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莉:弘揚「五四」精神成就中國夢
- 弘揚「五四」精神成就中國夢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毛莉 2014年05月05日
.TRS_Editor P{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TH{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SPAN{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FONT{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UL{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LI{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TRS_Editor A{line-height:2;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2pt;}
【核心提示】在五四運動95周年之際,受訪學者表示,雖歷經95年的風雨滄桑,但「五四」的青春吶喊穿越世紀風雲,永遠回蕩於當代中國昂揚奮進的歷史新征程中,激勵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原題: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為民族復興中國夢奏響青春樂章
「歷史上的事件與人物,是只過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但「此一回的演行,乃永久存在」,五四運動的思想領袖之一李大釗曾這樣說。在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史進程中,「只演一回」的五四運動猶如不滅的燈塔,「愛國、進步、科學、民主」的精神薪火相傳、光耀後世。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5月4日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談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
在五四運動95周年之際,受訪學者表示,雖歷經95年的風雨滄桑,但「五四」的青春吶喊穿越世紀風雲,永遠回蕩於當代中國昂揚奮進的歷史新征程中,激勵著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青春怒吼救亡苦難中國
「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四萬萬民眾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1840年後,中華民族陷入了苦難的深淵。面對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社會各階層苦苦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然而,洋務的藥方、維新的藥方失敗了;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但無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回撥歷史的指針,將時間定格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自近代以來首次躋身戰勝國的陣營,然而,國人寄予厚望的巴黎和會沒有帶來公理正義,反而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給日本。
無路可走的彷徨焦慮、鬱積已久的民族恥辱感,驟然導致了一次山崩海嘯的大爆發。北京愛國青年學生舉行愛國遊行示威活動,泣血怒吼「外爭國權、內除國賊」;以上海為中心,全國掀起轟轟烈烈的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罷課的「三罷」鬥爭……回望1919年的那個5月4日,趙家樓那場熊熊燃燒的大火,照亮了中國現代史幽暗的前夜。
「五四運動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喚起了民眾對國家命運的關心,促進民族覺醒,提升了廣大國民的國家責任意識。」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教授劉晶芳如是評價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認為,五四運動的愛國主義從根本上超越了歷史局限,既不是借古人之魂去扶起已經傾倒了的政治軸心,也不是借愛國之名去維護已經傾倒了的舊的道德價值體系,而是把愛國主義精神同反帝反封建這一深刻的時代使命結合起來了。
馬克思主義再造「青春中國」
當人們談到五四運動時,不能不談及與之相伴的另一場運動——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第二捲起改名為《新青年》)為興起的標誌,知識界推動了這場以民主和科學為靈魂的啟蒙和思想解放運動。
正如「五四」先驅所期盼的那樣,中華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在白首中國之苟延殘喘,而在青春中國之投胎復活」。在新文化運動中,各種新思想、新思潮不斷湧現,從不同角度尋求和提出中國社會改造之途。
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在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的許多青年知識分子,對一些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濟世良方產生了失望情緒。
在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的思想解放洪流中,人們通過對各種救國學說和主義的反覆比較和縝密思考,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歐陽哲生告訴記者,五四運動以前,中國有親英美派、有親日派,但很少見人宣傳俄國,更遑論主張師法俄國。五四運動以後,由李大釗宣傳俄國革命的個別聲音發展到一股新興的社會主義思潮。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龔雲看來,五四運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起點。此後,馬克思主義作為新思潮進入中國知識界併產生了廣泛影響。
劉晶芳談到了五四運動對中國共產黨創立的促進作用。「沒有五四運動的催生,中國共產黨很難在1921年正式建立起來。」此外,劉晶芳表示,中國共產黨正是沿著五四運動開啟的新式民主主義革命方向,領導人民進行了28年艱苦卓絕的鬥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清除了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最大障礙。
五四運動史研究將迎來新的高潮
「自五四運動發生的第三天起,就有人對此作了研究和總結。」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鄭大華告訴記者,人們對五四運動的紀念和研究長盛不衰,可以說,五四運動史研究已成為一門獨立顯學。
對五四運動研究在近年來深入推進的狀況,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朱志敏進行了簡要梳理。一是思想文化依舊是重點,出版了若干專著探討「五四」思想的內涵、軌跡,及其與政治、社會、文化的關係。二是視野範圍拓寬,除繼續辨析五四運動的性質和精神之外,不少學者從社會轉型或現代化視野探討「五四」的貢獻或不足;從中西對比中考察啟蒙知識分子的思想特徵、理性缺欠等。
歐陽哲生告訴記者,研究五四運動史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往往會有「溫故而知新」之感。他說,明年將是《新青年》創刊一百周年,2017年是新文學運動一百周年,2019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可以預見,有關五四運動史的研究在未來四五年內將迎來新的高潮。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立場和視角,對五四運動會有不同的評價。國內外有人對五四運動持全盤否定態度。龔雲說,歷史虛無主義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把五四運動「一鍋端」,認為五四運動是激進主義思潮的產物,是激進文化對傳統的簡單否定。多位受訪學者認為,這種觀點沒有公正客觀看待五四運動的歷史作用。雖然五四運動對傳統文化、對孔孟儒家思想的批判有偏激之處,但在救亡壓倒一切的大革命時期,這種偏激是無法避免的。更不能因此否定五四運動,抹殺其對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不朽功績,對國家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進步意義。
弘揚「五四」精神成就中國夢
回望95年前那些穿越歷史的不朽青春,當代中國人要做的,不僅僅是紀念「五四」,而且要繼承「五四」,弘揚「五四」。
繼承「五四」,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鄭大華表示,此時的解放思想,是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並進一步從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中,從對西方價值觀念的迷信崇拜中,從舊的條條框框、舊的習慣勢力、舊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堅持改革開放,努力吸收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一切優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
繼承「五四」,要繼承「五四」的愛國主義精神。當今中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不進則退。歷史方位清晰標明了當代青年的責任。正如鄭大華所說,這一代青年人的人生路註定與中國夢交織在一起,當代青年當勇擔時代責任,積極投身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自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繼承「五四」,就是要繼續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歐陽哲生說,民主、科學被指認為現代化的方向,但民主、科學如何在中國生根、壯大,一直是「五四」以來困擾知識分子的難題。五四運動提出了這些問題,它是一個偉大的起點,解決這些問題仍有待幾代人甚至更長期的努力。「我們如能為解決這些問題作出真誠的努力,併產生實際的成果,就是對歷史的交待,也是對五四精神的發揚和光大。」
回望「五四」,青春不朽。這首鐫刻在歷史長河的青春史詩,曾經激勵了數代中國人,也必將為民族復興奏響青春樂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現實!
推薦閱讀:
※「我可能得了抑鬱症」一個抑鬱症患者的自白
※怎麼看待巴夏系列視頻?
※精神貴族
※20歲人生的迷茫該選擇物質還是精神?
※謝暉:公民文化、制度轉型與死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