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大經科注  (第十七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十七集)  2011/10/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凈土大經科注》第一百六十五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從「以喻離一切法虛妄之相,即見實相。離虛妄差別之相,故云無相。於虛妄差別諸相之中,有真實平等之本體,故云無不相」。上面念老為我們舉出金跟器的比喻,這個比喻很古老,在經典裡面,我們所看到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古德就這兩句八個字點到為止,大家都能夠體會到。現代人根性比從前要遲鈍很多,所以古人這個講法現在人聽不懂,必須要細說。離一切法虛妄之相,就見到實相,怎麽離?不執著就離了,不分別就離了。不執著離粗相,不分別離細相,不起心、不動念離極微之相。都是離相,三個程度不相等,離粗相是阿羅漢,離細相是菩薩,離極微之微是如來,都是從離相上說的,你就見到真相。

  離虛妄的差別相,這個比前面深,差別相是一切萬法,萬事萬物都不離自性。相有千差萬別,性沒有,性只有一個。這個性是決定是有,因為一切幻相是依它而起,但是這個性我們的五根緣不到,第六意識也緣不到。緣不到的原因,前面跟諸位報告了,因為它沒有現象。科學跟哲學都必須要有現象,能緣得到才行,這個東西緣不到。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唯證方知」,你證得這個境界你就知道了。你沒有證得這個境界,怎麽說只能說個彷佛,為什麽?它說不出來。下面這一段,南嶽禪師就說了,「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不得,也沒有法子比喻,這是它難的地方。因為,你必須不起心不動念你才見到,你恍然大悟,只要起心動念你就迷了,不起心、不動念你找到了。現在,近代的物理學家逐漸逐漸的跟佛法講的自性接近了,愈來愈接近。這叫無相。

  「於虛妄差別諸相中,有真實平等的本體」,實在講體相用從來不分家的。《華嚴經》上講得好,就在經題上「大方廣」,大是本體,真實平等,方就是差別相,廣就是它起的作用,這個差別相起了作用。所以,這三個字表的是體相用。「當相離相,相而無相,乃顯實相」。諸佛菩薩表演給我們看,當相,我們當著相,相就在面前,三種現象都在面前,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都在面前。離相是什麽?怎麽個離法?當相離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離了,你就見到實相。可是十法界的眾生當相見不到相,就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有起心動念。十法界裡面的佛還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沒有見性。見實相就是見性,此地講顯實相也是見性,我們講體會到了,實相沒有離當下。

  下面第二段,「實相離言說」,這一句可以做為科題。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但實相離言說,正如南嶽懷讓雲」,懷讓禪師,他在開悟的時候,老師問他,你說一句來我聽聽,你說你見性了,你說一句來我聽聽,「說似一物即不中」。老師給他印可,給他做證明,他沒錯。「故實非任何世間譬喻所能深明」。譬喻是假設的,你可不能認真,認真就錯了。實相就像金一樣,境界相就像器一樣,那是比喻。實相是體,能生能現,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這個意思,它能生能現。但是所生所現的是幻相,絕不是真實。這個現象被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了,確確實實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如夢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誤認為實有一具體之金相可得,則仍在相中」,你還沒有離相,你還是著了相。著了相,「非無相之實相矣,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有言說都不是實義,實義在哪裡?實義在言語之外,你要會聽。聽什麽?聽弦外之音。

  經典是文字,文字是語言的符號,這符號能不能把實相寫出來?不能,實相寫不出來的,實相說不出來的。要是能說、能表,佛菩薩慈悲,早就給我們說明白、表明白了,佛菩薩沒法子。佛菩薩怎麽證得的?他放下證得的。所以他告訴我們,只要放下起心動念你就證得了。可是起心動念這樁事情,八地以前都不知道,我們怎麽放下?我們只能放下很粗的念頭,分別執著,這粗念。起心動念是極其微細的念頭,誰能辦得到?上上根人。上根人還要經歷多年的薰修,達到上上根的境界,他行了。如果薰修達不到上上乘的境界,一生都不能證得,這樣的人太多太多。我們必須要知道,上上根不是天生的,是修成的。於是我們就知道修行很重要,修是修理、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錯了,要肯定我們錯了。我們想壞事,錯了,我們想善事也錯了,為什麽?自性裡頭沒有念頭,有念就妄,所謂是一念不覺,這有念,念就是不覺。覺心無念,有念就不是覺心,就迷了。這一迷什麽?一迷阿賴耶就出現。這一念要是沒有了,阿賴耶就沒有了,就轉識成智。這極微細的念頭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那一個念。這極微細的念頭,這個念頭斷了,後面沒有念頭相續,就真斷了。我們今天這個念頭斷了,底下接著立刻出來,就是它不斷。如果下面一個念頭斷了,它沒有相續相,就覺悟了、就契入了。

  懷讓禪師這是六祖的下兩代,他是第八代,我們中國人一般講六祖的徒孫。這句話,「說似一物即不中」,他說的。我們今天說「說似一物即不中」行不行?不行。為什麽?這是鸚鵡學人講話,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境界。他說,他的老師聽懂了,給他做證明,確實開悟了。今天我們找個老師給我們作證,老師也找不到。黃念老告訴我,我們這個時代,禪,開悟的人沒有了,密,三密相應的人沒有了;往後學佛真正能成就,只有往生凈土,包括他自己,他自己臨終是念佛往生的。告訴我,他真難得,往生前半年,每天執持名號十四萬聲,這真學佛,別人不能成就,自己成就了。最後的結語結得好,「凡有言說,皆無實義」,這個我們要懂得。所以,日常生活當中可別認真,認真就錯了。

  下面,「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圓覺經》上說的。「《圓覺經》云:諸幻盡滅」,真心現前了。諸幻要沒有滅,真心不現前,是什麽?幻妄把真心障礙了。幻是假的,假的統統都滅了,真的就現前,你才發現。覺心是什麽?覺心就是實相,這事實真相。覺心是如如,覺心是自性,覺心是自己的真性。覺心也叫做菩提心,菩提心這個名詞要翻成中國就是覺心,菩提翻成覺。由此可知,自性本來是覺悟的,一點都不迷,起心動念之後迷了,覺心不見了。覺心起作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前面我們多次提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之感它全都知道。它是圓滿的,它是究竟的,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時空都是幻相,都不是真的。「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覺心不是幻的,所以它不滅。幻是什麽?阿賴耶,幻的根源是阿賴耶。阿賴耶滅了,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這大乘教裡面所說的轉八識成四智。阿賴耶沒有了,變成大圓鏡智;末那沒有了,變成平等性智。你就要記住,末那沒有什麽?無我、無貪、無瞋、無痴,末那沒有了,這四個東西沒有,平等心現前。真平等,沒有先後,沒有遠近,這裡頭沒有今佛古佛,沒有大佛小佛。第六意識善於分別,第六識沒有了,轉成妙觀察智。有所分別,不妙,為什麽?沒有看到平等。真的是什麽?真實平等。有分別看不出來,永遠看不到平等;分別沒有了,不再分別,平等看到了。我們這個經題後面有個「覺」,那個覺就是大圓鏡智。

  下面又舉個比喻,這是經上的比喻,「譬如磨鏡,垢盡明現」。鏡子,古時候沒有玻璃,鏡子不是玻璃做的,銅做的,銅鏡。銅鏡時間久了,它就不明了,它上面什麽?上面有髒東西。一定把它磨磨得很乾凈,能照見人影子。古時候的鏡子,我們現在在故宮裡面可以看見,唐朝、宋朝都用銅鏡。「經中所云幻滅後之覺心,與垢盡後之明現,均指離妄所顯平等一味之實相也」。這個要知道,覺心就是實相,明現就是實相,都比喻這個,要懂得。所以有垢、有幻都是障礙,都障礙自性,實相就是自性。你在一切法裡頭所看到的,看不到一味,看不到平等。「磨鏡實是磨垢」,是把垢磨掉,鏡子本來它有明,明不是磨出來的。這個照見、能照不是磨出來的,它本有的,是把它障礙去掉。所以「鏡性本明,非從外得」。我們的性德是本有的,不是從外得的。中國古人所講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自性本有的,只要把我們的染污放下,染污都滅盡了,這個東西自然現前,這是性德。所以,它不是什麽人發明的,本來就是這樣的。只是這些聖賢人把它起個名字,它本來沒有名字相,起個名字便於教學,便於表達。可是你不能執著,你執著真有,真有孝悌忠信,真有禮義廉恥,這個真有就是什麽?就變成假的,就不是真的,你就把性德扭曲了。扭曲了就變成什麽?變成善德,不是性德。善德所感應的是三善道,性德所感應的是實相,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看這差多少?差太遠了。

  於是我們就懂得了,修行人修什麽?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離相、修看破。我一生非常感激章嘉大師,我第一次第一天跟他見面的時候,他就把這個告訴我。看破、放下是要在生活當中磨鏈的,見色、聞聲、嗅香、嘗味,即相離相。清清楚楚是看破,看破是明了;心裡頭如如不動,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功夫,這叫放下。這就是經裡頭說磨鏡,磨的意思,把它磨乾凈,離的意思,遠離了。一看到就起心動念,一聽到就起心動念,一接觸到就起心動念,這個麻煩大了,這是什麽?這是六道凡夫,無始無明習氣。現在社會對這種人還讚歎,這種人根很利,感觸非常靈敏,一看他就知道、就覺悟。旁邊有個老修行在那個地方看到是如如不動,沒有表情,沒有說話,說這個人愚痴,這個人根很鈍。其實我們完全搞錯了,那個沒有言語、沒有表情的人厲害,為什麽?他了解實相。我們全在虛幻上面做功夫,古人講做活計。垢除明就現,離妄即是真的,諸佛如來生活在一真法界。

  「故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古人說的話。要不要求真?求真就錯了,求真是個妄念,妄不能破妄。不求真?不求真也是個妄念。求與不求全是妄念。只要把妄念消除掉,本來就是真的,唯須息見。我們五種見解錯了,身見,這是佛教入門頭一個要破的,教你要放下的,你才入得了門。頭一個放下身見,再放下邊見,二邊對立的見解,那是分別,身見是執著。然後再教你放下成見,成見是什麽?是你的意思、你的想法、你的看法,只要有想、只要有看法,錯了。成見裡頭有戒取見、見取見,見取見是果上的看法,戒取見是因上的看法。最後一個邪見,包括所有一切見解,全是錯的。釋迦如來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四十九年,他說的是真的是錯的?我剛才舉了例子,有個老人在那裡聽了看了,如如不動,沒有表情,佛所說的全是真的。如果看到佛的樣子,聽到佛所說的,有所領悟、有所見解,那都不是真的。這是佛法難就難在這個地方,難在即相離相,難在這裡。即相著相、分別這是凡夫;即相離相,他真了解事實真相,他又如如不動,這是聖人,這不是凡夫。如來說得好,「此事唯證方知」,證是什麽?放下,你能夠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自然知道。怎麽說都不中,沒有辦法說到恰到好處。

  下面第四個小段,「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念老借蕅益大師《要解》裡頭一段話說,這段說得好,這一段也很長。「《要解》云:吾人現前一念心性」,心性就是自性,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這一念的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這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非空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這非時間,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非青黃赤白」,這是色法,顏色,它沒有這個東西。非「長短方圓」,長短方圓是形色,什麽樣子?長的、短的、方的、圓的。如果非時間、非空間,那就是眼識緣不到。眼識能緣的是內外、中間,是過去、現在、未來,是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是眼識能緣得到的,眼識緣不到。「非香非味」,非香,鼻識緣不到,非味,舌識緣不到,「非觸」是身識緣不到,「非法」是意識緣不到,六識都緣不到。「覓之了不可得」,這是我們用第六識,這功能最強的,第六意識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六根統統緣不到,你不能說它沒有。為什麽?它「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具是具足,造就是能生能現,百界千如就是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你不可以說它有。這就是《還源觀》上講的從一體起二用,賢首國師這一句話說了,蕅益大師在《要解》上用這麽多文字,就是描繪從一體起二用。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這是放下,教我們放下一切緣慮分別。緣慮是第六意識,分別言語文字相是講的,八識全部都包括在其中。「而緣慮分別言語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自性沒有離開緣慮分別言語文字,你如何能夠在緣慮分別言語文字裡面見到真相,這叫功夫。也就是說,一切幻妄它沒有離開真實,它的背後是真實。離開真實哪來的幻妄?幻妄是依真實而生起的,永遠不離開真實。真實就是實相,而緣慮分別言語文字這都是幻相,妄不離真。他有個註解,如上面比喻當中「諸器皆不離金」。「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般若經》上常講的,這句話非常重要。一切相是虛幻,一切法是自性,明心見性沒有別的,就是離相,你就見到法性了,法性就是自性。怎麽離法?不起心、不動念,在一切現象裡頭不起心、不動念,照見!觀自在菩薩,你們讀《心經》,《心經》一開端,「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是什麽?他沒有間斷過,「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見到五蘊的實相,那個空就是實相。五蘊皆空,沒有一法不空,為什麽?一切法是五蘊變現出來的。

  五蘊是什麽?今天所講的基本的粒子,大乘佛法裡面講極微之微,今天就稱之為量子、光子、中微子這些名稱。中微子很小,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中微子聚在一起,它的大小跟一個電子一樣大。一百億個,我們無法想像。這一個中微子就是五蘊皆空,為什麽?它有色法,它有受想行識,它的生滅時間很短。我們現在算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說,一秒鐘它已經生滅一千六百兆次。這是實相,實相是事實真相。所以它的存在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真實是什麽?真實永遠存在,它不動的。它是剎那剎那剎那生滅,生滅不停。就像我們今天看電影、看電視這些畫面,這個畫面是生滅不停的,我們看到是個幻相,不是真相。「離故無相」,離,你就見到無相。即,你就見到無不相,你明白了,即是明白了。離,你明白什麽叫無相,真的無相,不可得,《大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即」,就是,「故無不相」。這些虛幻的相就是實相,實相就是現在虛幻的相,它是一不是二。「不得已強名實相」,這不得已勉強說一個名詞叫實相。實相是什麽?真妄不二,真妄一如。這個意思很深,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這一段話全是蕅益大師講的。

  下面念老在此地給我們做個總結。「可見實相乃吾人當前一念心性之強名」,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這一念心性我們怎麽稱它?假設給它取個名字叫實相。一念心性,這個一念的意思是關鍵,就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當中的一念。「吾人一念心之性,強名為自性」,這個一念心的性,就是本體,哲學裡頭所說的本體。哲學能不能真的把本體找到?找不到。為什麽找不到?我們起心動念就找不到。什麽時候能找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找到了。這是哲學、科學為什麽永遠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是他起心動念。科學家、哲學家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他們都成佛了。為什麽?他們見到了,見到實相就叫做成佛。所以,佛就是見到實相人的名稱,他不是神仙,因為神仙沒有見到。勉強建個名字、起個名字叫自性,所以自性也不是真的,不要執著有個自性,錯了。這是為了教學方便起見,不得已假設個名詞,你要懂得這個名詞裡頭真正的意思,不能著相。言語相不能執著,文字相也不能執著,心緣相,我想想這個名字什麽意思,也不能執著,不是你想,你愈想愈錯。

  「二祖覓心不可得,即是安心竟,但不可言其無」。二祖,禪宗慧可大師,《高僧傳》裡頭有他。這個故事,禪宗的承傳,達摩到中國來,把禪傳來了。沒人,要找一個學生找不到,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面壁是講他坐禪,他每天的功課就是打坐入定,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這一天下大雪,冬天,慧可知道這是從印度來的高僧,向他求法。他在裡面打坐,慧可在門外,門外下雪,雪下得很大,膝蓋都淹沒了。達摩祖師在那裡如如不動。這個時候慧可,從前出家人身上都帶戒刀,用戒刀把自己的左臂砍下來,右手拿著這個手臂供養達摩祖師,供養他。達摩祖師就問他:你何苦來?你有什麽事情找我?為什麽把手臂砍斷了供養我?慧可說「我的心不安,求和尚給我安心」。提出這麽個要求。和尚伸出手來,「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所以你們看很多達摩祖師的塑像,一個手伸著,那就是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在這一句話之下,慧可就反省:是!我心不安,心在哪裡?找了半天,回老師一句話,「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我心在哪裡。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你沒事了。他在這一句話當中覺悟了,真的見性了,達摩把衣缽就傳給他。所以,覓心不可得,即是安心竟,但不可言其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是什麽?他見性了。他為什麽會見性?我們還用印光老法師這句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慧可對達摩是萬分誠敬,他得萬分利益,這一句話當中大徹大悟,把他的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打掉。

  心為什麽不安?還不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嗎?叫你去把心找來,不管是真心、是妄心,你找來我看看。找不到,找不到就是假的,沒事,給你安心竟。你的妄心全是妄想,沒有一樣是真的。惠能對五祖也是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這個不假。神秀跟五祖多少年?二、三十年,對五祖忍和尚百分恭敬,他只得百分利益;來了一個惠能,萬分恭敬,他得萬分利益。老師決定沒有偏心。求道到底是在老師還是在自己?關鍵還是在自己。所以,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蕅益大師註解《阿彌陀經要解》,他就用三個字,信、願、行,序分裡面信願行三段,正宗分裡頭還是信願行,流通分裡面依舊是信願行。而信講了六個字,六個字統統具足,才叫真信,第一個信自,你不相信自己,信佛沒用處,佛沒辦法幫助你。頭一個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話太重要了,在東方才有這種教學,西方沒聽說過。我們老祖宗教導我們,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你要相信我本性本善。本善是什麽?是聖賢,所以人人都是聖賢。佛教裡頭,「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就是什麽?頭一個要信自。你不相信你自己本善,你就不會學善;你不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你決定成不了佛,你說這個多重要。第二個再信理、信事,理是實相,事是萬法;第三個信因、信果。六個信,六信具足這叫信心,叫正信。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樣,宗教第一個信什麽?信神。佛法第一個是信自己,第二個信他,他是誰?他是佛菩薩。這跟宗教不一樣。

  這在二十多年前,一九八0年代,我住在美國達拉斯。道場建立不久,達拉斯一個基督教團體來訪問我,這個基督教教堂也是華人。牧師來訪問,很客氣,也很謙虛,說我們有相同的地方。我說難得,你說說看。他說我們信上帝,你們信阿彌陀佛,我們都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我就告訴他,我說我們的信跟你的不一樣。他說有什麽不一樣?我說你們第一個信神,對不對?對。我說我們第一個信自己,不相同,我們把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擺在第二。這他才了解,不一樣。不但相信自己是佛,要相信自己是阿彌陀佛,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上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凈土,凈土即此方」。你沒有這樣的信心,佛菩薩的力量加持不上!

  我們學佛,為什麽學了多年沒感應?有些人,很少數、很少數,學佛不久他就有感應,這什麽原因?第一個,善根福德不相同,宿世的;第二個,這一生當中經教的薰聞不相同。我的善根福德並不殊勝,你們諸位了解我過去的歷史你就明白了。如果善根深厚的人,一接觸他就真信。我遇到是大善知識是沒錯,我常說我的信心只有兩成,把它算作十分,我只有兩分,算成一百分,我只有二十分,不多。所以,老師勸我學凈宗,我差不多到二十多年才接受,不是人家一說我就接受,這就是善根福德不足。真的是得上天保佑,壽命延長了,如果當年我真的是四十五歲就走了,我知道的不多。對於這些大道理我也都讀過,我心裡頭有疑惑,我能信又不是真信,有疑。經過六十年這麽長時期的薰習,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我感謝佛菩薩,感謝壽命的延長,知道一個中等根性的人,沒有長時間的薰修他不能成就。上上根人畢竟是少數又少數,不多見。尤其是古人那種做學問、修行的心態,是我們望塵莫及的。他們的心態是定的,不是浮動,他們的心思專一,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很厲害。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他很容易得三昧、很容易開悟。我們今天就缺乏這一點,其實我們很清楚,今人跟古人沒有什麽差別,古人能做到的,今人肯定能做到,就是不肯做。自以為是,也就是傲慢這個習氣比古人深。古人這個習氣淺,他很容易克服,我們自以為是、自以為能,那麻煩大了。

  孔夫子,後世稱為大聖,人家能夠做到「述而不作」,說明自己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什麽根性?中等根性。說明了他所學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他所傳給後世的,全是古人東西,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對古人東西誠信,一點懷疑沒有,完全接受。好,好裡面有歡喜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佛法講他有法喜,我們得不到法喜。大乘教裡面常講法喜充滿,那是一種真正的享受。我們對法喜也嘗到,不多,嘗到一點邊緣而已。也正是這一點點的邊緣,讓我們能夠繼續努力,沒有把這門東西放棄去改學別的,沒有,這裡面嘗到法喜。法喜的濃淡各人不相同,我們相信根底深厚的、有善根福德的,他們得到多。我們能得到少分,這也是靠專心,這種專心是老師教的。學習跟緣分有很大關係,我們今天修學的緣,跟古人相比相差很大!古時候的緣好,家教好,根底紮得好。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古時候那種家教我們只沾了一點邊緣,而且時間很短,不到兩年。什麽時候?六、七歲的時候,剛剛記事,看到這些現象,孝親尊師,留下深刻的印象。十歲上小學,小學的教學跟私塾教學完全不一樣,鄉下人對老師那種尊重再也看不見了;不但看不見,聽都沒聽說過。

  中國古人教學法裡面,學問真的是大、真是深。今天整個社會動亂,地球上災變頻繁,原因是很多,第一個原因是什麽?就是我們把傳統教育丟掉了。中國古諺語有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百分之百的兌現了。今天的中國人就是不聽老祖宗的話,認為老祖宗是落伍的,認為老祖宗的智慧比不上現在人,老祖宗的東西可以完全拋棄掉,跟著外國人學外國人的科學。可是現代量子力學家他們的報告,對於過去的科學已經提出質疑,認為二分法是錯誤的。二分是什麽?把宇宙之間物質跟精神分開,就是物理、心理,叫二分法。他們發現這是錯誤的,不能分,心理跟物理是一樁事情,這是他們最新發現的。這個說法跟佛經上說法相同,佛法上心理跟物理不分的。他們今天提出以心控物,就是不能分,起心動念會影響物質現象,這以心控物,現在有很多科學的證明。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二十年、三十年之後,大乘佛法就像湯恩比所說的,會被科學、哲學接納。它不是宗教,它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把哲學跟科學上不能解決的問題,全解決了。哲學上的本體,找不到的東西,找到了,大乘佛法找到了;科學裡頭不能解決的問題,佛法也幫它解決。

  我們再看下文。「六祖雲,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萬法從哪來的?自性生的。「亦不能執為有」,一執著毛病就發生了,為什麽?煩惱生起來,執著是見思煩惱。「蓋離四句,絕百非」,什麽是四句?什麽是百非?這是佛學的專有名詞。四句就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句。這四句是根本,再推演出去就變成一百句,這四句是根本。這些全都不是真的,不執著沒事情,還有幫助,讓你慢慢從當中去體會、去了解;一執著就錯了,就全錯了。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告訴我們,學習大乘,給我們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離言說相,你聽講經不要執著言語。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把言語寫成了書本,這是經書。不能執著言語相,就不能執著文字相,執著就錯了。第二個不執著名字相,名詞術語,像一切相、一切法,這都是名字相。給你說實相,給你講分別,給你講妄想,給你講執著,這都是名字相。名字相是假設的,讓你從這個裡面去體會,你一執著就錯了,執著就是病,不執著它是葯。所以決定不能執著。第三個條件是不可以心緣,心緣是不能自己想它什麽意思,想它什麽意思是你自己意思。

  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對如來真實義一無所解,你所解釋的全是自己意思。你讀《華嚴經》是你自己的《華嚴經》,不是釋迦牟尼佛的《華嚴經》。你讀《無量壽經》,是你自己的《無量壽經》,也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多難?怎樣才能得解?自己沒有意思,就解了。自己有意思,把如來的意思堵住、障礙住了。這是學佛真正難處,真的不容易。所以自己要個誠敬,什麽叫誠?沒有意見叫誠。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頭將誠下了個定義,下得好,我相信他讀過佛書,他講的跟佛法一樣,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不誠是你有念頭,你有你的看法,你有你的想法,你有你的說法,不誠。誠是什麽?誠是統統沒有,全盤接受。

  行嗎?釋迦牟尼佛沒說錯嗎?我們就起了疑惑,疑是一切不善的根源,懷疑。我生活在這世界上,我處事待人接物我能不懷疑嗎?如果你不懷疑你就生智慧,一懷疑就生煩惱。不懷疑你的心是清凈的,清凈心生智慧;懷疑,你的心是波動的,波動的心把智慧破壞了。人家騙我怎麽樣?隨他騙吧,是假的,不是真的,何必認真!人家傷害我?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身體不是自己。凡夫念念是為自己身著想,唯恐自己吃了虧、上了當,受人害,唯恐這些。所以不敢用真心,不敢不懷疑,這就是徹底的失敗。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真誠、恭敬、謙虛,對別人讚歎,他一點都沒吃虧。所以佛教導我們,你想學佛,想提升自己境界,首先把我放下,把身見放下,把邊見放下。邊見是對立,我跟任何人都不對立。這個人欺負我,我不會跟他對立;這個人毀謗我,這個人陷害我,統統不對立。就像夏威夷古老醫療的方法,我們用真誠、懇切的心向他說,對不起,我愛你,我感謝你,請你原諒。毀謗我的人、陷害我的人他慢慢去想去。他毀謗,我沒有接受他的毀謗;他陷害我,我沒有接受他陷害;他欺騙我,我沒有接受他欺騙。諸佛如來如是做,我們要這樣學佛,把諸法實相找出來,因為這些全都是虛妄。總結《大般若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才有真正的受用。

  這樣學佛誰肯干?人家都害怕了。大乘根性的人他不怕,這是與實相相應,與性德相應。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就是用這個教化眾生。所以眾生要會,譬如你能夠體會得到,你才能學得到;如果處處懷疑,你永遠學不到,甚至於連皮毛都學不到。我們看到曲解如來真實義的人有多少,誤解如來真實義的人有多少,這裡面包括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到底有幾分誠敬?當然幾十年長時薰修,誠敬心慢慢提升。初學的時候不過是百分之一、二十,這麽多年的提升,大概提升到六、七十。如果我還有壽命,我這個十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萬緣放下,大概這個誠敬可以能夠提升到八、九十,我就非常滿足了。

  所以,「離四句,絕百非」,你的心多清凈、多自在。「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思量是第七識,分別是第六識,這個,六、七識功能雖然大,它達不到。自性是什麽樣子?下面有幾個字來形容,這都是大乘經上常常講的,「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靈,靈巧到極處,你無法想像。今天人認為電腦靈,我們的真心電腦永遠趕不上,差太遠了。明是明了,洞則是深入,徹底,究竟圓滿的靈明。湛是清凈,像水一樣,一絲毫染污都沒有,沒有波浪,從水面上看到水底。寂是寂靜、寂滅,常是不變,恆是永恆。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一切現象,今天講三種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它都是無常的。只有自性,這個經上講的實相,它是真常的,為什麽?它永恆不變。「孤明歷歷」,孤是什麽?只有它。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諸法全是動的,全是波動現象,只有它不動,所以稱孤。動就迷了,不動它就照見,所以它明。歷歷是形容它清清楚楚,自性它什麽都不是,它什麽都知道。「炳赫虛空」,炳是光明、顯著的意思,赫是盛大的意思,虛是無,空是不可得。它真有,但是決定不能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沒有了。所以,心確確實實能控制現象。這個物,我們就把它看作現象解,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念頭能控制它。「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是禪宗裡頭常講兩句話。靈就是前面講靈明,光就是洞徹,只有實相是靈光獨耀,脫根脫塵。根塵是物質現象,根是有情眾生的六根,塵是外面境界,叫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都緣不到,迥是遠離。

  「故蓮池大師贊曰: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這是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裡面對於自性的讚歎。大是稱讚、是讚美,真體就是自性,真體就是實相。實相不可得而思議,你沒有辦法去想它,為什麽?你的思想緣不到。你沒有辦法說它,議是議論,就是研究、討論,你沒辦法。為什麽?言語達不到,思惟達不到。怎樣才能見到它?把思想、言語放下就見到了。言語是前五識的事情,思想是後面阿賴耶、第六、第七末那的事情。也就是說,你不用阿賴耶,就見到了,你就清清楚楚看到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要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它全不見了,八識五十一心所是障礙,障礙了自性。所以,轉識成智就見到了,我們還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永遠見不到它。所以佛經裡頭「不可思議」這一句,真不可思議,太妙了,不可思議就大徹大悟;用思、用議,向上一著永遠得不到。向上就是見性,佛門常講向上,就指的是明心見性,永遠沒分。

  我們在教學裡頭,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開了這個例子,做了榜樣,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是什麽?不能夠思的也用思惟的方法,不能夠說的也用言說的方法,這種示現、言說都叫它做善巧方便。跟你講清楚、講明白了,然後告訴你別執著,不能起心、不能動念你就證得了,你所證得的一定跟佛所說的一樣。如果起心動念,你就不能證得,起心動念,一切法隨你自己的念頭在變。什麽時候變?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念頭,念念都在變,從來沒停止過。這個念頭如果止住了,就見性了,見性之後叫無事不辦。佛在大小乘經上都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有的地方說止心一處,停止的止。制是控制,《遺教經》上講的是「制心一處」,大乘教里有「止心一處,無事不辦」,見性了!見性,性德完全彰顯,確實是宗教裡頭讚歎真神的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什麽?性德。大乘教裡頭,佛說這樣的性德人人都具足,為什麽?你有自性,只要你見性你就都得到。

  我們再看下面第五段,「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我們看註解。「實相之旨,如上粗明」,實相的宗旨上面說得很多,粗淺的、簡單的說明白。「至於本經體性,何得稱為實相耶?」本經的體性也稱為實相,本經以實相為體。「下申其說」,向下我們再做說明。「世親菩薩《往生論》雲」,《往生論》是世親菩薩作的,世親是印度人,也翻作天親,天親跟他是一個人。他們三兄弟,老大無著菩薩,他好像是老二,老三是師子覺,三兄弟修得都不錯,都修得很好。菩薩們他們不求西方凈土,他們所求的是兜率天彌勒內院。希望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成佛,他們是彌勒的大弟子,像舍利弗、目犍連這種身分一樣,幫助彌勒菩薩度化娑婆世界眾生,很難得。兄弟相約,誰要先到兜率天,趕快回來報個信。兜率天真有。師子覺先往生,往生之後沒消息了。這樣過了若干年之後,無著菩薩往生了,三年之後來給他報信。他就問,他說師子覺到哪裡去了?無著菩薩告訴他,師子覺到了兜率天,在外院,那個天上樂,他樂不思蜀,他沒有回到內院,他在外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這種財色名食睡的誘惑他受不了,把入兜率內院這樁事情忘掉了。他說,我讓你去了之後馬上回來報信,你怎麽等了三年才來?他說時差不一樣,我在那裡跟彌勒菩薩見一面,馬上就趕回來。這一見就是三年了,他一想沒錯,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你想想看,他從他見面立刻回來,三年,一天等於我們地球上四百年。

  這個道心要不踏實,對於事實真相不是真透徹了解,我們相信師子覺比我們了解得深入,煩惱習氣還是斷不掉。我們境界沒現前,境界現前行嗎?真行嗎?我們在這裡修學,沒經過考試。可是我們看到很多修行不錯的,名聞利養一現前全迷了。我們敢不敢笑話人家?不敢。為什麽?恐怕我們遇到這個境界,也會蹈他的覆轍,不敢批評別人。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下一堂課,我們還從這裡學起。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五) 中國佛教凈土網
佛學問答類編27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凈土第十二)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一一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0七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一二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