/3處),左捻九數;再呼,再進入人部(應刺深度的中1/3處),行九數;再呼,再進入地部(下1/3處),行九數。侯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提至天部,反覆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則病人自覺熱氣內生矣。行此法須注意四點:一是適宜於虛證、寒證,凡火證、實證均禁用之;二是行針時,聚精會神,細心觀察病人呼吸與捻轉節律,不可紊亂;三是捻力輕徐均衡,不可忽輕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氣提針時,以凈巾掩病人口鼻。又透天涼:拇指與食指持針,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進入地部,右捻六數,呼氣時將針慢提至人部,行六數;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數。如此再吸再插,反覆行之,六六三十六數,則病人自覺寒冷內生矣。行此法亦須注意四點:一是適用於火證、實證;二要聚精會神,捻轉合拍;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氣,以口吸氣。 ——《張鸛一醫案醫話集》樓百層的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操作規範之立論依據 [收藏] 2009-06-08 23:06標籤:燒山火;透天涼 分類:摘錄隨想《國家針灸技術操作規範》中 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操作規範之立論依據 張 縉一、前言 「針刺手法」是一個體系。它包括了:單式手法和複式手法,它的基本理論即循經感傳理論,針刺得氣和針刺補瀉,以及相適應的進針法和基本功訓練。最重要的複式手法只有兩類,一類是熱補涼瀉的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一類是飛經走氣,氣至病所的龍虎大段通經接氣手法。 我國在針刺手法系列研究上是有序進行的和全方位推進的,從而為針刺手法制定規範,打下了堅實的科研基礎。二、燒山火與透天涼古典文獻的正本清源研究「燒山火」和「透天涼」是寒熱手法的通稱。(一)《內經》中的取熱取涼手法是寒熱手法的源頭《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靈樞?小針解》: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素問?針解篇》: 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 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 刺虛須其實者,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二)「徐疾」的後世發展和對徐疾的補充可以看出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的操作技術是從《靈樞?九針十二原》上「徐疾」通過《小針解》的解釋傳承下來的。經元明時期的充實,成為一個體系,一直發展到今天。這個發展的脈絡是很清楚的。(三) 《難經?七十八難》和竇漢卿《標幽賦》的取熱取涼 《難經?七十八難》中有「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 泉石心制定的燒山火與透天涼的經典術式中,各有兩次提插,即燒山火之「緊按」與「插針」;透天涼之「緊提」與「徐徐舉針」。由此可見「推」與「動」兩項單式手法是至關重要的。元?竇漢卿用歌賦的形式高度的概括了取涼取熱手法的術式: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動退空歇」和 「推內進搓」八個字,把取涼取熱兩種手法的用針方向,用力趨勢和力度大小都交待的一清二楚。還用「動」和「推」為這兩個字來領軍,以合於《難經》之意。確可以從這個對句的字裡行間品味出兩種手法的不同操作特色。正是竇漢卿在《標幽賦》里對「動」、「推」兩法的突出的擺法,才進一步使我們清楚了《難經?七十八難》中「動」、「推」兩法的正真價值。明?吳崑在其《針方六集》中轉入了《標幽賦》,並進行了註解。在本句的注文中,明確的指出:「持針力入謂之推」。這「力入」二字,可謂畫龍點睛之筆。(四)泉石心《金針賦》的燒山火、透天涼是寒熱手法的第一次規範 泉石心在《金針賦》的序言里,已經講清楚,他是竇氏學派的傳人,是師承倪孟仲和彭九思的,是二位先生傳給了他「發明竇太師針道之書」。《金針賦》上的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是寒熱手法的第一次規範,是寒熱手法第一個完整的術式。《金針賦》上燒山火及透天涼手法的原文是:「一曰燒山火, 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 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 去病準繩。」泉石心《金針賦》上的燒山火與透天涼是一套取熱取涼手法的經典命名和經典術式。這裡也提示我們,在讀古典醫學文獻時,一定要先度原文,只有在對原文「含英咀華」之後,才能達到「明心見性」的境地,才能體會到這國學中文字的妙用。楊繼洲用「玄機秘要」名其書,想即此之意。(五)明?楊繼洲《針灸大成》上的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是源自《金針賦》,又是對泉石心《金針賦》上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最好補充。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二十四種複式手法中有詳細地描述:「燒山火,能除寒, 三進一退熱湧湧,鼻吸氣一口呵五口。凡用針之時, 須撚運入五分之中, 行九陽之數, 其一寸者, 即先淺後深也。若得氣,便行運針之道, 運者男左女右, 漸漸運入一寸之內, 三出三入, 慢提緊按, 若覺針頭沉緊, 其插針之時,熱氣復生, 冷氣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透天涼, 能除熱, 三退一進冷冰冰, 口吸氣一口, 鼻出五口。凡用針時, 進一寸內, 行六陰之數,其五分者, 即先深後淺也。 若得氣, 便退而伸之, 退至五分之中, 三入三出, 緊提慢按, 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 則涼氣自生, 熱病自除, 如不效, 依前法再施。」 從以上原文中,可知楊氏之燒山火、透天涼手法與泉石心之方法原則上是相同的,但楊氏的術式,有以下四個特點。1、楊氏分兩層,泉石心分三層(天、人、地);2、楊氏兩次強調了得氣;3、取熱時楊氏主張患者要配合口呵五次;4、取涼時楊氏主張患者要配合口吸一次。 另,《針灸大成》的「進火補」和「進水瀉」也是對燒山火、透天涼的補充。揆度文意,此當指在局部取涼取熱,而燒山火、透天涼則是指局部取涼取熱可以傳至病所和遍及全身。三、新中國建國以後已故七位針刺手法名家的燒山火和透天涼手法運作特點 建國以後有七位針刺手法大家:鄭毓琳、陸瘦燕、焦勉齋、管正齋、文介峰、樓百層、李志明,在他們的臨證是經常取用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有多位我是親臨現場親眼看到此一絕技,他們現已故去,但他們留下的書籍仍在。 從以上專家的經驗集中可以明顯看出:上述七位專家,沒有一位是背離《金針賦》上所提示的原則去做。他們也都是領悟了泉石心所提示的精神,都是按泉石心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的「深層次的含義」去做的。有人認為按照泉石心《金針賦》上燒山火、透天涼的原文去做,其涼熱出現率很底,這是因為只按賦文的字面去做,沒能領悟賦文精髓的緣故。因為這些手法不是「庸流之泛術」,這些賦文也不是「世上之常辭」。我們提到的七位專家,不是有所師承,就是「久習」方通的。楊繼洲學習針刺手法也是「寒暑不輟」,才能「卓然有悟」 。四、與針刺手法規範有關的五項支撐性研究在有關針刺手法文獻理論上的正本清源研究之外,還有五項研究以為針刺手法規範之學術支撐。(一)與針刺手法密切相關的循經感傳理論的研究 從1972年開始在1958~1963年經絡探測(經穴電阻測定)和「經絡系統」結構追試的基礎上,進行了循經感傳規律性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循經感傳具有普遍與潛在性(隱性),可激性與可控性,趨病性與效應性,循經性與變異性。1974年我們黑龍江提出循經感傳是人體的機能調節系統。在這一點上,我們也得到了國家九五攀登預選項目(1985-1990)研究的支持,這個項的結論是:循經感傳是機體的功能調整系統。(二)針感與涼熱手法關 針感的研究是始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前期,當時黑龍江夏玉卿報告了19544穴次的針感調查,本項研究總結出共14種針感,痠麻脹針感出現率最高,混合型針感較為多見。黑龍江張縉報告了《如何控制針感的性質》和《如何控制針感傳導的方位》,並觀察到痠脹的針感與熱感有密切關係,麻的針感與涼感有密切關係。經過二十年臨床觀察的結果,得出的初步結論:「脹痠」是熱的最佳基礎針感,「麻」是涼的最佳基礎針感。(三)「氣至病所」的研究 我們在一組854例的循經感傳研究中觀察了各種疾病的「氣至病所」現象。我們還繪製了50幅氣至病所者的路線疊加圖。激發感傳氣至病所的系列研究,為臨床施用飛經走氣氣至病所手法提供了理論依據。(四)搓針取氣的研究單式手法中「搓針」佔有重要的位置。實踐證明,用搓針來取氣,效果是最好的。用細針取氣,從做手法的角度來看是十分困難的。要想取得足夠的經氣,必須首先找到能明確顯示得氣的指標,我們在實踐中選用了《金針賦》上「赤鳳迎源」項下的「候針自搖」作指標。在取氣方法上我們和任、陸二氏一樣,用了搓針法,搓針法得氣的程度是較為理想的。古代的針灸大師們要求搓針必須像搓線一樣,要一轉360?,向一個方向要連續搓,這就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轉之過緊極易肌肉纏針。元?竇漢卿在《針經指南》上講「勿轉太緊」,明?汪機在《針灸問對》上說「切勿肌肉纏針」。稍一多搓定要肌肉纏針,少搓又達不到得氣的要求,於是我們借鑒《針灸神書》(也叫《瓊瑤神書》)上搓針有虛搓、實搓的啟示,我們把針體轉360?的搓針叫「實搓」,把只用手指摩擦針柄,而針體不轉或稍轉的摩搓針柄的方法叫「虛搓」。此「虛搓」雖然針體不轉,但這種摩搓針柄所形成的環形的力量仍可沿針體下傳到腧穴內。這樣就可以在病人身上用實搓、虛搓交替進行,就可以較為容易的捕捉到「氣滿針自搖」的得氣時機。此時所激發的經氣就能有效的把針吸住,並且可以較易將所得之氣用守氣法守住。(五) 針刺手法中「力」的問題 我國以針刺手法著稱的已故針灸名家陸瘦燕先生在講《靈樞?九針十二原》里「右主推之」時,他說這是指「右手持針而著力推針入內」,這裡的「著力」二字確是點睛之筆。明?吳崑再註解《標幽賦》時說:「持針力入謂之推」這裡明確的「持針力入」的問題。我們再聯繫《標幽賦》本義來看這個「推」字,在寫取熱手法時,竇漢卿用 「推」字來領軍,把「推內進搓」是連到一起寫的,如果說這句是「著力推針入內」那他的對句「動退空歇」的「動」也必然是「著力提針向外」。在行針做手法時,「力」是至關重要的。「力」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際操作問題。五 取熱(燒山火)與取涼(透天涼)手法在關鍵技術上古今一致的共識 取熱取涼手法在我國已經傳承了兩千年以上。這是一項針法中的絕技。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醫家們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新中國建國後更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並取得了很好的進展。我們選用了《內經》、《難經》、《標幽賦》、《金針賦》和《針灸大成》等五部古典醫籍上記載的取涼取熱手法與現代七位已故的針刺手法名家在取熱取涼手法的選項上進行了對比,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操作技術上古與今是有著一致的共識。 他們的燒山火手法集中選項是:徐進(先淺後深)、緊按(著力重按,用九陽之數)、插針、得氣、取痠脹針感。透天涼手法集中選項是: 徐退(先深後淺)、緊提(著力輕提,用六陰之數)、舉針、得氣取麻的針感。 取熱:徐進(先淺後深), 含義是針的用力方向要向穴內。緊按(著力重按),含義是進針向內力度要強。用九陽之數,含義是力度量化。在相同機體條件下,取熱的力度要大於取涼。插針(按針),是具體的運針方法,是取熱手法的關鍵。得氣的性質是先取脹痠的基礎針感。總的行針趨勢是插針向內,用力要重,要守氣,時間要長。取涼:徐退(先深後淺),含義是針的用力方向要向外。緊提(著力輕提),含義是提針向外力度要輕。用六陰之數,含義是力度量化。在相同機體條件下,取涼的力度要小於取熱。舉針(提針),是具體的運針方法。得氣的性質是先取麻的針感。總的運針趨勢是提針向外用力要輕,力度均勻,不要守氣,時間要長。六、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的真工夫在書外 燒山火、透天涼的歷史傳承,是始自《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下接是《靈樞?小針解》的解釋:「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簡而言之是「徐入」為補(熱),「徐出」為瀉(涼)。古人行文,言簡意賅,如果直接講 「針入」是熱、「針出」是涼,人們還無法完全理解,因為這裡沒有講行手法的技巧。這「技巧」是練出來的,其內涵是「力」,通過「久習」,就能夠「力貫針中」,使針成為「力」的載體。這時行針就不單是「針」的問題,而是「帶力」的針。再與「徐」字結合起來,技巧就出來了,「徐」是慢,是把進出針的時間拉長,時間一長,其力自強。「徐入」就是慢用力向穴內插針,這是取熱技術關鍵。《難經?七十八難》上提出「動」(動而伸之)、「推」(推而內之)兩種方法,這是對《小針解》篇上對「徐疾」解釋的最好補充,他把「力」加進來,即用力進針叫「推」,用力出針叫「動」。動」、「推」兩法的帶力含義,才是兩法的真諦,他們全在書外。漢?郭玉說「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這「巧」在書內沒有,也都是在書外。竇漢卿總結了前人這些研究成果和實踐中得到的技術要領,寫出來用「動退空歇」取涼和用「推內進搓」取熱。竇氏不僅僅用「動」與「推」來領軍,還在這兩句的組合中,表露出其用力方向,用力強度和用針的綜合趨勢。這些都在字裡行間,也是在書外。竇氏學派的傳人泉石心把《內經》上「徐疾」,《針經指南》上的「寒熱補瀉」 和《標幽賦》上的綜合歸納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給這兩種手法正式命名為燒山火和透天涼,還為燒山火和透天涼確立了一套完整的術式。這是寒熱手法的第一次規範,而且採取了對舉的方法,使人們能一目了然的看清楚燒山火、透天涼在主治上操作上是完全相反的。這也是一套規範的教學模型。楊繼洲又對此術式進行了三點補充:一是兩次強調了得氣;二是用口腔在呼氣和吸氣中的溫差來誘導寒熱;三是可以分兩層而不一定用天、人、地三才法。我們研究了二十世紀已故的七位針刺手法專家的燒山火與透天涼的操作術式,可以看出他們的手法術式來自《金針賦》和《針灸大成》,而這兩部書中的論述則是源自竇漢卿,而竇氏則是傳自《內經》和《難經》。(完)[轉帖 2008-12-21 12:48:20]燒 山 火 2009-08-18 22:45:00| 分類: 中醫針灸 |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燒山火手法,是較常應用的複式手法。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轉、呼吸、開闔等法組合而成,為純補綜合手法.《素問·針解》篇說:「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針下熱」,可使患氣虛的病人傾刻轉化為實。金·竇漢卿《針經指南》載有取熱感的針法。《標幽賦》則以「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為熱補手法的要點。明·徐鳳《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始列「燒山火」之名,並述其操作方法與主治範圍:"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往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金針賦》記錄更加神奇,快捷:「驅運氣血,傾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發中,有綠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嗟夫,軒歧吉遠,廬扁久亡……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應於目,述自先聖,傳之後世。用針之士,有志於斯,果能洞察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苛,有緣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這些描述必是經驗之談,不容質疑。因其敘述尚不夠詳細,後世醫家各執一端。根據《金針賦》燒山火應分三部(天、人、地)進行操作,每部緊按慢提,同時配合捻轉補法,待針下熱至後出針,並急按針孔。明·汪機指出燒山火「令天氣入,地氣出」。這裡,所謂天氣即是陽氣,地氣指體內寒氣而言。楊繼洲認為「夫實者,氣入也……以陽生於外,故入。」說明要達到陽氣入內,充滿腠理的目的,就需從陽(外)引陰(內),將天部所生的陽氣逐層引入地部,則陽勝於陰,而陽氣自回,熱感自生。 操作方法:此法採用三進一退的方式,即將一個穴位深度分成三段,為天人地三部,將針灸針分三次刺入.醫者重用指切押手,令病人自然鼻吸口呼,隨其呼氣將針淺刺入第一段(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後,這時再令患者用鼻子吸氣一口,用口呼氣五口.術者拇指向前捻轉九次,同時配合緊按慢提的手法,九陽行畢,再刺入第二段(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處),仍同前法進行操作,每段進針均如此施術.再將針刺到第三段(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如同前法施術,行九陽數.若未產生熱感時,術者可用爪甲由上向下地刮針柄,以催氣至.如果仍無熱感,可將針提到皮層(天部),謂之一退.復同前法進行操作施術,待患者感覺熱時,將針緩緩地退出皮膚,並要用干棉球急閉針孔,勿使真氣外越.  臨床應用:本法用於冷痹頑麻,沉寒痼冷,命門火衰,臟腑經絡元氣不足等虛寒之證.如癱瘓麻痹,寒濕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五更泄瀉等. 注意事項: <1>切實掌握進針、退針的層次和提插的幅度,要求層次分明,提插均勻,必須分清緊慢,不能模糊。 <2>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時,病人皮膚髮熱或出汗,或針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熱感時,即不必繼續操作。 <3>如熱感出現,應立即停止手法,注意守氣並使之循經走向病變部位,手法操作完畢後或留針3-5分鐘,待針下鬆弛後,侯病人吸氣時將針快速起出,急按針孔. <4>其操作要點是押手要重,以指切押手為主.熱感是在針刺得氣的基礎上產生,本法的基礎針感為酸脹感.且以脹感輕,酸感重為佳.如針感是麻脹感則多不易成功,應重新將針提至皮下再進針,如重複施術三次以上仍無熱感,可將針放在淺層(天部)侯氣後再行手法.施術應適可而止,不可強求熱感。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如無熱感則宜留針10~15分鐘,往往可出現熱感,提高療效。 <5>當針感出現後欲使之擴散,可用押手推按穴處的組織或循叩等手法.如欲使針感持續,則應將押手始終按在穴位上.一般用於肌肉豐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頭部穴位不宜使用. <6>在運用「燒山火」、「透天涼」手法時,手腕的協調性是很重要的。這不僅僅決定了你能否做成這一手法,還會影響你的運針時間及療效。醫師需經常練習,以保證操作的連續性和對頻率的把握。附:<針灸大成>: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鼻吸一口呵五口,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凡用針之時,須捻運五分之中,行九陽數,其一寸者,即先淺後深也.若得氣,便行運針之道.運者男左女右,漸漸運入一寸,三出三入,慢按緊提.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穴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特殊作用專論(摘抄,並附網友體驗一則)作者:蔣維明(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中醫醫院)文章來源: 蔣維明治神針灸網  〔摘要〕「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在醫療臨床中具有特殊作用,最早記載出於《內經》,如:「針下熱」,可使患氣虛的病人傾刻轉化為實。「針下冷」,可使患實病的病人立即轉化為虛。《針灸大成》記載「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則說:「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往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一身渾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熟上潮,若能加入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金針賦》記錄更加神奇,快捷:「驅運氣血,傾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發中,有綠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我們早已掌握了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絕世中醫科學核心精髓技術12年,並長期運用於臨床,針法、經絡感傳之研究,證明古代醫書記載的「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的特殊作用是真實的,可以再次驗證的傳之後世的。特作此專論報導。 〔關鍵詞〕「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透天涼」針法最早的記載始於《內經》。經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素問、針解篇》兩種針刺法的特殊作用,虛者立實,實者立虛,何等快捷,躍然紙上。  針刺手法雖然早在《內經》就有記載,但發展緩慢,直至宋代亦未見明顯實破。明代為針刺手法研究的全盛時期。《針灸大成》、《金針賦》都是專門總結當時盛行的各類手法的針灸專著和歌賦。《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泄》記載「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特殊作用,以七言四句詩形式加以描述。「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往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一身渾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熱上潮,若能加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 《金針賦》用大量篇幅記述「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的特殊作用。高度評價其偉大作用說:「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燒山火」,除寒之有準,二曰「透天涼」,退熱之可憑,去病準繩。」「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可傾危之不起哉。」  「嗟夫,軒歧吉遠,廬扁久亡……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得之者若科之及第,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應於目,述自先聖,傳之後世。用針之士,有志於斯,果能洞察玄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苛,有緣者遇針,其病皆隨手而愈」。這些描述必是經驗之談,不容質疑。  流傳幾千年的針灸醫學雖然在明朝發展到全盛時期,針法研究,醫學臨床創下了輝煌的業跡。但清末至民國,針灸學科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1822年,清帝以「針刺火灸,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謬理由,下令太醫院停止使用針灸,廢止針灸科。「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從此失傳。  法於往古,驗於來今,《內經》記載的「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已成功驗之於明代。現在「燒山火」、「透天涼」亦可驗之於來今,因為失傳的「燒山火」、「透天涼」針法我們早在1988年已經發掘成功。由於針灸無專利和無申報科研成果法規、機構制度。至使其被埋沒無法發揚光大。  我們掌握「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在針法研究,經絡感傳現象,臨床工作三個項目作出了重大突破。  一、針法研究:  1、「燒山火」、「透天涼」針法那種人才適用,古代醫書沒有明確定論,我們發現「燒山火」、「透天涼」針法只適宜《內經》行針篇記載的「神動而氣先針行」的人。即經絡顯著人。方才有針下熱、針下冷的感覺。終絡顯著型,我國用現代針法測定出現概率極低,一千人中僅3-4人。  2、「氣至病所」是明代針灸全盛時期第二項偉大的針法成果:「氣至病所」原最早記載於《內經》如:「神動而氣先針行」、「中氣穴針游於巷」。就是描述的「氣至病所」針法經絡感傳現象。金元時代是祖國醫學史的一個重要時期,竇漢卿首創下針十四法,以及寒熱複式補泄法,「氣至病所」手法等。使針刺操作,手法運用發展到了新的階段。這些針法,對調節經氣,提高針刺效果有著較大的意義。特別是竇漢卿提出的將「氣至病所」手法與寒熱補泄冶為一爐的複式補泄法,由針芒、呼吸、捻轉,提插等單式手法組成。通過激發氣至病所,再根據病症虛實而施寒熱補泄。可使經氣「上下相接,快然失其所苦」。(《針經指南》)。對於提高急性病症的臨床療效更為重要。與竇漢卿同時代的一些醫家也十分重視,「氣至病所」手法的應用。《針灸摘英集》一書,在多種急性病症治療項下都特意標明應引出「氣至病所」針感。如「治卒心痛不可忍,刺任脈上脘一穴,在蔽骨下三寸……其穴下針,令患者覺針下氣行如袞雞子入腹為度(《針灸摘英集·治病直刺訣》)。」  「氣至病所」手法,得到了明代醫家極大的重視。楊繼洲反覆強調「有病道遠者,必先使氣直達病所」,《針灸大成·卷四》。在竇漢卿《針經指南》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氣至病所」與補泄融為一體,形成一套較完整的手法。可惜「氣至病所」手法同「燒山火」、「透天涼」針法遭受同樣的命運於清末失傳了。  3、我們正是發掘出「氣至病所」和「燒山火」、「透天涼」針法融為一爐的新法,《內經》形容一種高級針法說:「此針之極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此神明之類也。」故將此新針法命明「神明針」。據此「神明針」法,創建了經絡大小周天治病法。《金針賦》說:「驅運氣血,頃刻周流」。周流指經氣全身循環周流。道家和丹家名氣功真氣通大小周天法。而《金針賦》提出「燒山火」、「透天涼」針法有此特殊功能。在我們的新針法「神明針」得到了驗證。1989年12月15日,首次發現「神明針」法針刺關元穴,使患者經氣在任脈,督脈、膀胱經,腎經,四經中周流循環不息的經絡大小周天治病法。從此以後,經絡大小周天治病法被運用於臨床,有《金針賦》記載的神奇效驗,極大地提高了臨床療效。  4、我們還發掘出《金針賦》、《針灸大成》沒有記載的,蘊藏於《黃帝內經》中的導引行氣陰陽針指針法,意念針陰陽針指針法:如「恬淡虛無,乃能行氣」《靈樞·膈上篇》的導引針氣指針陰陽針。「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靈樞·九針十二原篇》的意志針陰陽針。這兩種針法都是掌握了快速進入「恬淡虛無」高度入靜法,使精神意者化為能量的高級治病法。這與現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相抵觸,不可理解,難以置信,但我們已經作為常規治病法運用了12年。兩種高級針法對那些害怕針刺疼痛的青少年男女和成年患者,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5、我們還發現和創建了元神——內丹治病法,《內經》說:「頭為精明之府」,李明珍發揮為「腦為元神之府」的著名學說,但無法驗證。《素問針法論篇》說「針法有全神養真之旨」。《靈樞·根結篇》說:「針法之要,可使神藏。」《靈樞、本神論篇》說「針法之本,必本於神」。這三個神都正指元神。我們創建的經絡大小周天治病法之後,發現兩眉深處有光團出現,可隨醫生導引進入經絡大小周天路線運轉,能入眼中運動,由此創造出青少年近視內丹治病法,請看臨床二醫案。可以說,我們創建的內丹高級針法治病法,難以全令人信服,《內經》說:「黔首富餘食,莫知其情」,意思是說:老百姓只知尋求富餘食,維持生命,他們怎知針刺術之奧妙啊。  二、經絡感傳現象研究:  「氣至病所」實質就是經絡感傳現象。金元明清時代的針灸醫師們,是天天運用於臨床治病的常規針刺治病法。「氣至病所」針法,「燒山火」,「透天涼」針法與現代針灸界掌握的針法的巨大差別。針灸學緒言說:「經絡的研究經過大量普查,不僅肯定了經絡感傳的客觀存在,而且從循經感情的現象出現的規律、客觀指標及測定方法等進行了研究,為經絡實質的探討提供了重要線索。《經絡學》說:經全國數十萬人的測定,六條經感傳至本經終點者,名經絡顯著型,簡名經絡人。其出現率一千人中僅3~4人。  我們用新創針法測定的標準比全國測定的標準更高,凡針刺十二經感傳至本經絡點者,針刺關元,支溝穴可快速通經絡大小周天者,方名經絡人,其出現率為少年兒童90%,青壯年50%,60歲以上老人30%。這為新針法擴大經絡絡人正確比例作出了新的標準。為臨床醫師準確了解新經絡人比例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數據。  我們還發現經絡的實質是三毫米粗細,是埋藏於肌表層三毫米的淺蘭色經遂。  法於往古,驗於來今,古代針灸專著記載「氣至病所」,「燒山火」、「透天涼」針法的特殊快捷治病法,可以在我們的治病過程中,得到驗證。現僅舉近年的部分醫案以餐讀者,並且強調指出,這些病案都是真實的,經得起嚴格調查的。 肥胖病一例:  夏治文,男,65歲,瀘縣電力公司退休幹部,診治時間:2001年12月5日,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患肥胖病5年,體重155公斤,腰圍1公尺5公分。針刺關元穴快速打通經絡大小周天,針法燒山火。再刺太溪穴氣至舌下。時間30分,經15天治療,體重減輕10公斤,腰圍縮小至92公分,至今療效鞏固。  神經震顫麻痹症一側:  陳明禮,女,70歲。瀘縣渝市鎮退休工人,1989年罹患巴金森氏綜合症,經中西醫多年醫治無效,診治時間:2001年2月1日,初診,患者手、足、嘴唇、內臟均強烈顫抖,晝夜不停,臂肌僵硬,腰不能直,走路艱難。治法:針刺支溝,足三里,太溪。手法:燒山火。並用導引行氣指針一小時。效應:支溝穴處激發經氣通經絡大小周天、治療時手足等處均停止顫抖,治療五天,顫抖停止和重新顫抖時間各半。針治20天,全愈。  近視病兩例:  郭仲翰,男,13歲。濟南市經八路小學六年級三班,左眼視力0.25,右眼視力0.4,診治時間:2001年7月8日,地址:濟南大明醫院。治法,導引行氣指針點刺關元通經絡大小周天。激發內丹入眼,時間:20分鐘。針治測試,左眼0.6,右眼0.8。經七次治療,雙眼視力提高到1.0。  張凱,男,13歲,濟南市經八路小學六年級三班,右眼0.8,左眼1.2,治法,時間同郭仲翰完全相同:治療三天,雙目視力2.0 。  骨蒸潮熱一例:  維仙,女,70歲,貴陽市沙河橋新印廠退休工人,患骨蒸潮熱五年,中西醫多年治療無效。2001年12月8日初診:自述雙足骨內熱蒸難忍,每年冬天睡覺時都將雙足伸出被蓋外,又常用冷水浸泡也不退熱。針刺足三里,太溪,三陰交。手法:「透天涼」,時間:30分鐘,針後三個穴位都有涼氣流動,最後感到全身有冷氣周流。針後要求病人記住,針後雙足發涼時間。第二日複診患者告知雙足冷了4小時,第二次針治全身涼8小時,第三日針治全身冷了16小時,第4日針治全身24小時內未出現骨蒸潮熱現象,為鞏固療效,共針治15日,痊癒。  三例足腫脹病:  杜作華,男,30歲,瀘縣得勝鎮宋觀村桐廟子十四隊。診治時間:2002年3月6日,左足外側踝骨處扭傷紅腫達15天不消退,針刺處用謬刺法,手法:「透天涼」針法。時間:20分,針後搖大其孔放血。第二日紅腫消退過半兩次痊癒。  潘洪才,男,64歲,瀘縣得勝鎮宋觀村角岩人,右足頸外側扭傷紅腫已42天,針崑崙及腫處5針。手法:「透天涼」,時間:20分,針後搖大其孔放血。第二日腫消退過半。兩日全消。  顏澤雲,女,64歲,宋觀村興光二隊,右足背紅腫熱痛不能站立,扶杖前來診治。初診時間:2002年3月2日,針法:「透天涼」手法。時間:20分鐘,第二日紅腫處完全消退。一次針法而愈。  重症肌無力一例:  張媛婕,女,5歲。瀘縣奇峰鎮人,2歲時患雙眼眼瞼下垂重肌無力症。經中西醫治療無效。2002年1月5日初診。雙眼瞼下垂全部蓋住眼球,雙眼僅有一條三毫米細縫。治法:導引行氣指針點刺關元穴,快速打通大小周天治病法,內丹治病法。時間30分,雙眼瞼下垂立即升提成正常水平。眼球全部出現。經五次治療痊癒。  雙手指厥冷腫脹一例:  劉貴群,女,47歲,宋觀街村村長,時間:2002年2月2日。診斷:雙手十指厥冷如冰,腫脹成紫色。自述患病兩年。夜晚脹痛而癢,並生凍瘡,冶療:取穴,雙手支溝穴,針法:「燒山火」針法。時間:20分鐘,引出熱氣氣至十指手尖。針時十指發熱膚色轉紅。五次痊癒。  中風偏癱一例:  張延輝:男,61歲,得勝鎮東皇殿村人,2002年1月10日突然中風,左側手足癱瘓無知覺,初診時間:1月16日。左手右足完全無知覺,不能動彈,針刺支溝,環跳,足三星,三陰交。針法:燒山火。經絡不敏感。但針十天後下肢功能恢復,扶杖能行走,生活自理。相關網頁: http://www.99114.com/module1/product_display.asp?corpno=96976&check=q5i7&keyno=61732網友見聞——體驗燒山火和透天涼針法作者: yongbin 發布日期: 2006-5-07 文章來源: http://www.37tcm.net/bbs  我於2006年5月3日來到了四川省瀘州市拜訪蔣維明老師,準備體驗一下傳說中的失傳針法「燒山火」和「透天涼」。了解到有這兩種針法也是拜現代發達的網路信息之賜,通過一篇別人的轉貼文章,我找到了蔣老師的網站.本人算是易學和中醫的愛好者,但是以前對於針灸並不十分了解, 總以為治病用藥為先,看到很多醫案也都是以藥物治療為主. 而蔣老師卻提出了不同看法. 他認為「針」才是最高層次的治療方式,而自張仲景開藥物治療之典範以後,後人漸漸忘記了「針」的功效. 看了蔣老師網上的關於用針治神的論文,我覺得能夠理解的,但是因為沒有親身體驗,所以儘管理解,還是有點懷疑. 於是打算乘五一長假拜訪一下親自驗證一下虛實.  其實對於要不要去,我開始有點猶豫,擔心可能名不符實浪費時間金錢,於是打聽到曾經的一位學員的聯繫方式,問了一下. 那位學員好像是學醫的,現在國外. 我通過MSN聯繫上他,問他的體會如何,此位學員只說:沒有那麼神奇。聽了這句話,說實話我差點打算放棄談訪活動了,但是後來因為要陪老婆回成都休假,想想反正也在附近,就當是旅遊吧,於是想老婆告了假抽了一天的空前往瀘州。  指針體驗  從成都乘高速4小時後到達瀘州蔣老師家,剛巧蔣老師從外出針回來,於是先坐談了一會兒,言談甚歡。我表明了來意:前來印證體驗。蔣老師很爽快說沒問題。於是我們在桌前面對面坐定。蔣老師說先試指針,然後試銀針。指針就是用指法代替銀針施針。於是蔣老師讓我伸出雙手,手掌向下平放在桌上,然後雙手做劍指狀放在我的雙手臂支溝穴上,說待會兒他一隻手會用燒山火另一隻會用透天涼,但是先不告訴我那隻手用那種針法,讓我閉上雙眼,靜心體會下針的感覺,不必說出來,他也不會問,結束後再交流。交代完畢後,我們都閉目開始下針了。我感覺到蔣老師的雙指在穴位上如同彈奏琴玄一樣在跳動,後來我才了解到這就是針法只不過用手指來施術而已。過了大約5分中後,我感到左手自點穴處有陣陣涼意以脈衝形勢向我的手背並且向無名指放射,右手也是如此只不過變成了陣陣熱流。打個比方來將這種感覺好似有一涼一熱的兩股水流在沖刷我的手臂。我想這應該就是所謂的針下「得氣感」。整個過程持續15分鐘,其中沒有任何語言或者其它動作上的所謂心裡暗示。結束後,我們睜開眼睛,蔣老師問我的感覺並告訴我說剛才他對我坐手用了透天涼右手用了燒山火,我的感覺得到了印證。蔣老師又問我除了手上有感覺,還有沒有其它感傳?我說光注意手了忘了是否身體其他部位有否感覺。蔣老師說沒關係的,第一次不可能那麼敏感的注意到很多的。接下來,我們開始試銀針。  銀針體驗  還是在同樣的穴位,兩根銀針刺入。我注意到蔣老師的刺針手法特殊,根我以前見過的不一樣。我曾經也去醫院扎過針,他們拿著針的尾部對準穴位就扎進去了,但是蔣老師那針是在針的前端而不是尾部,左手捏著針的前端刺入穴位,右手在針尾部快速一拔。刺入後也不象其它醫生以手指捻針尾推進,而是手握針與穴位接觸處然後進行「彈奏」(我自己這麼稱呼的),我體會下來的確節奏和前次指法相同,好似發電報「滴,滴,滴-滴」那樣的節奏。銀針是慢慢的刺入的,因為最後我感到深入後有痛的感覺。可能是第二次扎針,這次的確感覺更明顯了。我感覺到在背上和頸部都有熱感。整個過程持續10分鐘。  針刺通小周天的試驗  第二天上午,我提出希望試驗針刺通小周天。這次扎針在關元穴。針下約3分鐘後丹田有熱感,然後兩腎發熱如煎湯,玉枕有脈衝式氣流,但是沒有形成壬督二脈的河車運轉。  由於時間有限,第二天下午我就會成都了,縱觀受針體驗歸納以下幾點:  1. 針下後產生涼熱的氣感我以前受針時沒有。以前醫生用電針,儘管也是有電流脈衝,但是沒有發熱感覺更沒有氣流的感測,只有酸脹,扎針處發紅。但是蔣老師的針法卻產生熱感和氣在經絡理的感傳。因為我小的時候就接觸過氣功,儘管沒有什麼成就但是也知道所謂的「氣感」是什麼。應該講「酸,脹,熱,氣流的串動」都是得氣的標誌,但是形成熱氣流在經絡里感傳是屬於強得氣感。燒山火和透天涼的確不同凡響。  2. 能否產生氣感,或者第一次受針就有氣感我認為跟個人體質有關,這不能強求。有些人不理解,認為應該人人能夠體會,這其實並不符合自然規律,好比不可能人人都生一種病或不生病。佛都說:只能渡有緣人。但是我相信,對於不敏感的人,只要多受幾次針或多或少會有感覺的。比如我第一次得氣化了5分鐘,第二、第三次都只有2-3分鐘。第一次通小周天,只有督脈有感傳,沒有聯通到任脈,但是我相信以後有時間多次扎針會增強氣感最終打通周天。古時候道家有用藥物的外丹試驗,傳說有成功的例子。中醫中針灸的功效和地位其實高於藥物,我認為針的確能夠用作丹道修練,當然這也算是一種外丹法。我認為如果能夠結合個人內丹修練,將事半而功倍。  3. 如果你有興趣,我希望能夠親身去體驗一下,否則就隨便此發表評論實在不妥。至於神奇不神奇,看個人評價了。你認為他神奇也可以,不認為神奇也可以。  至於蔣老師開出的價格只是一個申明而已。它告訴我們應該懷著尊敬嚴肅的心情看待。因為「得之易,失之也易」。我還是能夠明白蔣老師的苦心。因為他得到過教訓,去年無償傳授給劉力紅,結果劉力紅並不當回事,還是認為用藥更值得研究,不能不說讓蔣老師痛心。燒山火關鍵在以呼進吸出三飛一進透天涼關鍵在於吸進呼出 三飛一退梁書忠  關鍵詞:針刺補瀉 燒山火 透天涼 提插法 追陽內交 引陰外出  掌握和運用好針刺補瀉手法,是臨床取得療效的關鍵。而最具代表性的補瀉針法就是"燒山火"、"透天涼"二法。筆者在這方面進行了近20年的探索,體會頗深,現提出和廣大讀者交流。1 正確認識針刺補瀉原理  掌握和運用好補瀉針法,首先要正確認識符合中醫理論體系的針刺補瀉原理,只有在正確原理指導下,進行正確的操作,才能提高補瀉針法的成功率。  針刺補瀉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具體的操作,在《內經》中已提出,但對其原理並未作深刻的闡述,雖然已提出"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但並未說明怎樣做到和為什麼能針下"寒""熱"。因此《內經》以後,很長時期針刺補瀉法沒有得到發展。直到元末明初因針具得到改進,針刺補瀉才得以蓬勃發展。尤以徐鳳為代表,在《金針賦》提出高難度的針刺補瀉法"燒山火"、"透天涼"二法,把《內經》的"寒"、"熱"針法發展到高峰,對後世針法的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明代醫學家李木 延,根據《難經》提出的"補,以衛取氣""瀉,從榮置氣"的觀念,進一步說明:"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其虛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深重而刺,取其榮氣迎之於前,而深奪其實也"。具體針法操作是:補法,將針由淺入深,推動衛氣由表入里,促使人體正氣得以振奮,機能驅於旺盛。瀉法,以針深刺得氣後,將針慢慢向外提引,讓深層榮氣得以向上疏瀉,使邪氣外出,亢奮的機能得到衰減。後來醫家張隱庵將此概括為:補是"追陽內交",瀉是"引陰外出"。以針的提插來引導榮衛表裡的出入,來說明針刺補瀉的基本原理,具有很大的意義。它不但符合中醫基本理論,又能切實指導臨床操作。筆者本著這一原理,在實踐中探索,使得"燒山火"、"透天涼"的成功率不斷獲得提高。2 針法以提插為核心  依據上述原理,"燒山火"的針法,是輕度提插捻轉行針得氣後,將針尖提到皮下(天部),在用拇指向前捻針的同時,持針之手用力將針下插,由淺入深(達地部),意在將淺層衛陽之氣,引向深層;然後輕輕將針上提,使針尖回到皮下,再一次重複上述操作,多次重複,直到患者覺得微微汗出,或針感難以忍受為止。注意:此法的要點,在於插針,插針時針感強烈,而提針時針感輕微,否則就是補瀉不清。  "透天涼"針法,是以提針為重點。進針入穴後,迅速將針插入深層,在深層輕微行針得氣後,用拇指後退捻針的同時,將針上提,可以邊提邊搖動針身,直到針尖提到皮下,稍停片刻,再將針直插深層再作下一輪上提操作,直到患者難以忍受為止。注意:操作時一定要做到,提針時針感強烈,而插針時針感相對較弱。否則達不到"針下寒"的效果。3 "九"、"六"不是法定操作次數  古人主張"燒山火"針法,應以"九"為操作的基礎次數;"透天涼"針法,應以"六"為操作的基礎次數。不但每次要遵循"九""六"數,而且總的度數也要遵守。古人解釋"九"為陽,故為補法,"六"為陰,故為瀉。這種說法顯然很牽強,使人產生一種玄妙莫測之感。就筆者個人體會:無論是產生"熱"、"寒"的效應,上二法都要達到一定的刺激總量。而上二法比較而言,"燒山火"每次的刺激量比"透天涼"要小一些,要達到一定強度的刺激量,"燒山火"的操作次數,相對比"透天涼"的總次數要多一些,大概前者與後者總次數的比是3∶2。究竟操作多少次為宜,這要視醫者手法的輕重,患者對針感的反應程度而靈活掌握,不能將"九"、"六"作為法定操作次數,機械地執行。4 選擇恰當俞穴  多年實踐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俞穴都能實現"燒山火""透天涼"的目的,只有部分俞穴可實現。這些穴位具有下面兩方面特點:  首先,俞穴組織應有一定深度,毫針可直刺一寸深的俞穴,才能作上二法的操作。這在古籍針灸著作上累有記載,如《針灸大成》多次對"燒山火"的針法指出"始五分,終一寸","漸運入一寸之內"。"透天涼"針法應"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針灸問對》也強調"燒山火……先淺後深者,淺者五分,深則一寸","透天涼……先深後淺,約入一寸"。可見,所選俞穴組織厚度,以能刺入1~1.5寸者為宜。過厚過簿的俞穴都不適宜。因為上兩法針刺都需直刺,才能做到"追陽內交"或"引陰外出"。如果俞穴處組織太淺薄,只能斜刺的俞穴,就達不到上述目的。  其次是要注意俞穴本身的功能特性,如手陽明的俞穴,主要功能是清熱瀉火,取該經俞穴作"透天涼"針法就容易成功,而足陽明經的合穴足三里,其功能是補虛的要穴,作"燒山火"針法成功率較高,反之則都會失敗。5 嚴格控制環境溫度  在作"燒山火""透天涼"表演或測試時,一定要對環境溫度嚴格控制,室溫控制在24℃~25℃之間為宜。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干擾人體體溫的正常反應,影響針法的效果。因為室溫過低,人體會自動加快生理功能反應,而產生熱量;而室溫過高,人體會以出汗或降低生理機能而使體溫降低。只有室溫在24℃~25℃之間,人體既不會感到冷,也不會感到熱,人體生理機能處於穩定狀態。只有在這種環境中,針刺使人體的體溫升降才能得到客觀的反映。在被測試者周圍,不能有眾多的圍觀者,圍觀者太多,周圍溫度也會上升,從而影響測試結果。  "燒山火"針法留針過程中,對所針俞穴處,必須蓋以薄毛巾,以防止室內空氣流通而加快散熱,影響升溫效果。但也不能覆蓋厚被或厚毛巾,避免形成假的升溫。施行"透天涼"針法過程中,需令俞穴周圍自然暴露,不能覆蓋任何衣物,也不能在測試處扇風,以免形成降溫假象。6 恰當的測溫方法  "寒""熱"補瀉方法,名稱雖為"燒山火"、"透天涼",但並不是使全身體溫有所升降,尤其是以正常人為測試對象者。早在《內經》中就說明是"針下熱"或"針下寒",顯然是指針刺局部周圍溫度的升降。局部皮膚溫度的升降是不能用體溫計來測量的。目前最先進的測溫方法,是採用紅外熱象測溫儀測量,但該儀器價格昂貴,技術複雜,一般單位難於擁有。用液晶顯示方法雖也可顯示局部溫度變化,但不能顯示微小的變化,達不到要求。我們採用半導體感測性數字顯示皮溫計測量針前、針後皮表溫度的變化,經濟、方便、準確,是恰當的測量方法。  溫測的步驟:測溫點選在欲施針穴位周圍約20cm範圍內,任選擇一點。分別於施術前、施術後5分鐘、15分鐘後、30分鐘後各測量1次皮溫,並作好記錄,以便比較施術前後皮溫變化。在我以往實踐中觀察到,施術前後皮溫變化多在0.5~1.2℃之間,只有極少情況,個別受試者的皮溫變化超過1.5℃,並有較廣泛範圍的寒熱感。  以上六個方面,涉及理論知識、操作要點、方法步驟、注意事項等,忽視其中任何一項,都會使上述"寒""熱"補瀉二法歸於失敗。(梁宇翔整理)針灸「燒山火」和「透天涼」新手法[ 2008-4-21 14:36:00 | By: bair ]0推薦曾有「燒山火」和「透天涼」的提法,但我沒看到學者對此更深的闡述。我曾模仿古人用提插捻轉的扎針辦法在自己身上做試驗,但得不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涌涌;」和「透天涼,能除熱,一進三退冷冰冰」 的針刺熱冷感。我又到處查資料,走路睡覺都思考,尋其奧妙。有一次,我抓了一下頭,帶下了幾根頭髮,恰好落在了鋼筆上,拿起鋼筆寫字時,見鋼筆竟能吸起頭髮,馬上聯想到上初中物理科,老師闡述的磨擦生電的原理,又想到了上衛校時老師講述過人體生理變化時的膜電位原理和離子學說,進一步想到了怎樣增強自己手掌生物電,根據電和場的轉換原理,形成一種操作變化的手掌生物場,以生物電和熱能做載體,把施術者的全部信息和能量輸給患者的病灶處,而達到生物場能量的交換祛除病灶,早曰康復。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思考,由妙手回春想到了手掌療法。於是我起早貪黑的訓練手掌生物電,時而扳指運腕,時而快速推掌,時而緩慢揮手,時間練久了,手指開始脫皮,手掌由紅變青,出現淤血斑點,停止練習時,手掌又變白,恢復原色。我練掌功心切,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如狂如痴,苦練不止,直練到五指聚攏時手心跳動。當我給患者試治時,患者驚奇地說:「你的手竟像燈泡一樣熾熱,挺舒服的。」 我也高興的笑了。我這才體會到醫學前輩提出的「燒山火」的療效:「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便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成功了,終於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我又接著練,開始試驗「透天涼」的手法。我在小侄女的手臂上先用各種手法,體會酸、脹、麻、跳、熱、冷等各種感覺。後又經臨床驗證,終於又體會到了「透天涼」的詩意:「一身渾似火來燒,不住時時熱上朝,若能加入清涼法,須叟熱毒自然消。」我兩指持針,心定神靜,在皮膚下,肌肉層針感也能施「「燒山火」和「透天涼」手法,治療眼病施針「「燒山火」和「透天涼」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青光眼,角膜炎。針灸減肥肥胖早在1991年WHO就已正式命名肥胖症為代謝綜合征。它是一種對人體危害極大的疾病,可以導致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腦血管病、中風,還可以因腹腔內脂肪過多致使隔肌上移,引起呼吸系統疾病。此外,肥胖還與糖尿病,膽石症、骨關節炎、痛風以及一些內分泌疾病有關。因此,對於身體肥胖切不可等閑視之,而應在尚未引起其它疾病的時候就加以治療。胖瘦新標準它是以體質指數(BMI)為基準,設計出標準體重的計算方法: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 胖瘦判定標準2.2標準體重小於20偏瘦體型20--24正常體重24—26.5超重大於26.5肥胖體型另:正常男性腰圍應在85cm以內,女性80cm以下,否則也算肥胖。 減肥與針灸針灸能疏通經絡,調整代謝功能,加速脂肪分解,有明顯減肥作用。1.局部取穴取梁丘、公孫(均刺雙側)兩穴,每次針一穴,交替使用,用瀉法。 2.辯證分型(1)胃熱內盛型。治則:清胃瀉熱。體針。(取穴與手法)曲池、合谷、內庭要瀉法,上巨虛、天樞平補平瀉。 (2)肺脾氣虛型。治則:補益健脾,利水滲濕。 體針。(取穴與手法)太淵平補平瀉,太白、肺俞、脾俞補法,水分、陰陵泉、三陰交平補平瀉。 (3)腸燥便結型。治則:潤腸通便。體針。(取穴與手法)支溝瀉法,照海補法,天樞、上巨虛、足三里平補平瀉。 (4)肝膽亢盛型。治則:平肝潛陽。體針。(取穴與手法)曲池、合谷瀉法。 三陰交補法,太沖瀉法,風池、足臨泣平補平瀉。(5)營養過盛型。體針。(取穴與手法)曲池)曲池、合谷、水分、上巨虛、三陰交、內庭平補平瀉。針灸 成功減肥的三大原則:1.堅持良好的醫患溝通減肥及心理暗示2.設立切實可行的減肥目標和計劃:要循序漸進。從醫學角度看,驟然減肥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長期的目標是一個個短期目標連綴而成的。3.樹立健康減肥的觀念,把握是減體重還是減局部脂肪如何成為一流的針灸高手2008-9-24 13:16:000推薦 如何成為一流的針灸高手 現在流行三個月學會針炙,我敢說聰明人三個小時會針灸,但是會針灸不能用針灸來治病,國家培養一個中醫師要伍年時間,一個用針灸治病的醫生不一定是針灸高手。 那麼如何才能才為一個針灸高手呢? 一、首先會用如下針刺手法1、進針 有雙手進針、單手進針、套管進針、飛指進針2、針感 有熱、涼、酸、麻、脹、、循經感測、觸電樣、蟻樣。這些感覺如果你隨心所欲針刺時想得到什麼樣感覺就會得到這樣針感,治病的效果會大不一樣。3、手感 針刺皮膚感、進入脂肪感、進入肌肉感、進入韌感、觸及骨面感、進入腔體無阻力感。二、會處理針灸異常反應:刺後疼痛加重、血腫、暈針、針體彎曲一時無法取出、斷針、氣胸、十二禁忌穴針刺注意事項三、治療中怕針的患者盡量進針無疼感四 頑固的疾病要選用特效穴五、如何把針當刀一樣切割粘連、鈣化點。bair | 閱讀全文(588) | 回復(2) |反映問題 | 引用通告(0) | 編輯標籤:針灸高手懸鐘穴的應用及定位考證來源: 時間:03-27更多關於 的文章 ,別名絕骨,屬足少陽膽經。其臨床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筆者從以下三個角度加以總結:1獨穴《主穴》運用 崔嵩山採用懸鐘穴治療落枕。患者取端坐位,取病側懸鐘穴,刺入穴位得氣後,留針10~20min.期間運針一次,針後患者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個別病例,可局部輔以按摩手法,一般一次可治癒。有關懸鐘穴治療落枕的病例很多。柴恆彬採用巨刺方法,即左病針右,右病針左。朱興中配阿是穴,姜守信配合局部按摩,另外肖明靜和朱紅影採用指針的方法。其他學者也有報道,這裡不一一列舉。總之,各家的療效較好,治法大同小異。只是取穴位置略有不同,見後文論述。 郭學梅以絕骨穴為主治療偏頭痛。方法:治療組取患側絕骨穴,配阿是穴,對照組取懸顱、率谷、風池、阿是。患者側卧,進針,用提插手法,若針感差者可配1~2個阿是穴。留針均為30min,每10min行針一次;1天1次,10次為1療程。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有效率為83%,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 趙臣來獨取絕骨治療急性腰扭傷。方法:患者取合適體位,快速進針,緩慢捻轉,得氣後行鳳凰展翅之法;並囑患者保護腰部。50例病例,治癒49例,好轉l例。其中針刺一次痊癒31例,佔62%,兩次痊癒16例,佔32%,針五次痊癒2例,佔4%。一例經五次治療未愈,改用他法治療。 趙海音採用巨刺絕骨穴治療下肢截肢殘端痛,取得較好效果。取健側絕骨穴,進針,得氣後,快速捻轉1~2min,每10--15min運針一次,留針45min,隔日1次, 10次為一療程。留針期間,囑患者在針感強時做膝關節的屈伸運動。結果:顯效[疼痛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1例,有效[疼痛明顯減輕]15例,無效[一個療程,疼痛無明顯的緩解]0例。 胡海燕總結出懸鐘穴可治下肢痿痹,中風後遺症,脅痛,肩周炎,偏頭痛,落枕和婦兒疾病,並附有案例。2雙穴應用 蔣海英採用針刺懸鐘透三陰交治療肩周炎。方法:取患肩同側懸鐘穴,進針至三陰交以不透出皮膚為度。強刺激提插捻轉,同時囑患者作上舉、外旋、後伸等動作,得氣後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一次,l天1次,3次為1療程。結果:經過1~2個療程,60例中痊癒48例,佔80%;顯效7例,佔11.7%;有效4例,佔6.6%;無效1例,佔1.7%。總有效率為98.3%。鄭建寧[13]採用三陰交透刺懸鐘穴治療痛經。56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30歲;未婚46例,已婚10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長15年。方法:從三陰交透刺懸鐘穴,行捻轉瀉法,得氣後留針30min,1個周期為1個療程。結果:痊癒35例,佔62. 5%;顯效19例,佔33.9%;無效2例。佔3.6%。李義蓉採用三陰交及懸鐘治療急性腰扭傷。方法:患者坐位,取患者雙下肢三陰交及懸鐘穴針刺並留針,然後扶患者慢慢站立做軀幹的環轉動作2~5min,直至腰部疼痛減輕或消失。1天1次,連續治療2~3次。結果:30例中,28例痊癒,佔93.3%;2例好轉,佔6.6%。陳隨社採用懸鐘穴治療急性腰扭傷。方法:患者取坐位。快速進針,反覆提插,彈擊針頭,得氣後,囑患者慢慢站起,兩手抱頭,前後左右緩慢擺動腰部。結果:94例患者,痊癒75例,顯效lO例,好轉9例,總有效率為100%。楊志新提及懸鐘與三陰交配合治療腳癬、癔病性癱瘓、白細胞減少症、紅斑性肢痛、頭痛、偏頭痛、痛經、鼻衄、落枕等病證,療效都頗為滿意。鄧柏穎作了灸足三里和懸鐘治療高脂血症的療效觀察。方法:取穴懸鐘、足三里。材料:麥粒樣大小圓錐形艾炷。醫用膠布。穴位表面塗抹大蒜汁(或蘆薈汁),將艾炷置於穴位上,點燃,待艾炷燃盡,去灰,貼上膠布,並於灸後2周內酌進豆類等發物促灸瘡早發。若半月內膠布脫落需重新貼上。對灸瘡化膿後局部反應明顯者,給予針灸處理(炎性化膿者除外)。每次每穴只灸1壯,1次為1療程。觀察時限為60天。治療後TC、TG、LDL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但HDL變化不明顯。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制定頒發的<中藥新葯臨床指導原則)中的療效標準,48例中,臨床控制12例,顯效19例,有效1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9%。潘小霞作了瘢痕灸足三里、絕骨延緩衰老的臨床觀察。其方法與鄧柏穎基本相同,只是在治療時間上有所需求。一年之中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正之氣日施灸,取雙側足三里、絕骨穴。每穴1壯。每年施灸2--3次。結果:顯效(衰老見症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大於2/3)11例;有效(衰老見症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在1/3和2/3之間)32例;無效(衰老見症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小於1/3)7例。總有效率為81%。黃靜{20J採用瘢痕灸足三里、懸鐘治療膝關節炎。方法:治療組方法與鄧柏穎[.18J基本相同;對照組,取患側足三里、陰陽陵泉、內外膝眼、梁丘、血海、委中,每次選3--5穴,針刺得氣後。按6805 -2型電針機,連續波形,通電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25min,每日1次,逢周日休息。治療1月後統計療效。經對比分析,治療組治癒率為48%,優於對照組20%;對治療組好轉及無效的患者施第2療程。總結,治癒率提高至72%,有效率96%。隨訪半年,治療組複發率為4%。愈顯率降到68%。3與其他穴位配合應用 王選偉採用針刺法治療震顫麻痹。方法:取百會、太沖穴,針刺以瀉法;少海、外關、合谷、絕骨穴,針刺以補法。針刺10次為1療程,停針3~5天,再行治療。療效標準:痊癒:震顫、肌肉強直、運動減少三聯征全部消失;好轉:上述三聯征及體征有很大改善,生活做到自理;無效:上述三聯征及體征沒有改變。結果:40例中。痊癒24例,佔60%,好轉1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 李素仁採用針刺法治療痛風。方法:取穴:陽陵泉,足三里。病變部位在內踝、跖趾、躡趾關節者配三陰交、太溪、太沖、太白、隱白、大敦;病變部位在外踝、小趾、無名趾跖趾關節者,配絕骨、昆穴、丘墟、足臨泣、俠溪、足竅陰、至陰。針刺用捻轉瀉法,得氣後留針30min,每隔lOmin行針1次,每日針1次,7天為1療程。治療時間最短者3天,最長者1個月。五十例中,1周內治癒者 [病狀體征消失]18例,兩周內治癒者2l例,1月內治癒者11例。其中47例治癒後至今未複發;3例半年左右複發經再次針刺治療,一年多未複發。 楊波採用燒山火針法治療雷諾病。方法:患者仰卧,取雙側曲池、外關、陽陵泉,以燒山火手法行針2~ 3min,患者自覺針下有溫熱感為度。後於外關、絕骨,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40min。其間行針1次。刺後無溫熱感者配合溫針灸。每日1次。15例患者中,首針產生溫熱感10例,第2次針後均有溫熱感產生,所有患者均在3次治療後癥狀明顯好轉,5~13天均獲痊癒,平均為8天。孫陽採用巨刺法治療腦梗塞。方法:巨刺組:主穴取百會、風池、肩骨、曲池、合谷、陽陵泉、足三里、懸鐘、解溪。快速進針,留針30min,每日針1次,10次為1療程。上下兩療程間隔兩天,平均治療3個療程。對照組取癱肢腧穴,刺法同巨刺組,平均治療3個療程。結果:巨刺組有效率為95%,對照組有效率為80%,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羅國禮用電針治療格林巴氏綜合征。方法:取穴分兩組,一組為新設、腎俞、肩骨、曲池、合谷、環跳、陽陵泉、絕骨。另一組為大杼、大腸俞、手三里、支正、外關、髀關、豐隆、足三里、解溪。每一次選用一組.兩組交替使用,針刺得氣後,接6805型電針儀,電量以病人能耐受為度。選擇斷續波,每minl8~20次,通電30min。每日1次,20次為1療程,不愈者停針7天,繼續治療。結果:37例中,治癒18例,佔49%,顯效11例,佔30%,進步6例,佔16%;無效2例,佔5%,總有效率為95%。 丁金榜採用針刺法治療腦挫裂傷。方法:肢體癱瘓者主穴取足運感(雙)、運動區(上1/5或中2/5)。上肢癱瘓加肩三針、曲池、合谷、手三里、外關、合谷透後溪及阿是穴;下肢癱瘓加陽陵泉、足三里、絕骨等。若有意識障礙,言語障礙,面癱等隨證加減。1天1次,頭針和體針同時或交替使用,體針用平補平瀉法或補法。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1周。結果:治療的10例中,1例好轉,1例遺有創傷性精神病,余均獲痊癒。周健偉取穴環跳、陽陵泉、懸鐘治療梨狀肌綜合征。方法:取環跳,快速刺入,候氣,施雀啄灸法2~3次,勿捻轉。陽陵泉、懸鐘直刺,得氣後施捻轉補瀉手法。留針30min,15min運針1次,1天1次,12次為l療程。療程問休息3天,繼續治療。結果:治癒55例,佔73.33%;有效18例,佔24%;無效2例,佔2.67%,總有效率為97.33%。4懸鐘穴的定位 規定:懸鐘穴在小腿外側,外踝上3寸,腓骨前緣。近年來有關懸鐘穴的報道中,少有人提及其定位。但柴恆彬、朱興中、肖明靜等人在各自的報道中明確提出懸鐘穴位於腓骨後緣。周健偉對此從懸鐘穴與少陽經的聯繫,從文獻記載,從解剖學分析,從臨床對比中觀察四個角度考證,認為懸鐘穴定位於腓骨前緣較為妥當,並提出外踝上3寸排骨後緣點與膀胱經聯繫密切。5結語 懸鐘穴,為八會穴之髓會,具有行氣血,通經絡。填精益髓之功效。其獨穴和雙穴的臨床應用。體現了中醫理論中交經繆刺,上病下取的原則,在與其他穴配合應用中突出了其髓之會穴的整體調節作用。 懸鐘穴的臨床應用,在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如和中均有記載懸鐘穴主治「頸項強」的條目;和<標幽賦]中記錄了懸鐘穴治療下肢痿痹;在中,記錄了懸鐘穴治療婦科和脅痛證等。所以在現代臨床應用過程中,深入挖掘和整理古代文獻尤為重要。在懸鐘穴的現代研究中,關於其為髓之會穴主治作用的機理,研究內容尚顯不足。摘自:《中醫藥學刊》文/郭 向 軍 指 導:裴景春教授三、複式針刺手法(一)飛經走氣法飛經走氣是徐鳳《金針賦》中催行經氣的一些針刺手法。適用於氣血壅滯,經絡不通,也適用於關節附近針刺不得氣的情況。目的在於接氣通經,促使針感通過關節直達病所。下面將依次介紹。1.青龍擺尾這種刺法是:斜向淺刺,或先深後淺,使針尖刺向病所,再將針尾作左右擺動或結合下按動作,有如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般,以推動經氣向遠端傳導。2.白虎搖頭此法是將針直刺,達於一定深度(地部),得氣後將針快速左右搖動,如手搖鈴一般,一邊搖動,一邊提針,以推動經氣;與此同時,用左手手指按壓於所針腧穴與病所相反之一端,使其關閉,這樣,可使經氣更易向病所一端傳導,直達病所。3.蒼龜探穴此法是將針刺入穴位後,先退至淺層,然後調整針尖方向,向上、下、左、右作多向透刺,其狀極似蒼龜入土探穴的「鑽剔」動作。目的是尋找最佳氣感點,有通行經氣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用來加大刺激量以增加氣感。4.赤鳳迎源其法是先將針納入組織深層(地部),再提到淺層(天部),得氣後再進入中層(人部),進行上下、左右的提插,捻轉動作,手指一捻一放,有如鳳凰展翅,「四圍飛旋」(《金針賦》),此法有通行經氣的作用。(二)治病八法這些手法步驟較多、十分複雜,故對操作規定了一定的次數,以便學者掌握應用:即分別以陽數九和陰數六作為基數,一般情況下,補法用陽數九,瀉法用陰數六。如補法用三九二十七次,七七四十九次或九九八十一次,瀉法用三六一十八次,六六三十六次或八八六十四次等。如操作無反應,則可以反覆施行。1.燒山火本法將穴位的深度分成淺、中、深三層或者淺、深兩層,行針先淺後深,每部行緊按慢提(或用捻轉)九數,然後退至淺層,稱為一度。如此反覆施術數度,可以引起溫熱感,故稱為「燒山火」。本法適宜於頑麻冷痹一類虛寒證。2.透天涼本法與燒山火相反。根據穴位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或淺、深兩層,行針先深後淺,每部行緊提慢按六數,稱為一度。如此反覆施術數度,可以引起針下清涼感,故稱為「透天涼」。本法適宜於肌熱骨蒸等熱證。在應用「燒山火」和「透天涼」這兩種手法時,應當選擇肌肉較為豐厚處的穴位為宜,頭面、胸廓、肢端因肌肉淺薄,不宜使用。注意手法不宜太重,重複度數不宜太多,如經數度操作而未能引起溫熱或清涼感時,則應停止使用。3.陽中隱陰陽中隱陰是一種先補後瀉的手法。其法是先淺部運針,行針緊按慢提九數,以行補法;覺微熱後,再將針納入深部,行緊提慢按六數,以行瀉法。用於先寒後熱證。4.陰中隱陽此法與「陽中隱陰」相反,是一種先瀉後補的手法。其法是先深後淺,行針緊提慢按六數,以行瀉法;再退至淺層,緊按慢提九數,以行補法。用於先熱後寒證。5.子午搗臼子午,指左右捻轉;搗臼,指反覆上下提插。這是一種捻轉與提插相結合的針刺手法。其法是進針得氣後,先緊按慢提九數,再緊提慢按六數,同時結合左右捻轉,反覆施行。此法能導引陰陽之氣,補瀉兼施,可用於水腫、氣脹等症。6.龍虎交戰龍指左轉,虎指右轉,反覆交替捻轉故稱「龍虎交戰」。其法是進針得氣後,先以左轉為主,即以大指向前用力捻轉九數,再以右轉為主,大指向後用力捻轉六數,反覆施行。也可分淺、中、深三部重複進行。用於痛症。子午搗臼與龍虎交戰兩法均以捻轉為主。左轉為「子」為「龍」,右轉為「午」為「虎」。左轉用九陽數,右轉用六陰數。子午搗臼是捻轉兼提插,而龍虎交戰則為反覆捻轉。7.進氣與留氣法進氣法主要是在深層施行補法。其法是直刺進針,納入深層,得氣後行緊按慢提九數(補法),然後,將針卧倒,針尖向上(向心),讓針下感應上行,並讓患者吸氣五七口,以助運氣,使針感至病所。用以治療腰背肘膝的疼痛,遊走性疼痛。留氣法是由徐疾和提插法組合而成。其法是先將針刺入中層,行緊按慢提九數之補法,再將針直插至深層,然後提針回原處,使氣留針下而消積聚。若未得氣,可依法再行。8.抽添法抽,意為上提;添,意為按納。它與納氣法類似。因用針在淺、深、上、下提插搜尋,一提再提,一按再按,故名「抽添」。其法是進針後先提插或捻轉九數以促使得氣,再向周圍作多向提插,然後再向下直刺按納。用於治療癱瘓、半身不遂等症。四、楊氏針法(一)補針要法與瀉針要法1.進退針法無論補瀉法,進針都應隨咳進針入於皮下,以免損傷經氣。補法分三部而進:分別先於淺層,次在中層,再至深層施行手法,依次徐徐而入;瀉法則刺入皮下淺層稍作停留後,直接刺入深層,依次先於深層,次於中層,再至淺層施行手法,依次徐徐而出。2.呼吸針法補法隨呼氣推進,瀉法隨吸氣退回。3.撚撅法撚,捻轉;撅,提插。撚法,補可作左轉,瀉可作右轉;撅法,補可用緊按慢提,瀉可用緊提慢按。4.擔截法擔,指提法、瀉法;截,指按法、補法。楊氏將擔截法解釋為提法和按法。其法是當針分三部進入地部(中層)時,「再推進一豆,謂之按,為截,為隨也」;當針分三部退出至天部(淺層)時,「退針一部,謂之提,為擔,為迎也」(《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二)「平補平瀉」與「大補大瀉」1.平補平瀉又稱小補小瀉,與大補大瀉相對,指手法較輕,刺激量較小的補瀉法。楊氏謂「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後平也。陽下之曰為補,陰上之曰瀉,但得內外之氣調而已」(《針灸大成·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意指對一些陰陽不平的病症,只要採用上提下插的補瀉法達到氣調即可,不需要大補大瀉。有時古人也將不分補瀉的針刺方法稱為「平補平瀉」,又稱調和法。2.大補大瀉指手法較重、刺激量較大的補瀉方法。楊氏稱:「有大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內針於天地部內,俱補俱瀉,必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氣乃衰。」意指於淺(天)部、深(地)部,分部施行補法或瀉法,以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如燒山火、透天涼等法均屬此類。五、透穴針刺手法(一)「透穴刺法」的概念及源流透穴刺是一針刺透兩穴甚至多穴的特殊刺法。金、元時期針灸學家竇漢卿在其所著《針經指南》中就有「一針兩穴」的說法。元代王國瑞他在《玉龍歌》中說:「偏正頭風最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採取從絲竹空向後沿皮膚透刺率谷的針法來治療偏頭痛。明代楊繼洲也擅用透穴法,並在所著《針灸大成》中以醫療實例加以了補充和豐富,至今仍為針灸臨床者所樂用。(二)透穴刺法的方式和作用透穴刺的特點針刺少,刺激穴位多。既可以減輕由於多針刺入所致的痛苦,還可以利用兩個或多個穴位的協同作用以增強針感,達到治病目的。直刺在四肢內外兩側或前後兩側相對穴位進行橫刺在身體各部的上下方或前後方的鄰近穴位之間進行1.透刺本經穴位因為同一經脈往往分布在同一平面上,故這種透刺多為橫向透刺。此法可促進本經氣血流通,提高對經脈疾病的療效。如絲竹空透刺率谷、地倉透頰車、列缺透太淵等。2.透刺鄰經穴位這種刺法也多是向同一平面作橫向透刺。此法可疏通局部經氣,改善局部癥狀。如從風池透向風府,從曲差沿皮向外透頭臨泣,印堂沿皮透刺攢竹等。3.透刺於表裡、陰陽兩經之間由於表裡、陰陽兩經在肢體上分布在前後或左右相互對應的位置上,故這種透刺多為直刺深刺,刺激量大,針感強烈,可用於調和陰陽,治療相關表裡兩經的疾病,並能改善全身癥狀和治療肢體遠端的病症。如陰陵泉透刺陽陵泉,合谷透刺勞宮,崑崙透刺太溪,光明透刺蠡溝等。黃帝問曰:願聞《九針》之解,虛實之道。岐伯對曰: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素問·小針解篇》 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凡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金針賦》燒山火: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1)進針時,醫者重用指切押手。(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隨其呼氣時,將針刺入淺層(天部)得氣。(3)得氣後,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4)再將針刺入中層(人部),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5)其後將針刺入深層(地部),重插輕提,連續重複9次(行九陽數)。此時,如果針下產生熱感,少待片刻。(6)隨病人吸氣時將針1次提到淺層,此為一度。如果針下未產生熱感可隨病人呼氣時,再施前法,一般不過三度。(7)手法操作完畢後,留針15——20分鐘,待針下鬆弛時,侯病人吸氣時將針快速拔出,急按針孔。透天涼:操作方法:將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淺、中、深三層(天、地、人三部)。(1)在進針時,醫者輕用押手。(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隨其吸氣將針刺入深層(地部)得氣。(3)得氣後,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4)再將針提至中層(人部),輕插重提,連續6次(行六陰數)。(5)再將針提至淺層(天部),輕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陰數)。此時,針下產生涼感,稱為1度。如果針下未出現涼感,可將針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過三度。涼感不論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現,可停止手法操作。(6)手法操作結束後,可隨病人呼氣將針緩慢拔出,不按針孔或者緩按針孔。 ——《刺法灸法學》 陸壽康主編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焦勉齋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進針氣至後,先將針上提至淺部,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的手法(不限於三一之數,以進多出少為原則,透天涼則以少進多出為原則)配合醫者之呼吸運氣,向下插針時,用緊按法,口鼻呼吸;向上退針時用慢提法,微微吸氣,這樣提插進退配合,約5分鐘即有熱感。透天涼:進針氣至後,先將針插至深部,用緊提慢按,合醫者呼吸運氣而施術,向上提針時,醫者吸氣並用力捻轉針柄,向下插針時徐徐口鼻呼氣,進退提插配合,約5分鐘即有涼感。 ——《針術手法》陸瘦燕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先進針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處),慢提緊按九次,按針時左轉;次進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處),提插、捻轉如前數;再進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處),施術同前;然後從地部一次退至天部,這樣為一度。反覆三度,倘熱至,出針揉閉孔穴;如無熱感,可反覆再施,直到熱至。透天涼:進針直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六次,提針時右轉;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轉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術;這樣一進三退,稱為一度。操作三度,若涼生,則可出針,出針前搖大其孔,不閉其穴。如無涼感,應反覆再施,直至涼生。 ——《陸瘦燕針灸論著醫案選》周樹東、周楣聲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燒山火可補虛寒,法取三才逐步探三按拇前呼始入,一提拇後吸相關由淺漸深天至地,慢提緊按九成三疾以出針當疾捫,熱生針下效非凡燒山火:有歌曰:「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分天、地、人三部徐徐進針。初進針時可將針直入至適當深度,得氣後將針向上提至天部,隨即用緊按慢提,三進一退。因患者之呼吸而運用手法,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呼氣時向下三次進針為主,吸氣時一次退針為輔。呼氣時口唇微閉,如吹風狀,三次從口呼出。吸氣時即閉合其口,一次由鼻吸入。向下進針時用緊按法,拇前食後行九陽數。停針時要用力按針不動。向上退針時是用慢提法,食前拇後,在天部提三按九,左捻多右捻少,呼進吸退;熱生以後將針從人部再至地部時,也同樣行之。患者即感有針下發熱,並能沿經傳布,上下周流。當針深入地部後,將針再提至人部,如此反覆行之。最後一次出針至天部,少停再盡出針,疾捫其穴。透天涼:透天涼可除煩熱,直針至地徐後撤緊提隨吸食指前,慢按隨呼食後說針下涼生再上提,三退一進熱自奪退針至天再入深,如此反覆同前撤透天涼:有歌曰:「透天涼法退熱燒,一進三飛冷風飄。先針一寸退五分,三出三入緊提消」。先一次進針至應有深度,再先深後淺,分地、人、天三部徐徐退針。直針入地得氣後,注視患者呼吸,緊提慢按,三退一進,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吸氣時向上三次提針為主,並用食前拇後稍向右捻,行六陰數。呼氣時一次按針為輔,同時拇前食後稍向左捻。吸氣時口唇微開,三次用口吸入。呼氣時即閉其口,一次用鼻呼出。當針下發涼時,即退針至人部,施術如前。能使涼氣循經傳導,最後遍體清涼。出針時不按針孔。所謂一進三飛或一退三飛者,意即連續前進三次或後退三次,輕巧快捷,猶如鳥之飛翔也。 ——《金針梅花詩抄》彭靜山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補法:適用於虛寒症。選好穴位,針刺得氣以後,這時拇指用力向前作龍眼推旋,當拇指向前推旋完畢,左手拇、食兩指用力夾住針柄上端,不使針向回鬆勁,急用右手拇指指甲,從上向下刮動針柄。這時病人酸麻的感覺,就變為熱的感覺。這種熱由針穴局部向遠處傳導。透天涼瀉法:適用於實熱症。選好穴位,針刺得氣後,拇指用力以鳳眼法向後拉捻,急用左手拇、食二指夾住針柄上端,夾的緊點,固定針柄,不使它向回鬆勁,然後用右手小指指甲,從下向上刮動針柄。這時病人已產生的酸麻感覺,就會變成涼的感覺。其涼從內向外,直透出來,頗感愉快。 ——《針灸秘驗》吳倬仙的燒山火、透天涼: 靈樞經云:「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此即繼起者用透天涼燒山火之兩手法。 針灸家師承有云: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內轉為瀉。外轉為補。補瀉之法。可停針侯氣。遲遲轉之。提插之法。不可偏用。蓋盡量插之。而至於骨。則不可再插。盡量提之。而針以外出。則不能再用。故定為三提一插。提針呼氣。插針吸氣。為燒山火。蓋提數多。則氣之出於衛分者多振振惡寒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偶數。陰日用奇數。必能使之發熱。反言之。三插一提。插針吸氣。提針呼氣。為透天涼。蓋插數多。則氣之入於營分者多蒸蒸發熱之證。用此手法。陽日用奇數。陰日用偶數。必能使其退熱。 除寒退熱。乃針灸家必要之手法。故靈樞經列於第一篇九針十二原之末。等於冠諸本腧篇之首也。 以上所言燒山火透天涼之正法。乃男用於午前。女用於午後。如男子午後。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則反而用之。如女子午前有大寒證大熱證。當用燒山火透天涼者。以反而用之。歌曰:三插一提透天涼。三提一插火燒山。提針吹氣插針吸。女午後兮男午前。 ——《子午流注說難》劉炳權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燒山火(熱補法)是指施術後病人自覺穴位針下有熱感。此法常用於治療寒證、虛證。它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分進行操作,表層為天,中間為人,深層為地。方法是進針得氣後淺層為天部,操作拇指向前單方向捻轉(順時針),捻轉度為120度,頻率為每分鐘80——100次,捻轉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重,提時用力要輕,稱重按輕提。天部捻轉提插9次,完畢,然後將針進入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進入地部,同法施術,完畢後將針提至天部可重複上述操作3——4次,直至病人有熱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透天涼:透天涼(涼瀉法)是指施術後病人穴位針下自覺涼感,常用於治療熱證、實證。它亦是將穴位分天、人、地三部進行,但此法與燒山火操作相反,由深層即地部開始,操作拇指向後單方向捻轉(逆時針),捻轉度為140度左右,頻率每分鐘60——80次,捻轉同時將針提插,插時用力要輕,提時用力要重,稱輕按重提。地部捻轉提插6次,完畢,然後將針退至人部,同法施術完畢,再將針退至天部,同法施術,完畢後將針進入地部,可重複上述操作,直至病人有涼感,每隔5——7分鐘行針一次。 ——《針灸療法與實例經驗薈萃》羅逸仙、張鸛一的燒山火、透天涼: 羅老先生燒山火:拇指與中指夾針,成蘭花式,待病人呼氣時進針天部(應刺深度的上1/3處),左捻九數;再呼,再進入人部(應刺深度的中1/3處),行九數;再呼,再進入地部(下1/3處),行九數。侯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提至天部,反覆行之,共九九八十一捻,則病人自覺熱氣內生矣。行此法須注意四點:一是適宜於虛證、寒證,凡火證、實證均禁用之;二是行針時,聚精會神,細心觀察病人呼吸與捻轉節律,不可紊亂;三是捻力輕徐均衡,不可忽輕忽重,忽快忽慢;四是吸氣提針時,以凈巾掩病人口鼻。又透天涼:拇指與食指持針,成展翅式,待病人吸氣時,將針一次進入地部,右捻六數,呼氣時將針慢提至人部,行六數;再呼,再提至天部,行六數。如此再吸再插,反覆行之,六六三十六數,則病人自覺寒冷內生矣。行此法亦須注意四點:一是適用於火證、實證;二要聚精會神,捻轉合拍;三要捻重、提慢、插快,指力均衡;四令病人以鼻呼氣,以口吸氣。 ——《張鸛一醫案醫話集》樓百層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將針刺入應針深度的1/2時,行左右捻轉手法9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刺入應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緊按的提插捻轉手法,一般可使針下產生熱感。透天涼:將針刺入應針深度,即行左右捻轉手法6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將針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緊提慢按的提插捻轉手法,一般能使針下產生涼感。管正齋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1) 行降陰法:用左手押准穴位,右手持針刺入穴內。針分3次漸次的下降,先進至皮下天部,次進至人部,再進至地部,最後再由地部直接提出於皮膚外面。此法的要點是先淺後深,使針力著重於深部,徐內疾出。(2) 在酸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下,將針向左方向捻轉,每次180度——360度,即將針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進、食指後退的捻轉方向,反覆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生熱的感覺。(3) 慢按緊提,此「緊」字的涵義作「重」字解。「慢」字的涵義作「輕」字解。進針在天人地部提插針時,要用重插輕提。(4) 行九陽數:(周易:單數、奇數為陽,九數為老陽,七數為少陽。)進針在天人地部捻轉(或提插)3次,三三得九,為九陽數(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陽數)可少停,反覆行之。管老在行九陽數時,強調實效,不泥於古數,注重病人體質、敏感程度等客觀情況,所以有時僅用三三得九,有時用三九二十七……靈活運用。(5) 隨而濟之:隨順其經氣的流行而補其氣,如手之三陰經及足之三陽經,是從上而下,於刺針後捻插時,使麻酸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氣的去路相順。管老不僅重視針刺方向順行經氣,更強調針感順應經氣,並且巧妙地應用押手、循經、阻壓等輔助手法屢能達到針感順經之目的。(6) 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生熱的感覺。(7) 乘病人呼氣進針,吸氣出針。(8) 出針後,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針孔,以扶正氣,使真氣存留,不任已入之陽氣外逸。透天涼:(1) 行昇陽法:押手及刺手式,同燒山火。不同之點是,將針直刺入地部,然後分3次,作階梯狀,經人部天部提出於皮膚外。此法的要點是先深後淺,使針力著重於淺層,疾內徐出。(2) 在酸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上,將針向右方向捻轉,每次90度——180度,即將持針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後、食指前進的捻轉方向,反覆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生涼的感覺。(3) 緊提慢按,退針在地人天部提插針時,用重提輕插。(4) 行六陰數:(周易:雙數、偶數為陰,六數為老陰,八數為少陰。)退針在地人天部捻轉(或提插)時,針尖向上提起,使力在針體,每部各捻轉(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為六陰數(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陰數)可少停,反覆行之。(5) 迎而奪之:與經絡循行的來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陽及足之三陰經,是從下向上,於刺針捻插時,使酸麻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氣的來路相逆。(6) 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針柄,或以右手食指固定,右手拇指向上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生涼的感覺。(7) 乘病人吸氣進針,呼氣出針。(8) 出針時,將針搖動,使針孔擴大,去針後不揉針孔,以瀉散其邪氣。——《管氏針灸經驗集》鄭毓琳、鄭魁山、李志明的簡易涼熱補瀉法一、熱補法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將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向前連續捻按3-5次,候針下沉緊,針尖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緊按慢提3-5次,拇指再向前連續捻按3-5次,針尖頂著產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繼續沉緊,產生熱感。根據病情留針後,緩慢將針拔出,速閉針孔。k%}M二、涼瀉法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左手減輕壓力,右手拇指向後連續捻提3-5次,候針下沉緊,提退一分許,針尖向有感應的部位,連續緊提慢按3-5次;拇指向後再連續捻提3-5次,針尖拉著產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松滑,產生涼感。根據病情留針後,急速將針拔出,不捫針孔。 :燒山火:將針刺入應針深度的1/2時,行左右捻轉手法9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刺入應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緊按的提插捻轉手法,一般可使針下產生熱感。透天涼:將針刺入應針深度,即行左右捻轉手法6次以侯氣,若覺針下沉緊,再將針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緊提慢按的提插捻轉手法,一般能使針下產生涼感。管正齋的燒山火、透天涼:燒山火:(1) 行降陰法:用左手押准穴位,右手持針刺入穴內。針分3次漸次的下降,先進至皮下天部,次進至人部,再進至地部,最後再由地部直接提出於皮膚外面。此法的要點是先淺後深,使針力著重於深部,徐內疾出。(2) 在酸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下,將針向左方向捻轉,每次180度——360度,即將針刺的右手(刺手)拇指向前進、食指後退的捻轉方向,反覆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生熱的感覺。(3) 慢按緊提,此「緊」字的涵義作「重」字解。「慢」字的涵義作「輕」字解。進針在天人地部提插針時,要用重插輕提。(4) 行九陽數:(周易:單數、奇數為陽,九數為老陽,七數為少陽。)進針在天人地部捻轉(或提插)3次,三三得九,為九陽數(亦可在每部各行九陽數)可少停,反覆行之。管老在行九陽數時,強調實效,不泥於古數,注重病人體質、敏感程度等客觀情況,所以有時僅用三三得九,有時用三九二十七……靈活運用。(5) 隨而濟之:隨順其經氣的流行而補其氣,如手之三陰經及足之三陽經,是從上而下,於刺針後捻插時,使麻酸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氣的去路相順。管老不僅重視針刺方向順行經氣,更強調針感順應經氣,並且巧妙地應用押手、循經、阻壓等輔助手法屢能達到針感順經之目的。(6) 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或右手食指做固定,右手拇指向下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生熱的感覺。(7) 乘病人呼氣進針,吸氣出針。(8) 出針後,立即以指(或棉球)按揉針孔,以扶正氣,使真氣存留,不任已入之陽氣外逸。透天涼:(1) 行昇陽法:押手及刺手式,同燒山火。不同之點是,將針直刺入地部,然後分3次,作階梯狀,經人部天部提出於皮膚外。此法的要點是先深後淺,使針力著重於淺層,疾內徐出。(2) 在酸麻脹重感覺的基礎上捻針時,使指力向上,將針向右方向捻轉,每次90度——180度,即將持針的右手(刺手)拇指退後、食指前進的捻轉方向,反覆行之,有的患者即可產生涼的感覺。(3) 緊提慢按,退針在地人天部提插針時,用重提輕插。(4) 行六陰數:(周易:雙數、偶數為陰,六數為老陰,八數為少陰。)退針在地人天部捻轉(或提插)時,針尖向上提起,使力在針體,每部各捻轉(或提插)2次,二三得六,為六陰數(亦可在每部各行六陰數)可少停,反覆行之。(5) 迎而奪之:與經絡循行的來源去路相反,如手之三陽及足之三陰經,是從下向上,於刺針捻插時,使酸麻脹重感覺向下傳達,與經氣的來路相逆。(6) 行震刮術:先用左手拇指固定針體,再用右手食指(或拇指)向上震刮針柄,或以右手食指固定,右手拇指向上震刮針柄,震刮30——60次,每可產生涼的感覺。(7) 乘病人吸氣進針,呼氣出針。(8) 出針時,將針搖動,使針孔擴大,去針後不揉針孔,以瀉散其邪氣。——《管氏針灸經驗集》鄭毓琳、鄭魁山、李志明的簡易涼熱補瀉法一、熱補法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將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左手加重壓力,右手拇指向前連續捻按3-5次,候針下沉緊,針尖拉著有感應的部位,連續緊按慢提3-5次,拇指再向前連續捻按3-5次,針尖頂著產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繼續沉緊,產生熱感。根據病情留針後,緩慢將針拔出,速閉針孔。k%}M二、涼瀉法醫生左手食指或拇指緊按針穴,右手持針刺入穴內,候其氣至,左手減輕壓力,右手拇指向後連續捻提3-5次,候針下沉緊,提退一分許,針尖向有感應的部位,連續緊提慢按3-5次;拇指向後再連續捻提3-5次,針尖拉著產生感覺的部位守氣,使針下松滑,產生涼感。根據病情留針後,急速將針拔出,不捫針孔。
推薦閱讀:

著裝規範
春天牛皮癬易複發 堅持規範治療
學術 | 馮爾康:從《論語》《孟子》飲食規範說到中華飲食文化
各科中西醫結合診療規範
徐戰成:一部法學教材式的稅收規範性文件

TAG:國家 | 技術 | 分類 | 收藏 | 針灸 | 規範 | 標籤 | 隨想 |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