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普在:和你談談性取向

如果上天把靈魂裝錯了軀殼

你要怎麼辦

我們都有同性戀基因嗎?別慌,你真有!

01

什麼是性取向,什麼是性行為

1

性取向 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它在個體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下來了,不受環境影響而改變。性取向是持久性的,不可改變的。

性取向實際上是一種直覺,即使一個人在還沒有任何性經驗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判斷自己的性取向。

2

性行為 是高度可控的。所以一個人完全可以有與性取向不相符合的性行為。性行為包括接吻、擁抱、撫觸、性交等。也就是說,一個異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同性性行為,而一個同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異性性行為。

01

純粹的、原發(天生)的同性戀——真性同性戀

這部分人是無法改變的,只對同性有性的慾望。

主要是由於生物學基因的遺傳與變異以及表觀遺傳學的N-甲基化所形成。

一般在3~5歲、最遲到青春發育期,自己就有了「異樣」的感覺:不喜歡異性而仰慕、暗戀甚至追求同性。

但是對自己的真實性別一般有良好的認同。

案例

如YOYO大學畢業,迫於家庭壓力,和女友結了婚,而實際上在戀愛期間,他和女友除了拉手,甚至都沒有接過吻。

婚後第一次性愛,他感覺到的是一種靈與肉分離的痛苦感覺。他不喜歡女人,但是沒有辦法,他嘗試著克服自己,卻沒有成功,他實在忍受不下去,覺得這樣對不起妻子也對不起自己。

結婚一年多,他終於以性格不和提出了離婚。女方不同意,覺得丈夫沒有什麼不好。但YOYO始終不敢向女方說出真情,只好在法院託人辦了離婚。

沒有一個同性戀因為結了婚而變成異性戀,相反,他們往往在半年到1年之內就會「露餡」——即使對配偶再好,也掩飾不了自己的「性無能」狀態。

謊言一旦被揭穿,婚變、訴訟就會發生,可能還會有許多流言蜚語,更加丟面子;即使有了孩子,家庭也難以完整。

接受不能改變的生物學現實,

改變我們可以改變的偏見和無知。

看見愛情

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的態度

而不是一個器官對另一個的反應

02

境遇型同性戀——假性同性戀

這一類是最不穩定的同性戀者,基本上屬於環境和教育造成。一旦能夠脫離這種環境,就又會恢復原來的異性戀性行為。

通常是男女與其同性被長期關在一起的結果,例如在監獄中,其同性性行為的目的主要是性慾的宣洩。

當他(她)們的性角色觀念得到矯治,缺乏異性的環境得到改善時,或者社會對同性戀的否定態度加強時,這類同性戀者便很快自己轉變。

舉個栗子

青春期同性依戀不是同性戀——不要急於定義你的性取向

從兒童時期過渡到青年期的心理發育,大致要經歷:兩小無猜期、兩性疏遠期、兩性愛慕期和正式婚戀期。但有些青少年在兩性疏遠期中可能有另一種自然傾向——同性依戀。

我們決不能把學校里男女同性間的比較要好或親密的現象一概視為-出櫃。有同性依戀傾向的青少年,絕大多數很快會成長到兩性愛慕期,一般不會發展為同性戀。

為了打開一扇窗

有時

需要推倒一堵固執的牆

03

雙性戀

實際上不是完全的同性戀。

他或她能同時被同性及異性喚起性慾,與相同和不同性別者均發性行為,也都能有性高潮。

??雙性戀應該很爽吧!他們可以交往的對象是一般人的兩倍,快感也是兩倍吧!

??要是我的同性好友是雙性戀,我會有點尷尬!特別如果住一起的話,感覺像被佔便宜了。

??那只是一個過渡階段,要不就是他們根本還沒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雙性戀男女通吃,估計私生活都挺亂的……

這些看法其實反映出人們對於「性取向」真實定義的不了解。

雙性戀不為異性戀人們所理解,在同性戀圈中似乎也不受待見,好像只能躲在櫃中之櫃。

你的性取向是什麼樣的

真愛無界限

喜歡就去追

什麼時候能知道自己的性取向?

一部分青少年在12歲的時候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了。

另一部分青少年要在12歲-16歲的階段繼續探索自己的性取向並逐步確定下來。

絕大部分人在20歲的時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

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在40-50歲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並深信不疑。

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的早晚,與個人經歷、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有很大的差異。

性取向的出現,並不須要有性行為或感情關係經歷。

同性性取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歡異性,也能有很深層的友誼。

性取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過自己的直覺,感覺性吸引和感情慾望,才能做出判斷的。

性取向不是非黑即白的

性取向是一個軸,兩端是100%的同性戀和異性戀,中間是100%的雙性戀,人類的性取向可以在整個軸上的任何一個點上。

就好比數軸上的 0 到 1,你可以是 0,可以是 1,也可以是 0.43538395385737548394……

情慾是豐富且流動的,每個人都在一生中不斷探索自我認同。

點擊圖片放大看圖

當談論自己的性取向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存在感與歸屬

??我們是誰?

??我們這類人有什麼特點?

??我們跟其他人有什麼區別?

??我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麼?

02

同性戀不是病,更不是罪惡

全世界早在30年前就達成了共識:同性戀不是犯罪,不是疾病,同性戀只是正常人中的少數,同性戀完全正常。

我們一定要把同性戀和心理變態戀童癖等區分開來,同性戀和異性戀是同等的,他們都可以有健全的人格,只是對戀人性別的選擇不同。這個不涉及到道德和變態的問題,是一個正常的精神結構。這不是一個性導錯,我們要接納和尊重這一群體。

性倒錯是露陰癖和戀童癖這樣的癥狀的,這種屬於一種不正常的心理行為,並且觸犯法律,所以需要治療手段。

到2017年全球共有24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

在卡達, 沙特, 印度, 阿聯酋, 科威特, 這5個國家同性性行為是違法的。

LGBT就是非異性戀人群的統稱.:

L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

G是男同性戀者(Gays)

B是雙性戀者(Bisexuals)

T是跨性別者(Transgender)

我國有7000萬的人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男多於女,大約2:1。這個比例與西方國及大多數東方鄰國基本一致,即人群的3~5%。

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

這個世界,需要不同才能繽紛與多彩

如果你對這個群體抱有情緒,

那麼請關注的是自己的情緒。

究竟是什麼讓你如此激動地支持它,

又是什麼讓你如此激動地拒絕它。

你看到的世界是你內心的樣子,摸摸自己的內心,

這樣一個少數群體,能換走你的一顆平常心嗎?

03

性取向形成原因

1

心理學理論

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等注重研究同性戀後天的形成因素,即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如童年環境、青春期經歷以及造成所謂境遇性同性戀的環境因素,個體存在對性愛對象的自我理想化移情,等等。

心理學界認為心理社會因素對於同性戀的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同性戀的遺傳傾向不一定表露出來,其表現程度取決於家庭及環境的影響以及早期的性經歷、性經驗。

正常的家庭環境對培養其正確的性取向至關重要。比如:

(1)家庭中存在「陰盛陽衰」的情況:由性格懦弱的的父親,好生氣、有破壞性的,或是消極的、孤僻的、無足輕重和強大的母親,盛氣凌人,過分庇護孩子,使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

(2)童年期的性別認同因素,比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遊戲等。

(3)早年的性經驗,尤其是首次性經驗,即青春期(性朦朧期)的遭遇和經歷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意義。第一次性經驗極其重要,如果是發生在同性朋友之間,就可能終身同性戀。但是,也有調查顯示,在首次同性發生性行為的四年之前,當事人內心就已經具有了對同性的性慾望和性幻想。

(4)性教育被忽視,或者被拒絕。

(5)戀母情結。

弗洛伊德認為同性戀是性心理發展階段固著的表現。3-5歲是人類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期,在此階段,幼兒會對異性家長產生本能的性慾渴求,同時對同性家長產生敵對感。如果能夠順利度過這一時期,那麼個體的性取向就能正常發展,否則個體將可能產生性慾倒錯。這個理論會讓人聯想到一些事例,如某些和母親關係格外親密的男性,最後找到一個類似於父親角色的同性做自己的伴侶。

2

生物學理論

目前,科學家對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生理因素的測定上。但至今仍沒有一種理論得到確證和一致的公認。其中包括:

(1)胎兒期染色體因素;

(2)大腦因素;

(3)荷爾蒙因素。

生理學研究同性戀的先天因素,如遺傳基因、激素水平、大腦結構的影響等等。

(見視頻講解)

在生理因素的研究上,關於遺傳因素影響的最新研究引人注目:

男同性戀比起女同性戀和男異性戀擁有更多哥哥,並且比男異性戀的出生順序顯著靠後。

每多一個哥哥,那麼弟弟是同性戀的概率就可能增加33%,並且,如果哥哥占的比例越高,這些男同性戀的女性特質更加明顯。

3

家族系統排列理論

家庭系統排列發現同性戀的情況背後,通常有一種特定的家族動力。和家族牽連糾葛的根源與認同有關,這個同性戀者通常認同於先前家族的某人。

孩子為何會變成同性戀,海靈格描述了三個主要的原因:

一、在男同志的情況中,男孩代表了他先前家族的女性人物。因為家中沒有女孩,所以這個男孩必須代表這位女性,因此成了同性戀。

二、母親不允許兒子靠近父親,於是父親被排斥了,男孩就繼續活在母親的影響下。

三、孩子代表某個先前的被排除的家族成員。孩子藉由成為同性戀者,也讓自己變成了局外人。(例如:一個男人也會因為認同代表了家族中另外一個男人而成為同性戀者。也許認同一個被排除的局外人就是同性戀者通常被認為是局外人的原因之一)

即使當事人確實發現了牽涉其中的家庭動力,同性戀也少有反轉的可能。

同性戀這件事跟我們其他人背負的命運一樣,都來自我們出生的家族。

家排解決之道——如何解除認同?

愛能夠解除認同。

當我認同某人時,彷彿我就是那個我所代表的人,我不會感知到他和我分開,因為這意味著愛無法再我們之間流動。

一旦我開始去愛這個人的時候,我就感知到他和我之間是分開的兩個人,這樣一來認同就被解除。

04

對同性戀的誤解

Q1

跟同性戀者做朋友會不會被「掰彎」?

你不可能被「掰彎」,就像你不能「掰直」一個同性戀一樣。

而且,就算可以被「掰彎」,同性戀者又不是傳銷人員,不會發展你成為「下線」的!

更重要的是,就算你是異性戀者,你也不可能每見到一位異性就會有非分之想,同性戀者同樣如此,所以不要再自作多情啦!

當然,有些同性戀者說,ta們正是通過某個特定的人或某次特別的經歷才確切地意識到自己的性傾向的。

然而,這也不意味著這些人或事就把ta們「掰」成了同性戀,而可能只是激發了ta們潛藏已久的同性情慾罷了。

大部分的同性戀者都說ta們是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自己的性傾向。

Q2

可從外表和行為方式區分出同性戀者嗎?

跟異性戀者一樣,同性戀者的表現也因人而異。

部分同性戀者符合人們的某種固有印象,但其他很多人並不如此,更不用說同性戀者在社會各行各界都存在。

(不過另一方面,男女同性戀者十分擅長通過細微的信號分辨同類人群——這種能力被稱作「同志雷達」!)

Q3

是不是所有的同性戀者都有艾滋病?

在世界各地,任何有過無保護的性行為的人,不論男人還是女人或別的什麼性別的人,無論同性性傾向者、雙性性傾向者或異性性傾向者,都有可能感染HIV或患上艾滋病。

雖然男同性戀者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人群,但並不代表每個艾滋病毒感染者都是同性戀者,或簡單地將艾滋病和同性戀劃等號。

無論是異性戀者、同性戀者還是雙性戀者,都應杜絕不安全的性行為。

案例

中國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吳尊友曾在2015年底透露,近5年我國大中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年輕人艾滋病疫情主要以性傳播為主,主要是男性同性性傳播。

艾滋病仍是全球範圍導致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更高艾滋病患病率(對男同而言):

艾滋病可以通過母嬰,血液以及性接觸傳播,男同廣泛存在著濫交的情況,並且男同間的性行為多以肛交為主,體內黏膜極易破損,因此性行為中的男男行為大大提高了艾滋病的傳播幾率(中央台就曾報道過一個大學生參加高中聚會後,因喝醉被同學送回家後性侵而不幸患上艾滋的病例)。

相比男同的性行為, 女同間的性行為由於缺少實質的傳播途徑,艾滋病更不易傳播。

05

同性戀雙性戀者心理健康堪憂

青島醫學院張北川教授主編的《朋友通信》中,一位同性戀者這樣寫道:「可以幫我介紹個朋友嗎?筆友也行,我實在太孤單、太壓抑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無法與家人和周圍的人傾訴。在我們這個小地方,雖然也有一兩個公廁可以找到同性愛者,但那似乎只是一種性的發泄,很難找到可以真正傾訴的朋友,我不願去這種地方。生活中我要將自己偽裝起來,感覺自己好像舞台上戴著假面具的小丑,表面上給人以快樂的感覺,可是心中的苦楚誰人理解?沒有情感的交流,就缺少了生活動力,對前途感到渺茫......」

雙性戀和同性戀更容易有抑鬱症癥狀,TA們也比其他群體更易有自殺傾向。

TA們需要遭受更多與偏見和恥辱有關的慢性壓力,遭受更多的情緒紊亂和焦慮折磨,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這種情況更可能導致酗酒、吸毒。

在抑鬱症、焦慮、創傷壓力、當前自殺傾向及成癮方面有更高的風險。

到底向父母出櫃是怎樣一種體驗?

1、我媽知道我是gay,我知道我媽知道我是gay,我媽裝作不知道我是gay,我裝作不知道我媽知道我是gay。

2、出櫃的傷痛,大概就是寧願放棄愛與被愛的幸福也不願意遭受的那種。

3、熬過了生不如死的兩天,父母的驚恐完全鎮住了我當初提出時的勇氣。那兩天總想著不如了結了自己。

4、出櫃後,我和父母之間似乎多了一層紗,看似透明,但是就是看不清楚對方的眉目。

5、我父親知道後,和家族裡的人召集起來開了一次最嚴肅的家庭會議。後來還帶我去看了心理醫生,回來的路上我們聊了很久,最後以我同意用代孕的方式來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只是我永遠忘不了父親那晚回家後在卧室里的淚水和煙頭。

6、我幸運,有一對開明的父母。我是電話向父母出櫃的,當時我在美國,我媽只問了我一句「是上次來咱家的那個么?很漂亮,媽覺得養兩個女兒沒啥不好……」現在已經準備今年春節把她帶回家一起吃團圓飯了……

7、我願意告訴全世界的人我是gay,也不願意將真相告訴我父母。我知道告訴他們不會解決問題只會徒增傷害。

8、我帶著他在父母墳前磕了20個響頭,我今年已經39歲了。

9、給父母發的信息,問他們「如果我談個對象,【她】和別人不太一樣,你們會接受么?」記得我媽當時回復說「那能不一樣到哪兒啊!難不成還找個同性戀啊,不管啥樣先帶回家給你爸我倆看看……」我當時就放棄了。

10、自己認同了、想明白了,不想掩飾,對別人說,也就僅僅一個信息告知的動作。難的是抵擋住後續的風暴,多少人認輸在這個環節,活生生被推回柜子。我當時在家被鎖了四天……現在是跟家裡任何人都沒有聯繫的第24天……

一項調查表明,父母在得知子女是同性戀時所做出的反應就像悼念死亡的親人一樣,因為很多期待例如婚姻、家庭、生兒育女都隨之灰飛煙滅。

如果你的孩子是同性戀,

如果你的朋友是同性戀,

如果你是同性戀,

給他們一個擁抱,你能做到嗎?

06

系統排列看同性戀和試管嬰兒

試管嬰兒或人工受精會有什麼影響?

我的導師內勒斯回答:不能得出「因為這個,所以會有那個」,類似這樣的問題我以後不再回答。

至於後果要看具體情況,比如精子是不是來自伴侶,是不是和伴侶一起生活的,或者來自別人的精子,當一個精子來自另外一個男人時,孩子的父親就不是他的父親,這些都是有意義的。

人工受孕,有的精子凍了20年,這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意義,我們還不知道。

對於特別想要孩子的人,孩子只是滿足他們願望的玩具,對孩子的生長土壤沒有關注。現在已經不是極少數的現象,將來對社會會是很大影響,我現在在我位置上我只能做兩件事情:

1.我碰到這樣已經長大的孩子,我只能盡最大能力去幫助她;我只是針對每個個案來幫助他們,不想總結出什麼規律。

2.如果是父母向我求助,我會和他們討論責任問題。

生命整合工作坊關於試管嬰兒的個案:

案主,女,同性戀,有一歲半的女兒,她自己主訴,每段感情都超過不了三年,第三年他就會想逃離,沒有辦法繼續下去,但是內心其實是很渴望安定。孩子是試管嬰兒,孩子的父親是一個朋友,也是一個gay,是他捐贈的精子,孩子是同性伴侶的卵子。

內勒斯老師:這很瘋狂,同性戀是不能有孩子的,這對孩子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因為他不知道誰是父親誰是母親。

我不反對同性戀,但是同性戀,是不能有孩子,同性戀的代價就是不能有孩子,這樣才能真正地尊重同性戀的關係和伴侶,那如果要孩子的話,就沒有辦法全然地活在這樣的關係當中。

在正常的夫妻當中,男方如果無法提供精子,從其他男人那裡得到精子,夫妻關係就會結束而分開,因為這裡有第三人的存在。

內勒斯做了家排,家排呈現當事人的女同伴侶不肯放過她。孩子無力,只能看向捐贈精子的父親。

內勒斯對案主說:你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你的伴侶身上,你需要承擔你自己這部分責任,儘管他看起來更強勢一些,但你也不是孩子,你也不是受害者。

孩子的感覺是沒有媽媽的,孩子只能走向爸爸,至少那裡有百分五十明確的地方,你們都各自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孩子不能,所以在這段關係當中是看不到機會和未來。

現在科學了很多事情成為可能,問題是人類靈魂是否準備好接受這些,也許50年到100年後,所有的孩子都是人工創造的,我不知道。但這樣的方式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的痛苦,也許到人類以後的意識不一樣,可以整合這些事情,但走在前面的人需要付出代價,因為現代的意識,還是處於青春期的意識。

一學員向海靈格提問:

到目前為止,有沒有對人工受精,試管嬰兒做過研究,他們對家庭以及靈魂的影響?

海靈格回答:精子和卵子結合的那一刻,就是靈魂移動的時刻,人工授精也一樣。每一個受精卵都包含著一個靈魂,有些我們取了,又丟掉了,但他們都是靈魂,都是兄弟姐妹。

在排列中會觀察到,沒有人去看這些地方,這些是遊走的靈魂,他們在尋找。

我們做什麼工作呢(指的是系統排列)?我們為他們尋找他們的母親,父親,然後他們就安息了。

生命的代價有時非常高。當我們付出如此高的代價,我們需要有些保證,對於生命做出好的事情,這樣就會傳下來到活著的生命當中,這個生命活下來,我們需要去承認這個高昂的代價。我們也要為那些到來的靈魂去承載關照,那些活下來的要去做一些好事情。


推薦閱讀:

為什麼沒人認為gay掰彎別人是自私的?
同事是偽娘是什麼樣的體驗?
請問我是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還是無性戀?
我想知道女朋友到底是不是雙性戀?
怎麼跟朋友解釋雙性戀?

TAG:性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