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圈子」不是庇護所 組織才是依靠

  據新華網報道,「山西國投董事長上官永清被查,一個『山西汾酒會』的政商圈子漸漸浮出水面。『汾酒會』是對以山西籍官員為主,經常在固定會場參加聚會的一個群體稱謂。據披露,該會總人數近40人,目前很大一部分已被調查。」當下,在正風反腐年終盤點之際,「圈子文化」「團團伙伙」再次引發輿論關注。

  多個被巡視地方和單位被指「圈子文化」,26家央企突出問題之一即為「圈子文化」。近兩年中央巡視清單和大量案例表明,相當一部分落馬官員的腐敗均存在「圈子腐敗」。或是「一軸多圈」形成「利益」「板結」,例如中國證監會原黨委委員、副主席姚剛就有7名下屬依附於他;或是多樣「人情」掩護核心「利益」,朋友圈、同鄉圈、同行圈,不少黨員幹部喜歡在「圈子」中來回穿梭、樂此不疲;或是借「關係」損「公」肥「私」,為「朋友義氣」,不惜變賣國家利益……方式雖然各異,但結黨營私是其共同目的。

  古人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現代政治學研究表明,利益集團會「通過損害國家、社會的利益來實現群體、個人的狹隘利益」。派系意識流風所及,一些幹部只知有門戶、不知有組織,只知有私利、不知有公益,幹部選拔,不問能力水平,只看「是不是自己人」;決策論證,不憑公意良心,徒然黨同伐異。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帶病提拔」「帶病上崗」「塌方式腐敗」等問題,莫不與此有關。對政治生態的危害之大,對政治規矩的破壞之深,對同志關係的異化之大,莫此為甚。

  「不允許搞團團伙伙、幫幫派派,不允許搞利益集團、進行利益交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告誡。「在黨內搞團團伙伙、結黨營私、拉幫結派、培植私人勢力或者通過搞利益交換、為自己營造聲勢等活動撈取政治資本的」,「情節嚴重的給予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這是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明確規定。其實,一些幹部熱衷於拉幫結派,無非是尋求政治庇護、結成利益同盟。但是請看薄熙來與王立軍、周永康與「石油幫」,合縱連橫的機巧在鐵窗里燼冷灰寒,還不足以引以為戒嗎?「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還不足以令人警醒嗎?

  有這樣兩個故事,西晉大將羊祜舉薦賢才而焚燒薦稿,認為「拜官公朝,謝恩私門,臣所不取也」;宋朝宰相范純仁引薦人才而不籠絡士人,認為「朝廷不失正人,何必知出於我耶」。兩則故事,讓「不市私恩」與「不謝私門」的胸懷彪炳史冊。千載之下,仍然發人深省。其實,對黨員領導幹部而言,防止拉幫結派,也需要從細節抓起、防微杜漸。越過合理邊界的同鄉會,能不能不搞?選人用人的關鍵時刻,能不能避免裙帶關係?正是從這些點滴堅守的累積中,五湖四海的原則才得以樹立,遵守規矩的意識才得以生長。

  唐朝晚期「牛李黨爭」的亂局,留下了「朋黨興,政事亂」的歷史警思。今天,治理一個有著8700多萬黨員的世界最大規模執政黨,我們必須要堅決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這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我們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山頭主義。」(李德林)

推薦閱讀:

圈子:圍牆內外兩重天
我媽教育我朋友後來都會散,沒必要年輕時候花錢交朋友,我該如何在自己腦內反駁這個思想。?
女人最容易被哪幾個圈子帶出軌?
你該換個圈子了,真的
進入不了某個圈子,你卻在抱怨|如何有效進入某個圈子

TAG:圈子 |