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松與緊
練習太極拳的人都知道,練拳要放「松」;至於還要收「緊」,卻鮮為人知,似乎是個悖論。根據筆者多年練習的體會,可以肯定地說:有「緊」!這不僅不是悖論,而且屬於傳統太極拳本來應有之義。但這種「緊」,用的是「意」和「氣」,而不是「力」,與日常人們感受中的那種「僵」、「硬」的「緊」的概念,完全不同。中 不應忽視,太極拳中有個基本規則――對稱對應關係,即上與下、前與後、左與右、內與外以及虛與實、開與合、呼與吸等等。而「松」與「緊」,也是整體對稱對應關係中的一對。這些諸多的對稱對應關係,或者說矛盾關係,彼此是缺一不可的。二者之間若缺其一,就失去了對稱對應;失去了對稱對應,就會出現不平穩;立身不平穩,是拳家所忌,尤其作為內家拳的太極拳,更是大忌。這裡,單說「松」與「緊」,就從「松」與「緊」的關係中,來看彼此的互相依賴和不可或缺性。 「松」與「緊」之間,是互為條件、互相聯繫、協調動作、相得益彰的統一體。 「松」,以「緊」為存在前提;反之,「緊」,以「松」為存在前提。沒有「緊」,就沒有「松」;有「松」,就必然有「緊」。 「松」與沉、下相連;「緊」與起、上相隨。如果,只有「松」而沒有「緊」,這身軀不整個兒向下松塌了嗎?設想,這時「起」、「上」都不存在了,拳架還如何能盤得起來呢?這正是明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指出的毛病:「偏沉則隨」。 「松」與「緊」,在盤拳架中表現為下述三種狀態: (1)「松」、「緊」互有側重 一般在起、轉時,「緊」的狀態要重些、多些,因為這時用的是「頂勁」,「頂勁」可使力位上移,減輕下身負重,轉招換勢就顯得輕靈了。 一般在「開」之稍前,即寓「合」意,「合」時,「松」沉的狀態要重些、多些,因為這時用的是「沉勁」,「沉勁」可加大「開」的力度。 (2)「松」、「緊」各半或對等 指對稱對應位點,相稱相應和對撥對拉的勁勢。 (3)「松」中有「緊」,「緊」中有「松」。 《太極拳論》上講:「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又說:「如意要向上,即離下意」;反之,亦然。前後左右,同理。譬如,在盤拳架中,當「松」開下沉時,即寓上意,當收「緊」上起,同時下、上有「松」有「緊」,相稱相應,對拔對拉,使身體自然趨於中正。完成這一動作,靠的是「意」領「氣」促,雖說有「緊」,並不是硬、僵、綳意義上的「緊」,而是增進了「松」的境界。這是因為有對立面,即「緊」的調節。調節之後的「松」,屬於再「松」;再「松」,比初「松」,在「松」的程度上要大些。反之,「緊」,有對立面,即「松」的調節,調節之後的「緊」,屬於再「緊」;再「緊」,比初「緊」,在「緊」的程度上要大些。這樣,「松」、「緊」交替進行,並加深著「松」和「緊」的境界和力度。「松」到極致是「緊」;「緊」到極致是「松」。這是「松」、「緊」互相聯繫和轉換中的自然勁勢和實際感覺,反映了「松」、「緊」相通,物極必反的道理。 當「松」時,是「呼」氣;當「緊」時,是「吸」氣。所以,「松」與「緊」,體現在「呼」與「吸」中。 「松」與「緊」,同「虛與實」、「合與開」。是相一致的,因此,「松與緊」、「虛與實」、「合與開」,都體現在「呼」與「吸」中,或者說,「松與緊」、「虛與實」、「合與開」這些相稱相應關係,是統統通過「呼」與「吸」這一對對稱對應關係來協調和動作的,正如拳論中所說:「氣為旗」。 隨著盤拳架中的上起下落,左旋右轉,進步退步。「虛與實」、「合與開」、「松與緊」,在「呼與吸」的協調動作下,配合得極其順遂,非常默契,十分自然,從而使周身出現一種鬆柔綿纏的輕靈勢和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覺。這時,你就會對太極《十三勢行動心解》中所說:「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有一些領悟了。
推薦閱讀:
※36式太極刀教學分解
※太極 兩儀 三才 四象 五行 六合 七星 八卦 九宮 分別都有什麼?
※怎樣練好太極步
※太極雜說41-42-43-44-45
※太極走步九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