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極拳越使勁越沒勁和練法
06-12
(一)以靜制動,因人取勢趙堡太極拳推手時要求沉著冷靜,身體保持虛靈狀態。以靜待動,靜觀其變,知已知彼,從容應對,才能辨明對方的來勢與意圖。對方來勢兇猛,要避其鋒芒,順勢引之。再乘其虛,蹈其隙而擊之。沉著冷靜不至於心慌意亂,手足無措而顧此失彼。(二)沾連粘隨,差米填豆推手時要求:沾連粘隨是必須掌握的技法。沽是手與手相沾。和式太極拳推手是接手接肘,彼此變化中看手看肘。粘如膠漆之粘,使人已沾我之手不能使其離去。連是接觸點不脫離。隨是因人之勢以為進退。沾連粘隨的基礎是輕、靈、活。它的功能是問勁、聽勁,因勢利導,我順人背。差一粒米填一顆豆是趙堡太極拳在教學時的口語,是指導推手時掌握勁力大小速度快慢的原則,是沽連粘隨的方法。在交手時只有我力我意在先才能「走」,能走則不頂,能「粘」住不使敵脫離則不丟。粘如何能使人背我順,回答是差一粒米填一顆豆。在因人之勢以為進退時,給對方一點勁力,敷佈於對方身上,使對方處於我勁的控制之中。此勁不可大,大則易為人用。不可小,小則不能連隨。此勁相對彼之勁恰如「米與豆」之比。此勁力的要領能熟練掌握,運用恰當,是問勁、引勁、聽勁之法。給彼勁若走化,必有陰陽虛實變化。我則趁勢探尋對方重心,控制對方,使其被動挨打。給彼勁若無知覺或硬頂,我則因勢而擊之。差一粒米填一顆豆是:『.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有力,我意仍在先。」及「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已先動,彼已動,己先至」等理論生動而形象的說法,通俗易懂,哲理深奧。.(三)要啥給啥,吃啥還啥:趙堡太極拳推手時要求:要{啥給啥,吃啥還啥。要啥給啥,吃啥還啥是用生活中的語言形象化的說明推手中捨己從人,化打合一的技法原理。要啥給啥,是人剛我柔,以柔克剛的技擊原則。在推手中,對方用剛猛之力擊打或拿我身體的某部位,我把這部分給對方。「給」是順對方之勢不頂抗,使對方作用到我身上的力一瞬間化於無形。即擊到何處何處空,無處受力。給是從人。給不是單純的給,如果要了就給,那就成了任人擺布任人擊打的狀態,那麼太極拳就不成為以柔克剛,後發先至,四兩拔千斤的拳術了。「給」是為了「要」,從人是為了由己。在給的過程中,能形成一個不受力的瞬間,彼之勁力勢必落空。能把握這一稍縱即逝的機會,那就達到了由己的目的。能由己就是得機得勢,不加思索,只需按照拳架走圓行弧,可迅速改變對方力的方向。對方之力與我的旋轉之圓形成一個夾角,我受力之大小與夾角的大小成正比。使夾角變小的關鍵有二:一是輕,輕則聽勁準確,輕則靈。稍有力至我則自如旋轉,使彼力與我身受力點形成最小夾角。使我與彼勁接觸點處於化力打力的最佳位置。二是接入彼勁之後行圓要小。圓越小,受力點就少,反擊速度越快。這是太極拳的後發先至的技巧,即吃啥還啥。正如拳論中說:「自己安排的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及『』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己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能熟練掌握這些技法,走化就很省力,就可以達到以順避逆,以柔克剛,四兩拔千斤的效果。四兩拔千斤之妙看似神奇,其實符合力學原理。功夫紮實,內勁充沛是以柔克剛的必備因素。功夫充足,在「給」的瞬間能保持自己重心穩定,周身順遂,隨其勢曲而旋化蓄勁,引其過與不及,在陰陽未分的瞬間而擊之。拳論說:『』借法容易上法難,還是上法最為先。」上是能上去擊打。化力借力是方法,乘隙擊打是目的。打法較借法更重要,也較借法難度更大,在與敵對抗時,如果自身有一處不協調,一個環節不到位,就會影響技擊效果。如果拳架不規矩,功夫不足,即使可以「給」,但給的同時自己方寸已亂,又如何把握時機,從容應變,實現借力打人。太極拳的技法奧妙無窮。傳授高,功夫足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拳諺說:「一層功夫一層理,一層功夫一層技」。由捨己從人到從人由己及至隨心所欲。要因勢應變,圓切線使彼落空,身旋氣轉離心拋擲,內勁圓轉松活彈發,敵人雖強,不足為慮。望學者細心體悟,循序漸進。」誰都想把太極練好,為的是養生防身,但是有時事與願違,行拳越認真,越做不到位,逮不住勁,找不到美妙的太極感,有時會感覺有勁使不上,或是遇上越使勁越沒勁的情況。究其原因是練拳的方法出了問題。揭秘太極拳越使勁越沒勁的原因其實太極前輩楊澄甫早就指明了方向:練太極拳「用意不用力」。這句話非常正確,是太極高水平時行拳表現,也是廣大太極拳愛好者初學的努力方向。「用力」和「不用力」,這是非太極拳和真太極拳的分水嶺。有人坦言是拳就是用力的,太極拳也不例外。對與不對,這要一分為二地看。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知道力和勁的關係。力是廣義的,是力量的總稱,勁是狹意的,也屬於力。而太極拳用的力是骨力,是根勁,是暗勁,非肌肉勁。如果打太極拳不用內在氣勁,而是單純地用肌肉勁,打出的太極拳動作就會僵硬,也許拳架雖好,但卻沒味不美,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太極拳。因為這種「用力」是「局部肌肉主動的用力」,多為無根的肩勁或是手臂勁。如果這樣,身體不放鬆,氣不沉,心不坦然,氣上聚,不僅不會功夫上身,也不會養生,養生效果還不如廣場舞和公園走圈散步,既簡單又散心,心情又好。揭秘太極拳越使勁越沒勁的原因楊澄甫先生稱練太極拳是「綿里裹鐵」。這"綿"是什麼?我認為是肌肉放鬆而形成的肌肉鬆柔綿軟,而這「鐵」又是什麼?我認為是骨力,表現的內勁。「用意不用力」,我認為就是心想著放鬆,放鬆肌肉,放鬆關節,讓內氣下沉,形成骨肉分離感,產生松沉感,讓地面產生反作用力,意想用根勁行拳,借地球力量,靠丹田氣炸發力,而不用肌肉力量。內氣催行的勁,遠遠大於肌肉力。實際效果,我的弟子都有體會。太極行拳就是讓「內氣」和「根勁」發揮作用,使得手臂發生棚勁而運動的。太極拳功夫越深,練拳時手臂中局部主動的肌肉力就會越小。行拳時如風擺楊柳,感覺不到手臂在主動用力,好像在空中飄逸。而且,練拳時手臂肌肉局部主動的力越小,就越松沉,越能夠發出由腳而起的力,我叫根勁。只要懂拳理,加上苦練,懂忪沉,根勁能很快找到。「勁」之所以會從腳起,靠的就是身體放鬆後的「氣沉丹田」所引起的「沉」,使得腳上產生了力量。如果不會「沉」,「勁」就難以從腳而起,就沒有根勁。所以,練太極拳,我們要高度重視「松沉」。揭秘太極拳越使勁越沒勁的原因總之,使不上勁,是因為沒有根勁。沒有根勁原因很多,如襠內沒合勁,托不助上身;弓勁沒用上,腿弓不堅固而懈勁,手弓沒棚勁而鬆懈,身弓因內氣不足,不能後撐命門等等,但是主要是沒有真松而產沉勁,便無反力上升的原因。而發力越使勁反而沒勁,是因為用錯了勁,沒用上根勁而使用了肌肉發緊的肌肉勁所致。來源網路,感謝原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太極修鍊與丹田及內功-梅墨生
※24式太極拳招式攻防含義_江淮老人
※孔子著《易經正釋》【太極、述聖講述】
※【陳家溝的年 ②:全家老少齊上陣,交流太極過新年】
※與陳家溝無關的太極拳述列 (下) 李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