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晚清權監安德海被殺之謎!李鴻章為何拍案叫絕?

清朝同治八年(1869)八月初六的一個晚上,一名犯人被濟南歷城知縣提到巡撫衙門,驗明正身後,又被幾個親兵架著來到西門外刑場。隨著號筒聲響起,劊子手大刀一揮,一顆人頭咕嚕嚕滾落在地。人頭落地時,仍睜著眼睛,張大嘴巴,似乎不相信這是真的。

被砍頭的,是個男人,不,嚴格來說是個不完整的男人,因為身上少了個物件。對於這類人,歷史書上有各種稱呼,諸如寺人、閹人、閹宦、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太監、內監等。宦官始於周朝,終於民國,綿延幾千年,可謂中國特色。

今天的主人公,是慈禧身邊的當紅太監(通常稱之為「權監」),名叫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今河南南皮縣)人。史料顯示,他於咸豐元年(1851)自閹後入宮做太監,年僅十歲(這個年齡敢自閹?存疑),人送外號「小安子」。沒想到,他運氣好得驚人,入宮不久即成為咸豐皇帝的御前太監。更讓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命運將很快與一個女人緊密聯繫在一起。她,就是葉赫那拉氏,當時的「蘭貴人」,後來的慈禧太后。

慈禧於1852年入宮,為獲得咸豐寵幸,便著意拉攏安德海。很快,慈禧就俘獲了咸豐的心,備受寵愛,甚至搞得咸豐不想上朝。為此,皇后(後來的慈安太后)很生氣,曾派小太監到慈禧宮外,在兩人就寢時高聲誦念聖祖聖訓。正所謂:屋內春光無限,屋外聖訓不斷。可惜,慈禧很快生出了皇子載淳,地位更是扶搖直上。安德海巴結討好,幾乎有求必應,主動傳遞咸豐信息。在那場驚天動地的宮廷政變(祺祥政變)中,他奔波於北京、熱河之間,冒死向「鬼子六」奕?彙報軍情。政變後,他連升兩級,成為四品太監,當時只有二十歲。

太監一旦受寵,往往會把那原本生理上的慾望轉嫁到權力方面,得勢後便飛揚跋扈,甚至不把大臣放在眼裡(其實,也不只太監如此,都這樣),所以大臣們表面上都拉攏太監,其實內心恨透了這幫閹人。同治八年(1869)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安德海前往南方採辦宮中物品,乘坐樓船沿運河南下,一路大張旗鼓、招搖過市,甚至打出欽差大臣的旗號,敲詐勒索,搞得地方官苦不堪言。當然,多數地方官都來巴結奉迎。

同月二十日,樓船駛入山東境內,抵達古城德州。安德海下令大船靠岸,大擺壽宴。第二天,他命人在船艙中並排放上兩把太師椅,一把擺著龍袍和翡翠朝珠,一把自己來坐。船頭插一面三角形、鑲牙邊的旗子,旗中間繪有一太陽,太陽中間則是一隻三足烏鴉。船身兩旁則分列兩面大旗,一面寫「奉旨欽差」,一面寫「採辦龍袍」。那場面,當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安德海志得意滿,過了有生以來最場面、最氣派的一個生日。此時,滿臉笑容的他還不知道,一場災禍已悄然臨頭。

安德海之所以特意掛出那面「日中三足烏」小旗,就是為了向地方官示意,自己乃奉西太后懿旨辦差。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傳》,即「幸有三足烏為之使」,下註:三足烏,青烏也,為西母取食,在昆墟之北。這面旗子足以震懾那些官場上善於阿諛逢迎之徒,但同時也會激怒那些剛正不阿的清官。德州知州趙新得到消息後,馬上帶著兩名心腹直奔濟南,來到山東巡撫衙門,將此事彙報給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1820—1886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今織金縣牛場鎮)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貴州鄉試舉人,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科會試貢士、殿試第二甲第22名進士。咸豐四年(1854年)至咸豐六年(1856年)間,在平遠、平越等地參與鎮壓教軍和苗民起義。咸豐十年(1860年)授湖南嶽州府知府,後調長沙府。同治二年(1863年)授山東按察使,次年遷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年)任山東巡撫,光緒二年(1876年)調任四川總督。在山東巡撫十年任內,治理黃河水患,並在濟南建立山東機器局,力行洋務。

丁寶楨對安德海之種種惡行早有耳聞,馬上召集幕僚商議辦法,決定雙管齊下:一面拜密折,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北京;一面動用緊急公文,下令聊城知府、濟寧知州、泰安知縣及沿河各縣,密切監視安德海一行,隨時準備緝拿。此時,安德海乘坐的樓船行到臨清後,因水淺無法前行,遂改乘車輿(20餘輛),大搖大擺直奔泰山而來,於八月初二抵達泰安。丁寶楨即令總兵王正率部緝拿,從一口水井中成功將安德海緝拿,搜出珠寶無數,連夜解送濟南。

濟南珍珠泉大院山東巡撫衙門大堂

丁寶楨親自審訊,安德海有恃無恐,咆哮公堂,並口出大言:「奉皇太后命,誰敢犯者,徒自尋死耳。」可謂氣焰囂張,狂妄至極。丁寶楨鎮定如山,提審隨從,查獲龍衣一領、裴翠朝珠一掛,遂以「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定罪,奏請將安德海處斬。八月初六,軍機處封寄的諭旨下達。上諭稱:「太監安德海,違背祖制,擅自出都,若不從嚴查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著直隸、山東、江蘇各督撫速派幹員,嚴密拿捕,拿到即正法,勿庸再行請旨。」丁寶楨遵照諭旨頒布文告,從大牢中提出安德海,驗明正身,指認確實,即刻正法。

應該說,丁寶楨的判刑毫無問題。因為,清朝鑒於「明朝亡國,亦因委用宦寺」的教訓,嚴防宦官專權干政,順治十年(1653年)就明確規定:太監「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外官有與交結者,發覺一併處死。」安德海出京城購物,只是得到慈禧默許,並沒有成文懿旨,更何況他膽大包天,竟然公開打出欽差大臣旗號,根本就是作死的節奏!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安德海該死,卻不見得誰都敢置「她」於死地,畢竟背後站著的是「清代武則天」。所以,這件事的背後,實則隱藏著上層權力爭鬥。關於是誰下的斬首命令,目前學界有四種看法:

一、丁寶楨的奏摺在半道上被慈安太后和同治帝所截留,由他們商議後經同治帝下詔誅安德海。當慈禧太后得知此事後,安德海已斃命多時,無可奈何之餘,只好順水推舟,表示贊同。

二、鬼子六奕?密囑丁寶楨乘機誅殺。祺祥政變後,慈禧與奕?之間的矛盾開始上升,而安德海倚仗慈禧,與奕?之間積怨甚多。

三、慈禧得到消息,並發「上諭」至濟南,但丁寶楨一面出府接旨,一面命人將安德海斬首棄市,此乃「前門接旨,後門殺安」之說。

四、丁寶楨乃奉慈安太后懿旨誅殺安德海。《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同治八年,內監安德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太后(慈安)立命誅之。」

說白了,安德海是上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但也確實與其飛揚跋扈、樹敵太多有密切關係。據相關史料來看,他與慈安、同治、奕?、丁寶楨之間皆存在矛盾,尤其是竟然不把皇帝放眼裡,經常找小皇帝茬。所以,同治早就想弄死他了,只是一直沒找到合適機會。

儘管如此,斬殺西太后身邊當紅太監,絕非小事,等於直接向最高統治者發起挑戰。恐怕慈禧和安德海都沒有料到,竟然真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偏偏山東出了個叫丁寶楨的巡撫,不畏權貴,大智大勇,利用矛盾,抓住機遇,果斷誅殺安德海,不惜開罪西太后,舉國震驚,朝野矚目。時任湖廣總督的李鴻章閱《邸鈔》後,傳示幕客說:「稚璜成名矣。」直隸總督曾國藩則對其幕僚說:「吾目疾已數月,聞是事積翳為之一開,稚璜豪傑士也。」

換句話說,這一刀,讓丁寶楨聲名鵲起,也留名青史!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從安德海誅殺事件中獲益最大的,竟然也是個太監——李蓮英。

這位憑藉一手梳頭功獲得慈禧寵幸的太監,在安德海死後不久即升為副總管,官銜升至四品,後又被提升為總管。而他之所以能得善終,恰恰是因為時刻牢記安德海的教訓,不僅忠心事主,而且低調做人。他常對太監們說:「天恩愈大,性命愈險,吾人不敢不慎。」

這十四個字,值得所有身處官場之人永遠銘記!

祥說:安德海生前被斬首,慈禧死後被掘墳。舉頭三尺有神明,即使權勢滔天,也應心存敬畏之心,否則必定踏入萬劫不復之地。


推薦閱讀:

晚清名臣李鴻章後人今何在
晚清重臣李鴻章書法對聯集萃
水煮日報第462期:李鴻章的大雜燴
歷史對李鴻章公平嗎?
誰才是大清的洋務之父?

TAG:李鴻章 | 晚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