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六十五集(國語) 視頻、文字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六十五集) 2010/6/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13-0065尊敬的諸位大德、菩薩,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舉行「修行與生活座談會」。這個座談會首先我們來討論在本地同修提出的問題,然後再回答網上同修提出來的問題,先優先本地的,中間大家有問題可以立刻寫下來,送進來都可以。我們來看這位同修,他說:問:弟子得聞佛法已經兩年多,最大的困擾就是誦經、念佛都有妄念,聽經又會瞌睡,不知道怎麼樣降伏?答:這個是學佛必定要經歷的過程,也不用特別的煩惱。誦經、念佛有妄念,這個不是講誦經念佛時才有妄念,是平時就有很多妄念,功夫要在平時來用。平時有妄念,沒有覺察,到了誦經、念佛的時候覺察出來。就好像我們打掃衛生似的,不打掃的時候覺得這個地上還挺乾淨,然後你去掃啊掃,又掃出不少灰塵,那不是說你掃地才出灰塵,是原來就有灰塵,你把它掃了,你就看得很明顯,把它掃在一起來,把它剷除掉。所以誦經念佛也是這個意思,平時有妄念,它埋在你的妄心當中,你根本沒有辦法覺察,你覺都覺察不了,你怎麼去降伏它?所以念經、念佛幫助你覺察,然後你就下功夫去把這個妄念控制。往往在誦經、念佛的時候,出來最強烈的妄念,就是你平時最放不下的那個念頭,這是很好的檢驗,讀經念佛的時候你覺察到了。要在平時放下,是不是我對某人執著了,某事執著了,執著的對象每個人不一樣。有人對錢比較執著,有的對於事情的成功比較執著,得失感很重;有的人對人很執著,情執,你最重的執著先放下,這就是修道,這就是《金剛經》裡講的「降伏其心」,先這樣下手。誦經念佛等於幫我們照鏡子,照出平時那些放不下的,功夫就在放下,認清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是真的。即使是你做好事,要廣度眾生的好事,也不是真的。你看佛菩薩講做這些事情叫佛事,叫大做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場。連做佛事都是夢中佛事,你何必要執著?有緣你就做,沒緣不做不更好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你要心上真的無事,你才能做事。你心上有事,你做事一定做得不會圓滿,而且愈做愈煩惱,這肯定的。所以我們平時修行就是練就這個心上無事的功夫,到了心中無事,你才去做事,做事的時候還是心上無事,無作而作,作而無作。平時做事是很忙,但是無事忙,忙無事,你要到這個境界,你才能夠出來做事,否則一定是煩惱做的主,做事會讓你墮落,怎麼墮落?貪瞋痴慢疑都起來,這就是墮落。所以修行就在這個念頭上去修,把那個放不下的念頭放下,這就是修行。好,下面他又提到一個問題。問:請解釋如如不動。是不是看見高興的事不能太高興,看見太悲傷的事又不能太悲傷,總的來說就是不要給境界所轉。答:如如不動就是不給境界所轉,但至於說看見高興的事就不高興,看見悲傷的事也不悲傷了,這個是什麼?初級階段,我們凡夫必定會經過這樣的階段,那是帶著刻意、帶著造作的念頭,努力降伏自己的念頭,所以看起來不自然,別人看起來有點怪怪的,見到高興的都不高興,見到悲傷的也不悲傷,像個木頭人似的。這種人是初級,功夫還是剛剛起步的人,他很刻意,但是一直修下去,最重要就是把這個世間你要看破,知道沒有一樣是真的,全都是我自己念念相續所變現出來的幻相,真是夢幻泡影。你在這個夢幻泡影當中,你遇到高興的事,當然也不會過分高興,遇到悲傷的事,也不會過分悲傷,因為都是假的,就像演戲一樣。心上確實是不動,不動是什麼?心中止在這個境界,就是這個智慧當中,什麼智慧?觀照眼前境界是夢幻泡影這樣的智慧,你止在這個智慧上,安住在這個智慧上。但是大乘菩薩在這個世間,必定是跟眾生要恆順、要懂得隨喜,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人家他高興,你也陪著高興;人家悲傷,你也陪著悲傷,你不要跟人家格格不入,看起來太怪了,也不行,那是小乘人的修法,就是看起來怪怪的。大乘菩薩?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但是心中確實是如如不動,用心如鏡,境界現前照得清清楚楚。人在你這個鏡子面前照鏡子,他哭,鏡子也就現出哭的相;他笑,鏡子裡也現出笑的相;隨著你,鏡子有沒有心?鏡子沒心。你給它什麼相,它就給你現什麼相,恆順眾生,它不會自己做意,我自己要哭,我自己要笑,那就是凡夫。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動,連那個如如不動也不執著,這就是真正的如如不動,《金剛經》裡講的「無住生心」。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現在達不到,現在確實先要從看破入手,慢慢的自然境界就提升。下面這位同修來自上海浦東,楊居士,他有兩個問題,第一:問:供亡靈的一切食品,要求往生的居士是否能吃?答:這個是可以的。因為供亡靈的食品,我們這個供養通過我們的意念供養到,這個食品供完之後,法會結束,我們把食品收下來,也是可以自己去用的,不用浪費,包括供佛菩薩的食品也是如此。第二個問題:問:佛友去世後,居士和師父是否可以一起做七?答:是可以的,可以一起做七,而且應該有時間要做七。做七該怎麼做?印光大師在「臨終三大要」裡面就講到,最好的做七,就是做佛七,你這七天一心念阿彌陀佛,你自己以清淨心念佛,將這個功德迴向給亡靈,他真正得到利益。如何叫清淨心念佛?這個是說不起妄念,這叫清淨心。我們凡夫如何能達到清淨心?叫我們不起妄念難,那我們用一個念頭代替其他任何妄念,這個比較容易,什麼念頭?我自己也一切放下求生淨土,發起這樣的一個心,你念佛,那就是清淨心念佛。對於這個世間真的一點不留戀,一切都放下,真正是一無所求。不僅不給自己求,連做好事,求圓滿一件好事這個心都放下,那就是一無所求。學佛的人通常剛開始學,還是執著放不下,不為自己了,好,他為眾生,念念為眾生,他很執著,結果就生煩惱,為什麼?事情總是不圓滿的,古人常說「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這個時代你想做一件好事,那障礙、困難很多,所謂好事多磨,魔障多。你想成就這個好事,如果你很執著的去做,除非你有大福報,否則很難順利。那你要是執著,你就生煩惱,所以要放下。我自己就常常提醒自己,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少人鼓勵我,包括師父上人也是鼓勵我,要發願弘法利生,沒錯,這也是我的願,但這個願比起往生來講,這個願排第二,往生的願排第一。如果阿彌陀佛現在來,那我講著講著我現在就往生,我立刻可以放下。這兩個事情比起來,不能比,往生是絕對的大事,世間做任何的好事都不如往生重要,這個理念我是堅定不動搖了,只是現在我還沒這個功夫,現在就想走還走不了,只好留下來給大家報告這些佛法、心得,自利利他。但是,連弘法利生這是世間最好的好事,我們都不能執著,隨時放下,那你說還有什麼其他事需要執著?有緣就做,沒緣就放下,心永遠保持清淨、安樂,沒有憂慮,把一件事情放在心上,給自己加負擔。你看我們師父剛剛講經都講,他說他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為什麼?沒有牽掛,沒有憂慮。連弘法利生這個好事都不牽掛,你想想還有什麼需要牽掛?要牽掛就牽掛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事情可以掛在心上,應該掛在心上。絕不攀緣,一切隨緣,攀緣是什麼?事情因緣沒成熟,你要想努力促成這個事情,但是會遇到種種的阻礙,你自己就生煩惱,你就會有憂慮牽掛;除非你真正入境界,你真的沒有憂慮牽掛,那你就應該努力去做。這個是隨著你境界的提升,你做的事情就會做得愈來愈大。像我們師父一樣,你看他推動宗教和諧,弘揚傳統文化,講經說法,幫助全世界數以億計的同修來學佛,這個是大事業,你看他做得多麼的悠遊自在,為什麼?心中沒這個事,要有這個事,他就不自在了,他的身體就不能這麼好。你想想一位八十四歲的老人家要做這麼多的事情,這身體能好嗎?他就能好,就是因為他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學師父得在這方面學,不僅聽他的經教,更重要的是從他的行持上來學習,這就會學。好,下面這位同修,江蘇來的周居士,說:問:學佛念佛三年,不知何故,身體胸口還是難受,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前幾天又被騙五十八萬多,好絕望,沒有勇氣再生存下去,想請問我該怎麼辦?如此的不幸接著而來,請指點開示。答:這個就是人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這個五濁惡世處處都不圓滿,這五濁裡面有一個是煩惱濁,還有一個眾生濁。眾生濁惡,自己又很容易生煩惱,面對這樣的時代怎麼辦?只有放下,換一個環境,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不能再住了,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移民到極樂世界去,這個真的是我們唯一出路。你真正建立了這樣的一個願心,那你對於現前種種不幸,你就不在乎了。人來到這個世間就是來還債的,所謂是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別人來騙我的,也不是偶然的,為什麼他不騙別人五十八萬騙我五十八萬?一定是過去生中跟他欠了債,既然欠了,甘心還他。你要說我估計沒有欠他這麼多,沒欠那麼多,你還多了沒關係,他欠了你的,他欠了你他來生還你。這個世間我們要相信沒有佔便宜的,也沒有吃虧的,所以你的心就坦然了。盡量的還,多還也無所謂,就是多還了,將來你的福報就多,他將來他要供養你。你乘願再來的時候,他會護持你,你來到這個娑婆世界講經說法,有人護持你,那是什麼?過去他吃了你的,受了你的恩,他就要還你,這不是好事嗎?我們要懂得把惡緣變成善緣、變成法緣,怎麼變?從內心自己變,再沒有跟人對立的念頭,再沒有說吃虧佔便宜的這個得失心,一切就做還債想,做報恩想,做布施想,你就快樂了。還有什麼說要活不下去的這個念頭?把這個念頭轉成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既然你就不想活了,那為什麼你不往生極樂世界?你就老實念佛,一心求生淨土就完了。所以這個重要,為什麼不肯放下,常常問問自己,還有什麼沒放下的?對於恩怨、對於這些是非人我,放得乾乾淨淨,你自自然然當下就得自在。下面又送進來一些問題,這位居士,深圳的楊居士問,他有三個問題,一:問:一到佛堂繞佛就生淒悲心,總覺學佛是淒涼的,總想哭,是人生不幸才去學佛,這種淒涼的心境如何才能化解?答:你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你得認識它,學佛不是淒悲,不是淒涼,不是說人生不幸才去學佛。你看我,我沒有不幸,我可以說是同齡中的也是屬於幸運兒。美國大學博士畢業,在美國大學教書,教了四年,美國政府給我優秀教授與研究人才的綠卡留我到美國,結果師父召喚我到澳洲,我就到澳洲了,放棄美國了。澳洲也年年獲得世界上的這些學術會議的大獎,學校破格給我終身教職,三十二歲做教授,人家也很羨慕,我沒有什麼不幸,我為什麼來學佛?學佛比那個更好!不是說走投無路才來學的,當然也有走投無路才來學的,各人緣不同,走投無路的在佛門裡你有出路,外面你有好路的,來到這裡,你有更好的路子,總之學佛是最好的。我們師父不常說嗎?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我是很羨慕,我很希望得到最高享受。所以把那些放棄掉,大學工作放棄掉之後,專心跟師父學,快樂是淺嘗了一點,已經覺得不得了了,世間的味道真的不如法味濃,你現在讓我回頭,絕對不會,九牛都拉我不回去了,因為我嘗到一點法喜了,當然要想嘗到更多。所以學佛一定是件愈來愈快樂的事情。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淒涼的感覺?那是你還沒有得到法味,還需要努力,繼續努力下去,你的心清淨了,你就能得到法喜,要想心清淨,就是要放下。還有一種感覺,這我以前也經歷過,就是在念佛的時候,或者誦經的時候,忽然悲從中來,就掉眼淚,這種情況不是有什麼煩惱,或者是有什麼不幸,不是,那是一個善根發現。我在十九歲的時候就念《地藏經》,那時候我是跪在佛前念,念的時候幾乎是每次,剛開始,頭五十部的時候,差不多都是每次念都痛哭流涕,尤其是念到婆羅門女、光目女為救她的母親,把她的母親從地獄裡超拔出來,發了這種勇猛修行的大願,發願眾生不盡誓不成佛,這種悲願使她母親能夠超度,這時候我非常感動,這是觸及到自己那個孝心,良心發現了我們說。另外一段是到末後,釋迦牟尼佛舉金臂摩地藏菩薩的頂,給他摩頂,囑咐地藏菩薩,要在末法時期擔負起教化眾生的使命,地藏菩薩當時也是涕淚悲泣,向佛保證,請佛不要憂慮,說自己一定會擔負起弘法利生的這個使命,那時候也覺得特別受感動。這種感動、流淚,那些不屬於您講的這類情況,那個是好的善根的發現。有時候我念佛也會突然,早幾年的事情,突然就會念著念著就掉眼淚,那是什麼樣的感覺?感覺到我們無量劫來都在這生死輪迴當中,沒有出頭之日,終於到今天聞到佛法,特別是聞到淨土大法,這一生有機會出離了,這種機會用千載難逢來形容都形容不了,那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而自己一直在昏昧顛倒當中沉淪,對自己也是一種深深的痛惜,所以流下這個眼淚。這些是剛剛初學者,往往有時候會遇到的,但不能老是這樣,老是這樣就會有問題了,偶爾一次、二次,剛開始有這個都是正常的,這也是你知道自己過去生中也是學佛的。說老實話,在座我們每一位過去生中都是種了無量善根,《無量壽經》講的,「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你才能夠真正對淨土法門生信解,才願意修行。我們知道自己過去生中是這樣的,對自己要有信心,更重要的把握好這一生的機會,不能再錯過,再錯過了,那真的是最大最大的遺憾。下面第二個問題:問:看破總做不到(現在他已經離婚了),總對以前的家留戀放不下,明知一切虛幻,但怎樣才能看破?答:這個還是要努力的深入經教,沒有別的,經教薰習不夠,聽得太少,觀念還沒轉過來。一定要每日聽經,像劉素雲居士,師父跟大家有講到,她每天聽將近十個小時經,大劑量的薰習,觀念就轉了。放不下的是因為你有情執,但是你知道,家人這一生遇到了,這是緣,生生世世你遇到多少家人?每一生都有家人,這一家的人,這一生遇到的,無量劫的一瞬間,過客而已。真是古德講的,即使是夫妻,緣是最深的,「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到來各自飛」。人到了生死的時候,誰也顧不上誰,各自走各自的路,父子至親都沒辦法互相代替。更何況你留戀這一生的家人,那前生,生生世世的家人,你為什麼沒想到他們?他們可能比你這一生的家人更苦,你怎麼能厚此薄彼?過去生也有父母,也有夫妻眷屬、兒女,都有,可能有些正在地獄裡面受煎熬,可能有些是餓鬼,連米漿的名字都聽不到,可能有些現在是畜生受人宰割,苦不堪言,那為什麼你對他們不起憐憫心?你真正了解這個事實,要發勇猛心,精進念佛修行,把功德迴向給他們,沒有時間再去情執了,不能容一刻耽誤。這是你真發菩提心了,你才是對他們真正的愛,這樣你就能看破了,看破就放下,放下其實是對他們真有好處,對你自己也更有好處。好,第三個問題:問:發願想將下半輩子弘揚佛法和中國五千年古文化,不知怎樣去做才能達到心願?答:就是你自己先入境界,沒有別的,佛法也好,傳統文化也好,都是教我們看破放下而已,這學是學道。你看老子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做學問、學術你是每天增加知識,但是學道你是每天減少,減少就是放下。日損,損就是減少,一天天放,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到了無為,就是你已經沒有分別執著,甚至把起心動念都放下了,無為則無不為。你那時候你要想推動弘揚佛法和傳統文化,你可以無不為了,你做什麼都可以,但是在此之前,你先得入無為境界,就是心上沒事,放下了,你才行。這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練,去磨習氣,知道要放下,還沒能放下是因為功夫不夠,還要一定時間,假以時日一定能達到那個境界。下面這個問題,跟剛才那位同修是一位同修,他說:問:學佛三年多,身體還是不好,胸口好像有東西壓著,前幾天又被騙五十八萬,但我又知道是誰騙了,他害了我十幾年,我現在一無所有,他還是不放過我,非把我逼死不可,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因果,也不知道如何解決?答:剛才有跟您做了回答,最重要的是內心裡不要起怨恨,你這是真學佛。哪怕是他把我的命拿走,我就給他,要什麼給什麼,什麼都放下,一無所有,連命都沒有,更好,現在就往生,巴不得,不是天天想著要往生極樂世界嗎?為什麼到了這個緊要關頭又開始鬆動了?願心要強烈,愈是被境界所逼愈要堅定我們往生的信念,絕不動搖。要相信冤親債主來障礙,他只能障礙我這身,我連身都不要了,他障礙我什麼?你只要能放下,他拿你沒辦法。你看佛從前做忍辱仙人的時候,歌利王來割截他的身體,把身體也給他,由你去割去,他自己就提升了。對於歌利王,這是我們講的冤親債主,你看忍辱仙人對他還是一片仁慈的心、感恩的心,沒有起怨恨,沒有起瞋恨,反而發大願說:你這愚痴,不知道造這個業有多重的因果,將來我成佛,我要先度你。後來釋迦牟尼佛果然,你看這一世成佛了,三十歲成佛,然後第一次講法,在鹿野苑,這是在人間講法,五比丘聽法,第一個開悟證果的憍陳如尊者,他前身就是歌利王,佛實現他的諾言,把這個惡緣轉成法緣,怎麼轉?就是在內心裡轉,沒有別的,一切唯心造。你說他是惡人,那你就受惡人的折磨;你念頭裡認為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恩人,你就得到他的恩惠,什麼恩惠?歌利王對佛有什麼恩惠?恩惠大著,如果不是歌利王這樣折磨忍辱仙人,忍辱仙人他不可能提升得這麼快。所以釋迦牟尼佛本來是在賢劫第五尊佛成佛的,他應該排在彌勒成佛之後,可是他因為這樣勇猛精進的修行,他成佛提前了,在彌勒菩薩成佛之前,他是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尊,這不等於幫助他嗎?這是恩人。所以佛說,我成佛時候第一個度你,這是報恩。然後你就能夠體會為什麼我們師父說,感恩陷害你的人,感恩障礙你的人,感恩毀謗你的人,感恩絆倒你的人,是因為他們在成就你,這就是真正學佛,把念頭轉過來。真的,這個宇宙、這個世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全是你這個念頭變現的。除了你這一念心之外,沒有別的物,心外無法。他陷害你也是你變現的,就像作夢似的,你現在作惡夢,變現出來的,現在你把念頭一轉,就能把惡夢變成美夢。要肯轉,你先努力的轉,首先放下怨恨心,接受一切,都是佛菩薩給你的考驗,連他也是佛菩薩,考驗你,看你在境界上能不能過關,看看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心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那你只好輪迴去了,那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太苦了。希望真能轉,轉了之後你會發現,真的原來這個就是好事,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根本沒有壞人,全是佛菩薩。好,下面這位同修提問說:問:怎樣能讓自己誦經時不起雜念?答:這個是要練,誦經的方法,就是我們讀這個經一定要讀得清清楚楚,不要讀錯、不要讀漏、不要讀走行,都要讀準確,這就行,也不必想經典的意思,懂就懂,不懂就由它去,就這麼一直念下去,這是誦經的方法。在誦經的過程中起了雜念,立刻把注意力又回歸到經文上,不要想那些雜念,這雜念愈想愈多,不要跟它轉,不要理會就可以。你什麼時候覺悟到我現在在打妄想,立刻就回到經文上,不要理會妄想。我們初學的有時候讀經,特別經如果讀得比較熟,這打妄想,邊打妄想還能邊讀經,還沒讀錯,現在我就有這個功夫了,《無量壽經》差不多都能背了,所以吧拉吧拉就這麼念,也沒念錯,妄想還繼續打,我想很多同修也有這樣的一個體驗,怎麼辦?沒辦法,只能夠一直練下去,什麼時候覺察到有妄想了,立刻再回到經文上,只能是用這個功,鍥而不捨,到有一天你肯定是沒有妄想。在練的過程中,妄想會愈來愈少,就看你,這是誠敬心,讀經的時候用十分的恭敬心去讀,就幫助我們集中精神,就不打妄想了。往往是誠敬心不足的時候,那個妄想就插進來,所以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下面一個問題:問:如何讓先生、兒女學佛?答:這是只能用感化,這就是《感應篇》裡講的,「正己化人」。妳要學佛做出好樣子,真正依教奉行,佛教我們這麼做,我們就這麼做;佛不允許我們做的,我們絕對不做。妳真正這樣力行,妳的氣質就變化了,妳的精神面貌、妳的一舉一動,都會產生變化,家裡人會看在眼裡,他會佩服妳,他佩服妳,他才能跟妳學。他不佩服妳,他不服妳,他怎麼會跟妳學?所以這當中對家人最重要是身教,最好不要用言教,妳用言教,說你又吃肉,殺生,造很多殺業,將來你會償命的。妳這麼說,他心裡多不高興。所以妳就得要慢慢來,先要恆順,讓他生歡喜,讓他生敬佩,妳度他就容易了。下面一個問題,上海同修提問。他有兩個問題,第一,這個問題已經問過了,就是剛才亡靈食品能不能吃的問題,剛才已經答覆了。好,下面的這個問題:問:我們家是一個佛化家庭,母親已經修行十幾年。近三年,我先生和我也在共修,請教發生事情時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氣,如何能更好的自我控制?答:這個煩惱要控制,那真的得要下功夫,這叫習氣,明知道不對,它還會起來,這習氣重,那怎麼辦?那就得要長時薰修,聽經聞法日日不間斷。像師父上人講的經,妳就選取一套,不管哪一套,妳最喜歡的,譬如說《無量壽經》,或者《華嚴經》,或者是《彌陀要解》等等,哪一套都行,專聽這套,薰習得久了,印象深刻了,妳才能夠有轉煩惱的力量。關鍵就是在境界現前的時候,妳能不能把正念提得起來,而且提得要快,比那個煩惱要快,它比煩惱慢,煩惱先行一步,妳就已經迸發出來,妳得把正念提起來,這個正念一定是通過薰習它這力量才強。平時多念佛,心清淨了,就容易觀照,起念頭了,立刻觀照這個念頭對還是不對,不對要把它放下,這就是功夫問題,就是個練,所謂功到自然成。下面一個問題:問:我來自北京,我們把《弟子規》編成了「精讀日記」,「人際關係企業管理感悟」等,又編寫成電視連續劇「《弟子規》傳奇」,「孝比天大」等,可是我沒有那麼多錢,想聯合廣大居士一起做,把敬老院搬到家中,全中國就可以建了一千億個敬老院,您覺得對嗎?答:做這些好事,當然是利國利民,特別是《弟子規》弘揚,確實是現代社會必須的,而且是急需。但是事情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夠成就,第一個看眾生有沒有福報。就是你做這個事情如果是順利,證明眾生有福;如果這個事情不順利,眾生沒有福報。因為我們在這當中,沒有自我的得失心,我不是從這裡面求名求利的,我是真正發心為廣大眾生,我們發出這個真誠心,自然感召佛菩薩、龍天善神的護佑,老祖宗的加持一定會有。加持還要看眾生有沒這個福分,倘若我們自己心裡面還有一念私心,還有一念求名聞利養的心,那這個加持就加持不上,誰來加持?變成魔來加持,因為魔喜歡這個,名聞利養他喜歡,他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特別是做大事,往往是一念之差,那個後果就截然相反,我這個念頭中如果夾雜著一念私心,一念求名求利,雖然這個念頭很細微,但是魔會把這個念頭放大一百倍。即使是事情成功了,對於國家、對於人民,也並不會有真正長遠的利益,它裡面會有很大的副作用,可能還會得不償失。所以這個就讓我們想起古人,常常提醒我們,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國就現在講的和諧社會,平天下就是和諧世界,「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還是先從自己一身上修行開始,修身再正心,把心正了,正是什麼?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貪瞋痴慢的煩惱、沒有五欲六塵的享受的心,這我們的心才算是正。所以古德常教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事情要是沒做成,或者是做的中間有很多障礙、不順,不屬於外面的問題,全是我自己問題,正如《了凡四訓》所講的,「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感通,感通不了那是因為什麼?我們自己還沒修夠,為什麼?因為整個宇宙其實都是我一心變的,那這個宇宙的好壞,當然是我要負完全責任。希望能夠順利,這是好事情,好事不順還是我內心裡面還有沒有圓滿的地方。所以聖賢沒有別的,全在自己身心上修下去,絕不求外面的境界有什麼需要改變的,他不改變境界,只改變內心。因為境由心造,境由心轉,他徹底明白,身心是根本,家、國、天下是枝末。所以他能以修身為本,他本末知道了,這叫「此謂知本」,《大學》裡講的知本,「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是宇宙萬物都有本末,本是什麼?本是身心,把自己身心修好了,這就是本。末呢?家、國、天下自然和諧,做的事情自然圓滿,那是枝末,枝末隨著根本來發展,所以我們就懂得先後了。先後,先修身、立德,然後自然會有因緣促成,讓我們有機會為社會、為天下人民來服務。這知其先後,則近道矣,我們就近道了。好,下面上海同修提問:
推薦閱讀:
※在圖片上加入文字
※相伴文字魂夢相依文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第八十八集(國語) 視頻、文字
※在文字中遨遊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三七四集(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