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稼祥:撐船過河——中國「試驗主義」改革第二季
吳稼祥
前不久去世的英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H.科斯,於2008年7月評論中國市場轉型時說:「中國的奮鬥,就是世界的奮鬥。」作為參與這種奮鬥的一個努力,他為中國經濟改革寫了一本專著:《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美國《時代周刊》2008年12月10日發表文章說,鄧小平主演的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傳奇故事,「是我們時代的偉大故事,它是我們所有人的故事,不僅僅屬於中國。」科斯寫這本書,顯然是想找出這個故事成功的背後邏輯。
他找到了嗎?至少摸到了「邊緣」。
一、「邊緣革命」與休克主義
在科斯看來,中國市場化改革成功的主要秘訣,是上下互動,或者說政府與「草根」互動,推動「邊緣革命」發生。對「邊緣革命」,作者沒有下正式定義,只是給出如下表述: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最為重要的發展並不發生在其中心,而是在它的邊緣,在受國家控制最弱的地方。真正的改革先鋒不是擁有各種特權並被奉為社會主義"掌上明珠"的國營企業,而是那些落後的、被邊緣化的群體。他們遊離在政府機構和中央計劃之外,在現有體制下飽受歧視。儘管如此,正是這些處在中國社會主義邊緣的經濟力量成就了一系列變革,將私營企業重新帶回到經濟體制中,為日後的市場轉型鋪平了道路。在這一系列"邊緣革命"的帶動之下,中國逐漸步入了現代市場經濟。」
他所說的「一系列"邊緣革命"」,是指4大「邊緣力量」發動的「革命」–1,家庭聯產承包,就是單幹(安徽),2,鄉鎮企業(江蘇),3,個體經濟(浙江),4,經濟特區(廣東)。這些草根發動的經濟試驗為什麼會被容忍呢?科斯的解釋是,它們在社會主義經濟的邊緣地帶,政府認為很難對社會主義政權產生直接政治影響。
雖然沒有明說,這個分析的參照系,顯然是蘇聯變革的休克療法。休克療法,也稱「休克主義」,被《休克主義》一書作者(加拿大女作家娜奧米.克萊恩)定義為這樣一種經濟變革模式:利用最初的災難–政變,恐怖攻擊,市場崩潰,戰爭,海嘯,颶風–使全國人口在極短時間陷於集體休克之中,也就是失去自主集體意識的狀態中,進行經濟制度的迅速變革,實現民營化或私有化。
科斯沒有對比邊緣革命和休克療法,更沒有探究為何中國沒有走休克之路。他對邊緣革命,也沒有進行經濟學分析,更沒有進行哲學探究,基本上是描述性概念,而非經濟或哲學概念。只是匆匆提到,「80年代的中國政府比之前更加推崇實用主義」。把中國改革哲學只歸結為實用主義,也有簡單化之嫌。儘管有這些缺陷,經濟學大師的這部著作,對中國變革的解釋,比大多數中國經濟學家同類作品更好。
二、「邊際改革」與試驗主義
從經濟分析角度,我更願意將中國市場化改革稱為「邊際改革」。所謂邊際改革,是指這樣一種改革,它的成本接近於零,收益趨向於極大化。用日常語言來說,「邊際」就是不改,情況會更糟,改了,只可能好起來,不可能再壞下去。比如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按血手印要單幹,不這樣做,會餓死人;做了,就會有飯吃。再比如深圳,靠近香港的邊陲小鎮,逃港者地獄與天堂的邊緣,逃港成功是天堂,失敗,不是在海里淹死,就是被軍警抓回來判刑。在這個小鎮對香港開放來料加工,只會讓它好起來,不可能讓它壞下去。結果,深圳的發展創造了世界城市史上的奇蹟:1980年,深圳鎮人口只有3萬人,33年後的今天,已成為中國大陸僅次於北上廣的第四大城市,2012年常駐人口1054萬。可以說,有史以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座城市,有如此驚人的成長速度。
邊際改革,被鄧小平稱為「摸著石頭過河」,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河邊改革」。「河邊改革」在這裡有雙重含義:一重是對被排擠到邊緣地帶、在生死邊緣掙扎的邊緣人口而言,允許下河摸魚,當然只是在河邊,這個河邊,對小崗村的農民而言,就是單幹田;對於深圳鎮蛇口居民而言,就是來料加工工廠。這些是自發的草根探索,為的是「甜頭」。另一重是對政府決策人員而言,是下河摸石,是自覺地摸索過河的路徑,是政府行為,為的是「領頭」。甜頭加領頭,就是邊際改革的精髓。甜頭就是效益優先,好日子先過,領頭就是將有甜頭的改革複製推廣。
中國邊際改革的操作方法,是「兩雙法」。兩,是兩試法,試點與試錯;雙,是雙軌制,存量與增量。並不是所有改革都先有甜頭,比如國企改革,企業職工首先嘗到的,可能是苦頭:下崗;再比如價格改革,消費者首先嘗到的,也可能不是甜頭,而是物價上漲。中國是一個超大規模國家,這樣的改革如果快速全面鋪開,失敗了,代價大,社會容易震蕩,甚至無法收拾。用特區或開發區的方式試點外國先進經濟模式,錯了,代價小,成了,收益大。用雙軌制方法改革價格與產權,穩定存量基本面,改革新增邊際量,新軌成功,再逐步擴容,最終把舊軌併入新軌。
三、「試驗主義」改革哲學
邊際與兩雙法改革道路所蘊含的改革哲學,與休克主義大相徑庭。這種哲學尚未命名,我肯定不願意將其稱為「實用主義」。實用主義主要是一種真理學說,不是行動哲學。為了方便,暫時稱為「試驗主義」吧。休克主義對人的理性假設,沒有擺脫全能主義,認為人是全知全能的,只要把國人打暈,等他們醒來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都已被度入天堂。
試驗主義者對人的理性沒有那麼大信心,他寧願相信,人是易犯錯誤的智能動物,避免犯以前犯過的錯誤,已經是人所能做的最明智的事情了。鄧小平就是這樣的一個試驗主義者,他1982年9月2日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時,對此做了最好的說明:
「我們現在做的事都是一個試驗。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既然是新事物,難免要犯錯誤。我們的辦法是不斷總結經驗,有錯誤就趕快改,小錯誤不要變成大錯誤。」
鄧小平試驗主義思想應該直接來源於生活常識:即使學駕駛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知道要犯多少次錯誤。學生手中的橡皮,扮演的,就是錯誤殺手。不過,作為被《時代周刊》稱為當代英雄的大國領導人,肯定不只是一個靠生活常識指導的家庭主婦,他的試驗主義思想,有根基深厚的思想來源。首先,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哲學,是其主要根系,1978年啟動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強調真理必須接受實踐檢驗,為試驗主義提供了認識論基礎。其次,經胡適引進的美國實用主義,也提供了營養。根據馮友蘭的理解,美國實用主義,是達爾文學說在觀念上的延伸:生物是適者生存,觀念也是這樣,能「生存」下去的觀念,都是對人有用(適用)的觀念。
這兩種哲學的著重點,都是真理的論證問題,不是行動方法問題,而試驗主義的核心是行動問題,它這方面的內涵,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儒家和道家思想都有借鑒。儒家講八大件: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新儒家將其歸結為4個字「內聖外王」,王陽明總結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認識與行動不斷互動,而且,由內到外,由小到大,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老子在這一點上,持相近觀點:「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中國改革是當代天下最大的事,最難的事,所以從小事易事著手,這就是以試點試錯和雙軌製為操作方法的邊際改革,這就是中國試驗主義的改革哲學。這不是全知全能的哲學,是學習與漸進的哲學。
四、撐船過河
顯然,試驗主義的河邊改革不是改革的全部,改革的目標是過河。
中國改革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或者說第一次改革,是中共11屆3中全會啟動的,生活水平上的目標是小康,體制目標是基礎市場化,物質文明目標是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四個現代化。18屆3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第二次改革的啟動,從淺水區改革,開始進入深水區改革,改革的經濟體制目標是決定性市場化,國家體制目標,是第五個現代化,就是18屆3中全會決議所寫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改革進入深水區,會產生的新問題是:第一,手臂不夠長,很難摸到水裡的石頭,這是指僅僅零散的感性經驗,已經不能滿足非經濟體制的構造,需要必要的理性思考和頂層設計;第二,腿腳不夠長,到了深水區,有沒頂之災的危險。這時候,就需要有延長手臂的工具,也需要延長腿腳的工具,才可能過河。
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此提出了兩套解決辦法,一套是指導方針方面的,要把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結合起來。這就是說,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神本質要堅持,就是試驗主義的改革思想,同時,也需要頂層設計,避免改革和改革者出現危險,避免損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還要有改革路線圖,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另一套是操作工具上的,要延長手,還要延長腳。中央改革領導小組是延長的手,國家安全委員會是延長的腳。這樣一延長,中國試驗主義改革,就從第一季升級到第二季。第一季是「摸石過河」,第二季是「撐船過河」。為什麼叫撐船過河?延長的腳,實際不是腳,是船,水漲船高,無論水多麼深,也不會被淹死。延長的手,實際不是手,是撐船的竹篙,有了它,不僅能探明行船的路線,還能給船提供動力。
撐船過河,最怕激流險灘,而當前中國社會的三股激流不能低估:第一是官民衝突愈演愈烈,主要是權力濫用和權力腐敗正在讓民眾失去耐心;第二是土地衝突趨近於白熱化,從中央到地方財政大魚吃小魚的情況未有根本緩解,政府一級吃一級,最小的政府(鄉鎮)吃土地,因強拆導致的政府與被強拆者之間的衝突達到戰爭狀態;第三是執政黨內部的最高權力更迭周期像痛經一樣既提前又滯後,內部權力競爭的不規範,有撕裂社會的危險。
幸運的是,十八大新執政團隊撐船過河的決心是堅定的,對三股激流的認識是深刻的,措施是得力的。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但願撐船過河的艄公們都有東坡先生這番豪情。
2013年11月30日
推薦閱讀:
※重大教育改革與教育 規範管理必須於法有據
※在中國實行依法治國將會遇到那些困難?
※「省直管縣」財政改革將在未來3年全面推行
※目睹近日台灣和泰國民主制度的崩壞和人民痛苦,作為一個篤信民主體制的自由主義者很迷茫。誰能解惑?
※簡論曆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