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京城,無論老餮,還是文青,什剎海絕對必選之地之一

夜幕下的後海

供圖:getty

  在京城,無論老餮,還是文青,什剎海絕對必選之地之一。夏日裡,當夜幕降臨,酒吧里音樂響起,朋友陸續聚來,開始「面朝後海,春暖花開」的精彩。實際上,什剎海有更為獨特的老北京文化,雖然掛著「衚衕游」的黃包車到處拉客,但徐徐步行,細細品讀周邊的寺廟、王府、名人故居甚至老字號,才是遊覽這裡的最佳姿勢。

鐘鼓樓及大片民居

供圖:getty

  老北京有「前三海」和「後三海」之說。海,即海子,實際上是指大片湖泊。「前三海」包括北海、中海和南海,原為皇宮內的西苑。「後三海」在「前三海」的北部,自西北向東南連續排列的三個弓形湖泊,包括前海、後海、西海,又稱「什剎海」。依託於什剎海而外延出去的大片區域原是王爺和庶民的生活區,寺廟、王府、名人故居遺存豐富,稱為風水寶地也不為過。站在前海西岸更是能遙望到鼓樓、鐘樓,想當初生活在什剎海周邊的百姓已經習慣那晨鐘暮鼓規律地響起。

銀錠橋邊

供圖:getty

  什剎海原為高梁河故道,在金代開鑿拓寬為湖泊,稱「白蓮潭」,皇家在此營建離宮、開發漕運。元大都的興建給白蓮潭帶來巨大改變,南部水域的南海、中海和北海被納入皇家苑囿稱為太液池,北側積水潭(即西海)則是百姓自由活動的樂園。元朝,郭守敬在積水潭西端鑿渠,貫通水系,使京杭大運河漕糧自通州白河、通惠河直抵元大都城內。漕運為元大都帶來繁盛,同時也刺激了什剎海周邊寺廟的興建與商業的繁榮。

冬日什剎海

供圖:getty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將大都城降格為北平府,江南糧米北上運量驟減,積水潭水系的漕運功能減弱。而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擔心建文帝黨羽進京造反,不準漕船進入內城。明代皇城東城牆向東移,使得元代在皇城外的通惠河被圈入皇城。積水潭元代曾經擁有的運河碼頭漕運功能消失,明代漕運終點被設在了東便門外的大通橋,什剎海從昔日繁華的景象變成寧靜的風景勝地。

衚衕里的老北京味道

供圖:getty

  清康熙年間,朝廷疏浚什剎海。乾隆時期,大規模擴建昆明湖,上游下排水量增大,惠及什剎海。什剎海周邊闢地興建王府,如今儘管物是人非,但氣宇軒昂的建築風格與彩畫依舊述說著當初的輝煌。

荷花市場牌樓

供圖:getty

  民國時期,什剎海周邊留下了眾多社會名人的足跡,魯迅先生就經常前往廣化寺內開設的京師圖書館。這一時期,什剎海周邊開始湧現出新式建築,1933年由美國天主教會創辦的輔仁大學就是此時的代表作,比起協和醫院與燕京大學強調大屋頂的使用,中西合璧風格的主樓更別具一番細膩。

望海樓

供圖:getty

  新中國成立以後,對什剎海數次整治,什剎海成為一座沒有圍欄的人民公園,區域內自然和人文景觀極為豐富,對外勾連地安門、新街口、鐘鼓樓、北海等商業區和休閑區,熱鬧中又不乏老北京的生活氣息。尤其2003年以後,「非典」肆虐,北京三里屯一帶的酒吧街生意受到影響。有頭腦的吧主看好什剎海一帶風景優美、水域廣闊、空間開敞、文化積澱厚重等優勢,紛紛租借、改造民房,開設臨水酒吧,大受歡迎,原本靜謐的什剎海很快熱鬧起來。當你在清晨或平日,遊走在什剎海周圍,仍能感受到它的歷史變遷,體會到滲透其中的北京味道。

關岳廟大殿月台望柱

攝影:周誠

漫步什剎海的正確姿勢如下:一看道觀寺廟

廣化寺法會

攝影:張利偉

火神廟

供圖:getty

  什剎海,顧名思義,一定與古剎寺廟有關。有說什剎海旁原來共有十座寺廟,也有說因什剎海寺而得名。無論哪種說法,什剎海周邊確實寺廟道觀眾多。其中最早見於記載的是隋代漢壽亭侯廟。元朝定都北京後,周邊寺廟隨著漕運的發達而數量大增。明清兩朝,寺觀數量進一步增加。清乾隆中期,朝廷對北京寺廟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和整修。清末,光緒帝下令將部分寺廟改建學校,什剎海周邊寺廟數量降至低谷。什剎海附近有很多以寺觀命名的街巷,一些寺觀雖然已經消失, 但依舊被保留在街巷名稱中,白米斜街附近就曾有白米寺。如今可看到的寺廟如廣化寺、匯通祠、火神廟、拈花寺等。二游王府花園

恭王府多福軒

攝影:楊昶

  順治元年,清朝定都北京,什剎海地區屬正黃旗。朝廷在什剎海周邊擇地賜予王親國戚,醇親王府、恭親王府、慶親王府、濤貝勒府都雲集於什剎海周邊。恭王府及花園是保存最完整的王府建築群。醇親王府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出生的地方。溥儀即位後,其父載灃被封為監國攝政王,因此王府又被稱為攝政王府。1924年溥儀退出皇宮後曾經在此暫時居住過。

恭王府花園夏荷

攝影:楊昶

醇王府花園雪壓鳳槐

攝影:楊昶

  王府多配建花園,恭王府花園、醇親王府花園(今宋慶齡故居)、棍貝子府花園(積水潭醫院內)、濤貝勒府護院至今都有當初的園林建築遺存。當然,什剎海本身就是個大花園,柳枝垂岸,小船行舟,近可觀小橋流水,遠可望西山晴雪。三訪名人故居

宋慶齡故居瑰寶亭

攝影:楊昶

郭沫若故居中郭老曾經收藏的銅鐘

攝影:張利偉

  民國時期,很多社會名流選擇居住在什剎海附近,如居住在後海南沿的張伯駒先生,這位著名的愛國人士與書畫收藏家曾經向故宮博物院捐贈陸機《平復帖》、展子虔《游春圖》等眾多珍貴寶物。而諸如宋慶齡故居、郭沫若故居、梅蘭芳故居這些建國之後改造的住宅,更是留下了他們生命最後的歲月痕迹。四品石橋古韻

冬日銀錠橋

供圖:getty

夜晚燈火

供圖:getty

  明代,什剎海的漕運功能逐步停廢,逐步轉型為文人騷客彙集的遊覽勝地。這一時期石橋興建較多,如後門橋、銀錠橋、金錠橋、德勝橋等。位於前海與後海之間的銀錠橋最為著名,傍晚時分,站在橋頭遙望西山,晚霞絢麗,山水相映,峰巒起伏,煙雲浩渺。早在清代,就有「銀錠觀山」這一景。明中期,在德勝橋東南,開挖一條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水流南經西壓閘入皇城,同時向西北過銀錠橋倒流入後海,形成「銀錠觀山水倒流」的景觀。後門橋又名萬寧橋,連接前海與玉河故道,是元朝通惠河二十四閘之一,澄清上閘與萬寧橋合為一體,兼具水利和交通功能。如今在橋西側仍能看到閘體。萬寧橋兩側有四隻鎮水獸,石欄板、石榴頭望柱風貌依舊。而位於現在的德勝門內大街上的德勝橋為單孔石橋。欄板、望柱雖有風蝕,但總體依然完好。德勝橋是河道進入什剎海後的第一座橋,也是西海與後海之間的分界橋。當年在德勝橋附近設有碼頭,橋東有湧泉庵,橋北有佑聖寺。每年端午節至中元節,這裡商販雲集,茶座比比皆是。諸如賣大碗茶、烤羊肉、切糕、豌豆黃兒等小食攤商都會在此做生意,老北京味道十足。

撰文:趟水過河

2016美國《國家地理》攝影大賽中國賽區再度起航

本次中國賽區作品徵集時間從5月1日至8月31日

新增攝影類別:圖片故事類/Power Of Storytelling


推薦閱讀:

這些角色竟然是同一個人演的, 你絕對想想不到, 太震驚!
正確的見地是絕對必要的
床上~床下,男生絕對不會告訴你的40條潛規則。。
黑格爾的「絕對」概念
念佛絕對不是只在念「阿彌陀」這三個字而已

TAG:文青 | 絕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