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編劇六六近日在其新作品《女不強大天不容》首發式上稱,這一書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如今流行的「女漢子」一詞。六六表示,這個社會之所以出現這麼多女漢子,是因為男子總體來說偏弱了,出現了很多「男娘子」。「這些男性被家裡的女性眾星捧月般養大,只會被人照顧。所以女孩子不得不強悍起來。」六六還說,「女漢子們當了媽媽千萬不要走上一輩的老路,不要讓你的兒子成為男娘子。」「偽娘」、「男娘子」,這些稱呼我們並不陌生。不知從何時起,這些稱呼的使用率越來越高,沒有褒貶好壞,只是給呈現出來的表面現象一個直覺的定位而已。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尋找男子漢時期開始,如何培養和教育男孩的健康性格就成為眾多父母們關心和擔憂的問題,而母親越來越成為教育主導者的家庭教育模式,是當下男孩性格變異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媽媽的強勢包辦 促使男孩性格「弱化」 網友們對「女漢子」和「男娘子」形象的描述,讓我們對這兩個稱呼也有了較為直觀的了解。所謂「女漢子」,就是她總是以「漢子」的形象出現,大著嗓門兒地和各式人等打交道,看見老鼠蟑螂一踩一個準,然後拍著男娘子顫抖著的肩膀說:沒事兒,有我呢…… 「男娘子」則是那些越來越顯陰柔的男孩,他們總是無意間翹著蘭花指兒,頭髮噌亮,看見老鼠蟑螂就尖嗓子亂叫,面對你的驚訝,用「楚楚可憐」的眼神告訴你:我最怕這個。 或許這樣的名詞解釋有過多的戲弄成分,但越來越「野」的女孩和日漸顯「娘」的男孩,確實讓人有「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困惑。 很多時候,孩子遇到難題了,媽媽習慣說:「別怕,我來幫你解決。」這雖然是一種母愛的體現,但也會由此養成孩子依賴的惡習,尤其是男孩,這樣的「惡習」養成,無疑將成為促成其性格變異的重要誘因。 看過這樣一個實例:男孩陳陳回家後對媽媽說:「我的鞋帶又散了,我不穿這種鞋了。」媽媽說:「我幫你系吧,不是有媽媽嗎?我會幫你的。」陳陳在媽媽的關愛下已經有6歲了,卻依然系不好鞋帶。同學們常笑他,他總會說:「我媽媽會幫我系的。」老師聽後也是啼笑皆非。 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白領黃越告訴記者,她一閨蜜的兒子今年12歲,長得粉嫩漂亮,也很乖巧,是媽媽和老師口中心裡的好孩子。只是,這份乖巧近來卻讓閨蜜越來越擔心。不久前,她兒子回來訴苦說,他們班級的女生都很兇,常常會欺負男同學,他也被欺負過。她們會故意地讓某個男生為她們做事:寫作業、做值日、抄筆記、扔飯盒和垃圾等,一些男生偶爾會拒絕,就遭到她們的群體言語攻擊和嘲笑。後來,被「選中」的男生,為了避免麻煩,基本都是乖乖就範。閨蜜抱怨,如今的男孩怎麼就這麼沒用,被女孩子欺負居然還無力反抗?黃越稱,她很清楚閨蜜對兒子的愛和照顧有多周全,男孩從懂事起,幾乎所有的事都聽閨蜜的: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東西,買什麼玩具,上那個學校,興趣班選什麼內容……男孩早就習慣了聽話和服從,他對媽媽的依賴是全方位的。所以,在學校里,媽媽不在身邊的情況下,面對欺負和挫折,他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面對,因為這在媽媽身邊沒有碰到過,媽媽也沒有教過他。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服從,然後回來訴苦。 黃越說,男孩依賴性強,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媽媽代勞的太多。 父親角色回歸 有利於男孩的性格培養 針對男孩性格弱化,不少家長認為,父親角色的缺失,是個重要的原因。儘管很多孩子由媽媽帶是出於無奈,因為爸爸太忙,無暇顧及家庭。但這樣的忙綠卻讓孩子的心裡埋下陰影。 網友「阿平」稱:曾經兒子和丈夫的一段對話,讓她記憶猶新。兒子四、五歲的時候,一次丈夫帶兒子外出用餐時,問兒子,為什麼他喜歡媽媽遠超過喜歡爸爸?兒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是媽媽生的,是她身上的肉,當然要喜歡啊。丈夫緊接著問:那爸爸呢?兒子想想回答,爸爸大不了是媽媽的親戚。丈夫一時反應不過來問為什麼是親戚?兒子回答,因為爸爸只有在節假日才能看到。那次對話後,丈夫回來告訴她,當時他本能地笑了出來,但笑過後,內心是失落和難過。 不可否認,如今,因為各種客觀原因,大部分孩子小時候,由媽媽帶得更多,媽媽的朋友,女性又居多,小學裡女老師更多。「舉目望去,全是女人。」男孩們在學習和遊戲過程當中,沒有男性示範,他們不知道有陽剛氣的男生應該是什麼樣的,他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喜歡乖的孩子,所以,他們努力做聽話的乖孩子。這種現狀,讓男孩子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偏離了天性。一些家長也存在過這樣的疑問,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在家帶孩子,與孩子接觸最多的都是媽媽。但同樣是媽媽帶孩子,為什麼以前的男孩更像男孩。鄭州市青少年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袁林方說,媽媽帶得多,女老師多,確實會對男孩性格養成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以往,雖然是媽媽帶得多,卻是父親的教育思想佔主導,現在女性越來越強勢,孩子的教育很多也是媽媽說了算,但女性看問題相對錶面、感性,所以,對孩子的指導也容易浮於表面。而父親看問題相對深層次、理性,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親應該承擔起一定的責任。 另外,過去因為客觀條件限制,養孩子的方式大多是放養和散養,無意間給了孩子天性的成長空間。當下都是獨生子女,社會環境複雜,家長顧慮很多,孩子在外瘋玩的機會很少,天性也慢慢被扼殺。而在養育孩子上,家長和學校的過分保護,也讓孩子失去了冒險精神和勇氣。所以,在男孩的性格成長期,父親引領和存在至關重要。 性別意識 應該從小培養 無論古今中外,堅強陽剛的男性和溫婉陰柔的女性都是人們眼中完美的性別標準。可如今,我們發現,孩子的性別意識漸漸模糊了。在國外,無論是家長還是社會,都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男孩穿藍色,女孩穿粉色 在英國和德國,一看新生兒的襁褓,就能馬上知道是男是女——男孩用藍色毯子,女孩用粉色毯子。嬰兒並沒有性別意識,凡事都需要學習。如果他們從出生開始就穿某種顏色的衣服,就能讓他們感到「這種顏色屬於我」。男孩多擁抱,女孩多親吻 男人需要認可,女人需要呵護。在德國,經常見到,男孩如果幫了別人的忙,父母會給他們一個大大的熊抱,然後拍拍後背;而女孩通常會獲得一個甜蜜的吻。因為,在大多數人眼裡,擁抱代表肯定,而親吻則代表保護和愛。男孩穿褲子,女孩穿裙子 裙子是女性天然的代表,而褲子則屬於男性。裙子的搖曳能讓女孩從小就從中獲得溫柔如水的特質,並且百變的裙子也能培養女性特殊的審美;而褲子直挺挺的,男孩穿上更能讓他們養成堅毅、果斷的性格。爸爸帶兒子洗澡,媽媽帶女兒洗澡 德國教育心理學專家基尼指出,這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男孩的身體跟爸爸一樣,女孩跟媽媽一樣。這是孩子最早了解人體和性別的啟蒙教育。男孩常做挑戰性運動,女孩要多做體操 在英國,很小的男孩就經常被父親強迫著去爬山或游泳;而女孩經常被父母送去練體操。挑戰性的運動能培養男孩堅強和不懼挑戰的性格;而體操的柔美與女性的身段正好契合,能培養女孩溫柔、平和的個性。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與女孩相比,培養男孩的性別意識應該更早更用心。 改變男孩性格 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有關專家承認,男孩越來越「陰柔」確實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現象。儘管家長學校都極其重視並努力改變,但收效甚微。一些有過親身體驗的網友對此給出了忠懇的建議。網友「趙陽」表示,要給男孩成長的機會。如果媽媽總給男孩一些負面評價,說:「這個你不行,別做了」、「那個你還不會,別動了」,就會漸漸熄滅男孩做事的興趣和慾望,時間一長,男孩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了信心,也就開始依賴父母,不願意自己動手了。她有過這樣的經歷。兒子3歲時,她要給家裡養的小烏龜換水,兒子嚷著要幫忙。她正想說「你還不會,別鬧了,快走開」時,卻看到兒子期望的眼神,就說:「好吧,你跟媽媽學,要是做得好,以後換水的任務就教給你。」兒子學得很認真,雖然動作有些笨拙,但是他成功完成了任務。男孩只有在一次次嘗試後,才會積累成功做事的經驗。 網友「邵薔」則認為,要給男孩成長的時間。如果男孩動作笨拙,一直出錯誤,媽媽要學會耐心等待,別害怕他一次次的失敗,就怕媽媽斷然喝止:「太笨了,看我的。」媽媽多一分鐘的等待,男孩就離自理、自立又近了一步。在她兒子4歲的時候,她就讓兒子自己穿衣服。大冬天,穿衣服很費事,兒子顯得笨手笨腳,一件件很艱難地往身上套。她沒有催孩子,而是鼓勵他:「別著急,一件一件來,時間還早呢。」兒子仔細地忙碌著,他一天比一天穿得迅速。媽媽的等待也是一種愛,男孩的自理、自立能力要從小培養。 網友「小藤」覺得,讓男孩在運動中學會陽剛樂觀。依賴性強的男孩,不喜歡運動或者從事挑戰性強的活動,尤其是競賽,它會讓男孩感覺到孤獨無助。要改變男孩的依賴性,就要引著他多從事獨立對抗性的遊戲和運動,讓男孩變得開朗、堅強和勇敢。例如打乒乓球、網球、羽毛球等雙人對抗性的遊戲。 男孩只有學會獨自面對,並努力奮爭,才能在競賽中獲勝。男孩多從事這類遊戲或運動,能夠增強他的抗摔打能力,提升他面對輸贏的承受力,不害怕挑戰,不害怕失敗。
|
|
|
推薦閱讀:
※發現老公出軌女人怎麼處理才最好
※廢話一籮:何可欣們是怎麼鑄就的(2008-8-23)
※一招學會怎麼看女人旺夫
※我該怎麼喊另一半,他才開心?
※狂犬病死亡率幾乎100% 被咬傷了怎麼辦 必須要打狂犬疫苗嗎
TAG: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