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真理——評普特南《理性、真理與歷史》
http://dszb.whdszb.com/xs/t20050726_590690.htm
文匯讀書周報
追問真理——評普特南《理性、真理與歷史》
2005-07-22 作者:潘德榮
潘德榮
《理性、真理與歷史》
[美]普特南著童世駿李光程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版
「真理」一直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卻又使人望而生畏的問題。如果有人說,真理理論的發展史構成了迄今為止的全部哲學史,也並不算誇張。儘管人們關於真理的著述如汗牛充棟,對於真理的斷言也不絕於耳,我們至今仍無法說清楚這樣一個問題:「何謂真理?」
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在哲學史上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觀點:
一曰「符合論」。這是傳統的(包括所謂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觀點。其立論的基礎,就是設定認識對象的背後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客觀存在著的本質,這個本質或者是精神的(比如黑格爾的「絕對觀念」);或者是物質的(比如唯物主義者的「客觀實在」)。所謂「真理」,就是對於認識對象的描述與其本質「符合一致」。這種看上去很有說服力的、特別是唯物主義的觀點面臨著一個難以逾越的難題:如果我們不是事先知道了某物的本質,我們又何以知道對某物的描述與其本質符合一致?對於這種「一致性」的判斷依據是什麼?
二曰建構論與生成論。此二者均非在主客體的認知關係中談論真理問題。或許它們並不想在根本上否認「客觀真理」的存在,但由於這種真理實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便放棄了這一認知性的目標,而試圖通過主體之理性來建構「真理」(康德),或者乾脆將「真理」視為此在(亦即人的存在)的存在狀態本身(海德格爾、伽達默爾詮釋學)。如此一來,真理就變成了在我們的意識中「真實」存在的東西。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這種真理觀很容易滑向「相對主義」。有多少人能夠接受這種「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式的無是無非之真理呢?
分別地看,上述兩種真理觀各有其道理,但兩者本身又是不相容的。我們便處於這種兩難選擇的窘境中。
上海譯文出版社於今年再版的美國哲學家普特南(HilaryPutnam)所著《理性、真理與歷史》(Reason,TruthandHistory)一書出發的基點就是對於上述難題的反思。
普特南是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1926年出生於猶太家庭。他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入哈佛時,接受蒯因與後期維特根斯坦思想,受到了分析哲學的嚴格訓練。其後,他的思想日益趨向實用主義的立場,關注事實與價值之關係,重視人的認識活動與歷史、文化的互動作用。及至八十年代,開始倡言「內在的實在論」,此後又明確宣稱自己的思想為「實用主義實在論」。至此,普特南的學術生涯完成了一個重大的轉折,他反叛了自己所從出發的分析哲學——事實上早在六七十年代他已經成為出色的分析哲學家——而公開轉向實用主義,成為美國新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的反叛卻無法完全抹去分析哲學在他的哲學思考中的深刻烙印,這使得他擁有雙重的視野,於其中發展出來的哲學因此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思維理路與風格,我們或可稱之為「具有分析精神的實用主義」。在我看來,他的《理性、真理與歷史》一書就是他的這一哲學信念的表達。
《理性、真理與歷史》並沒有囿於上述兩種真理觀,沒有像許多哲學家所做的那樣在這兩者中作出非此即彼的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提供新的證據。而是力圖提供一條新的思路,用普特南的話說,「我試圖闡明一種將客觀論和主觀論的成分融為一體的真理觀。」(第2頁)如果前述兩種真理觀各有其真理性,那麼它們的「融合」應當是有可能的。當然,我們也許並不能斷言,普特南已經完成了這一理論建構的任務,但是,他所指出的這樣一個方向,對於我們無論如何是富有啟發意義的。
普特南將我們的目光從「真理性」引向了「合理性」。依他之見,在真理概念和合理性概念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用以判斷什麼是事實的惟一標準就是什麼能合理地被接受。我們不能說真理是心靈對於世界的正確的摹寫,也不能說心靈構造了世界,某一陳述被視為真理,是因為它被我們認為是合理的、且被接受了。
我想起了羅蒂曾舉過的一個有趣的例子。生活於古代的農民持地心說,認為天體圍繞地球轉動,這一觀點是那個時代的共識,據此來推斷節氣,安排農事也是有效的,因此地心說在古代農民那裡就是真理。而日心說對於現代天文學家來說是真理,因為根據日心說可以更為簡便地計算天體運行的軌跡,能夠整合星球運動並為之提供說明的系統。
對於羅蒂而言,適用性就是真理。羅蒂的觀點可以當作普特南的真理觀的註解,也可以說是普特南的真理觀之基礎。質言之,所謂合理的東西就是當下適用的東西,並因其適用性而被接受。
當人們不再追尋事物的本質、轉而探究其合理性時,也就一勞永逸地否定了永恆不變的真理標準,同時也消融了主觀與客觀的真理之對立。真理取決於人們當下的處境,依賴於眼下被稱為「價值」的東西。抑或有人習慣地將這種真理觀歸入「相對主義」,為此,我們應注意到它們之間的差別,儘管其差別可能是微弱的:相對主義視各種觀念同等有效,無所謂真理;而對於普特南的新實用主義而言,真理雖然是變化著的,但在當下的場合仍然有其相對確定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真理的「相對性」。
對於普特南的真理觀利弊得失之分析,我們留待以後再深入探討。《理性、真理與歷史》是普特南的力作,無疑也是這一研究領域的經典之作。譯者童世駿教授和李光程先生精心翻譯了這本書,不僅比較準確地表達了原著的意蘊,也保留了原著的可讀性。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推薦閱讀:
※《皇帝內經片段》
※資產過億的人都信奉的5條財富真理!
※這年頭,歪理倒成真理!
※中西醫發展到一定時期就是融合
※轉發:徐湛老師對於凡偉一事的一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