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文 做新媒體出版的前瞻者 2012年02月22日 09:35 出版商務周報 作者:戴圓圓
精彩語錄
過去出版人一直說做作者工作、做讀者工作、做案頭工作,這些都對,但都沒講到根兒上。實際上,出版人最重要的就是在做版權。 正因如此,出版社才更應該認清自己的位置——如何獲得優質的圖書版權、如何做好版權的出版和維護工作、如何獲得更長的版權使用期限才是出版人最應當時刻考慮的。 我概念中的電子書和傳統紙書之間是有差別的,不能拿今天我們所說的『書』的概念套在『電子書』上,電子書並不單純就是將紙書內容數字化。 整個編輯過程流程化,一本電子書的製作過程可能只需花費15到20分鐘,而一個編輯一天或許能編輯數本電子書。 沒有品牌就沒有生命力,也就沒有銷售。因此出版社應當著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品牌這樣一個層面上展開競爭,而這個競爭是你死我活的。
本報記者 戴園園
有人形容現任中國青年出版總社總編輯、原中國青年出版社社長鬍守文是「編輯出身的社長」,胡守文對此回答「我很受用」,的確,他在中青社從校對做起,目前擔任中國編輯學會副會長;還有人說胡守文是「國際交流人士」,也沒錯,他是國際合作促進會的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再問問他你還有怎樣的頭銜?胡守文笑著說:「我還是一個準備退休的老出版人。」 這位老出版人很有點意思,他會每天用iPad定時在微博上發「早安、晚安」,他的揮毫墨寶還成為了中青社年會上的熱門獎品之一。但深入觀察下我們會發現,胡守文是一位對出版業有著敏銳觀察力、對新興新媒體產業有著長遠規劃的專業出版人。 有新聞洞察力的出版人
上大學之前,胡守文就在山西某縣委宣傳部做了七年新聞幹事,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中國青年出版社從最基本的編輯校對工作做起。胡守文說,他本想到北京繼續從事新聞行業,沒想到機緣巧合之下進了圖書出版業。這期間他發現,新聞工作中培養出的敏銳觀察力及職業敏感性,對圖書出版來說是一種很有利的條件。當好記者,非常重要的一點便是選擇一個好的報道角度,看別人所沒有看、看別人所看不到,而這一點與圖書選題的策劃和把握有異曲同工之妙。 早在1996年,電子出版物的概念剛剛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但還僅局限於 「圈外人」在討論,剛當上中國青年出版社社長三年的胡守文便在一次研討會上做了名為「高科技下的傳統出版社再生問題」的報告,對未來出版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並提出了「圖書出版形式的多樣化」的創新觀點。 胡守文說,自己當時剛從美國參加國際書展回來,看到國外的出版社中已經出現「電子書」這樣一種形態。這樣一番領先的出版格局使他感觸頗多。國內出版形式如何實現多樣化,電子書橫空出世後將給傳統出版社帶來怎樣的機遇和衝擊,出版人應當怎樣去應對,數字出版領域中出版社的身份究竟應當是內容供應商還是新媒體運營商……對於諸多問題,胡守文進行了一番思考。 出版社並非「根紅苗正」的內容商
胡守文認為,所謂新媒體,無非就是高科技的技術嫁接出版內容。對技術,出版社是外行,而對於內容,出版社則是專家,因此表面看來,出版社做內容供應商應當是輕車熟路,而做運營商則是一個很嚴峻的挑戰。傳統出版人的經濟實力、技術能力是否允許其做一個運營商,都是有待考量的。那個水有多深,誰都摸不透。 但出版社真的就是「根紅苗正」的內容供應商嗎?胡守文說,並非如此。 「過去出版人一直說做作者工作、做讀者工作、做案頭工作,這些都對,但都沒講到根兒上。實際上,出版人最重要的就是在做版權。」大部分出版人並沒有清醒地意識到,版權始終是在作者手裡的,作者才是名副其實的內容供應商。更直白地說,出版社就是二傳手,是把關人,是版權代理人。出版社的工作是成全作者的版權,在圖書出版的過程中,出版人應當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 這幾年出版業的發展成績十分顯著,但對新媒體發展的關注是不夠的。恰恰是在這樣一個當口,新媒體作為一種異軍突起的力量,由出版業圈子以外的技術埠先成長起來。 胡守文曾說過,高科技公司抄了傳統出版業的後路,而這條「後路」的名字也就是「版權」: 「一些IT企業覺悟得比我們早。比如中文在線,十多年前開始他們就在做版權。」 中文在線最初是向出版社購買版權,當時出版社和作者的版權意識還很薄弱,很多出版社是在沒有簽下作者數字版權的情況下,就這麼將數字版權簽了出去。後來中文在線便跨過出版社,直接從作者手中籤下內容的數字版權,同時代理作者聯繫紙質圖書的出版。胡守文認為,這種生產力的強大之處在於,在傳統出版社還在堅持自己舊有的出版路線時,中文在線已經開始以全媒體出版為著眼點,逐步建立起一個新型出版機構。 胡守文說,正因如此,出版社才更應該認清自己的位置——如何獲得優質的圖書版權、如何做好版權的出版和維護工作、如何獲得更長的版權使用期限才是出版人最應當時刻考慮的。 找准方向兩步走
在找准數字出版方向這一過程中,傳統出版人面臨兩個課題:一是傳統出版物怎樣適應新媒體的形式以及讀者閱讀口味、習慣的變化;二是怎樣接近、進入新媒體,而不是對其敬而遠之。胡守文認為走新媒體這條道路,一旦找不對方向,便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針對這一點,胡守文對中青社2012年的工作進行了新的布局——做自己的電子書和電子雜誌。為此,他制定了兩步走的計劃。 第一,中青社是個綜合類的出版社,在進行電子書戰略布局前,首先必要的是進行出版方向、出版門類的梳理。胡守文帶領團隊歸納出版社的特長,並得出了要做「類型出版」的結論,著重出版中青社的特色門類。 第二,建立自己的出版資料庫。胡守文計劃將中青社曾經出版過的圖書資料全部碎片化整理,同時搜集新鮮資源進行補充。未來三到五年內,圖書資料資料庫建成,中青社將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電子書和電子雜誌的數字出版,並實現線上出售。 談到何為「電子書」時,胡守文的觀點讓人眼前一亮。 「我概念中的電子書和傳統紙書之間是有差別的,不能拿今天我們所說的『書』的概念套在『電子書』上,電子書並不單純就是將紙書內容數字化。」 胡守文介紹,成型的資料庫中應收藏有上千種圖書封面設計、內文版式等格式化資料,編輯只要在資料庫中調出選擇合適的設計風格和版式安排,將相關的文字、照片、資料甚至是插畫、影音資源等全部搜集整合完畢後錄入其中,一本電子書就這樣做好了。整個編輯過程流程化,一本電子書的製作過程可能只需花費15到20分鐘,而一個編輯一天或許能編輯數本電子書。 這樣的電子書可能是一種介於書和雜誌之間的形態,和讀者現在拿到手上的那種經過漫長的策劃編輯過程的圖書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樣的電子書不適合出印刷版,因此紙質圖書也不會對電子書造成影響。紙書和電書成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便不會相互衝擊。 這樣一來,一個200人左右的傳統出版社一年可以出700本書,而一個只有50人的電子書出版機構一年或許可以出2000餘本書,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電子書的優勢。這為出版社帶來了無限大的出版可能性。 這些電子書通過網路渠道銷售,不會受到地麵店的約束。實體店倒閉對網路渠道銷售沒有影響,回款速度慢也和電子書沒有關係,數字版塊可以完全擺脫店面銷售的束縛,電子雜誌也是如此。話到此時,胡守文自信地說:「在這樣的規划下,我認為中青社未來將會穩坐釣魚台,完全不需要慌張。」 經營產品轉向經營品牌
其實中青社並不是一直都在穩坐釣魚台。2010年,胡守文被任命為中國青年出版總社總編輯,工作重心從期刊轉移至圖書。據胡守文回憶,當時社裡圖書出版狀況較為沉重,跟不上形勢的發展,銷售表現平平。 鑒於這種情況,在胡守文的倡導下,中青社開始了自身的大轉變。 首先便是開展由綜合出版向類型出版轉移的過程。面對圖書市場的分化和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中青社在出版門類中剔除一些市場不太關注的分類,著力加強市場熱點。除了產品結構的調整,部門結構的調整也是重要的一環。胡守文將編輯部全部打亂,組建專註於不同類別出版物的編輯組,使每個部門出書的方向更加集中且明確。 第二個變化就是進行品牌營銷。胡守文認為,在數字化的推廣下,出版社想在未來的圖書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一定要做好品牌推廣,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號召力,而不是在於出版量。而今年開始,中青社也逐步從經營產品的階段進入了經營品牌的階段。「沒有品牌就沒有生命力,也就沒有銷售。因此出版社應當著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品牌這樣一個層面上展開競爭,而這個競爭是你死我活的。」胡守文說。除了地麵店以外,新媒體給出版人提供了一個最廣闊的品牌推廣空間。因此,中青社將會成立一個新媒體品牌營銷中心,並擁有自己的多個線上官方網站。這個官方網站可以是機構的,也可以將其打造成一本書或一套書的官方網站。 除線上運營外,通過出版物打造品牌影響力才是最重要的根基。《青年文摘》雜誌是中青社總社非常重要的品牌,從市值上來看甚至超過中國青年出版社。為了《青年文摘》這本雜誌的品牌效益放大,胡守文去年在刊物的原有基礎上打造了青年文摘?時光繪編輯部,將《青年文摘》的品牌延伸至青少年圖書的出版中,並計劃一年出一百本書。
後記: 在採訪即將結束時,胡守文告訴記者:「到今年,我在中青社已經幹了30年,現在已經過了退休的年紀。」當記者問及退休後有什麼打算時,胡守文很快地回答:「介入新媒體。」頓了頓又補充道:「可能是做一些電子書和電子雜誌。」他說,新媒體是「人人對人人」的出版,無所謂在不在職,有很寬闊的路徑能走。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許就能看到另一個身份的胡守文,在尚未撥開雲霧的新媒體出版業扛起一面大旗。
推薦閱讀:
※以色列留學簽證,以色列商務證,以色列旅遊簽證如何辦理
※商務用餐的著裝-華爾街日報
※社交禮儀與商務知識全集
※商務美國簽證,面簽問題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