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周易》的不傳秘本《易象》(文:李守力)
此處的晉侯是晉平公,他派遣韓起(謚號宣,史稱韓宣子)聘魯,一是此時魯昭公剛剛即位,晉國作為盟主理應要去祝賀,二是韓起新官上任代替趙武管理晉國事務,也要到魯國亮個相。根據《周禮·春官》「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大史有藏書之職,故韓起在大史處觀書。
從《左傳》《國語》筮例看,《周易》古經當時為各諸侯國所具有,韓起沒有必要到魯大史處觀覽,更不會為之讚歎。由於孔子「述而不作」,故《易傳》只是孔子所編輯,很可能《彖傳》《象傳》的內容就是《易象》,因為《彖傳》、《象傳》都是通過「觀象」解析《周易》經文的,而且從其內容可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如剝卦、比卦「上以厚下安宅」、「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正是如此。
3000年前文王周公父子創立了以《周易》為代表的經典文化,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巔峰,這也是孔子終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周易》的內容和形式都是卜筮,然而骨子裡卻是「經綸天地之道」。故不知《易象》斷不知《周易》之精髓。
《易象》乃周公創立的釋讀《周易》的最核心經典,故不傳諸侯,魯國為周公之子伯禽封地,故有保存《易象》之職,此所以「魯昭公二年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魯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也。
《易象》內含「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之真諦,是「協和萬邦」之道,「轉輪法王」之道,大同之道。
《易象》實際為哲理象數學,哲理是社會科學範疇,象數學是自然科學範疇。傳本《周易·說卦傳》即是《易象》之象數學的一部分,這部分由於是繼承了《連山易》《歸藏易》的《說卦傳》,所以在宋國(殷商之遺國,《歸藏》)、杞國(夏之遺國,《連山》)以至於各個諸侯國廣為流傳,故《左傳》《國語》筮例中史官占卜主要以卦象推算。
春秋時人人以《易》為卜筮書,唯獨孔子發現了《周易》有「古之遺言」,這說明孔子認為《周易》經文本來就含有義理。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論語·述而》「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帛書《易》的《要》篇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子貢對老師「老而好《易》」提出質疑:「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孔子的答覆是:「…《尚書》多於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故《易》,剛者使知懼,柔者使知剛,愚人為而不忘,做人為而去詐。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慮,紂乃無道,文王作,諱而辟咎,然後《易》始興也。…《易》,我復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
孔子強調他與史巫之異,因為他發現了隱藏在《周易》卦爻辭裡邊的德義。孔子這時走進了周公的精神世界,他觸摸到了《周易》的核心。他發現《周易》的卦爻辭並非是卜辭的隨意堆砌,而是嚴格按照六十四卦本身的哲理數學規律演繹出來的,這就是「觀象繫辭」,也就是《易象》的法則。如今我們見到的《易傳》里就有孔子發現這一規律的心得。《彖傳》《象傳》是《易象》的主體。《繫辭傳》「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這兩句就是講《彖傳》和《象傳》的奧妙。
《韓詩外傳·卷第三》「周公誡之曰:……故《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夫『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易曰:『謙亨,君子有終吉。』」此段文字另見於《說苑·卷十·敬慎》,這裡周公引用了謙卦的卦辭和《彖傳》,這是周公作《易象》之《彖傳》的互證。後孔子「述而不作」而傳承之,這就是《易傳》(十翼)。
漢朝《周易》之學大行其道,其特色是陰陽學的摻入,故卦氣、爻辰、納甲、升降、卦變泛濫,易學流於穿鑿附會。象數易學家把陰陽學引入易學,實際上是出於擔當社會道義,維護國家和民眾的利益,以陰陽言災異,規勸君王行仁政也。至魏晉之初天才少年王弼把漢易中的象數累贅掃除,史稱「王弼掃象」,王弼掃象本也是出於擔當學術道義,力求恢復《周易》之本真,所以我們從王弼易學中看到了清晰的爻象理論(應乘承比),這是周公《易象》原旨,如果沒有王弼,爻象就會湮滅於象數易學中了。到唐朝頒布孔穎達《周易正義》,王弼之學稱為官學,象數之學幾成絕學,安史之亂以後李鼎祚獻《周易集解》以補象數之缺。宋代程頤作《伊川易傳》,專弘義理,學者多忘記《易》為卜筮書,故朱子強調其本為卜筮而作。後朱熹《周易本義》成為官學,明清廣為流傳,無疑助長了卜筮之風,故清朝康熙命李光地撰《周易折中》,折中,取中道也。
總之,從易學的歷史看,其發展進程完全符合「單擺定律」,學習和研究《周易》要還原《周易》本真,只有做到左右逢源,象數義理一體同觀,才能合乎易道,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推薦閱讀:
※周易十日談
※《周易》之「損卦」
※再談《周易》中的「用」與「隱」
※周易錯綜與人世複雜
※《周易》與中醫淺談二
TAG:周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