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內家拳之規矩
「九要」之頂與縮
頂與縮是九要中相互對應的兩要,頂既是手頂(膝頂);頭頂;舌尖頂。縮:指的是縮肩;縮胯;頂與縮在九要中十分重要,三體式的筋骨能否撐開,就看你頂與縮是否做得正確到位。
形意拳主張抻筋拔骨,從而達到筋骨強健,架子結實穩固,屬於易骨易筋的一部分練法。任何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都存在著對應的部分。頂與縮更是如此,如果單純的頂,那就會破壞整體的渾圓結構,縮也是一樣。所以這兩組力必須對稱。
我們在站定三體式時,前手與膝蓋前頂的同時,肩胯必須在腰的帶動下同時後縮(後手掌指翹起下塌,拇指根貼在肚臍上)。同時頂頭(虛靈頂勁,意頂,正直即可),坐胯(胯鬆開,重心落於後足跟)。這時我們可以體會全身的筋骨呈十字型抻拉開來,但是必須保持松肩墜肘(臂不可伸直),抻拉的是肩根,胯根,頸椎。
舌尖頂在道家叫搭橋,也就是接通任督,如此方可水火既濟。用舌尖輕舔上顎,此法要時刻堅持,除吃飯喝水說話外。日久於健康大有益處。
開始練習不可用大力,務必使身形中正,慢慢拉開,力道均勻,彷彿在抻拉一條很細的彈簧。此刻心一定要放鬆,肌肉鬆弛,這便是形松而意緊,日久,間架結構固定成型,推拉不動,擊打不散,形意特點即出。
九要之「扣」
九要是形意拳練習時要遵循的重要規矩,祿堂公用九個字概括出了形意拳在練習中的規矩法則,為後人指出了一條可行之路,實為一件幸事。
略談一下九要之一的「扣」,扣指的是胸扣;手扣;足扣。所謂扣,指的是形和意,而不是力。簡單說就是指心空;手心空;腳心空(意)。
形象的說扣就是把碗底朝天放在桌面上,這一形式就是扣。所以胸扣指的是含胸拔背,要則是脊柱在保持生理性彎曲的基礎之上盡量保持中正,肩部鬆開,微微里合。背不可駝。
手扣是指掌心稍內含,如此則力達於指尖;足扣指的是腳心內含,不可五指抓地。
可見扣就是一種形象,所謂意自形生,形隨意轉。用意不用力是也。
抻筋拔骨之抻肩形意拳外在最重筋骨的變化,內在講精氣神的凝聚,外在講抻筋拔骨。肩部的靈活,在拳中十分重要,老一輩講:「要把肩練沒,胳膊彷彿長在腰上」。肩部不能抻拉開,勁力不會順達,氣血會滯,出拳的速度就會受到影響,從健身到技擊都不會有起色。
家師曾與一位形意同門試手,對方左直拳向面部擊來,他只是略向左移,順著對方拳風,右肩一送,一招右馬形,就把對方擊出幾米開外,仰身躺地。對方心悅誠服地說:「你的肩真活」。可見活肩在實戰中的重要性了。
怎樣才能把肩練活?首先要把肩部抻拉開。如何抻拉?在站三體樁時,肩部在松沉的基礎上,手要極力向前伸,臂不可伸直,需墜肘。這時肩部上方會出現一個圓坑,時間久了胳膊會伸長一塊,而肩尖也會抻圓,這就是熊膀的外形了。
其次練習拳術一定要做到松肩墜肘,只求和順,勿求勁力,出拳一定要把動作做大,筋骨放開,使肩部有抻拉感,要在柔練慢練中體會肩部的抻拉。
「塌腰;坐胯;提肛」一點到位形意拳練習需遵守「九要」,身形要中正,筋骨要撐圓,要保持形意拳之體(龍折身),使之定型,就如同坐在椅子上一樣,站樁打拳皆是如此。
塌腰和坐胯是一對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兩點做不到位,其他的無從談起。要做到坐胯首先腿部力量要強大,固本需強根,這是一般的常識。胯坐到位了要把腰塌出去並非易事,你不懂其中道理怎麼做也不會理想,使用蠻力還會損傷腰椎。
這裡邊有一點特別重要,那就是尾骨尖前扣(前伸),腰部微微後撐即可,這兩組力要均勻,協調。其外形就如同狗在恐懼時把尾巴加在兩條後腿中間一樣。做這個動作時,臀部需收斂,此時也就做到了提肛,這是自然而然的事,不可用力,輕提即可,做到這點,腎臟精氣就會充盈,這與中醫理論不謀而合。同時腹部鬆開不可緊,務必使得呼吸自然,漸漸地達到深長而直入丹田。
萬法皆有竅門,不理解其中內涵會顧此失彼,疑惑叢生。
胯坐不下去,塌腰就是空談塌腰屬於九要之一,是檢驗一個人基礎紮實與否的標準。聽很多人談起塌腰,有的說腰往前頂;有的說腰往後頂。
真正做好塌腰並不容易,如果腿部力量不強,胯坐不下去,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塌腰。我們自然站立時撫摸腰部是往前塌的。而我們坐在沙發上,身體放鬆時撫摸腰部是向後自然弓處的,這就是塌腰的形態。
有人問三體式胯部要坐多低,我認為這因人而異,但有一點最好是腰部能夠在放鬆的基礎上自然向後塌出。否則全身骨骼筋腱不會撐圓,何談四正八柱?
只有做到了塌腰,腹部才能放開,內氣才能中和。而胯部放鬆了,重力達到了後足跟,才能叫上下貫通,練拳時才能做到周身穩固,蓄勢如拉弓。
可見坐胯與塌腰本是互相制約的一個整體,胯坐不下去,根本談不上塌腰。
塌腕
塌腕在形意拳細節中至關重要。塌腕舒指,塌腕並不是手掌揚起或平伸,而是指手腕有意識地下沉,要做到手臂撼不動,必須懂得塌腕的內涵。
也談提肛提肛屬於九要中的「提」,屬於站樁中重要的技術內涵。為啥要提肛?從中醫學角度來講,提肛可以使腎臟精氣加強,而腎臟是精氣貯藏的倉庫,只有腎臟精氣飽滿,方可運化全身,使人體健康,充滿活力。
練習形意拳中的提肛用意就在於此,所謂提肛,就是輕提穀道,用意不用力,同時斂臀,塌腰,尾骨尖在垂直的基礎上略向前伸。
只有真正做到提肛,在站樁的過程中才能精氣充沛,腎臟精氣充盈了,才能往丹田轉化,修為內功才會有所進境,故此練習站樁一定要掌握規則,不能盲目練習,方可少走彎路。
內家拳與膝蓋損傷從實戰角度而言,拳無優劣關鍵看人;但是從健身角度而言,符合健康理念的拳種就是好拳。畢竟練拳最終的目的就在於健體強身,益壽延年。
習練內家拳最易損傷膝蓋,這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這與兩個方面有關,一是技術不合理;二是沒明白師傅指導,盲目練習。
膝蓋關節相對較柔弱,必須從健康角度出發,用合乎健康理念的方法來選擇練習的內容。這裡有幾點需要注意:一:運動前的熱身,在練拳與站樁前,必須做熱身運動,比如慢跑,要跑到微微出汗才有效果,出汗了,證明氣血活躍了,腎水調動上來了,增強了關節的潤滑性;
二:養腎水,腎水的作用在於潤滑全身各個器官組織,只有保持腎水充足,才能給全身帶來潤滑,所以一定要清心寡欲;
三:合理站樁,樁功的練習,一定要符合骨骼結構的特徵,不能盲目站,否則非但練不出功夫,還會損傷膝,得不償失。就三體式而言,最關鍵的就是避免跪膝,什麼是跪膝?就是後腿膝蓋超過腳尖,這不符合力學特徵,祿堂公曾說:「站樁腿不能打死彎子」。膝蓋超過腳尖,膝蓋後方的角度小於九十度以下就屬於死彎子,不但轉換不靈活,還會傷及膝蓋。趙州橋之所以歷經千年穩固結實,就在於它是圓形結構,可以把重力傳導到兩邊。站樁也是這樣,只有把身體的重力傳到腳下,才能保護膝蓋,又能做到力量的貫通,使氣血通暢。所以站樁時必須要引起注意。
儒家講究中庸之道,練拳也應該如此,太過與不及都不對,折中最好。
關於「三尖」規矩
規矩就是法度,就像孫猴子畫好的圈圈,出了圈圈就不能保證安全了,近來有學子練用不能結合,這是標準的學不致用,是不可取的,紙上談兵不行哦,學習是為了實踐的拓展與加深,若脫離了操作的實際性,就像現下的大學生,學了法律做統計,人生有變數,這樣的情形不是說是天大的錯誤,還是很可惜的。
基於這個情況,我又審視了前面的動樁,覺得是我也有些欠缺,我發現我把一項規矩給暫時刪節了,這是我的自由主義發了芽,也是比較錯誤的,這裡改正過來,原來的預想是:把這個規矩暫時擱一擱,先把局部的鍛煉拓一下,再拓一下,最後,再把用的規矩拿出來加上去,現在看來,這個想法有些胡鬧:習慣成行了,再來改么?糊塗。
三尖對接,這是太極拳的重要規矩,一般大家都知道,可是,能夠知道的深一點,知道的很清楚,我想,這需要很好的說一下子才行。
「平衡」是我們在地球上站立生存的主要條件,(地球的引力真是大啊,我們既然在這裡生存,就要依附與它,還有別的法子么?)高樓,樹木,鋼絲繩上的舞者,擂台上的武者,這一切倒下去就沒有了意義,「三尖」就是這樣的,它的出現對於武者的意義是重大的,這是一位武者保持進攻防守所具有的戰鬥狀態,我們不能說這是唯一的,我們可以說,在這樣的規矩範圍里,我們最能保持戰鬥的持久性,這還不夠么?
我們說的平衡是與重心有關的,也與中心有關的,什麼是重心呢?重心的定義:在重力場中,物體處於任何方位時所有各組成質點的重力的合力都通過的那一點。似乎很繞口哦,規則而密度均勻物體的重心就是它的幾何中心。不規則物體的重心,可以用懸掛法來確定。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據說孫老先生曾經表演過貼牆輕功,他的意思就是重心與武學輕功的關係。
重心,中心,平衡,在自然狀態下人的站立與他們有何主要關係呢?
先人的智慧確認了武學的站立最佳臨界點,於是三尖參照出現了,三尖的規則保證了固定或是運動中,發力,引進化勁時能夠最大限度的保持自己重心能夠在自己的最佳可控範圍里遊刃有餘,這是無招勝招的一個最佳途徑,通常的三尖是指:鼻尖,膝蓋,腳尖,三尖的位置怎樣對接呢?用話說費力不說,也不好清楚,我們用圖吧。
好了,前有界後有邊,你就在當中逛盪好么?其實,不說這些,你的東西上身了自己也會找到這個合適的,這樣一說,到了一個時候,就像拍賣會上落地的鎚子,成交了,踏實了,我還能做些什麼呢?實在是與我無關哦。都是自己的結果。
四象之虎抱頭虎抱頭形意拳四象之一,顧名思義它是一種防守的本能,就如同電視節目中野生老虎之間搏鬥時,所保持的一種兩個前爪緊緊地抱在頭頸部的姿勢。
拳諺中說:肘不離肋,手不離心(身體中線)。這就是對虎抱頭技術的要求。我們都懂的,人體最薄弱的環節是兩肋及中心,兩肋分別是肝經,脾經所在,用二三十斤的力就足以致人重傷或死亡;中心最薄弱的環節是人中,咽喉,膻中穴,會陰。這些部位打上哪裡都會叫人失去反抗能力乃至傷殘。所以必須加以保護,虎抱頭用意正是如此。
虎抱頭技術怎樣練出來,要從三個方面努力,一是筋骨結實(架子瓷實);二是勁力充沛(炸力迅猛,一觸即發);三是精神充沛(眼神犀利,明察秋毫)。
三體式是練習虎抱頭最主要的方法,首先從外形必須符合肘不離肋,手不離心(中心)的原則,一定要前手拇指齊胸,食指齊肩;肘部貼在肋部;有的人前手與頭同高,為的是防止打頭,那就太荒唐了,肋部露出空當是大忌。形意拳屬於現實生活中的打鬥,打的就是人體的薄弱環節,它不同於帶拳套的現代拳台技術,兩者不能混淆。
形意四象練就的是四種本能,而不是單純的象形取義,虎抱頭要練出老虎般的霸氣,和對身體嚴密的保護能力,野生老虎少有人敵,要練到它的本能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這需要方法和意志。
略談雞腿龍身雞腿;龍身,形意拳四象中的兩項。結合師門的教導談點見解。雞腿——雞有獨立之能,泛指腿部經過鍛煉,練出穩固的支撐力。其實雞腿還有另一層內涵,那就是實用腿法,雞有踩撲之能,形意拳中的腿法多數暗腿,在套路中並不顯示出來,屬於意的練習。雞腿指的是挨身時起腿就踢,令對手防不勝防。基本腿法有:踩;趟;勾,掛等。
龍身,泛指身體柔韌性好,龍有三折之勢,在實戰中指的是身法的運用,如下潛;左右以閃為進;轉身反背捶等。
孫存周前輩曾言:「形意拳可以做到不加助跑,前跳一丈,後跳八尺,就可以實用」。可見形意拳術無它,旨在功力強大,要做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必須有強勁的腿力和靈活的身法。可見「雞腿龍身」是指腿上和身上的功力必須強勁,不單單是指某一形象而已。
劈拳的「起鑽落翻」內涵為「起橫落順」劈拳主要有兩組動作組成:起鑽(鑽拳),落翻(劈掌)。形意拳有句拳彥:起為鑽落為翻;起為撗,落為順;就劈拳旳形與意略談一下見解。
劈拳屬金,橫拳屬土。土生金,故而劈拳生於橫拳。在練習劈拳時,一定要明白,就外形而言,第一個動作為鑽拳,實際上這一鑽拳的內涵為橫拳。如何打出形鑽意橫,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完成鑽拳動作後,兩拳同時外擰,前拳要擰至小指中節朝天。這樣前拳就具備了橫勁,使對手撥不動,擋不開。
隨著功夫的加深,起式時,這種橫勁貫穿全身。全身就形成了一個十字軸,既有橫勁又有豎勁。這就是前輩所言的:「形意拳,屬於十字裡面求生存」。
可見,劈拳作為形意母拳,基本功夫,裡面所含的要領是很豐富的,無明白師傅教導,單從外形學習,根本就練不出形意拳中的精髓。
單重為道·雙重為武三體式有單重雙重之分,祿堂公得出的結論是——單重為道,雙重為武。形意拳為內家之藝,與道家思想相近。故此三體式應以單重為練習法則。
至於單重與雙重的區別,《拳意述真》中有詳細的概述,所以不再重述。單重為道,關於這個「道」字,談點見解。「道」是道家學說的核心,老子著作《道德經》,就是圍繞這一字眼展開的。
道代表的是啥?大體上說就是宇宙自然的法則,也就是化生萬物的本源,也就是陰陽二氣。所以單重所練就的就是陰陽二氣。
雙重單重這兩種形式的三體樁我都練習過,現在就只練習單重樁。我練習雙重樁的初期並不知道自己站的是雙重,因為沒有掌握單重的要則。當時可以站三十分鐘,雙腿劇烈的抖動,但是丹田卻沒啥反應,更沒體會過抻筋拔骨。
後來重新學習單重樁,才知道自己以前站的樁一無是處,所以功夫沒啥長進。自從站單重樁以後,雖然開始只能勉強站二三分鐘,但是感覺腹部十分飽滿,筋骨的抻拉是自然形成的,根本不用刻意去做。這就是「形」對了,一切要領自然就符合了。
單重的確是練氣的不二法門,那些不認可單中的人,無非是不懂單重要領,吃不了單重之苦罷了。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真正的東西其實非常簡單,要領就那麼幾點,但是沒明白人給你指點,恐怕一生都不會領悟。
何為行如槐蟲?行如槐蟲,是形意拳中的一句術語,看似簡單,實則包含很重要的技術要領,學者不可不知。槐蟲為一種爬行類昆蟲,其在爬行中,腰部會呈圓形拱起。形意拳正是借鑒了這一形象。槐蟲步也就是劈拳行進的步形。
練習劈拳,從第一動作起鑽開始,左腳盡量外撇邁出,此時兩膝需要向外撐開,「此為圓襠」,也就是行如槐蟲。這是形意拳中重要的技術要領,旨在開胯,坐胯,松胯。能夠增強胯的靈活性,練出穩固的底盤,為提高形意功夫,打下重要的基礎。
邁步如行犁形意拳五行拳對行進步法要求是邁步如行犁,顧名思義就是如同用犁耕地一樣,要腳不離地。這是為了練習形意技術「踐」也就是趟踢。
練習的關鍵在於身體穩固,胯不可有起伏。好像地面上有一條繩子我們要用力把他趟斷,當然要用意不用力,心不可用力,只在意的貫通。
身體氣息不膨脹,丹田不飽滿,絕對不合拳理形意拳對人體氣質的改變是相對較快的,如果遇得明師,一年之久,身體素質就會有質的提升,包括去除拙力,全身融合;呼吸深長丹田飽滿,筋骨強壯,架子穩固;
劈拳打對了,肺臟功能會增強,呼吸直入丹田,經肺臟吸入的氧氣,與腎臟中的一種物質結合,而成為精氣。隨著氣息吸入量的增大,全身的精氣充盈,會有膨脹感,此時覺得精力旺盛,躍躍欲試。
三體式站對了形體自然中正,筋骨爭力均勻,形圓意圓得以體現;丹田至腎臟精氣飽滿,精神百倍,明勁效果明顯,無堅不摧。
空心實腹」關係心臟健康
空心實腹是前輩們常講的一句話,但是不能夠正確的理解這句話的人為數並不少。這不是什麼秘傳心法;也不是內功修鍊的法則。而是在練習拳術中必須遵循的方法。
練習拳術遵循自然法則,循序漸進至關重要。因為拳術是把雙刃劍,既可健身也能傷身。練習方法不正確,急於求成,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造成內臟器官損傷,貽害無窮。曾有位實戰名家,發力剛猛,氣勢逼人。就是因方法極端,過早離開人世,得不償失。
空心實腹含義是什麼?直白的講就是「放鬆心態,氣沉丹田」。看著簡單,做到不易。因為心態不是你隨隨便便所能掌握的,常有人暴躁易怒,練拳急躁,妄想一日千里,這就違背了空心實腹的拳彥,早晚必受其害。而氣沉丹田需要積蓄神意與氣,以至圓滿,這不是短時之功可以達到的。
所以有志於習武的人,必須戒驕戒躁,養足精氣神。站樁練拳做到自然而然,心如止水。動作須柔和,精神須內斂。而咬牙瞪眼,努力努氣必然損害心臟健康,是死路一條。正如祿堂公所言:「練習拳術不可以固執不通,若專以求力,必為力所拘;專以求氣必為氣所拘;··所以然者,身形和順者自生力;內里中和者自得氣··故此不可專求,專求雖有所得焉,亦是有若無,實若虛;勿忘勿助,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已。」
張弓才能射箭對於三體式在形意拳中的地位,有所造詣的前輩都懂得它是形意拳之體,萬變不離三體。關於三體式到底針對什麼內容練習,談點近期的練習感悟。
一:納氣。三體式站對了可以導氣中和,使得丹田充實鼓盪,站完後神采奕奕,精氣神十足,在放鬆的狀態下能發出很強的炸力。這是我近期的切身體會。其中的要點是胯必須坐到家,腰必須塌出(勿用力,任自然),腹部鬆弛,尾骨尖略向前伸。
二:撐開筋骨。也就是體會四正八筋。這是三體式在形正體松的基礎上達到三分鐘左右(必須是單重,站定後,重心坐滿後足跟,身體保持不動,前足可隨意抬起),之後才能練習筋骨撐開,覺得筋骨像一把雨傘般向周圍打開,先體會前後爭力(手前伸,膝前頂,肩胯後縮);再體會上下爭力(松胯重心落在後足跟,頭像上微微頂起,使得脖子前面的兩根虎領筋豎起);最後體會肩胯向兩側放開,手膝合勁(里開外合)。如此混元可成。
這樣練習,身體如一張弓一般已經拉開,久之,筋骨的對撐力越來越大,出手才具備炸力,如同弓開如滿月,箭發似流星。
這才是三體式練習的實質。
形意拳練習三個重點拳術與體操的主要區別在於體用兼備,既能健身又能防身。所以練習拳術要遵循它的練習要求,就形意拳而言在練習中要注意三點要求。胯要坐住;筋骨要撐住;精神要含住。
胯要坐住:形意拳為架子功,也就是持槍式,要維持身架的穩固,胯一定要在坐到家的基礎上保持穩定(要始終保持塌腰),整個動作,一如坐在板凳上進行的。決不能上下起伏,因為形意拳的根節在腰,而腰胯是一體,故此胯坐不住,身形難穩,架子不會結實,其他的也就無從談起。、
筋骨要撐住:形意拳要求形松意緊。在練拳時一定要做到筋骨撐(頭頂,手頂,膝蓋頂;縮胯,縮肩),肌肉鬆,空心實腹,力發于丹田。只有撐住筋骨,身體方可中正,結構方可推拉不動,從而達到意圓,須知意自形生,形隨意轉。形正氣順,不爭力身形難正。
精神要含住:練拳心猿意馬,不如不練。只有聚精會神,目視前手,才能做到內三合。時間久了,眼神自出,動手方可洞察秋毫,隨機應變。
慢練(柔練)入道
有句拳彥: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對於這句話大多數人都理解偏了,認為形意拳練習一年,就可以把人打死。
於是很多的初學者,學拳之初就追求剛猛的練法,以為這符合形意拳的特點,出功夫快。殊不知,如此練習,背離了形意拳原理,屬於耗費精氣神的練法,與形意拳厚積薄發的主張背道而馳,時間久了,非但功夫無成,身體還會虧損的厲害。
形意拳屬於內家拳,以積蓄能量(精氣神)為主,屬於以柔育鋼。開始練習,一定要以柔為主,筋骨撐開,肌肉鬆弛,手腳整齊,身形和順,呼吸自然。隨著功夫的加深,丹田充實,勁力充沛,此時可以適當發幾下明勁(剛勁),但還是應當多打柔勁,慢練招法。這樣可以注意體會一些拳理要求。
上善若水,水性與形意拳十分接近,平時柔弱,但一旦積蓄完整,則可掀起驚濤駭浪,將偌大的船隻折為兩段。我們只有按照拳理,慢慢積蓄能量,水到渠自成。這樣練習即可有益身心,又能功夫有成。
習武五年來對「三體式」的體會不知不覺練習形意拳五年多了,對三體式樁功是一刻也沒有怠慢,「拳可以一日不練,樁不能一日不站」,已成了我的行為習慣和座右銘。回顧過往,對樁功的體會日新月異,談點感受,與朋友們共享,希望有志於練習形意拳的朋友以樁功練習為主,練出形意拳的特色。
樁功練習乃是形意拳「外形,內意"這兩種技術的基本練法,除此,無捷徑可尋。前輩教誨「未固本,先強根」,「本」即是拳中精華「內功」;根並不是指是人體根節,而是指腿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練習內功之前(固本之前),必須練出強勁的腿部力量。這就如同「冶煉丹藥」必須先建一個結實穩固的「丹爐」。只有腿部力量強大,才能在站樁中把姿勢坐到家,並持久。
初學者最好從跑步練起,實踐證明,這一運動對全身氣血暢通,增強腿部力量,增強全身協調性,增加耐力功效顯著。練習一年半載,站樁時會輕鬆很多,不至於半途而廢。
三體樁練習首先體會正,要上下中正,一軸到底,從頭頂至腳後跟成一條垂線,重心全部坐在後足跟,此為單中,得氣最快,且動作轉換極快,屬於陰陽分明,不會被拙力所捆墜。
中正之後要練習爭力,前撐後縮;上頂下坐;里開外合。這六組力要均勻對拉,不可用大力,務必使得筋骨與肌肉分離,此為形松意緊。如此間架結構可成(推拉不動,擊打不散),氣血自然充盈(導氣中和,丹田飽滿)。
三體式練習一年後(每天一小時以上),能真切的體會底氣十足,全身膨脹,手指頭變粗,指尖飽滿;上下貫通,渾然一體,練拳時特別穩固,動作極輕鬆和順。
長期堅持站樁,人的氣質會大變,一些急躁,易怒,妒忌等習性會大大改善,變得性格隨和,善於包容,與人為善。其中原因在於,通過克服站樁中的酸麻脹痛,心思越來越寬闊,意志越來越堅強,氣血充盈,協調,導致和氣滿胸。所以站樁練的是氣血協調,陰陽相合,故此可以改變人體氣質,復還先天之性。
三體式不適合初學者練習有人把三體式當作形意拳初步基礎功夫來練,是不正確的,這都是源於現代人急功近利的心態,以為初學者通過站三體式,就可以練出推拉不動的樁功,一觸即發的內勁,這屬於自欺欺人。
三體式為形意拳高級功法,而並非入門功法。祿堂公在著作中曾說:「拳無內外家之分,善養氣者為內家,不善養氣者為外家。」足見形意拳為內外兼修之法,不是單單站三體式就可以成就的。
孫氏三體式為單重之法,對人體的各項指標都有很高的要求,對於初學者,即使你意志再堅定,也不可能在正確的基礎上站夠二分鐘,此絕非危言聳聽。曾有一拳友,習練某拳二十餘年,功力不俗,讓我為他擺正三體式後,不到一分鐘,就痛苦的站起,說:「這比死都難受」。
所以,初學者最好不要上來就學站三體式。開始最好以體能練習為主,最直觀的就是跑步,過去的前輩都是這麼練的。我的住處離工作地點十餘里地,開始時的一年裡,我都是早上跑步上班,開始一個多小時,後來一小時左右就能到達,一年後氣血非常旺盛,耐力大增,全身協調性有了高度提高。
之後練習蹲起,這種功夫並非只練習腿力,主要是促進氣息的暢通,達到三百個後,覺得腹部充實,神清氣爽,腿部在經歷幾次換勁(肌肉酸痛)過程後,力道大增。
之後站三體式覺得輕車熟路,很快就把胯坐到了家,並體會了六組爭力。站完後,丹田充實,頭腦清醒,格外的精神。
磨刀不費砍柴功,練習形意拳要循序漸進,分清層次,急於求成只能無功而返,最後一無所得,虛度年華。
練對劈拳注意三點
劈拳在形意拳體系中地位重要,被稱為形意母拳,孫祿堂先生曾說:「要做神仙須精劈拳」。可見劈拳有多重要了。
練對劈拳,需要注意三點,一:身形中正,此中正非是一般意義上的中正,而是指從起式至完成始終保持一軸到底,須知立木頂千斤。尤其在前拳鑽出時,身體不可前傾,必須上下正直;
二:爭力,要注意完成三組爭力:拳,掌的前伸與肩,胯後縮;頭部的上頂(用意不用力,正直即可)與胯部的下坐;
三:肩胯里開,與肘膝外合;
做到這些,劈拳才算打對,每天練習兩三個小時,就能體會全身膨脹,丹田充實,膽氣倍增。要做到以上幾點必須正確的掌握三體樁的條件下,才能做到。要知道靜中不易體會,動中更難求。
崩拳最容易犯四種通病
崩拳是形意拳基礎練習之一,劈拳求的是正,崩拳求的是整。整就是整體力,要求得整體力,必須要按照崩拳的技術要領練習,否則徒勞無功。
崩拳最容易犯四種通病:一:手高,崩拳打出後,要做到松肩墜肘,前臂水平,與胸口一樣高,現在大多數人出手都高於胸,這樣會造成肩部發緊,氣血受制,很難練出速度,並且氣會上浮,難沉于丹田。
二:折腕,崩拳握拳一定要在手掌自然伸展的條件下,將五指收回握緊,食指略突出一些,拳不可上下左右傾斜,否則擊打實物時,手腕容易折斷。
三:身體前傾後仰,練習崩拳最容易前傾或後仰,這都是劈拳沒有練好的毛病。身體前傾屬於坐胯但是沒有塌腰;身體後仰屬於塌腰了但是沒有坐胯;所以必須做到坐胯塌腰,身形才能中正,下盤才能穩固,形正則氣順,胯松則穩固,不可不知。
四:扭胯合肩,崩拳出手時必須扭胯,肩部在相合的基礎上,隨著跨一起扭動。以肩帶胯是錯誤的,要以胯帶肩,並且要兩肩相合。
這些要領是師爺反覆強調的,做到了可以事半功倍,體會崩拳之妙。
鞭子勁
孫氏形意拳有三個特點:一是單重;二是雞腿力;三是鞭子勁;根據鍛煉心得說一下鞭子勁。鞭子勁是一種殺傷力很大的勁力,也叫透勁,一擊之下力道往裡滲透,很容易把人打成內傷。明勁也好,暗勁也罷,最終所要達到的形勢不過是鞭子勁。
想要練出鞭子勁首先要把全身各個關節練開練活,做到節節貫通。練習的方法有:壓肩,繞肩;下腰,涮腰等。其次要去除拙力(僵勁);拙氣。這就需要按正確的方法苦練三體樁,站到僵勁去除,靈勁上身,內氣鼓盪。
所謂鞭子勁通俗的說就是甩鞭子時所展現的勁力,我們有人看到過一些趕車的老把式,鞭子甩起來又圓又響,這邊是鞭子勁了。還有我們都用「蒼蠅拍」拍過蒼蠅,也屬於這類勁法。
形意拳的練法多屬於走翻浪勁,說白了就是練鞭子勁。而打法則是不翻不鑽一寸為先,求得是近距離,短平快。但是鞭子勁練成了,發直勁也是鞭子勁。這就是形直而意(氣)圓。
真正的鞭子勁並不表現在形式上,就是普通的一個崩拳那也能把人打穿,打透。這就是鞭子勁的威力所在,也是形意拳的特色之一。
老師常教導練拳要做到把拳頭扔出去,這就是對鞭子勁形象的描述。而形意拳講究的是整體之力,進一步說應該是把身體扔出去,身體就是一個拳頭。我們看過泰森的拳擊視頻,出拳時扔拳頭的形式很明顯,並且每一拳都是在身體快速移動中來完成的,這與形意拳打法技術不謀而合。
練習形意拳一定要把勁力練出來,我們所說的六合實際上就是混元勁,也可稱為鞭子勁,炸力,透勁。這是在去除拙力,拙氣,身體內外高度相合,筋骨放開節節貫通,丹田內氣鼓盪,一觸即發後形成的。
關於氣沉丹田的心法口訣(轉)
作者:阿瑞
這是我幾年前在一個網站上發的帖子,因為總看到有人在論壇中將所謂站樁、氣陳丹田說得玄乎其玄,而實際上到底是怎麼回事連他自己也搞不懂--都在蒙人哪,本來很簡單的道理說出來能怎樣,在這個開放的年代裝神弄鬼有何意思。
心法口訣都是前輩們用心血總結出來的精華,它不同於拳論,拳論只講結果,讓你知道應該做到什麼樣,而沒有告訴你究竟應該怎樣做,而心法口訣就是告訴你怎樣做的途徑,它可以是一句口訣,一種觀念,一個感覺,甚至簡單的一個比喻,聽到的人往往有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
即便現在,這東西一般也不會出現在書籍之中,也不會輕易地公之於眾,它太寶貴了,我們經常說的師徒傳承,實際上傳承的就是這東西。有人拜師學藝一輩子也沒有得到師傅的心法口訣,或者因為師傅保守,或者因為師傅認為你不適合傳承他的衣缽,或者-這是最可悲的-你的師傅根本沒有這東西。
本人經常看到有人辛勤練功幾十年毫無效果,甚至連氣沉丹田的感覺都沒有,很為他遺憾,實際上,如果有心法口訣,以他們的勤奮,早就該登堂入室了,每當交流時,他們常常這樣認為,你有名師指導,當然得到的快了,他們不知道,所謂得到的快慢實際上就在於那幾句心法、幾句口訣而已。那幾句心法就在我口中,想起師傅的告誡,我常常欲言又止。
近幾年師傅開化多了,常常在公開場合談論心法口訣,對自己的徒弟一般不保守,特別對慕名來的外國徒弟,只要達到的層次,更是讓我敞開了詳細翻譯解釋。
在這裡我想公開師傅教的小部分心法,無償送給需要的朋友,當然,由於這東西十分寶貴,本人本次公布的只能是極其初級的,也希望其他得到真傳的朋友陸續公布,使這裡成為拳友們交流心法的天地。如果有其他朋友公布師傅的傳授的話,我也將繼續公布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
當然你也可以對它嗤之以鼻或者指責。
關於氣沉丹田:
1、所謂氣沉丹田的實質:
氣沉丹田的實質上就是松,在人體外面,「松」表現為垂肩墜肘、松襠園胯;在人體裡面,「松」表現為不執著,放得下,胸腹鬆開了,氣自然就下沉了。如果氣沒有下沉,說明沒有鬆開,體內還在用力提著什麼東西。
2、關於氣沉丹田的感覺:
一旦胸腹鬆開了,就會感覺小腹部有微微的充實感、膨脹感,而胸部反而有空寂的感覺。鍛煉時間長了以後還會有其他的感覺,這裡暫時不說了。
3、心法:
上面的東西說的容易,其實很少有人做到,需要藉助某些感覺、甚至想像力進行引導。師傅教我的辦法是:
想像胃部吊著一個圓形皮囊,口朝上,當你呼氣的時候,全身鬆開,想像吊著皮囊的繩子也鬆開,皮囊鬆鬆軟軟地落到腹部(肚臍以下),同時略膨脹,以後每次呼氣,都想像從肺部出來的氣部分從鼻子出去,另一部分下行到皮囊中。而皮囊就開始膨脹。
整個過程不許用力,一切順其自然,時間長了習慣後就可以不用心法也能夠做到胸空腹實。
推薦閱讀:
※六歲前不給孩子立下這6個規矩就晚了!
※幼兒六周歲前必須遵守的規矩
※西裝是懂規矩的時尚
※買玉石擺件之前,要先弄清楚這些規矩
※喝酒,須知酒場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